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文谲谏的意思解释及典故(故事)

关键字:
成语接龙

主文谲谏的意思主文谲谏的故事详细解释及典故主文谲谏成语接龙、组词、近义词、反义词

主文谲谏
拼音: zhǔ wén jué jiàn
频率: 生僻
年代: 古代
词性: 中性词
结构: 联合式
解释: 主文:用譬喻来规劝;谲谏:委婉讽刺。通过诗歌的形式,用譬喻的手法进行规劝。

语法: 作主语、宾语、定语;指婉言规劝。
典故出处: 《诗序》:“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
成语示例:清·钱谦益《宋比玉过访虞山》:“突兀长篇赋荔支,~起人思。"
英文翻译: 

主文谲谏的意思解释及典故

两汉屈原批评争论的原因及意义?

屈原的人生经历和最终以死殉国的人生选择构成了其形象的悲剧性。这种悲剧性有双重含义:进仕可兴邦富国并立个人之修名,但又有昏君不察、小人谗言、杀生么祸的危险,此其一;远游虽然可以洁身自好、独善其身,却又难慰"恐皇舆之败迹"和"哀民生之多艰"的忧患之必,此其二。"

这种进退两难的双重二难困境在后世文人那里反复出现,成为中国传统文人的一种典型困境和永恒冲突。诚化后来范仲淹《岳阳楼记》所言:“是进亦忧,退亦忧”。两汉文人对屈原这种悲剧性的解读,都渗透了批评者的诸多感情,使其情感化、主观化,他们站在不同的立场,以自己的价值观作为考量,对屈原的悲剧形态的解读存在不同的倾向

一、批评深化了屈原的悲剧形象

屈原的人生经历和最终以死殉国的人生选择构成了其形象的悲剧性。这种悲剧性有双重含义:进仕可兴邦富国并立个人之修名,但又有昏君不察、小人谗言、杀生么祸的危险,此其一;远游虽然可以洁身自好、独善其身,却又难慰"恐皇舆之败迹"和"哀民生之多艰"的忧患之必,此其二。"

这种进退两难的双重二难困境在后世文人那里反复出现,成为中国传统文人的一种典型困境和永恒冲突。诚化后来范仲淹《岳阳楼记》所言:“是进亦忧,退亦忧”。两汉文人对屈原这种悲剧性的解读,都渗透了批评者的诸多感情,使其情感化、主观化,他们站在不同的立场,以自己的价值观作为考量,对屈原的悲剧形态的解读存在不同的倾向。

1.道德悲剧

贾谊在《吊屈原赋》中刻画了屈原所面对的"贤圣逆曳兮,方正倒植"困境,并悲叹到:“般纷纷其离此尤兮,亦夫子之辜也!瞝九州而相君兮,何必怀此都也?”贾谊在对屈原的不幸产生极度同情的同时,对屈原的人生选择给予否定,对屈原沉江赴死表示不解。

在战国时风遗留的汉初,贾谊对屈原的忠君思想是不理解的,他认为屈原不应执着于楚国,大可弃楚而去,自有明君可效忠,有贤臣可共事。在贾谊眼里,屈原是一个在他自己秉持的价值观里吃尽苦头的最终成为了政治黑暗时期"愚忠"的殉道者。

2.社会悲剧

随着汉武帝时期中央集权的加强,大汉统一局面的稳定,文人对国家兴盛气象的期待使他们慢慢开始凝聚于最高统治者周围,汉初那种"择主而侍"的思想不复存在。文人积极入世、参与政治的愿望慢慢凸显,大部分体现在直言进谏以改良政治弊端与社会风气。司马迁对屈原的悲剧性解读便立足于社会政治现实。

《史记·屈原列传》有:“怀王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昔,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司马迁将屈原的悲剧归因于君听不明、奸臣争宠,奸佞之人为一己私利,置邦国、民族利益于不顾的黑暗政治现实。可以看出,司马迁掷地有声的评击统治阶级是感于自己的政治遭遇,对其发出的激烈地控诉。

3.命运悲剧

西汉末期,经学思想逐渐成为主流意识形态,皇权的加强以及经学思想的错制,使文人忌惮皇权,敢怒而不敢言。扬雄在《反离骚》里,对屈原所处的政治环境进行了强烈的抨击:“资娵娃么珍養兮,鬻九戎而索赖。凤皇翔于蓬睹兮,岂驾鶴之能捷?聘骅骝以曲艰兮,驴骡连蹇而齐足。枳棘之榛榛兮,螈貁拟而不敢下。”

表达了对恶势力的痛恨,但扬雄舍弃了君不作为的现象,在抨击了黑暗的环境之后得出“夫圣哲之不遭兮,固时命之所有。”“以为君子得时则大行,不得时则龙蛇,遇不遇命也,何必湛身哉?”的论断,将屈原所遭受的一切都归咎于命运,从而扬雄给出了随命而安、全身远害的选择。

4.性格悲剧

至班固时期,经学所倡导的"三纲五常"、"君权神授"在政治上全面确立,对屈原悲剧性的分析,己不仅仅停留在扬雄对屈原不顺应命运的否定阶段,班固用儒家纲常对屈原的行为进行了否定,不仅否定了屈原"数责怀王",认为君臣之道之下人臣不该对君王有所不满,还将屈原的赴死行为有违"天下有道则现,无道则隐"的中庸之道,这样偏激的行为所导致的人生悲剧是其“狷狂”性格所导致。

二、屈骚评论体现出的革新

屈原评论作为两汉时期重要的文学现象,很难躲过儒家诗学对其影响。经学所建立的审美品评标准是两汉时期唯一成熟的文学批评体系,但随着文学的发展其中难免要遭遇种种不能被儒家学说所解说的文学现象,这些现象所标示的正是儒家文学思想的局限性,也体现出文学自身的文学性与独特性。两汉屈原评论随着文学的发展和文人的觉醒,逐渐挣脱经学的文学批评框架,创立了诸多新的文学批评新视角。

对屈原"激愤"的情感的争论便可以看做是文学审美对诗学传统藩篱的挣脱。屈原在《离骚》中怀着强烈的义愤抨击浊世,"责数怀王,怨恶椒兰"。司马迁有感于此称:"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在司马迁眼里屈原是有着强烈的个体生命意识和高昂的主体人格精神的抒情主人公,对于黑暗的政治、君王的昏庸,嗤以愤怒控诉,表现出不折不烧的斗争精神。

司马迁还在此基础上提出"发愤著书"说,具有强烈的反抗色彩。"发愤著书"说的价值在于"它不仅继承了我国古代传统的'诗可以怨’的理论渊源,又在主导精神上突破了'诗可怨’的理论局限,在文学创作情感问题上自成一家之言。"

儒家诗说的"温柔敦厚"与屈原作品中情感表达的丰富的辞藻,浓郁的意象,夸诞的神思等相互拒斥。"温雅以广文,兴喻以尽意"表明屈原赋当中忧神苦思的情感和非法度所正、经义所载的内容不符合儒家诗教观。

班固认为诗可以讽谏,但要"主文而谲谏","诗可以怨",但此怨"是"止乎礼仪"的怨,屈原在其作品中的"怨"大大超过儒家所应许的范围,所以班固对屈原作品中的情感因素是否定的。

对屈原艺术的评价可以看做是两汉文人对儒家经学思想的集体叛逃。扬雄《法言·吾子》云:"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他最早以"丽"论屈骚,虽然对"丽"这样的字眼还有所顾忌,用"则"来加以规范,但这颗"叛逆"的种子一经种下,便会疯长,屈原作品辞赋如此耀眼的特征一经提出,便是文人再也不能忽视的闪光点。

作为经学的坚决择卫者班固则称《离骚》"其文弘博丽雅,为辞赋宗",“弘博丽雅”四个字,便是对《离骚》文采颇高的评价,特别是其中的"丽"字,并非儒家评诗论文的标准,可以看出班固作为文学家,以文学家的自觉在传统儒家诗学体系之外勘探文学自身的恃点。龚克昌、詹福瑞等学者都明确地把"丽辞"作为"汉代文学自觉"的重要依据,扬雄、班固作为两汉的纯儒,也不免脱离诗学评论标准,为文学的自觉做出贡献。

三、“诗骚”逐渐融合与并称

《诗经》与《楚辞》作为我国诗歌的两大源头,分别代表着不同的诗歌体系,其差异大致有三方面,一是《诗经》中"发乎情,止乎礼"对情感抒发的克制与屈骚中"发愤抒情"对情感的放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二是《诗经》注重现实功用,文章内容重写实,而《楚辞》作品中多天马行空的想象与神话故事;三是以《诗经》所建立起的儒家审美观提倡“温柔教厚”、“朴素”与屈原作品“博宏雅丽”、“浪漫奇情”的艺术特点也构成矛盾。

两汉屈原批评是在儒家诗学体系下发展起来的,屈原作品作为独立的文学作品,其本身的文学特色并不符合儒家传统诗学,然而两汉文人为了使屈原作品受到广泛的认可,他们不得不将屈原及其作品纳入儒家审美的框架内,对屈原进行最大肯定。随着文学的觉醒,两汉文人自觉接受两种艺术体系,并逐渐泾渭分明。

虽然至到东汉末期,王逸的屈原批评仍然"依经立义",但对屈原作品艺术特色的批评,己形成独立的审美体系。这两方面的评价表现了儒学与楚骚的结合不仅意味着文士的个性情感对僵化的儒经文化模式的冲击,而且决定楚骚重新被认知为一种积极的精神参与文学致用思想的建设。

屈原及其作品经过两汉文人的反复认识与解读,形成了独立的艺术审美特征。首先,司马迁针对《离骚》产生的动因是"盖自怨生也",提出"发愤著书"说,成为屈原作品的显著恃点。其次,王逸在刘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途而见义远"的基础上将屈作中的比兴手法具体化,提出"香草美人"的象征系统。

再次,对屈原作品中俶诡怪异的想象与神话的认识,从班固对艺术想象的否定到王逸对神话传说的误读,虽然这部分内容没有得到两汉文人的正视,但促进了后代对屈作中想象与神话成分的重视。

四、总结

我国诗歌史上不再仅仅有《诗经》,屈骚作为一种新的文体受到广泛的关注,在它影响下的汉赋发展壮大,五言诗相继诞生,诗歌不仅仅再是以政治讽谏、温柔敦厚为特点,而是出现了更多丰富生动的形式。

屈原作为中国古代文人的一种文化范型,一直深远地影响着两千年来的文人志士。对于屈原及其作品的评价我们应该将目光回溯到汉代,是汉代的文学家们将在先秦史料中并未记载的屈原拉回到历史的舞台,展现其熠熠生辉。两汉时期的屈原评论有着重大的意义。

“主”字开头的成语有什么?

主一无适、主贤臣良、主圣臣良 、主守自盗 、主少国疑、

主情造意、主敬存诚、主忧臣辱、主文谲谏、主忧臣劳

主一无适

【拼音】:[ zhǔ yī wú shì ]

【释义】:专一,无杂念。

【出处】:《二程·粹言》卷上:“或问敬子曰:‘主一之谓敬。何谓一?’子曰:‘无适之谓一。’”《论语·学而》“敬事而信”宋·朱熹集注:“敬者主一无适之谓。”

主贤臣良

【拼音】:[ zhǔ xián chén liáng ]

【释义】:君主圣明,臣子忠诚。比喻上行下效。

【出处】:《汉书·薛广德传》:“臣闻主圣臣直。乘船危,就桥安,圣主不乘危。御史大夫言可听。”

主圣臣良

【拼音】:[ zhǔ shèng chén liáng ]

【释义】:君主圣明,臣下忠良。比喻上行下效。亦作“主明臣直”、“主圣臣直”、“主贤臣良”。

【出处】:《北史·仲方传》:“况主圣臣良,兵强国富,陈既主昏于上,人讟于下,险无百二之固,众非九国之师,独此岛夷,而稽天讨!”

主守自盗

【拼音】:[ zhǔ shǒu zì dào ]

【释义】:窃取公务上自己看管的财物。

【出处】:《汉书·刑法志》:“守县官财物而即盗之。已论命复有笞罪者,皆弃市。”颜师古注:“即今律所谓主守自盗者也。”

主少国疑

【拼音】:[ zhǔ shào guó yí ]

【释义】:君主年幼初立,人心疑惧不安。

【出处】:《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之于子乎?属之于我乎?”

主情造意

【拼音】:[ zhǔ qíng zào yì ]

【释义】:指为首的、主谋的人。

【出处】: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十八回:“把白胜押到厅前,便将索子捆了,问他主情造意。”

主敬存诚

【拼音】:[ zhǔ jìng cún chéng ]

【释义】:指恪守诚敬。 宋儒以此为律身之本。

【出处】:语本《易·乾》:“闲邪存其诚。”《礼记·少仪》:“宾客主敬,祭祀主敬。”

主忧臣辱

【拼音】:[ zhǔ yōu chén rǔ ]

【释义】:君主有忧患是作臣子的耻辱。

【出处】:宋·魏了翁《辞免督视军马乞以参赞军事从丞相行奏札》:“臣窃念主忧臣辱,义不得辞,跼蹐受命,退而差辟官吏、条列事目、调遣将士,凡所以为速发之计者,靡微不周。”

主文谲谏

【拼音】:[ zhǔ wén jué jiàn ]

【释义】:主文:用譬喻来规劝;谲谏:委婉讽刺。 通过诗歌的形式,用譬喻的手法进行讽谏。

【出处】:《毛诗序》:“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

主忧臣劳

【拼音】:[ zhǔ yōu chén láo ]

【释义】:君主有忧虑,作臣子的要立即效劳。

【出处】:《国语·越语下》:“为人臣者,君忧臣劳,君辱臣死。”

“主”字开头的成语有哪些?

“主”字开头成语有: 主圣臣良(zhǔ shèng chén liáng):比喻上行下效。

主明臣直(zhǔmíngchénzhí):君主圣明,臣子正直。

主文谲谏( zhǔ wén jué jiàn):用譬喻的手法进行讽谏。

主少国疑(zhǔ shào guó yí): 君主年幼初立,人心疑惧不安。

主忧臣辱(zhǔ yōu chén rǔ): 君主有忧患是作臣子的耻辱。

主敬存诚(zhǔ jìng cún chéng):指恪守诚敬。

主”开头的成语?

主次不分 主观臆断 主观主义 主敬存诚主客颠倒 主明臣直 主情造意 主人翁主辱臣死 主少国疑 主圣臣良 主圣臣直主守自盗 主文谲谏 主贤臣良 主心骨主一无适 主忧臣劳 主忧臣辱

诗之六艺?

《诗经》“六义”指的是 风、雅、颂、这三个说的是内容;赋、比、兴,这三个说的是手法,这就是“六义”. 《风》、《雅》、《颂》三部分的划分,是依据音乐的不同.《风》包括15部分,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间乐歌,称作“十五国风”共160篇. 《雅》分为《小雅》(31篇)和《大雅》(74篇),是宫廷乐歌,共105篇. 《颂》包括《周颂》(31篇),《鲁颂》(4篇),和《商颂》(5篇),是宗庙用于祭祀的乐歌和舞歌,共40篇.

六艺,是指《周礼》中描述的六种技艺,即“礼、乐、射、御、书、数”。

另有儒家“六艺”,儒家的六艺则是指《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经。

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解读儒家六艺,说:“《乐》是用以调节精神的;《诗》是用以端正语言的;《礼》是用以明确规矩的;《书》是用以推广道德的;《春秋》是用以判断事情的;而《易》与天地共始终,是上述五艺的本源。”

诗经学名词。语出《诗·大序》:“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一般认为风、雅、颂是诗的分类;赋、比、兴是诗的表现手法。 其中风、雅、颂是按不同的音乐分的。郑樵云:“风土之音曰风,朝廷之音曰雅,宗庙之音曰颂。”(《通志序》) 风,即国风,是各地的民歌,诗经中共有十五国风。比较常见的篇目如《关雎》、《蒹葭》、《氓》、《七月》等。

雅,包括大雅和小雅,多数为公卿贵族所做,一般看作“正声”。 常见的篇目如《采薇》、《鹿鸣》、《江汉》、《思齐》(前两篇属小雅,后两篇属大雅)等。 颂,即祭祀和颂圣的乐曲,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常见的篇目如《我将》、《有客》、《玄鸟》等。 赋、比、兴的按表现手法分的。 按朱熹《诗集传》中的说法,“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就是说,赋是直接铺陈叙述。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

如“死生契阔,与子成悦。执子之手,与子携老”,即是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即比喻,明喻和暗喻均属此类。

如《魏风·硕鼠》、《邶风·新台》都是通篇用比的。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即起兴,用其他东西引出要说的内容。 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即是用雎鸠鸟在河中叫起兴。《魏风·伐檀》也是用兴这种表现手法的突出例子。

诗之六义是指《诗经》的六义,即“风”、“雅”、“颂”、“赋”、“比”、“兴”,合称为六义。这些名称在先秦时就已经出现。《周礼·春官》:“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 ,曰颂。”《毛诗序》明确提出“六义”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对于“六义”的解释历来众说纷纭。

在唐以前,并没有把“风”、“雅”、“颂”作为《诗经》的三种体裁,“赋”、“比”、“兴”作为《诗经》的三种表现方法。如《毛诗序》解释“风”就说:“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就是既把“风”作为诗体同时也作为诗法,是体、法并用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刘勰在解释“比”、“兴”时也是把二者即作为表现方法又作为诗体,如说“比体云构”,“毛诗述传,独标兴体”,“起情故兴体以立”。

这表明在唐以前所谓《诗经》“六义”是既指六种体裁,又指六种表现方法。近人章炳麟曾考证作为六种诗体,古代曾以入乐与不入乐加以区别。“风”、“雅”、“颂”是入乐的;“赋”、“比”、“兴”,则“不被管弦”,“不入声乐”,所以后来在孔子录诗时被删去。把“六义”严格划分为三体三法是唐代的孔颖达,他说:“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大小不同,而得并为六义者,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用比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称为义,非别有篇卷也。”这种解释被普遍采用。

骆驼祥子七到八章好词好句?

支吾其词、责无旁贷、转弯抹角、真伪莫辨、脏污狼藉、主文谲谏、自我解嘲、珠围翠绕、知无不言、自我表现、战无不胜、言无不尽

骆驼祥子中的好句:

1、夜还很黑,空中有些湿冷的雾气,心中更觉得渺茫。

2、他们自己可是不会跑,因为腿脚被钱赘的太沉重。

3、自己的路既然走不通,便没法不承认别人作得对。

与“谏言”有关的成语有哪些?

【主文谲谏】:zhǔwénjuéjiàn,主文:用譬喻来规劝;谲谏:委婉讽刺。

通过诗歌的形式,用譬喻的手法进行讽谏。

作主语、宾语、定语;指婉言规劝。

【饰非拒谏】:shìfēijùjiàn,饰:掩饰;非:错误;谏:直言规劝。

拒绝劝告,掩饰错误。

作谓语、定语;指人不听劝告。

【直言正谏】:zhíyánzhèngjiàn,指以正直的言论谏诤。

古时多用于臣下对君主。

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处事。

【犯颜敢谏】:fànyángǎnjiàn,犯颜:冒犯君主或尊长的颜面;谏:以直言规劝。

指敢于冒犯君主或尊长的威严而极力规劝。

作谓语、定语;指敢于说真话。

【谏鼓谤木】:jiàngǔbàngmù,谏鼓:相传尧曾在庭中设鼓,让百姓击鼓进谏;谤木:相传舜在交通要道立木牌,让百姓在上面写谏言。

指广开言路,听取各方意见。

【诽谤之木】:fěibàngzhīmù,诽谤:引以为谏言;木:木牌。

在交通要塞竖立木牌,让人们写上谏言。

作宾语;指让人写谏言的木牌。

【杜绝言路】:dùjuéyánlù,杜绝:断绝,阻塞;言路:进言之路。

堵塞和断绝一切进言之路,指不纳谏言。

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处事。

【直言正论】:zhíyánzhènglùn,正直公道的言论。

作主语、宾语;指公道话。

【直言切谏】:zhíyánqiējiàn,谓以正直的言论谏诤。

同“直言极谏”。

【直言极谏】:zhíyánjíjiàn,①谓以正直的言论谏诤。

②直言极谏科的省称。

【犯颜极谏】:fànyánjíjiàn,犯颜:冒犯君主或尊长的颜面、威严;极谏:以直言规劝(常用下对上)。

敢于冒犯君主或尊长的威严而极力规劝其改正错误。

【正谏不讳】:zhèngjiànbùhuì,谏:劝谏;讳:避讳。

正言相劝,毫不隐讳。

作定语、状语;指直说。

【智足以拒谏,言足以饰非】:zhìzúyǐjùjiàn,yázúyǐshìfēi,智谋足以使人拒绝规劝,言辞足以使人拒绝过错。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犯言直谏】:fànyánzhǐjiǎn,敢于冒犯尊长或皇上的威严而直立相劝。

作谓语、定语;指直言规劝。

【犯颜进谏】:fànyánjìnjiàn,犯颜:冒犯君主或尊长的颜面;谏:以直言规劝。

主文谲谏其他应用

组词

主组词文组词谲组词谏组词

笔顺笔画

主笔顺笔画文笔顺笔画谲笔顺笔画谏笔顺笔画

近义词

主近义词文近义词谲近义词谏近义词

反义词

主反义词文反义词谲反义词谏反义词

主文谲谏成语接龙

正接

谏尸谤屠谏争如流

反接

闭关自主不由自主出奴入主东道主打狗看主打狗欺主当家作主当家做主独立自主迭为宾主吠非其主反客为主狗吠非主功高震主功烈震主各为其主救世主家无二主六神无主强宾不压主鹊巢鸠主犬马恋主身不由主天无二日,民无二主物归旧主物各有主物归原主五色无主喧宾夺主心不由主喧客夺主先入为主一代风骚主冤各有头,债各有主一家之主怨家债主一客不烦二主一客不犯二主一物一主冤有头,债有主

参考资料:成语接龙查询主文谲谏成语接龙

成语词典最新查询成语

傲雪欺霜不次之位剥茧抽丝冰散瓦解班师振旅不通时宜避凶趋吉拨云见日别有天地剗恶锄奸尝胆眠薪才高运蹇巢毁卵破吃糠咽菜扯旗放炮垂世不朽寸铁杀人当行出色大节不夺顿开茅塞颠来倒去大浪淘沙东流西落妒能害贤多如牛毛断线鹞子带月披星儿大不由爷二话没说恶衣恶食方方面面分茅胙土风云变幻风月无边佹得佹失感激涕零规矩准绳国困民穷孤男寡女鬼泣神嚎魂不守宅潢池弄兵邯郸梦画栋飞甍海岱清士后继无人豁然确斯绘影绘声佳兵不祥矜功负气见风转篷矜平躁释街头巷尾君子不器苦心竭力乐道安命列鼎重裀连篇累幅连宵彻曙林下风范两贤相厄羚羊挂角没齿难泯妙手偶得南船北车男倡女随泥古拘方宁教我负人,莫教人负我怒火中烧内省不疚拍案而起平白无辜贫贱不能移平民百姓片言只字清清爽爽青天白日群英荟萃日久岁深人神同嫉软硬不吃日月跳丸三不拗六山崩水竭施不望报声东击西施而不费事后诸葛亮少见多怪顺理成章熟能生巧所向披靡什袭珍藏十有八九矢志不渝色中饿鬼铁板铜琶通前澈后倜傥不群痛心疾首提要钩玄玩时贪日晓风残月萧规曹随洗垢求瑕汹涌澎湃惜字如金宴安鸠毒饮冰内热一刹那间应答如响引短推长云谲波诡元龙豪气一人有庆移山竭海一物不成,两物见在言无伦次音问相继一往情深阴阳之变贞夫烈妇宗庙社稷粘皮著骨召神弄鬼周听不蔽醉翁之意郑重其事

成语词典大全 网址链接:https://chengyu.122cha.com/zhengweijikun40003.html

展开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