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支右绌的意思解释及典故(故事)

关键字:
成语接龙

左支右绌的意思左支右绌的故事详细解释及典故左支右绌成语接龙、组词、近义词、反义词

左支右绌
拼音: zuǒ zhī yòu chù
频率: 常用
年代: 近代
词性: 中性词
结构: 联合式
解释: 支:支撑;绌:屈,不足。原指射箭时左臂撑弓,右臂弯曲。指财力或能力不足,穷于应付。

语法: 作谓语、宾语、定语;指穷于应付。
典故出处: 清·严复《浮生六记》第三卷:“始则移东补西,继则左支右绌。"
成语示例:叶赫那拉·图鸿《乾隆皇帝》第五章:“那个御前侍卫已力不能支了,~、险象环生。"
英文翻译: not have enough money to cover the expenses <be unable to cope with a situation; be in straitened circumstances>

左支右绌的意思解释及典故

捉襟见肘成语故事?

捉襟见肘意思是拉一下衣襟就露出胳膊肘儿,形容衣服破烂。比喻顾此失彼,穷于应付。读音:zhuōjīnjiànzhǒu。用法: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出处:

1、战国庄周《庄子·让王》:“十年不制衣,正冠而缨绝,捉襟而肘见,纳履而踵决。”译文:十年没有添制新衣,正一正帽子帽带就会断掉,提一提衣襟臂肘就会外露,穿一穿鞋子鞋后跟就会裂开。

2、清·李绿园《歧路灯》第七十七回:“只为一向窘迫,捉襟见肘,便东涂西抹不来,所以诸事胆怯。”扩展资料:捉襟见肘的近义词有左支右绌。左支右绌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为zuǒzhīyòuchù,原指弯弓射箭的姿势,左手支持,右手屈曲。指力量不足,应付了这方面,那方面又出了问题。后用以形容财力或能力不足,顾此失彼的窘状。用法为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出处:1、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续录》五:“左支右绌,困不可忍。”译文:应付了这方面,那方面又出了问题。处境困顿无法忍受。2、西汉刘向《战国策·西周》:“养由基曰:‘子何不代我射之也?’客曰:‘我不能教子支左屈右。’”译文:养由基说:“你为何不替我射箭呢?”客人说:“我不能教你左手支持,右手屈曲。”

奇谋为短的故事?

有人举过这样一个例子:甲同学偏科数学,而语文要差一些,因为他数学每次都能考满分,但语文在满分一百五的情况下只能考145。这确实叫偏科,但甲同学的语文成绩不仅不差,反而好于绝大多数人,只是因为语文相比他的优势科目数学而言,算是有点“拖后腿”而已。诸葛亮就是这样,即使他不擅长的“奇谋”方面,也好于同时代的其他人,包括司马懿。司马懿在中三国时期,可以说是打遍天下,罕见敌手。

司马懿一生之中经典战役很多,最为人所称道的不过破上庸孟达,以及击败辽东的公孙渊。从这两场战役中,可以看出司马懿的用兵特点:因势而变,神鬼莫测。孟达本身是蜀汉旧将,但在关羽兵败之时,投降了曹魏,曹魏给予他很重的礼遇。然而,孟达此人本身就是个反复无常的小人,在投降曹魏之后,因为和魏兴太守申仪有矛盾,所以又动了“回家”的念头,心动不如行动,孟达当即联系了诸葛亮。当然,曹魏那边也很快得到了孟达反叛的消息,于是派司马懿去平叛。

司马懿接到命令后,首先给孟达写信,稳住他。而孟达也很自信,因为自魏国国都发兵到他驻守的上庸新城一代,至少需要一个月时间,在他给诸葛亮的信中,也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

“宛去洛八百里,去吾一千二百里,闻吾举事,当表上天子,比相反覆,一月间也,则吾城已固,诸军足办。则吾所在深险,司马公必不自来;诸将来,吾无患矣。”

结果,司马懿仅仅八天便兵临城下,孟达当然没有准备好,司马懿迅速采取行动,十六天便扑灭了孟达的叛乱:

八道攻之,旬有六日,达甥邓贤、将李辅等开门出降。斩达,传首京师。俘获万余人,振旅还于宛。

如果说司马懿破孟达体现了他用兵“兵贵神速”的特点,则击败公孙渊则将他变化万千的“诡道”发挥到了极致,公孙家长期盘踞在辽东,在辽东建立了稳固的统治,无论是公孙瓒,袁绍还是曹操,都没能搞定公孙氏。司马懿在接受命令讨伐辽东之后,公孙渊得到了这个消息,于是派大将在辽隧挖掘战壕,加固城池,以阻击司马懿。司马懿见状,于是:

帝盛兵多张旗帜,出其南,贼尽锐赴之。乃泛舟潜济以出其北,与贼营相逼,沈舟焚梁,傍辽水作长围,弃贼而向襄平。

先将敌人的主力诱到东南,之后暗中向西北进军。在辽河边上扎营,将城死死围住而不进攻,之后再派兵奇袭襄平。辽隧守军听闻,恐襄平的兵力不够,不得已出城向襄平一带去支援,殊不知这正中下怀,司马懿见守军已经出来,立即与之决战,三战三捷。后来下雨,因为司马懿的军队围绕辽河安营扎寨,所以他们的补给此时可以从辽河直接运来,而城内的公孙渊则因为没有粮食,已经陷入了混乱。司马懿围而不攻,最终公孙渊仓皇出逃,被司马懿抓获。

司马懿败公孙渊之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慢”。司马懿在围攻辽遂之后,并不急着攻城,而是将“围点打援”的战术倒过来用,围住辽遂而佯攻其他城池,迫使城内主力去救援,然后寻求决战。在公孙渊主力被击败之后,司马懿依旧不急着攻城,而是一直围,围到城内粮食耗尽,使之自乱阵脚。其实司马懿的手下问过司马懿:为什么你在攻打孟达之时用兵极速,而现在却慢慢吞吞,不慌不忙?司马懿回答:孟达的粮食可以支撑一年,而当时我们的粮食并不多,孟达肯定自信我们消耗不过他,因此我打他一个措手不及;而公孙渊则不同,现在公孙渊的粮食不够,而我们的粮食充足,自然可以慢慢陪他玩。

从上述两个司马懿的战例,可知:司马懿并不是只会防守而不会进攻;司马懿的指挥能力非常之强。

然而,司马懿在面对诸葛亮之时,却是左支右绌,左右躲闪,不敢迎战。司马懿与诸葛亮一共对敌两次,虽然这两次诸葛亮并没有能够夺取任何城池,但在军事战术层面,却是打爆了司马懿。

第一次交手,按照《晋书》的记载,诸葛亮是被司马懿完全压制:

张郃劝帝分军往雍、郿为后镇,帝曰:“料前军独能当之者,将军言是也。若不能当,而分为前后,此楚之三军所以为黥布禽也。”遂进军隃麋。亮闻大军且至,乃自帅众将芟上邽之麦。诸将皆惧,帝曰:“亮虑多决少,必安营自固,然后芟麦。吾得二日兼行足矣。”于是卷甲晨夜赴之。亮望尘而遁。帝曰:“吾倍道疲劳,此晓兵者之所贪也。亮不敢据渭水,此易与耳。”进次汉阳,与亮相遇,帝列阵以待之。使将牛金轻骑饵之,兵才接而亮退,追至祁山。亮屯卤城,据南北二山,断水为重围。帝攻拔其围,亮宵遁。追击,破之,俘斩万计。

从记载来看,似乎诸葛亮的每一步,都在司马懿的掌握之中,最终诸葛亮也是被杀得大败。然而事实是,在此战之中,诸葛亮斩杀了曹魏的顶梁柱张郃,且是在撤军途中斩杀。再综合其他史料来看,《晋书》无疑为司马懿遮了丑。

然而,根据《汉晋春秋》的注,诸葛亮在此过程中,击败了郭淮,割了麦子,并且大破司马懿,斩获无数。即便按照晋书的记载,司马懿提前料到诸葛亮要去割麦子,但还是没能阻止,可见这是一个小的漏洞。综合起来,司马懿面对诸葛亮,可谓是灰头土脸:

宣王寻亮注意卤城。张合曰﹕“彼远来逆我,我请张不得,谓我利在不战,欲以长计制之也。且祁山知大军以在近,人情自固,可止屯于此,分为奇兵,示出其后,不宜进前而不敢逼,坐失民望也。今亮县军食少,亦行去矣。”宣王不从。故寻亮既至,又登山掘营,不肯战。贾栩、魏平数请战,因曰﹕“公畏蜀如畏虎,奈天下笑何!”宣王病之,诸将咸请战。五月辛巳,乃使张合攻无当监何平于南围(原注﹕一作“国”),自案中道向亮。亮使魏延、高翔、吴班赴拒,大破之,获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宣王还保营。

而第二次交手,则更加印证了《汉晋春秋》的说法,因为司马懿直接不出来了。当然,《晋书》的说辞是,司马懿料到诸葛亮会粮尽,于是以逸待劳。然而,前文分析过,司马懿的进攻能力是很强的,并且能够根据不同的情势,来运用不同的进攻方法。按理来讲,诸葛亮北伐大军不过五六万,而司马懿则坐拥八万之众;诸葛亮粮草不济,司马懿粮草充足,按理来讲,在占据极大优势的情况下,司马懿更应该一举出击,永绝后患。然而,司马懿只是固守,直到诸葛亮病死,蜀军后退,司马懿得到消息,开始出兵追击,结果蜀汉的杨仪忽然调转军队,后军变前军,司马懿见状,说出了四个字“穷寇莫追”!便回去了。

好家伙,诸葛亮在世之时你不出来,结果听到诸葛亮没了你立刻重拳出击。结果被死去的诸葛亮摆了一道,看到蜀军掉头,以为诸葛亮没死,然后立刻“穷寇莫追”。这无论怎么看,都不是所谓的“战略”,而是害怕诸葛亮。

实际上,这也是司马懿面对诸葛亮采取的“进攻策略”,即防守反击。我知道你诸葛亮用兵厉害。但我不直接和你打,等你粮食没了,撤退之时,我再一举出兵,打你个措手不及。然而,司马懿的战术两次被诸葛亮破解,不仅如此,还被诸葛亮反将一军:第一次防守反击,司马懿损失甲首三千,角弩三千一,玄甲五千,并且损失了大将张郃,可谓是偷鸡不成蚀把米;第二次则是成就了千古一笑话“死诸葛吓退活仲达”,司马懿后来自我挽尊说“吾能料其生,不能料其死”,这句话怎么看怎么像是在强行找回面子。

当然,《晋书》中自然是不能记载司马懿失败,于是强行解释或者隐去了很多,如第一次交手诸葛亮割麦子早在司马懿的掌握之中,张郃的死也不提(毕竟这是宣帝传,和你张郃有什么关系),损失军械将士无数也不提;第二次交手,更是闹出了巨大笑话,被死去的诸葛亮耍得团团转。

综合诸葛亮与司马懿的两次交手,不难得出结论,诸葛亮在运筹帷幄方面,可谓是对司马懿形成了全方位的压制。

有人问,如此大篇幅写司马懿,和诸葛亮的军事才能被低估有什么关系?当然有关系。司马懿此人的军旅生涯中,除了两次被诸葛亮吊打之外,其他基本是在吊打别人。如果能说司马懿是军事指挥高手,那么吊打司马懿的诸葛亮,军事才能又会低到哪里去?

龙和一群人射箭的词语典故?

左支右绌

出自西汉·刘向《战国策·西周》:“养由基曰:‘子何不代我射之也?’客曰:‘我不能教子支左屈右。’”原指弯弓射箭的姿势,左手支持,右手屈曲。指力量不足,应付了这方面,那方面又出了问题。

胡服骑射

战国时期的赵国,北方大多是胡人部落,他们虽然和赵国没有发生大的战争,但常有小的掠夺战斗。由于胡人都是身穿短衣、长裤,作战骑在马上,动作十分灵活方便。开弓射箭,运用自如,往来奔跑,迅速敏捷。而赵国军队虽然武器比胡人精良,但多为步兵和兵车混合编制,加上官兵都身穿长袍,甲胄笨重,骑马很不方便。因此,在交战中常常处于不利地位。鉴于这种情况,赵武灵王就想向胡人学习骑马射箭。要学习骑射,首先必须改革服装,采取胡人的短衣、长裤服式。

于是,武灵王于公元前302年开始改革。他的做法首先遭到以他叔叔公子成为首的一些人的反对。武灵王为了说服公子成,亲自到公子成家做工作,他用大量的事例说明学习胡服的好处,终于使公子成同意胡服,并表示愿意带头穿上胡服。公子成的工作做通之后,仍有一些王族公子和大臣极力反对。他们指责武灵王说:“衣服习俗,古之理法,变更古法,是一种罪过。”武灵王批驳他们说:“古今不同俗,有什么古法?帝王都不是承袭的,有什么礼可循?夏、商、周三代都是根据时代的不同而制定法规,根据不同的情况而制定礼仪。礼制、法令都是因地制宜,衣服、器械只要使用方便,就不必死守古代那一套。”武灵王力排众议,在大臣肥义等人的支持下,下令在全国改穿胡人的服装,因为胡服在日常生活中做事也很方便,所以很快得到人民的拥护。

武灵王在胡服措施成功之后,接着训练骑兵队伍,改变了原来的军事装备,赵国的国力也逐渐强大起来,不但打败了过去经常侵扰赵国的中山国,而且还向北方开辟了上千里的疆域,成为当时的“七雄”之一。郭沫若无其事961年秋游丛台时曾赋诗一首,诗中说到“骑射胡服思雄才”,便是引用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改革的史绩。

百步穿杨

本义指春秋时代,楚国的养由基善射,能百步内能射中柳叶。后用来比喻善射者,也形容箭法或枪法十分高明。

百步穿杨的成语故事,讲的是秦国的名将白起,领兵前去攻打魏国,有个名叫苏厉的谋 士获悉后,赶紧去见周朝的国君,提醒他说: “如果魏国被秦军占领,您的处境就危险了。”

不出名的儿童寓言故事?

捉襟见肘

曾子在卫国的时候,常常三天也做不了一次饭,十年也没做一件衣服,整一整帽子帽带就会断,整一整衣襟胳臂肘就会露出来,可他高唱《商颂》的声音充塞天地之间,象敲响的钟磬。

鲁国国君派人去给他赠送采邑,对他说:“请用采邑的收入做件衣服吧。”曾子不接受,使者又去了,曾子还不接受。使者说:“这不是先生您向国君要求的,而是国君要奉送您的,为什么不接受呢?”曾子说:“接受的人往往害怕赠送的人,赠送的人往往对接受的人表现出骄纵,能不能使国君赠给我采邑而对我不骄纵,我很担心这一点啊 !”

“捉襟见肘”形容衣衫褴褛,引申为处境困难。

左支右绌其他应用

组词

左组词支组词右组词绌组词

笔顺笔画

左笔顺笔画支笔顺笔画右笔顺笔画绌笔顺笔画

近义词

左近义词支近义词右近义词绌近义词

反义词

左反义词支反义词右反义词绌反义词

左支右绌成语接龙

正接

没有可接的成语

反接

情同羊左

参考资料:成语接龙查询左支右绌成语接龙

成语词典最新查询成语

安常习故奔车朽索杯残炙冷不可一世拔来报往半吐半露步态蹒跚把薪助火白鱼登舟不厌求详撑肠拄腹充栋盈车春光明媚草庐三顾陈善闭邪乘虚可惊椎心泣血池鱼幕燕大才槃槃道东说西德浅行薄登山踄岭澄沙汰砾毒手尊拳大眼瞪小眼斗挹箕扬倒因为果啖以重利鹅毛大雪飞觥走斝反躬自问烽火相连繁刑重敛放意肆志攻城略地构怨伤化荒诞不经酣歌恒舞话里带刺呼幺喝六久经考验绝群拔类矫时慢物九旋之渊觊觎之志赍志以殁叩阍无计撩蜂吃螫烈火烹油流落风尘冷心冷面乐业安居绿珠坠楼目光短浅摸金校尉梦里南柯面如灰土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牛蹄之鱼牛渚泛月牝鸡司旦片云遮顶峭壁悬崖倾盖之交千年万载千秋万岁犬兔俱毙弃文存质乳间股脚人情世故人鼠之叹日昃不食神差鬼使伸大拇指神分志夺神鬼难测失魂落魄十口相传死乞白赖恃强倚宠熟视不睹死生有命菽水之欢世态人情矢下如雨徒劳无功图穷匕首见透心凉恬言柔舌无德而称万代一时瓦合之卒我心如秤万语千言无足轻重雄材大略羞惭满面血风肉雨萧规曹随笑骂由人乡土难离休休有容星星之火,遂成燎原虚有其表咏嘲风月一客不烦两家一路顺风倚闾之望援溺振渴以强凌弱一日身死引商刻羽鱼水相欢以意为之卓尔不群抓耳搔腮著粪佛头择祸从轻走江湖织锦回文自愧弗如装聋作痴朱墨烂然宗庙丘墟柱石之士自相戕贼张眼露睛置之死地而后快

成语词典大全 网址链接:https://chengyu.122cha.com/zhiziyugui40858.html

展开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