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中刺的意思肉中刺的故事详细解释及典故肉中刺成语接龙、组词、近义词、反义词
- 肉中刺
- 拼音: ròu zhōng cì
- 频率: 常用
- 年代: 近代
- 词性: 中性词
- 结构: 偏正式
- 解释: 比喻最痛恨而急于除掉的人。
- 语法: 作宾语;与“眼中钉"连用。
- 典故出处: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80回:“我们很是那吃醋拈酸容不下人的不成,怎么‘拔出肉中刺,眼中钉’?是谁的钉,谁的刺?"
- 成语示例: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22回:“替他拔去眼中钉,~,好等他们来过现成日子!"
- 英文翻译: a thorn in one‘s flesh
肉中刺的意思解释及典故
革命先驱汤正文的故事?
20世纪20年代后期,有这么一个年轻人受中共云南临时省委指示,在江川这块土地上传播革命思想,建立党组织,发展党员,成立秘密革命团体,筹划武装斗争。
地方反动势力和土匪地霸坐立不安,将其视为眼中钉、肉中刺,欲除之而后快。
最终,他把自己年轻宝贵的生命献给革命事业,献给自己的家乡,为江川播撒下革命火种。
他就是我的大爹——汤建荣,为滇中革命牺牲的第一个共产党员。
求一部老电影?
求约老电影?不知道你喜欢什么类型的电影?最著名也最有影响力的老电影就是李连杰主演的少林寺,当年少林寺的上映轰动了全中国,当时的票房成绩达到了上亿元也说明了这部电影的成功与观众的喜爱,所以强烈推荐李连杰主演的少林寺。
剧情简介根据广西壮族民间传说改编而成的戏曲电影。
砍柴女刘三姐(黄婉秋)以唱帮穷苦人解气的山歌名闻四乡,却也因此被视她为肉中刺的财主陷害,幸运捡得一条命后,她一路歌声沿江而下。老渔夫(张巨克)和儿子阿牛(刘世龙)通过歌声将她辨出,将她接入家中。远近乡民听闻,都赶来与刘三姐赛歌,以为她已人头落地的哥哥刘二(梁音)也因此机与她重逢。因为歌词中多处直揭财主对穷苦人的盘剥,乡民叫好同时亦令当地财主莫怀仁(夏宗学)极为恐慌。
《举起手来》是一部抗日战争老电影,但它又和平时那种严肃的战争电影不同,平常的抗日片每个人都是枪里来弹里去的,隔老远就能听见电视里“biu!biu!biu!”和“pong!pong!pong!”的声音。而《举起手来》更偏向喜剧内容,没有平常的抗日战争影片中大义凛然,也没有什么生离死别的场景,只有一个又一个的搞笑片段。
笑傲江湖,龙门客栈,给爸爸的信,世上只有妈妈好。很多很多呢。
许三多的故事?
许三多是电视剧《士兵突击》的主人公,由王宝强饰演。 许三多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村孩子,一个突然的因素使其进入了部队,使他在绝境中成长,在失去中慢慢变得成熟。
许三多,小说和电视剧《士兵突击》的主人公。王宝强饰演《士兵突击》记载了普通士兵的心路历程,讲述了一个中国军人许三多的传奇故事。
木讷的许三多没进军营,就因看见坦克时“举手投降”招来以“不抛弃、不放弃”精神闻名全团的“钢七连”连长高城的反感,入营后,班长史今成为他的依靠,副班长也是老乡的伍六一却因他的笨拙将其视为肉中刺。新兵训练结束后,许三多被分到偏远艰苦的后勤管道维护班五班,一同来部队的老乡成才则去了钢七连。
被现实打垮的五班班长老马随随便便的一句话被许三多当作命令接收,凭借憨厚的执拗劲,他用六个月时间完成了一件所有人都认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令五班整体感动,精神面貌焕然一新,自己也因此来到钢七连,重见班长史今。喜悦过后,一个个看似不可能跨过去的槛在他脚下一字排开。而在这一过程中,他从史今、伍六一、高城、老A袁朗及吴哲等人身上学到了很多很多,从一个“孬兵”变成了一个“好兵” 。
有刺的四字成语?
刺刺不休 刺刺:多话的样子。形容说话唠叨,没完没了。 刺股读书 比喻刻苦攻读。 刺股悬梁 形容刻苦学习。 鸡头鱼刺 比喻轻微而不被重视的的事物。 芒刺在背 芒刺:细刺。象有芒和刺扎在背上一样。形容内心惶恐,坐立不安。 肉中刺 比喻最痛恨而急于除掉的东西。 挑毛拣刺 故意挑剔毛病。 悬梁刺骨 形容刻苦学习。 以锥刺地 用锥子刺地来测量地的深浅。比喻见识浅陋,所知甚少。 引锥刺股 锥:锥子;股:大腿。晚间读书时想睡觉,就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以保持清醒。形容学习勤奋刻苦。 背若芒刺 犹言芒刺在背。 背生芒刺 犹言芒刺在背。同“背若芒刺”。 陈古刺今 即借古讽今。借评论古代某人某事的是非曲直,影射现实。 刺虎持鹬 比喻待机行事,一举两得。 刺上化下 讽谕国君,教化下民。 刺心刻骨
①犹刻骨铭心。指感念至深。
②亦作“刺心切骨”。内心极其悲愤。 刺心裂肝 指悲痛至极。 刺心切骨 指内心极其悲愤。 断蛟刺虎 指武艺高强,行为侠义。 话里带刺 指话中包含着讥笑和讽刺。同“话中带刺”。 话里有刺 指话中包含着讥笑和讽刺。同“话中带刺”。 话中带刺 指话中包含着讥笑和讽刺。 泥中隐刺 比喻说话中带着讥讽。 如芒刺背 形容极度不安。同“如芒在背”。 深刺腧髓 穿穴入骨。形容深透理解。腧,穴位。 挑茶斡刺 指寻事生非。 悬梁刺股 形容刻苦学习。 悬头刺股 形容刻苦学习。同“悬梁刺股”。 援古刺今 引述故事古义以讽刺今事。 钻心刺骨 钻入心里,侵入骨中。形容刺激极深。
曹植的典故?
七步成诗。
黄初元年(220年)曹丕上位,称帝为魏文帝。由于争封太子这段经历让曹丕无法释怀,在他称帝后,他仍对曹植耿耿于怀,就想方设法要除掉他。曹植知道哥哥存心陷害自己,可自己无法开脱,只好在极度悲愤中七步之内应声成诗。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
作为一代大才子曹子建,有两件事是让人非常深刻的。一是七步成诗,这大家都很熟悉,七步就能吟诵出千古名篇“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足见曹植的才思敏捷和学识渊博。
二是谢灵运对曹植的评价,“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虽然谢灵运有自夸的成分在内但足见他对曹植的推崇程度。
曹植的典故是七步成诗。
曹操死后,曹丕继承了王位,对他这个富有才华的弟弟很少妒忌。想要把曹植杀掉,需要找到一个理由。于是曹丕把弟弟招到宫里,让他在走七步路的时间里做出一首诗歌,否则就是欺君之罪。曹植很快就写出了著名的七步诗。
曹植的典故
曹植“七步成诗”的广为流传:“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见于《三国演义》),然而这首诗不见于陈寿的《三国志》,最早见于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文学》,《世说新语》记载着魏文帝曹丕妒忌曹植的才学,命曹植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否则将被处死,而且对诗有严格要求:诗的主题必须为兄弟之情,但是全诗又不可包含兄弟二字,曹植在不到七步之内便吟出:“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但此诗是否为曹植所著作,至现今仍有争议。
曹植的典故?
曹植的典故:七步成诗
曹植“七步成诗”的广为流传:“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见于《三国演义》),然而这首诗不见于陈寿的《三国志》,最早见于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文学》,《世说新语》记载着魏文帝曹丕妒忌曹植的才学,命曹植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否则将被处死,而且对诗有严格要求:诗的主题必须为兄弟之情,但是全诗又不可包含兄弟二字,曹植在不到七步之内便吟出:“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关于曹植的典故:七步成诗
曹植人物生平
才气逼人
初平三年(192年),曹植出生于东武阳。曹植是曹操与卞夫人所生第三子(卞夫人为曹操生了四个儿子:丕、彰、植、熊)。当时曹操在北方尚未站稳脚跟,缺乏固定的根据地,家属常随军行止,因此幼年的曹植同众多兄弟们一样,是在戎马倥偬的生活中度过的。这种戎伍生活一直到建安九年(204年),曹操击败了劲敌袁绍集团,攻克了其经营多年的邺城(今河北临漳),方才有所改变。
曹植自小非常聪慧,才十岁出头,就能诵读《诗经》、《论语》及先秦两汉辞赋,诸子百家也曾广泛涉猎。他思路快捷,谈锋健锐,进见曹操时每被提问常常应声而对,脱口成章。曹操曾经看了曹植写的文章,惊喜的问他:“你请人代写的吧?”曹植答道:“话说出口就是论,下笔就成文章,只要当面考试就知道了,何必请人代作呢!”
再加之性情坦率自然,不讲究庄重的仪容,车马服饰,不追求华艳、富丽,这自然很合曹操的口味。渐渐地,曹操开始把爱心转移到曹植身上。
建安十一年(206年)八月,15岁的曹植第一次随父东征海贼管承到达淳于(今安丘东北)。
建安十二年(207年)一月回师邺城,他在《求自试表》中所说“东临沧海”即指此事。九月,16岁的曹植随父北征柳城(今辽宁朝阳),他在《求自试表》中说“北出玄塞”即指此行,《白马篇》就是曹植对此期间随父征战的写照。
建安十三年(208年)七月,17岁的曹植随父南征刘表至新野,后又随父与孙权战于赤壁。
建安十四年(209年),曹植随父征战第一次回到家乡亳州。
太子之争
建安十五年(210年),曹操在邺城所建的铜雀台落成,召集了一批文士“登台为赋”,曹植也在其中。在众人之中,独有曹植提笔略加思索,一挥而就,而且第一个交卷,其文曰《登台赋》。从此曹操对曹植寄予厚望,以为他是最能成就大事的人。
建安十六年(211年)秋,刚行冠礼的曹植暂时告别了在邺城宴饮游乐、吟诗作赋的优游生活,慨然请缨,随父西征。一路上跋山涉水,晓行夜宿。当西征大军辗转到帝都洛阳时,曹植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饱受战火的洗劫,洛阳城往日的繁华消逝得无影无踪,到处都是残垣断壁,荆棘丛生,昔日气势雄浑的皇宫已成一片废墟,湮没在杂草间,片片黄叶满城乱舞。满腔热血的曹植怀着一颗立功垂名的心,随西征军离开洛阳,继续向西进发。经过一年多的兼并战争,西部最终结束了一盘散沙的混乱局面,迎来了它的稳定与安宁。凯旋的曹植不久即被封为临淄侯。
在邺城时期,有一件对曹植来说是至关重要、并影响到他一生的事,这就是世子之争。
建安十九年(214年),曹植改封临淄侯。这一年,曹操东征孙权,令曹植留守邺城,告诫他:“当年我担任顿邱令的时候二十三岁,回想起那时候的所作所为,至今都不曾后悔。如今你也是二十三岁,怎能不发奋图强呢!”曹植既因为有才而受宠,丁仪、丁廙、杨修等人便都来辅佐他。曹操有些犹疑,好几次几乎要立曹植为太子。然而,曹植文人气、才子气太浓,常常任性而行,不注意修饰约束自己,饮起酒来毫无节制,做出几件让曹操很是失望的事。
尤其是在建安二十二年(217年),他在曹操外出期间,借着酒兴私自坐着王室的车马,擅开王宫大门司马门,在只有帝王举行典礼才能行走的禁道上纵情驰骋,一直游乐到金门,他早把曹操的法令忘到九霄云外去了。曹操大怒,处死了掌管王室车马的公车令。从此加重对诸侯的法规禁令,曹植也因此事而日渐失去曹操的信任和宠爱。十月,曹操召令曹丕为世子。从此,曹植告别了昂扬奋发的人生阶段,陷入难以自拔的苦闷和浓浓的悲愁中。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曹仁为关羽所围困,曹操让曹植担任南中郎将,行征虏将军,带兵解救曹仁。命令发布后,曹植却喝得酩酊大醉不能受命,于是曹操后悔,不再重用他。
洛水感怀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正月,曹操病逝洛阳,曹丕继王位,曹植时年29岁,作《上庆文帝受禅表》、《魏德论》。曹丕称帝之后,对曹植严加防范。后来,曹丕碍于母后卞氏的压力,只好将曹植数次徙封。曹植的生活从此发生了变化。他从一个过着优游宴乐生活的贵族王子,变成处处受限制和打击的对象。
黄初二年(221年),30岁的曹植被徙封安乡侯(今河北晋州侯城),邑八百户;当年七月又改封鄄城侯(今山东鄄城县),是年作《野田黄雀行》,这次改封成为曹植一生重要的转折点。
黄初三年(222年)四月,31岁的曹植被封为鄄城王,邑二千五百户,也就是在这次被封王之后回鄄城的途中,他写下了著名的《洛神赋》。在《洛神赋》中,诗人描摹了一位美丽多情的女神形象,把她作为自己美好理想的象征,寄托了自己对美好理想的倾心仰慕和热爱;又虚构了向洛神求爱的故事,象征了自己对美好理想梦寐不辍的热烈追求;最后通过恋爱失败的描写,以此表现自己对理想的追求归于破灭。
曹植的典故七步成诗
曹植“七步成诗”的广为流传:“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世说新语》记载着魏文帝曹丕妒忌曹植的才学,命曹植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否则将被处死,而且对诗有严格要求:诗的主题必须为兄弟之情,但是全诗又不可包含兄弟二字,曹植在不到七步之内便吟出:“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鹿死谁手
一年仲秋,曹操率曹植(公元 192—232 年)和五位宠将到狩猎场打猎。 秋高气爽,衰草如盖,满山红遍,北方的狩猎场呈现出一派雄丽、悲壮的情调。曹操喜持长须,兴致勃勃。
一声令下,随行的士兵手持长矛,聒噪叫嚷, 一只卧姿安闲、色彩斑斓的梅花鹿被他们从树丛里赶出来,它似乎已经感觉 到灾难的降临,惊悸地在空旷的猎场上狂跑。
众将军张弩搭箭,纵马追逐, “嗖嗖??” 梅花鹿惨叫几声倒在血泊之中。曹操驱马赶来,见除了一枝箭 直穿鹿喉外,其余四枝箭全部落空。他决定重赏射中的将军,并封其为“神 射手”。
随行人员从鹿喉上拔出箭杆,呈给了曹操。曹操仔细看了看箭杆上刻的 姓名,微微点头。想:“眼下正是用人之时,吞吴蜀,包举宇内,非但要有冲锋陷阵、骁勇善战的强将勇士。
更需要有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谋士贤 臣。何不趁此机会考考曹植和众将军的智谋呢? ”于是问道:“刚才,五箭 并发,却只有一个将军射中了鹿喉,你们猜猜看,他是谁?
赵将军说:“是孙将军射中的。” 钱将军说:“不应该是孙将军射中的。” 孙将军说:“是我射中的!” 郑将军说:“总之孙将军和我都没有射中。”
王将军说:“是孙将军和郑将军中的一个人射中的。曹操听了笑着说:“你们当中只有三个人猜中了,其中有王将军,诸位将军,现在心中可有数? ”
众将军仍是抓耳挠腮,难解答案。刚才孙将军还一口咬定自己射中的,经曹操这般隐晦曲折的提示,也像喝了迷魂汤似的难以肯定了。
这时曹植镇静自若地说:“这个神射手,就是孙将军。” 曹操不由畅怀笑道:“植儿说得对!孙将军,寡人特封你为神射手,赏金一千两。
孙将军连忙叩首谢封:“谢丞相大人。” 此时,其他四位将军仍然疑惑不解,一齐问道:“曹公子,不知有何根据?曹植答道:“诸位将军注意没有?
既然我父讲王将军的说法是对的,而王将军说的或是孙将军或是郑将军。那么,先假设是郑将军射中的,五人说 法中,赵将军、钱将军、郑将军、孙将军都错了。
只有王将军说对,那四错 一对,这不符合我父所说的条件,显然这个假设是错的。那肯定不是郑将军 射中的。既然郑将军、孙将军二人中有一人射中。
郑将军已排除,当然非孙 将军莫属了。众将军听完曹植一番分析,都佩服曹植才智过人。曹操又持着长髯,点头微笑,从心里越发喜欢曹植了。
曹植“七步成诗”的广为流传:“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见于《三国演义》),然而这首诗不见于陈寿的《三国志》,最早见于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文学》,《世说新语》记载着魏文帝曹丕妒忌曹植的才学,命曹植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否则将被处死,而且对诗有严格要求:诗的主题必须为兄弟之情,但是全诗又不可包含兄弟二字,曹植在不到七步之内便吟出:“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但此诗是否为曹植所著作,至现今仍有争议
七步成诗、鹿死谁手、洛神悲歌、梵呗泰斗、忧生之嗟这些都是使曹植出名的典故。这当中的每一个故事都突显出曹植的聪明才智和风流倜傥。
他吟下的四句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甚至感动得皇帝曹丕听了这首诗,感到很惭愧,不忍心再加害于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