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夷伐夷的意思解释及典故(故事)

关键字:
成语接龙

以夷伐夷的意思以夷伐夷的故事详细解释及典故以夷伐夷成语接龙、组词、近义词、反义词

以夷伐夷
拼音: yǐ yí fá yí
频率: 常用
年代: 古代
词性: 中性词
结构: 偏正式
解释: 夷:外族或外国人。指利用外族或外国人之间的内部自相冲突,削弱力量。

语法: 作定语;指借助外界力量。
典故出处: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邓训传》:“议者咸以羌、胡相攻,县官之利,以夷伐夷,不宜禁护。"
成语示例: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汉章帝章和二年》:“北虏分争,~,国家之利。"
英文翻译: 

以夷伐夷的意思解释及典故

以夷治夷的意思是什么,出处是哪里?

成语 以夷治夷发音 yǐ yí zhì yí 解释:利用外族或外国之间的矛盾,使其互相冲突,削减其力量,以便控制或攻伐。

出处 《明史·张祐传》:“以夷治夷,可不烦兵而下。

成语以夷制夷?

以夷制夷

[yǐ yí zhì yí]

出处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邓训传》:“议者咸以羌胡相攻;县官之利;以夷伐夷;不宜禁护。”

释义

夷:外族。 利用外族和外国之间的内部矛盾,使其相互冲突,削弱其力量。

含有夷字的成语?

匪夷所思 匪:不是;夷:平常。

指言谈行动离奇古怪,不是一般人根据常情所能想象的。

赴险如夷 赴:投身进去;险:危险;如:像;夷:平坦。

走向危险的道路,看作像平坦的大道。

形容不避艰险。

化险为夷 险:险阻;夷:平坦。

化危险为平安。

比喻转危为安。

履险如夷 走在危险的地方就象走在平地一样。

比喻平安地渡过困境。

以夷伐夷 夷:旧指外族或外国。

指在军事上利用对方本身的矛盾,使自相冲突,削弱力量。

带伐字的成语有哪些?

带有伐字的成语 :以夷伐夷、大张挞伐、操斧伐柯、上兵伐谋、邪不伐正、标同伐异、吊民伐罪、大加挞伐、南征北伐、杀伐决断、笔诛墨伐、戕身伐命、克伐怨欲、伐异党同、东讨西伐、执柯作伐、百马伐骥、伐罪吊民、口诛笔伐、直木先伐、洗髓伐毛、伐毛换髓、不矜不伐、伐罪吊人、奉辞伐罪、直木必伐、自矜功伐、矜功伐能、伐毛洗髓、伐性之斧伐功矜能、矜功自伐、伐冰之家、伐树削迹、矜功伐善、旦旦而伐、计伐称勋、笔伐口诛、党同伐异、双斧伐孤树、豪牦不伐,将用斧柯、豪厘不伐,将用斧柯

四夷指的是什么?

四夷,从字面上理解就是相当于那些四方的夷狄的人员,也就是相当于除了中原以外的一些人基本都是属于这样的人,或者是以一个中心为出发点,其余4周的人都是属于这样的人,如果自己是这样的人,那么也就相当于相对那个民族的四方夷狄人员

四夷是指古代中原地区对周边文化较为落后各民族的泛称,指的是四个部族。

最早的提法来自《礼记》:东曰夷、西曰戎、南曰蛮、北曰狄。

(一)东夷,是对东方少数民族的统称,夏商周时期主要指生活在山东、淮河等地的部落、方国。

(二)西戎,是对西方少数民族的泛称。

战国之前指氐羌系的各个部落,有鬼戎、犬戎等;秦汉之后则是指中国西部个民族。

(三)北狄,是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统称。

这个称谓最早起源于周代,到了战国时期,有部分北狄族群汉化,南下融入胡人之中,成为后面匈奴的先祖之一。

(四)南蛮,是对南方少数民族的泛称。

南蛮成员繁杂,大可分为百越民族、百濮、巴蜀三大族系。百越民族分布在长江以南的福建、广东、广西等地;百濮分布在贵州、湖南一带;巴蜀分布在四川、重庆一带。

“四夷”指的是东夷、南蛮、北狄、西戎。四夷是古代中原地区对周边文化落后各名族的泛称。最早的提法来自《礼记》:东曰夷、西曰戎、南曰蛮、北曰狄。

东夷,夏商周时期对生活在山东、淮河地区部落的统称。秦汉时延伸到朝鲜半岛、日本岛、琉球群岛等外邦和我国少数民族。有种说法弓最早是夷人发明的,“夷”由“一”、“弓”、“人”三字组成。《说文解字》中提到:夷,从大从弓。

西戎,是西方少数民族的统称。夏商周时指氏羌族各部落,有鬼戎、犬戎等部落,活动在甘肃东部一带。当时西戎的势力强大,经常侵犯中原掠夺物资伤害百姓,应劭《风俗通义》说:“戎者,凶也。”周朝统治者在西部建立了一个诸侯国秦国来防御西戎对中原的骚扰。在秦穆公时期灭掉了西戎大小共十二个部族逐渐使西戎与华夏民族融为一体。

南蛮,是南方少数民族的统称。南蛮地域广泛,成份繁杂,主要分布在福建、广西、广东、云贵川一带。分为三个大的族系百越、百濮、巴蜀。今天南方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是由这三个族系分支出来的。在春秋时期伴随着楚国的日益强大,特别是将周边的小国逐步吞并,关于南蛮的称呼更多的集中到了楚国身上。

北狄,是北方少数民族的统称。分布在河北大部、河套地区、燕山南北、阴山以北以及长城北部一带。大家熟知的匈奴、乌桓、鲜卑、慕容氏、高车、突厥、契丹等部族都属于北狄。在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一度受到北狄相当大的威胁,如晋国、卫国、燕国等,都曾受到了北狄的威胁,尤其是卫国,一度被北狄灭国,后来在齐桓公的帮助下复国。

《书·毕命》:“四夷左衽,罔不咸赖。” 孔 传:“言东夷、西戎、南蛮、北狄,被发左衽之人,无不皆恃赖三君之德。”,“四夷”是古代中原华夏民族对少数民族的统称,也含有轻藐歧视的意思。

四夷这个词最早来自于《礼记》,在这本书记录的是:“东曰夷、西曰戎、南曰蛮、北曰狄。”实际上很多人都会以为东夷、西戎、北狄以及南蛮是民族。但是不是的,四夷指的是四个部落。当时中原地区的发展特别繁荣,周边其他的地区还处于一个落后的状态,四夷是根据当时那些民族所处的地理位置来分析,四夷实际上就是对那些比较落后的各个民族的一个泛称。

说说东夷,顾名思义是生活在东边的少数民族。这个追溯到夏商周的历史,因为那时候的人主要集中在现在山东的那片地域,后面秦汉时期,泛指的范围就广了,不仅仅是我国内部的少数民族还有指的是朝鲜、日本那些外族人。至于为什么把东边的少数民族称作为夷,主要是有传言弓是夷人发明的,然后在史料中《说文解字》曾提到:夷,从大从弓。所以东边就被称作为东夷。

西戎,也就是生活在西边的少数民族。之所以被称作为戎是因为当时在战国之前,那时候不少的部落名字都带着戎,所以顺沿下来了。然后夏商周的时候,有一个部落叫做西戎,西戎总是进攻中原,不过在秦穆公在位的时候,灭掉了西戎,随后西戎渐渐融入了华夏民族。在秦汉的时候,西戎就是整个西部民族的统称。

北狄,这个是起源周代,是对生活在北方少数民族的泛称。不过战国时期,北狄部分部落选择南下,然后慢慢被汉化,后面与胡人生活在一起,算是匈奴的祖先。南蛮就是一个大家庭,主要是三大族系:百越民族、百濮、巴蜀。百越指的是福建、广东、广西等,主要在长江以南;百濮是贵州、湖南;巴蜀就是四川、重庆。

四夷,是古代对中原周边各族的统称,即东夷、南蛮、北狄和西戎的合称,亦泛指外族、外国。

东夷,即东方少数民族的统称。在夏商周时期指生活于今山东淮河地区,活动在今泰山周围的众多部落、方国。秦以后多指居住于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及琉球群岛等地的外族或中国东北的少数民族。

西戎,是华夏族对西方少数民族的统称。战国以前主要指氐羌系各部落,秦汉以后狭义指氐羌诸部,广义则包括中国西部各民族。

北狄,即华夏人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统称。战国以后,北狄族群华夏化,一部分南下融入胡人之中,成为匈奴的重要来源之一。

南蛮,即南方少数民族的统称。南蛮成分复杂,大体可分为百越、百濮与巴蜀三大族系。百越族系分布于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百濮族系分布于今湖南、贵州一带,巴蜀族系分布于今四川、重庆一带。现今南方的少数民族大多由南蛮民族演变而来。

四夷,是古代对中原周边各族的统称,即东夷、南蛮、北狄和西戎的合称,亦泛指外族、外国。[1]《尚书·大禹谟》:“无怠无荒,四夷来王”;《孟子梁惠王》:“莅中国而抚四夷也”;《礼记·王制》:“东曰夷、西曰戎、南曰蛮、北曰狄”。《春秋》在庄公三十二年记载:“冬,狄伐邢。”这是《春秋》中第一次出现狄的记载。

以恶制恶的同义词?

以牙还牙、以眼还眼、以毒攻毒、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拔帜树帜、拔帜易帜、以心问心、以刑去刑、以刑止刑、以血还血、求仁得仁、以夷伐夷、以夷制夷、以疑决疑、以夷攻夷、以夷治夷、以水救水、以战止战、以战养战、在谷满谷、以恶报恶、以暴制暴、以讹传讹、以火救火

带有伐字的成语?

带有伐字的成语 :

以夷伐夷、

大张挞伐、

操斧伐柯、

上兵伐谋、

邪不伐正、

标同伐异、

吊民伐罪、

大加挞伐、

南征北伐、

杀伐决断、

笔诛墨伐、

戕身伐命、

克伐怨欲、

伐异党同、

东讨西伐、

执柯作伐、

百马伐骥、

伐罪吊民、

口诛笔伐、

直木先伐、

洗髓伐毛、

伐毛换髓、

不矜不伐、

伐罪吊人、

奉辞伐罪、

直木必伐、

自矜功伐、

矜功伐能、

伐毛洗髓、

伐性之斧

伐功矜能、

矜功自伐、

伐冰之家、

伐树削迹、

矜功伐善、

旦旦而伐、

计伐称勋、

笔伐口诛、

党同伐异、

双斧伐孤树、

豪牦不伐,将用斧柯、

豪厘不伐,将用斧柯

以夷伐夷其他应用

组词

以组词夷组词伐组词夷组词

笔顺笔画

以笔顺笔画夷笔顺笔画伐笔顺笔画夷笔顺笔画

近义词

以近义词夷近义词伐近义词夷近义词

反义词

以反义词夷反义词伐反义词夷反义词

以夷伐夷成语接龙

正接

夷然不屑夷然自若夷为平地夷险一节

反接

不知所以忘乎所以忘其所以

参考资料:成语接龙查询以夷伐夷成语接龙

成语词典最新查询成语

聱牙诘屈白毫之赐不知利害不足为据朝野上下纷纷洋洋光采夺目桂楫兰桡见弃于人江洋大盗临难苟免民保于信面面周到噼里啪啦乔迁之喜七十二行牵物引类情见乎词权移马鹿如饮醍醐赏一劝众三折股为良医太岁头上动土胸喘肤汗心存高官,志在巨富兴味萧然移风崇教有利有弊一座皆惊栉比鳞差助桀为暴作育人材

成语词典大全 网址链接:https://chengyu.122cha.com/yiyufanzhang36998.html

展开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