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蛇出洞的意思引蛇出洞的故事详细解释及典故引蛇出洞成语接龙、组词、近义词、反义词
- 引蛇出洞
- 拼音: yǐn shé chū dòng
- 频率: 常用
- 年代: 现代
- 词性: 中性词
- 结构: 连动式
- 解释: 比喻引诱坏人进行活动,使之暴露。
- 语法: 作谓语、宾语、定语;指引诱坏人进行活动。
- 典故出处: 梁实秋《聋》:“弄蛇者吹起笛子就能引蛇出洞,使之昂首而舞。"
- 成语示例:章诒和《往事并不如烟》:“如果说,父亲与会是中了‘~’之计,那么,储安平6月1日在中央统战部的发言,则被许多人视为‘自投罗网’。"
- 英文翻译: draw snake out of its hole
引蛇出洞的意思解释及典故
搜神记李寄斩蛇赏析?
赏析
干宝《搜神记·李寄斩蛇》描写了穷苦少女李寄斩蛇除害的事迹,热情赞颂其不畏凶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大智大勇,同时也暴露了封建官吏的懦怯无能、草菅人命。
故事情节虽较简单却很完整,叙事也井然有序。首先交代故事发生的地点、主要事件,展开矛盾。闽中庸岭,有大蛇为害,郡县官吏束手无策,还听从大蛇的意旨,残忍地以童女祭蛇。累年已用九女,蛇害依然。其次,写将乐少女李寄不顾父母反对,挺身而出,主动应募。再次,写李寄斩蛇的经过。她事先“告请好剑及咋蛇犬”,做好周密安排、充分准备,表明她不信邪,不畏凶残,对即将到来的拼斗胸有成竹。届时她“诣庙中坐,怀剑将犬”,沉着应对。又“先将数石米糍,用蜜麨灌之,以置穴口”,设巧计引蛇出洞。乘大蛇“啖食”之际,放犬“啮咋”,自己从后奋力砍杀,终于为民除去一大祸害。斩蛇的过程,既表现了她的机智,也表现了她的勇敢。复次,写她入穴寻得九女髑髅,叹其怯弱,哀其不幸,自然交代了故事的结局。“于是寄女缓步而归”,寥寥数字,传神地表现出这个少女从容自信的情态和气度。在叙事中,李寄的勇敢机智和官吏的懦怯无能形成强烈的对比。文章对李寄的描写虽然着墨不多,但能抓住情节的展开来表现,人物形象鲜明。
文章最后写越王“聘寄女为后”以及对其家人的奖赏,在情节结构上有画蛇添足之嫌,削弱了李寄斩蛇除害的社会意义。李寄与父母的对话流露出重男轻女的倾向,也有损李寄的形象。
杨万里的故事?
今天给大家说说杨万里简介和杨万里的故事,杨万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号诚斋。汉族江右民系。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人。南宋大臣,著名文学家、爱国诗人,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被誉为一代诗宗。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
杨万里
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杨万里登进士第,历仕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曾任国子博士、广东提点刑狱、太子侍读、秘书监等职,官至宝谟阁直学士,封庐陵郡开国侯。开禧二年(1206年),杨万里病逝,年八十。获赠光禄大夫,谥号"文节"。
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六月,高宗逊位于太子赵昚(即宋孝宗),南宋政局发生重大变化。孝宗即位后,锐意恢复,起用张浚为枢密使,不久又任其为相。
隆兴元年(1163年)秋,杨万里离零陵任,赴调至临安。因张浚推荐,除临安府教授。未及赴任,就因父病,而于隆兴二年(1164年)正月西归吉水。八月四日,父亲病故,杨万里在家服丧。
乾道三年(1167年)春,杨万里至临安,先后谒见副枢密使陈俊卿和枢密使虞允文,上政论《千虑策》。
《千虑策》分"君道"、"国势"、"治原"、"人才"、"论相"、"论将"、"论兵"、"驭吏"、"选法"、"刑法"、"冗官"、"民政"共三十篇,深刻总结了靖康之难以来的历史教训,直率批评了朝廷的腐败无能,提出了一整套振兴国家的方针策略,充分显示了杨万里的政治才能。
治理奉新
乾道六年(1170年),杨万里除隆兴府奉新县知县。恰值奉新大旱,百姓生活十分困苦。杨万里于四月二十六日上任,见牢中关满交不起租税的百姓,官署府库却依然空虚,深知是群吏中间盘剥所致。于是他下令,全部放还牢里的"囚犯",并禁止逮捕、鞭打百姓,然后发给每户一纸通知,放宽其税额、期限。结果百姓纷纷自动前来纳税,不出一月,欠税全部交清。杨万里在奉新任职虽只半年,却初次实践了他的不扰民政治,颇获治绩。
十月,因右相虞允文推荐,杨万里被召为国子博士,自此开始在京任职。
历职内外
乾道七年(1171年),张栻之前因反对宠臣近习执掌要职而得罪虞允文,于此年被挤,出知袁州。杨万里抗章力争张拭不当去位,又致书虞允文,以正理相规劝,公而忘私,深为世人称道。七月,转太常博士。
乾道八年(1172年),升太常丞兼权任吏部右侍郎。
乾道九年(1173年)四月,转将作少监。
淳熙元年(1174年)正月,除漳州知州。 临行时不忘上札,忠告孝宗戒贪吏、施廉吏。后因病未赴任,家居三年。
淳熙四年(1177年)春,出常州知州。
淳熙六年(1179年)正月,除提举广东常平茶盐公事。 杨万里于二月携家离开常州,待次近一年。
淳熙七年(1180年)正月,离吉水赴任广东。
淳熙八年(1181年)二月,改任广东提点刑狱。同年冬,闽"盗"沈师进入梅州,他率兵平定,被孝宗称为"仁者之勇",赐直秘阁。
淳熙九年(1182年)七月,继母去世,离任服丧。
淳熙十一年(1184年)十月服除,被召入京任尚书右郎,后任吏部员外郎。
淳熙十二年(1185年)五月,除吏部郎中,应诏上书,极论时事。宰相王淮问他:"宰相何事最急先务",杨万里以"人才最急先务"为答,并条上《荐士录》(《淳熙荐士录》),举荐朱熹等六十人。孝宗亲自将其升为东宫(太子)侍读,太子赵惇亲题"诚斋"二字赠给杨万里。
淳熙十三年(1186年),转任枢密院检详,历任尚书省右司郎中、左司郎中,仍兼东宫侍读。
淳熙十四年(1187年)十月,任秘书少监。
享庙之争
淳熙十五年(1188年)三月,孝宗采纳翰林学士洪迈之议,以吕颐浩等人配飨高宗庙祀。杨万里力争主战名相张浚当配飨,指斥洪迈不俟集议、专辄独断,无异"指鹿为马",因此惹恼孝宗。孝宗说:"万里以朕为何如主?"因而削去直秘阁,出知绢州(今江西高安)。
复召还朝
淳熙十六年(1189年)二月,孝宗禅位于太子赵惇(即宋光宗)。杨万里于五月复直秘阁,八月被召,九月入京。他连上三札,要求光宗爱护人才、疏远奸佞,做到"一日勤,二日俭,三日断,四日亲君子,五日奖直言"(《第三札子》)。十月,除任秘书监。
绍熙元年(1190年),以焕章阁学士职充任接伴金国贺正旦使,兼实录院检讨。八月,《孝宗日历》修成,照例应由杨万里为《日历》作序,而宰臣却另命礼部郎官傅伯寿作序,杨万里于是自劾失职,请求去职,光宗挽留。接着又因要进《孝宗圣政》书,本应由杨万里奉进,但孝宗犹念旧恶,大不痛快,于是外调杨万里为江东转运副使,暂时代理总管淮西和江东军马钱粮。
幽居不出
绍熙二年(1192年),朝廷下令于江南诸郡行使铁钱会子,杨万里上书谏阻,不奉诏,得罪宰臣,因而改任赣州知州,杨万里未就职,并请求任祠禄官,获授秘阁修撰、提举万寿宫,于八月谢病自免,回归吉水。自此幽屏,便与世绝。
绍熙五年(1194年),光宗禅位于宋宁宗赵扩。宁宗即位后,召杨万里赴京,杨万里辞谢不往。次年九月,升焕章阁待制,提举兴国宫。
庆元四年(1198年)正月,进封吉水县开国子,食邑五百户。
庆元五年(1199年),因已过退休的年龄,便请求致仕。三月,升宝文阁待制,允其致仕。 次年十二月,进封吉水县开国伯。
嘉泰三年(1203年)八月,进宝谟阁直学士,宁宗赐其衣带。
嘉泰四年(1204年)正月,进封庐陵郡开国侯,加食邑三百户。
开禧元年(1205年),宁宗又召杨万里赴京,他再次推辞。
病逝家中
开禧二年(1206年)二月,升宝谟阁学士。同年五月八日(6月15日),杨万里逝世,享年八十岁。
开禧三年(1207年)正月,朝廷追赠杨万里为光禄大夫。
嘉定六年(1213年)十二月,朝廷宣敕,赐杨万里谥号"文节"。
有一年春天,杨万里到当时的京都临安,就是今天的杭州应考,杨万里在西湖的苏堤上闲游,满眼秀丽的风光,令他心旷神怡,便脱口道:“西湖风光,举世无双,湖上筑堤,天下第一。”
旁边一个牧童听了,笑着说:“您说得并不准确。”杨万里便问原因,牧童解释说:“全国有好多个西湖,风景都很美。听说广东惠州的西湖就很不错,而且也有苏东坡筑的湖堤。”杨万里听了心悦诚服。
1、有一天,杨万里去旅游。在路上他累了想休息了。于是杨万里找到了一家旅馆。杨万里就在那里吃完了饭休息了。
杨万里刚要躺下休息,他突然听见一个小孩在外面说:“马上就抓到你了,小蝴蝶。杨万里想出去看个究竟。他来到了菜园,看到了一个小孩在追一只黄蝶。可是黄蝶跑进了菜花里,小孩到了菜花里找了找,没发现,结果自己把裤子给弄脏了。
杨万里看见了小孩这个有趣的故事,就回去开始写诗了。诗的内容是: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宋)《宿新市徐公店》
译文:篱笆稀稀落落,一条小路通向远方,树上的花瓣纷纷飘落,却还尚未形成树阴。小孩子飞快地奔跑着追赶黄色的蝴蝶,可是蝴蝶突然飞入菜花丛中,再也找不到了。
2、复召还朝
淳熙十六年(1189年)二月,孝宗禅位于太子赵惇(即宋光宗)。杨万里于五月复直秘阁,八月被召,九月入京。他连上三札,要求光宗爱护人才、疏远奸佞,做到“一日勤,二日俭,三日断,四日亲君子,五日奖直言”(《第三札子》)。十月,除任秘书监。
绍熙元年(1190年),以焕章阁学士职充任接伴金国贺正旦使,兼实录院检讨。八月,《孝宗日历》修成,照例应由杨万里为《日历》作序,而宰臣却另命礼部郎官傅伯寿作序,杨万里于是自劾失职,请求去职,光宗挽留。
接着又因要进《孝宗圣政》书,本应由杨万里奉进,但孝宗犹念旧恶,大不痛快,于是外调杨万里为江东转运副使,暂时代理总管淮西和江东军马钱粮。
3、享庙之争
淳熙十五年(1188年)三月,孝宗采纳翰林学士洪迈之议,以吕颐浩等人配飨高宗庙祀。杨万里力争主战名相张浚当配飨,指斥洪迈不俟集议、专辄独断,无异“指鹿为马”,因此惹恼孝宗。孝宗说:“万里以朕为何如主?”因而削去直秘阁,出知绢州(今江西高安)。
4、治理奉新
乾道六年(1170年),杨万里除任隆兴府奉新知县。恰值奉新县大旱,百姓生活十分困苦。杨万里于四月二十六日上任,见牢中关满交不起租税的百姓,官署府库却依然空虚,深知是群吏中间盘剥所致。
于是他下令,全部放还牢里的“囚犯”,并禁止逮捕、鞭打百姓,然后发给每户一纸通知,放宽其税额、期限。结果百姓纷纷自动前来纳税,不出一月,欠税全部交清。杨万里在奉新任职虽只半年,却初次实践了他的不扰民政治,颇获治绩。
同年十月,因宰相虞允文的推荐,杨万里被召为国子博士,自此开始在京任职。
5、淳熙六年正月,朝廷把杨万里调到广南东路任提举常平盐茶公事,当时广东是一个地广人稀的荒蛮瘴疠之地,而广东最繁杂的差事就是商业贸易税的征管,其中最主要的是盐茶专卖的管理。
南宋时期实行食盐专卖,政府出售专卖权,给私人生产销售,叫作卖“盐引”,商家纷纷贿赂负责卖“盐引”的官员,以捞取暴利,使得老百姓苦不堪言。
杨万里通过暗访了解到,市场上的食盐价格太贵,是因为官盐基本上被外来的三家寡头买断,他们联合轮番涨价,缺乏市场竞争,而有关官员得了贿赂又刻意保护他们的市场垄断权,使食盐走私猖獗,严重冲击食盐市场,造成官府税银大量流失。
杨万里掌握情况后,采取了“引蛇出洞”的计策来肃贪,就这样把广南东路常平盐茶一潭死水整个地搅活了,整顿了官盐市场。
仅仅过了五个月,全路零售市场的盐茶售价就平均下降了百分之三十五,而官府收获的盐茶税比往年竟增加了百分之五十。朝廷和广盐销售区人民都大受其利,而杨万里的清廉和德政也在岭南一带传为佳话。
疯狂猜成语一个人在草丛中打蛇答案是什么?
打草惊蛇 dǎ cǎo jīng shé [释义] 打草时惊动伏在草中的蛇。
原比喻惩治甲方以警告乙方或甲受到打击惩处;使乙感到惊慌。后多比喻行动不慎不严密而惊动对方。
[语出] 宋·郑文宝《南唐近事》:“王鲁为涂宰;渎物为务;会部民连状诉主簿贪;鲁乃判曰:‘汝虽打草;吾已蛇惊。
’” [正音] 蛇;不能读作“sé”。
[辨形] 惊;不能写作“警”。
[近义] 操之过急 因小失大 [反义] 欲擒故纵 引蛇出洞 [用法] 含贬义。
多表示劝阻或否定的语气。
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
[结构] 连动式。
[辨析] ~和“风吹草动”;都有前因后果的关系;但“风吹草动”通常指轻微的动荡和变故。
[例句] 这是敌人的先头部队;放他们过去;以免~;影响全歼敌人主力的计划。
[英译] act rashly and alert the enemy [成语故事] 唐朝的时候,有一个名叫王鲁的人,他在衙门做官的时候,常常接受贿赂、不遵守法规。
有一天,有人递了一张状纸到衙门,控告王鲁的部下违法、接受贿赂。
王鲁一看,状纸上所写的各种罪状,和他自己平日的违法行为一模一样。
王鲁一边看着状纸,一边发着抖:“这…这不是在说我吗?” 王鲁愈看愈害怕,都忘状纸要怎么批,居然在状纸上写下了八个大字:“汝虽打草,吾已蛇惊。
”意思就是说你这样做,目的是为了打地上的草,但我就像是躲在草里面的蛇一样,可是被大大的吓了一跳了!
二百五是怎么来的?
二百五指傻头傻脑,不很懂事而又倔强莽撞的人。 来历传说: 源于战国故事: 战国时期,有个历史人物叫苏秦,是个纵横家。他说服齐、楚、燕、赵、魏、韩六国联合起来,结成同盟,对付共同的敌人——秦国,从而受到了大国君王的赏识,被封为丞相,史称“六国封相”。 正当苏秦在齐国积极效力的时候,遇上了刺客。苏秦被当胸刺了一剑,当天晚上,就不治身亡了。齐王听到这个消息,非常生气,立即下令捉拿凶手。可是刺客已逃得无影无踪,到哪里去捉呢?齐王灵机一动,想出了“引蛇出洞”的妙计。他下令把苏秦的头割下来,还让人用鞭子抽打他的尸体,弄得满头满脸都是血。然后把血淋淋的人头悬挂在城门口,张贴出黄榜,上面写着:“苏秦是个大内奸,死有余辜。齐王一直想杀了他,却没想到什么好的办法。今幸有义士为民除害,大快人心。齐王下旨重赏,奖励黄金千两,请义士来领赏。” 此榜一出,果然有人上了钩。竟有四人前来领赏,而且他们都一口咬定:苏秦是自己杀的。于是士兵把他们“请”到齐王跟前。齐王见到他们四个人,恨得咬牙切齿。可他还是煞有介事地问:“这一千两黄金,你们四个人怎么个分法?” 这四个人不知道中了计,还高兴得立即回答说:“这好办,1000÷4=250,每人二百五。” 齐王一听他们还乐滋滋地想着赏金,拍案大怒:“把这四个二百五推出去斩了!”这四个人就成了替死鬼被杀了。而真正的刺客,据说是秦国派来的杀手,早就逃回秦国去了。从此民间便留下了二百五的说法,人们常用它来形容傻瓜、笨蛋和被财色所迷惑的人。 源于民间传说: 从前有一个秀才,为了考取功名废寝忘食、发奋苦读,可是终其一生都不曾中举,连儿子都没有生。到了晚年,老秀才终于心灰意冷淡泊名利了,反而喜得贵子,添得双丁。秀才回想一生成败,不由得感慨万千,于是给两个儿子起名:一个叫做成事,一个叫做败事。从此秀才在家闭门课子,日子过得其乐融融。一天,秀才吩咐妻子道:“我要去集市上逛逛,你在家督促二子写字,大儿子写三百个,小儿子写二百个。”秀才赶集回来之后询问二子在家用功如何,老妻回答道:“写是写了,不过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两个都是二百五!” 源于推牌九: 牌九系一种赌具,其中有“二板”(四个点)和“么五”(六个点)两张牌,这两张牌配在一起就是十个点,在推牌九这一赌博活动中,被称为“毙十”。它在牌九里是最小的点,谁都比它大,它什么牌也“吃”不了,所以后来人们就用“二板五”(二板和么五的简称)这个词来戏称什么事也做不好,也管不了的人。时间久了,就把“二板五”叫成了“二百五”。 源于智商IQ: IQ的意思其实就是智商,是衡量智力的一种指数,其最高指数为250。在140以上者接近极高才能(国外常把这种人称为“天才”),120~140者为很高才能,110~120为高才能,90~110为正常才能,80~90为次正常才能,70~80为临界正常才能,60~70为轻度智力孱弱,50~60为深度智力孱弱,25~60为亚白痴,25以下者为白痴。正常智力的界限为智商90~110。常理来说,正常的测智商的题库,能达到140的,就已经算是天才了,而据说爱因斯坦的IQ达到了180,所以250的智商,可以说是超天才。又有人说,天才和精神病只有一线之差,所以,250这个几乎无人可及的境界,更多的就是用来形容笨蛋了(有些人被形容为爱因斯坦,意思为他的话语行为是我们这些普通智力的人无法理解的,不是天才就是蠢材)。 其他说法: 据某中学语文书记载,古代人用银子按两划分,一般五百两是个整数单位,用纸包好,当时包五百两是为“一封”,而二百五十两就是“半封”银子,因为跟“半疯”谐音,所以后来人们也把疯疯癫癫的人做“二百五”。 从前有一个傻瓜,家道中落。有一天他去卖传家至宝,宝物上写“卖金二百五十八两”,结果他卖的时候有人和他讨价还价,硬是只给250,他想250就250,于是卖得金子250两,很多人笑话他少要了8两金子,笨蛋一个。从那以后人们就把做事糊涂的人称为二百五。 到了现代,据说有人学唱歌星伍佰的歌,怎么也学不象。别人说他顶多算半个五百。 山东枣庄、微山、江苏徐州方言“半熟(读作‘半浮’)”就是“二百五”的意思,这里把傻瓜或说话不正经、办事不认真、处事随便、好出洋相的人称为“半熟(读作‘半浮’)”。话说“二百五” “二百五”不是一个很古老的词,不用说《尔雅》、《说文》、《康熙字典》不载,即便《辞源》、《辞海》也不见踪迹,只有《现代汉语词典》收有词条,却也未标明出处,只提示了一句“[方]半瓶醋。”“半瓶醋”出自元杂剧《司马相如题桥记》:“如今那街上常人,粗读几句书,咬文嚼字,人叫他做半瓶醋。”清代《石头记》六十四回有:“又有一等半瓶醋的读书人。”何谓“半瓶醋”,即“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比喻一知半解却好人前卖弄,也叫“半吊子”。其实,《现汉》只说对了一半,且拐了一个“弯儿”。“二百五”说的是“钱数”,与“半吊子”的关系更密切些。 如同“马大哈”源于马三立的相声《买猴》,俗语“二百五”的“根儿”恐怕也要从文艺作品中去寻。在稍早的文字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到,清代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发表于1903年-1905年)第八十三回:“原来他是一个江南不第秀才,捐了个二百五的同知,在外面瞎混。”1913年上海亚细亚影戏公司制作了由张石川执导的电影短片《二百五白相城隍庙》。丁楚鹤出演主角“二百五”,这个第一次走进上海的农民,由于不懂规矩,傻气四溢,闹剧不断,被演得惟妙惟肖,给人印象极深,此后“二百五”不胫而走,流行各地。1924年,陈独秀在《收回教育权》一文中言及“二百五”。1949年,上海大同电影公司又摄制了电影《二百五小传》,描写一位正直憨厚、爱打抱不平的评戏艺人,其绰号“二百五”。此后,“二百五”的“名气”更大,几乎传遍全国。 另外,据著名戏剧人翁偶虹说,早年昆曲本有《蝴蝶梦》演绎庄子幻化故事。梆子改名为《大劈棺》,增添了“二百五”、“三百三”两个灵童角色,颇有噱头,反胜昆曲。京剧《蝴蝶梦》基本翻自梆子,筱翠花(于连泉)挑班演出不见出色。上海名丑刘斌昆重新塑了“二百五”这一角色,独创漆布长衫、坎肩、小帽,酷肖纸质,其功夫极深,被抱出场后,鹄立椅上,右手拿烟袋,左手弯胸前,历时一刻,身无少动,观众诧为奇技,直呼其“纸人”。京剧《蝴蝶梦》有一对白:杂扮童儿道:“什么人鸡毛喧叫?呀,这个人好像我二百五十大钱买来的童男,怎么活了?不要紧,待我叫他一叫。特(忒),二百五。”童男答道:“怎叫我二百五……你买的是纸的,我是个人,怎会一样?” “二百五”就是二百五十文大钱,就是“半吊子”。(但是实际上一吊钱是一千文,半吊子就是五百文了。)从以上分析来看,猜测“二百五”一词很可能产生于晚清民初。至于“半吊子”,可能就更早一些了。 楚剧是一个古老的地方声腔剧种,旧称哦呵腔、黄孝花鼓戏、西路花鼓戏。由清代道光年间(1821年-1851年)鄂东流行的哦呵腔与黄陂、孝感一带的山歌、道情、竹马、高跷及民间说唱等融合形成,1926年改称楚剧。楚剧有一出传统小戏就叫《半吊子卖鞋》,是搬演一个绰号“半吊子”的鞋匠腊月三十卖鞋过年的故事。说明那时就有“半吊子”一说。 二百五是“二杆子、半吊子、无所不至”几词各取词头“二、半、无”谐音而成,是一句骂人很重的话。
二百五指傻头傻脑,不很懂事而又倔强莽撞的人。 来历传说: 源于战国故事: 战国时期,有个历史人物叫苏秦,是个纵横家。他说服齐、楚、燕、赵、魏、韩六国联合起来,结成同盟,对付共同的敌人——秦国,从而受到了大国君王的赏识,被封为丞相,史称“六国封相”。 正当苏秦在齐国积极效力的时候,遇上了刺客。苏秦被当胸刺了一剑,当天晚上,就不治身亡了。齐王听到这个消息,非常生气,立即下令捉拿凶手。可是刺客已逃得无影无踪,到哪里去捉呢?齐王灵机一动,想出了“引蛇出洞”的妙计。他下令把苏秦的头割下来,还让人用鞭子抽打他的尸体,弄得满头满脸都是血。然后把血淋淋的人头悬挂在城门口,张贴出黄榜,上面写着:“苏秦是个大内奸,死有余辜。齐王一直想杀了他,却没想到什么好的办法。今幸有义士为民除害,大快人心。齐王下旨重赏,奖励黄金千两,请义士来领赏。” 此榜一出,果然有人上了钩。竟有四人前来领赏,而且他们都一口咬定:苏秦是自己杀的。于是士兵把他们“请”到齐王跟前。齐王见到他们四个人,恨得咬牙切齿。可他还是煞有介事地问:“这一千两黄金,你们四个人怎么个分法?” 这四个人不知道中了计,还高兴得立即回答说:“这好办,1000÷4=250,每人二百五。” 齐王一听他们还乐滋滋地想着赏金,拍案大怒:“把这四个二百五推出去斩了!”这四个人就成了替死鬼被杀了。而真正的刺客,据说是秦国派来的杀手,早就逃回秦国去了。从此民间便留下了二百五的说法,人们常用它来形容傻瓜、笨蛋和被财色所迷惑的人。 源于民间传说: 从前有一个秀才,为了考取功名废寝忘食、发奋苦读,可是终其一生都不曾中举,连儿子都没有生。到了晚年,老秀才终于心灰意冷淡泊名利了,反而喜得贵子,添得双丁。秀才回想一生成败,不由得感慨万千,于是给两个儿子起名:一个叫做成事,一个叫做败事。从此秀才在家闭门课子,日子过得其乐融融。一天,秀才吩咐妻子道:“我要去集市上逛逛,你在家督促二子写字,大儿子写三百个,小儿子写二百个。”秀才赶集回来之后询问二子在家用功如何,老妻回答道:“写是写了,不过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两个都是二百五!” 源于推牌九: 牌九系一种赌具,其中有“二板”(四个点)和“么五”(六个点)两张牌,这两张牌配在一起就是十个点,在推牌九这一赌博活动中,被称为“毙十”。它在牌九里是最小的点,谁都比它大,它什么牌也“吃”不了,所以后来人们就用“二板五”(二板和么五的简称)这个词来戏称什么事也做不好,也管不了的人。时间久了,就把“二板五”叫成了“二百五”。 源于智商IQ: IQ的意思其实就是智商,是衡量智力的一种指数,其最高指数为250。在140以上者接近极高才能(国外常把这种人称为“天才”),120~140者为很高才能,110~120为高才能,90~110为正常才能,80~90为次正常才能,70~80为临界正常才能,60~70为轻度智力孱弱,50~60为深度智力孱弱,25~60为亚白痴,25以下者为白痴。正常智力的界限为智商90~110。常理来说,正常的测智商的题库,能达到140的,就已经算是天才了,而据说爱因斯坦的IQ达到了180,所以250的智商,可以说是超天才。又有人说,天才和精神病只有一线之差,所以,250这个几乎无人可及的境界,更多的就是用来形容笨蛋了(有些人被形容为爱因斯坦,意思为他的话语行为是我们这些普通智力的人无法理解的,不是天才就是蠢材)。 其他说法: 据某中学语文书记载,古代人用银子按两划分,一般五百两是个整数单位,用纸包好,当时包五百两是为“一封”,而二百五十两就是“半封”银子,因为跟“半疯”谐音,所以后来人们也把疯疯癫癫的人做“二百五”。 从前有一个傻瓜,家道中落。有一天他去卖传家至宝,宝物上写“卖金二百五十八两”,结果他卖的时候有人和他讨价还价,硬是只给250,他想250就250,于是卖得金子250两,很多人笑话他少要了8两金子,笨蛋一个。从那以后人们就把做事糊涂的人称为二百五。 到了现代,据说有人学唱歌星伍佰的歌,怎么也学不象。别人说他顶多算半个五百。 山东枣庄、微山、江苏徐州方言“半熟(读作‘半浮’)”就是“二百五”的意思,这里把傻瓜或说话不正经、办事不认真、处事随便、好出洋相的人称为“半熟(读作‘半浮’)”。话说“二百五” “二百五”不是一个很古老的词,不用说《尔雅》、《说文》、《康熙字典》不载,即便《辞源》、《辞海》也不见踪迹,只有《现代汉语词典》收有词条,却也未标明出处,只提示了一句“[方]半瓶醋。”“半瓶醋”出自元杂剧《司马相如题桥记》:“如今那街上常人,粗读几句书,咬文嚼字,人叫他做半瓶醋。”清代《石头记》六十四回有:“又有一等半瓶醋的读书人。”何谓“半瓶醋”,即“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比喻一知半解却好人前卖弄,也叫“半吊子”。其实,《现汉》只说对了一半,且拐了一个“弯儿”。“二百五”说的是“钱数”,与“半吊子”的关系更密切些。 如同“马大哈”源于马三立的相声《买猴》,俗语“二百五”的“根儿”恐怕也要从文艺作品中去寻。在稍早的文字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到,清代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发表于1903年-1905年)第八十三回:“原来他是一个江南不第秀才,捐了个二百五的同知,在外面瞎混。”1913年上海亚细亚影戏公司制作了由张石川执导的电影短片《二百五白相城隍庙》。丁楚鹤出演主角“二百五”,这个第一次走进上海的农民,由于不懂规矩,傻气四溢,闹剧不断,被演得惟妙惟肖,给人印象极深,此后“二百五”不胫而走,流行各地。1924年,陈独秀在《收回教育权》一文中言及“二百五”。1949年,上海大同电影公司又摄制了电影《二百五小传》,描写一位正直憨厚、爱打抱不平的评戏艺人,其绰号“二百五”。此后,“二百五”的“名气”更大,几乎传遍全国。 另外,据著名戏剧人翁偶虹说,早年昆曲本有《蝴蝶梦》演绎庄子幻化故事。梆子改名为《大劈棺》,增添了“二百五”、“三百三”两个灵童角色,颇有噱头,反胜昆曲。京剧《蝴蝶梦》基本翻自梆子,筱翠花(于连泉)挑班演出不见出色。上海名丑刘斌昆重新塑了“二百五”这一角色,独创漆布长衫、坎肩、小帽,酷肖纸质,其功夫极深,被抱出场后,鹄立椅上,右手拿烟袋,左手弯胸前,历时一刻,身无少动,观众诧为奇技,直呼其“纸人”。京剧《蝴蝶梦》有一对白:杂扮童儿道:“什么人鸡毛喧叫?呀,这个人好像我二百五十大钱买来的童男,怎么活了?不要紧,待我叫他一叫。特(忒),二百五。”童男答道:“怎叫我二百五……你买的是纸的,我是个人,怎会一样?” “二百五”就是二百五十文大钱,就是“半吊子”。(但是实际上一吊钱是一千文,半吊子就是五百文了。)从以上分析来看,猜测“二百五”一词很可能产生于晚清民初。至于“半吊子”,可能就更早一些了。 楚剧是一个古老的地方声腔剧种,旧称哦呵腔、黄孝花鼓戏、西路花鼓戏。由清代道光年间(1821年-1851年)鄂东流行的哦呵腔与黄陂、孝感一带的山歌、道情、竹马、高跷及民间说唱等融合形成,1926年改称楚剧。楚剧有一出传统小戏就叫《半吊子卖鞋》,是搬演一个绰号“半吊子”的鞋匠腊月三十卖鞋过年的故事。说明那时就有“半吊子”一说。 二百五是“二杆子、半吊子、无所不至”几词各取词头“二、半、无”谐音而成,是一句骂人很重的话。
包拯铁面无私的故事10字?
最能体现包拯铁面无私的事是包拯斩了自己的亲侄子包勉。
包拯的另一个名字叫做包黑炭,大家很是吃惊一件事情就是铁面无私的包拯对待自己的亲人也是如此秉公办理吗,法律之外是否有人情呢?大家是否好奇包拯怎样审判自己的侄子的呢?按照道理是不能的,必须回避,但是包拯名声在外,大家都佩服他所以没人说了。其实包拯也很为难的,他也不想审,别人审了他侄子肯定死不了,但是大家都看着他,没办法,咔嚓掉吧。
反对覃恩
皇祐二年九月,大涝之后天气放晴,仁宗皇帝认定这是吉兆,除了在京城举行祭祀天地的盛大庆祝外,还下诏大赦天下罪犯,给所有文武百官每人晋升一级。这就是所谓“覃恩”。包拯对此提出异议,对仁宗说,罪犯服刑,那是对他们以往犯下的罪行所给予的惩罚,怎么可以因为洪水退去而减轻对他们的惩罚呢?至于官员晋升,更是要考核他们的政绩。假如这样马马虎虎地随便升迁,对那些确有政绩的官员不是太不公平了吗?这样的话,以后谁还会勤勉地为朝廷出力呢?
狸猫换太子
北宋宋真宗皇后死后的事,当时刘妃和李妃都怀了孕,很显然,谁生了儿子,谁就有可能立为正宫。刘妃久怀嫉妒之心,唯恐李妃生了儿子被立为皇后。
于是与宫中总管都堂郭槐定计,在接生婆尤氏的配合下,乘李妃分娩时由于血晕而人事不知之机,将一狸猫剥去皮毛,血淋淋,光油油地换走了刚出世的太子。
刘妃命宫女寇珠勒死太子,寇珠于心不忍,暗中将太子交付宦官陈琳,陈琳将太子装在提盒中送至八贤王处抚养。再说真宗看到被剥了皮的狸猫,以为李妃产下了一个妖物。
乃将其贬入冷宫。不久,刘妃临产,生了个儿子,被立为太子,刘妃也被册立为皇后。谁知六年后,刘后之子病夭。真宗再无子嗣,就将其皇兄八贤王之子收为义子,并立为太子。
一日,太子在冷宫与生母李妃见了面,母子天性,两人都面带泪痕。刘后得知后,拷问寇珠,寇珠触阶而死。因此,刘后在真宗面前进谗言,真宗下旨将李妃赐死。
小太监余忠情愿替李妃殉难,放出李妃。另一太监秦凤将李妃接出,送往陈州,秦凤也自焚而死。李妃在陈州无法生活,只落得住破窑、靠乞食为生。幸亏包拯在陈州放粮,得知真情。
与李妃假认作母子,将李妃带回开封。此时,真宗早已死去,李妃的儿子已经做了皇帝,史称宋仁宗。包拯又趁进宫向仁宗狄皇后贺寿之机,将李妃带进宫中。
李妃才得以与自己的亲生儿子仁宗见面,并道出了真相。后来,包公又设计让郭槐供出真相。已做了太后的刘氏知道阴谋败露,自尽而死。由于包拯在这一案中立了大功,被仁宗任为首相。
包拯是宋朝杰出的政治家,他为官清廉,铁面无私,即使在皇帝身边保证处理事情时也依然。能坚持自己的看法。又一次,宋仁宗任命没有立过什么功劳的招摇组担任掌管。财政的官员招摇左。是宋仁宗宠爱的妻子的亲戚孢疹知道后非常气愤,他马上上书。
给皇帝指出当前国家的财政已经很困难了,用张尧佐酱没有才能。人去管理财政只会越管越糟。包准坚决要求撤销招摇走的职务,宋念宗非常生气,不仅没有采纳孢疹的结义,还提拔了招摇左孢疹知道后就再次上书,他还和宋仁宗当面争辩激动十连口水都见到了宋任忠的脸上松,任宗感动了觉得他真是个中成就免去了招摇左的植物。包拯一生爱憎分明,他曾立下家训,规定后代子孙凡是当官的决不允许贪污受睡,如果有人这样做的话,活到时候不许回家,死了也不能埋葬在家族的坟地里,如今包着已经成了青年政治的代名词,它被称为包青天,受到后人永远的记忆。敬仰。和怀念。
包拯最铁面无私的事就是铡了亲侄子包免。
大家都知道包拯小的时候因为长的黑丑,父亲以为是妖怪,命人把他扔掉。后来是嫂子收养了他。所以嫂子对包拯可以说是有救命之恩。
但是后来包拯的侄子包免因为占了赈灾的钱粮被人告发。包拯亲自审理此事。包免以为叔父不能把他怎样,并且找了许多人来求情。结果包拯还是大义灭亲,铡了包免。
后来包拯亲自给嫂子赔情,称为嫂娘。包拯大义灭亲的故事流传至今。
包公,名包拯,字希仁,宋朝合肥人,曾任开封府尹,是宋朝有名的清官。他铁面无私,执法公正不阿,替民伸冤除害,深得人心。
传说包拯三十岁当了开封府尹。那时,他已经是个有智有谋的清官,隔着窗棂吹喇叭──响声在外啦!推荐他来京主事的,是当朝大师王延龄。此人是三朝元老,白胡子齐腰深,还日夜思念着国事。包拯虽是他推荐的,但是他对包拯的人品、才智究竟怎样,还了解的不那么清楚,总想我个机会试试包拯的才能。
这天一早,老太师刚刚起身,漱洗完毕,要仆人端上早点,三个五香蛋。他一个鸡蛋刚吃完,忽听家人禀报:“新府尹包拯来拜。”
王延龄一听,惊喜异常,一面吩咐:“快请。”一面脑子转开了:“我何不借此机会当面试试他呢。” 怎样试呢?王延龄拿着筷子,正要夹第二只蛋时,主意来了。他赶忙放下筷子,端起蛋碗放到桌上,对丫环说;“秋菊,你替我办件事好吗?”
秋菊说:“老太师尽管吩咐。”
王延龄指着桌上的五香蛋说:“秋菊,你把这两只五香蛋吃了,任何人追问,不管怎样哄骗、威胁、烤打,你都不要说是你吃的。凡事有我做主,事后再赏你。”
秋菊听了一愣,可是老太师的吩咐又不敢拒绝,只得照吃了。
王延龄看她吃了,就走出内室,到了中堂,见到包拯后寒暄了几句,便说;“舍下刚发生一桩不体面的事,想请包大人协助办理一下。”
包拯说:“太师不必客气,有事只管吩咐,下官一定照办。”
“那好。”
王延龄说罢,便起身领着包拯走到内室指着空碗说:“每天早上,我用三只五香蛋当早点。今日,刚吃了一只,因闹肚子,上厕所一趟,回来时那剩下的两只蛋竟不见了。此事虽小,不过太师府里怎能容有这样手脚不干净的人?”
包拯点点头,问道:“时间多长?”
“不长。头尾半顿饭的时间。”
“这段时间内,家里有没有外人来了又走的?”
“没有。”
“老太师问了家里众人吗?”
“问了,他们都说未见。你说怪不?”
包拯思索片刻说:“太师,只要信得过,我立即判明此案。”
王延龄双手一拱,说:“那就仰仗也大人了。”
“太师:恕我放肆啦!”
“不必客气。”
包拯挽起施子,走出内室,来到中堂,吩咐说:“现在太师府里大小众人,全部集中,一厢站立。”
常言说得好:“宰相家人四品官。”这些家人虽然站立一旁,并不把新府尹放在眼里。
包拯一见火了,桌子一拍,喝道:“王子犯法,与民同罪。今日,我来办案,诸位休得怠慢,免得皮肉吃苦。谁偷吃了太师的五香蛋,快说。”
众人一惊,顿时,老实了。可是包拯连问三次,这些家人竟象木头桩子一样,闷声不响。秋菊站在那里,也象无事的一样。王延龄在一旁睁大眼睛,装着急于要把此事弄明白的样子,眼看众人一言不发,他想:“包拯啊包拯,这事够你喝一壶了,下一步你难道和一般官员一样动刑吗?即使棍棒下面找出犯人来,也不算高明。”想到这,故意说:“包大人,常言说,肉怕渣,人怕打,既然他们不说,你用刑吧!”
包拯把手一摆说:“不。”转脸对众人冷笑两声,说:“偷蛋的,你不招认,我自有办法。来人啊,给我端碗清水和一只空盘子来。”
“是。”随从答应着去办了。
王延龄看到这里,心里乐了,包拯果然名不虚传。审理案子能够动脑子,不屈打成招。
王太师正在想时,随从把一碗水和一只盘子拿来了。包拯个随从把盘子放在屋中间。然后说:“每人喝口水,在嘴里激漱吐到盘子里,不准把水咽下肚。”
头一个人喝口水,漱漱吐到盘子里。包拯瞅瞅盘子里的水,未吱声,又让第二个人把水吐到盘里。包拯又瞧瞧,又未吱声。轮到第三人,正是秋菊,她拒绝喝水漱嘴,包拯离了坐位,指着她说:“嘿嘿,鸡蛋是你偷吃的。”
秋菊顿时脸红到脖子梗,低头搓弄着衣角。王延龄忙说:“包大人,你断定是她偷吃的,道理何在呢?”
包拯说:“大师,刚吃过鸡蛋,一定会有蛋黄渣子塞在牙缝里,我让他用清水漱嘴,再吐出来,就根据吐出来的水里有无蛋黄沫子来判断。她不敢喝清水漱嘴,不是她是谁呢?”
一席话说得太师点头称是。心想,这包拯还真有招数哩。
有一个无赖,将一个农民告到县衙,包拯对那农民说:“你回家把牛杀了,自己留一点吃,其余拿到市场上去卖。”按当时宋朝的法律规定,民间私杀耕牛是要犯法的,但有县老爷的许可,那位农民回到家中就真的把耕牛杀了。第二天,就有人向包拯控告那位杀牛的农民,反而将这告状的人扣押起来,怒问道:“你为什么把人家牛的舌头割了?”那人被这突如其来的追问弄得惊慌失措,只得如实招供。这个无赖再也没有想到,这是包拯使了个“引蛇出洞”之计。包拯在接到牛舌被割的报案后,马上意识到这一定是有仇家有意陷害这个农民。
包公的亲侄子包勉在地方担任地方官,他仗着自己的权势竟然贪赃枉法,最终事情败露。案卷经过几个回合,最后到了包公的手上。包公在看完案卷之后,非常生气,但是是自己的侄子又十分为难。包公在剧目中自小就失去了父亲,是由包勉的母亲抚养他长大,所以他称呼她为嫂娘。嫂娘对他恩重如山,包勉又是嫂娘唯一的儿子,包公左右为难。但是在公私两难之中,他选择了前者,决定大义灭亲,决绝地斩下了包勉的头,
武松执意要酒表现了他的性格豪爽对吗?
美酒烘托出来的英雄——谈武松形象的塑造 古代英雄似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尤其是那些性格豪爽的壮士武夫,古典小说中常常通过写酒来表现英雄。
酒在突出人物性格,深化主题思想,烘托环境气氛等方面,都显示出其特有的艺术魅力,而成为作品艺术美的重要组成部分。
《水浒传》中的酒活了起来,与英雄融为一体,密不可分。
酒成就了水浒的好汉,使其成为英雄,酒也因水浒好汉而五彩纷呈,在文学史上为人所称道。
在梁山泊众好汉中,武松应该算是最抢镜头的酒中豪杰。
一出场还没多久,就是接二连三的醉打系列,十八碗烈酒下肚,景阳冈上赤手空拳打老虎;受施恩相托,快活林醉打蒋门神;还有醉打孔亮。
第一次是无心之醉,顺手打虎;第二次是有心买醉,专门找茬;第三次则是酒后生事无理取闹。
三段故事都写得都极其生动,前两次尤其精彩。
武松是一个专打天下强暴的义士,是一位叱咤风云的孤胆英雄。
这一形象,数百年来一直激荡着人们的心灵,受到读者敬仰。
施耐庵为什么能把这一形象刻画得如此鲜活动人呢?我认为其中最主要的艺术手段就是运用美酒烘托,可以说武松是美酒烘托出来的英雄。
施耐庵运用浪漫主义的想象和夸张手法,借助“酒”这种媒介,塑造了武松的旷古英雄形象。
武松打虎是一系列精彩故事即所谓“武十回”中的第一个。
通过他在景阳冈与老虎惊心动魄的生死搏斗,这位草泽英雄便初露头角,使他在卷入尖锐激烈的矛盾之前就在读者面前显出了英雄本色。
武松景阳冈打虎之前,进入酒店的第一句话是:“主人家,快把酒来吃。
”有此句,才有连吃十八碗酒的豪饮,才有“三碗不过冈”的韵味,才有半醉半醒上冈的逸趣,才有醉态折棒的波折……一句话生出多少文章,故金圣叹批道:“好酒是武二生平,只此开场第一句,便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情节的高潮固然是打虎,写得惊心动魄。
然而在此之前,作者却用了大量篇幅叙写了武松在酒店喝酒的情形。
先写阳谷县地面一家酒店在招旗上写着“三碗不过冈”五个大字,点明了酒的烈性、后劲。
下边一系列戏剧性情节都由此敷衍而出,正是围绕着这叫“透瓶香”又名“出门倒”的烈酒,反复铺写喝酒的武松与店家之间的争执冲突,增添了许多韵味情趣。
接着,则是借助巧妙的醉态描写,着意加重打虎气氛的紧迫感和危机感。
从武松的言行可以看出,他处于一种半醉状态。
文章之妙就在这半醉半醒中:若武松醉成烂泥,那定然是酿成虎吃人的恶果。
若武松全然清醒,则不会误入乱树林的险恶境地,也不至于手忙脚乱地打折哨棒,造成赤手空拳打虎的局面,从而使显示出英雄的刚强与勇力。
至此,作者通过层层渲染,已最终完成了浓重的打虎氛围的布置。
一般过往行客“三碗不过冈”,而武松则是一气吃了十八碗“却又不曾醉”。
数次斟酒,写武松三番叫好:“这酒好生有力气!”“好酒!”“端的好酒!”粗看似乎主次不分,轻重倒置。
然而这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写酒就是写武松,写吃酒就是写打虎。
英雄赞好酒,好酒衬英雄。
单是通过他的酒量食量,一个“大碗喝酒,大块吃肉”、性格豪爽、争强好胜的打虎英雄就已经站在我们的面前。
酒壮英雄胆,酒添英雄力,饮酒与打虎,紧密相连,不可分割,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如果删去吃酒的描写,武松打虎就要大为减色,甚至简直不可思议,人物形象也绝不可能象现在这样血肉丰满,真实动人。
第二十九回写“武松醉打蒋门神”,这是全书极为精彩的回目之一。
精彩在于传神的细节刻画,在于绘声绘色地表现人物的个性、神态和气质,在于惟妙惟肖地披露人物的心理活动。
如描写武松与施恩那充满自信乐观,而又荡漾着诙谐轻松气氛的对话;描写那一波三折、悬念高筑的“无三不过望”;描写武松那机敏灵活,又令人发笑的挑逗撩拨……这都是人物个性气质的活生生体现,计有五千余言,占这个回目篇幅的百分之九十以上。
而真正写“打”,则只有三百字左右。
虽然“打”的描写也非常成功,但如果去掉前面那些铺垫、渲染,这“打”的艺术将黯然失色。
所以“醉打蒋门神”一回,关键词不是“打”,而是“醉”。
醉打蒋门神,夺取快活林这一回目,写出了武松有勇有谋,既写他借酒发威,凭着超人的勇力制服蒋门神,又表现了他粗中有细,他要在看清对手的相貌及周围环境后才开始摆开架式与之对打。
要打蒋门神,武松只提一个要求:“无三不过望”,即出城后,每遇见一个酒店,你必须请我喝三碗酒,否则“便不过望子去”。
武松教训了蒋门神后,邀众高邻庆贺,直吃得尽醉方休。
对喝酒过程,施耐庵是用墨如泼,通过层层铺垫,把个“身长八尺,一貌堂堂”的血性男儿,“浑身上下有千百斤气力”的江湖好汉武松借酒“寻衅”,为民除害的壮举描写得淋漓尽致。
醉打蒋门神的故事,一言以蔽之,酒也。
因酒店被夺而起,靠酒引蛇出洞,凭借酒力制敌,最后又喝酒庆功。
故金圣叹评点说:“奇绝妙绝之文,无一笔不在酒上出色。
” 前面醉打蒋门神还是“假醉”,那么第三十二回写“醉打孔亮”却是“真醉”了。
武松夜走蜈蚣岭以后,不分青红皂白,醉打孔明和孔亮!这只是作者为了以后文字的发展做铺垫。
在关于武松的故事中,特别注意细节的真实,着眼于刻画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英雄并非不食人间烟火,英雄并非十全十美,唯其如此,英雄才有真实性,文学才有生命力。
王望如评曰:“其于虎也,先醉后打;其于蒋门神也,先醉后打;其于王道人也,先杀后醉;其于张都监也,先杀后醉。
或打或杀,皆籍酩酊以佐其神威,酒之动气甚矣哉!” 衬托是文学描写的重要手法之一,通过烘云托月能更好地突出主体描写对象。
《水浒传》对武松形象的塑造很少通过正面描写来进行,而主要是通过施恩父子、景阳冈店家等人物的言行以及惊讶的表情,通过写酒性之烈、碗数之多来侧面描写武松的勇力,这样写无疑能取得更加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
总而言之,《水浒传》中描写最光彩夺目的英雄莫过于武松,景阳冈打虎、斗杀西门庆、醉打蒋门神、血溅鸳鸯楼,都很痛快。
而与武松有关的一切活动几乎都是与酒联系着的。
酒是英雄的伴侣,友情的纽带。
难以想象,如果没有酒这一媒介,武松还会有这样大的艺术魅力吗? 参考文献: ①陈曦钟、侯忠义、鲁玉川.水浒传会评本[M].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 ②岳麓书社.中国古典小说戏剧欣赏[M].岳麓书社.1984.
引蛇出洞其他应用
组词
引组词蛇组词出组词洞组词笔顺笔画
引笔顺笔画蛇笔顺笔画出笔顺笔画洞笔顺笔画近义词
引近义词蛇近义词出近义词洞近义词反义词
引反义词蛇反义词出反义词洞反义词引蛇出洞成语接龙
正接
洞察秋毫洞察其奸洞彻事理洞察一切洞房花烛洞见底蕴洞见肺腑洞鉴废兴洞鉴古今洞见其奸洞见症结洞如观火洞若观火洞天福地洞悉底蕴洞心骇耳洞心骇目洞悉其奸洞悉无遗洞幽察微洞隐烛微洞幽烛微洞幽烛远洞中肯綮洞烛其奸反接
超然远引超然自引长往远引繁称博引高蹈远引瓜连蔓引高翔远引旁推侧引旁征博引熊经鸟引株连蔓引成语词典最新查询成语
彪炳千古杯残炙冷不动声色不绝如缕不看金面看佛面搬口弄唇冰清玉洁不忍释卷暴跳如雷笔头生花变炫无穷笔诛墨伐拔宅上升百足之虫,至断不蹶蝉不知雪才竭智疲出头露脸迟疑不断成妖作怪多财善贾大功告成道山学海殿堂楼阁笃志爱古凤凰来仪分贫振穷负屈衔冤顾彼失此功成名立耿耿于心滚芥投针纲提领挈鼓噪而起跟踪追击互剥痛疮话不相投怀材抱德衡石量书画地为狱,势不入红粉青楼欢欢喜喜号令如山皓首庞眉咳声叹气华屋山丘恨相知晚击鞭锤镫戒备森严经邦纬国惊风扯火见精识精屦贱踊贵鞫为茂草槛猿笼鸟九州四海箭在弦上昆弟之好口耳之学乐成人美撩蜂拨刺乐尽哀生良金美玉临难不避临去秋波冷热病嫠纬之忧鲁鱼陶阴迷金醉纸卖文为生磨牙费嘴巧发奇中牵经引礼欺世钓誉穷巷陋室屈膝求和屈指可数情真意切荣古虐今如虎得翼日久月深十八般兵器四分五剖说古道今深沟固垒三句话不离本行生荣死哀深山老林舍生忘死事无三不成尸位素餐梳云掠月慎终如始售胝足之药铁杵磨成针探头探脑体物缘情童心未泯无动于中心比天高细高挑儿血化为碧遐思遥爱薰莸错杂胸中磊块遗风余烈鸦默鹊静意气相投隐忍不发喑噁叱咤杳无音讯用夏变夷一字不苟义重恩深自出心裁争多论少指腹成亲追风摄景载歌且舞絺绘章句趦趄却顾众口交传钟鸣鼎列杂然相许骤雨狂风劚玉如泥惴惴不安葄枕图史震主之威成语词典大全 网址链接:https://chengyu.122cha.com/yasuicaifeng358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