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名鼎鼎的意思解释及典故(故事)

关键字:
成语接龙

大名鼎鼎的意思大名鼎鼎的故事详细解释及典故大名鼎鼎成语接龙、组词、近义词、反义词

大名鼎鼎
拼音: dà míng dǐng dǐng
频率: 常用
年代: 近代
词性: 中性词
结构: 主谓式
解释: 鼎鼎:声威盛大的样子。形容名气很大。

语法: 作谓语、定语;用于人和事物。
典故出处: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24回:“你一到京打听人家,像他这样大名鼎鼎,还怕有不晓得的。"
成语示例:鲁迅《伪自由书·“人话"》:“这毛病,是连法布尔做的~的《昆虫记》也是在所不免。"
英文翻译: well-known <celebrated; famous>

大名鼎鼎的意思解释及典故

乌镇水乡为什么说都有故事?

乌镇大名鼎鼎,乌镇也是水乡的代表,著名的企业家马云还把互联网大会会址建在了这里,为乌镇添了一个现代的符号。乌镇也是一个有故事的地方,著名的文学家矛盾先生就出生在这里,这里的水滋润了他,这里的文化培养了他,他才会写出那么多文学巨著。

建筑风格:以砖木结构的明清建筑为主,保存有20多万平方米的明清建筑。有曲径通幽的深宅大院,繁复精美的雕花建筑,里面是迷宫般的回廊和厅堂,建筑物的屋顶有独特的观音兜、马头墙,既防火,又挡风。还有特别的廊棚(带屋顶的街)。 

文化价值 

多种文化特征形成江南水乡城镇亦雅亦俗的独特的地方文化。乌镇如今一直保留着传统工艺品制作坊,如蓝印花布印染作坊、布鞋作坊、刨烟作坊等。除此之外还有茅盾故居、林家铺子、立志书戏台、修真观、翰林第、竹刻工艺馆、江南百床馆、余榴梁钱币馆、汇源典当等,还有桐乡拳船、花鼓戏、皮影戏、香市等独 

特的民俗风情,组成了乌镇浓郁的文化气息。江南特殊的地理环 境、经济因素和人文因素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水乡生活文化,人的 衣食住行也都具有浓郁的水乡特色。 

历史文化 

乌镇可以说是一个完全的文化古镇,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乌镇自古人才辈出。据《乌青镇志》记载,乌镇自宋至清出过64名进士,161 名举人,历代著名人物有编《昭明文选》的梁昭明太子、《唐宋八大家文抄》编者茅坤、理学家张杨园、文学家茅盾等,并留下了众多的人文胜迹,正因为他们才有了乌镇浓厚的文化底蕴,才有了乌镇江南水乡古镇之首的地位。

书是人类的阶梯故事?

第一个故事:高尔基救书:

高尔基对书感情很深,爱书如命。有一次,他的房间失火了,他首先抱起的是书籍,其它的任何东西他都不考虑。为了抢救书籍,他险些被烧死。他说:“书籍一面启示着我的智慧和心灵,一面帮助我在一片烂泥塘里站起来,如果不是书籍的话,我就沉没在这片泥塘里,我就要被愚蠢和下流淹死。”

第二个故事:侯宝林抄书

相声语言大师侯宝林只上过三年小学,由于他勤奋好学,使他的艺术水平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成为有名的语言专家。有一次,他为了买到自己想买的一部明代笑话书《谑浪》,跑遍了北京城所有的旧书摊也未能如愿。后来,他得知北京图书馆有这部书,就决定把书抄回来。适值冬日,他顶着狂风,冒着大雪,一连十八天都跑到图书馆里去抄书,一部十多万字的书,终于被他抄录到手。

第三个故事:凿壁偷光

汉朝元帝时的匡衡,从小喜好读书。可是家里很穷,连饭都吃不饱,没有钱上学读书。他只好白天干活,晚上自己学习。家里没有钱买灯油,怎么办呢?匡衡想了一个办法:在墙壁上凿了个小洞,借邻居家照射过来的微弱灯光看书学习。他勤奋刻苦学到了很多知识,后来做了宰相。

第四个故事:爱迪生以书为枕

大名鼎鼎的美国科学家爱迪生,一生的发明多达近二千项,被誉为“发明大王”。爱迪生发明了电灯、留声机、无线电报、碎石机、蓄电池、印刷机。。。。。。

这么多的发明与爱迪生的勤奋读书是分不开的,他常常通宵达旦地读书,查资料,困极了,他就以书当枕,在实验室躺一会儿。因此,有人风趣地说:“怪不得爱迪生有那么多的知识,原来他在睡梦中也还要从书本里吸取营养哩。”

高尔基对书感情很深,爱书如命。有一次,他的房间失火了,他首先抱起的是书籍,其它的任何东西他都不考虑。为了抢救书籍,他险些被烧死。他说:“书籍一面启示着我的智慧和心灵,一面帮助我在一片烂泥塘里站起来,如果不是书籍的话,我就沉没在这片泥塘里,我就要被愚蠢和下流淹死

投名状之谜?

投名状的故事原型是大名鼎鼎的“满清四大疑案”之一的张文祥“刺马案”。

金戈铁马的故事概括?

主要内容是:

一、辛弃疾在小时候立下了远大的抱负,在金军南下时起义,又杀了叛徒张安国,投靠南宋;

二、他的军事主张始终不为朝廷所采纳,但是他也不放弃,一直给朝廷上书,献言献策;

三、后来他多次在地方上工作出色,平定了茶寇的叛乱;

四、他在湖南时费劲心机、顶着重重压力组建了一支飞虎军;

五、有人上书弹劾辛弃疾,于是辛弃疾被罢官,赋闲在家;

六、他有两个非常好的朋友——著名词人陈亮和大名鼎鼎的理学家朱熹;

七、朝廷又启用他,但是都没有采纳他的建议。他后来都没有做到将军的职位上,计策也都不被朝廷所采纳,公元1207年,辛弃疾在悲愤中去世;

八、他在词的世界里拥有重要的地位,有词坛飞将军之称,在世界上留下了不朽的名声。

长津湖讲的是什么?

长津湖,顾名思义,讲的就是抗美援朝战役中的长津湖之战。

长津湖之战是抗美援朝战争中最惨烈的一次战役。

美国大名鼎鼎的五星上将麦克阿瑟在经历了这场战役后,给他们美军后辈留下了一句忠告:

“谁想跟中国陆军打仗,一定有病。”

1950年11月27日至12月24日,中国人民志愿军第9兵团,与战功显赫的美军第10军在长津湖地区展开了直接较量。

这一年,朝鲜遭遇50年一遇的严寒,长津湖地区日平均气温更是降至摄氏度零下27度,甚至到过零下40度以下。

中美双方都在冰天雪地中行军,在武器装备后勤保障等等都差距巨大的情况下,中国人民志愿军差点将这支美军精锐给包了饺子。

但也是在这场战役里,我军出现了历史上最严重的冻伤减员现象。

时至今日,我们谈起长津湖之战,都能一下想到这句话:

冰血长津湖,异乡埋忠骨。

书法艺术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你知道哪些大名鼎鼎的书法家故事呢?

我国大名鼎鼎的书法家很多。

比如王羲之,王献之,他们都有很多故事。

沂蒙山有什么历史典故?

熟悉临沂的人,想必都知道临沂也有“一山一水一圣人”,这里的山,当然指的是蒙山。

而圣人呢,就是大名鼎鼎的“书圣”——王羲之。

王羲之画像

王羲之是东晋时期的著名书法家,琅琊临沂人。

他上承汉魏间雄奇伟丽的书法传统,博采各家之长,融为一炉,独创一家。

篆、隶、草、行、楷各种书体,都有很高的造诣。

在六朝以后,王羲之为历代书法家所师法,在我国书法史上,有“书圣”的美誉。

王羲之真迹

公元303年,王羲之生于琅琊临沂,幼年居住于此。

临沂现存有王羲之故居,复原了王羲之曾经洗砚的洗砚池、晒书台、琅琊书院、书法碑廊、普照寺、王右军祠、五贤祠、翰墨苑、曲水流觞、时晴茶室等历史古迹,王羲之故居中的普照夕阳曾经作为古代“琅琊八景”之首名扬九州。

王羲之的故居——临沂,现更作为中国十大文化节之一的书圣文化节永久承办地名扬海内外。

王羲之故居

这位“书圣”在生活中有一个特别的爱好,那就是非常喜欢鹅,相传有一道士想求王羲之给写一本《黄庭经》,为此特地养了一群白鹅。

等到王羲之路过时,看到河里游着的白鹅,两掌拨水,昂首前进,羽毛白净,形态优美,心里别提有多喜欢了。

道士看在眼里,趁机要求用书法来换鹅。

王羲之一听立刻写了一卷《黄庭经》交换了白鹅。

这就是人们后来传颂的“书成换白鹅”的故事。

王羲之为什么特别喜欢鹅呢?有人说是为了养生,有人说是通过观察鹅游水的姿态,引发自己对书法的感悟与创作,也有人说只是单纯的喜欢鹅。

在王羲之的故乡,“沂蒙大白鹅”已有上千年的饲养历史,以山涧小溪散养为主,以青草、小鱼、小虾为食。

饲养过程中,不使用任何饲料、抗生素,所下的鹅蛋也是纯天然,无污染,具有非常高的营养价值,不仅能清脑益智,还有补中益气、去除胎毒的功效,在当地,“坐月子”送鹅蛋的习俗也是由来已久,沿袭至今。

绿色健康的鹅蛋白嫩剔透,配上曾流行于沂蒙山区的古老手工印花织物——蓝花布,装在手工编织的鹅形草编篮子里,更像一件精美的艺术品,这就是蒙山云蒙景区蒙山会馆的“蒙山三宝”。

蒙山会馆的“蒙山三宝”不仅有味道鲜美,绿色健康的美食,更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美草编和蓝花布,这蒙山三宝代表着沂蒙山区人民的淳朴和勤劳,不仅美观美味,更极具实用价值,品质生活,不二之选。

蒙山会馆位于国家5A级旅游景区——沂蒙山云蒙景区海拔900米之上,深藏大山深处仿佛一处世外桃源,绿树掩映,山水交融的风景,清新自然的空气,将这里的一切衬托的无比美好。

蒙山会馆

这样的环境下才有了“蒙山三宝”这样精致的“艺术品”。

除了鹅蛋,大山深处还有许许多多自然健康的美食:

蒙山特有的十足全蝎

吃青草喝山泉水的蒙山全羊汤

营养丰富的野味“蒙山小蜜”

最具有蒙阴IP美食符号的光棍鸡

王羲之、大白鹅、沂蒙山之间就是这么的妙不可言。

在如今“蒙山大白鹅”和鹅蛋们,在蒙山静静的等你,你不来,他不走。

《赵氏孤儿》是一个历史故事吗?

赵氏孤儿无疑是一个煽情催泪的故事:赵家遭遇奸臣灭门,孤儿侥幸死里逃生,八位义士前仆后继,血海深仇终得昭雪。

正是洋溢其中的感天动地的情义,价值千金的忠诚,让这个故事受到了古今中外观众的追捧,在其中,大家找到了久违的“坚持”和“温暖”,心灵得到了一遍又一遍的抚慰。

但是,在一次又一次的转述和接受的过程中,历史的本来面貌渐渐被大家遗忘了、忽略了,故事重复千变就成了历史,然后就变成了信史。

然而,历史真的会有如此多情,如此煽情,如此矫情吗?历史上的“赵氏孤儿”又是在什么样的情形之下成为孤儿的?历史上真实的“赵氏孤儿”关乎正义和忠诚吗?既然是说“赵氏孤儿”的故事,我们第一个问题就是,“赵氏”指的是谁?这一切要从晋文公开始。

晋文公名曰重耳,乃春秋时期晋国献公的儿子。

重耳大名鼎鼎,经历坎坷而传奇。

他的坎坷遭遇和一个女人有关,这个女人就是骊姬。

在一次战争中,作为胜利者,晋献公得到了两个女孩——骊氏姐妹。

晋献公将她们纳入后宫,宠爱无比。

等到骊姬生下一个男孩之后,晋献公为了表达自己对于骊姬的喜爱,就决定废掉原来的太子,改立骊姬的孩子。

另立太子当然是件大事,晋献公也深知其中的利害。

为了清除障碍,他决计就将包括原来的太子和重耳在内的诸王子打发到外地去。

即使这样,骊姬依然不放过他们,极尽落井下石之能事,太子和重耳他们只好流亡别国。

这是一次漫长的流亡。

等重耳再次踏上晋国的土地之时,已经是19年之后。

令人欣慰的是,流亡归来,重耳就被拥立为晋国国君。

在这漫长的流亡生涯中,重耳身边始终有一帮忠实的拥趸跟随。

其中最重要而且功劳最大的一个人就是赵衰。

赵衰有多重要呢?一个例子也许可以说明问题。

在重耳流亡到齐国的时候,齐桓公以礼相待,很给重耳面子,不仅把公室的女儿嫁给他,还送给了他80匹骏马。

重耳没有受到过如此的待遇,因而,在温柔富贵乡里,他丧失了所有的斗志,感觉就这样在齐国终其一生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他这样想可以,但跟随他的人不干了。

是啊,大家跟随你,就是觉得你有前途有奔头是潜力股啊,一旦你重耳在齐国止步不前,每天醇酒妇人享受起来,不再想着杀回晋国,大家辛辛苦苦跟随你这么多年,岂不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关键时候,赵衰果断出手,用高度酒将重耳灌醉,在其半梦半醒之际,直接装进车里拉出了齐国国境。

待重耳酒醒之后,早已被赵衰他们拉到了另外的国家。

很显然,若没有赵衰他们的坚定支持,没有赵衰他们的苦口婆心,就不可能有重耳后来的发迹。

用《史记》的话来评价赵衰就是:“文公所以返国及霸,多赵衰计策。

”所以,重耳做了国君,功劳最大的赵衰就被封为原邑大夫,并且在朝堂之上代理晋国国政,他的身份一下子变成了晋国的公卿。

赵衰的继承人是他的儿子赵盾,在晋文公重耳去世之后,赵盾继续代理晋国国政,辅佐晋文公的儿子晋襄公。

赵盾主持国政两年之后,晋襄公就去世了。

晋襄公的去世,给赵盾出了一个大难题,这个难题给赵盾以后的日子带来严重的影响。

这个问题和晋襄公的太子有直接关系。

晋襄公的太子叫夷皋,本来父死子继,理所应当,但是,因为当时夷皋年纪太小,赵盾觉得这孩子生活尚且不能自理,怎么作国君?因此,赵盾打定主意,不让太子接任,要改立晋襄公的弟弟、太子的叔叔、当时正作为人质滞留在秦国的公子雍为国君。

主意既定,赵盾马上就付诸行动,在第一时间派使臣前去秦国迎接公子雍。

从这一行动可以看出在晋国政坛上,赵盾已经到了只手遮天、随心所欲的程度。

但是,赵盾也有赵盾的缺点和软肋。

他是靠了他的父亲追随重耳才换来了今天的地位,在某种程度上,赵盾只能算是“权二代”,“权”而不“贵”。

虽然赵盾位高权重,但和晋国统治者没有任何血缘关系。

在宗法社会,赵盾实在称不上贵族。

他们赵家在晋国政坛也没有足够的人脉关系,没有人脉关系就等于没有足够的实力。

太子夷皋的母亲就是拿捏准了这一点,开始找赵盾讨说法,表面上她用的武器是眼泪,但实际上她真正的武器是她背后的宗族。

太子既然能被立为太子,他背后一定有一批既得利益者。

而赵盾也许正是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才以太子年龄太小为借口,要另立国君。

一旦成就此事,赵盾就有了立国定主之功,不但有效地改变了晋国的政治生态,而且将更加突显其位高权重的形象。

太子背后的力量不肯善罢甘休,太子的母亲更是不依不饶。

她每天第一件事就是拦着赵盾,啼哭不止,她甚至不顾身份,见到赵盾就下跪,弄得赵盾手足无措。

她只问赵盾一个问题:“请你告诉我,刚去世的襄公有什么过错,你为什么要抛弃他的太子而另立国君?”问得赵盾是哑口无言。

赵盾为此事忧虑,越想心越虚,太子背后的势力、太子母亲背后的势力,不知比赵盾强多少倍,如果另立别人顶替太子,也许会有想不到的事情发生。

赵盾骑虎难下,只好改弦更张,答应按既定方针办,国君的位子还让太子来坐。

接任的太子就是后来的晋灵公。

这件事情又说明虽然赵盾只手遮天,但他还有所顾忌,不能为所欲为。

太子即位,可被赵盾正式派到秦国去迎接雍的人已经在归途上。

无奈之下,赵盾只好再派一支小分队,去拦截并干掉早前派到秦国应请公子雍的那批人。

赵盾必须把这个屁股擦干净。

既想只手遮天,又不能无所顾忌,同时思维又不缜密,这样的人想平平安安占据高位,似乎不会有那么容易。

在他志得意满之时,危机已悄悄向他走来——在太子母亲的心目中,在太子拥护者的心目中,在太子也就是后来的晋灵公本人的心目中,赵盾是一个心怀不测的奸邪小人,是自己的敌人。

这样的情形之下,慢慢长大的晋灵公该怎样处理和赵盾的关系呢?历史的记载很耐人寻味。

长大后的晋灵公自暴自弃,骄纵无常,其行为到了让人瞠目结舌的程度。

譬如,他平时喜欢爬到王宫最高的建筑上,用弹弓往下射过往的行人。

行人为了不被射中,就会四处躲闪。

每当晋灵公看到下面的行人惊慌失措、像无头苍蝇逃窜的样子就会特别开心。

晋灵公爱美食,但胃口很刁,有一次吃熊掌,他觉得厨师做得火候不到,就传令杀掉厨师,大卸八块,放在筐子里让宫女们顶在头上运到外面去。

晋灵公这样的荒淫无道,表明了一种态度:你赵盾不是执掌国政吗?我偏不和你配合,偏不和你合作。

当年你连废掉我的心思都有,我今天为什么还要和你一唱一和呢面对这种情况,主持国政的赵盾只有时时进谏,灵公呢,则是任凭风浪打,稳坐钓鱼台,对于赵盾的意见一概不予理睬。

一来二去,两人的关系就发展到了不可调和的程度。

这就出现了《赵氏孤儿》中所讲述的情节:晋灵公派刺客去杀赵盾,结果被派去的刺客中途撂挑子,自寻短见去了,赵盾侥幸得以存活。

一计不成,再生一计。

晋灵公以宴请为名,想趁机埋伏好士兵除掉赵盾,可是中间有人给赵盾通风报信,赵盾再次逃脱。

这些后来都成了晋灵公的罪名,但是如果我们换个角度想一想,就会发现事情的不可思议之处:一般来说,用刺客去杀人的人,往往都是弱势群体,譬如燕太子丹让荆轲去杀秦始皇等等。

而身为国君的晋灵公居然用如此的手段来解决问题,可见在晋灵公那里,赵盾已经到了尾大不掉的程度。

晋灵公连续两次下手都没能得逞,赵盾又该如何应对呢?三十六计,走为上。

于是,赵盾仓皇出逃。

赵盾这一逃却逃出来了意外。

赵盾前脚刚走,晋国后脚就出了大问题:赵盾的同父异母兄弟名叫赵穿,他就在朝廷之上公然杀死了晋灵公,此时,赵盾连晋国国境还没有出呢。

赵盾闻听消息,马上兴冲冲调头返回。

在第一时间赶到了晋国都城,料理乱局。

他果断地让赵穿从周朝的京城迎来晋文公重耳的儿子,晋襄公的弟弟,晋灵公的叔叔黑臀,让他即位,这就是晋成公。

史书没有记载在晋灵公被杀这一事件中,赵盾到底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但有一点是明确的,晋灵公的被杀,赵盾难逃干系。

果然,不久之后,晋国朝野就对此有了风言风语。

国人这么议论赵盾:“你身为正卿,说是逃亡,却连国境都没有走出。

等到你回来继续主持朝政之时,你也不追查国君被杀的事件,更不去诛讨逆贼,真有你的啊!

”所以,晋国的史官就在史书上这样记载:“赵盾弑其君!

”意思就是赵盾有杀君之罪。

这个史官名叫董狐,董狐因在此事上坚持原则而名垂青史。

孔夫子曾对此大加赞赏。

后来文天祥在《正气歌》里也曾这样写道:“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

”通过这些,我们也许可以看到,世人和历史并没有站到赵盾这边。

同时这也让我们看到,历史上真实的赵盾,和《赵氏孤儿》中赵盾的形象相去甚远。

晋成公在位七年之后去世,在赵盾的帮助下,晋成公黑臀的儿子据即位,他就是晋景公。

在晋景公的时候,赵盾去世,他的儿子赵朔承袭了他的爵位,其夫人则是晋成公的姐姐。

此时,赵家已经成为晋国政坛上炙手可热的势力了。

然而物极必反。

晋景公即位之后,要对赵氏家族下手了。

此事事关重大,晋景公在下定决心之前,显然做过周密的部署。

首先,他把行动的前锋选定为屠岸贾,之后将屠岸贾提拔为司寇。

司寇地位较高,略相当于卿,主要职责就是掌管刑狱、纠察等事务。

为什么选定屠岸贾呢?首先,因为屠岸贾这个人是当年晋灵公的近臣,深得晋灵公的信任。

而晋灵公是被赵盾的兄弟赵穿杀害的,因此,屠岸贾对赵氏家族心怀不满,由来已久。

其次,他要让让屠岸贾制造政治舆论。

因为屠岸贾负责刑狱、纠察等事务,因此,他就有资格重提晋国历史事件,譬如重新审查晋灵公被杀事件。

屠岸贾果然以晋灵公被杀事件为突破口,抓着这件事不放手,扬言要惩治当年杀害晋灵公的元凶。

这样一来,赵穿就在劫难逃,赵穿是赵盾的兄弟,此事最终也必然会牵连到已经去世的赵盾。

一旦牵连到赵盾,那么赵盾的儿子赵朔就岌岌可危了。

因为屠岸贾公开宣称:“赵盾虽然不知情,但仍然是逆贼之首。

做臣子的杀害了国君,他的子孙却还在朝为官,显然这不符合道德和法律,必须予以纠正。

”这是赵盾家族长期控制国政、朝政的自然反弹,也是晋景公意欲结束大权旁落局面所做的一次努力。

很明显,这次重提历史的举动,矛头针对的是赵朔,根本目的在于改变眼下晋国政治格局的对比。

但是,经过了赵衰、赵盾、赵朔三代的努力,赵氏家族在晋国政坛上已经发展出来了一支相对稳定的力量,为了降低行动的风险,屠岸贾采取的是突然袭击的战术。

他带领将士在下宫突袭赵氏,杀死了赵朔、赵同、赵括、赵婴齐,并且灭绝了他们的家族。

在这次大清洗中,晋景公还没有丧心病狂到六亲不认的程度。

在赵氏被灭门之时,晋景公为自己的姑妈留了一条生路,让怀孕的姑妈躲到自己的宫殿里,这个可怜的女人因此保全了性命。

赵朔的妻子后来生下来一个男婴,这个男婴就是日后大名鼎鼎的赵氏孤儿。

他的名字叫赵武。

这段史实,就是赵氏孤儿之所以成为孤儿的原因,可以看做赵氏孤儿前传。

这个命苦赵氏孤儿,将要迎来什么样的命运呢?经过四代的积蓄和发展,至赵襄子时代,赵家再次成为晋国政坛重要的政治势力,赵氏和知氏、范氏、中行氏、韩氏、魏氏号称晋国六卿。

六卿之间勾心斗角,相互火并,最终的结果是,韩赵魏三家灭掉了晋国,三分其地,并建立起来了韩国、赵国、魏国。

赵氏家族终于跑赢了晋国,和别人一起瓜分了晋国!

在这里,我们依然看不到戏剧《赵氏孤儿》中所宣扬的“忠君”。

“三家分晋”是个标志性事件,一般也被看作是春秋和战国两个时代的分界线。

晋国被一分为三,从此灰飞烟灭,代之而起的是三个国家。

建立了国家的赵氏,对历史进行了大规模的美容,因此,我们在他们自己所记录的历史中,看到的满是冤枉和委屈,看到的是他们代表了正义和道德,赵氏孤儿的故事也被重新改写,将晋国政坛的你死我活的斗争,加入了忠奸对立的元素,并且自己总是站在正义的一边。

大名鼎鼎其他应用

组词

大组词名组词鼎组词鼎组词

笔顺笔画

大笔顺笔画名笔顺笔画鼎笔顺笔画鼎笔顺笔画

近义词

大近义词名近义词鼎近义词鼎近义词

反义词

大反义词名反义词鼎反义词鼎反义词

大名鼎鼎成语接龙

正接

鼎成龙去鼎成龙升鼎铛玉石鼎铛有耳鼎鼎大名鼎鼎有名鼎分三足鼎镬刀锯鼎镬如饴鼎力相助鼎鼐调和鼎食鸣钟鼎新革故鼎玉龟符鼎鱼幕燕鼎足而居鼎足而立鼎足而三鼎折覆餗鼎折餗覆鼎足三分鼎足之势

反接

材剧志大此事体大才疏志大阐扬光大度长絜大胆如斗大饿死事大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丰亨豫大发皇张大发扬光大高傲自大公明正大光明正大顾小失大高自骄大骄傲自大见小暗大积小成大即小见大夸功自大狂妄自大空心老大老老大大目光远大貌似强大泥多佛大牛高马大穷措大前程远大气高志大人小鬼大事关重大声势浩大斯事体大神通广大天大地大堂皇正大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贪小失大无大不大无后为大遗艰投大为小失大妄自尊大心粗胆大喜功好大心小志大小中见大艺高胆大艺高人胆大夜郎自大以小见大因小见大由小见大因小失大自高自大州如斗大兹事体大褚小怀大知小谋大智小谋大知小言大智小言大宅中图大

参考资料:成语接龙查询大名鼎鼎成语接龙

成语词典最新查询成语

白日作梦百顺百依辞不意逮澄思渺虑倒戈卸甲耽惊受怕附翼攀鳞甘分随时光辉灿烂酒阑宾散君辱臣死举手加额疾霆不暇掩目家学渊源龙肝麟脯利深祸速乱头粗服你吹我捧泥古违今攀龙附骥气断声吞前仆后起趋时奉势赏信罚明为臣死忠,为子死孝问寒问暖闲茶浪酒恤近忽远扬名后世钟鸣鼎列争奇斗异争强显胜

成语词典大全 网址链接:https://chengyu.122cha.com/damingdingding6170.html

展开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