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庐三顾的意思草庐三顾的故事详细解释及典故草庐三顾成语接龙、组词、近义词、反义词
- 草庐三顾
- 拼音: cǎo lú sān gù
- 频率: 生僻
- 年代: 古代
- 词性: 中性词
- 结构: 紧缩式
- 解释: 庐:房屋、田舍;顾:拜访。刘备为请诸葛亮,三次到草庐中去拜访他。指帝王对臣下的知遇之恩。比喻诚心诚意地邀请或拜访。
- 语法: 作宾语、定语;指求贤。
- 典故出处: 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 成语示例:郁达夫《槟城三宿记》:“~恩难报,今日相逢喜十分。"
- 英文翻译: go to thatched cottage three times
草庐三顾的意思解释及典故
三国演义三顾茅庐的主要意思?
三顾茅庐典出《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公元206年冬至公元207年春,当时屯兵新野的刘备,三次到南阳邓县隆中(今襄阳隆中)请诸葛亮辅佐的故事。此后传为佳话,渐成典故,载《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出师表》。现常用来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拜访有专长的贤人。人都是会变得,只要诚心诚意对他,一定会金石为开,清风自来。
三国演义三顾茅庐的主要意思如下:
主人物有诸葛亮,刘备
诸葛亮是当时的人才,很有才华,脑袋特别聪明,能说会道,他有先知先觉先明,这就是他的聪明之处,刘备是当时的政治人物,他能统筹三局,治理天下之人物,他特别需要辅助他的人物,诸葛亮就是首选,刘备头两次都没有见到诸葛亮,第三次才见到诸葛亮。这就是三顾茅庐。
三顾茅庐意思是刘备三次到诸葛亮住的地方请他出山辅佐。三顾茅庐又名三顾草庐,典出《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东汉末年,汉朝宗亲左将军刘备三顾茅庐拜访诸葛亮,他们的谈话内容即《草庐对》(三分天下的战略决策)。顾:拜访;茅庐:草屋。原为汉末刘备去卧龙岗访聘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三顾茅庐释义: 也说三顾草庐。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诸葛亮在著名的“出师表”中,也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 中。”之句。于是后世人见有人为请他所敬仰的人出来帮助自己做事,而一连几次亲自到那 人的家里去的时候,就引用这句话来形容敦请人的渴望和诚恳的心情。也就是不耻下问,虚 心求才的意思。
成语出自典故“三顾茅庐”:
汉末,黄巾事起,天下大乱,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汉宗室豫州牧刘备听徐庶 (三国时著名谋土)和司马徽(三国时著名谋士)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现今湖北襄阳县)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来帮助他替国家做事。
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转回去。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看大风雪第二次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刘备只得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
过了一些时候,刘备吃了三天素,准备再去请诸葛亮。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一个虚 名,未必有真此才实学,不用去了。张飞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地 捆来。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访诸葛亮。到时,诸葛亮正在睡觉。
刘备不 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自己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诸葛亮见到刘备有志替国家做事,而且诚恳地请他帮助,就出来全力帮助刘备建立蜀汉 皇朝。“三国演义”把刘备三次亲自敦请诸葛亮的这件事情,叫做“三顾茅庐”。
三顾茅庐是指中国东汉末年,刘备三次到卧龙岗诸葛亮躬耕之地,请诸葛亮出山辅佐的事件。
事件最早见于诸葛亮的《出师表》,提到刘备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三国志》中仅有凡三往,乃见的简略记述。
《三国演义》对事件进行了扩写。三顾茅庐后来成为形容求贤若渴的成语,也用来指诚心诚意一再邀请、拜访有专长的贤人。
三国演义三顾茅庐的主要意思是:求贤若渴,真心诚意。
三顾茅庐典出《三国志•蜀·诸葛亮传《出师表》》:“先帝~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三国演义为了表现诸葛亮之智与刘备之诚,对此进行了一个章回的大段扩写,并为诸葛亮北伐时留下伏笔,使人读来循序渐进、入情入理,非常感人。
三顾芦庐指谁?
刘备
三顾茅庐的主人公是刘备,“三顾茅庐”中刘备拜访的人是诸葛亮。
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东汉末年,刘备求贤若渴,广纳人才,当时屯兵新野的他,听说诸葛亮是个奇才,三次前去南阳郡邓县隆中请诸葛亮出山辅佐。
《三国志》的经典成语典故。
刘备
《三国志》的经典成语典故。
诸葛亮。刘备为了请诸葛亮出山,三顾茅庐。诸葛亮给刘备分析了天下的形势,说:“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拿下西川成大业,和曹、孙成三足鼎立之势。”刘备一听,非常佩服,请求他相助。诸葛亮答应了。那年诸葛亮才27岁。他们的对话就是后来成为千古名篇佳作的《隆中对》。
三顾茅庐是指刘备和诸葛亮,这个故事来自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主要是刘备为了自己的事业,也为了自己国家的利益,表达了对诸葛亮的诚意和对人才的尊重,一而再,再而三,三顾茅庐去请诸葛亮做他的军师,从而就有了三顾茅庐的典故。
三顾茅庐指谁?我个人是这样认为和理解的,不知大家和我的看法,有没有不一样的呢?三国演义是我们中国的四大名著,不管是大人孩子,老人女人都非常熟悉三国演义,三顾茅庐是三国演义著作里面的重要的一章,三顾茅庐所指的是刘备三次去请孔明也就是诸葛亮
三顾茅庐指的就是诸葛亮,三国演义里面描写的是刘备为了能请诸葛亮出山,曾三次去诸葛亮的家里拜访。第一次诸葛亮不想见刘备,当时张翼德大怒,欲破门而入,将其擒来。刘备道不可!刘备知道孔明先生乃世外高人,绝不可有莽撞之为,宁立于寒风之中耐心等待,终见孔明先生于茅庐之中。
三顾茅庐指的是刘备,关羽,张飞三次去请诸葛亮出山,说明刘备对诸葛亮的礼贤下士,说明古代君王重视人才第三次才请的诸葛亮下山辅佐刘备,的确诸葛亮也不负众望帮的刘备争得三分天下,后来辅佐刘备儿子刘禅终因积劳成疾死于五丈原。
三顾茅庐指谁?
三顾茅庐指的是刘备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称霸天下一统江山,匡复汉室,是刘备一次一次又一次,总共去了三次才见到了号称卧龙的诸葛亮,然后和诸葛亮谈天说地说心里去了,然后把诸葛亮请出山来,帮刘备打江山,打天下三顾茅庐,主要指的就是刘备请诸葛亮出山,为刘备康复汉室
三顾茅庐是指刘备三请诸葛亮。
“三国演义”把刘备三次亲自敦请诸葛亮的这件事情,叫做“三顾茅庐”。诸葛亮在著名的“出师表”中,也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之句。于是后世人见有人为请他所敬仰的人出来帮助自己做事,而一连几次亲自到那人的家里去的时候,就引用这句话来形容敦请人的渴望和诚恳的心情。也就是不耻下问,虚心求才的意思。
“三顾茅庐”原为汉末刘备拜访诸葛亮的故事。刘备曾三次访聘诸葛亮,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打天下(顾:拜访。茅庐:草房)。后人用“三顾茅庐”来比喻诚心实意地一再邀请。该成语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宾语;多含褒义
三顾臣于茅庐之中的顾是什么意思?
“顾”是“拜访”的意思。
此句意思就是:三次去我的茅庐拜访我。
出自两汉诸葛亮的《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译文:我本来是平民百姓,在南阳务农亲耕,只想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诸侯之中扬名显身。先帝不因为我身份卑微、见识短浅,而委屈自己,三次去我的茅庐拜访我。征询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由此使我感动奋发,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
三顾于草庐之中是什么意思?
意思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请他出山帮助自己打天下。后指求贤若渴的诚挚态度
出于诸葛亮写的著名的《出师表》,指刘备的三顾茅庐。东汉末年,刘备三次到诸葛亮南阳家中拜访他,到第三次时诸葛亮才接见了他,他们的谈话内容称“草庐对”,即三分天下的战略决策。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译文?
意思就是:三次去我的茅草屋拜访我。
三国时期 · 诸葛亮《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译文:先帝不因为我身份卑微,屈尊下驾来看我,三次去我的茅庐拜访我,征询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我因此十分感动,就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
译文:三次到我居住的茅屋里拜访我,询问我对当时时事的看法。
三顾茅庐字词解析全文?
三顾茅庐讲的是汉朝末年的时候,天下大乱,刘备听说诸葛亮非常有学问,就带着关羽、张飞一起去拜访请他帮助自己,第一次和第二次去的时候童子都说诸葛亮不在,第三次去的时候诸葛亮在午睡,关羽一直等到他醒,这种诚意最终打动了诸葛亮,答应帮助他建立皇朝。
也说三顾草庐。汉末刘备三次到诸葛亮住的茅屋去邀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打天下,最后诸葛亮才答应出来。后喻指一再诚心地邀请。
诸葛亮亲自在田地中耕种,喜爱吟唱《梁父吟》,他身高八尺,常常把自己和管仲、乐毅相比,当时人们都不承认这件事。只有博陵的崔州平,颍川(河南禹州)的徐庶与诸葛亮关系甚好,说确实是这样。
适逢先帝刘备驻扎在新野。徐庶拜见刘备,刘备很器重他,徐庶对刘备说:“诸葛孔明这个人,是人间卧伏着的龙啊,将军可愿意见他?”刘备说:“您和他一起来吧。”徐庶说:“这个人只能你去他那里拜访,不可以委屈他,召他上门来,将军你应该屈尊亲自去拜访他”。
因此先帝就去隆中拜访诸葛亮,总共去了三次,才见到诸葛亮。于是刘备叫旁边的人退下,说:“汉室的统治崩溃,奸邪的臣子盗用政令,皇上蒙受风尘遭难出奔。
我不能衡量自己的德行能否服人,估计自己的力量能否胜任,想要为天下人伸张大义,然而我才智与谋略短浅,就因此失败,弄到今天这个局面。但是我的志向到现在还没有罢休,您认为该采取怎样的办法呢?”
诸葛亮回答道:“自董卓独掌大权以来,各地豪杰同时起兵,占据州、郡的人数不胜数。曹操与袁绍相比,声望少之又少,然而曹操最终之所以能打败袁绍,凭借弱小的力量战胜强大的原因,不仅依靠的是天时好,而且也是人的谋划得当。现在曹操已拥有百万大军,挟持皇帝来号令诸侯,这确实不能与他争强。
孙权占据江东,已经历三世了,地势险要,民众归附,又任用了有才能的人,孙权这方面只可以把他作为外援,但是不可谋取他。荆州北靠汉水、沔水,一直到南海的物资都能得到,东面和吴郡、会稽郡相连,西边和巴郡、蜀郡相通,这是大家都要争夺的地方。
但是它的主人却没有能力守住它,这大概是天拿它用来资助将军的,将军你可有占领它的意思呢?益州地势险要,有广阔肥沃的土地,自然条件优越,高祖凭借它建立了帝业。刘璋昏庸懦弱,张鲁在北面占据汉中,那里人民殷实富裕,物产丰富,刘璋却不知道爱惜,有才能的人都渴望得到贤明的君主。
将军既是皇室的后代,而且声望很高,闻名天下,广泛地罗致英雄,思慕贤才,如饥似渴,如果能占据荆、益两州,守住险要的地方,和西边的各个民族和好,又安抚南边的少数民族,对外联合孙权,对内革新政治;
一旦天下形势发生了变化,就派一员上将率领荆州的军队直指中原一带,将军您亲自率领益州的军队从秦川出击,老百姓谁敢不用竹篮盛着饭食,用壶装着酒来欢迎将军您呢?如果真能这样做,那么称霸的事业就可以成功,汉室天下就可以复兴了。”
刘备说:“好!”从此与诸葛亮的关系一天天亲密起来。关羽、张飞等人不高兴了,刘备劝解他们说:“我有了孔明,就像鱼得到水一样,希望你们不要再说什么了。”关羽、张飞于是不再说什么了
回答:诸葛亮亲自在田地中耕种,喜爱吟唱《梁父吟》,他身高八尺,常常把自己和管仲、乐毅相比,当时人们都不承认这件事。只有博陵的崔州平,颍川(河南禹州)的徐庶与诸葛亮关系甚好,说确实是这样。
刘备说:“好!”从此与诸葛亮的关系一天天亲密起来。关羽、张飞等人不高兴了,刘备劝解他们说:“我有了孔明,就像鱼得到水一样,希望你们不要再说什么了。”关羽、张飞于是不再说什么了。
三顾茅庐
汉末刘备往访诸葛亮,凡三次,才得见。见《三国志.卷三五.蜀书.诸葛亮传》。后用以比喻敬贤之礼或诚心邀请。南朝梁.徐陵〈谏仁山深法师罢道书〉:「黄石兵法,宁可再逢,三顾茅庐,无由两遇。」元.马致远《荐福碑.第一折》:「我住著半间儿草舍,再谁承望三顾茅庐。」也作「茅庐三顾」、「草庐三顾」、「三顾草庐」。
三顾茅庐 成语解释
【解释】顾:拜访;茅庐:草屋。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出处】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示例】我住着半间儿草舍,再谁承望~。 ◎元·马致远《荐福碑》第一折
【近义词】礼贤下士
【反义词】拒人千里、妄自尊大
【语法】动宾式;作谓语、宾语;含褒义
三顾茅庐 (三国典故)
三顾茅庐又名三顾草庐,典出《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东汉末年,汉朝宗亲左将军刘备三顾茅庐拜访诸葛亮,他们的谈话内容即《隆中对》(三分天下的战略决策)。
顾:拜访;茅庐:草屋。原为汉末刘备去南阳郡邓县隆中(今湖北襄阳隆中)的诸葛亮家去访聘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玄卒,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汉晋春秋曰: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
公元207年冬至公元208年春,当时屯兵新野(今河南新野)的刘备,带着大将关羽、张飞,三次到南阳邓县隆中诸葛草庐请诸葛亮出山辅佐的故事。此后传为佳话,渐成典故,载《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出师表》。现在常用来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拜访有专长的贤人。
三顾草庐签解?
三国演义那时候的诸葛孔明称为「卧龙」,未出草芦已三国天下。
三国刘备慕其名三顾草芦,礼贤下土,恳求小栈下山相帮,以纵横天下。
小栈感其诚,遂下山;后导致魏、蜀、吴鼎足三立之局势。
求取此签者,因为自身的能够受人尝识,因而能够为自己一展能够的机遇,一切吉。
三顾茅庐的顾的意思是什么?
三顾茅庐的顾的意思是什么?个人意见,仅供参考顾:拜访;茅庐:草屋。
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
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 “三国演义”把刘备三次亲自敦请诸葛亮的这件事情,叫做“三顾茅庐”
三顾毛茅的意思?
三次拜访草庐。顾:拜访;茅庐:草屋。 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三顾茅庐又名三顾草庐,典出《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东汉末年,刘备三顾茅庐拜访诸葛亮,他们的谈话内容即《草庐对》(三分天下的战略决策)。
汉末刘备三次前往南阳卧龙岗诚访诸葛亮出山辅佐的故事。此后传为佳话,渐成典故,载《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出师表》。现在常用来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拜访有专长的贤人。
三顾茅庐又可以称为三顾草庐。出自一个典故,汉末刘备三次到诸葛亮住的茅屋去邀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打天下,求到第三次诸葛亮才答应出来,后来比喻一再诚心地邀请有贤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