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不胜数的意思解释及典故(故事)

关键字:
成语接龙

指不胜数的意思指不胜数的故事详细解释及典故指不胜数成语接龙、组词、近义词、反义词

指不胜数
拼音: zhǐ bù shèng shǔ
频率: 一般
年代: 现代
词性: 中性词
结构: 偏正式
解释: 不胜:不能承受。扳着指头数也数不过来。形容为数很多。

语法: 作谓语、宾语、定语;形容数量多。
典故出处: 吕振羽《简明中国通史》第13章:“五代、两宋、辽、金成名的文学家、诗人,指不胜数。"
成语示例:
英文翻译: 

指不胜数的意思解释及典故

指不胜数的意思是什么,出处是哪里?

指不胜屈_成语解释 【拼音】:zhǐ bù shèng qū 【释义】:指:手指;屈:弯曲。

扳着指头数也数不过来。

形容为数很多。

【出处】:清·陈康祺《郎潜记闻》:“本朝大臣夺情任事者,指不胜屈。

形容手指不一样高的词语?

五指,五行!金木水火土!十指连心!

长短相依,高下相倾!

长短,是名长短!

如果只有一个指头,怎么比长短呢?

有分别,即有烦恼!

转分别为分别智!

长短用途不一,各有其用处!

平等对待,五指协调作用!

1、素手:素手,洁白的手。诗词作品中多指女性的手。

2、玉手:洁白如玉的手。是对他人之美手的敬称。

3、手如柔荑:手指纤纤如嫩荑,皮肤白皙如凝脂,美丽脖颈像蝤蛴,牙如瓠籽白又齐,额头方正眉弯细。浅笑盈盈酒窝俏,美目1653顾盼眼波俏。

4、十指尖尖:形容一个人的手指很纤细的意思。

5、指如葱根:手指就像葱的根一样白,说明手指直而白,形容手指很漂亮。

【扒拉不开】:扒拉:用手指头快速移动。不能如意安排或运动。

【猜拳行令】:划拳行酒令。形容宴饮欢畅。猜拳:饮酒时两人同时伸出手指并说一数,如数与两人伸出手指的总数相符为胜,输者罚酒。

【道路指目】:路上行人用手指,用眼睛看。形容事情已经很明显,众人皆知。

【点石为金】:指用手指一点使石变成金的法术。同“点铁成金”。

【点铁成金】:原指用手指一点使铁变成金的法术。比喻修改文章时稍稍改动原来的文字,就使它变得很出色。

【扼臂啮指】:扼:用力掐;啮:咬。掐胳膊,咬手指。形容母子心灵相互感应。

【莫可指数】:指数:用手指计数。指数不清。

【能掐会算】:能用手指掐算。指有未卜先知的本事。

【拈弓搭箭】:拈:用手指夹、捏。一手握弓,一手把箭放在弦上,准备射出。

【屈指而数】:屈:弯曲。形容数量很少,扳着手指头就能数过来。

【屈指可数】:形容数目很少,扳着手指头就能数过来。

【染指于鼎】:鼎:古代用青铜制成的炊具,多为圆形,三足两耳。把手指伸到鼎里蘸点汤。比喻沾取非分的利益。

【搔首弄姿】:搔:用手指梳。形容装腔作势卖弄风情。

【十目十手】:十个人看着你,十只手指着你。形容一个人的言行举止,离不开众人的监督。

【十指如椎】:形容手指粗笨不纤巧。

【食指繁多】:食指:手的第二指。古时以手指计人口,从此指家庭人口。比喻家庭人口很多。

【食指浩繁】:食指:手的第二指。古时以手指计人口,从此指家庭人口。比喻家庭人口很多。

【使臂使指】:象使用自己的手臂和手指一样。比喻指挥自如。

【噬指弃薪】:噬指:咬手指。指母子眷念的感情。

【随手拈来】:拈:用手指捏取东西。随手拿来。多指写文章时能自由纯熟的选用词语或应用典故,用不着怎么思考。

【信手拈出】:信手:随手;拈:用手指捏取东西。随手拿出来。多指写文章时能自由纯熟的选用词语或应用典故,用不着怎么思考。

【信手拈来】:信手:随手;拈:用手指捏取东西。随手拿来。多指写文章时能自由纯熟的选用词语或应用典故,用不着怎么思考。

【咬指吐舌】:咬着手指甲,吐出舌头。形容害怕的神态。

【一弹指间】:原为佛教用语,佛教有“一弹指顷六十年刹那”之说。手指一弹的时间。比喻时间极短暂。

【一弹指顷】:顷:顷刻。原为佛教用语,佛教有“一弹指顷六十年刹那”之说。手指一弹的时间。比喻时间极短暂。

【一指蔽目,不见泰山】:蔽:遮盖;泰山:山名。一根手指挡住了眼睛,连面前高大的泰山都看不见。比喻为局部现象所迷惑,看不到全局或整体。

【以指测河】:用手指测量河水的深浅。比喻达不到目的。

【以指挠沸】:挠:搅;沸:开水。用手指搅动开水。比喻不自量力,一定失败。

【指不胜数】:指:手指。扳着指头数也数不过来。形容为数很多。

【指大于臂】:手指比胳臂大。比喻下级的权力比上级大。

【指方画圆】:指谈论时以手指比画。

【指囷相助】:囷:古代一种圆形的粮仓。手指粮仓表示要帮助友人。形容慷慨大方。

【指手划脚】:用手指,用脚划。形容说话时用手脚示意,也比喻瞎指挥,乱加指点批评。

【指指戳戳】:指在人背后用手指点讲说。

【舟中之指可掬】:指:手指。船里被砍断的手指可以捧起来。形容战败后的惨烈场面。

古代汉语训诂的基本方法?

古代汉语训诂的基本方法为形训、音训、义训三种。

1,形训

①陈说,直接陈述特征特点。比如:“贪财为饕,贪食为餮”。

②描述,通过形象化的手法来比拟说明。比如:“狒狒,如人,被发,迅走,食人”。

③比拟,把一个事物当作另外一个事物来描述。比如:“蒙,雨貌”。“汤汤,水盛貌”。“蚩蚩,敦厚之貌”

2,音训,通过读音声韵来解释古代字义。有三例:

①同字为训,用本字解释需要训诂的文字。比如:“蒙者、蒙也,物之稚也”。“比者,比也”,“亲者,亲之也”。

②同音为训,用相同读音,意思相同的字来解释需要训诂的文字。比如:“咸者,感也”,“夬者,决也”,“政者,正也”,“晋者,进也”。

③音近为训,用读音相似,意思相近的字来解释需要训诂的文字。比如:“乾,健也”,“坤,顺也”,“仁者,人也”,“义者,宜也”,“校者,教也”,“户,护也”。

3,义训,通过具体涵义来解释古代字义。有五例:

①直训,用同义词、近义词来解释需要训诂的文字。比如:“弄,玩也”。“假,借也”。“硕,大也。”

②互训,用意义相同、相近的词互相解释。比如:““宫谓之室,室谓之宫”。“咽,嗌也;嗌,咽也”。

③递训,用意思相近的机组词,递进解释。比如:“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煽,炽也;炽,盛也”。

④反训,用意思相反的词解释需要训诂的文字。比如:“乱,治也”,“故,今也”。

⑤义界,通过界定概念的具体内容来解释名词。比如:“男子,先生为兄,后生为弟。男子谓女子先生为姊,后生为妹。父之姊妹为姑”。“凡雨自三日以往为霖”。“风行水成文曰涟”。“不荣而实曰秀”。

训诂方法

一、直训,用同义词、近义词来解释需要训诂的文字。比如:“弄,玩也”。“假,借也”。“硕,大也。”

二、互训,用意义相同、相近的词互相解释。比如:““宫谓之室,室谓之宫”。“咽,嗌也;嗌,咽也”。

三、递训,用意思相近的机组词,递进解释。比如:“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煽,炽也;炽,盛也”

汉语训诂学

汉语训诂学,中国语言文字学中传统的解释语词和研究语义的学科。训诂的原意是用通行的语言解释古字古义,后来用作解释词语的泛称。

基本信息

中文名 汉语训诂学

学科门类 中国语言文字学

定义 通行的语言解释古字古义

来源

中国语言文字学

作用

解释语词和研究语义

“训诂”一词在班固《汉书》里多写为“训故”。“故”就是古语。如《刘歆传》说:“见古文《春秋左氏传》,歆大好之。……初,《左氏传》多古字古言,学者传训故而已。及歆治《左氏》,引传文以解经,转相发明,由是章句义理备焉。”又《扬雄传》说:“雄少而好学,不为章句,训诂通而已,博览无所不见。”"训故"与"训诂"同义。

章句是分章析句,解释一章一句的意思,训诂是专指讲明文字的音义,两者不相同。训诂学就是解释语词和研究语义的学问。旧日只看作是“小学”的一个部门,现在正逐渐发展为一门有科学体系的汉语语义学。

演变

语言里的词因时代有变迁,而有古今之异,因地域有不同,而有方言之别。因此,后代的人读古代的著作不能懂,就要以今语释古语;

同一事物,不同的方域称名或有不同,就要用通语释方言。语言总是在发展的,语词在使用中意义也常常会有改变。一个词由一个意义引申发展出别的意义,就成为一个多义词。

多义词在使用时场合不同,意义就不一样。为免去误解,也往往需要加解释。这些就是训诂所由起。

久而久之,就有集中讲解字义词义的书,这种书就称为训诂书。语言的各个方面都是有系统的。语音的声韵有系统,词汇的构词有系统,词的音与义和词与词的音与义之间的关系也是有条理可寻的。因此由一字一词的解释进而有意识地从事联贯的、有系统的语义研究工作,创造出科学的理论,对汉语发展历史的理解,对解释古书,对编纂字典、词典,对语文教育都会有重要的贡献。

研究内容

任务

训诂学既然是研究词义的学问,其研究的对象主体即是古代的书面上的语言材料,而现代方言的口语资料也在参考之列。要研究古代的书面语,应当具备文字、词汇、语法以及语音史的基本学识,掌握语言文字一般的发展规律,才能从事整理研究前代的训诂资料,总结前人研究词义的理论和方法,并进一步开创新的途径,作深入广泛的研究。

方法

前代解释语词的资料极为丰富,研究工作者应当按照时代的先后,按照不同的性质,分别层次加以整理。前代的训诂学家解释语词时所应用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训诂学上有所谓形训、义训、声训。

形训是就字形本身的结构说明所表现的词义的。

义训是用现代人所理解的词语解释字在书面上使用的含义。采用一个同义或义近的词或一句话作解释。

声训也称音训,是从词的读音上着眼,使用音义相通的词来说明词义,或有意识地从音上探求词义的来源。

三者之中,义训用的最为广泛,不过如何加义训也是随词而异的。要研究前代的训诂,对古代的训诂书、字书、音义书以及韵书中怎样解释单词,怎样解释固定的词组和联绵词,怎样就文意说明词的通用和假借以及字音改变而意义不同之类的问题,都需要从事分门别类整理,求出通则,评定是非,从中吸取符合语言实际的有用的经验。

方向

进而言之,凡是一门学术必然有理论、有方法。前代许多研究训诂的专家在解释词义的实践中曾提出很多重要的见解。如词与词之间音义相比的关系,通语与方言同实异名的关系,谐声字声符与字义的关系,本义与引申义和假借义的关系等等。

在理论上就有所谓右文说,字义起于字音说,音同义近说,一声之转说,古假借必同部说。同时还提出探求词义的一些主要的方法。

如形、音、义三者互求,因声以求义,比例文辞以相证,“疑于义者以声求之,疑于声者以义正之”(戴震《转语二十章序》)等等。

这些都是从研究《诗》、《书》古训而发展成为一门学科的缘由。

今日在总结继承前人的成果的基础上,语言研究工作者就要根据现代语言学的原理,研究词义的引申和由旧词派生新词的规律以及正确解释词义的方法;还要研究辨别同义词的法则,词义与语法的关系以及修辞对词义的影响等问题,从而建立起科学的汉语语义学。

产生

汉语历史久远,有文字的记载已经有4000多年,而语言却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地有变化。

春秋战国以前,一个字大都是一个词。

春秋战国以后,构词法有了发展,双音词逐渐多起来,字在增加,字义也有引申和变迁。想要了解古书中的词义不能不有解释。

因此在先秦书里就有不少解说字义的材料。其中有据字形说义的,如《左传》宣公十二年说:“夫文,止戈为武”;宣公十五年说:“故文,反正为乏”;昭公元年说:“于文,皿虫为蛊”。

有从字音推求字义的,如《孟子滕文公上》说:“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庠"与“养”,“校”与“教”,“序”与“射”都音韵相近。在《易经》里,如《说卦》说:“乾,健也”,“坤,顺也”,“坎,陷也”,“离,丽也”,都从音立训,也属同一类。又有用同义字来作讲解的,如《易经·杂卦》说:“恒,久也”,“节,止也”,“解,缓也”,“蹇,难也”。

这些都是字的常用义。有些字所代表的概念比较难懂,或别有专指,就采用语句加以说明。

如《易经·系辞下》说:“几者动之微,吉凶之先见者也。"《说卦》说:"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者也。”《孟子·梁惠王下》说:“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一一分别说明,力求明确,免有疑惑。

在战国时代,“名家”是一时的显学,辨析名实,尤为精密。如《墨子·经上》说:"平,同高也",“中,同长也”,“圜,一中同长也”,“信,言合於意也","间,不及旁也","盈,莫不有也”,“梦,卧而以为然也”。这些可以说近似科学的定义了。

周代自平王东迁雒邑以后,王室的势力日趋衰弱,诸侯争霸,战争频繁,人民转徙不安,语言也随之有了很大的变化。北方黄河流域有了区域共同语,凡是古语或方言为人所不能理解的就要用当时通行的语言即所谓“雅言”来解释。

《论语·述而》说:“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雅言”就是“中夏”之言。《孟子·梁惠王下》解释齐景公时命太师作乐,诗云“畜君何尤”一句说:“畜君者,好君也。”又《滕文公下》解《书经·大禹谟》“洚水警余”句说:“洚水者,洪水也。”又《左传》宣公四年说:“楚人谓乳,谷;谓虎,於菟。”这些又是以通语解释方言的例子。由以上所说可以充分理解训诂之兴在春秋战国时代。

发展

训诂所以在春秋战国时代兴起,约有4种原因:①语言有发展,古今语有不同和方言有不同;②书面语用词与当时口语用词有不同;③社会不断发展,名物繁多,一词多义的现象比较普遍;④对用词表达思想的作用的理解和认识有了提高,逻辑思维日趋严密。因为有了以上几种原因,所以训诂在春秋战国时代就有了很好的开端。

两汉时期

汉代是训诂学蓬勃发展的时期。由于秦末社会的动荡,语言起了很大变化,先秦古籍多凭口耳传受,用隶书写出,世称为"今文经"。而从汉武帝以后前代的“古文经”出现日多,其中多古字古义,不尽为人所识,因此就有训诂学家为之注释。

但在西汉时期,今文经盛行时,注释五经的人已经很多。以《诗经》而论,就有齐、鲁、韩三家,文字颇有不同。其他各经也有章句训释之类。汉代的训诂学就是依靠经学而发展起来的,而且汉代已有专门解释词语的训诂书。主要的训诂书有《尔雅》、《方言》、《说文解字》、《释名》4种。这4种书各有特点,是中国训诂学的基石。

典籍

《尔雅》是由古代流传下来的最早的一部训诂书,无作者主名,从内容看应当是战国至秦汉之间经学家和小学家迭相增益而成的。旧说是周公所作,或说是孔子门人所作,都不足信。

《汉书·艺文志》著录为3卷,20篇,今存19篇。书中《释诂》、《释言》、《释训》3篇是解释名物以外的语词,其余16篇是解释各种事物名称的,如亲属、宫室、器物、山川、草木、虫鱼、鸟兽之类。

书中所释的词语主要是出自经传古籍。“尔”是近的意思,“雅”是正的意思,“尔雅”就是言辞近于雅正的意思。

书中有的以汉代的今语释古语,有的以雅言释方言,有的以俗语释雅言。《释诂》、《释言》、《释训》3篇主要是类聚一般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用一个通用词作解释,如《释诂》:“初、哉、首、基、肇、祖、元、胎、俶、落、权舆,始也。”其他各篇主要是类聚同类事物的名称分别解释。

有古今称名不同的,有异名同实的,有同名异实的、用单词不能解释的,就用一句两句话作解释。品物多方,训解的方法也有不同。

这是汉代早期一部训诂的总汇,成为后代解词释义的重要根据。汉代的训诂学也就由此开始发展起来(见《尔雅》)。

《尔雅》之后,西汉末扬雄作《方言》,东汉和帝时许慎作《说文解字》,东汉末刘熙作《释名》,都是极为重要的著作。

版本

《方言》的全称是《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其中有绝代语释和别国方言。《隋书·经籍志》题为《方言》。扬雄,蜀郡成都人。

汉成帝时到长安为郎,他由从四方来到长安的孝廉、卫卒的口里调查殊方异语,条列排比,整理成书。原书为15卷,今存13篇。这是专门解释方言语词的一部著作,所解释的语词有的是古代的方言,有的是当时不同区域的方言,把意义相近的列为一条,用当时通用的同义词作解释,并分别说明不同语词所通行的地区。

这不仅是一部重要的训诂书,而且也是研究中国古代方言的一部重要著作,在中国语言学史上有很高的价值(见《方言》)。

继《尔雅》、《方言》之后出现的《说文解字》为东汉和帝时许慎所作,这是中国最早的一部按照字形偏旁分部编排的字典,虽是一部字书,也是一部训诂书。

许慎是贾逵(公元30~101)的学生,精通五经,既通今文经,也通古文经。他在《说文解字》里利用不同方式解说字义。有根据字形的构造说明造字的本义的:如“理”,治玉也;“忘”,不识也;“须”,面毛也;“突”,犬从穴中暂出也;“炙”,炮肉也。

有根据古训以说明常用的词义的:如“慈”,爱也;“劲”,彊也;“辟”,法也。

其中有许多是字的古义:如“沫”,洒面也;“浴”,洒身也;“澡”,洒手也;“洗”,洒足也;“颂”,貌也(同容);“翁”,颈毛也;“爱”,行貌;“?”,丹砂所化为水银也(即“汞”)。书中也有从声音上来作解释的:如“诗”,志也;“尾”,微也;“马”,怒也,武也;“夜”,舍也,天下休舍也;“晋”,进也,日出万物进也。还有从字的声旁说词义的:如“斐”,分别文也;“贫”,财分少也。又有根据方言为训的:如“夥”,齐谓多为夥;“眮”,吴楚谓瞋目顾视曰眮。

《说文》解释一个字从形音义三方面着想,立意精深,对后代的字书、训诂书影响极大(见《说文解字》)。

《释名》又是另外一种训诂书,作者刘熙专从词的声音上推求事物所以得名的由来,用同音或声韵相近的语词作解释。这种方法训诂学上称之为“声训”,或称之为“音训”。

声训本起于战国末,西汉时今文经家多从声音上解说字义,刘熙是要从语言出发来研究事物命名所以之故,跟今文经家不同。他是有意识地要把语音和语义联系起来,就音以求义。

例如《释名·释天》说:“天,豫司兖冀以舌腹言之,天显也,在上高显也;青徐以舌头言之,天坦也,坦然高而远也。”虽然不免有主观唯心成分。但是从声音上推求各种事物名称的取义,类似寻求语源,对训诂学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见《释名》)。

汉代的训诂书还有《小尔雅》、《通俗文》。总起来说,各种解释词义的方法在汉代已经具备。最著名的训诂学家大部分都是古文经家。

东汉时期古文经盛行,如贾逵、马融(公元79~166)、服虔、郑玄都先后注解经传。郑玄,兼通今古文经,所注最多。他能就其原文,字之声类,考训诂、捃秘逸,以发疑正读,成为“汉学”的正宗,与许慎并称为“许郑”。

魏晋南北朝

魏晋时期

在魏晋时期,张揖和郭璞是最著名的训诂学家。张揖是三国时魏明帝太和年间的博士,他搜罗汉代以前古书的词语和相传的古训纂集为《广雅》一书,体例完全依照《尔雅》,而补充《尔雅》所不备,所以名为《广雅》。张揖又作《古今字诂》和《难字》,见于《隋书·经籍志》,今已失传。郭璞是东晋河东人,为弘农太守著作郎,博学多识,精通训诂,所作古书注释最重要的有《尔雅注》和《方言注》。

《尔雅》在汉代已有好几家注本,郭璞别为新注,超越前人所作,他既能以今语释古语,又能以方言释雅言,诠释品物的形貌,以及其功用等尤为明晰(见《尔雅》)。他所作的《方言注》能贯通古今,以晋代方言解释古代方言,并且联系语音,提出音有通转,为训诂研究增添了新的方法。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人民播迁流转,语言起了很大变化,古书词义艰深,不易理解,于是注释古书的风气日盛。

魏晋时期,不仅《易》、《书》、《诗》、《左传》、《谷梁》、《论语》等儒家经典有注,其他古书如《史记》、《汉书》、《老子》、《庄子》以及辞赋之类也有人注释,训诂之学得以不致废坠。

其中精义颇多,不无可取。自宋齐以后,兼释经注的“义疏”体出现,如梁代国子助教皇侃著有《礼记义疏》、《论语义疏》。义疏的兴起可能是受了佛教经典有“讲疏”的影响。

南北朝时期

魏晋以后除经传有注释外,字书和辞书都多起来。字书和辞书之增多与语言词汇的范围扩大,文字的增多和一词多义有直接的关系。

晋代有任城吕忱作《字林》7卷,仿照《说文解字》而有所增益。宋代何承天有《纂文》3卷,北魏阳承庆有《字统》21卷。梁代阮孝绪有《文字集略》6卷,顾野王有《玉篇》30卷。现在所存只有唐人增字本宋修《大广益会玉篇》。顾野王原书只有5卷残卷。其他各书清人都有辑佚本。

隋唐时期的训诂学,隋唐时期承接魏晋南北朝注释古书的风气纂著更多。隋代陆善经有《昭明文选注》,唐代李善也有《文选注》。孔颖达(574~648)奉诏作《五经正义》,包括《毛诗》、《尚书》、《周易》、《礼记》、《春秋左氏传》。

同时又有贾公彦作《周礼注疏》,徐彦作《春秋公羊传注疏》,杨士勋作《春秋谷梁传注疏》。这些书都是参照前代已有的注释而有所抉择。李善书除解释文词字义外,并注明字音和字的通借,对文句的出典尤为注意,成为一种注释的体式。孔颖达的《五经正义》不仅解释经文,而且解释注文,对语言中的虚词和文法也有不少的解说,这是以前古书注释中少见的。

在经部集部以外,子部、史部书籍也有注释。如杨倞有《荀子注》,成玄英有《南华真经义疏》,司马贞有《史记索隐》,张守节有《史记正义》,颜师古有《汉书注》,章怀太子李贤有《后汉书注》,这都代表了一时的风气。虽然是随文释义,但是也汇集了许多前代的训诂资料。

隋唐时期

隋唐时期,韵书盛行,可是字书也不少。如隋代诸葛颖的《桂苑珠丛》100卷,唐武则天的《字海》100卷,唐玄宗的《开元文字音义》30卷,卷帙都极繁富,应有可观。可惜久已亡佚无存。但就前代书中所引到的材料来看,解词释义已改变旧观,由笼统而趋向于清晰,同时也由只记书面常训进一步注出当时口语使用的意义。

这确是一种新的改变。就解词的范围而论,既有专门解释双音词的书(如《兼名苑》),又有专门解释日常应用的口语词的书。现在还能见到的有出自敦煌石窟的《字宝碎金》和《俗务要名林》,都是极珍贵的材料。

唐代在字书、韵书以外还有一类音义书。音义书一类始自魏晋,主要为经部书注音。到陆德明纂集前代各家所作书音(经书外,包括老子、庄子、孝经、论语、尔雅)为《经典释文》30卷,注音之外,有时涉及字义。

到北齐时曾有沙门为佛典作音义。后至唐代高宗时释玄应作《大唐众经音义》(通称《一切经音义》(玄应)),唐宪宗时释慧琳又根据玄应书扩充,作《一切经音义》(慧琳)。这两部书都仿照《经典释文》的体例,就原本经文摘字为训,所采古代训诂资料极多,而且有所辨析,在传统小学书中独为一类,对研究前代训诂极为有益,所以随着藏经一直流传下来。清代学者从中辑录出许多训诂材料。

宋元明时期

宋代

宋代承接五代时期研究古文奇字的风气,学者对大量出土的钟鼎彝器广事搜罗,扩大了眼界,学术思想也因之大为解放。在经学方面已不完全斤斤墨守古人的成说,而别创新义,如欧阳修的《诗本义》,王质的《诗总闻》都是如此。

在解说文字方面则出现了王安石(1021~1086)的《字说》。王安石《字说》把形声字都说成是会意字,“六书”缺而为五,如谓“与邑交”为“郊”,“同田”为“富”,“讼者言冤於公”之类,完全出于主观臆断,虽行于一时,终不免为人所弃置不顾。

但同时有另一学者王子韶,他倡“右文说”,认为形声字的声符不仅表音,而且表义。凡谐声声符相同的字大都有一个共同的基本意义。如“戋”是小的意思。水之小者曰浅,金之小者曰钱,贝之小者曰贱。如此之类,都以戋为义。

汉字的形声字一般是形旁在左,用以表义,声旁在右,用以表音,所以称声旁为右文。王子韶,字圣美,浙右人,有《字解》20卷,失传。他所创声旁有义的学说对后代的训诂学家提出因声求义的方法有很大的启发。

宋代研究《尔雅》的有邢昺(932~1012)、郑樵两家。邢昺有《尔雅疏》,补郭璞注所未详;郑樵有《尔雅注》,引旧书以证郭;都各有发明。在南宋期间,朱熹(1130~1200)是重视训诂的人,他著有《周易本义》、《诗集传》、《四书章句集注》、《楚辞集注》等书。既采用前代旧注的优点,而又参酌新解;解经说字能运用到钟鼎彝器的铭文,见于《诗·大雅》、《行苇》、《既醉》、《江汉》诸篇,这是以前所少见的。

在宋代以前,学者对古今音异是比较模糊的。到南宋时期才开始注意到古韵问题。吴棫作《韵补》,从古代的韵文材料中考察古人分韵与《广韵》的异同,项安世的《项氏家说》也提出“诗韵”与后代音不同。郑庠又作《古音辨》,讨论《诗经》分韵的大类。这是清代学者研究古韵的先导。对研究词义有一定的帮助。

元代

元代在字学上承接南宋时期的“六书”之学,并不注意研究训诂,所以在训诂方面除有两三种经传注释外,没有什么突出的表现。

明代

明代学术不振,受宋代性理之学的影响,游谈无根。训诂书籍有万历时朱谋?所作的《骈雅》,类聚古书中义近的双音词,按《尔雅》体例分类,每条予以解释,所以称为《骈雅》。

这是一部属于雅学的书。在万历以后研究古学的风气日盛,如江宁焦竑(1541~1620)、成都杨慎(1488~1559)、桐城方以智(1579~1671)等人都有著述阐发字义。方以智的《通雅》,根据古代的语言材料说明音义相通之理,兼论方言俗语,创见极多,对清代的学者有不少启示。

清代

清代训诂学理论的建立,清代学者受晚明焦竑、杨慎等人提倡古学的影响,极力推崇汉代的经学和小学,重考据,求实证,不尚空谈性理之学。到乾嘉时代“汉学”大为昌盛,为经书、子书作注解的人很多。要解释经传就不能不研究文字、音韵、训诂,因此语言文字之学盛极一时。

《说文》、《尔雅》成为人所必读之书。研究《说文》、《尔雅》的重要著作都多至数十种,或刊正文字,或发明古训,各有述造。其他如《方言》、《释名》、《小尔雅》、《广雅》等书也有人为之疏通证明。训诂之学有了极大的成就。著名的训诂学家指不胜数。

清代训诂学的发展跟古音学的成就有密切的关系。自清初顾炎武作《音学五书》,根据《易经》、《诗经》等书的韵字开始把古韵分之为十部起,经过江永(1681~1762)、段玉裁、王念孙、孔广森(1752~1786)、江有诰等人的研究,逐渐加详,发展为二十二部,同时戴震又提出韵类通转的学说。

在声母方面,钱大昕又提出声转的说法,而且发明轻唇音古读重唇音,舌头音、正齿音古归舌头。这些都成为研究先秦古籍和探讨字义的根据。

在理论方面,清代学者在训诂学方面最大的贡献是沟通语言与文字的关系,提出研究文字和字义必须理解声音,不理解声音就无以解决从文字形体上所不能解决的问题,甚至有时会陷于迷惘而不知所措。因为语言是用声音来表达意义的,文字只是记录语音的符号,所以必须了解文字的声音,从声音去探求意义。

戴震说:“训诂音声相为表里。”(《六书音均表序》)这是很重要的见解。后来王念孙在《广雅疏证自序》里说:“窃以诂训之旨,本于声音。故有声同字异,声近义同,虽或类聚群分,实亦同条共贯。”

段玉裁为王念孙《广雅疏证》作序,也说:“圣人之制字有义而后有音,有音而后有形。学者之考字,因形以得其音,因音以得其义。治经莫重于得义,得义莫切于得音。”

这些话十分精辟,成为清代学者研究训诂的准绳,从而建立了许多推考字义的理论和方法,把零散的知识贯串起来,使训诂学在中国语言学科中成为有系统、有理论、有严谨方法的一门学问。

研究目的

清人研究训诂的目的,从实用的意义来说,首先是要解释经传和其他隋唐以前的古书。他们应用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从声音上推求文字的假借。古书之所以难读,

一是由于有古字古义,

二是由于文字上有假借。古字古义当考之《尔雅》、《说文》和其他前代书中的诂训,文字上的假借当求其本字。

王念孙说:“诂训之旨,存乎声音,字之声同声近者,经传往往假借。学者以声求义,破其假借之字,而读以本字,则涣然冰释。”(王引之《经义述闻序》)那么,假借与本字的关系首先是音同或音近。

段玉裁指出:“假借必取诸同部。”(《六书音均表》“古假借必同部说”)所谓“同部”就是属于古韵的同一部。

因此,凭借古韵的知识,按照文字上的同音或音近的关系,再参之以文义来推求本字,就可以解决许多古书中难解的文句和古人所加的训诂上的问题。这是清人研究训诂方面的一大发现。

②确定字的本义,根据本义以说明引申义。清人认识到音有古今之异,同时也认识到词义有古义,有今义;有本义,有引申义。

如“曾”作为虚词用,古义同于“乃”,后世用为“曾经”的意思。“仅”唐以前作“约近于"的意思用,后世用为“但”的意思。这就是古义与今义之分。又如“荟”,《说文》解为“草多貌”,引申为凡物荟萃之义(《说文》段注)。“过”,《说文》训“度也”,引申为有过之过(段注)。这就是本义与引申义的关系。汉语词汇中一词多义是常见的现象。

段玉裁说:“凡字有本义焉,有引申假借之馀义焉。守其本义,而弃其馀义者,其失也固;习其馀义,而忘其本义者,其失也蔽。蔽与固皆不可以治经。”(《经韵楼集》卷一“济盈不濡轨”条)他以历史发展的眼光说明词义的发展,对辨析字义极为重要。

③比证文句以考定词义。采用古书中相同的文句互相比证以考定词义,宋代人已经这样做了。在清代尤其重视这种方法。段玉裁注《说文》,刘台拱作《论语骈枝》,都能从实证出发解释古训。王念孙、王引之父子尤其善于利用古书的资料,解决从来没有人解决的问题。

例如解《诗经》“终风且暴”,为“既风且暴”;解“邦之司直”为“主正人过”(《经义述闻》卷五),都是颠扑不破的。王念孙的《读书杂志》,胜义环生,尤为人所称道。王引之作《经传释词》,专门解释古书的虚词,综合各种古书中的用例参互比证,而得其确解,对研究古代文献有极大的帮助。他的书已经联系到语法的范畴了。后来又有人作了补充。

④因声以求义。研究字义从声音上来考察,在清代以前虽然也有人注意到,如南唐徐锴的《说文解字系传》,宋代王子韶的《字解》,元代戴侗的《六书故》,明代方以智的《通雅》等,但都不曾进行全面有系统的研究,也没有能总结出具体的规律来。

其主要原因在于缺乏古音的知识,清人有了先秦古音的知识,在前人成说的启发下进一步提出因声求义的原理,把形、音、义统一起来,因形以知音,由音以求义,为训诂的研究开辟了新的科学的途径。

段玉裁注《说文解字》首先提出“声与义同原,故谐声之偏旁多与字义相近”(示部“禛”字注),进一步又说“凡同声多同义”(言部“?”字注)。

如从“农”声的字有厚重义,如浓、脓,从“辰”声的字多有动义,如振、震、唇。当然这不是绝对的。同从一个声符的字不一定只有一义,而不同声符音同或音近的也可以有同义的关系。段氏指出有这类现象,这就比前人的右文说有了新的认识。

王念孙作《广雅疏证》,就古音以求古义,而又把古书中有关的声近义通的字都联系起来解释,“引申触类,不限形体”,着重从语言的角度说明其间的音义相通和声音相转的关系。这种作法接近于词族的研究,是前所未有的。

王念孙又作《释大》一篇,从声母方面观察声母相同而意义也相近的现象,又是一种新的尝试。与王氏同时的程瑶田作《果蠃转语记》,指出凡物的形状、作用相同或相似的往往用声母相同的词来称谓,但字形不必相同。这又把声近义近的道理阐发无遗了。清代的训诂学到王氏父子已发展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研究的范围不仅是单音词,也注意到双音词;不仅研究实词,还研究虚词,初步进入了语法的范畴,对古书的解释提出许多新的见解,贡献极大。

清研究方法

清人对于训诂的研究所应用的方法主要是以上几种。他们除了注释古书和疏证古代训诂著作以外,还研究一些古代的钟鼎彝器款识,探讨一些文字的古义。并且做一些古代训诂音义的辑佚工作。

如马国翰的《玉函山房辑佚书》,任大椿的《小学钩沉》,顾震福的《小学钩沉续编》等都是一些资料书。另外,清人还编纂了不少训诂书,如吴玉搢(1698~1773)的《别雅》,史梦兰(1813~1898)的《叠雅》,夏燮的《拾雅》,洪亮吉(1746~1809)的《比雅》等书。

阮元还主编了一部《经籍纂诂》,把古书中所见的每字的训释都编录在一起,检一字,而众义俱在,是一部训诂资料的总汇,极为有用的工具书。

在历代书籍当中还有很多方言的记载资料,也有人搜集编录,如杭世骏(1696~1773)有《续方言》2卷,程际盛又有《续方言补正》1卷。

程先甲又有《广续方言》。其他方言、俗语也有人集录。如钱大昕有《恒言录》,胡文英有《吴下方言考》,毛奇龄(1623~1716)有《越语肯綮录》,翟灏(1736~1788)有《通俗编》等等,为研究古今方言俗语提供了方便。

研究的缺点

清代人研究训诂的成绩是大的,但也不无缺点。主要的缺点有两方面:

一是在段玉裁以后有些学者墨守《说文》,以为《说文》的字都是本字,《说文》的训解都是本义,一词一语都要到《说文》去寻本字,执碍而难通。不知《说文》9353字中有古字,也有汉代后起的增益偏旁的字,具有前后不同的产生层次,不能作为平面的看待;其训解以通用义为多,也并非都是本字本义,甲骨文、金文的佐证很多。

二是讲解训诂,声转无方,凡言“语转”、“一声之转”之类未必合于先秦古音,滥用通转之说,所言多误,如钱绎《方言笺疏》之类,足为先戒。

近代发展

20世纪之初到现代研究训诂的学者继承清代学者研究的成果,吸收了外国的一些早期的语言学的知识,开展了一些新的研究工作。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①字原和语根的探求。章炳麟作《文始》,取《说文》中的510个独体字和半独体字作为“初文”和“准初文”,推求由同一“初文”而繁衍出来的音义相关的语词。凡音义皆近,叫作孳乳,音近义通,叫作变易。

目的在求“语源”,求语词之间的亲属关系。但可惜没有脱离文字形体的束缚,所求不是“语源”,结果是文字之原,他用的方法是演绎法,而不是归纳法;在声音的通转上又以他所定的《成均图》为根据,有些也失之勉强。

其后,沈兼士作《右文说在训诂学上之沿革及其推阐》,主张以形声字为出发点,用归纳的方法研究形声字同一声符所表现的基本意义。但同一个声符所表现的意义不一定就是一个,也当有所区别。

形声字的声符,凡音义相同或相近的可以构成一个词族,由此再联系音韵,借重古音的知识(包括声母韵母),以求其语根。以实际证据为主,不以主观想象为断,其结果必较可信。这种理论无疑问是正确的。

就研究的方法来说,把语言文字作为一个有系统的整体来研究,溯源探委,具有创新的精神,大为学者所重视。他后来所主编的《广韵声系》就是为从事这项研究工作的张本。

②研究同源字。同源字是音近义同和义近音同的字,合在一起可以定出是同出一源。类聚同源字的意思也是在寻求语源。同源字的研究,其实就是语源的研究。

同源字大都是同义词,或意义相关的词。

在原始的时候本来是一个词,代表某一基本概念,后来语音分化为两个以上的读音,才产生细微的意义差别。但是同义词不都是同源字,要以声音是否相近为定。

王力在这方面作了深入细致的研究,根据古代的训诂资料,探微索隐,编成《同源字典》一书,以韵部为纲,声纽为目,条理秩如,是研究汉语词义学的一部新著。

③虚词的研究。近代因为语法学的兴起,虚词的研究有了新的发展。

最明显的改变是研究虚词的人对虚词的词类和用法都有比较清晰的说明。

杨树达曾根据《马氏文通》作《高等国文法》,后来就以《高等国文法》为基础,参照王引之《经传释词》,作《词诠》一书。

专门解说虚词。其后裴学海又作《古书虚字集释》,集录前人所说,并加以补正,与《词诠》相得益彰。

吕叔湘有《文言虚字》一书,简明赅要,是学习古代文言文的一本重要的参考书。

④根据出土的古铜器铭文考订古书的训释。先秦的古书都以篆书古文书写,到汉代经过传写,后来又转写为隶书,文字伪变已多,汉代以来的解释往往有误。

现代可以借助商周铜器铭文解决一些前代义训中的症结问题。

王国维首先以铜器铭文解释《诗》、《书》中的常用词语(《观堂集林》卷二《与友人论诗书中成语书》),别开生面。

后来一些古文字学家继踵而起,创获更多。

在这方面成就最多的是于省吾。

他平生所最服膺的是王念孙,所以他所著的书都重实证,不为凿空之论,如《尚书新证》、《诗经新证》、《楚辞新证》等书驳正前人误解的地方极多,为利用古文字资料刊正古书创立出一种新的门径。

⑤研究的范围扩展到唐宋以后语词的考释。清代学者对一些通常在书面上见到的口语词已经有所集录,大都是随笔札记,略明出处,而解释不多。近代以来,罗振玉虽有《俗说》一书,稍补前人著述所不备,但仍属札记性质,还不能说是训诂的研究。

惟到张相作《诗词曲语词汇释》一书才开始作唐以后诗词曲语词的研究。诗词曲中很多习用的不容易懂的口语词在字书和词书中都没有解释,张相一一举例,比证详考,作出解释,是一种新的成就。

同类的著作还有陆澹安的《小说词语汇释》、《戏曲词语汇释》和蒋礼鸿的《敦煌变文字义通释》都有很精到的解释,为阅读唐以后的文学作品提供参考。

展望

中国传统的训诂学肇始于先秦春秋战国时代。训诂之所以兴,最根本的原因是由于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有变化。

古的语词,后人不懂,就要有解释,方言有歧异,或语词在表义的内涵上赋予了新义,也需要有解释,所以就产生训诂。

从训诂学发展的历史来看,训诂学的兴盛,两汉是一个高峰,清代是一个高峰。

两汉学者的训诂著作和经传的注释为训诂学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

两汉训诂学的兴盛跟语言变化的加剧和古文经的传布有极大的关系。

清代的训诂学有理论,有方法,发展为一门语言学科,跟经学、史学的考证和古音学等的成就有密切的关系。

近代以来,学者受语言学、语法学的影响在理论和研究方法以及研究的范围上都有了新的建树,改变了旧日墨守古训,拘牵文字形体,和重古略今的风习,开创了新的途径。

研究训诂对解释古书,了解古代的科学文化和考证语言发展的历史以及校勘古书、编写字典辞书都有重大的作用。今后的训诂学从理论上和实用上都会向建立有科学体系的汉语语义学的方向发展。

理论的开拓将给词汇学和词典学提供科学的根据。

具体的工作,首先是总结前人的成果,吸取前人研究的经验和外国语义研究方面的理论,联系古今,旁及方言,分别层序,研究词义发展的各种现象,并寻出一般的规律,给语文教学和编纂词典以帮助。还有根据古今不同时代的语音系统,从音与义的关联上从事词与词之间的关系的研究,进一步发展为全面的词族的研究,这项工作的完成将为汉语发展史增添新的重要内容。

包含胜不骄败不馁的成语?

包含胜不骄败不馁的成语详细 〔胜不骄,败不馁〕胜了不骄傲,败了不灰心。

详细? 〔不分胜败〕指双方势均力敌,分不出高低详细? 〔鱼馁肉败〕馁:鱼臭烂;败:肉腐烂。

鱼烂肉腐。

泛指变质的食物。

详细? 〔骄兵必败〕骄兵:恃强轻敌的军队。

恃强轻敌的军队必定失败。

详细? 〔不骄不躁〕骄:骄傲;躁:急躁。

不骄傲;不急躁。

详细? 〔富而不骄〕骄:骄傲。

虽已富有但不骄傲详细? 〔贵不期骄〕谓显贵的人尽管不希望自己染上骄恣专横的习气,但它仍然在不知不觉中滋长起来了...详细? 〔贵不召骄〕见“贵不期骄”。

详细? 〔位不期骄〕指地位高了,就会骄傲。

详细? 〔转败为胜〕变失败为胜利。

详细? 〔反败为胜〕扭转败局,变为胜利。

详细? 〔优胜劣败〕优:优良;与“劣”相对。

原指生物界演变进化过程中;优良的获得胜利向前发展;...详细? 〔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攻:攻打;克:攻克。

没有攻占不下来的。

形容力量无比强大。

详细? 〔攻无不取,战无不胜〕没有攻占不下来的。

详细? 〔战无不胜,攻无不取〕形容军队力量强大,百战百胜。

或比喻做任何事情都能成功。

详细? 〔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形容军队力量强大,百战百胜。

详细? 〔胜败乃兵家常事〕胜利或失败是带兵作战的人常遇到的事情。

意思是不要把偶然一次的胜利或失...详细? 〔百败不折〕折:屈服。

即使失败100次也绝不屈服。

形容意志坚强详细? 〔败不旋踵〕形容很快就遭到失败。

旋踵,转动一下脚后跟。

详细? 〔不败之地〕具有优势;不会遭到失败的境地。

详细? 〔不可胜记〕不能逐一记述。

极言其多。

详细? 〔不可胜道〕无法尽说。

详细? 〔美不胜收〕胜:尽;收:接收;领略。

形容美好的事物、景色非常多;人们一时间领略、欣赏不...详细? 〔力不胜任〕胜任:担当得起或承受得住。

能力不够;难以担当任务。

详细? 〔罪不胜诛〕指罪大恶极,处死犹不足抵偿。

详细? 〔妖不胜德〕比喻邪不压正。

详细? 〔不可胜纪〕不能逐一记述。

详细? 〔不可胜书〕胜:尽;书:书写,记载。

不是用文字能写完的。

形容要写的事情很多详细? 〔不胜其烦〕不胜:承担不了;烦:烦杂。

烦琐得使人受不了。

详细? 〔弱不胜衣〕瘦弱得连衣服都承受不了。

详细? 〔不胜杯酌〕不胜:经不起。

比喻喝酒太多,为酒所困详细? 〔不可胜数〕胜:尽。

数也数不过来;形容极多。

也作“不可胜计”。

详细? 〔不可胜言〕说不尽。

形容非常多或到达极点。

详细? 〔不分胜负〕分不出谁胜谁负。

形容竞赛双方水平、技术相当。

详细? 〔指不胜屈〕板着指头也不过来(不胜:不能承受)。

形容数量很多。

详细? 〔战无不胜〕每次打仗没有不获胜的。

形容军队每战必胜;战斗力极强。

也指做任何事情都能成功...详细? 〔不胜其任〕胜:能担当。

没有能力担当那项重任。

详细? 〔不可胜计〕胜:尽;计:计算。

不能全部计算完。

形容数量很多详细? 〔行不胜衣〕衣服都禁受不起,比喻体力衰弱。

详细? 〔邪不胜正〕犹言邪不犯正。

详细? 〔指不胜数〕不胜:不能承受。

形容为数很多详细? 〔悲不自胜〕胜:经受得住。

悲伤得使自己经受不住了。

形容伤感至极;情难自禁。

详细? 〔如不胜衣〕胜:能承受,能承担。

身体不能承受衣服的重量。

形容身体瘦弱。

也形容谦退的样子...详细? 〔理不胜词〕指文章说理不能胜过言辞详细? 〔若不胜衣〕形容身体羸弱,好像连衣服的重量都不能承担。

详细? 〔祝不胜诅〕谓祝而得益不能胜过诅而受损。

详细? 〔喜不自胜〕胜:承担。

指喜悦难以克制。

详细? 〔无往不胜〕往:到。

所到之处;没有不胜利的。

指在各处都行得通;办得好;能取得成功。

详细? 〔理不胜辞〕道理不能胜过文辞。

指由于不善于推理立论,尽管文辞丰富多彩,道理并不充分。

兜肚连肠的意思是什么,出处是哪里?

肠肥脑满,满不在意,意出望外,外方内圆,圆顶方趾,趾高气扬,扬镳分路,路不拾遗, 遗编断简,简傲绝俗,俗不可耐,耐人玩味,味如嚼醋,醋海翻波,波波碌碌,碌碌寡合, 合不拢嘴,嘴多舌长,长安棋局,局促不安,安安分分,分内之事,事败垂成,成败得失, 失晨之鸡,鸡不及凤,凤表龙姿,姿意妄为,为德不终,终成泡影,影从云集,集矢之的, 的的确确,确固不拔,拔本塞原,原本穷末,末大必折,折本买卖,卖刀买犊,犊牧采薪, 薪储之费,费财劳民,民安国泰,泰阿倒持,持螯把酒,酒病花愁,愁长殢酒,酒池肉林, 林寒洞肃,肃然起敬,敬陈管见,见鞍思马,马不停蹄,蹄间三寻,寻弊索瑕,瑕不掩瑜, 瑜百瑕一,一把死拿,拿班作势,势不并立,立爱惟亲,亲不敌贵,贵不可言,言必有据, 据鞍读书,书不尽言,言必有物,物薄情厚,厚此薄彼,彼倡此和,和蔼近人,人不聊生, 生搬硬套,套头裹脑,脑瓜不灵,灵丹妙药,药到病除,除暴安良,良辰吉日,日薄桑榆, 榆次之辱,辱国丧师,师不宿饱,饱谙经史,史不绝书,书不尽意,意出象外,外感内伤, 伤财劳众,众川赴海,海波不惊,惊才风逸,逸尘断鞅,鞅鞅不乐,乐不极盘,盘根错节, 节哀顺变,变本加厉,厉兵秣马,马尘不及,及第成名,名标青史,史策丹心,心谤腹非, 非誉交争,争长黄池,池鱼林木,木本水源,源清流净,净几明窗,窗间过马,马迟枚疾, 疾不可为,为德不卒,卒极之事,事半功百,百态横生,生别死离,离本徼末,末大不掉, 掉臂不顾,顾彼忌此,此唱彼和,和蔼可亲,亲不隔疏,疏不间亲,亲操井臼,臼杵之交, 交臂历指,指不胜屈,屈鄙行鲜,鲜有其比,比比划划,划地为牢,牢不可拔,拔本塞源, 源清流清,清跸传道,道傍苦李,李白桃红,红白喜事,事半功倍,倍称之息,息兵罢战, 战不旋踵,踵迹相接,接耳交头,头白齿豁,豁达大度,度量宏大,大败而逃,逃避现实, 实报实销,销毁骨立,立场不稳,稳步前进,进本退末,末节细行,行家里手,手不辍卷, 卷帙浩繁,繁称博引,引车卖浆,浆酒霍肉,肉薄骨并,并存不悖,悖逆不轨,轨物范世, 世代书香,香草美人,人不自安,安安合适,适材适所,所当无敌,敌变我变,变动不居, 居安虑危,危辞耸听,听谗惑乱,乱蝶狂蜂,蜂虿有毒,毒赋剩敛,敛锷韬光,光采夺目, 目别汇分,分浅缘薄,薄唇轻言,言必有中,中风狂走,走骨行尸,尸骨未寒,寒蝉僵鸟, 鸟钞求饱,饱谙世故,故步不离,离本趣末,末路穷途,途穷日暮,暮楚朝秦,秦关百二, 二八佳人,人才辈出,出榜安民,民胞物与,与人无争,争长竞短,短兵接战,战火纷飞, 飞必冲天,天宝当年,年方弱冠,冠屦倒施,施不望报,报本反始,始料所及,及锋而试, 试才录用,用兵如神,神安气定,定乱扶衰,衰草寒烟,烟波钓徒,徒陈空文,文炳雕龙, 龙标夺归,归根到底,底里深情,情不可却,却病延年,年丰时稔,稔恶藏奸,奸臣当道, 道傍之筑,筑舍道傍,傍观必审,审几度势,势不得已,已陈刍狗,狗傍人势,势不俱栖, 栖冲业简,简单明了,了不长进,进谗害贤,贤才君子,子不语怪,怪诞不经,经纶济世, 世代相传,传柄移藉,藉草枕块,块儿八毛,毛宝放龟,龟鹤遐寿,寿比南山,山包海容, 容当后议,议不反顾,顾彼失此,此动彼应,应变将略,略不世出,出尘不染,染苍染黄, 黄尘清水,水碧山青,青出于蓝,蓝田出玉,玉惨花愁,愁肠百结,结不解缘,缘波讨源, 源深流长,长安少年,年复一年,年富力强,强嘴拗舌,舌敝唇焦,焦熬投石,石沉海底, 底死谩生,生不逢时,时变是守,守常不变,变风改俗,俗不可医,医时救弊,弊车羸马, 马齿加长,长才短驭,驭凤骖鹤,鹤背扬州,州官放火,火传穷薪,薪传有自,自拔来归, 归华别业,业精于勤,勤兵黩武,武不善作,作壁上观,观变沉机,机变如神,神安气集, 集思广议,议论纷错,错彩镂金,金榜挂名,名不常存, 存而不论,论辩风生,生不如死,死败涂地,地崩山摧,摧锋陷坚, 坚壁不战,战胜攻取,取长补短,短兵相接,接二连三,三百瓮齑, 齑身粉骨,骨颤肉惊,惊才绝绝,绝壁悬崖,崖岸卓绝,绝不护短, 短吃少穿,穿壁引光,光彩夺目,目不别视,视白成黑,黑白不分, 分所应为,为而不恃,恃才傲物,物腐虫生,生不遇时,时变之应, 应变随机,机不可失,失旦之鸡,鸡肠狗肚,肚里蛔虫,虫臂拒辙, 辙环天下,下阪走丸,丸泥封关,关怀备至,至诚高节,节变岁移, 移编绝简,简断编残,残暴不仁,仁浆义粟,粟陈贯朽,朽戈钝甲, 甲乙丙丁,丁丁当当,当场出丑,丑类恶物,物阜民安,安安静静, 静不露机,机不容发,发短心长,长才广度,度日如年,年高德韶, 韶光淑气,气傲心高,高岸深谷,谷父蚕母,母慈子孝,孝悌力田, 田夫野老,老八辈子,子承父业,业峻鸿绩,绩学之士,士饱马腾, 腾达飞黄,黄道吉日,日薄西山,山奔海立,立吃地陷,陷坚挫锐, 锐不可当,当场献丑,丑声四溢,溢美溢恶,恶叉白赖,赖骨顽皮, 皮肤之见,见财起意,意出言外,外刚内柔,柔肠百结,结草衔环, 环堵萧然,然荻读书,书不释手,手不释卷,卷甲倍道,道傍筑室, 室迩人遐,遐尔闻名,名不符实,实逼处此,此发彼应,应变无方, 方便之门,门不停宾,宾饯日月,月白风清,清茶淡饭,饭坑酒囊, 囊空如洗,洗兵不用,用非其人,人才出众,众多非一,一百五日, 日薄虞渊,渊谋远略,略地攻城,城府深沉,沉洝浓郁,郁垒神荼, 荼毒生灵,灵丹圣药,药店飞龙,龙伯钓鳌,鳌愤龙愁,愁肠寸断, 断鳌立极,极本穷源,源殊派异,异宝奇珍,珍藏密敛,敛骨吹魂, 魂不负体,体察民情,情不自禁,禁暴静乱,乱臣逆子,子继父业, 业绍箕裘,裘敝金尽,尽诚竭节,节俭躬行,行间字里,里丑捧心, 心比天高,高岸为谷,谷马砺兵,兵败将亡,亡不旋跬,跬步不离, 离本依末,末路之难,难得糊涂,涂不拾遗,遗编绝简,简而言之, 之死靡二,二八年华,华不再扬,扬长避短,短刀直入,入鲍忘臭, 臭不可当,当道撅坑,坑绷拐骗,骗吃混喝,喝西北风,风飑电击, 击钵催诗,诗肠鼓吹,吹竹调丝,丝恩发怨,怨府祸梯,梯荣阶禄, 禄无常家,家半三军,军不血刃,刃没利存,存而不议,议论纷纷, 纷纷不一,一败如水,水波不兴,兴复不浅,浅尝辄止,止暴禁非, 非常之谋,谋臣猛将,将寡兵微,微不足道,道边苦李,李代桃僵, 僵李代桃,桃红柳绿,绿林大盗,盗铃掩耳,耳顺之年,年高望重, 重操旧业,业业矜矜,矜寡孤独,独霸一方,方骖并路,路长日暮, 暮爨朝舂,舂容大雅,雅量高致,致命遂志,志诚君子,子孙后代, 代拆代行,行数墨寻,寻风捕影,影单形只,只谈风月,月闭花羞, 羞花闭月,月旦春秋,秋波盈盈,盈科后进,进道若退,退避三舍, 舍安就危,危而不持,持鳌封菊,菊老荷枯,枯本竭源,源头活水, 水不扬波,波光鳞鳞,鳞次相比,比比皆然,然糠照薪,薪贵于桂, 桂殿兰宫,宫车晚出,出尘之表,表里如一,一败涂地,地不爱宝, 宝钗分股,股肱耳目,目不给赏,赏贤使能,能不称官,官卑职小, 小本经济,济寒赈贫,贫病交攻,攻城夺地,地丑德齐,齐镳并驱, 驱骥捕鼠,鼠臂虮肝,肝肠寸断,断臂燃身,身败名裂,裂地分茅, 茅茨不翦,翦草除根,根柢未深,深闭固拒,拒虎进狼,狼狈不堪, 堪托死生,生财有道,道不掇遗,遗编坠简,简纲捷端,端本澄源, 源源本本,本本分分,分外之物,物阜民丰,丰标不凡,凡百一新, 新陈代谢,谢馆秦楼,楼船箫鼓,鼓唇弄舌,舌敝唇枯,枯肠渴肺, 肺腑之谈,谈不容口,口碑载道,道不举遗,遗臭千代,代代相传, 传道穷经,经邦论道,道不拾遗,遗臭千年,年高有德,德被四方, 方寸不乱,乱臣贼子,子为父隐,隐恶扬美,美不胜收,收兵回营, 营私罔利,利不亏义,义薄云天,天保九如,如臂使指,指不胜数, 数奇不偶,偶变投隙,隙大墙坏,坏车杀马,马齿徒长,长材短用, 用非所长,长材茂学,学如不及,及瓜而代,代马望北,北窗之友, 友风子雨,雨愁烟恨,恨海愁天,天崩地解,解衣衣人,人才济济, 济河焚舟,舟车劳顿,顿挫抑扬,扬长而去,去暗投明,明白如画, 画饼充饥,饥不遑食,食必方丈,丈二和尚,尚德缓刑,刑措不用, 用非所学,学如登山,山崩川竭,竭诚尽节,节俭力行,行伍出身, 身不由己,己溺己饥,饥不暇食,食辨劳薪,薪桂米珠,珠璧交辉, 辉光日新,新仇旧恨,恨海难填,填海移山,山崩地裂,裂裳裹膝, 膝下承欢,欢迸乱跳,跳出圈子,子夏悬鹑,鹑居鷇食,食不充肠, 肠慌腹热,热肠古道,道不相谋,谋臣如雨,雨凑云集,集思广益, 益国利民,民保于信,信笔涂鸦,鸦巢生凤,凤泊鸾漂,漂漂亮亮, 亮亮堂堂,堂而皇之,之死靡他,他山攻错,错过时机,机不旋踵, 踵接肩摩,摩顶放踵,踵决肘见,见弹求鹗,鹗心鹂舌,舌敝耳聋, 聋者之歌,歌功颂德,德本财末,末如之何,何必当初,初出茅庐, 庐山面目,目不给视,视财如命,命舛数奇,奇才异能,能不两工, 工愁善病,病病歪歪,歪八竖八,八百孤寒,寒蝉凄切,切齿愤盈, 盈满之咎,咎由自取,取长弃短,短绠汲深,深闭固距,距人千里, 里出外进,进德修业,业业兢兢,兢兢干干,干脆利索,索尽枯肠, 肠回气荡,荡荡默默,默不作声,声驰千里,里勾外连,连鳌跨鲸, 鲸波鳄浪,浪蝶狂蜂,蜂缠蝶恋,恋酒迷花,花不棱登,登木求鱼, 鱼帛狐声,声出金石,石城汤池,池鱼笼鸟,鸟得弓藏,藏锋敛锐, 锐挫气索,索居离群,群策群力,力倍功半,半半拉拉,拉捭摧藏, 藏锋敛颖,颖脱而出,出尘之想,想当然耳,耳边之风,风兵草甲, 甲兵在胸,胸喘肤汗,汗不敢出,出陈易新,新愁旧恨,恨穷发极, 极恶不赦,赦不妄下,下比有余,余杯冷炙,炙凤烹龙,龙驰虎骤, 骤不及防,防蔽耳目,目不苟视,视丹如绿,绿林豪客,客客气气, 气充志定,定谋贵决,决不待时,时不久留,留犊淮南,南船北马, 马齿徒增,增收节支,支策据梧,梧凤之鸣,鸣凤朝阳,阳阿薤露, 露出马脚,脚不点地,地丑力敌,敌不可假,假痴不癫,癫头癫脑, 脑满肠肥,肥冬瘦年,年谷不登,登崇俊良,良辰美景,景公求雨, 雨打风吹,吹篪乞食,食不充饥,饥不择食,食不充口,口辩户说, 说白道黑,黑白分明,明白如话,话不投机,机关算尽,尽辞而死, 死搬硬套,套言不陈,陈陈相因,因败为成,成败利钝,钝兵挫锐, 锐挫望绝,绝不轻饶,饶舌调唇,唇敝舌腐,腐肠之药,药笼中物, 物阜民康,康哉之歌,歌声绕梁,梁木其坏,坏法乱纪,纪纲人论, 论长道短,短褐不全,全福远祸,祸不单行,行行蛇蚓,蚓窍蝇鸣, 鸣鼓而攻,攻城掠地,地大物博,博采群议,议论风发,发怒穿冠, 冠绝当时,时不可逢,逢场竿木,木本之谊,谊不敢辞,辞鄙意拙, 拙贝罗香,香车宝马,马到成功,功败垂成,成败论人 ,人强马壮,

不可胜数的“数”是什么意思?

拼音:bù kě shèng shǔ解释:不能计算数目,形容非常多。

“不可胜数”偏重在“数”,形容多到数不过来;胜:尽。

数就是数数的意思。

指不胜数其他应用

组词

指组词不组词胜组词数组词

笔顺笔画

指笔顺笔画不笔顺笔画胜笔顺笔画数笔顺笔画

近义词

指近义词不近义词胜近义词数近义词

反义词

指反义词不反义词胜反义词数反义词

指不胜数成语接龙

正接

数白论黄数不胜数数东瓜,道茄子数典忘祖数短论长数黄道白数黑论白数黑论黄数黄道黑数奇不偶数见不鲜数九寒天数奇命蹇数米而炊数米量柴数往知来数一数二数以万计数罪并罚

反接

扼臂啮指恶籍盈指横眉冷对千夫指闳意眇指闳意妙指交臂历指令人发指骈拇枝指千夫所指千人所指如臂使指使臂使指伸大拇指十目所视,十手所指首屈一指伸手不见五指十手争指望风希指微言大指先意承指眼语颐指折胶堕指眦裂发指

参考资料:成语接龙查询指不胜数成语接龙

成语词典最新查询成语

败鳞残甲百年难遇百无聊赖才华盖世多快好省道同志合打鸭惊鸳大直若屈羯鼓催花结驷连镳箕山之风力敌势均马如流水凄风冷雨齐王舍牛情有所钟势成水火十发十中沙里淘金所向皆靡天假因缘系马埋轮心平气定炫异争奇鱼龙曼羡扬清激浊遇文王施礼乐,遇桀纣动干戈月下风前淫言媟语逐宕失返众好必察众望所归

成语词典大全 网址链接:https://chengyu.122cha.com/zhengbensuyuan37842.html

展开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