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逆不道的意思解释及典故(故事)

关键字:
成语接龙

大逆不道的意思大逆不道的故事详细解释及典故大逆不道成语接龙、组词、近义词、反义词

大逆不道
拼音: dà nì bù dào
频率: 常用
年代: 古代
词性: 贬义词
结构: 联合式
解释: 逆:背叛;不道:违背道德标准。指不合某种观念和道德标准的行为。

语法: 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指叛逆。
典故出处: 西汉·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今项羽放杀义帝于江南,大逆无道。"
成语示例:巴金《秋》:“难道礼节要你做出对不起祖宗的事,成为~的罪人吗?"
英文翻译: treason and heresy <worst offense>

大逆不道的意思解释及典故

道德逆失什么意思?

大逆不道的意思:不合某种观念和道德标准的行为。

封建时代称谋反、作乱等重大罪行。大逆,指危害君父、宗庙、宫阙等罪行,不道,刑律名。“不道”罪的范围广泛一些,凡是违反当时的伦理道德要求的悖逆行为,都可以称为"不道"或"无道"。

近义词:倒行逆施、违法乱纪、犯上作乱、罪大恶极、罪孽深重、离经叛道

反义词:安分守己、循规蹈矩、忠心耿耿、唯命是从

成语典故

原文:西汉·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今项羽放杀义帝于江南,大逆无道。”

秦朝灭亡以后,刘邦和项羽展开了长达五年的楚汉战争。

秦朝末年,继陈胜、吴广揭杆而起以后,不少英雄豪杰和诸侯也都纷纷起兵抗秦。其中势力最大的要算刘邦和项羽领导的两支队伍。陈胜、吴广死后,原来六国的一些贵族各抢各的地盘,秦将章邯、李由等则趁机打击起义军,予以各个击破,这时,项羽的叔父项梁召开了会议,让大伙推选一位楚王,以便统一领导抗秦的力量。找来找去,找到了楚怀王的一个13岁的孙子,于秦二世二年(公元208年),立为楚王,也称为楚怀王。当时,包括项羽、刘邦在内,各路反秦军队的将领在表面上服从楚王的领导,楚王也和大家约好,谁先进秦都咸阳谁就为王。后来,刘邦先进了咸阳,项羽对此不甘心,想借楚王的命令改变原来的盟约,谁知一请示楚王,得到的回答是“照前约,谁先进关谁做王。”项羽一听火了,就夺了楚王的实权,尊他为义帝。后来,干脆指使人把楚王杀了。

不久,刘邦兴兵攻打项羽。当时,有一个被人称为董公的三老(县或乡中管理教化的老年人)对刘邦说,打项羽得找个名目,并给刘邦出主意说,可借义帝被杀这件事做点文章。刘邦一听有道理,于是就大举为义帝发丧,并且派人告诉各路诸侯说:“义帝是大家立的,现在项羽指使人谋杀了义帝,真是大逆不道,我愿意和你们一道去征伐杀害义帝的人。”

在以上这个故事中,“大逆不道”这句成语是指严重违背某种封建道德。后来,人们常用这句成语比喻专制者对起来造反的人所加的罪名。

讪谤之言,解释?

讥讪毁谤。

《关尹子·九药》:“不可以轻忽道己,不可以訕谤德己。” 唐 白居易 《与元九书》:“不相与者,号为沽名,号为詆訐,号为訕谤。” 清 谭嗣同 《仁学》一:“虽或他有所摭,意欲詰诉,而终不敌忠孝之名为名教之所出,反更益其罪:曰怨望,曰觖望,曰怏怏,曰腹诽,曰訕谤,曰亡等,曰大逆不道。”

讪谤shàn bàng

词典解释

[slander] 诋毁;诽谤

讥讪:

讥刺讪笑。

毁谤:

以言语相攻击或嘲讽丑化。如:这纯系毁谤。

● 谤(謗)bàng ㄅㄤˋ

◎ 恶意攻击别人,说别人的坏话:谤讥。谤讪。谤议。谤毁。诽谤。

◎ 责备:谤木(传说中舜设立的供人写谏言的木牌,后代仿效。亦称“华表木”)。“厉王虐,国人谤王”。

● 讪(訕)shàn ㄕㄢˋ

◎ 讥笑:讪笑。讪骂。

◎ 不好意思,难为情的样子:讪讪。搭讪(为把尴尬局面敷衍过去而找话说)。

“之言、之为言”:这一组术语出现表示“声训”,即释者和被释者之间在读音上相通,有时是同音关系,有时是双声叠韵的关系。例如:《论语》:“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朱熹注:“政之言为正也,所以正人之不正也;德之为言得也,得于心而不失也。”

“读为、读曰”:这组术语的意思是“当成某字来读”,他们主要用来明假借,即用本字来训释假借字。例如:《诗经》“淇则有岸,隰则有泮。”郑玄笺注:“泮读为畔。”

与弃母山有关的故事?

在日本古代一个叫长野县的地方,有个残忍的规定:只要家里的老人到了60岁,就要被送到一座叫做地狱谷的地方等死,用来缓解粮食压力。不照做的话,按照当地律法,子女要被斩首。

有一个叫太吉的男人,他的母亲还有10天就要满60岁了,这天,太吉正愁容满面地蹲在路边。

此时有一个叫庐道三的道士,受当地代官的邀请,来到村子做法事,刚进村就看到村口路边的栅栏上放着几个骷髅头,就问蹲在地上的太吉这是怎么一回事。太吉就把当地60岁以上老人以及地狱谷的事告诉了他。而栅栏上的骷髅头就是不忍心送老人去地狱谷的家人的,被斩首以后要放在村口示众。

庐道长和他的小跟班在来的路上被小偷偷光了盘缠,看到太吉遇到的难事,就借机给他推销自己的灵符,说是非常灵验。

可是太吉根本没心思听他的叨叨,先不说他有母亲这档子烦心事,况且家里都穷的揭不开锅了,想着也就走回了家。

刚回到家,妻子就对他暴跳如雷。原来,今天太吉背着草鞋出门,回来却一双也没有卖出去,家里已经无米下锅了。

妻子还每天话里话外,就是让太吉母亲不要拖累一家人,早日死去算了。

太吉虽然心地善良但生性懦弱,因此从来不敢反抗妻子。

这天晚上,太吉点着油灯编织着草鞋,却被妻子大骂,浪费油钱。无奈,太吉只得拿着草鞋到屋外,接着月光继续编织。

这时候,太吉母亲颤颤巍巍地从屋里走出来,拿着一块布料,递给太吉,说:过不了几天就要去地狱谷了,自己以后也用不着了,不如用来做草鞋,把它加入草鞋里编织,这样做出来的鞋比较坚固,会好卖一些。

太吉接过布料,内心是五味杂陈。

第二天一早,太吉就去找到了庐道长,把母亲的情况一五一十地讲了出来。求他能够帮助自己,他既不想再被妻子整日责骂,也不想送母亲去地狱谷,更不想被斩首。

庐道长想来想去,忽见太吉的儿子正在挖鼻屎,顿时有了办法。他让太吉把家里的地板揭开,往下面挖一个大洞,把母亲藏到里面,等这种制度被废除后,到时候再出来。

太吉觉得这个主意非常好,当即叩谢,并求道长再给画个护身符。

可是庐道三画到一半就没了墨水,咒语也没写完。正在这时,他的小跟班一把抢过符纸,说他:平常你画的完整的灵符也没见灵验,意思一下就行了,已经没钱买墨水了。

不明情况的太吉,就这样揣着画了一半的道符,满怀希望地回了家。

转眼到了该送母亲去地狱谷的日子,出门前,恶毒的媳妇递给太吉一包老鼠药,美其名曰说:为了婆婆死的不那么痛苦,早点解脱。

太吉嘴上不说,心里却有了主意。他偷偷地想跟母亲说,要把她藏到地板下面的计划。还没等他开口,母亲却先开口了:现在粮食短缺,送她去地狱谷也是个办法,她也不想做再拖累家人了,不如就送她上山去吧!

无奈,太吉就听从了母亲的意思,背着母亲就踏上了地狱谷之路。

一路上荒山野岭,风声呼呼,又是吊桥,又是瘆人的石碑,石像。太吉本身就觉得送母亲去地狱谷送死,实属大逆不道,因此被吓得摔倒了。

母亲倒是没什么事,反倒是太吉扭伤了脚,母亲就背上了儿子上路。

此时,天空忽然打起了响雷,太吉想起了小时候,自己因为害怕打雷而躲到一堆木头的角落。当母亲找到他的时候,一阵大风吹来,母亲为了保护他,被木头砸瘸了脚。

想到此处,太吉痛哭了起来。

终于来到了地狱谷,看到遍地尸骨,还有饥肠辘辘的乌鸦,太吉迟迟不忍离开。母亲就假装生气,逼他离开。

关于迟衡山淡泊名利的故事情节?

关于迟衡山淡泊名利的故事情节。迟衡山“是正牌的在野的淳儒,而且是个标准的业余宰相”,他的社会责任感在诸位贤人中最为强烈。他没有杜少卿的洒脱,没有虞育德的闲淡,也没有庄绍光的悠然,他最大的特征就是“正”,“正”得甚至于近乎“迂”。他认为“而今读书的朋友,只不过讲个举业……放着经史上礼、乐、兵、农的事,全然不问”,显然对社会政治文化环境极为不满。如果说庄绍光的态度是我道不行就退而自省,那么迟衡山就是我道虽不行仍勉力行之。

迟衡山,何许人也?此人名不见经传,乃是《儒林外史》里的一个小人物。据小说第三十三回介绍,他是江南名士杜少卿表侄卢华士家的业师,和编辑畅销书《历科程墨持运》的编家马二先生是好友。此人之所以引起我的注意,是因为他和余大先生有一段关于抨击风水的议论,很有意思。

余大先生有感于本地寻地葬父母很艰难,每耽误了先人的安葬,便向迟衡山请教:“这郭璞之说,是怎么个源流?”郭璞是东晋的一位作家,著有《葬书》,后被讲风水迷信的人奉为祖师。迟衡山回答道:“只要地下干暖,无风无蚁,得安先人,足矣!”他还说:“士君子惑于龙穴、沙水之说,自心里要想发达,不知已堕于大逆不道。”

敢于指责惑于风水者乃是“堕于大逆不道”,这在当时是惊世骇俗之论。余大先生想不通,便问道:“怎生便是大逆不道?”迟衡山又解释道:“有一首诗,念与先生听:‘气散风冲那可居,先生埋骨理何如?日中尚未逃兵解,世上人犹信《葬书》!’这是前人吊郭公墓的诗。小弟最恨而今术士托于郭璞之说,动辄便说,‘这地可发鼎甲,可出状元。’请教先生,状元官号始于唐代,郭璞晋人,何得知唐有此等官号,就先立一法,说是甚么样的地就出一样东西?这可笑得紧!”

迟衡山接着又反问道:“若说古人封拜都能在地理上看得出来,试问淮阴葬母,行营高敞地。

儒林外史中迟衡山主要事件?

迟衡山是《儒林外史》古典文学小说中塑造的正面人物之一。

《儒林外史》的诸位贤人中,杜少卿是奇士豪杰,虞育德是平凡中的真儒,庄绍光是难以出世的“隐士”,迟衡山则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正人君子。

读者在小说前三十回看到了太多的蝇营狗苟之流相互吹捧的画面,而直到第三十三回我们终于感受到了那种真性情的豪杰相见恨晚的一幕。迟衡山“是正牌的在野的淳儒,而且是个标准的业余宰相”,他的社会责任感在诸位贤人中最为强烈。

迟衡山“是正牌的在野的淳儒,而且是个标准的业余宰相”,他的社会责任感在诸位贤人中最为强烈。

他没有杜少卿的洒脱,没有虞育德的闲淡,也没有庄绍光的悠然,他最大的特征就是“正”,“正”得甚至于近乎“迂”。他认为“而今读书的朋友,只不过讲个举业……放着经史上礼、乐、兵、农的事,全然不问”,显然对社会政治文化环境极为不满。如果说庄绍光的态度是我道不行就退而自省,那么迟衡山就是我道虽不行仍勉力行之。

小说中贤人们祭泰伯祠的盛大礼乐活动,虽然以虞博士为首,但首倡、策划和执行的都是迟衡山。他的言行无一不体现着他的“正”。

儒林外史迟衡山是怎样的人

迟衡山接着又反问道:“若说古人封拜都能在地理上看得出来,试问淮阴葬母,行营高敞地

不能做什么的成语?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拼音:nìng wéi yù suì,bù wéi wǎ quán)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该成语最早出自于《北齐书·元景安传》。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原义是宁愿做高贵的玉器而破碎,也不愿做低贱的瓦器得以保全。比喻宁为正义事业而牺牲,也不苟且偷生。该成语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也作状语;含褒义。

1、望洋兴叹[ wàng yáng xīng tàn ]

望洋:仰视的样子。 仰望海神而兴叹。原指在伟大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现多比喻做事时因力不胜任或没有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

2、无能为力[ wú néng wéi lì ]

不能施展力量。 指使不上劲或没有能力去做好某件事情、解决某个问题。

3、力不从心[ lì bù cóng xīn ]

心里想做,可是力量够不上。

4、鞭长莫及[ biān cháng mò jí ]

及:到。 原意是鞭子虽长,也不能打马肚子。比喻相隔太远,力量达不到。

不能做词语:食不言,寝不语

嘴里嚼着东西的时候不要说话,到了该睡觉的时候就按时睡觉,不要发出声音吵到别人。

孔子举止言谈的某些规矩或者习惯。他时时处处以君子的标准要求自己,让自己的行不逾礼。

他认为,“礼”是至高无上的,是神圣不可侵犯的,那么,日常行为必须依照礼的原则。这一方面是孔子个人修养的具体反映,一方面也是他向学生们传授知识和仁德时所身体力行的。

原文:食不语,寝不言。虽疏食菜羹,瓜祭,必齐如也。席不正,不坐。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问人于他邦,再拜而送之。

、爱莫能助

【拼音】: ài mò néng zhù

【解释】: 爱:爱惜;莫:不。虽然心中关切同情,却没有力量帮助。

【出处】: 《诗经·大雅·烝民》:“维仲山甫举之,爱莫助之。”

【举例造句】: 收到各处的回信,只是写些“爱莫能助”之类的抱歉话。 ★叶圣陶《得失》

【拼音代码】: amnz

【近义词】: 无能为力、力不从心、鞭长莫及

【反义词】: 鼎力相助、舍己救人、相濡以沫

【灯谜】: 空有报国之情;君主掩面救不得

【用法】: 作谓语、定语;表示力量不足而无法相助

【英文】: willing to help but unable to do so

【故事】: 周宣王时期,齐国发生暴动,杀死齐厉公,焚毁都城。周宣王派仲山甫前去平息暴动,重建城池。仲山甫虽然同情人们的举动,但杀君烧城是大逆不道。他决定快速行动,离开京城时,亲友们都来送行,并作诗歌颂他的功绩,如“维仲山甫举之,爱莫助之。

2、无能为力

【拼音】: wú néng wéi lì

【解释】: 不能施展力量。指使不上劲或没有能力去做好某件事情、解决某个问题。

【出处】: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四:“此罪至重,微我难解脱,即释迦牟尼亦无能为力也。”

【举例造句】: 使兵饷顿竭,忠臣流涕顿足而叹,无能为力,惟有一死以报国,不亦大可哀乎? ★清·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卷八·史阁部书》

【拼音代码】: wnwl

【近义词】: 力不从心、力不能及、无计可施

【反义词】: 得心应手

【歇后语】: 蚯蚓过溪;猪八戒当兵

【灯谜】: 石油危机

【用法】: 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推辞

【英文】: powerless

令行禁止、不以为然、力所能及、好吃懒做。

不能做什么的成语:心有余而力不足

公子段与郑庄公的故事?

春秋战国是中国悠远历史长河中第一个乱世,而在这个乱世中第一个称雄一方、显赫一时的霸主,就是郑庄公寤生。

郑庄公的父亲郑武公有两个儿子,长子寤生,幼子名叫共叔段。这兄弟俩同父同母,可他们的母亲姜夫人对两个儿子的态度却有着天壤之别——她偏爱幼子,却不喜欢寤生。理由说来有些荒谬,原来姜夫人生寤生的时候难产,这让她经历了很大的痛苦和惊吓,于是便为这个儿子取名寤生(即难产之意),并且对他百般嫌弃,甚至因此置周王朝相传数百年的嫡长子继承制度不顾,多次提出改立次子共叔段为太子。

在此相遇即是缘分,希望小编提供的文章能给你带来愉悦和启迪.

郑武公的夫人申姜偏爱小儿子公子段,大儿子寤生上位成为郑庄公后,申姜向小儿子讨要京城作为封邑。公子段到京城后向地方官要来京城掌管权,之后又找借口攻占鄢和廪延两座城池。一副要将哥哥郑庄公挤掉自己为王的势头。郑庄公看着自己的弟弟公子段不断扩张自己的势力并不做任何表态,大臣公子吕(郑武公的弟弟郑庄公和公子段两个人的叔叔)却很着急。难道郑国真的要在两兄弟的争斗下分裂成两个国家,那可不行郑国是哥哥一生的心血,经历过多少艰难郑国才能成为现在的强国,决不能让公子段毁了郑国。

公子吕向郑庄公表示:“公子段眼看着就要占地自立为王,您打算怎么处置公子段。现在什么都不做难道要拱手将郑国送给公子段吗。”郑庄公依旧装成一副宽容忍让的样子:“公子段是我的亲弟弟,母亲又极为疼爱他。公子段现在没有举兵造反,现在以什么名义出兵讨伐他。”

公子吕反驳道:“他现在的行为和举兵造反有什么两样,郑国眼看着就要成为两个国家了。朝中的有些大臣甚至有了二心想要投奔公子段。您必须拿出注意了,要是您想让他做郑国君主我这就投奔他,如果您不想,请您杀了公子段。”

郑庄公的态度还是不变。公子吕非常失望,下朝后遇到了祭足,祭足之前也是非常反对将京城分封给公子段,但是和郑庄公进行一次私人谈话知道郑庄公有自己的长久的打算。祭足看见公子吕因为郑庄公放任不管的态度十分失望,就在私下告诉公子吕君主不是一个软弱无能之辈,现在的忍让只是在等待更好的时机铲除公子段。公子吕得知郑庄公的深谋远虑后也不再为郑国的前景担忧。

公子段虽然明目张胆的占领城池抢夺实权,但是他的力量一直没有强大到可以攻打都城取代他的哥哥郑庄公。所以多年占据着来在京城和郑庄公一直暗中较劲,两个人谁也没有再进一步。

但是两个人的最终对决还是来了,在公元前722年,郑庄公因为公事要去往周朝都城洛邑。这个消息一传出,她的母亲申姜就知道这是一个绝好的机会,郑庄公不再都城,公子段趁机占领那么郑国就是小儿子公子段的了。

申姜这是多不喜欢自己的大儿子啊,这么多年过去了,心里还想做让自己小儿子取代郑庄公。申姜在郑庄公出发后立即就写了一封信送往京城。郑庄公了解母亲的心思,这么多年也一直防备着自己的母亲。申姜的信才被送出宫就被郑庄公派人拦截下来,密信送到郑庄公手中,信中申姜要公子段趁着郑庄公不再出兵攻打都城。郑庄公看完信后又将信密封好,派自己的手下将信送往京城交给公子段,有将公子段的回信带回来。公子段在回信中写道在五月初五就为出兵攻打都城,母亲在城内为我接应,竖起白旗就是接应信号。

这份信就是公子段造反的证据,现在郑庄公就可以名正言顺的出兵铲除公子段了。申姜和公子段的计划全被郑庄公了然于胸,但是公子段却毫不知情还以为这一回能过攻下都城代替哥哥成为郑国君主。公子段在京城准备军马粮草,还向卫国借兵,想要大干一番。公子段出发前往郑国都城的时候,郑庄公的士兵就已经伪装成商人混进京城,他们在京城内放火作为信号,京城外埋伏的郑军一看到京城内的火光就冲进京城内占领了京城。

刚刚出发没有多远的公子段收到自己的京城已经被公子吕带兵占领后,急忙调头赶回京城想要重新夺取京城。郑庄公早已预料到这种情况,于是就让公子吕在城中广宣公子段的大逆不道忘恩负义,破坏公子段的声望。公子段的士兵都收到京城亲人的家书,家书中都是叫他们不要再为公子段卖命。

郑庄公用计动摇了公子段的军队的军心,公子段的军队未战而逃。公子段看到这种景象也知道攻城无望,于是就打算逃往鄢邑再做打算。郑庄公早就摸透了公子段的心思,已经先一步来到鄢邑。公子段这下是惨败再也回天无力了,为了活命公子段逃往卫国的一个小城共城并在这里度过了余生。

公子段与郑庄公的故事:

郑武公去世后,按照古老的宗法制度,长子寤生继位,是为郑庄公。成为太后的姜夫人并未安守本分地安享晚年,而是进一步干预朝政,为共叔段鸣不平。她向郑庄公讨要制地(今河南荥阳汜水镇)作为共叔段的封地。郑庄公没有答应,他说:“制那个地方太过险要,当初虢叔就死在了哪里。除了制,选哪里都可以。”于是姜夫人又提出以京地(今河南荥阳东南部)为共叔段的封邑。姜夫人提出这个要求,就是为了扶植共叔段培养自己的势力,远离国都,有朝一日时机成熟,篡夺国君之位。但郑庄公有言在先,只好答应。

对此,大夫祭仲有所察觉,于是进凍说:“制度对于卿大夫食邑规模是有严格规定的,大的城邑不能超过都城的1/3,中等城邑不能超过1/5,小的不能超过1/9。而京城的规模已经大大超过了这一规定,如果将这块土地封给共叔段,对于国家将是一个很大的威胁,您不能不防啊!”郑庄公却无可奈何地说这些都是我母亲的意思,我又怎么能限制她呢?”

祭仲说:“太后绝对不会止步于此,她一定还想扩建城邑,如果扩建城邑,共叔段肯定会有进一步的行动。您应当防患于未然,否则一旦共叔段的势力发展起来,就难以应对了。您没听说过‘草蔓难除’这句话吗?更何况是您深受太后庇护的弟弟呢!”

郑庄公说:“多行不义必自毙,就让我们静观其变吧!”

果如祭仲的预言,不久共叔段就开始扩建城邑。见郑庄公没什么反应,共叔段更加肆无忌惮,于是下令让西部和北部的边境之民都服从自己的命令。

共叔段的嚣张跋扈,终于引起郑国上下的不满。大夫公子吕对郑庄公说:“如今的郑国已经有两个君主了,下达两种命令,辖制着两地的臣民。您作为真正的国君,怎么能容忍这种情况呢?如果您不能解决这个问题,索性就将君主之位拱手让于共叔段。如果您不想这样,就请下定决心除掉共叔段,否则百姓早晚会生出二心。”

郑伯和共叔段的故事出自《左传》,郑伯是郑庄公,他的母亲武姜生他时难产,受了磨难,因此不喜欢他。

后来武姜又生了共叔段,并且非常宠爱这个儿子,甚至想要她的丈夫郑武公立共叔段为太子,但是郑武公拒绝了她的请求,最后还是让郑庄公继位。

武姜想让郑庄公把制这个地方赐给共叔段作为封邑,庄公拒绝了母亲,并让共叔段居京城,并且放纵他的弟弟越矩的行为。

表面上看起来是因为他宠爱他的弟弟,所以不在意这些行为,实际上他是抱着“多行不义必自毙”的心态,让他弟弟一步步犯错,不加劝阻,最终他弟弟造反,而他明正言顺地处置他弟弟。

最后共叔段战败出逃。郑庄公想要杀自己的弟弟,所以故意惯着弟弟的恶习,以至弟弟膨胀,犯下死罪。

大逆不道其他应用

组词

大组词逆组词不组词道组词

笔顺笔画

大笔顺笔画逆笔顺笔画不笔顺笔画道笔顺笔画

近义词

大近义词逆近义词不近义词道近义词

反义词

大反义词逆反义词不反义词道反义词

大逆不道成语接龙

正接

道不相谋道不掇遗道不举遗道边苦李道不拾遗道不拾遗,夜不闭户道不同,不相为谋道傍筑室道存目击道长论短道长争短道弟称兄道道地地道东说西道德文章道大莫容道而不径道寡称孤道高德重道古稽今,言远合近道高魔重道高望重道骨仙风道高益安,势高益危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道合志同道尽涂殚道尽途殚道尽涂穷道尽途穷道殣相望道殣相枕道殣相属道路侧目道路传闻道路藉藉道路以目道路指目道貌岸然道貌俨然道貌凛然道旁苦李道傍之筑道三不着两道山学海道听耳食道头会尾道同契合道听涂说道听途说道无拾遗道同义合道同志合道头知尾道微德薄道西说东道学先生道远日暮道义之交道远知骥道远知骥,世伪知贤道在人为道在屎溺

反接

材剧志大此事体大才疏志大阐扬光大度长絜大胆如斗大饿死事大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丰亨豫大发皇张大发扬光大高傲自大公明正大光明正大顾小失大高自骄大骄傲自大见小暗大积小成大即小见大夸功自大狂妄自大空心老大老老大大目光远大貌似强大泥多佛大牛高马大穷措大前程远大气高志大人小鬼大事关重大声势浩大斯事体大神通广大天大地大堂皇正大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贪小失大无大不大无后为大遗艰投大为小失大妄自尊大心粗胆大喜功好大心小志大小中见大艺高胆大艺高人胆大夜郎自大以小见大因小见大由小见大因小失大自高自大州如斗大兹事体大褚小怀大知小谋大智小谋大知小言大智小言大宅中图大

参考资料:成语接龙查询大逆不道成语接龙

成语词典最新查询成语

不恶而严不问不闻不壹而三春寒料峭出类超群差若毫厘,谬以千里藏贼引盗敌国通舟东西南北人回瞋作喜虎口拔牙狐鸣篝火剑戟森森灭虢取虞鸣锣开道没脸没皮乃武乃文切肤之痛惹祸招灾肉袒负荆鼠雀之辈通时达务误付洪乔汪洋大海悬剑空垄与君周旋有子存焉斩关夺隘昼慨宵悲瞻前忽后祝寿延年致知格物

成语词典大全 网址链接:https://chengyu.122cha.com/danibudao6266.html

展开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