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利思义的意思见利思义的故事详细解释及典故见利思义成语接龙、组词、近义词、反义词
- 见利思义
- 拼音: jiàn lì sī yì
- 频率: 常用
- 年代: 古代
- 词性: 中性词
- 结构: 连动式
- 解释: 利:利益;思:考虑。看到利益,想到道义。指以道义为重。
- 语法: 作谓语、宾语;形容廉洁自守。
- 典故出处: 春秋·鲁·孔丘《论语·宪问》:“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 成语示例:张平《抉择》:“只有工人们才说得出这样言必信、行必果,~、忠贞不渝的话来。"
- 英文翻译: think of righteousness on seeing gain
见利思义的意思解释及典故
见利思义的事例?
汉人杨震是个颇得称赞的清官。
他做过荆州刺史,后调任为东莱太守。
当他去东莱上任的时候,路过冒邑。
冒邑县令王密是他在荆州刺史任内荐举的官员,听到杨震到来,晚上悄悄去拜访杨震,并帶金十斤作为礼物。
王密送这样的重礼,一是对杨震过去的荐举表示感谢,二是想通过贿赂请这位老上司以后再多加关照。
可是杨震当场拒绝了这份礼物,说:“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以为杨震假装客气,便说:“幕夜无知者。
”意思是说晚上又有谁能知道呢?杨震立即生气了,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说无知?”王十分羞愧,只得带着礼物,狼狈而回。
义先于利名人事例?
关于“义”和“利”的关系,几千年来,历代思想家都有所论及。在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中,法家提出了“贵利轻义”的主张;道家以既超道义又超功利的态度来看待义利;墨家既不重义轻利,也不重利轻义,而是义利合一,志功双规;而儒家创始人孔子则提出了“重义轻利”或者说“先义后利”的思想。
孔子认为“君子义以为上”、“见利思义”和“义然后取”。一次,孔子与子贡谈论食、兵、信三者孰为重时,孔子以信为第一,认为“民无信不立”。显然,足食和足兵体现了功利追求,而民信则属于道德追求的范围,在这种情况下,孔子将道德追求置于优先于利的地位。孔子所代表的儒家的义利观对西汉以后的朝代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史籍中也记载了不少“见利思义”的故事。
甄彬还金
南北朝时期的梁朝有个叫甄彬的人,他的父亲甄法崇曾在齐时做县令,为政清正严明。在良好教育下长大的甄彬也有着高尚的品质和出色的才能。
一次,甄彬用一束苎麻到荆州长沙西库作抵押换了一些钱用。后来有了钱,他就去赎回苎麻。待回家后,他发现苎麻中有用手巾包着的五两金子。他觉得这不是他份内应得的钱,马上将金子还回了西库。管库之人非常吃惊地说:“近来有人用金子抵押换钱。因为匆忙,所以记不清放到什么地方了。您见到后能即刻送还,恐怕是从古到今都没有的事情啊。”
为了表示感谢,管库之人决定以一半金子作为酬谢,甄彬坚辞不收,双方来回推辞了十多次。管库之人忍不住感叹道:“在五月这样热的天气仍然穿着皮袄背柴草的人,竟然是拾金不昧的君子!”
梁武帝未做皇帝前就听说过此事,因此非常欣赏甄彬的人品,即位后便任用他,派他去郫县(今四川成都西郊郫县)做县令。在上任前,甄彬去向梁武帝辞行,同时去辞行的还有其他四位官员。梁武帝告诫那四位官员一定要保持廉洁为官,唯独对甄彬说:“卿昔日有还金的美名,所以对你就不用嘱咐这些话了。”
李勉埋银
唐朝天宝(玄宗年号)年间,有一个书生游历到宋州(今河南商丘),住在一家旅店里。与书生同住在这家旅店的有一个叫李勉的少年,生活十分困顿。不过,两人因为聊得来,成为了朋友。
书生住了没多长时间,突然发病,医药没法救治。临死前,书生对李勉说:“我家住在洪州,本来打算到北都(今太原)谋求一官半职,没成想竟然在这里得了病而且快要死了,这是我的命啊。”他又从行囊中拿出上百两银子给李勉,请他帮助自己办理后事,剩下的银子转交给其家人。李勉毫不犹豫地同意了。
书生死后,李勉不仅为他处理后事,还把剩下的银子放在书生的墓中,自己则没有拿一分钱。
数年后,李勉任开封县县尉。这时书生的弟弟拿着洪州官府开的证明,不停地打听书生的行迹。一路寻来,到了宋州,才知道是李勉为书生办理了丧事。因此又去开封找李勉,并询问银子的下落。李勉请了假,将他们带到墓地,取出银子给了他们。
李勉的侠义之心和忠于人事,让时人赞叹不已。
明山宾卖牛
明山宾,南朝梁人,父亲僧绍,隐居不仕,宋末曾被征召任国子监博士,不就。山宾七岁就能言名理,十三岁博通经传。其后进入仕途,曾任中书侍郎、国子博士、太子率更令、中庶子、征远将军、北兖州刺史等职。
他生性淳厚老实,小时候家里因为贫困,不得已卖掉了拉车的牛。山宾在收了卖牛的钱后,对买主说:“这头牛曾经得过漏蹄症,但已经治好很长时间了。恐怕它以后还会复发,所以一定要告诉你。”买主听后,提出要退回一部分钱,山宾同意了。
隐士阮孝绪听闻这件事后,感叹道:“这话足以让人返璞归真,停止刻薄吝啬的行为了。”
穆利卡姆的故事?
见利思义 名德俱彰 梁甄彬。
尝以一束苎。
就寺库质钱。
后赎苎。
于苎束中得五两金。
彬送还寺库。
梁武帝为布衣时闻之。
及践祚。
以彬带郫县令。
将行。
同列五人。
帝诫以廉慎。
至彬。
独曰。
卿昔有还金之美。
故不复以此言相嘱。
由此名德益彰。
(梁甄法崇传) 甄彬梁朝人,在他困苦时,曾经以一束可以织布的苎做抵押,向长沙寺观当铺借钱。
后来赎回苎时,发现束内,藏有五两金子,甄彬心想这些金子,不是我分内该得的,我不能无缘无故吞没,于是随即送还当铺。
这件事在梁武帝做平民时,就已曾经听说,心中对甄彬的人格修养,非常赞赏。
到了梁武帝即位后,便任用甄彬,派他前往带郫郡,当地方县令。
临走之前,同等官位五人,武帝一一告诫他们,为地方县令,应以廉洁慎重最为重要,愿卿等多多加勉。
唯独对甄彬说:“卿往日有还金的高洁美德,所以寡人就不用再以这些话,相以嘱咐了。
”从此甄彬的声望德行,更加彰显,传遍天下,留芳万世。
见钱眼开是不是出自一个成语故事?
见钱眼开 拼音: jiàn qián yǎn kāi 简拼: jqyk 近义词: 见利忘义、见钱眼红 反义词: 见利思义 用法: 连动式;作谓语、宾语;比喻贪婪爱财 解释: 看到钱财,眼睛就睁大了。
形容人贪财。
出处: 清·李渔《比目鱼·挥金》:“自古道见钱眼开,我兑下一千两银子,与他说话的时节,就拿来摆在面前,他见了自然动火。
” 例子: 现在的这位中丞,面子上虽然清廉,骨底子是个~的人。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二十三回)
十大美德的由来?
好礼、有礼、注重礼仪是中国人立身处世的重要美德。“谦德”亦根源于仁德辞让之心,其集中体现就是在荣誉、礼仪面前谦让不争,以及人际关系中的互相尊重。“和德”体现在待人接物中的“和气”,在人际关系中为“和睦”,在价值取向上为“和谐”,而作为一种德性为“中和”。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在勤奋读书方面表现得格外突出。不论是善于治国的政治家,还是胸怀韬略的军事家;不论是思维敏捷的思想家,还是智慧超群的科学家,他们之所以在事业上取得不同反响,都是与他们从小的远大抱负分不开的。俗话说:“有志者立常志,无志者常立志”,立志,贵在少年。
稍许浏览一下历史,一个个勤奋学习的动人故事就会争相跃入你的眼帘。匡衡幼年凿壁引光苦读,终以说《诗》而扬名;茅以升少年立志,远涉重洋,经历千难万险,终于成为“桥梁之父”……。
历史在发展,社会在前进。今天,我们有着比前人更优越的学习条件,在继承和发扬勤学立志的同时,更要不断地激励自己,为建设繁荣富强的中国,更加勤奋地学习。唐朝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读书。一天,乘老师不在屋,悄悄溜出门去玩儿。他来到山下小河边,见一位老婆婆,在石头上磨一根铁杵。李白很纳闷,上前问:“老婆婆,您磨铁杵做什么?”老婆婆说:“我在磨针。”李白吃惊地问:“哎呀!铁杵这么粗大,怎么能磨成针呢?”老婆婆笑呵呵地说:“只要天天磨铁杵总能越磨越细,还怕磨不成针吗?”聪明的李白听后,想到自己,心中惭愧,转身跑回了书屋。从此,他牢记“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道理,发奋读书。
1.仁爱孝悌
“仁”德的核心是爱人,即“仁者爱人”;孝悌之德的基本内容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爱人、孝悌、忠恕是仁德的基本内容,也是中国传统美德的集中体现。
2.谦和好礼
3.诚信知报
"诚”即真实无妄,其最基本的涵义是诚于己,诚于自己的本性。“信”是守信用、讲信义,基本要求是言行相符,“言必行,行必果”。“报”即知恩图报,“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4.精忠报国
对祖国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是最质朴的情感和品性,它是爱亲人爱家的情感升华,由此也形成一种捍卫民族尊严、维护祖国利益的崇高品德。
5.克己奉公
奉公就必须克己,克尽己私便是公,“克己”即可克制己私超越自我,服从整体。克己奉公的精神本质上是先公后私,个人私利服从社会公利的精神。
6.修己慎独
“慎独”就是在自我独处时要严于律己,戒慎恐惧,“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修己慎独的修养传统培养了中华民族践履道德的自觉性与主动性,造就了许多具有高尚品质和坚定节操的君子人格。
7.见利思义
对义利关系的处理集中体现了中国伦理道德的价值取向。先义后利、以义制利是传统义利观的基本内容和合理内核,也是中华民族十分重要的传统美德。
8.勤俭廉政
“俭以养德”就是要求“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对为政者说则主要是廉德。“廉”的本意是在取舍之间,取道义,舍邪心,严格自我约束。有了“廉”才可能做到“正”,“正”是遵循公益和道德。
9.笃实宽厚
中国传统道德崇尚质朴、朴素的精神。中国人在为人处事方面,以“实”为标准,反对虚伪虚妄。
10.勇毅力行
“勇”有凭力气的血气之勇,有凭意志的意气之勇,有理直气壮、恪守坚定的道德信念的“大勇”。“毅”是在艰难困苦中坚持下去的毅力,以及在遵守道德准则方面的毅力。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在勤奋读书方面表现得格外突出。不论是善于治国的政治家,还是胸怀韬略的军事家;不论是思维敏捷的思想家,还是智慧超群的科学家,他们之所以在事业上取得不同反响,都是与他们从小的远大抱负分不开的。俗话说:“有志者立常志,无志者常立志”,立志,贵在少年。
中国十大传统美德
一、仁爱孝悌
这是中华民族美德中特色的部分。“仁”是中华民族道德精神的象征,是各种道德中最基本的也是的德目,而且在世俗道德生活中也是最普遍的德性标准。“仁”德的核心是爱人,即“仁者爱人”;孝悌之德的基本内容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它形成了一种浓烈的家庭亲情,对家庭的关系,从而也对中国社会的稳定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是民族团结的基石,孝悌之情扩展时“忠恕”,“忠恕”之德的基本要求是以诚待人,推己及人,即“四海之内皆兄弟”,“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的社会风尚。由此形成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社会生活中浓烈的人情味和生活情趣。爱人、孝悌、忠恕是仁德的基本内容,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集中体现。
二、谦和好礼
中国是世界闻名的礼仪之邦,“礼”是中国文化的突出精神,好礼、有礼、注重礼义是中国人立身处世的重要美德。“礼”是中华民族的母德之一,她根源于人的恭敬之心,辞让之心,处于对长上,对道德准则的恭敬和对兄弟朋友的辞让之情。“谦受益、满招损”这是中国人自古就懂的道理,谦德亦根源于仁德辞让之心,其集中体现就是在荣誉、利益面前谦让不争,以及人际关系中的互相尊重。“和德”体现在待人接物中的“和气”,在人际关系中为“和睦”,在价值取向上为“和谐”,而作为一种德性为“中和”,“礼”、“谦”、“和”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美好情操。
三、诚信知报
“诚”即真实无妄,其最基本的涵义是诚于己,诚于自己的本性。以“诚”为基础,中国人形成了许多相关的道德,如为人的诚实,待人的诚恳,对事业的忠诚。“信”是守信用、讲信义、她的基本要求是言行相符,“言必行,行必果”。“报”即知恩图报,“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些也都是组成中国人道德良知和道德良心的重要成分,是中国道德质朴性的重要表现。
四、精忠报国
对祖国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是最质朴的情感和品性,她作为一种“千万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深厚的感情”是爱亲人爱家的情感升华,由此也形成一种捍卫民族尊严、维护祖国利益的崇高品德。精忠报国、保家卫国的精神是中华民族巨大的凝聚力,也是推动民族发展的巨大精神力量。
五、克己奉公
中华民族由于家庭本位的社会结构和礼教文化的传统,培育了一种整体主义的精神,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克己奉公的美德。“礼”的精神本质上是一种秩序的精神,突出的是整体秩序对个体的意义,要求个体服从并服务于整体。因而奉公就必须克己,克尽己私便是公,亦即是天理,“克己”即克制己私超越自我,服从整体。克己奉公的精神本质上是先公后私,个人私利服从社会公利的精神。这种“公”的精神培育是强化对社会、民族的义务感和历史责任感。
六、修己慎独
性善的信念和性善论的传统,使得中国伦理道德,乃至整个中国文化,都建立在对人性尊严的强调与期待上。这种集中体现以律己修身为特征的道德修养学说强调自主自律、自我超越以维护人伦关系和整体秩序,建立道德自我,其基本精神是“求诸己”,“慎独”就是在自我独处时要严于律己,戒慎恐惧,“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修己慎独的修养传统培养了中华民族践履道德的自觉性于主动性,造就了许多具有高尚品质和坚定节操的君子人格。
七、见利思义
对义利关系的处理集中体现了中国伦理道德的价值取向。先义后利以义制利是传统义利观的基本内容和合理内核,也是中华民族十分重要的传统美德。以义为人的根本特点和价值取向,是中华道德精神的精髓,她升华为“生以载义”,“义以立生”的人生观,升华为中华民族“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崇高道德境界。这种道德观念是鼓舞志士仁人为民族大业义无反顾地献身的重要精神力量,也是中华民族崇高道德人格的光辉写照。
八、勤俭廉政
中国人民历来就以勤俭节约、廉明正直著称于世。他们以劳动自立自强,形成了热爱劳动,吃苦耐劳,诚实勤奋的优质品质。“俭以养德”就是要求“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对为政者说则主要是廉德。廉既是对为政者的要求,也是一般人应有的品德,因为无“廉”则不“洁”,无“廉”则不“明”。“廉”的本意是在取舍之间,取道义,舍邪心,严格自我约束。有了“廉”才可能做到“正”。“正”是遵循公益和道德。勤俭廉政既是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取向,也是中国人共有的美德。
九、笃实宽厚
中国传统道德崇尚质朴、朴素的精神。中国人在为人处事方面,以“实”为标准,反对虚伪虚妄。在长期的道德实践中,中华民族形成了许多以“实”为价值标准的规范和美德。如老实、诚实、求实、踏实、实在等等,形成崇尚实干,反对空谈的务实精神和实践精神。在待人接物上,中华民族一向以宽厚为美,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在人际交往中,中国人“将心比心”,“以心换心”。在现实生活中,通过宽厚的道德人格来打动别人,达到任我沟通的目的。日常生活中的宽容大度,宽宏大量,忠厚长者等道德评价,都是中华民族宽厚品德的体现。
十、勇毅力行
这是中华民族在践履道德方面所具有的德性和德行,或者说是在道德意志方面所体现的美德。“勇”有凭力气的血气之勇,有凭意志的意气之勇,理直气壮、恪守坚定的道德信念的“大勇”。“毅”是在艰难困苦中坚持下去的毅力,以及在遵守道德准则方面的毅力。中国人十分重视“力行”的美德。中国文化认为,人格的完善,社会的进步,重心不在知遇言,而在于行。“君子纳于言而敏于行”,正是这种勇毅力行的美德,使得中华民族在各种险恶的环境中能够化险为夷,自强不息,不断前进。
中华民族十大传统美德:一是仁爱孝悌;二是谦和好礼;三是诚信知报;四是精忠爱国; 五是克己奉公;六是修己慎独;七是见利思义;八是勤俭廉正;九是笃实宽厚;十是勇毅力行。
中国古代有,“仁爱孝悌”“谦和好礼”的人伦原理。古人所讲的“仁爱孝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的思想精华。仁爱孝悌”是中华民族美德中最具特色的部分。“仁”的核心是“爱人”,即重视人,尊重人,同情人,关怀人。
儒家思想的优点及例子?
儒家思想优点:
1、道德精神:“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社会责任感,“朝闻道,夕可死”的精神追求,坚毅的人格、积极的人生态度,尊老尚贤敬师和见利思义的人生准则。
2、现代价值:大一统思想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团结;以人为本、民本思想有利于“三农”问题;“和为贵”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礼让为先、睦邻友好、和而不同的文化内涵使中国树立了良好的外交形象。
能体现孔子儒家思想的故事:《论语•宪问》:“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意思是明知做不到却偏要去做。
“明知不可而为之”, 这段故事虽无孔子,这对孔子的概括真是入木三分,深刻得很。显然,这个守城门的人并不是一个等闲之辈,而是一个修养很高却隐身于市朝的大隐士。
有关中华名族传统美德--感恩报德的成语、诗句、言语、格言和故事?
成语:羊羔跪乳、乌鸦反哺诗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谚语: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知遇之恩永生不望格言:蜜蜂从花中啜蜜,离开时营营的道谢。浮夸的蝴蝶却相信花是应该向他道谢的。——泰戈尔每一种恩惠都有一枚倒钩,它将钩住吞食那份恩惠的嘴巴,施恩者想把他拖到哪里就得到那里——堂恩故事:
在此略举几句民间关于感恩报德的名言。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养儿不知报母恩。
要知父母恩,怀里抱儿孙。
父母之恩水不能溺,火不能灭。
感恩是美德中最微小的,忘恩负义是品行中最不好的。
父恩比山高,母恩比海深 。
感恩灵魂上的健康,是精神上的宝藏。
互帮互助,勤俭节约,艰苦朴素,见义勇为,不畏强暴,自强不息,生命不息,战斗不止 尊敬师长,孝敬父母,团结友爱,立志勤学,见利思义,敬业尽责,清正廉洁,天下为公,爱国爱民,尊敬师长 ,精忠报国,为国杀敌,天下为公,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诚实守信,光明磊落。
因此诞生成语?
因此诞生不是成语,只是两个单独的词语。
出入生死 犹出生入死。 出处:唐·韩偓《海山记》:“吾常亲锋刃,冒矢石,出入生死,与子同之。” 出生入死 原意是从出生到死去。后形容冒着生命危险,不顾个人安危。 出处:《老子》第五十章:“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 出死入生 ①从死亡里获救。②犹出生入死。 出处:唐·黄滔《大唐福州报恩定光多宝塔碑记》:“夫如是大雄之力,出死入生;至诚之神,感天动地。” 初生之犊 刚出生的小牛,比喻单纯或勇猛的青年人。 出处:先秦·庄周《庄子·知北游》:“德将为汝美,道将为汝居,汝瞳焉如新生之犊而无求其故!” 粉骨捐躯 指粉身碎骨,献出生命。 出处:唐·杜牧《又谢赐批答表》:“势当戮力尽瘁,粉骨捐躯,知无不为,见死宁避!” 割襟之盟 割襟:指腹为婚时,各自割下衣襟,彼此珍藏作为信物。指男女在未出生前就由其父母订立下婚约。 出处:《元史·刑法志·二·户婚》:“诸男女议婚,有以指腹割衿为定婚者,禁之。” 根生土长 当地出生长大。也指世代居住。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十四回:“他又不是咱们家根生土长的奴才,没受过咱们什么大恩典。” 故土难离 故土:出生地,或过去住过的地方,这里指故乡、祖国。难于离开故乡的土地。形容对家乡或祖国有无限的眷恋之情。 呱呱堕地 形容婴儿出生或事物问世。同“呱呱坠地”。 呱呱坠地 形容婴儿出生或事物问世。 出处:苏曼殊《断鸿零雁记》第三章:“尔呱呱坠地,无几月,即生父见背。” 归正守丘 传说狐狸将死时,头必朝向出生的山丘。比喻不忘本。也比喻暮年思念故乡。 出处:《礼记·檀弓上》:“狐死正丘首,仁也。” 狐死首丘 首丘:头向着狐穴所在的土丘。传说狐狸将死时,头必朝向出生的山丘。比喻不忘本。也比喻暮年思念故乡。 出处:战国·楚·屈原《九章·涉江》:“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礼记·檀弓上》:“狐死正丘首,仁也。” 见危授命 授命:献出生命。在危急关头勇于献出自己的生命。 出处:《论语·宪问》:“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捐躯殉国 殉国:为国家的利益而牺牲生命。为了国家而献出生命。 出处:北魏·杨炫兺《洛阳伽蓝记·追光寺》:“既见义忘家,捐生殉国,永言忠烈何日忘之!” 慷慨捐生 慷慨:意气激昂。捐生:舍弃生命。正义凛然地献出生命。 烈士徇名 忠贞义烈之士为保全名誉而献出生命。 临危授命 在危急关头勇于献出生命。 出处:《论语·宪问》:“见利思义,见危授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