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知格物的意思解释及典故(故事)

关键字:
成语接龙

致知格物的意思致知格物的故事详细解释及典故致知格物成语接龙、组词、近义词、反义词

致知格物
拼音: zhì zhī gé wù
频率: 生僻
年代: 古代
词性: 中性词
结构: 联合式
解释: 致知:获得知识;格物:推究事理。获得知识,推究事物的原理。

语法: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典故出处: 西汉·司马迁《礼记·大学》:“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成语示例:
英文翻译: 

致知格物的意思解释及典故

格物致知的致知是什么意思?

①格物:研究、认识世间万物。

②致知:得到知识和智慧。

格物致知的意思是推究事物的原理,从而获得知识。

出自儒家《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原文选段: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译文:

在古代,意欲将高尚的德行弘扬于天下的人,则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意欲治理好自己国家的人,则先要调整好自己的家庭;意欲调整好自己家庭的人,则先要修养好自身的品德;意欲修养好自身品德的人,则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意。

意欲端正自己心意的人,则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意欲使自己意念真城的人,则先要获取知识;获取知识的途径则在于探究事理。

探究事理后才能获得正确认识,认识正确后才能意念真城,意念真诚后才能端正心意,心意端正后才能修养好品德,品德修养好后才能调整好家族,家族调整好后才能治理好国家,国家治理好后才能使天下大平。

致知的意思就是能够知道事物的原理,或者是可以获得知识。

出自儒家《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致知的意思就是能够知道事物的原理,或者是可以获得知识。

格物致知到底是什么,怎么“格物”?

“格”,就是定义,尤其是可量化的定义,通常方法是平均法,分几何“平均法”和代数平均法,如几何“平均法”,把地球格致为经纬划分,每格一地区每点一经纬度。代数平均法就是熟知的所谓比值法,如a=F/M,加速度或启动速度正比于平均到单位质量所受力大小,代数平均值的目的是定义一个可衡量比较的值(即量化方法),而几何“平均法”的目的是定义一个可确认可比较的空间的点或面(点构成线面),即划化方法。此即格物之法,事物不格之则不能精密表述和把握之,而格物则致知也。

格物是一个汉语词语,意思是探究万物的规律、推究事物原理,格物即格“规律”之意。

出自《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宋苏轼《谢兼侍读表》:“恭惟皇帝陛下圣神格物, 文武宪邦。”

明王鏊《震泽长语·经传》:“盖知物之本末始终,而造能得之地,是格物之义也。

《大学》中所言“格物”极为重要,人若欲修齐治平、明德于天下,“格物”是基础是前提是根本性的功夫,是“大学之道”的基石。“格物”不当则“致知”不明;物有所未格,则知有所不明。

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概念,乃儒家专门研究“物之理”的学科。

格物为儒家思想之精髓。

《大学》里的这一段话,可以看出古人对格物致知的大概看法。

古人认为:“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因此,“格物致知”的“知”就是“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的“知”。

“格物致知”的“物”就是“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的“物”。

所以,格物致知的意思就是研究物事的本末终始,搞清楚事物发展、成长的全过程,就可以知道事物的发展规律,就“知”“道”了。

简单地说,格物致知就是严格“物”的先后本末,直至“知”了隐藏其中的道理。格物致知就是“格物”从而“知道”。

具体怎么去“格物致知”呢?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都有自己“格物”的方法。

我认为新时代下“格物致知”的方法就是到人民群众中去、到实际生活中去做调查研究,就是“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就是在实际的事件和客观的事物中寻找规律、寻求真理。

以前看到一本道士的传教书关于格物的解释:

“格”是去除的意思

“物”从简单讲就是物质方面。复杂讲,万物有五类,和佛家讲的色(物质,指眼看到的东西)、声(耳)、香(鼻)、味(舌)、触(身体触碰的感觉)有点类似。古人为什么重视格物,《道德经》提到“五色使人眼盲、五音使人耳聋”,古人认为沉迷万物会导致人健康方面的衰老、退化,所以《道德经》提倡“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归根曰静,静曰复命”,这种状态是消除了利欲的引诱和外界的纷扰而得到的空明宁静,追求长生不(衰)老为目的。

格物即正物,是有德之士的一种天赋。德性不够的人就不要幻想拥有这种能力,归于有德就行了。

舜为盲者子,父玩母嚣弟傲,可以说没文凭、没后台、没背景,但他拥有格物的天赋。

凭此天赋的德性,舜不仅能使问题重重的原生家庭“蒸蒸治”,而且“耕于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于雷泽,雷泽上人皆让居;陶于河滨,河滨器皆不苦窳”。此皆以德格物之效也。

“物格而后知至”,即奶粉的生产方法不是高级的知识(知之至),如何让奶粉里不含乱七八糟不该出现的东西才是。

阳明先生如果当初格的不是竹子而是奶粉,他也不会跑到禅宗的地盘上去。

从正统主义到能力主义,再从能力主义到机会主义,最终发觉机关算尽,不逃于耶即逃于玄矣——越聪明的人越容易入此魔道。

一己之见仅供参考。

“格物致知”,简单讲,就是知道这个物是什么,能描述,就掌握住了知。更进一步,这个物和那个物,不能都说成“物”,得细化,知不同。“格物”,就是知不同。“格物致知”,就是不仅知道这“称作”什么,而且能区别出不同,才能说你“知道”了。

网络上有人调侃:一场大雪美如画,本想吟诗赠天下。奈何自己没文化,一句卧槽,雪好大。同样是下雪,去年的雪总是与今年的有不同,每个人看到的也不会同,能把不同说出了,就是有“知”了。

西方人对东方人,分不清楚是哪国人,是不“知”东方人的表现。老年人调侃年轻人:一尥蹶子就知道你想拉啥屎,这是形象的表达了对这个年轻人思想行为“知”的程度。

“格物致知”,首先这个“知”是清晰的,可描述的。其次这个“知”,是有范围界限的,是能够“区分”的,可判断的。如果不能分辨,不知有别,是“知”的缺失。

引用孔子的一句话,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可见,“格”就是“范围”,如同一个格子一个格子,有“区分”。

加关注多交流。

年轻时的王守仁为践行朱熹的“格物致知”学说,曾经“格”了七天的竹子。这里的“格”就是观察。格物的解释应该是观察“事物”——可以是一件有形的物件,也可以是种无形的事或现象。

格物的目的是致知——达到充分理解事物内在的原理,进而洞彻世间种种潜在运行的规律,这种规律便是“道”。

在世界上,任何一种事物的存在,都有其各自原理和法则,它们本身无论如何宏大如何细微,都体现着“宇宙规律”,即“道”在世间的运行。万事万物无不如此,所以这个世界上有以书画证道的——如王羲之吴道子,也有以刀剑证道的——如宫本武藏,有人通过体会自然以获得顿悟天机的,也有人靠着经历种种磨难达到洞悉世事的……所以说条条大路皆可上“洛”。这正是庄子说的,道在“蝼蚁“、”稊稗“、”屎溺“中的原因。

至于如何”格物“,窃以为只需平心静气下来,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全心全意的感受,便自然能从事物本身具有的特质或其在环境中所产生的变化,来体出宇宙间运行的“道理”。

格物,即将面对的各种事与物以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古人的方法,由粗至细为太极、阴阳、三才、四时、五行、六气、七星、八卦、九宫。通过九个层次上的分析归类,人就会对各种事物形成由粗至细的认知,如同在地球上设定经纬一样,古人设定了九个层次的立体经纬模式。如此,以最高的抽象思维模式清楚地了解事物,就可以达到对事物的透彻了解,亦即格物至致而至知。

格物致知这句话理解意义甚多,不一而足。社会上关于“格物致知”的流行诠释是根据南宋朱熹学说的部份观点,认为“格物致知”就是研究事物而获得知识、道理。

我认为,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必须兼顾《易经》学说去加以理解。《易经》这部书是四书五经之首。是其他学说的辩证法。《易经》这部书本身就是对大自然一种探索。作为当时的儒家,也是站在天人合一的观点去看世界,分析世界。通过格物,人们懂得了人的身体生命运行与大自然息息相关,从而逐步发觉社会事务与这些也息息相关。然后通过《易经》象传,逐渐发觉一些事物可以通过《易经》进行推算纠知,从而推算事务的发展规律。

怎样格物?古人除了运用正常的数学运算认知世界万物,还用观察方式获取规律的方式认知万物,如古人通过观察大自然的变化认知大自然四季分明,从而根据天象进行农耕活动。这些认知只是表象的认知。更深层次的认知古人通过《易经》演算的方式穷纠天理,认知大自然,从而推算万事万物的发展规律,从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做到为人类服务,为社会服务。如《易经》中说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又《易经》所说丕极而泰,泰极而否。

格物致知,是文言,白话就是分门别类,划分类别,

古代国学,四库,经史子集,

书架分格,知识分类。

格物而后致知是什么意思?

格物致知 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是gé wù zhì zhī,意思是探究事物原理,而从中获得智慧或从中感悟到某种心得。

“格物致知”包含“实事求是”精神,但是,其内涵远比“实事求是”丰富。现今流行观点和朱熹观点的差异,乃是在关于“致知”的解释。朱熹所谓的“知”是知性─包含了智慧、心得感悟与知识─而现代流行观点的“知”只是指知识,这种观念变异可能是由于现今社会流行唯物论观点所产生的影响。

意思是,通过努力地探究事物的本质道理,来获取知识。

出自我国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礼记》一书当中的“大学”篇,在其中的原句为“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格物而致知什么意思?

格物致知,探究事物原理,从中获得智慧或感悟到某种心得。

致知格物意思?

致知格物的意思是指通过物体去了解相关的智慧

致知格物其他应用

组词

致组词知组词格组词物组词

笔顺笔画

致笔顺笔画知笔顺笔画格笔顺笔画物笔顺笔画

近义词

致近义词知近义词格近义词物近义词

反义词

致反义词知反义词格反义词物反义词

致知格物成语接龙

正接

物不平则鸣物腐虫生物阜民安物阜民康物阜民熙物归旧主物各有主物归原主物华天宝物换星移物极必反物极必返物极将返物尽其用物竞天择物极则反物极则衰物论沸腾物美价廉物力维艰物离乡贵物盛则衰物伤其类物是人非物稀为贵物议沸腾物以类聚物以群分物殷俗阜物以希为贵物以稀为贵物在人亡物至则反

反接

步调一致百虑一致表里一致别饶风致别无二致并无二致楚楚有致错落有致高情远致高人雅致豪情逸致毫无二致举国一致极情尽致淋漓尽致林下风致奇情异致齐心一致殊方同致深入细致殊涂同致殊涂一致失张失致团结一致闲情别致闲情逸致雅量高致雅人清致雅人深致言行一致逸韵高致专心一致作张作致做张做致

参考资料:成语接龙查询致知格物成语接龙

成语词典最新查询成语

哀感天地暗藏杀机安然无事安土重迁白发苍苍悲欢聚散病急乱投医避迹违心巴山越岭波属云委吹吹打打楚楚谡谡赤地千里出风头草间求活差以毫厘,失之千里惩一儆众遁迹方外刀山剑树蠹啄剖梁柱尔为尔,我为我发荣滋长飞沙走砾隔壁撺椽固步自封高高在上鬼画符观机而作贯甲提兵毂交蹄劘孤立寡与攻其一点,不及其余更弦改辙换斗移星海沸江翻好古敏求忽冷忽热红旗报捷吼三喝四鸿业远图兼而有之见怪不怪金戈铁马肩摩袂接今日有酒今日醉聚蚊成雷惊心怵目金印紫绶克敌制胜空中结构离本趣末老而不死乐而忘归镂金错采驴鸣犬吠两厢情愿马后炮迷离扑朔莫明其妙马疲人倦马如游龙满天飞瞒天讨价孽海情天拈斤播两宁为鸡尸,无为牛从拿贼见赃朋党比周破口痛骂飘然欲仙墙风壁耳请客送礼千年一律亲若手足其应如响任从风浪起,稳坐钓鱼船热锅上蝼蚁认鸡作凤人满为患日迈月征十八层地狱书呆子摅肝沥胆上梁不正下梁歪司农仰屋深情厚意拾人涕唾死者相枕昙花泡影桃李不言,下自成行梯山架壑泰山梁木物极将返无其奈何析辨诡辞悬河注水香娇玉嫩星罗棋布星流影集休明盛世泫然流涕欣喜雀跃询于刍荛新淫之声心知其意一长半短一刀两断有害无益严家饿隶眼开眉展羊入虎群一时之秀一无所取尤物移人有志不在年高诈痴佯呆直待雨淋头招风揽火之乎者也众口一辞珠连璧合祖龙一炬转瞬之间昼想夜梦朝夷暮跖坐于涂炭置之脑后正直无私

成语词典大全 网址链接:https://chengyu.122cha.com/zhenzhonghongbao40679.html

展开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