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而不问的意思置而不问的故事详细解释及典故置而不问成语接龙、组词、近义词、反义词
- 置而不问
- 拼音: zhì ér bù wèn
- 频率: 一般
- 年代: 古代
- 词性: 中性词
- 结构: 偏正式
- 解释: 置:设置。对设置任命的官员放在一旁不再过问。指对事情不加过问。
- 语法: 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
- 典故出处: 宋·苏轼《汉文帝之行事有可疑者三》:“上林令吏之不材,而虎圈啬夫,才之过人者也,才者遗而不录,不才者置而不问,则事之不废坏者有几?"
- 成语示例:
- 英文翻译:
置而不问的意思解释及典故
矫枉过正,过犹不及是什么意思?
矫枉过正,出自南朝范晔《后汉书·仲长统传》:“逮至清世,则复入矫枉过正之检。
” 指把弯的东西扳正,又歪到了另一边。
比喻纠正错误超过了应有的限度。
【近义词】过犹不及、矫枉过直、矫枉过中、矫枉过甚、矫枉过当【反义词】恰如其分【成语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分句;比喻纠正错误过度,导致了其他错误。
【成语结构】偏正式成语【感情色彩】 中性成语【使用程度】 常用成语【基本解释】把弯曲的东西扭直,超过了正常限度,反而弯向另一边。
比喻纠正谬误超过了应有的限度。
出处:1,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仲长统传》:“逮至清世,则复入矫枉过正之检。
”2, 汉·董仲舒《春秋繁露·一·玉杯》:“《春秋》为人不知恶,而恬行不备也,是故垂累责之,以矫枉世而直之。
矫者不过其正,弗能直。
知此而义毕矣。
”3,东汉·班固《汉书·诸侯王表》第十四卷:“而藩国大者夸州兼郡,连城数十,宫室百官同制京师,可谓矫枉过其正矣。
”4,东汉·班固《汉书·外戚传》:“吏拘于法,亦安足过?盖矫枉者过直,古今同之。
”5,唐·张说《吊陈司马书》:“矫枉过中,斯害也已。
”6,唐·李延寿《南史·王琨传》:“琨避违过甚,父名恭怿母名恭,心并不得犯,时咸谓矫枉过正。
”7,宋·晁补之《鸡肋集·六O·代尚书侍郎两制祭魏王文》:“汉惩秦馀,非刘不王,矫枉过中,尾大股强。
”8,宋·秦观《财用上》:“士大夫矫枉过直,邈然以风裁自持,不复肯言财利之事。
”9,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细柳》:“或有避其谤者,又每矫枉过正,至坐视儿女之放纵,而不一置问。
1、成语:不屑置( )、()刺在身;2、契诃夫与法国的()、美国的()并称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大师?
1.不屑置辩 认为不值得争辩 〖解释〗1.不屑:不值得,表示轻视态度; 2. 没有什么可以争辩的 出处 鲁迅《孔乙己》:“孔乙己看着问他的人,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
芒刺在身 成语解释 芒刺:谷类壳上的细刺。好像有芒刺扎在身上。
形容心中内心惶恐,坐立不安 成语出处 柳青《创业史》第13章:“他觉得那个姓周的在背后盯住他,使他有如芒刺在身,脊梁骨痒痒,可又不敢回头。
2.法国的莫泊桑、美国的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大师”。
墨守成规不知变通的寓言故事有哪些?
郑人买履: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谓曰:“吾忘持度!”返归取之。及返,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译文:郑国有个想买鞋子的人。他先在家里拿根绳子量好自己脚的尺寸,就把量好的尺寸放在自己的座位上了。他到集市上去,却忘了带上量好的尺寸。他已经选好了一双鞋,想比比大小,发现量好尺寸的绳子忘记带来了,于是又急忙赶回家去取。
等他带着绳子跑回来时,集市已散,他最终没能买到鞋。别人知道后对他说:“为什么不用你自己的脚试一试呢?”他固执地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寸,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自相矛盾: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译文:楚国有个卖矛又卖盾的人,他首先夸耀自己的盾,说:“任何东西都无法穿破它!”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很锐利,任何东西都能被它穿破!”有的人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楚国人张口结舌,回答不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