弃文存质的意思解释及典故(故事)

关键字:
成语接龙

弃文存质的意思弃文存质的故事详细解释及典故弃文存质成语接龙、组词、近义词、反义词

弃文存质
拼音: qì wén cún zhì
频率: 一般
年代: 现代
词性: 中性词
结构: 联合式
解释: 文:文华,辞采;质:质地。指不加文饰,保留本旨。

语法: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典故出处: 范文澜《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一章第五节:“他们首创了弃文存质,保存经意,照原本直译的方法,因而为后来译家所遵守。"
成语示例:
英文翻译: 

弃文存质的意思解释及典故

弃文存质的意思是什么,出处是哪里?

弃文存质 [qì wén cún zhì] [释义] 指不加文饰,保留本旨。

保留本意成语?

【爱礼存羊】:由于爱惜古礼,不忍使它废弛,因而保留古礼所需要的祭羊。比喻为维护根本而保留有关仪节。

【不藏不掖】:指毫无保留。

【不可磨灭】:磨灭:消失。永远消失不了。指事迹言论等将始终保留在人们的记忆中。

【不遗余力】:遗:留;余力:剩下的力量。把全部力量都使出来,一点不保留。

【存而不论】:存:保留。指把问题保留下来,暂不讨论。

【存而不议】:存:保留;议:讨论。指把问题保留下来,暂不讨论。

【多闻阙疑】:闻:听;阙疑:有疑问的地方要保留。虽然见多识广,有不懂之处,还应存有疑问。指谦虚谨慎的治学态度。

【风韵犹存】:形容中年妇女仍然保留着优美的风姿。

【改过作新】:指毫无保留地改正过错。同“改过自新”。

【和盘托出】:和:连同。连盘子也端出来了。比喻全都讲出来,毫不保留。

【竭忠尽智】:毫无保留地献出一片忠诚和所有才智。

【留得青山在,依旧有柴烧】:比喻能保留最根本的条件,其他问题就可得到解决。同“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留一手】:保留一些本领技能不拿出来。

【六合之外,存而不论】:六合:指上下和东西南北,泛指天下;存:保留;论:讨论。指把问题保留下来,暂不讨论。

【披肝挂胆】:形容对人对事极尽忠诚,毫无保留。

【弃文存质】:指不加文饰,保留本旨。

【求大同,存小异】:一致寻求共同之处,保留不同意见。指不因个别分歧而影响主要方面的求得一致。

【求同存异】:求:寻求;存:保留;异:不同的。找出共同点,保留不同意见。

【全盘托出】:连盘子也端出来了。比喻全都讲出来,毫不保留。

【全心全意】:投入全部精力,一点没有保留。

【无话不谈】:没有不说的话。指彼此之间没有保留。

【言无不尽】:把内心的话说尽,毫不保留。

【意切辞尽】:意思恳切,言辞毫无保留。

【意切言尽】:意思恳切,言辞毫无保留。

【知必言,言必尽】:知道的就说,要说就毫无保留。

【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知道的就说,要说就毫无保留。

【知无不言,言无不听】:知道的就毫无保留全说出来,听的则一句不差全部接受采纳。

弃文是什么意思?

跟投笔从戎一个意思。

放弃当官,而去战场杀敌

“汉字不灭,中国必亡.”鲁迅为什么主张废灭汉字?

鲁迅一代文豪,为何竟提出了“汉字不灭,中国必亡”的口号?

鲁迅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大文豪,他的作品至今还在影响着中国人。但熟悉鲁迅先生的人应该清楚,他最初学的是医,并不是文。他学医的目的也很简单,就是治病救人。可在日本留学的过程中他才发现,中国国民精神的麻木比身体上的顽疾更加可怕。所以他毅然决然的弃医从文。

鲁迅在回国后创作出了《药》、《阿Q正传》、《狂人日记》等现实主义作品,意图来唤醒麻木不仁的国人。一些有识之士深受鼓舞,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然而在后期,鲁迅、钱玄同等人却又开始主张废除汉字。鲁迅甚至喊出了:“汉字不灭,中国必亡”的口号。这前后难道不矛盾么?鲁迅为何又要这样做?

其实鲁迅等人之所以提出“废除汉字”的主张,正是为了他们用文化救中国而铺路。当时文学界的新兴知识分子认为,中国之所以落后,就是因为国民知识素养太低造成的。当务之急,就是普及教育。而普及教育最大的障碍就是汉字。当时的汉字全是繁体字,不仅难认,而且难写,这就加大了普及教育的难度。瞿秋白更是痛恨地说:“汉字真正是世界上最龌龊最恶劣最混蛋的中世纪的茅坑。”

既然这群知识分子要废除汉字,又妄图用文学来救中国,那他们打算用何种文字来代替汉字呢?当时鲁迅、蔡元培等人看好的是拉丁文,拉丁文只有二十八个字母,拼法也简单易学,在短期内可以增加中国人的识字率,实现与西方国家的接轨。

但从今天来看,鲁迅等人当年提出“废除汉字”的主张无疑是错误的。汉字代表的不仅仅是一种符号,更是一个国家的文化基础。如果中国连自己的文字都没有了,还谈何文化?况且,中国传统的诗词歌赋,也不是西方国家二十几个字母就能表达清楚的。他们迫切拯救中国的心情可以理解,但全盘否定无疑是进入了另一个误区。

当然,新中国成立后也吸取了之前的经验教训,将繁体字进行了简化,这样也大大提高了中国人民的识字率。而在今天,全世界都在学习汉字和中国文化,可见大师们当年也犯了时代局限性的错误。

鲁迅的确说过“汉字不灭,中国必亡”这句话,而且还收录在《鲁迅论语文改革》一书里面,在这本书的开头就有这句话,对于鲁迅这样的大文人为什么会说出这样的话,而鲁迅一直被大家看做耿直和革命的代表之一,但是竟然会说出来汉字不灭中国必亡的话来,真是让人不可思议。

其实鲁迅这样说的确有些过激,说去除汉字接受外来文化,说汉字是鸡肋,这种的确是有点过,为什么他会这样说出来呢,其实原因就是在那个年代的汉字并不是现在这个样子的,现在我们使用的汉字都是经过简化后的汉字,所以感觉学习和写起来其实虽然有难度,但是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

但是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时候,那个时候使用的汉字和各种写法都还是按照古代的方式,绝大多数都是用毛笔写,而且汉字都是繁体字笔画多,想要用毛笔把那些繁体字写的工整好看能让人认识真的很难,需要大量的时间去练习才行,这样会耽误了学者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光写字都花费大量的时间,哪里还有时间做其他学习其他呢。

对于那个时候来说繁体汉字的书写的确不容易,想要学好也要花大量的时间,而且那个时候的中国深受外国文化和国家的摧残,传统的文化已经没办法做到救国和救民与水火之中,而外国的文化在当时是强大的,鲁迅和许多文人都出国留学过,接触非常多的外国文化,深深的知道传统的中国教育模式和一些东西已经不适应当时的社会发展需要,所以想通过自己的一些言论来改变当时的中国教育。

说实话鲁迅的想法是用新文化来取代封建的传统文化,只有改变才能真正的救国,一直走封建文化的传统模式已经落伍,没办法给当时的中国社会提供任何帮助,所以恨铁不成钢的鲁迅说出来了这样的汉字不灭中国必亡的话来,其实就是表达了自己对一些传统文化根深蒂固不做改变的一种不满的情绪发泄。

其实当时很多人都知道这个弊端,很多人都在为改变这些做努力,只是很多人没有说出口,但是却在行动,而鲁迅这个心直口快耿直的人说了出来,当然这句话当然是偏激的,但是也反应了鲁迅其实想改变中国的传统方式的一种急切感,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第一时间就是对一些传统的东西进行修改,汉字简化就是其中之一。

虽然说汉字是我们几千年文化的传承,但是在一些时候一直不做改变的确限制了我们自己,汉字是文化传统,所以可以说是我们中华文明的魂,是坚决不可以灭的,但是不可以灭并不代表不可以不做改变,其实文化和文明的延续就是在不断的流传中不断的做出改变适应时代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顺应时代延续下去,一成不变的做法会被抛弃,因为不适应时代的步伐。

汉字不灭,中国必亡。这确实是鲁迅先生个人的观点,鲁迅生活的年代,正是中国最贫困,落后的时期,他对当时社会制度相当不满。

以前,从小学到中学的课本中,我们都读过鲁迅的文章,从贫困交加的农民到生活潦倒的读书人,从《阿Q正传》到《狂人日记》,鲁迅写了很多文章,文章不仅描述了当时社会的真实现状,更大胆指出封建制度下老百姓被欺压,剥削的事实。

鲁讯曾留学日本,精通日,德,俄等国家文字语言,对其它国家先进的制度,文化和科学技术十分了解,面对国家当时的满目沧夷,贫穷,破落不堪的景象,他十分着急,但他没有能力和办法去改变,他只是一个文人,唯一能做的就是写文章,用一支笔,希望唤醒麻木的国人的斗志,所以毫不留情去抨击不平等的封建礼制。

汉字是中华文明的根本,国家的落后是因为生产力落后,缺乏先进的管理和科学技术,跟汉字一点关系都扯不上,作为一代文豪,难道这点道理都不明白吗?在那个年代,就是汉字,大多数老百姓也不认得几个,鲁讯说的汉字不灭,中国必亡这句话,应该指的不是汉字,而是指当时的封建统治阶层,指当时闭关抱缺,因循守旧的社会制度。

鲁迅先生说这几句话是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的。纵观四个文明古国,其他都消失在历史长河中,唯有中华文化就流传至今。汉字虽发音在各个时代及每个地方是有很大差异的,但是其表达的含义大体是一致的,否则文明很难延续几千年,也许政权早就分崩离析了,如同欧洲多个小国,汉字在这其中功不可灭。

很明显,鲁迅也受到时代的枷锁和桎梏,看问题不够全面,这与个人优不优秀没关系。试想把时间比作巨人,现在的我们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所以看到的东西就会不一样。

鲁迅先生确实说过这样的话,,这里想交流两点:

一、这话当时为新文化运动起到了积极作用,应肯定。二十世纪初,晚清民国的中国,积贫积弱的中国被割解的四分五裂。有志青年,奋起救国,从外面拿来了很多主义,要改造中国。君主立宪,三权分立,德先生,赛先生,等等,无论如何,原有的思想,制度,圣人,修身等等,都与封建老朽王朝一样,都是害中华的罪恶之源,都必须扫出去,包括文字。就是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这种思潮,有没有合理性?客观来讲,有。凡一种新制度,新体制之建立,必须彻底从人到思想,从物到精神,全部换掉,毛主席讲的,打扫房子好迎接客人。鲁迅的废除汉字的思维和提法就是这种语境和时代背景下产生的,有点类似破四旧,今天看多荒诞,在当时都是领风气之先和革命的。

二、这种观念偏颇不偏颇?今天来看,偏颇。包括打倒孔子,打倒孔家店,废汉字某种情况下,只是个配角。当时的社会情形,孔子、汉字都是先前文明延传下来的,自然与旧文明有密不可分的联系,打倒旧制度,它们也势所难免,但彻底否定,倒脏水连孩子都泼出去,也不是好做法。孔子多难,从一八五几年洪秀全,比清亡早六十年,就被老洪一流踩在脚下,要信耶酥。然后就是五四,然后就是文革。诚如胡适、毛泽东同志曾说的,推翻旧制度,孔子是必须请下来的。但事过之后,也诚如胡适所说,五四的本意本是打倒孔家店,解救出孔子,并非要踩孔子于地下,毛泽东后来也说,对孔子不能完全否定。今天看来,五四当中的一些举措或非尽善尽美,当事人事后以及后人都有许多理性反思。就如对孔子和儒学态度,推倒了一个民族几干年的价值信仰,而价值再造和重塑,再建之途何其艰,而信仰和价值的缺失造成的负影响,迄今还远远流布。

今天来讨论这段掌故,它的意义和启发在于,社会思想进步是一个永不停歇的过程,也是需要不断完善建设提升过程,错了就改,未完成的历史任务就要继续,五四运动所推动的民族建设的使命还需代代相传。民族的强盛,更需文化的自强,民族的自信,个体灵魂和信仰的健全。思想工作向前每一步,都是人民和民族向着更幸福,更美好未来的每一步。

鲁迅说过“汉字不灭,中国必亡”,而那时的“亡”是真正意义的亡国。那时候紧接着用白话文及简体字缓解了亡国的命运。现在再次来审视这句话,也还有警示汉文化的作用。

我们知道语言是人类表达心声的工具。用语准确简洁才能准确表达意思。

繁体字的汉字如何落后,就不在讨论。现在是发现简体中文及白话文命运也很堪忧。

国际通用语言是英语。计算机语言是英语或是“0”或“1”的数字语言。

随着人工智能的出现,一大批岗位被智能设备代替,不懂计算机语言就不能生存,美国直接要小学生就开始学给计算机编程序。

未来是英语的天下?还是按机器人的命令工作还是未知数呢?还说不定。也许几百年后,95%人类都为机器人打工呢!机器人不论你说啥语言写啥字可是看一眼都知道的。

鲁迅此言出之有因,当时是为推动文言文转白话文而发表的过激言论。事实上在清末和民国初期,民间交流也基本是白话版的,很少之乎者也了。鲁迅留过洋,思想比较新潮,后来回国也致力于期刊杂志出版,用笔作投枪唤醒民众,所以推动文字的简化和行文的白话就是当时的历史重任。鲁迅说了这样过激的话并不代表鲁迅自己先灭了汉字,写文章不用汉字而用拉丁语或者其它语言了;鲁迅深知汉字是民族文化的根基,不可能灭掉的,但他的话推动了汉字朝着简化方向前进了一步。

汉字有自己的识读规律,语言文字学家周克庸教授就找到了这个规律,按照周教授的方法教学,别说小朋友容易学会汉字,就是歪果仁也能轻松掌握汉字和汉语……

周教授在头条有自媒体,叫“克庸真善美”,学习汉字有困难的人或中小学教师可以常去看看,他正在利用头条传播国学和其它社科领域的知识,免费教大家做学问,也建议大学生、研究生去学习。

鲁迅作为新文化、新思潮的领袖之一,有自己浓烈的感情和对封建文化的敌意。

身为文学大家,鲁迅知晓、领域中华文化的量和质远高于常人,他轻易地认识到,无数的词汇、词语、成语,都是在维护封建统治的等级观念。

当中华传统美德和儒学风雅,被腐败无能的旧封建阶层当成评判时代善恶曲直、来保全自己剥削民众利益的工具时,鲁迅对汉字、汉学已然达到厌恶。

“汉字不灭,中国必亡。”在晚清旧贵族用各种头衔把自己的罪恶全部掩盖,并加之美化,得益于汉字的力量。

而只有推翻旧的东西,引来新的科学和民主,民众才能觉醒,中国这只雄狮才能苏醒。

回顾过去的历史,推翻腐败的封建统治,文化革新是必然的,因为国家已然内忧外患。

而今天,伟大祖国崛起,已经成为世界捍卫人类文明与和平的重要力量,已经没有了“推翻文化而保全民族”的紧迫性,因此文化建设回归正轨。

民族和国家的崛起,必须要有自己的文化,鲁迅的年代必须推翻文化中糟粕的部分;而今天,丰富的科学知识已经成了文化的主流,语文作为中华民族的根与魂,会继续发展、进步,成为人类文明新的发展契机。

鲁迅先生的确说过“汉字不灭,中国必亡”的话。只不过,新文化运动的时候,说过此类话的人不止先生一人,并且,说这番话时,有它特定的历史背景。如果抛开当时的情景不谈,只说先生主张废除汉字,就有断章取义之嫌了。

作为汉字的受益者,读了那么多的汉字书的鲁迅先生为什么会主张废除汉字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内忧外患使这个有着几千年历史的古国变得贫穷落后。

当时的有识之士,诸如李大钊、陈独秀、胡适、傅斯年、鲁迅等人认为,国家落后挨打的主要原因是文化落后,而文化主要靠文字传播、承载,文字就自然成了罪魁祸首,既然如此,废除汉字,代之以更好的、能促进国家发展的文字,岂不是更好?

瞿秋白当时就说:“中国的文字革命必须彻底的废除汉字。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造成现代的中国白话文,才能够完全脱离汉字的束缚。”

鲁迅先生也说:“汉字是愚民政策的利器。”“汉字终将废去,盖人存则文必废,文存则人当亡。在此时代,已无幸运之道。”

很显然,在一部分人心里,汉字已是关乎国家人民存亡的关键。继续使用,则有国破人亡的危险。

二、汉字难认难写,妨碍了普及,不利于知识的传播,自然就不利于国家的发展。

钱玄同就直言不讳地说:“汉字的罪恶,如难识、难写,妨碍教育的普及,知识的传播。”

“中国的文字衍形不衍声,以致辨认书写极不容易,音读极难准确。”

甚而至于,文字变成了阻碍汉民族成为文明民族的绊脚石。

钱玄同说:“欲使中国不亡,欲使中国民族成为二十世纪文明之民族,必须废孔子、灭道教为根本之解决。而废除记载孔门学说,及道教妖言之汉文,尤为根本解决之根本。”

当然,鲁迅先生也痛心疾首地说:“倘要生存,首先就必须除去阻碍传布智力之结核:非语文和方块字。如果不想大家来给旧文字做牺牲,就得牺牲掉旧文字。”

甚至,连文雅的瞿秋白,此时都不再顾及风度地说:“这种汉字真正是世界上最龌龊最恶劣最混蛋的中世纪的毛坑。”

对汉字的恨,真可谓罄竹难书。好像国家民族一切不幸的根源都在汉字。

三、当时的新文化运动提倡新文化,反对旧文化,和旧文化相关的一切都在废除之列。

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和科学,提倡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记录文言的文字当然要废除。

文言文发展到了明清时代,越来越变得艰涩难懂,人们借此表达自己的思想也变得困难重重。当一种语言远离了人们的生活时,改变就势不可挡。

用白话文写文章,用白话交流就成了人们的迫切需要。所以,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率先垂范,身体力行,推进文化改革的进行。在此背景下,鲁迅先生发表了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李大钊、陈独秀、胡适等人也开始用白话文创作,以此来为白话文的普及推波助澜。

钱玄同在《新青年》上发文说:“欲废孔子,不得不先废汉文;欲驱除一般人之幼稚的、野蛮的、顽固的思想,尤不可不先废汉文。”

汉字废除了。用什么文字来取代汉字呢?

鲁迅先生说:“和提倡文言文的开倒车相反,是目前大众语文的提倡,但也还没有碰到根本问题:中国等于并没有文字。待到拉丁化的提议出现,这才抓住了解决问题的紧要关键。”

鲁迅先生的看法颇能代表一些人的意见。对于取消汉字后的文字使用问题,有主张用拉丁文的,有主张用世界语的,反正,只要废除汉字,用什么字母文字来代替都好过汉字。

其实,以上几点看起来是人们要求取消汉字的原因,但最导致国家贫弱的根本原因却不是汉字。国民生活极其艰难,人们活下去都是问题,哪里还有可能学习文化?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对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人来说,任何文字都是天书,都和他们无关,他们想要的是活下来。吃饭问题都没解决,哪里有时间考虑文化之事?

所以,尽管当时的教育部也出台了好几个改革方案,但最后都不了了之。

改革文字是一个时代的一件大事,鲁迅先生只不过是一个积极参与者。其目的还是为国为民考虑。

时至今日,汉字的普及率由一百年前的0.6%提高到了96%。汉字没有废除,也没有阻止我们的发展。所以,鉴古知今,才是我们该从这件事中得到的最宝贵的经验。

弃文存质其他应用

组词

弃组词文组词存组词质组词

笔顺笔画

弃笔顺笔画文笔顺笔画存笔顺笔画质笔顺笔画

近义词

弃近义词文近义词存近义词质近义词

反义词

弃反义词文反义词存反义词质反义词

弃文存质成语接龙

正接

质而不俚质而不野质非文是质朴无华质妻鬻子质疑辨惑质疑问难质伛影曲质直浑厚

反接

敝盖不弃敝帷不弃故旧不弃黄钟长弃黄钟毁弃前功尽弃全功尽弃始乱终弃神怒人弃自暴自弃自甘暴弃

参考资料:成语接龙查询弃文存质成语接龙

成语词典最新查询成语

冰寒于水不探虎穴,不得虎子措颜无地风声目色观化听风甘心情愿经邦论道积财吝赏解铃还须系铃人监临自盗诘屈聱牙今生今世见兔放鹰祲威盛容精细入微紧追不舍里程碑没脸没皮墨突不黔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禽兽不若荣辱得失十拿九稳说是谈非山颓木坏事无常师万代一时文理不通下气怡声舟车楫马朱紫难别智足以拒谏,言足以饰非

成语词典大全 网址链接:https://chengyu.122cha.com/qiwencunzhi23167.html

展开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