论今评古的意思论今评古的故事详细解释及典故论今评古成语接龙、组词、近义词、反义词
- 论今评古
- 拼音: lùn jīn píng gǔ
- 频率: 一般
- 年代: 近代
- 词性: 中性词
- 结构: 联合式
- 解释: 论:议论。从今到古无所不谈,无不评论。形容谈话内容广泛。
- 语法: 作谓语、宾语;形容谈话内容广泛。
- 典故出处: 清·许奉恩《里乘·自序》:“寒则地炉活火,促膝言欢,论今评古,穷原竟委。"
- 成语示例:
- 英文翻译:
论今评古的意思解释及典故
古代文体“论”,“辨”和“说”的区别介绍?
论是一种论文文体,按《韵术》:“论者,议也”。
《昭明文选》所载:“论有两体,一曰史论,乃忠臣于传末作议论,以断其人之善恶。
如《史记》后的太史公曰……。
二曰政论,则学士大夫议论古今时世人物或评经史之言,正其谬误。
”如《六国论》、《过秦论》等。
辨,是进行辩说、辩证的问题。
说为古代一种议论文体,既可说明记叙事物,也可发表议论,但都是为了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
如:周敦颐的《爱莲说》,柳宗元的《捕蛇者说》,韩愈的《师说》、《马说》。
以议论为主,相当于现在的杂文。
望采纳!
谁能介绍一下古代“论”这种文体?
论 1、论是一种论文文体,按《韵术》:“论者,议也”。
《昭明文选》所载:“论有两体,一曰史论,乃忠臣于传末作议论,以断其人之善恶。古代对点评的叫法?
点评又称评点,是中国的一种传统批评文体,形式不拘一格,或题头批,或文末批,或眉批,或夹批、旁批,灵活自如。评是评论,点是圈点,因两者往往结合运用,故称为评点。又因其文字是批写在书页上的,故又称批注和批点。
最早出现评点文章的著作是南宋吕祖谦评点的《古文关键》和刘辰翁评点的《世说新语》,但评点的内容均较简单。明代以后这一评论方式普遍流行起来,并扩及评点经史、小说、戏曲、诗文等各种著作。
对古代诗文的注解叫训诂;对古代经典的叫注疏。
古代史质的意思?
质”是形声字。从贝,斦( zhì)声。 从贝,与财富有关。
1、本义:抵押;以…作人质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 齐, 齐兵乃出。——《战国策·赵策》
2、通“诘”( jié)。问;诘问 爰质所疑。——扬雄《太玄经》
3、双方对质,验证 虽质君之前,臣不讳也。——《礼记·曲礼上》
4、评断 司会以岁之成质于天子。——《礼记·王制》
5、抵押品;人质 故周郑交质。——《左传·隐公三年》
6、盟约 黄池之役,先主与 吴王有质。——《左传·哀公二十年》
7、古代贸易用的券书 并质共剂。——《后汉书》
8、 箭靶 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荀子·劝学》
9、素质;本质;禀性 太素者,质之始也。——《列子》
10、形体 骈门裸质。——《南齐书》
11、物质;事物 气形光声,无逃质理。——《物理小识》
12、质地、底子 黑质而白章。——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13、通“锧”。砧板,行斩刑时用的垫板 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14、 通“贽”。信物;见面礼 臣委质于狄之鼓。——《国语·晋语九》
15、对象 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左传·徐无鬼》
16、朴实、朴素 以质信言,则见以为鄙。——《韩非子·难言》
17、信实;诚信 楚子闻 蛮子之乱也,与 蛮子之无质也。——《左传·昭公十六年》
用意境论批评方法分析一首诗?
古代文论的论述题“中国古典诗歌意境论”
意境,即指“意中之境”,指作者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相互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是“情”与“景”的艺术结晶。(《中国诗歌艺术》王红、谢谦主编P127)或者可以说,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所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他同文学典型一样,也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主编P217)清代王夫之说:“情、境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姜斋诗话》),这里的“景”大致等同于“意象”,而情景合一,则指的是意境。
诗歌创作中“意境”一词的提出,见于所传王昌龄所撰的《诗格》一书,提出:“诗有三境:一曰物镜,二曰情境,三曰意境。物境一: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情境二: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意境三: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在这里,作者已经注意到了作家的主观精神和客观物境契合交融的这样一种现象。“物境”到“情境”再到“意境”的逻辑线索,其实就是由实到虚的层递过程。“意境”比“物境”和“情境”更加的虚化,即情景交融。
意境说在先秦时期即已萌芽,《易传》的“立象以尽意”、庄子的“言不尽意”说以及“诗六义”(风、赋、比、兴、雅、颂)说,可以看做意境说萌芽的标志。这些片段式的言说从“意”到“象”、“言”到“意”辩证关系的讨论以及“风”、“比”、“兴”等艺术手法的阐释方面初步探讨了“意”、“象”、“言”的关系及创作手法,为意象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汉魏六朝时期,意境学说进入人文研究领域。陆机、刘勰、钟嵘等文学理论家对情物关系进行了详细论述,提出了“意象”、“滋味”、“风骨”、“神韵”等涉及艺术形象创造和评价的文论概念,深入探讨了“意”、“象”、“味”、“韵”、“神”等文艺范畴之间的关系。这些理论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印度佛教的传入给中国学界带来了“境”、“境界”等概念。“境”的传入以及研究为“境”和“意”的结合奠定了基础,佛教的“境界”理论对诗歌意境理论的形成更是有着直接的启示作用,加之这一时期清谈横行、玄言诗独占文坛、山水田园诗异军突起,意境学说逐步从哲学领域进入到文艺领域中去,为意境理论的形成打开了方便之门。
诗歌意境论的繁荣是在唐代,这个与唐代诗歌创作的繁荣有关,更是意境学说几百年以来在文艺领域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以王昌龄、皎然为代表的文论家对诗歌意境的基本内容和基本特征进行了深刻的描述,并结合诗歌创作进行了细致而广泛的阐释和分析,至此,诗歌意境理论臻于成熟。之后刘禹锡和文艺理论家司空图又进一步提出了“象外之象”和“景外之景”的创作见解。
明清两代,围绕意与境的关系问题又进行了广泛的探讨,明代艺术理论家朱存爵提出了“急境融彻”的主张,清代诗人和文学批评家叶夔认为意与境并重,强调“抒写胸臆”和“发挥景物”应该有机的结合起来。近代文学家林纾和美学家王国维则强调“意”的重要性,林纾认为“维能立意,六能创建”,王国维则认为创辞应服从于创意,力倡“内美”,提出了诗词创作中的以意胜的“有我之境”和以境胜的“无我之境”两种不同的审美规范。
我国古代诗论很早就注意到了“情”与“景”是诗歌意境不可缺少的构成要素。谢榛说:“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和而成诗。”(《四溟诗话》谢榛),同时也注意到了诗歌创作的物我交融,王夫之说:“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触,荣悴之迎,互藏其宅。”(《姜斋诗话》卷一)认为情景交融及意境。这是明清以来诗话、词语中较为普遍的说法。再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乙稿序》中说到:“文学之事,其内足以虑己外足以感人者,意与境二者而已。上焉者,意与境浑,其次或以意胜或以境胜,苟缺其一,不以言文学。”明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就提出:“诗以专诣为境”的主张,他评张籍、王建的乐府诗,认为虽一善言情,一善政事,但因不能使情与事融合贯通,做到“气从意畅。”所以,“境皆不佳”。这就说明:情景交融,即意境的说法,最迟到明末清初已经定型。现在的袁行霈就这样认为:“意境是指作者的主观情意与客观景物相互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
根据情与景的关系,我们在阅读中国古典诗歌时,常常把意境的形成方式分为以下几种:
一. 触景生情,情由境发。诗人猝然与某种物镜相逢,随境生情,逐渐达到意境浑融的境地。比如杜甫的《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洞庭湖的美早有耳闻,今日终于得以见到,它的景色确确实实是像“昔闻”那样的壮阔无比,美的无与伦比。从“昔闻”到“今上”之间,诗人已阅尽了人世沧桑,老了,病了,异乡漂泊,国难未平,归乡不得。以残年衰老之身对此吞吐日月之景,情何以堪啊。杜甫的登岳阳楼是一登楼滋生了百番的愁绪与忧愁。由壮阔的风光引发的是身世之感、忧时之感、景愈美,情愈痛,以至于情难自抑,涕泗交流。在这一类的作品中,情虽然是为境触发,但事实上这情是早已蓄积在内心的,一有了诱因就迸发了出来。
二.移情入境,情赖境显。诗人的主观的情、意很浓郁,在面对物镜时,将自己的情感灌注于其中,及刘勰所说的:“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客观地物境遂充满了诗人的主观情感色彩。在这种意境构成方式中,是人的主观感情始终居于主导的地位。比如李白的《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为一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这是一首充满诗情画意的送别诗,诗人与友人策马辞行,情意绵绵,动人肺腑。这里最能表现移情入境的就是“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这一句写得十分工整,“浮云”对“落日”,“游子意”对“故人情”。同时,诗人又巧妙的用“浮云”“落日”作比来表明心意。天空中一抹白云,随风漂浮,象征着友人的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远处一轮红彤彤的夕阳徐徐而下,似乎不认遽然离开大地,隐喻诗人对朋友的依依惜别的心情。在这山明水秀、红日西照的背景下送别,特别令世人留恋而感到难舍难分。这里既有景,又有情,将送别之意移入浮云和落日中。
三.双向互动,物我情融。诗人把自己的性格、情感投射、灌注于外物,同时又汲取自然物的精神气韵于自己,物与“我”的情趣往复回流,浑然一体。创造这种境界并不容易,但优秀的诗人往往能细致的体会物情,与外物精神交通,比如王维的《终南别业》: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这首诗最出名的的应该是“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吧。近人俞陛云在《诗境浅说》中说:“行至水穷,若已到尽头,而又看云起,见妙境之无穷。可悟处世事变之无穷,求学之义理亦无穷。此二句有一片化机之妙。”“坐看云起时”,是心情悠闲到极致的表现,云本来就给人以悠闲的感觉,也给人以无心的印象,因此陶渊明才有“云无心以出岫”的话(《归去来辞》)。通过这一行、一到、一坐、一看的描写,诗人此时心境的闲适也就明白的揭示出了。而且从艺术上看,这两句诗真的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首诗把诗人退隐后的自得其乐的闲适情趣,写的有声有色,惟妙惟肖。兴致来了就独自漫游,走到水的尽头就看行云变换,这生动的刻画了一位隐居者的形象,如见其人。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
最后说到诗的“意境”不得不提到“意象”和“境界”。
首先,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诗歌创作离不开意象,意向的选择只是第一步,昰诗的基础,组合意象创造出“意与意谐”的是的艺术。意境与意象在本质上有一定的联系,它们都是主观与客观统一的产物,都是情与物的结合体。但它们又有区别:从形式上,意象与词句相关,意境则与全篇对应。
然后,意境不等于境界。它们既不能并举,更不能并列。意境的概念是在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到比较成熟的水平上提出来的。足以景物描写由抒发情志的陪衬发展到独立状态为前提的,是中国诗歌美学的一个独创范畴。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吧“境界”作为一个诗学概念,但从他对“境界”所作的一些说明来看,如“造境”、“写境”、“主观”、“客观”、“有我”、“无我”、“理想”、“写实”等区分,无疑是受到西方文论的影响。显然,以“境界”来代替土生土长的、带有浓厚的中国理论特色的“意境”概念是不合适的。
所以,我们在欣赏中国古代诗歌时,必须注意区分“意境”与“意象”,“意境”与“境界”。
自意境说出现之后,我们在阅读中国古代诗歌时总会有意无意的以“意境说”的标准来欣赏诗歌。但是,诗的意境就像我们读书一样,不同的人读有不同的感受,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读诗也一样,会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存,自己的人生经历,人生观来对诗的意境进行分析,对诗歌的意境进行再创造。比如李商隐的《锦瑟》,这首诗历来众说纷纭。爱情说,悼亡说,咏物说等等。正是因为这种不确定性,所以诗才更有魅力,才更吸引着我们去研究,去感悟。
论今评古其他应用
组词
论组词今组词评组词古组词笔顺笔画
论笔顺笔画今笔顺笔画评笔顺笔画古笔顺笔画近义词
论近义词今近义词评近义词古近义词反义词
论反义词今反义词评反义词古反义词论今评古成语接龙
正接
古调不弹古道热肠古肥今瘠古古怪怪古井无波古今一揆古今一辙古今中外古来今往古里古怪古木参天古貌古心古色古香古是今非古寺青灯古圣先贤古往今来古为今用古心古貌古香古色古稀之年古语常言古已有之古之遗直反接
不根之论不刊之论不易之论卑之无甚高论存而不论粲花之论持平之论长篇大论长篇宏论长谈阔论齿牙余论大发议论谠言嘉论耳食之论纷纷议论放言高论浮言虚论格杀不论格杀弗论格杀无论格杀勿论高谈大论高谈弘论高谈剧论高谈阔论高谭清论高谈虚论盖棺定论闳言高论目睫之论面争庭论平心而论奇谈怪论涩于言论天道宁论同日而论违心之论危言谠论危言高论危言核论危言竦论相提并论相提而论虚谈高论又当别论一概而论一家之论以快言论迂阔之论一偏之论迂谈阔论又作别论凿空立论著书立论诛心之论忠言谠论执一而论自有公论直言正论珠玉之论置之不论置之弗论成语词典最新查询成语
碍手碍脚步步进逼百卉含英不遑暇食不抗不卑病魔缠身闭门塞窦并驱争先不生不灭博学笃志不屑一顾捕影系风赤胆忠心摧锋陷坚超凡脱俗超伦轶群瞠目结舌常年累月才气超然春秋鼎盛赤心奉国椎心呕血谄谀取容道不举遗雕虫末伎躲过初一,躲不过十五敌国通舟遁迹销声多面手颠仆流离打死老虎读书破万卷独行独断遏渐防萌扼吭夺食飞遁离俗高才硕学孤男寡女弓折刀尽甘言厚礼闳侈不经淮橘为枳鹤算龟龄灰身泯智举纲持领见惯司空江海同归金科玉律谨慎小心局天促地九五之尊见危致命九五之位巨细无遗溃冒冲突两国相战,不斩来使漏齑搭菜里通外国龙血玄黄茅茨土阶盲风暴雨冥漠之都漫山塞野逆坂走丸泥船渡河驽马十舍牝鸡无晨攀龙托凤蓬门筚户跑跑跳跳穷本极源欺君误国勤勤恳恳屈身辱志谦虚谨慎日角龙庭熔于一炉热中名利双柑斗酒丧魂落魄司马青衫水米无交鼠窃狗盗盛气凌人生荣亡哀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守正不桡偷媚取容天文地理微名薄利无妄之祸万选青钱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循名校实向若而叹夕惕朝乾香象绝流愚不可及言多必失一棍打一船圆冠方领与鬼为邻隐迹藏名饮流怀源鱼目混珍悦目娱心以售其奸与受同科游山玩景轶事遗闻衣无二彩一饮而尽以疑决疑应有尽有一言难尽庸医杀人眼中钉,肉中刺枕戈坐甲疐后跋前争斤论两樽酒论文中看不中吃直眉怒目自弃自暴正色直言獐头鼠目照妖镜走蚓惊蛇成语词典大全 网址链接:https://chengyu.122cha.com/lunjinpinggu172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