顿开茅塞的意思解释及典故(故事)

关键字:
成语接龙

顿开茅塞的意思顿开茅塞的故事详细解释及典故顿开茅塞成语接龙、组词、近义词、反义词

顿开茅塞
拼音: dùn kāi máo sè
频率: 常用
年代: 古代
词性: 中性词
结构: 动宾式
解释: 顿:一抖擞的时间;顿开:忽然开通;茅塞:被茅草塞住。比喻思想忽然开窍,豁然领悟。

语法: 作谓语、定语;形容一下子打开思路。
典故出处: 战国·邹·孟轲《孟子·尽心下》:“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今茅塞子之心矣。"
成语示例:叶圣陶《席间》:“这边探索的眼光也就表示出~的欢喜。"
英文翻译: suddenly see the light <become enlightened at once>

顿开茅塞的意思解释及典故

谁知道茅塞顿开的成语故事?

当年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话说天下大势,规划三国鼎立蓝图。刘备听完以后,离开坐位向诸葛亮拱手谢道:“先生之言,顿开茅塞,使备如拨云雾而睹青天。”(《三国演义》第三十八回)

这“顿开茅塞”作为一个相关成语,其语源正出于孟子这里,没有“茅塞”,谈何“顿开”呢? 诸葛亮开刘备之茅塞,孟子开高子之茅塞,假如你我的心被 茅草塞住,又请谁来“顿开”呢?

盖叫天出题中的盖老如此这般两三句这两三句说的是什么?

这个问题有个典故,原来的故事是:京剧表演艺术家盖叫天先生谈艺术表演时,提出一个问题要在座的人们思考。

他说,有一条河,河上有一座独木桥,只能容一个人通过。

河东河西有两个人,一个从东来,一个往西去,谁也不让谁。

请问怎么过桥?大家听了,顿时议论纷纷,虽然反复推敲,还是答不出。

大家便请盖老赐教。

盖老如此这般三两句,大家听罢,顿开茅塞,哑然失笑。

这个故事跟“两个半小时”都是玩文字游戏,一个从东来(往西去),一个往西去,其实都是往西去,方向是一样的,所以不需要谁让谁,可以一起过河。

三两句就是都是往西去。

三顾茅庐里面的四字成语解释?

如雷贯耳rú léi guàn ěr:形容一个人的名声很大。

经世奇才jīng shì qí cái:整治天下的罕见才能。

思贤如渴sī xián rú kě:比喻迫切的想延致有才德的人。

箪食壶浆dān shí hú jiāng:形容军队受到群众热烈拥护和欢迎的情况。

顿开茅塞dùn kāi máo sè:比喻忽然开窍,醒悟或明白了一个道理。.

顾:拜访;茅庐:草屋。

原为汉末刘备去南阳郡邓县隆中(今湖北襄阳隆中)的诸葛亮家去访聘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玄卒,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汉晋春秋曰: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

公元207年冬至公元208年春,当时屯兵新野(今河南新野)的刘备,带着大将关羽、张飞,三次到南阳邓县隆中诸葛草庐请诸葛亮出山辅佐的故事。此后传为佳话,渐成典故,载《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出师表》。现在常用来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拜访有专长的贤人。

上善若水的故事?

一个年轻人因为生意失败想自杀,在河边遇到一个高人,高人把他领回家,搬出一块冰让他弄开,年轻人用斧子怎么坎也坎不开,高人把冰放进锅里煮,一会就都化成水了,高人说成功人士要做到百折不挠,能屈能伸,以柔克刚,功成身退,人生如水,水如人生。

上善若水出自老子的《道德经》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忧。

解释: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这里实际说的是做人的方法,即做人应如水,水滋润万物,但从不与万物争高下,这样的品格才最接近道。

上善若水出自老子的《道德经》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善于选择地方居住是心,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善于真诚,友爱和无私说话,善于恪守信用,为政善于有条有理,善于发挥能力,行动善于把握时机,正因为他与世无争,所以才不会招惹怨恨。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也;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坚。因其无有,故能入于无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

意思是: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最善的人,居处最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善于真诚、友爱和无私,说话善于恪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能把国家治理好,处事能够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最善的人所作所为正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过失,也就没有怨咎。

“上善若水”语出《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意思是说,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

水,以一种流动形态存在,是物种起源的摇篮,却又是如此简单。是的,它很简单,再普通不过的微观粒子,无处不在,轻盈透明。但它并不因为简单就失去了重要性,恰恰相反,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正是由于无处不在的水,人类才能过着安乐、舒适的生活。而水的流淌,也关系到了整个民族的命脉与历史,黄河两岸,尼罗河边,印度河畔,都各自哺育了一个古老而富有生命力的民族。水,就是这样,看似柔弱,实则坚韧,聚点滴成波涛,汇大湖而成四海。所以,当它流进殷末周起的中华历史时,有了一个被称为“睡在羊背上的人”,在他那本影响后世甚广的《道德经》中写道:上善若水。

“上善若水”语出《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意思是说,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

老子手指浩浩黄河,对孔丘说:“汝何不学水之大德欤?”孔丘曰:“水有何德?”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也;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坚。因其无有,故能入于无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

孔丘闻言,恍然大悟道:“先生此言,使我顿开茅塞也:众人处上,水独处下;众人处易,水独处险;众人处洁,水独处秽。所处尽人之所恶,夫谁与之争乎?此所以为上善也。”

老子点头说:“汝可教也!汝可切记:与世无争,则天下无人能与之争,此乃效法水德也。水几於道:道无所不在,水无所不利,避高趋下,未尝有所逆,善处地也;空处湛静,深不可测,善为渊也;损而不竭,施不求报,善为仁也;圜必旋,方必折,塞必止,决必流,善守信也;洗涤群秽,平准高下,善治物也;以载则浮,以鉴则清,以攻则坚强莫能敌,善用能也;不舍昼夜,盈科后进,善待时也。故圣者随时而行,贤者应事而变;智者无为而治,达者顺天而生。汝此去后,应去骄气于言表,除志欲于容貌。否则,人未至而声已闻,体未至而风已动,张张扬扬,如虎行于大街,谁敢用你?”

孔丘道:”先生之言,出自肺腑而入弟子之心脾,弟子受益匪浅,终生难忘。弟子将遵奉不怠,以谢先生之恩。”说完,告别老子,与南宫敬叔上车,依依不舍地向鲁国驶去。

“上善若水”语出《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意思是说,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老子手指浩浩黄河,对孔丘说:“汝何不学水之大德欤?”孔丘曰:“水有何德?”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

意思豁然开朗的成语?

意思豁然开朗的成语:豁然贯通、顿开茅塞、恍然大悟。

1、豁然贯通 【成语】: 豁然贯通 【拼音】: huò rán guàn tōng 【解释】: 豁然:通达的样子;贯通:前后贯穿通晓。指一下了弄通了某个道理。 【出处】: 宋·朱熹《大学章句》:“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明矣。” 【举例造句】: 把札文反复细看,看了十来遍,忽然豁然贯通,竟悟出一个道理来。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五十四回 【近义词】: 豁然开朗、顿开茅塞、恍然大悟 【反义词】: 大惑不解 【灯谜】: 大悟 【用法】: 作谓语、定语;指学问、事理等方面

2、顿开茅塞 【成语】: 顿开茅塞 【拼音】: dùn kāi máo sè 【解释】: 顿:立刻;茅塞:喻人思路闭塞或不懂事。比喻思想忽然开窍,立刻明白了某个道理。 【出处】: 《孟子·尽心下》:“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今茅塞子之心矣。” 【举例造句】: 只不过短短十多分钟的谈话,可是他好像使林道静顿开茅塞似的,忽然知道了好多事情。 ★杨沫《青春之歌》第一部第六章 【近义词】: 豁然开朗、恍然大悟 【反义词】: 大惑不解、一窍不通、冥顽不灵 【灯谜】: 拔草塞 【用法】: 作谓语、定语;形容一下子打开思路 【英文】: suddenly see the light 【故事】: 战国时期,高子在学习上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不能坚持到底。孟子批评他说:“山上的小道虽窄,如果经常有人走,就会变成一条大路,如果一段时间没人走,就会被茅草堵塞。你的心被茅草堵塞了,所以不能进步。”

3、恍然大悟 【成语】: 恍然大悟 【拼音】: huǎng rán dà wù 【解释】: 恍然:猛然清醒的样子;悟:心里明白。形容一下子明白过来。 【出处】: 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五:“简蒙指教,豁然大悟。” 【举例造句】: 袁太守和庄太守听了,方才恍然大悟,彼此相视而笑。 ★清·张春帆《宦海》第十七回 【近义词】: 豁然开朗、如梦初醒、茅塞顿开 【反义词】: 如坐云雾、大惑不解 【灯谜】: 展示谜底 【用法】: 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人对某事突然明白

谁读过《青春之歌》?讲的是什么?

我阅读了杨沫先生的《青春之歌》的话。我最喜欢主人公林道静的后半生,因为他在后半生找到了自己奋斗的方向。你就是为无产阶级而奋斗,尤其是他入党之后的一些的举动。

道静目不转睛地望着卢嘉川。在她被煽动起来的愤懑情绪中还隐隐含着一种惊异的成分。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大学生,他和余永泽可大不相同。余永泽常谈的只是些美丽的艺术和动人的缠绵的故事;可是这位大学生却熟悉国家的事情,侃侃谈出的都是一些道静从来没有听到过的话。……只不过短短十多分钟的谈话,可是他好像使道静顿开茅塞似的,忽然知道了好多事情。很有趣,这里顿开的茅塞,不知道情窦呢,还是三观呢?如果两者紧密相关,甚至是情窦取决于三观,那就跟五四时,恋爱等于启蒙教育非常相似了。不过卢嘉川一闪而过,很快就带着学生到南京示威,被捕入狱了。

柏拉图的历史世界?

柏拉图本名阿里斯托克勒,据说因为他生得一副宽阔的肩膀(又说是阔额头),所以得了个诨号“柏拉图”。柏拉图在年轻时也受过良好的教育,并接触到各种流行的学 说。20岁时,柏拉图拜年逾六旬的大哲学家苏格拉底为师,从此开始了哲学研究的漫漫长路。  柏拉图出身于雅典贵族,青年时从师苏格拉底。苏氏死后,他游历四方,曾到埃及、小亚细亚和意大利南部从事政治活动,企图实现他的贵族政治理想。公元前387年活动失败后逃回雅典,在一所称为阿加德米(Academy)的体育馆附近设立了一所学园,此后执教40年,直至逝世。

  他一生著述颇丰,其教学思想主要集中在《理想国》(The Republic)和《法律篇》中。   柏拉图是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其哲学体系博大精深,对其教学思想影响尤甚。

  柏拉图认为世界由“理念世界”和“现象世界”所组成。理念的世界是真实的存在,永恒不变,而人类感官所接触到的这个现实的世界,只不过是理念世界的微弱的影子,它由现象所组成,而每种现象是因时空等因素而表现出暂时变动等特征。

    由此出发,柏拉图提出了一种理念论和回忆说的认识论,并将它作为其教学理论的哲学基础。 柏拉图认为人的一切知识都是由天赋而来,它以潜在的方式存在于人的灵魂之中。因此认识不是对世界物质的感受,而是对理念世界的回忆。

  教学目的是为了恢复人的固有知识。教学过程即是&quot;回忆&quot;理念的过程。  在教学中,柏拉图重视对普遍、一般的认识,特别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认为概念、真理是纯思维的产物。

  同时他又认为学生是通过理念世界在现象世界的影子中才得以回忆起理念世界的,承认感觉在认识中的刺激作用。他特别强调早期教育和环境对儿童的作用。认为在幼年时期儿童所接触到的事物对他有着永久的影响,教学过程要通过具体事物的感性启发,引起学生的回忆,经过反省和思维,再现出灵魂中固有的理念知识。

    就此而言,柏拉图的教学认识是一种先验论。 柏拉图的教学体系是金字塔形。为了发展理性,他设立了全面而丰富的课程体系,他以学生的心理特点为依据,划分了几个年龄阶段,并分别授以不同的教学科目。

  0一3岁的幼儿在育儿所里收到照顾。3一6岁的儿童在游乐场内进行故事、游戏、唱歌等活动。  6岁以后,儿童进入初等学校接受初级课程。在教学内容上,柏拉图接受了雅典以体操锻炼身体,以音乐陶冶心灵的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为儿童安排了简单的读、写、算、唱歌,同时还十分重视体操等体育训练项目。

  17一20岁的青年升入国立的“埃弗比”接受军事教育,并结合军事需要学习文化科目,主要有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20一30岁,经过严格挑选,进行10年科学教育,着重发展青年的思维能力,继续学习&quot;四科&quot;,懂得自然科学间的联系。

  30岁以后,经过进一步挑选,学习5年,主要研究哲学等。至此,形成了柏拉图相对完整的金字塔形的教学体系。 根据其教学目的,柏氏吸收和发展了智者的‘三艺’及斯巴达的军事体育课程,也总结了雅典的教学实践经验,在教育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四科”(算术、几何、天文、音乐),其后便成了古希腊课程体系的主干和导源,支配了欧洲的中等与高等教育达1500年之久。

     柏拉图认为,每门学科均有其独特的功能,凡有所学,皆会促成性格的发展。在17岁之前,广泛而全面的学科内容是为了培养公民的一般素养,而对于未来的哲学家来讲,前面所述的各门学科都是学习辩证法必不可少的知识准备。

  文法和修辞是研究哲学的基础;算术是为了锻炼人的分析与思考能力:学习几何、天文,对于航海、行军作战、观测气候、探索宇宙十分重要;学习音乐则是为了培养军人的勇敢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同时,他还很重视选择和净化各种教材,如语言、故事、神话、史诗等,使其符合道德要求,以促进儿童心智之发展。

   就教学方法而言,柏拉图师承苏格拉底的问答法,把回忆已有知识的过程视为一种教学和启发的过程。他反对用强制性手段灌输知识,提倡通过问答形式,提出问题,揭露矛盾,然后进行分析、归纳、综合、判断,最后得出结论。

     理性的训练是柏拉图教学思想的主要特色。在教学过程中,柏拉图始终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为最终目标的。在《理想国》中,他多次使用了“反思”(reflection)和“沉思”(contemplation)两词,认为关于理性的知识唯有凭借反思、沉思才能真正融会贯通,达到举一反三。

    感觉的作用只限于现象的理解,并不能成为获得理念的工具。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心思凝聚,学思结合,从一个理念到达另一个理念,并最终归给为理念。教师要善于点悟、启发、诱导学生进入这种境界,使他们在“苦思冥想”后“顿开茅塞”,喜获“理性之乐”。

   这与苏格拉底的助产术有异曲同工之妙。   柏拉图的教学思想几乎涉及到教学领域中的所有重要方法。他第一个确定了心理学的基本划分,并使之与教学密切联系起来。他继承并发展了斯巴达的依据年龄特征划分教学阶段的教学理论,在教学的具体内容、形式、方法和手段上则更多地总结与采用了雅典的经验,提出了全面、和谐发展的课程体系。

      他十分注重在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强调探讨事物的本质,这些都给了后世教育家们以巨大的影响和启迪。 但是,柏拉图夸大了理性发展在教学中的意义。

  他主张的通过回忆和沉思冥想以致知的教学过程,反映了其对掌握知识理解中的唯心主义倾向。特别是他把理性绝对化、孤立化,使感觉和理性之间对立起来的思想,以致成了中世纪经院派教条主义教学方法的理论基础。

八仙传说剧情介绍?

《八仙的传说》是由赵焕章执导的剧情片,赵钱孙、石维坚等参加演出。

电影主要讲述了正直的曹国舅,因劝谏皇帝被贬为民,他心灰意懒想找一清静之地了此残生。吕洞宾、铁拐李、何仙姑、汉仲离、张果老、韩湘子、蓝采和七仙设下种种磨难来考验曹国舅,终于使他悟出了“人世间,多罪恶”的根源在于一个“贪”字,从而羽化成仙的故事。

蓬莱仙阁,烟笼雾锁,铁拐李邀七仙聚宴。席间,铁拐李提出点化曹国舅,凑成八仙,何仙姑不悦,悻悻而去。曹国舅因劝谏皇帝,被贬出宫。在赴蓬莱路上,汉钟离点石为羊,拦其官轿。到了蓬莱,汉钟离又化作道士,赠白马给曹国舅,让他寻求清净之地。曲阜行宫,鼓乐齐鸣。太监引美女入宫,拜见皇帝。皇帝一见美女,馋涎欲滴。吃了铁拐李配的药而由丑婆娘变成美女的知府夫人趁机向皇上讨封,昏君一一应允。"美女"得意忘形,叩首谢恩,竟又变回丑态!国舅当场揭穿知府刘瓜指使其妻佯装美女进宫献美的骗局,龙颜震怒,将刘瓜夫妇处死。国舅目睹丑剧,再谏皇帝。皇帝非但不听,反令杖打。国舅终于醒悟,决心弃宫求仙。此时皇帝和太监现了原形,原来是铁拐李、汉钟离为点化曹国舅而演了这幕讽刺喜剧。一日,国舅乘船渡河,艄公点篙上岸,木船下沉,国舅淹没水中。待国舅再次升上水面时,官服已换成艄公的布衫。国舅好生奇怪,抬眼望去,见岸上艄公竟是仙姑!

原来,仙姑本乃富豪之女,降生后被其父疑是妖种,弃入荷花池中。好心的奶母将她救起,二人相依为命,采莲为生,因此她最忌恨富豪官吏。吕洞宾数次探试,证明了何仙姑对养母的孝心。国舅为仙姑的高尚品格所动,更加坚定了求仙的愿望。国舅的表弟王老爷及其王公子强占辛力酒店。国舅欲阻不能。吕洞宾施展仙术,将王氏父子活活夹死。国舅见此,要拜吕仙为师,吕仙指点他去找张果老。倒骑毛驴的怪仙张果老哼出一段渔歌,启示国舅去寻找"人间罪恶"之源。曹国舅四处巡游,正遇兄弟二人为夺一根点金棒而打死生父一案。

贪官朱县令不仅不受理此案,反将点金棒据为己有,并将家人财产皆点为金物。国舅偕兄弟二人赶到朱县令家,老二将手一举,点金棒飞回他手中,立即变成一只神箫,兄弟二人恢复了吕洞宾和韩湘子的本相。

国舅借过神箫,将朱县令及其妾变成粪土和骷髅,后将神箫抛上屋顶,官府顷刻倒塌。

国舅这时顿开茅塞,立即意会到,人间万恶之源来自一个"贪"字,遂羽化成仙。

蓬莱仙阁,八仙聚会。何仙姑还回了曹国舅的官服。八仙遂各显其能,过海而去。

顿开茅塞其他应用

组词

顿组词开组词茅组词塞组词

笔顺笔画

顿笔顺笔画开笔顺笔画茅笔顺笔画塞笔顺笔画

近义词

顿近义词开近义词茅近义词塞近义词

反义词

顿反义词开反义词茅反义词塞反义词

顿开茅塞成语接龙

正接

塞北江南塞耳盗钟塞耳偷铃塞狗洞塞井焚舍塞井夷灶塞上江南塞翁得马塞翁失马塞翁失马,安知非福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反接

鞍马劳顿饱餐一顿流离颠顿

参考资料:成语接龙查询顿开茅塞成语接龙

成语词典最新查询成语

不可终日不可思议饱人不知饿人饥乘兴而来短见薄识短斤缺两发蒙解缚发摘奸隐高山流水钩深致远愧悔无地灵丹圣药狼顾鸢视临水楼台面目狰狞飘蓬断梗平起平坐千愁万绪秋实春华劝善戒恶死不要脸蜀得其龙水晶灯笼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束修自好贪婪无餍望子成名仙风道格相克相济有教无类鱼米之乡终始若一

成语词典大全 网址链接:https://chengyu.122cha.com/dunkaimaosai5992.html

展开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