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离拥肿的意思解释及典故(故事)

关键字:
成语接龙

支离拥肿的意思支离拥肿的故事详细解释及典故支离拥肿成语接龙、组词、近义词、反义词

支离拥肿
拼音: zhī lí yōng zhǒng
频率: 生僻
年代: 古代
词性: 中性词
结构: 联合式
解释: 支离:分散。指分散的东西聚合在一起。

语法: 作定语;用于书面语。
典故出处: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夏侯玄以才望被戮,无支离拥肿之鉴也。"
成语示例:
英文翻译: 

支离拥肿的意思解释及典故

聚合的相应词语是什么?

物以类聚】:wù yǐ lèi jù,同类的东西聚在一起。

指坏人彼此臭味相投,勾结在一起。

作宾语、定语;指同类的东西聚合。

【五合六聚】:wǔ hé liù jù,比喻屡次聚合到一起。

作谓语;指多次聚合到一起。

【兽聚鸟散】:shòu jù niǎo sàn,像鸟兽一样时聚时散。

比喻聚散无常。

也比喻乌合之众。

作谓语、状语;比喻乌合之众。

【群分类聚】:qún fēn lèi jù,聚:聚集。

指同类的事物聚合在一起,不同的事物以类区分。

作宾语、定语;用于事理。

【离合悲欢】:lí hé bēi huān,泛指别离、团聚、悲哀、喜悦的种种遭遇和心态。

作宾语、定语;指人的聚散心情。

【物以群分】:wù yǐ qún fēn,同类的东西聚在一起。

同“物以类聚”。

【蚁聚蜂屯】:yǐ jù fēng tún,屯:聚集。

像蚂蚁、螽斯一般集聚。

比喻集结者之众多。

作谓语、定语;用于人多的场合。

【乌合之众】:wū hé zhī zhòng,象暂时聚合的一群乌鸦。

比喻临时杂凑的、毫无组织纪律的一群人。

作主语、宾语;指杂乱的一群人。

【连珠合璧】:lián zhū hé bì,比喻人才或美好的事物聚集在一起。

作宾语、定语;同“珠联璧合”。

【蜂合蚁聚】:fēng hé yǐ jù,形容人群蜂蚁般杂乱地聚集在一起。

同“蜂屯蚁聚”。

作谓语、定语;形容成群的人聚集在一处。

【流离遇合】:liú lí yù hé,流离:流转,离散;遇合:指遇到赏识自己的人。

流离失所又再团聚。

作谓语、宾语;指流离失所又再团聚。

【啸聚山林】:xiào jù shān lín,啸聚:互相呼召着聚合起来。

指反抗反动统治而聚众起事。

作谓语、宾语;用于书面语。

【结党聚群】:jié dǎng jù qún,结:勾结,结交;党:朋辈,党羽;聚:聚合,纠集。

勾结党羽和徒众。

指聚众成势。

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处事。

【破镜重合】:pò jìng zhòng hé,比喻夫妻失散或离婚后重新团聚。

同“破镜重圆”。

作谓语、宾语、定语;指重新团聚。

【类聚群分】:lèi jù qún fēn,各种方术因种类相同而聚合,各种事物因类别不同而区分。

作谓语、定语;指分门别类。

【乌合之师】:wū hé zhī shī,象暂时聚合的一群乌鸦。

比喻临时杂凑的、毫无组织纪律的军队。

【同类相求】:tóng lèi xiāng qiú,指物之同类者互相聚合。

作宾语、定语;指相互投合。

【悲欢聚散】:bēi huān jù sàn,悲:悲哀;欢:欢乐;聚:团聚;散:离散。

泛指人世间悲与欢、聚与散的遭遇和心情。

作主语、宾语;形容生活中的悲哀喜悦等情感。

【悲欢离合】:bēi huān lí hé,悲伤、欢乐、离散、聚会。

泛指生活中经历的各种境遇和由此产生的各种心情。

【云合雾集】:yún hé wù jí,比喻聚集迅速。

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比喻句。

【蜂屯乌合】:fēng tún wū hé,形容人群蜂蚁般杂乱地聚集在一起。

【断钗重合】:duàn chāi chóng hé,比喻夫妻离散而又重新团聚。

也指感情破裂后又重归于好。

【聚精凝神】:jù jīng níng shén,聚:集合,会集。

形容专心致志,注意力高度集中。

作谓语、定语、状语;指人的注意力。

【蜂扇蚁聚】:fēng shān yǐ jù,蜂翅扇动,蚂蚁聚合。

比喻人虽众多但起不了大作用。

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

【收合余烬,背城借一】:shōu hé yú jìn,bèi chéng jiè yī,收合:收聚,整理;余烬:火烧后的残留物,指残兵;借一:借此一战。

收拾剩余力量,在城下和敌人决一死战。

【贫贱亲戚离,富贵他人合】:pín jiàn qīn qī lí,fù guì tā rén hé,他人:外人;合:聚合。

贫贱时亲朋戚友都疏远你,富贵时素不相识的人都会来巴结你。

指人情冷暖,世态炎凉。

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人生。

【云合景从】:yún hé jǐng cóng,如云聚合,如影随形。

比喻随从者之多。

作谓语、定语;比喻随从者之多。

【悲欢合散】:bēi huān hé sàn,悲哀和欢乐,团聚和离别。

泛指生活中的种种境遇和心情。

【沆瀣一气】:hàng xiè yī qì,沆瀣:指唐时的崔沆、崔瀣。

比喻臭味相投的人结合在一起。

作谓语、宾语;指坏人聚在一块。

【雾集云合】:wù jí yún hé,形容众多的事物聚集在一起。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聚少成多】:jù shǎo chéng duō,聚:集合,会合。

一点一滴的积累,就会由少变多。

作谓语、定语、宾语;指由小积累。

【蜂屯蚁附】:fēng tún yǐ fù,形容人群蜂蚁般杂乱地聚集在一起。

【云合影从】:yún hé yǐng cóng,如云聚合,如影随形。

比喻众多的人从各处涌来并会合在一起。

【云涌雾集】:yún yǒng wù jí,像云和雾一样向一处聚拢。

【蜂合豕突】:fēng hé shǐ tū,如群蜂聚集,似野猪奔突。

比喻众人杂沓会合,横冲直撞。

【破镜重归】:pò jìng chóng guī,比喻夫妻失散或决裂后重新团聚与和好。

【蚁集蜂攒】:yǐ jí fēng cuán,像蚂蚁、螽斯一般集聚。

【富贵他人合】:fù guì tā rén hé,一个人富贵时,非亲非故的人也会向他聚集靠拢。

形容人与人之间的亲疏关系以金钱多少和地位高低为转移。

【攒零合整】:cuán líng hé zhěng,攒:聚,凑集。

把零碎的拼凑成整数。

【簪盍良朋】:zān hé liáng péng,簪:聚拢;盍:同“合”,聚合。

指好朋友相聚。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蜂拥蚁屯】:fēng yōng yǐ tún,形容人群蜂蚁般杂乱地聚集在一起。

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人多的地方。

【风飞云会】:fēng fēi yún huì,会:会合,聚合。

比喻有才能的人遭逢时会或君臣遇合。

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

【全家福】:quán jiā fú,全家人的合影或指荤的杂烩。

形容全部聚集。

作宾语、定语;用于口语。

【大庭广众】:dà tíng guǎng zhòng,大庭:宽大的场地;广众:为数很多的人群。

指聚集很多人的公开场合。

作宾语、定语;指公共场合。

【大廷广众】:dà tíng guǎng zhòng,指聚集很多人的公开场合。

同“大庭广众”。

【广众大庭】:guǎng zhòng dà tíng,广:多;众:许多人;大庭:宽大的场所。

【东挪西辏】:dōng nuó xī còu,挪:挪借;辏:通“凑”,聚合。

指各处挪借,凑集款项。

作谓语、宾语、状语;用于筹资。

【乌集之交】:wū jí zhī jiāo,指以利聚合,不以诚相待的交情。

作宾语;用于书面语。

【云屯雨集】:yún tún yǔ jí,形容众多的人聚集在一起。

【云屯雾集】:yún tún wù jí,象云和雾那样聚集。

形容数量多而集中。

作宾语、定语;形容数量多而集中。

【云集景从】:yún jí jǐng cóng,如云聚合,如影随形。

比喻声势浩大,响应迅速。

作宾语、定语、状语;用于书面语。

【云集景附】:yún jí jǐng fù,如云聚合,如影随形。

【交颈并头】:jiāo jǐng bìng tóu,形容许多人聚集在一起。

作定语、状语;用于人多的场合。

【十十五五】:shí shí wǔ wǔ,形容分别聚合,多少不等。

【同声相求】:tóng shēng xiāng qiú,指志趣相同者互相吸引、聚合。

作谓语、定语;用于交往。

【成群结队】:chéng qún jié duì,成:成为,变成。

一群群人集合在一起。

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很多聚积在一起。

【支离拥肿】:zhī lí yōng zhǒng,支离:分散。

指分散的东西聚合在一起作定语;用于书面语。

【构会甄释】:gòu huì zhēn shì,构:组成;会:聚合;甄:审查鉴定;释:解释。

将众说汇集到一起进行比较考核,择善而从。

指妥善地进行解说。

【结党连群】:jié dǎng lián qún,结合同党,连成群体。

【蚁拥蜂攒】:yǐ yōng fēng cuán,比喻集结者众多。

同“蚁萃螽集”。

【龙腾凤集】:lóng téng fèng jí,比喻王业兴盛,英雄会合。

作谓语、定语;用于英雄聚会。

【星流影集】:xīng liú yǐng jí,集:聚集,会合。

像流星飞驰,影子汇聚。

形容行动迅速作宾语、状语;用于比喻句。

【云次鳞集】:yún cì lín jí,会聚;会合。

作定语、状语;用于书面语。

【渊渟泽汇】:yuān tíng zé huì,比喻事物的集聚汇合。

上齐州张司马启原文?

州张司马启

某启:昔者薛邑闻歌,揖冯于弹铗;夷门命驾,顾侯嬴于抱关。何则?志合风云:戴笠均乎乘马;情谐道术,忘筌贵乎得鱼。是以挹兰言于断金,交蓬心于匪石。庶清音动听,赏流水于牙弦;妙思通神,叶成风于郢匠。

伏惟公疏源白水,浸地轴以轮波;纂庆黄轩,感星精而诞命。缀珠华于七曜,联玉叶于五云。至夫神石摛祥,灵钩表贶。千年驭鹤,振仙驾于帝乡;七叶珥貂,袭荣光于戚里。固以纷纶国牒,昭晰家声。咱乎鹿走周原,辅秦图而兴霸;蛇分沛泽,翌唐运以开基。常山王之玉润金声,博望侯之兰薰桂馥。羽仪百代,掩梁窦以霞搴;钟鼎一时,罩袁杨而岳立。故得重规远镜,湛月路以流清。茂祉遐铺,架云门而擢秀。英飞凤穴,藻五色以凝华;颖跃龙泉,涵九重而毓润。风情疏朗,霜明月湛之资;气骨端严,雪白水清之概。

若乃性符神授,道擅生知。挫三端于情峰,朝九流于学海。博闻强识,辩晋国之黄熊;将圣多能,识吴门之白马。言泉漱迥,惊瀑布以飞澜;文江澹清,含濯锦而翻浪。郁槐市而增茂,穆兰室以流芳。于是翔鱣应符,观光上国;飞龙成卦,利见大人。抟羊角以垂天,展骥足而腾景。化贰藩邸,绍敬祖之清廉;光赞外台,陈君回之亮直。推公平而折狱,磔鼠谢其严明;拥端悫而字人,化蛇惭其智勇。加以清规日举,湛虚照于冰壶;元鉴露凝,朗机心于水镜。谦光自牧,恭已爱人。片善必甄,揖虞翻于东箭;一言可纪,许顾荣以南金。

某疾抱支离,材均拥肿。进不能握兰分竹,绾银黄于云台;退不能绝粒茹芝,炼金丹于地胏。而出没风尘之内,沦漂名利之间,游无毛薛之交,仕乏金张之援,块然独处者,一纪于兹矣。然而日夜相代,恐沟壑之非遥;贫病交侵,思薜萝之可托。常愿处幽控寂,追夏黄于商山;乐道栖真,从鲁连于沧海。岂图语默易爽,心迹难并。题桥之恨愈深,攀桂之情徒结。是用绝深乾没,耽阅邱坟。谒子将于南荆,访康成于北海。西游梁益,效司马、王、扬之风;东入临淄,慕淳于、管、晏之智。瞻言前古,徒欲思齐;俯惟当今,空劳怀刺。不意云浮础润,霜落锺鸣。揖郭泰于仙舟,有道斯在;赏鬷明于樽俎,盛德犹存。虽雅调清歌,诚寡和于郢路;而庸音滥吹,窃混秦于齐竽。轻撮课囊,俞扬盛德。庶金波离毕,零陵之石自飞;瑶光建寅,萧邱之火渐爇。学惭麟角,德类鸿毛,愧汗如浆,忧心若厉。谨启。

致礼出处?

1.《寄辟疆》

宋代 强至

忆昨枉君轩,始来就客邸。

尔仆方息肩,顾我遽屈体。

守阍前通名,倒屣出致礼。

相见吐论议,所学愈根柢。

徐为出巨编,彻若涉清济。

昏膜得篦刮,尘心逾易洗。

我亦露狂简,君曾不诃诋。

于时园正花,长日瓮盛醴。

插枝必满头,饮醆须露底。

未几踏归镫,相将洒别涕。

恋恋有情照,数数辱书扺。

自言困道途,仅能足盐米。

频吟口燥吻,久骑肉消髀。

首飞诗人蓬,肠苦孟郊荠。

学舍勉栖托,亨会复倾徯。

黄卷乐往圣,青襟列诸弟。

爱子乏先容,何人堪密启。

努力著要策,随诏献文陛


2.《送李大夫赴广州》

唐代 钱起

一贤间气生,麟趾凤凰羽。

何意人之望,未为王者辅。

出镇忽推才,盛哉文且武。

南越寄维城,雄雄拥甲兵。

鼓门通幕府,天井入军营。

厥俗多豪侈,古来难致礼。

唯君饮冰心,可酌贪泉水。

忠臣感圣君,徇义不邀勋。

龙镜逃山魅,霜风破嶂雪。

征途凡几转,魏阙如在眼。

向郡海潮迎,指乡关树远。

按节化瓯闽,下车佳政新。

应令尉陀俗,还作上皇人。

支离交俊哲,弱冠至华发。

昔许霄汉期,今嗟鹏鷃别。

图南不可御,惆怅守薄暮

早登极乐往生净土的全文?

叙净土往生传

宋福唐飞山沙门戒珠叙

给孤园中圣贤之众毕集。是时众无一辞之请。如来遽然而告曰。过是西方十万亿国有净土焉。其土广博百宝成焉。又曰。众生思焉念焉。求而以生者。皆如愿焉。说者曰。十二分教以罗万有。此乃无问自说之一分也。其义犹何。犹母之拊婴儿不俟其请。但欲顾其手足乳而哺之。腹而拥之也。然如来舍净梵降迦维。其说法者五十年。流慈振毓。随机有授。其间龙天释梵声闻缘觉大菩萨众。弃头目捐髓脑。外于国城珍宝。殷勤三请者非一。如来或辞或默。止止而不说也。有之至是而乃自说。诚悲五浊异生流浪。而不息者长劫。夫将厌五浊。期生于净土。必在乎专念。念言之至以系乎想十六观。所以第资焉。经称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其故何哉。明其始也。举其渐之之谓也。行始于有修。智始于有习。无上极果以始于深心。深心者确乎其不可拔者也。故一念转三涂之苦。十念阶九品之善。此虽大乘方等诸经。皆所互陈而互发。非止一经。言而发之也。汉魏已来。翘诚西向。蔑闻其有人者。实以大法初流经文之未备矣。西晋时刘曜寇荡京雒。僧显避地江东。始由三事因愿。骤感祥异。然其拳拳之志。以遭乱世。遗风胜业代或无闻。东晋之末。远师憩迹庐阜。其时同意法师。释道炳竺道生佛陀耶舍。洎在家英豪。刘遗民雷次宗周续之等一百二十三人。缔结方外之游。希风来集。远以幻集之期不克。以常保梦游之躯。不可以长存。因指无量寿国。结之遐游焉其已也。又言。其国清净无三涂无六趣。众生依向不一。生而生者。宝幢为之前导。金莲为之受质。于是相与而有莲社之想焉。今之以莲社云云。盖其始也。或时以为净社义亦详矣。自远而下。净土之修益振。故宋有昙弘。齐有慧进。梁有道珍。李唐之间。颖悟通识之士。如道绰善导者累复有焉。余以像季之余。值佛遗法。[糸*丐]怀净业其亦有年。每以前贤事绩散于诸传沦于异代。不得类例。相从条然以见。繇是历考梁隋而下慧皎道宣诸师所撰传记十有二家。洎大宋通慧大师新传。且得显等七十五人。其传之作理。或有所暗昧。辞或有所丛脞。因复修正而发明之。外有鸿业慧明等六十二人。在其生平想像。至于舍生之际。不尝以瞩胜相。备之不足起深信。乃无以备之。后之明哲。或患其所不足。摭而备之者。亦余之阙有补焉

净土往生传卷上

正传十九人(附见十二人)

西晋江东释僧显

东晋庐山释慧永

东晋庐山释慧远(佛陀耶舍与慧持昙顺附)

东晋山阴释慧虔

东晋庐山释僧济

东晋庐山释慧恭(僧光 慧堪 慧兰附)

东晋庐山刘程之

姚秦东安释僧睿

刘宋江陵释昙鉴(道海 昙泓 道广 道光附)

刘宋交址释昙弘

刘宋金陵尼法盛

刘宋丹阳尼道瑗

南齐杨都释慧进

北齐邺下释慧光

北齐灵建释法琳

北齐灵鹫释僧柔

后魏壁谷释昙鸾(龙树附)

萧梁庐山释道珍

后周河阳释慧命(法音附)

释僧显。族傅氏岱郡人也。或云临川南城人。累世祖从官于岱。因而家焉。显以弱年。弃俗操履洁苦。不交浮伪人事。盛衰机巧之变。未始形之。或时禅定辄移累日。西晋之末。刘曜寇荡京雒。显乃避地江东。放意名山。虽夫穷崖极险人迹不造。已必造之。晚于所造之境。得梵僧传译新经。经之文备以净土三事因愿。洎九品往生次第。遂大喜曰。吾以身混五浊。众苦婴缚。遽而得此。若其飞出涂炭翔翼大虚。吾今而后念有归矣。于是驰诚西想僶俯而不懈者九月。一夕寝疾。且见无量寿佛乘空来降。空中递有百宝光明。以烛其身。是夕显起澡浴。为同住及侍疾者。说己所见。并复陈诫因果。勉于未悟。既而亡之。邻寺或见金台西下。或闻殊香满室。人皆异焉

释慧永。姓鄱氏河内人也。东晋之末。师事沙门竺昙现。续闻道安法师。为时规准。自其千里伏膺从学。于时中原多故民相吞噬。姑欲南逾五岭。弛息罗浮之阴。才至寻阳。郡人陶范苦要留之。遂托庐山之西林不易年。门徒[洼-圭+帚]盛。远公又复来止。于是相与以为终焉计。远居东林三十年。影不出山。永于西林亦如之。加夫研味经律。精明讲说。布衣疏食乐以终岁。尝欲宅心静境习诸三昧。乃立一室于其所居峰顶。每永之至室旁之虎。必就驯伏。人或惧之。则驱而去。旋又来伏焉。又尝行至乌桥。乌桥营主乘马使酒。道相梗阻。永以日时颓暮。退无所之。举杖遥指其马。马惊主堕。因大遘疾。寻而追悔。永曰。佑戒之神暴。尔狂人于永也奚悔哉。然永真素自然语不伤物。标诚树愿动在安养。义熙十年。遇疾敛衣。摄念冥目。西向俄而求屣欲起。众怀疑恐前且问焉。永曰吾以佛来故起。之何其问也。已而遂终。道俗奔赴。咸闻天香。七日乃歇

释慧远。俗姓贾雁门娄烦人也。少依舅氏游学于许洛。博总经史。尤通庄老。年二十一。欲度江东。定契于范宣子。南路阻塞。志不获从。时道安于太行。弘赞像法。声甚著闻。远往归之。一面尽敬。后听安讲般若经。豁然开悟。乃曰九流异议皆糠秕。尔与母弟慧持。投簪事之。然其风韵严肃容止方棱。安每叹曰。使教流东土。其在远乎。至二十四大善讲贯。客有难问实相义者。往复条析。弥增疑昧。远引庄子之文类之。客乃晓然。自后安师许远不废俗书伪。秦建元中襄阳寇乱。安为朱序所拘支离。其徒各随所之。远与慧持数十人。同之荆州。未几又欲南之罗浮。路出寻阳。见庐峰青峻。意颇乐之。奈其所憩去水犹远。远以杖扣地曰。若此可居。当使朽壤抽泉。尔言讫泉涌。其后寻阳亢旱。远诣其水之傍。读龙王经。俄有巨蛇。由水升空。须臾大雨。因号其处为龙泉焉。时沙门慧永。已居西林。要远同止。又愧所居褊狭不足以处。乃告刺史桓伊。伊然其意创东林以居之。往时陶侃出镇广州。有渔人。于海上得育王所造像。其像甚异。侃奉归武昌寒溪寺。寺尝遭火像独存焉。后侃移镇他郡。以像继有灵异。遣使迎之。竟不能举。及远寺成愿心祈请。飘然自至。繇是知远修证。动有祥感。殷仲堪之荆州。道经庐山。与之论易。移晷不倦。堪曰。识智深明固难与敌。司徒王谧护军王默。咸钦风德遥致师敬。谧有书曰。年未四十衰同耳顺。岂不自悲颓落哉。远曰。古人不贵尺璧。而重寸阴。顾其所存。不在长年。尔宋武追讨卢循。设帐桑尾。左右曰。远公素王庐山与循交厚。宋武曰。远公世表人也。讵有彼此。因遣使赍书。遗以钱米。秦主姚兴嘉远才思叠形信饷。新出大智论。兴以论本寄远。仍示书曰。此论龙树所作。又是方等指归。不有大士。孰能序引。桓玄伐罪仲堪。径至山足。邀远以出虎溪。远辞焉。玄自入山。左右曰。仲堪罪人。力推敬远。惟公无敬之。玄曰仲堪生死人。尔吾谁类之。既而相见。不觉展敬。故虽内怀疑难。不敢复发。乃问以征讨之计。远不答诘其故。对曰军旅之事未之学也。玄曰何以见愿。远曰愿檀越安隐。彼亦无他。玄出山。谓左右曰。此人实乃生所未见。吾何怠之。后玄以震主之威曲相延致。又制沙门致敬王者。尚书令何充仆射褚翌诸葛恢等。皆有奏议门下承旨。又为驳难同异纷纭。理莫能定。远著沙门不敬王者论五篇上玄。玄辄止焉。殆玄西奔。安帝由江陵。旋于京师辅国。何无忌劝远迎驾。远托以疾。帝遣书劳问礼越常等。远表谢曰。释慧远顿首。阳月和暖御膳顺宜。贫道身婴故疾。年衰益甚。猥蒙慈诏。载垂光慰。感惧之深。实百于怀。帝览表。复以优诏答之。陈留谢灵运。负才傲物。少所推许。一与远接。肃然心服。矧远内通佛教。外善儒书。自居庐山三十年。影不出山。迹不入俗。彭城刘遗民。豫章雷次宗。雁门周续之。新蔡毕颖之。南阳宗炳。清河张野。并弃世遗荣。依远游止。远与遗民而下僧俗一百二十三人。结为净社。于弥陀像前。建诚立誓。期升安养。仍令遗民撰文以刻之。当时或称莲社。盖指群心誓生之所。尔远之广善援能务在弘法。每闻僧徒至自西域。必皆委曲咨访理味。罽宾沙门僧伽难提。太元中至寻阳。远请重译阿毗昙心及三法度论。晚闻罗什入关。焚香遐想。以致书问。什亦久藉其名。复书通好。而又以偈五首。大称赏之。自是南北千里书问不绝。义熙十二年八月一日动散。至于六日。[洼-圭+帚]加困笃。大德耆年皆相稽颡。请饮豉酒。远曰。以酒疗病律无通文。请饮米饮。又曰。日过中矣。已而请饮蜜浆。乃命律师。披律寻文。文未之半。远已亡焉。春秋八十三。道俗云委车轨为之结道。寻阳太守阮保。与弟子法净等。于其山西。凿圹以葬。而灵运宗炳一时名贤。追悼遗德。迭为铭志。梁僧慧皎。去远余百载。得其事实。亦为作传云。按远别传。远于净土之修。克勤于念。初憩庐山十一年。澄心系想。三睹胜相。而远沉厚。终亦不言。后十九年七月晦夕。远于般若台之东龛。方由定起。见弥陀佛身满虚空。圆光之中有诸化佛。又见观音势至侍立左右。又见水流光明分十四支。一一支水流注上下。自能演说苦空无常无我。佛告远曰。我以本愿力故来安慰汝。汝后七日当生我国。又见佛陀耶舍与慧持昙顺在佛之侧。前揖远曰法师之志在吾之先。何来之迟也。远既目击分明。又审精爽不乱。乃与其徒法净慧宝等。具言所见。因告净曰。始吾居此十一年。幸于净土三睹胜相。今而复见之。吾生净土决矣。次日寝疾。又谓净曰。七日之期。斯其渐也。汝徒自勉。无以世间情累拘也。至期果卒

释慧虔。姓皇甫河朔人也。精持戒律。其志尤固。初居庐山仅十年。道俗有业佛道者。皆慨慕之。虔以远师在其山足。德业风闻。加又伸明胜法。资发聋聩。美而叹曰。彼人也吾人也。彼其德业。吾不殆之。其于心也。能无愧哉。乃之吴会瞩地弘通。及至山阴嘉祥寺。聚徒馆众。大开诱掖。时罗什传译新经。有未讲者。虔历讲之。然其所讲必与众曰。幸由像季讲道遗教。愿乘少善。刻奉弥陀。后五年得病。虔知时至乃曰。登金莲坐玉池。莲开见佛。即其时矣。所欲祈诚海众。为法真友。观音势至。为己良导过此。以还无复他愿。其夕山阴北寺有净严尼者。方其假寐。倏见观音势至与百千众自高而下。幡华幢盖光映日月。严既见之。且礼且瞻。且因前诣而问曰。大士何所之耶。对曰。之嘉祥迎虔公耳。虔于是夕预亦自得胜相。寻告弟子。奄然长逝

释僧济。未详何许人。亦不知落发为谁师也。晋安之时。尝入庐山。问道于远公。内外经书。皆贯深要。远每谓曰。与吾绍隆大法。尔其人乎。济由敏悟之识。为远称誉。凡所讲议时多钦伏。殆其有疾。沈殢枕席。欲起而不能作者三日。远附一烛遗之曰。汝可凭此建心安养。济承其意。执烛停想。复延诸僧。夕讽观经。漏残星转。殆将五更。济以所执之烛。授弟子元弼。于僧中行之顷之。且觉自秉一烛浮空而行。蒙弥陀佛接置于掌。遍至十方历事诸佛。须臾既觉备与弼等道之。已而喜曰。吾以一夕观念蒙佛接引。惟佛大慈与念俱至。至于明夕。复见空中化佛与化菩萨隐显来集。又谓弼曰。化佛来也吾其去矣。于是西顾一息而终。终之余三月。当其敲暑。肌肉为之不腐

释慧恭。俗姓龚豫章之丰城人。入佛以来。与僧光慧堪慧兰三法师。最相友善。兰等力学。殆不如恭。而于净土。陶蒸酝藉。以系愿想。恭不殆之。兰尝谓曰。汝之力学博闻。是于佛道有资乎。聋夫奏乐而已。无闻圣人之明讥。汝承其讥乎。恭曰。胡为其然也。学不可已。达人之通议。孰能未死。昧昧如痴哉。后七年。兰等俱死。死时各有先应。又五年。即晋义熙十一年。恭且病焉。病中载念。兰等已死。自又缠困病苦。忽忽无所依。乃曰。六道相沿。其何止焉。既而笃甚。又曰。死生去来。吾安归哉。于是叩头泣血。矢心于安养。虽夫病苦之甚。而其念也无一间焉。一日目睇无量寿佛。以紫金台前至迎恭。恭觉其身乘彼金台。台中流出光明。若诸宝聚。又见昔者僧光慧堪慧兰等。于其光中。欣然告曰。长老受生之处。已居上品。吾等之怀。不胜浣慰。但念五浊淹延净土相依之晚也。恭于其日骤觉。身心无诸苦痛。奋身自起。言之乃灭

刘程之。字仲思彭城人。汉楚元王之后也。祖考而上为晋显官。程之少孤。事母以孝行闻州里。又以才藻自负。不委气于时俗。虽夫寒饿在己威福在前。其意湛如也。司徒王谧。丞相桓玄。侍中谢琨。都督谢安。太尉刘裕。咸嘉其贤。欲相推荐。程之曰。诸公所荐皆人杰也。若程之行不足以饰身。才不足以蔽俗。今而荐之。不唯已有尸禄之毁。亦恐天下不以诸公为知人矣。乃之庐阜。以托于远公。远公曰。官禄巍巍。欲何不为。程之曰。君臣相疑疣赘。相窥晋室。无盘石之固。物情有累卵之危。吾何为哉。远闻其说。大相器厚。太尉刘公。亦以其志不可以力屈。与群公议遗民之号旌焉。及雷次宗周续之毕颖之张秀实等同来栖远。远曰。诸公之来。宜忘净土之游乎。如有心焉当加勉励无宜后也。程之于诸公中。又最有文。得识其事。镵石以永之。是后程之。拳拳佛道。不罹荣辱惊者十一年。末年于念佛中。见弥陀佛身紫金色以临其室。程之愧幸悲泣且自陈曰。安得如来为我手摩其顶覆我以衣耶。俄而佛摩其顶引袈裟以覆之。他日念佛。又见身入七宝大池。其池莲华青白相间。其水湛湛若无畔岸。中有一人。顶有圆光。胸有万字。指池水曰。八功德水。汝可饮之。程之饮水甘美盈口。及其寤之犹觉异香发于毛孔。程之曰。此吾净土之缘至矣。谁为六和之众。与我证明之。庐阜诸僧既相来集。程之乃对尊像。焚香载拜。而祝曰。我以释迦遗教故。能知有阿弥陀佛。此香当先供养释迦如来。次乃供养阿弥陀佛。然后供养法华会中佛菩萨众。至于十方佛菩萨众。愿令一切有情俱生净土。愿毕乃三叩齿长跪而卒。卒之十一日。远公以程之社中人。也为之发传云

释僧睿。魏之馆陶人也。年十八。始事僧贤为弟子。巾[焉-正+臼]而外学与时竞。至二十。博总佛经。犹通儒籍。尝听僧朗讲放光经。屡有机难。朗谓贤曰。睿也识出人表。比格难吾累思不能通。可谓贤贤弟子耳。睿以身居学地。未能均慧习定。加又禅定之奥昧诸阶渐。且曰经法虽少足识因果。禅法未传。措心无地。罗什后至关中。出禅要三卷。睿首得之。日夜修习。遂精五门。善入六静。伪司徒姚嵩。高其懿行颇前席之。秦主姚兴。问嵩曰。睿公何如。嵩曰。实邺卫之松柏尔。及兴见之。盛加赏悦。反谓嵩曰。睿公乃四海之标领。何独邺卫松柏乎。于是美声大布。远近归德。什师所翻经论。睿并参正。后出成实论。令睿讲之。什顾睿曰。此论七处文。破毗昙在言小隐。若能不问而解真为英迈。至睿启发。果不咨什。什叹曰。吾以传译与子。相值盖无恨矣。后著大智论十二门论中论等序。并著大小品法华维摩思益经序。皆传于世。初睿善摄威仪。弘赞经法。常回诸善愿生安养故。虽坐卧进止。罕曾背西。后时无病集僧告曰。生平所存愿在安养。如睿所见。固当得生。或其身口意业。未至无犯。愿施大慈。永为法朋。因款诸僧。坐而死焉。睿死之日。寺僧咸见五色烟雾出睿之房。盘旋然渐而西去之

释昙鉴。俗姓赵冀州下博人也。孩稚厌俗。求师于竺道祖。学究群经。兼穷诸论。论文有所未通必曰。不有圣人复生。吾将安附。后闻罗什入关。杖策诣之。咨决心疑。一隅三反。及什之亡鉴曰。不幸什师去世。咨决无所。乃之江陵之山寺。时膺暮年履行尤谨。尝愿躬升安养。面觐弥陀故。虽毫芒之善。悉回向之。一日定中。见弥陀佛手捧金瓶。以水洒其面曰。涤汝尘垢。清汝心念。汝之身口。俱致严净。乃于瓶中。出一莲华授之。鉴之出定。谓弟子慧严曰。汝于净土有观念因。吾于汝也宜无隐乎。尔遂以所见告之。殆三日弟子道济辞往上明。鉴曰汝徒未能升安养脱娑婆。驱驱南北其终为何。既而又曰。汝能奉吾言他日之来。犹吾在焉。不然则汝之报。随业有迁。其夕鉴与寺僧。历叙畴昔。亦露其长往不复之意。闻者莫之测也。夜寝深矣。有沙弥僧愿。随在左右。鉴回顾曰。夜阑灯耗。汝奚在耶。僧愿引去。鉴乃独步廓下。念弥陀佛。近逾五更。其声弥励。及旦严等。依常问讯见鉴。趺坐而口不言。就而视之已亡矣。严等不以其棺掩之。凡三旬支体柔滑。有若芙蕖之香。内而发出焉。同时亦有江陵释道海。淮南释昙泓。东辕释道广。弘农释道光。并祈心安养。至其弃世。光等皆言。目击金台宝网。暨频伽命命之鸟。来现其前

释昙弘。黄龙人也。或云广陵高邮人。宋永初中。南游番禺。止于台寺。后适交址之仙山寺。香火之外。了无他事。诵无量寿及观经。不知其数。弘每念曰。一身万绪正念难守。可乘正念早见弥陀。由是于山崦间。积薪为[廿/积]。一日潜入其薪。口自陈曰。愿谢此报。速奉金颜。无于三界以堕诸有。因而纵火。弟子追及。舁之还寺。然其所焚半身已烂。未经月余烂且复焉。翌日乡闾严持大会。举寺皆赴。弘于是日复入岩谷。聚薪焚之。乡民奔救。弘已亡焉。于是益薪进火移日乃尽。弟子收其遗骨。得舍利数百。击之以石。光焰随发。竟亦无璺焉。次日有见。弘身作黄金色。乘一金鹿。西行甚急。或问之不答。再问之。惟举一手。指西而已。人有迫而追之。相去弥远。其终不及焉

尼法盛。俗姓聂贝之清河人。东晋之末。避地金陵。宋元嘉中。始于建福寺出家焉。才识慧解。率由天纵。盛以桑榆之齿。流寓皇邑。徒以运偶隆平。而心所存终怀旧土。乃曰以情继情。念奚不生。唯凭佛道可用销焉。遂从道场寺遇法师。受菩萨戒。昼则披陈玄素。夕则澄寂理味。渐积岁时。神情朗赡。虽曰暮齿。有逾壮年。每欲拔迹三界接武九品。于是分十六观。并作八池。以系前想。十六年九月二十七日。于其居寺塔下。礼弥陀像。际晚遇病。稍就绵笃。盛方假寐。见弥陀佛与二菩萨乘杂华云。云出宝光前以照盛。是时诸尼。款扉问疾。且见盛房。光明逆溢奇而问之。盛曰适吾假寐。见弥陀佛及二菩萨以在吾前。而复以光照我。岂佛之慈度我耶。言竟而绝。时豫章太守吴郡张辩。素所尊敬。为之传述

尼道瑗。俗姓江丹阳人也。或云丹徒人。少以聪悟。自得经籍书史。皆所博涉。成戒之后。研味三藏。尤得其要。晋孝武泰元中。皇后美其高行。凡所资善多归其寺。豪妇贵女。争与之游。宋元嘉八年。大造佛像。以广福业。彭城金像二躯。瓦官寺弥勒行像一躯。建兴寺金像二躯。建福寺卧像并普贤行像两躯。又随其像。陈献幡华。颇极精丽。十五年又造金无量寿像一躯。愿凭其像。接置西方。明年夏四月十一日。像于眉间。大放光明。以照其寺。寺内尽如金色。于金色中。无量寿佛。与瑗记曰。汝舍此报必遂依我。当善护持勿生疑慢。瑗得其记弥增感悦。旋于其月望日。就其像前。坐以终报

释慧进。俗姓姚吴兴乌程人也。性雄勇好任侠。年四十觉身梦幻。乃之杨都高座寺出家焉。进以中年出家。不能穷赜圆顿。愿诵法华。以毕残报。用心劳苦。执卷病生。叹曰岂业障深厚。如来之教难胜耶。乃复发愿。造经百部。以悔先障。始聚钱一千六百。一夕群贼来寇。进无惊挠。惟俯身合掌指其钱曰。此经钱也。出于檀越之家。吾无有焉。群贼闻之愧赧而去。尔后果成百部。部帙既满。病亦随损。进回所营功德。俱资净土。愿心深固。俄有空声。告曰汝事已办。愿亦已遂。其生净土。非汝而谁。进闻之曰。进本不敢以冀上品。但下品之下。亦其无退转矣。至齐永明三年。无病而卒。卒年八十余

释慧光。俗姓杨定州义丰人也。年十三。随父入洛。见佛陀禅师。慕其有道。从受三归。陀以光有异相。必能宣荷胜法。勉之从佛。光既从事佛道。刻己力学。日记数千言。加又钩索渊致。若由宿悟。一时有所咨问。光必指引。泠然可听。定人号之圣沙弥焉。洎其受具。大翼圣教。时钦其德。往往解囊而施。岁无虚日。光回所施。悉资茕独。尝著四分律疏及华严涅槃十地等疏。皆尽权实。齐之名贤。有如仆射高隆之司马令狐子儒。率宗奉之。然光所修精苦。未始克定何佛国土以托受生。及其病至于大渐。俄见天众来现。光乃投诚稽颡。乞归安养。未移瞬息。且见净土化佛。与化菩萨充满虚空。光曰。惟佛摄受。遂我本愿。又谓弟子曰。化佛菩萨。不知其数。吾得褰衣后随愿足矣。于是弹指謦欬。言气俱尽

释法琳。俗姓乐晋原人也。落[髟/采]于本郡。志学于蜀郡。常谓蜀中无师。慨然有不足叹。及隐公至。琳乃以日兼夜。委心师问。隐归陕西。琳亦随之。数载之后。诸部毗尼。洞晓持犯。寻又还蜀。止灵建寺。蜀之僧尼。驾迹宗奉不可胜数。而琳之心若亡焉。琳于律部。而外谈佛国土。必指极乐为受生处。以故早暮常诵观经。以系诸念。或时诵之。辄见一僧形甚魁大以在其右。琳虽异之。不尝形诸口吻。惟执侍小童子见焉。齐建武二年。不悆且见一大宝树。树下有三莲华。华上而有一佛二菩萨像。琳大喜曰。修净业者得见宝像。即除无量亿劫重罪。吾岂其人耶。幸吾见之。不虑金莲玉池不得而生。于是嘱其后事。无费僧物。无循俗尚。当循西土火葬以简其礼。其晚又谓僧曰。今夜尔闻钟声。即来视我。至于夜半。果闻钟声。琳乃就席闭目。违代僧徒。依其遗旨。于新繁路口。积木燔尸。烟火炎炎。三日乃熄

释僧柔。俗姓陶润之丹阳人。九岁亲学。秀发天然。闾里先达。莫不嘉其俊异。后遇弘称法师。遂投簪焉。称有大名。一时学者。骈肩依仰。柔侍其侧。日承提发。以故所学方等诸经。皆贯精奥。后入剡白山灵鹫寺。寺僧夜梦。人拥鈇钺队仗。充塞山阿。僧有问之。人曰柔法师至。吾且迎矣。及旦柔果至焉。寺僧竞款其事奇柔。柔曰。吾为鬼物见。尚何奇也。齐太祖及世祖文宣诸帝。咸知其名。前后诏至邺下。特加睿眷。然柔不亲俗不尚名。不以物态盛衰介其意。惟于净土之业著心焉。每至悬车西次。则敛容端想。历伸其愿。其亡之日。柔见化佛。仅百千数。又闻房室内外异香袭袭。柔曰。异香之来兮袭我衣。圣贤之拥我兮将安归。乃令铺席于地。西望虔礼。即时迁神焉。春秋六十四。全身葬于其山之南。沙门僧祐。与柔最善。摭其初终。刻之于石

释昙鸾。雁门人也。少游五台。感其灵异。誓而出俗。三乘顿渐。具陶文理。尝读大集经。苦其辞义。深密难以开悟。大下辞笔。以形注解。又尝抱疾。行至汾川。俄见云阴斗尽。天门洞开。六欲阶位。上下重复。鸾方瞬目。疾乃随愈。鸾于是后用心佛道。常如不及。开蒙诱俗。无间远迩。初鸾好为术学。闻江南有陶隐居。得道家长生法。千里就之以卒其业。陶以所学仙经十卷授鸾。鸾跃然自得。以为神仙之术。其必然也。后还洛下。遇菩提留支。意颇德之。问支曰。佛道有为长生乎。其能却老为不死乎。支笑而对曰。长生不死吾佛道也。道家何有焉。旋以观无量寿经授之曰。汝可诵此。则三界无复生。六道无长往。盈虚消长祸福成败。无得而眹其为寿也。有劫石焉。有河沙焉。河沙之数有极。寿量之数无期。此吾金仙氏之长生也。鸾承其语。骤起深信。遂焚所学仙经。而专观经焉。每于观经。得其理义。修三福业。想像九品。虽夫寒暑之变疾病之来。不懈于始念。魏主怜其志尚。又嘉其自行化他流靡弘广。号为神鸾。敕住并州大严寺。未几移住汾州壁谷玄中寺。一夕鸾正持诵。见一梵僧掀昂而来。入其室曰。吾龙树也。其所居者净土焉。以汝有净土之心故来见汝。鸾曰。何以教我。树曰。已去不可及未来。未可追现在。今何在。白驹难与回。言讫而失。鸾以所见胜异。必知死生之期戒矣。即集弟子数百人。盛陈教诫言。其四生役役。其止无日。地狱诸苦。不可以不惧。九品净业。不可以不修。因令弟子齐声。高唱阿弥陀佛。鸾乃西向冥目。顿颡而示灭之。是时道俗。同闻管弦丝竹之声。由西而来由西而隐。魏主曰。此诚佛子之真修。其所归也有在矣。敕葬汾西之文谷。仍条其生平所习。以立碑焉

释道珍。不原其氏。梁天监中。憩锡于庐山。闻昔远公与慧持昙顺等。结想于净土。心颇慕之。然其所慕。或就或否。犹豫然不克专其念。异时梦中。见浮海者数十人。橹舟前迈。珍且问之。对曰将适弥陀国也。珍曰。愿将随适。岂相拒耶。曰以子之意。孰敢拒之。但一日之修功超永劫。弥陀之经存矣。而子未诵之。如之何。且求适也。珍之梦觉。嗟叹愧悚。若于胜法有差焉。遂寻其经诵之。晨夕相继。间无容发。后二年前安居之二日。堂虚户扃。有捧银台而至者曰。法师报尽当升此台。又曰。以师之功。当得金台。奈何始心犹豫。故止此耳。珍泣谢曰。果能越三界出五苦。则珍也见佛之基有渐。奚必金台为也。然珍少言语多贬损。虽得其事。未尝矜于人。人亦不得而知。惟珍自记数百字。藏之于座隅经函。其亡之夕。所居之山崖壑万叠。如烈火千炬交相辉烁。乡民余百家。望之大为惊怪。及旦咸即其山。问之寺僧。对以珍亡。乃知。其所见者皆珍往生嘉祥焉。异日于珍经函。获其所记。因得广之。以悟来者

释慧命。俗姓郭。梁大通二年。生于相州之长沙。既而出家。识者奇之。以为终入如来室者慧命也。年十五诵法华。才盈七日一部终焉。其他文字诵亦类之。殆其剃落。学无常师。闻恩光禅师。克著令闻。委身咨禀。未易三年。大通禅要。又与南岳思禅师。最相友善。尝谓思曰。吾与子植因净业。远而结之。正以西方为期尔。思曰区区之意。孰敢忘之。但愿龙骥之尾。无拒苍蝇矣。续游仙城山。山有道士孟寿者。幽栖积岁。祈心返正。又欲居馆充建寺宇。俄而寿梦。被金甲者数百人。严卫馆侧。号令相警。若有所待。寿曰。此岂异人之至耶。不然何吾梦之有先也。次日命且至之。于是寿起深信。舍其所居。未几命曰。始造之寺。尚烦经置。吾宜弃禅观萦心于此哉。乃与其徒。以归长沙之故林。时法音禅师同郡人也。本姓王亦尝。与命结为净土友。当其暮年。益加亲厚。一夕命携音手。月下相顾而笑曰。时至不行谓之贪生。可去不去谓之苟欲已矣。夫吾其去矣。音曰。相知之义。宁不俟我十日哉。命竖两指而对曰。过此不可及也。旦日命果婴疾。又一日终焉。其终之日。则周天和三年十月之五日。其日同众。有目天人下降幢幡自随。或闻房宇唱善哉者。又闻奇香异乐。弥日不散。后十日音亦告终。所现瑞相。颇有似之

净土往生传卷中

正传二十人(附见四人)

陈南岳释慧思

隋天台释智顗

隋赵郡释智舜

隋河东释智通(通弟子顶盖母王氏附)

隋蒲州释真慧

隋天台释法智

唐京师释善胄

唐同州释法祥

唐终南释明赡

唐并州释道绰(道抚附)

唐天台释灌顶

唐相州释道昂

唐武丘释智琰

唐蒲州释神素

唐京师释善导

唐陈留释功迥

唐并州释惟岸(小童子附)

唐金陵释法持

唐洛阳释慧日

唐成都释雄俊

释慧思。俗姓李武津人也。少梦梵僧。劝令免俗。因而剃落。然其所依。迨非兰若。续感神僧。勖之斋戒。思乃励志。日惟一食。人事迎送。都然杜绝。诵法华维摩等经三十余部。所止林落。或人焚之。辄显疠疾。就而哀忏。即平复焉。他日复梦梵僧数百。其上座者。抚而告曰。汝先所受非胜律仪。安能开汝正道。资汝净行。幸遇清众。宜更翻坛。思以夕梦。再发精感屡驰。由是得见三生行道事。又尝梦中见弥陀佛与思说法。因造其像。以严观想。又尝安坐系念。见一生善恶业相炳然齐现。现已身心勇猛。得悟法华三昧大乘方等之旨。遂于大小二乘。定慧等学。敷扬引喻。用摄自他久之。众杂精粗。是非纷起。其徒患之。具以白思。思曰。大圣在世。不免流言。在我之为岂逃小谤。况我佛法不久当灭。未识何方可避其难。俄而空有人曰。若欲修定。武当南岳。是其处也。齐武平中。南至光州。时方扰攘。路多梗塞。权与其徒止于大苏山。其山陈齐边境。兵刃所冲加。值佛法云崩五众离溃。一时英俊。犹慕其德。晦逃名迹。来咨理味。思曰。吾老矣。无能以发汝。姑命学徒智顗。代讲金经。至一心具万行处。顗有疑焉。思曰。汝向所疑。乃其大品次第意。未为法华圆顿旨也。吾昔夏中。苦节思此。无何一念顿晓诸法。忝已亲证不劳致疑。顗即咨受法华三七境界已。而咨曰。和尚行位应居十地。思曰非也。乃十信铁轮位耳。吾时以事验之。可自见矣。陈光大中离大苏。与四十余僧。径趣南岳。既至谓诸僧曰。吾此十载。必事远游。翌日前至衡阳。遇一嘉所。层峰峭拔。茂林森耸。思指茂林之下曰。此古寺也。昔吾憩此有年矣。依言以发其土。果获堂殿基[土*庶]僧用器皿。次至一大岩下。又曰。此吾昔之坐禅处也。群贼之来以斩吾首。自其命终有今身焉。未移数步。且得枯骸一聚及于髅骨。思捧髅骨而祝曰。此吾身首之余分。可凭佛力为之资熏。特收之以起塔焉。陈帝闻思叠有异事。下诏迎思。以止栖玄寺。寻之他寺。途中遇雨。衣物不湿。履[焉-正+臼]不濡。僧正慧皓见而叹曰。此果行人。吾辈不得而知矣。大都督吴明彻省。以犀枕奉思。别将夏侯孝威。往寺谒之。道中忽念。吴侯所奉犀枕。欲识其状。比至思所。未之致敬。思曰。欲见犀枕。可往视之。夏侯大惊。乃知其有他心焉。思居南岳。陈主岁遣三信慰劳。供应山积。其所化人。神变难测。或现形大小。或隐迹空无。或凭附外物。祥瑞乱举。临终至其山半道场。继日说法。告道严毅。闻者寒心。既而又曰。若十人能修般舟三昧。随其所须。吾当资给。如无此人。吾其去矣。竟无答者。思即敛念。若弹指顷而奄息焉。有小僧灵辩。时在其侧哀号踊躄。思复开目而责曰。众圣相迎论吾所受生。何意哀号以相乱耶。乃斥灵辩。出外奄息如初。原其年即陈太建之九年。年六十四。始思之至以为十载之后。必事远游。至是正十载矣。议者以。思尝受弥陀说法。复造弥陀圣像。用严观想。又与慧命禅师。蕴结净业。期会于安养。则思向之以谓。众圣相迎。论吾所受生者岂他哉。其实以生安养尔

释智顗。俗姓陈其先颍川人。有晋迁都。寓居于荆州之华容。母徐氏。怀顗屡感异梦。及诞室内洞明逾日。乃止襁褓之间。卧即合掌。坐即面西。殆其总角。喜往伽蓝。僧有奇其志尚。口授法华普门品。才及一过则通诵之。志学之年。北度硖州。依学于舅氏。十八遇湘州果愿寺绪法师。从而落发。绪授十戒。令就慧旷律师北面横经。续潜大贤山。诵无量义及法华普贤观经。浃旬未再。三部终焉。次依光州大苏山思禅师。思见顗曰。昔在灵山同听法华。胜缘所资。今复会此。首示普贤道场。及说四安乐行。顗止苏山。行法华三昧。始三夕至药王品是真精进句。解悟开发。且见与思共在灵山听佛说法。翌日白思。思曰。非尔弗感。非我弗知。此乃法华三昧前方便也。未几又入熙州白沙山。如前入观。于经有疑。辄见思来冥为披释。其后思令代讲。闻者伏之。惟于三三昧三观智用以咨审。余皆炳然自晓。思于座下观听。谓学徒曰。此吾之义儿也。但恨定力少矣。于是道俗改观。名闻遐迩。寻而别思。思曰。汝于陈国有缘。往必饶益。顗乃间适金陵。于瓦官寺。大弘禅法。仆射徐陵。与时贵望。咸叩问之。然顗赋性恬怡。不乐纷扰。出处动静。率思林泽。陈光大中。曾梦岩崖千仞。云日半垂。沧溟万里。渺无堤岸。遥见一僧在其岩顶。招手伸臂。至于岐麓。挽顗而上诘。旦具言其梦。人或告曰。此必会稽之天台尔。晋宋以来。僧光道猷法兰昙密之徒。皆栖焉。顗欣其说。与慧辩等二十余僧。相与南征其山。先有僧定光。栖之已四十年。顗之未至前二年。光谓人曰。善知识来。尔宜办事。以待其阙。及顗之至。欢然相接。且问之曰。善知识。忆吾早年招手伸臂以相挽不。顗乃惊悚。知昔之梦有灵矣。旋闻钟声遍彻山谷。顗以山谷无寺。颇怪异之。光曰。钟是召集有缘。尔得住也。何怪焉。洎将营寺。光曰。可以随宜安堵。至国清时。当有贵人为立寺矣。后二年宣皇帝。闻顗道行果敕立寺。又知僧徒所在景附。特割始丰县资赋。以充给之。顗居其寺。每膺夏制。讲净名经。一旦讲次。倏见三道宝阶自天来降。又复有数梵僧。乘阶而下手。擎香炉绕顗三匝。久而乃灭。识者以为石桥圣众。明示印认。使固其心焉。永阳王百智。以师事顗。及其出抚吴会全家就山。以请戒法。宣帝亦尝问曰。方今释门谁为名胜。近臣陈喧曰。瓦官禅师真为名胜。往在京辇群贤所宗。今遁天台物情失附。愿陛下诏回。规训道俗。帝乃叠降玺书诏之。顗至都下帝敕群臣。迎入太极殿之东堂。讲智度论。又诏羊车童子引导于前。又宣中书舍人。翼从于后。于时天下检括僧尼。无籍贯者。万计朝议。以其寡经业者。尽搜简之。顗谏曰。调达诵六万象经。不免地狱。盘特讽一行法偈。获登圣果。笃论道也。岂多诵哉。宣帝大悦。遂停搜简。俄梦一人。部从严整。前而告曰。余冠达也。请住三桥。顗曰。冠达梁武法名也。三桥非光宅耶。乃移居之。其年夏四月。陈主幸寺。请讲仁王经。帝于众中。起拜殷勤。储后嫔妃。并崇戒范。仍具文曰。惟师化导。无方随机济物。卫护国土。汲引天人。又曰。今欲罄其本愿。请为菩萨戒师。冀流慈忍。如朕意焉。顗升高座。帝于座下执弟子礼。及金陵败。覆事归杨氏。晋王时在杨州。亦欲咨受戒法。躬制文曰。弟子承基积善。生在皇家。庭训早趋。贻教夙渐。又曰。和尚名称远闻。众所知识故。兹虔仰命楫远迎。顗届杨州。王陈千僧法会禀受焉。受已顗告王曰。大士超度总摄为先。诠名表实。今昔同然。王可法名总持用彰其实。王顶受之。王于众中。亦告顗曰。禅师智德。内融慈忍外发降伏天人。制诸魔外。愿号智者。下副群心。因舍异物。六十余事。顗回其物。俱赈贫乏。后还旧山。一心在定。他日由禅定起。谓弟子智越曰。吾之幻质旦夕云灭。汝于石城。严持香华。俟吾以谢此报。及顗至之施床。西向念弥陀佛与二菩萨。及于净土化佛与化菩萨。来相拥护。又嘱弟子。多燃香烛。又挹三衣钵杖。以近其身。有欲进齐食者。师曰。能无攀缘。即真齐矣。又索香汤。漱净舌根。说十如四不生十法界三观四智四无量六波罗蜜等法。僧有问其所证。答曰。吾不领众。必净六根。为他损己。退归五品内位。尔又曰。人命将终。闻钟磬声增其正念。汝宜鸣磬以增吾念。乃自跏趺。于弥陀像前终焉

释智舜。俗姓孟赵州大陆人也。少负耿介。有高遁林泉志。旋而剪落。益疏流俗。事云门稠禅师。余一纪沉默络日。似不能言。其所言者。戒焉定焉。三乘位望互所修证焉。稠奇之曰。汝于人事其几无心哉。吾今而后。与汝可言教矣。繇是三乘权实。日新闻见。其于僧行。弥加砥砺。或时妄情卒起。则引锥刺股。用警其念。虽夫小过。舜亦然也。以故尘劳业习无自而入。旧与昙询法师。同修念定。便滫而外足不逾阃者十年。后闻赞皇许亭山林麓秘邃。就而栖之。好事者多以辇运。庸资其阙。舜避焉。问其故。对曰。山居橡栗。足以支岁时。何阙之有。惟舜为行至简为性至仁。生生之类。微而如蝼蚁者。未始伤之。其他异类。又可知也。人有啖其血肉。舜必告曰。六道殊形。汝无不经。一切有命。皆汝父母。一切有生。皆汝故身。食其肉是食汝父母。啖其血乃啖汝身分。汝奚不以父母身分悯之哉。闻者悛心焉。尝有猎者。驱雉以入其房。舜勉释之。不能回其意。乃刃一耳遗之曰。不能回汝之意。由汝贪其肉故也。吾愿以此代之。猎者大惊。其后许亭风俗。不为畋猎者十八九焉。舜居许亭日久。山足居民率来依慕。舜不乐之。又入漳洪山之南谷。更专念定。隋开皇十年。文帝知舜刻苦。特下诏曰。皇帝敬问漳洪山之南谷舜禅师。冬日极寒。道味安隐。勉勖苍生。成就胜业。惟兹愿力朕甚嘉焉。今遣开府卢元寿。指宣朕意。仍诏禅师以赴行在。舜表谢以疾辞焉。民钦其德。起寺居之。后憩庐山大林寺。以昔远师有莲台净社之修。又其遗迹炳然尚在。于是踵其前躅。修十六观。于诸观门。日驰念想。季年豫章道俗。请讲观经。舜曰。观经净土教也。净土吾所修也。吾岂于此拒之哉。吾从命焉。讲终之五日得病。又一日舜于病中。自见鹦鹉孔雀累百来集。念佛焉念法焉。念以诸波罗蜜。而微妙之声在焉。舜乃强力。而起告弟子曰。鹦鹉孔雀交相来集。而复念佛念法。以当吾前。此必净土化主。示其先应以资我。我于今日其终焉。已而果然

释智通。俗姓程河东人也。十岁服缁为沙弥。威仪敦肃为时所称。受具之后。屏息诸缘。独勤忏诵。诵先贤赞佛偈三千余首。每于六时以对尊像。引声高唱。委曲凄切。闻者悲之。五十许年。略无告倦。周武之末。释门沦废。通即避地幽僻。以消时难。隋祖统御再隆佛日。通于孤老寺。六时精苦益倍初焉。大抵以三界五苦日相凌困。愿期出离以生安养。大业七年十月婴疾。姑命门人顶盖数十人。同声西向。念弥陀佛。通乃闭目。端想久之。问盖曰。有何缘务大明灯烛。盖因熄烛。通又曰。明何益盛。盖以无烛。遂对之曰。光明异相。必有待也。非盖所能知矣。通旋开目周视。令盖燃香。香烟既起。通弹指云。无上胜异在吾有矣。或问其胜。答曰。宝幢华幔。悉在吾前。非胜而何日将暮矣。又谓盖曰。吾生净土。刻在今夕。汝徒精进勿生退惰。至于中夜。坐亡于忏诵之堂。若禅定焉。寺僧道慧。见其堂左。楼阁千重。排空西去。渐远渐隐。犹云雾万叠。或离或散。不可模状。时顶盖之母王氏。亦著净业。当其舍报。亦见青碧莲华充满其室。至者往往。尚闻莲华之香。移日不散

释真慧。俗姓陈陕之平陆人也。隋开皇中。厌俗以事本州清禅师。次之邺都。受具于洪律师。续闻卫州询禅师。深悟佛乘。复从咨访。开皇之末。杖锡西归。路出白鹿百家岩。因而憩寓。或告慧曰。择地幽栖。蒲阪尤嘉焉。慧得其说。乃之蒲阪之麻谷。创开禅宇。蔚为净坊。大业初尝饵黄精。绝粒百余日。于其净土。以系观想。旋又坐夏于盘谷。谷有猛虎。为民害者四年。殆慧之至。率皆避焉。十一年十月七日寝疾。终于其谷之南岩。春秋四十七。僧腊三十五。初慧好穷经律。积以成性。及得净土九品阶渐。追而修之。又恐修习未固魔外间扰。且曰。凡夫异念纷纷不一。不凭圣力。吾孰依焉。乃筑净地。为之方坛。坛设高台。珠玉众宝中外相表。台之四面。复设四柱宝幢。幢上网幔。互相映饰。无量寿佛居中焉。观音势至侍左右焉。其下间以青碧象琉璃地。金绳分布。用界其道。道下又设七宝金幢。幢分八方。皆如其一。取经所谓七宝金幢擎琉璃地者云也。慧每依像作观。必先澡身浣衣。而后敢入。既而出之。挺身整念肃肃然。若其诸佛神变而常在前焉。其亡之夕告弟子曰。吾于净土。稍敦行业。不期今夕。预见莲华。载开载合。似将乘吾。足履之在空焉。未移顷刻。众闻钟声。又闻天风四来异光骤发。慧遂亡矣

释法智。不究其族。隋文之时。游学于东越。越之有通大小乘经义者。智必师之。以故强学多闻人罕俦匹。末年以径直之门。莫如念佛。于是晨兴暮息。继念而不弛者七年。已而议曰。犯一吉罗承其罪也。历一中劫。此诚可信。以其固而为之也。一称阿弥陀佛。而灭亿劫重罪。则予也窃有疑焉。或告智曰。无自疑矣。教以念佛久则功。功则化。化则三昧现前。今子之疑。是疑教也。夫疑教则信无依。无依则情自乱。乱而失之。则谤讟之过。生地狱之因。起如之何。且自疑也。智诚其意。乃于国清寺兜率台上。绝去诸缘。一心念佛。想念既极。数感观音势至同时来现。异日又感天冠宝瓶光映其身。智谓道俗亲知曰。吾生净土盖有日矣。谁能具食以饯我。众笑而对曰。果能之。则吾等岂以一食为惜哉。惟恐道人之不能也。遂刻后三日会食之。其日食罢。智无他疾。众心或信或否或疑。其卓然为相侮。日既西次。因宿其房伺候之。夜之未央。智于绳床念佛。安坐而化。是夜有金色光。自西而来。照数百里。江上渔人谓。其天晓。舳舻相望。率皆惊起。久而乃晓

释善胄。俗姓淮瀛州博野人也。少通义学。出于流伍。尝游吴中。遇法师慧靖讲涅槃经。道俗千人。倾耳注听。胄于千人之中。与之论议。往复征诘。大为克胜。由是数郡飞播时誉。隋仁寿三年。文皇帝诏。择名僧五十三人。分舍利于五十三郡。胄以所负之善。获预其选。就其所选。胄尤有声焉。然胄寡亲世务。亲戚故旧情亦薄。然惟于净土。特著勋业。所居堂宇。有弥陀像及二菩萨。累放光明内外。见者靡不称叹。而胄也其终无言焉。大业二年卧疾。至唐武德三年。疾乃有瘳。胄曰。吾病瘳矣。命且将尽。俄而骤致绵笃。又曰。吾于佛教。本无轻略。不虑净土不生。即令诸僧拂拭房宇。严待时至。其夕诸僧。尚在胄侧。而胄倏起合掌。而祝曰。佛以四十八愿摄我。有情必冀。此时如佛本愿。已而又曰。诸有众生。于多劫中。不值佛不闻法。今佛光明。幸既照胄。胄向所愿无愆矣。言讫遂终

释法祥。同州澄城人。童稚之岁。操志自立。周武之末。冠带僧徒。其间负明敏者。必录用之。祥以所负获升官路。隋复大化。祥乃陈表乞再为僧。寻住杨都大兴国寺三十年。潜思玄籍。罗总权实。开蒙指俗。动有饶益。每以饶益之善。助生安养。至于基一堂构一室。形器土木之为。必引愿之。唐武德七年有疾。至其增剧。弟子在祥之侧。闻祥称佛之声。继发于口。初未悟之。谓其病中念佛。以著愿想。寻回顾之。乃见其房之西壁有光焉。其光圆合。若诸宝镜。虽他国土毕亦现之。光中又有频伽之鸟鼓冀四来。祥指所见谓弟子曰。频伽诸鸟。汝徒见耶。见之他日净土必见吾也。旋而光隐。祥亦亡焉。于是用西域茶毗法。收舍利而葬焉

释明赡。俗姓杜恒州石邑人。性刚介有古今学。州里举为俊士。寻悟世幻。从飞龙山应觉寺出家焉。后依邺下大集寺。专穷大论。宇文氏之废佛教也。赡乃晦迹岩谷。至隋文恢复圣化。出居相州法藏寺。然赡志气超拔不干非类。香烛之外了无他涉。开皇三年。诏住大兴寺。传译圣文。大业二年。敕天下僧道。例形俗拜。于时殿前黄老之徒。皆奉诏旨。惟僧一门。犹怀偃蹇。帝曰。诏条久颁义。须致敬。赡对曰。陛下必使准制返道。则犬马之诚。敢不从命。如其大法可崇。则法服之下。僧徒无以敬俗。帝曰。僧徒无以敬俗何以致敬于宋武。赡曰。宋武任威纵暴。仁德不施。苟违诏命。坐贻显戮。陛下圣化毓物。不陷非罪。是以臣等。得尽忠言。帝允其奏。遂罢前诏。众以赡性刚介不畏强御。举为京邑上座。唐太宗时。亦尝诏入。问以佛教。赡曰。佛所宗。大以慈忍为本。寻即下敕以减屠宰。行军之处。皆置佛祠。殆其暮岁。克念安养。或讥所修迟晚。赡曰。孰迟也。十念不忘。犹且见佛。况吾所念。其万万哉。真观二年十月二日有疾。谓弟子曰。物数有终。命数有极。吾命终且极矣。又曰。吾之终也。其非安养之生乎。乃期僧俗数百人。旦日于兴善寺。具斋言别。于时仆射房玄龄相国杜如晦皆会焉。日既移午。赡乃回寺。整肃威仪。若有所待。顷之遽曰。我佛来也。须臾又曰。二大菩萨亦已至也。于是竦身合掌。欣叹而卒

释道绰。俗姓卫并州汶水人。弃家已来。历访名师。后闻瓒禅师理行兼著。毕志事之。寻憩壁谷玄中寺。寺即后魏昙鸾法师之旧止也。鸾于其寺。久蕴净业。至其亡日。叠有祥异。郡人奇之。捃摭其事。刻之于碑。绰临其文。弥起深信。于是依附静境。澄寂诸念。念弥陀佛。不知其数。大泛日以七万遍为度。并汾之间。风俗少事念佛。持数珠者罕。尝有之。绰勉僧俗念佛。无数珠者。以豆记之。如念一声。即度一豆。或时麻麦记者亦然。已而较之。

支离拥肿其他应用

组词

支组词离组词拥组词肿组词

笔顺笔画

支笔顺笔画离笔顺笔画拥笔顺笔画肿笔顺笔画

近义词

支近义词离近义词拥近义词肿近义词

反义词

支反义词离反义词拥反义词肿反义词

支离拥肿成语接龙

正接

没有可接的成语

反接

不蔓不支独力难支独立难支独木难支乐不可支力不能支强本弱支统筹统支一木难支一柱难支增收节支

参考资料:成语接龙查询支离拥肿成语接龙

成语词典最新查询成语

悲欢合散冰壶玉尺剥茧抽丝班荆道故傍人篱落不食人间烟火兵犹火也,不戢自焚弊衣疏食不足为据崇德报功重温旧业称心满意独步天下调度征求蠹国残民洞见肺腑低眉顺眼东徙西迁阿党比周耳聋眼黑耳熟能详法出一门锋发韵流风流水性凤毛鸡胆风起云涌逢山开道,遇水造桥粉饰太平翻天覆地瓜分鼎峙虎斑霞绮,林籁泉韵怙恶不改虎父无犬子祸近池鱼虎视鹰扬烘堂大笑虎咽狼餐几不欲生见风是雨精耕细作惊惶无措借交报仇军临城下见利思义九牛拉不转旌旗蔽空居仁由义家有千口,主事一人家至户察积铢累寸枯木朽株礼多人不怪理固当然离经辨志龙战鱼骇门不夜扃谩藏诲盗明罚敕法秘而不露没眉没眼眠霜卧雪毛头小子男唱女随拿粗挟细男大当婚,女大须嫁扭头别项烹龙炮凤配享从汜迫在眉睫前车之鉴强扭的瓜不甜谦谦下士牵三扯四巧舌如簧人烟辐辏四百四病舍本问末水到渠成说得轻巧随风转舵四海鼎沸随侯之珠杀鸡炊黍生寄死归说来话长时来运旋霜露之病上勤下顺碎首糜躯随物应机托凤攀龙天经地义铁心石肠为虺弗摧,为蛇若何望门投止无所不包无时无刻无妄之祸邪不敌正血风肉雨兴高彩烈胸怀坦白献计献策降龙伏虎夕寐宵兴兴师见罪效死勿去挟细拿粗一差二错一传十,十传百婴城自保欲壑难填一口不能著两匙有利有弊幽期密约引人入胜偃鼠饮河以螳挡车扬扬自得左膀右臂直道而行朝歌夜弦纵横开阖枝节横生炙鸡渍酒尊老爱幼装聋做哑拙眼讥评

成语词典大全 网址链接:https://chengyu.122cha.com/zhiliangyongzhong39048.html

展开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