钩辀格磔的意思钩辀格磔的故事详细解释及典故钩辀格磔成语接龙、组词、近义词、反义词
- 钩辀格磔
- 拼音: gōu zhōu gé zhé
- 频率: 生僻
- 年代: 古代
- 词性: 中性词
- 结构: 联合式
- 解释: 钩辀:鹧鸪鸟的叫声;格磔:鸟鸣声。形容鹧鸪的叫声。
- 语法: 作宾语、定语;指鹧鸪的叫声。
- 典故出处: 唐·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诗:“正穿诘曲崎岖路,更听钩辀硌磔声。"
- 成语示例:鲁迅《“以震其艰深"》:“我先前以为‘~’是古人用他来形容鹧鸪的啼声,并无别的深意思。"
- 英文翻译:
钩辀格磔的意思解释及典故
草泥行郭索,云木叫钩辀。什么意思?
两句。
欧阳文忠公(修)曾特别喜欢林逋的“草泥行郭索,云木叫钩辀”两句诗,他以为这两句用语新颖而且对仗亲和贴切。
“钩辀”是形容鹧鸪的鸣叫声,李群玉有诗说:“方穿诘曲崎岖路,又听钩辀格磔声。
”“郭索”是形容螃蟹爬行的样子,扬雄的《太玄经》说:“蟹之郭索,用心躁也。
”[
求“钩辀格磔”的解释?
曲诘(qujie)崎岖qiqu),乃双声也;这两组词的声母相同,谓之双声; 钩辀(gouzhou)格磔(gezhe),乃叠韵也。
这两组词的韵母相同,谓之叠韵。
其中:曲诘(qujie)这组的现代读音与古代读音有了变化,所以不太协调了。
但其中古读音可能是近似的。
(我不是行家,无能为力!
)
百道飞泉喷雨珠赏析?
古诗山行·百道飞泉喷雨珠翻译赏析 《山行·百道飞泉喷雨珠》作者为宋朝诗人、文学家姚范。
其古诗全文如下: 百道飞泉喷雨珠,春风窈窕绿蘼芜。
山田水满秧针出,一路斜阳听鹧鸪。
【注释】 ①绿:形容词作动词,使……绿。
②蘼芜(mí ú): 一种香草,可以做香料。
古人认为服食蘼芜可以多生子,又名蕲茝,江蓠,据辞书解释,苗似芎藭,叶似当归,香气似白芷。
③鹧鸪:产于我国南部,形似雌雉,体大如鸠。
其鸣为“钩辀格磔”,俗以为极似“行不得也哥哥”,故古人常借其声以抒写逐客流人之情。
【赏析】 “窈窕”一方面形容春风,化无形为有形,生动地写出了春风给人的美好感受;另一方面形容蘼芜草在春风中轻轻摇摆的姿态,使之如在目前。
“绿”字本为形容词,在这里活用为动词,写出了蘼芜草在春风的吹拂下变绿的过程,烘托了诗人旅途中愉快的心情。
前两句以“飞泉”暗指“山高陡峭”,以“春风窈窕”衬托“行”的轻松愉快;后两句中“山田”点明“山行”即将结束,一路听鸟鸣说明“山行”的美好感受。
诗人借景抒情,前两句写自然山景,表达了对大自然的喜爱;后两句写
形容,格子的成语?
风格迥异: 训格之言: 指可以奉为行为准则的教诲之言。
形禁势格: 指受形势的阻碍或限制,事情难于进行。
同“形格势禁”。
三等九格: 犹三六九等。
指等级和类别多,有种种差别。
格天彻地: 格:感通;彻:贯通,深透。
感天动地自成一格: 指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有耻且格: 指人有知耻之心,则能自我检点而归于正道。
形格势禁: 格:阻碍;禁:制止。
指受形势的阻碍或限制,事情难于进行。
仙风道格: 犹言仙风道骨。
仙人的风度,道长的气概。
形容人的风骨神采与众不同。
聊备一格: 姑且备为一种风格或格式。
扞格不入: ?绝;格:坚硬;扞格:相互抵触,格格不入。
过于坚硬而难于深入。
形容彼此意见完全不合。
格杀不论: 格:打;格杀:打死;不论:不论罪。
指把拒捕、行凶或违反禁令的人当场打死而不以杀人论罪。
钩辀格磔: 鹧鸪的叫声。
格物致知: 格:推究;致:求得。
穷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
格杀勿论: 格:打;格杀:打死;勿论:不论罪。
格于成例: 为传统的惯例所限制。
表示不能达到目的。
格不相入: 犹言格格不入。
形容彼此不协调,不相容。
格高意远: 指文章的格调高雅,含意深远。
格格不纳: 指难以接受。
格格不吐: 指有所格碍,不能尽情论述。
格古通今: 穷究古代,通晓当代。
指学富识广。
格杀弗论: 指把拒捕、行凶或违反禁令的人当场打死而不以杀人论罪。
同“格杀勿论”。
格杀无论: 指把拒捕、行凶或违反禁令的人当场打死而不以杀人论罪。
格物穷理: 穷究事物的道理。
别创一格: 指开创一种新的风格或形式。
别开一格: 指开创一种新的风格或形式。
不名一格: 指不局限于一种规格或一个格局。
降格以求: 格:规格,标准。
降低标准去寻求。
格格不入: 格格:阻碍,隔阂。
不拘一格: 拘:限制;格:规格,方式。
不局限于一种规格或一个格局。
郑谷的《鹧鸪》表达的是什么情感呢?
鹧 鸪 郑谷 暖戏烟芜锦翼齐, 品流应得近山鸡。
雨昏青草湖边过, 花落黄陵庙里啼。
游子乍闻征袖湿, 佳人才唱翠眉低。
相呼相应湘江阔, 苦竹丛深日向西。
晚唐诗人郑谷,“尝赋鹧鸪,警绝”(《唐才子传》),被誉为“郑鹧鸪”。
可见这首鹧鸪诗是如何传诵于当时了。
鹧鸪,产于我国南部,形似雌雉,体大如鸠。
郑谷咏鹧鸪不重形似,而着力表现其神韵,正是紧紧抓住这一点来构思落墨的。
开篇写鹧鸪的习性、羽色和形貌。
鹧鸪“性畏霜露,早晚希出”(崔豹《古今注》)。
“暖戏烟芜锦翼齐”,开首着一“暖”字,便把鹧鸪的习性表现出来了。
“锦翼”两字,又点染出鹧鸪斑斓醒目的羽色。
在诗人的心目中,鹧鸪的高雅风致甚至可以和美丽的山鸡同列。
在这里,诗人并没有对鹧鸪的形象作工雕细镂的描绘,而是通过写其嬉戏活动和与山鸡的比较作了画龙点睛式的勾勒,从而启迪人们丰富的联想。
首联咏其形,以下各联咏其声。
然而诗人并不简单地摹其声,而是着意表现由声而产生的哀怨凄切的情韵。
青草湖,即巴丘湖,在洞庭湖东南;黄陵庙,在湘阴县北洞庭湖畔。
传说帝舜南巡,死于苍梧。
二妃从征,溺于湘江,后人遂立祠于水侧,是为黄陵庙。
这一带,历史上又是屈原流落之地,因而迁客流人到此最易触发羁旅愁怀。
这样的特殊环境,已足以使人产生幽思遐想,而诗人又蒙上了一层浓重伤感的气氛:潇潇暮雨、落红片片。
荒江、野庙更着以雨昏、花落,便形成了一种凄迷幽远的意境,渲染出一种令人魂消肠断的氛围。
此时此刻,畏霜露、怕风寒的鹧鸪自是不能嬉戏自如,而只能愁苦悲鸣了。
然而“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反复吟咏,似又象游子征人涉足凄迷荒僻之地,聆听鹧鸪的声声哀鸣而黯然伤神。
鹧鸪之声和征人之情,完全交融在一起了。
这二句之妙,在于写出了鹧鸪的神韵。
作者未拟其声,未绘其形,而读者似已闻其声,已睹其形,并深深感受到它的神情风韵了。
对此,沈德潜赞叹地说:“咏物诗刻露不如神韵,三四语胜于‘钩辀格磔’也。
诗家称郑鹧鸪以此”(《唐诗别裁》),正道出这两句诗的奥秘。
五、六两句,看来是从鹧鸪转而写人,其实句句不离鹧鸪之声,承接相当巧妙。
“游子乍闻征袖湿”,是承上句“啼”字而来,“佳人才唱翠眉低”,又是因鹧鸪声而发。
佳人唱的,无疑是《山鹧鸪》词,这是仿鹧鸪之声而作的凄苦之调。
闺中少妇面对落花、暮雨,思念远行不归的丈夫,情思难遣,唱一曲《山鹧鸪》吧,可是才轻抒歌喉,便难以自持了。
诗人选择游子闻声而泪下,佳人才唱而蹙眉两个细节,又用“乍”、“才”两个虚词加以强调,有力地烘托出鹧鸪啼声之哀怨。
在诗人笔下,鹧鸪的啼鸣竟成了高楼少妇相思曲、天涯游子断肠歌了。
在这里,人之哀情和鸟之哀啼,虚实相生,各臻其妙;而又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最后一联:“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
”诗人笔墨更为浑成。
“行不得也哥哥”声声在浩瀚的江面上回响,是群群鹧鸪在低回飞鸣呢,抑或是佳人游子一“唱”一“闻”在呼应?这是颇富想象的。
“湘江阔”、“日向西”,使鹧鸪之声越发凄唳,景象也越发幽冷。
那些怕冷的鹧鸪忙于在苦竹丛中寻找暖窝,然而在江边踽踽独行的游子,何时才能返回故乡呢?终篇宕出远神,言虽尽而意无穷,透出诗人那沉重的羁旅乡思之愁。
清代金圣叹以为末句“深得比兴之遗”(《圣叹选批唐才子诗》),这是很有见地的。
诗人紧紧把握住人和鹧鸪在感情上的联系,咏鹧鸪而重在传神韵,使人和鹧鸪融为一体,构思精妙缜密,难怪世人誉之为“警绝”了。
钩辀格磔其他应用
组词
钩组词辀组词格组词磔组词笔顺笔画
钩笔顺笔画辀笔顺笔画格笔顺笔画磔笔顺笔画近义词
钩近义词辀近义词格近义词磔近义词反义词
钩反义词辀反义词格反义词磔反义词钩辀格磔成语接龙
正接
没有可接的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