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怔口呆的意思解释及典故(故事)

关键字:
成语接龙

目怔口呆的意思目怔口呆的故事详细解释及典故目怔口呆成语接龙、组词、近义词、反义词

目怔口呆
拼音: mù zhēng kǒu dāi
频率: 生僻
年代: 现代
词性: 中性词
结构: 联合式
解释: 瞪着眼睛说不出话来。形容因吃惊或害怕而发愣的样子。

语法: 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吃惊的神态。
典故出处: 茅盾《惊蛰》:“当下那霹雳似的一声,真把所有在场的贵客都吓得目怔口呆。"
成语示例:
英文翻译: stare openmouthed

目怔口呆的意思解释及典故

目瞪口呆的意思是什么?

目瞪口呆释义:瞪大眼睛说不出话来。

形容受惊而愣住的样子。

拼音:mù dèng kǒu dāi。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九十四回:“麝月等依言分头各处追问,人人不晓,个个惊疑。

麝月等回来,俱目瞪口呆,面面相窥。

”成语故事:西汉初年,韩信被封为齐王,丞相萧何担心韩信兵权太大,就找樊哙共商计策。

樊哙自鸣得意,连夸自己是如何斗败项羽,吓得他目瞪口呆,从而保住主公。

面对这淮阴一饿夫且手无缚鸡之力的韩信,只须叫一两个人就可以把他一刀两断。

近义词 :瞠目结舌、 张口结舌、 呆若木鸡1、瞠目结舌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是chēng mù jié she。

意思是瞪眼翘舌说不出话来。

形容人窘迫或惊呆的样子。

也形容人害怕的表情。

出处:清·霁园主人《夜谭随录·梨花》:“因耳语其故,公子大骇,入舱隐叩细君,细君结舌瞠目。

”翻译:因为耳语的原因,公子害怕,入舱隐敲细君,细君张口结舌瞪大眼睛。

2、呆若木鸡是一个成语,读音是dāi ruò mù jī。

一般用来形容一个人有些痴傻发愣的样子,或因恐惧或惊异而发愣的样子。

出处:庄周《庄子·达生》与列御寇《列子·黄帝篇》:“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

”翻译:看上去这只鸡就好像是木头做的鸡,但精神上似乎又已经完全准备好了。

因此其他的鸡都不敢来挑战它,于是就都只有落荒而逃了。

梅兰芳死鱼眼的故事?

故事如下:

因为梅兰芳双眼呆滞,可以称得上是“死鱼眼”,但是梅兰芳没有放弃,因为他喜欢戏剧这条道路。于是梅兰芳天天盯着天上飞大雁,盯着水里的鱼儿一刻都不离开。就这样活生生的把一双别人眼中的“死鱼眼”练成了闪闪生辉、含情脉脉的双眼。

有一次梅兰芳满怀热望去拜一位老艺人为师,而这位名师当即断然拒绝收留这名徒弟。

理由是:梅兰芳的双眼是一对“死鱼眼睛”,没有培养前途。一段时间以后,梅兰芳又登台演出,并恭请那位名师亲临指导。

这位名师在看了梅兰芳的演出后不禁目瞪口呆,大为震惊,以为是天资神助,出现了奇迹:梅兰芳那双死鱼眼睛消逝了,代之以一双神采飞扬,顾盼生辉的“慧眼”、“俊目”。于是就不解地问他怎样发生这一变化的?

原来,为了锻炼眼睛,他有意识地喂鸽子,养金鱼,每天仰观鸽翔长空,俯视金鱼游水,跟跟踪循迹,紧追不舍。经过长久锻炼,終于彻底矫正了过去呆滞、死板的缺陷,取而代之的是星流电掣的灵眼。

这位老名师在疚之余,感叹万分,赞叹孺子可教,当即收下这名高徒,培养出一代京剧大师。据记载,梅兰芳成名后,出场费高的咋舌,曾有人出十根金条邀请他登台,每次演出都是万人空巷,戏票供不应求,梅兰芳因此在当时又有“梅半城”之雅城。

请问渡劫是什么意思啊?

“渡劫”这个词,很多朋友肯定不陌生,这是我们国家道教的术语,又称为天劫,大白话讲,就是困难,苦难的意思。

我们所处的这个宇宙和世界有很多我们还不知道,或者没有完全搞清楚的规律。有些问题我们可能没有想过,但是偶尔一深思,就会觉得很难想通透。

我们人类中有精英,有智者。在道家的思想里,虔诚而有德的杰出修行者最后是能够羽化升仙的,也就是能够由人修成神仙,而且从古至今,人们也从来没有否定过修行这回事,只是能修成者寥寥无几,沧海一粟罢了。

那么动物呢?谁能肯定动物就没有自己思想呢?上苍在创造世间万物的时候,虽然格外垂青人类,但是这并不代表动物中就没有智者。

人类能够修行圆满,动物也有可能通过修行圆满,只是自然有规律,动物的修行可能违背了这若干规律,所以艰险而困难,侥幸能修成,也必须要渡过劫数。

我们常说的动物渡劫,其实就是渡雷劫。人类修行虽然没有这些自然规律的限制,但是内心种种苦难和波折,经历的痛楚丝毫不比动物少。

懂得修行或者即将修行圆满的动物都是很聪明的,虽然少不了要遭受雷电劫数,但是它们会想办法躲避。其中比较常见的一种就是躲避在至纯至善,阴德深厚的人家。

这类人家一般不沾天灾,雷劫不会加身,所以动物能够得到庇佑,躲过雷劫。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是亘古不变的自然规律。很多人想不通,也有很多人会反问:为什么现世的很多恶人活的有滋有味,好人却没有好报?报不见得就是立刻报,现世报,报不见得就必须是大灾大难,有人在还前世债,有人在种来世果,这个喊山在这不想多解释,因为真正的行善之人并不为求报,而作恶之人也不信有报。

好了,赘述了这么多,我们开始讲故事。

民国中期,宁远县有一个姓赵的商户。赵商户是个大好人,他善于经营且从不斤斤计较,修桥铺路、帮扶穷苦的事情每年都做,所以在乡间名声非常好。

有一年,一个外乡的老太太带着一个小女孩讨饭讨到了赵商户的门前,正好遇见了外出办事回来的赵商户。

当时正是隆冬,刚刚下了一场大雪,天寒地冻,赵商户看到一老一小穿着补丁上打补丁的破衣裳,站在雪地中瑟瑟发抖,十分不忍,于是让家人把她们带了进去,在后院腾出了一间小房子给她们住。

老太太千恩万谢,并承诺说自己和孙女住几天,等这场大雪化了,路好走了,就离开回家,不给赵商户多添麻烦,赵商户笑着宽慰她,让她不要拘谨。

话说这老太太也是个实在人,住在赵商户家有吃有喝,也不需要干活操心,大雪消融之后,她丝毫没有离去的意思。

赵商户人忙事多,除了偶尔招呼下人给老太太和她孙女按时送饭送水之外,也无暇多去看一眼。

赵家家大业大,为人慷慨,家里添了一两个人,不算是什么事情,赵商户也从来没有过将老太太打发走的念头。

光阴似箭,寒冷的冬天不知不觉就过去了,老太太依然住在赵家后院里,没有动身离开的意思。赵商户没说什么,也丝毫没有怠慢,但是赵商户的家人看不过去了。

赵家有个打理后院的下人,名叫赵九。赵九眼见这老太太赖着不走了,天天又要自己送水送饭,心里就有点别扭。

有一次赵九专门找到赵商户,对赵商户说:老爷,后院那老太太住了这么久了,根本也没有走的意思,她年纪又这么大了,要是哪一天出点啥事情,难道咱们家还要给她送终嘛?

赵商户一听这话,突然想起自己自从安置了老太太在后院住之后,也没有去看一眼,于是笑呵呵的对赵九说:这些日子辛苦你了,我想去后院看看老人家,你带我去吧。

赵九不情不愿的说:一个要饭的,还要老爷亲自去看。他说是这样说,但是还是领着赵商户去了。

此时正是春暖花开的时候,赵家后院花木阴翳,鸟鸣声声。赵商户走到后院,看到后院环境如此清幽,心情大好。

赵九走在前面敲了敲老太太住的房门,老太太开门一看,只见赵商户站在门外,她赶紧把赵商户迎了进去。

老太太住的房子是以前花匠住的地方,很简陋,但是被老太太收拾的一尘不染整整齐齐,赵商户心里暗想,这老人家真爱干净啊!

赵商户嘘寒问暖,让老太太十分感动,她有些不好意思的对赵商户说,自己住了这么久了,虽然厚着脸皮,但是心里实在过意不去。

赵商户说:我们家虽然不是大富大贵之家,但是供养你们两个人一点问题都没有,您老人家就安心住着,啥时候想回自己家了,我派人用马车把你们送回去。

老太太又是千恩万谢。赵商户要离开的时候,老太太站起来正色说:以后老爷就不要让人给我们二人送饭了,现在天气暖和了,我们祖孙二人白天要出去采药,不在屋里。

赵商户很奇怪,对老太太说:您老要是觉得家人有招呼不周的地方,可以对我说,我再来安排,您这么大年纪了,怎么还可以上山采药呢?

老太太说:我们祖孙二人来宁远的初衷也就是采药,再说我们身上还有点银两,就算在外也饿不着,请老爷放心。

赵商户虽然心里还是不解,但是他没有再追问,而是叮嘱下人,还是要给老人按时送饭,安排妥当,他就又去忙活了。

赵九心里虽然不乐意,但是他还是按时送饭,但是他发现老太太的屋子房门虚掩,里面没有人。他站在院子里喊了几声,也没有人答应。

赵九心想:并没有看到老太太携带孙子出去,说不定去花园里闲逛了。他把饭放在了桌上,就回去了。可是等到傍晚他再来送饭,发现中午送的饭丝毫未动,屋子里照样没有人。

如此几天,赵九送饭都没有人吃,而且老太太终日不归,赵九有时候晚间如厕,深夜到后院去,才能看到老太太屋里的灯亮着。

赵九觉得奇怪,好几次想给赵商户说一声,但是赵商户整日忙忙碌碌,他总没有找到机会。

不知不觉到了盛夏时节,有一天夜晚,天空突然电闪雷鸣,大暴雨整整下了一个多时辰。赵商户家的一些老房子年久失修,开始漏雨。

天亮后,赵商户想起老太太住的花匠房也是老房子了,不知道晚上有没有漏雨,于是打发家人去看看,如果漏雨了,就给老人修葺一下。

家人去了没多久,就匆匆来回话,说老太太屋子已经空了,里面除了原有的家具被褥,什么东西都没有,桌上只留下了一封信,说完把信递给了赵商户。

赵商户拆开信看了看,信的大意是:我们不辞而别了,还请善人不要见怪。我们本是南山修行的狐狸,虽不是人类,但是从来不敢欺瞒像您这样阴德深厚的善人。我们祖孙二人来宁远本为采药渡劫,真是担惊受怕,受尽了苦难,要不是善人收留庇佑,现在说不定已经是雷电下一团烧焦的皮毛了。现在我们已经躲过了雷劫,修为圆满了,也就不敢再叨扰善人,要离开了。我们在桌子底下给善人留了一点东西,以感谢善人的保护和帮助。

赵商户读完信,目瞪口呆。他赶紧亲自去老太太的房间去看,只见房子还是一尘不染,但是早就没有老太太和她孙女的影子了。

赵商户低头一看桌子底下,只见下面堆放着十几个发霉的馒头,好像都是赵家给老太太送的饭,也不知道老太太为什么都没有吃,放在桌下任其发霉。

赵商户拿起一个馒头,发现这馒头就像铁疙瘩一样沉重。他把馒头轻轻在地上磕碰了几下,馒头发霉的面皮剥离了,里面都是光闪闪的银子疙瘩。

赵商户一屁股坐在凳子上,他惊奇于自己的奇遇,半天没有回过神来。他暗想:这狐仙老人家虽说住在我家,但是我除了供给饮食,没怎么关心她们,现在送了这么多钱财,真是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动物的仁义胜于人啊!

赵家人心善,灾难不加于其身。狐狸在赵家能躲过劫数,修得圆满,这说明与好人为伍,处在一个好的环境很重要啊!

狐仙、飞人、鬼潭、龙墓等民间诡异往事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叶木喊山

像目瞪口呆这样的词语?

瞠目结舌 【拼音】:chēng mù jié shé 【解释】:瞪:瞪着眼;结舌:说不出话来。

瞪着眼睛说不出话来。

形容窘困或惊呆的样子。

【出处】:清·霁园主人《夜谭随录·梨花》:“因耳语其故,公子大骇,入舱隐叩细君,细君结舌瞠目。

” 【示例】:他问每个同学的时候,别的同学也不得不倾耳静听,注意前后情节的线索,否则突然问到,便不免~,不知所答。

★邹韬奋《经历》 【近义词】:张目结舌、张口结舌、目瞪口呆 【反义词】:应对如流 【语法】:作谓语、补语、状语;用于书面语 目瞪口哆 【拼音】:mù dèng kǒu duō 【解释】:瞪:眼睛发愣;哆:张口的样子。

形容吃惊的样子。

【出处】:宋·洪迈《夷坚丁志·荆山客邸》:“翻揭席荐,无所见而出,面色如墨,目瞪口哆,不能复言。

” 【近义词】:目瞪口呆 【语法】: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吃惊的神态

住字的故事?

有人把房子当成基本需求,有人说它能提供安全感,有人把它视为投资对象,有人看重它背后所挂钩的教育、医疗以及商业交通配套,也有人称它是一条连接民生和国家经济的纽带……

尽管每个人的答案都不尽相同,可说到底,从最初的最初,房子就是用来住的,后来随着人们居住条件不断改善,房子才逐渐被赋予种种意义。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或许可以从爷爷那辈讲起。

成都有幢“40岁”的鸳鸯楼,成了人们寻找旧时光的拍摄圣地。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房子只能用来住

在1949年,我国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仅为8.3平方米,城镇化率也仅有10.6%。连年战争使中国大地千疮百孔,房屋损毁严重,国家不仅没钱建新房,甚至连修缮老旧房屋的经费也没有。

那个年代,我国城市房屋供应严重不足,人们的居住条件可以说是恶劣,“需要大修”和“极其危险”的房屋随处可见。天津市政府研究室的报告就指出,全市“房屋要马上大量修理,否则损失人民生命财产的事情将不断发生。”

从1956年开始,国家规定由政府统一对房屋进行分配和租赁,逐步完成对住房的公有制改造。但仍无法解决“住房短缺”的问题。

上世纪70年代,百姓住房基本靠“福利分房”,这是一种由政府出钱、单位负责建房和分配的模式。然而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问题逐渐暴露。

因为住房投资建设完全依靠国家,渠道单一,数量有限,导致需求与供给严重失衡。加之人口快速增长,从1949年的5.4亿增加至1978年的9.6亿。1978年,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甚至下降到6.7平方米。数据显示,近30年间,中国累计用在住宅上的投资为374亿元,年人均住房投资不足10元。“住房短缺”不仅没有缓解,反而进一步恶化。

1978年的中国老百姓,还没有听说过“房地产”这个词,他们只知道自己家住的房子太挤、太小。上海华光仪表厂会计杨希鸿的家,13平方米,挤着3口人,在一个不到1.2米高的阁楼上,杨希鸿的女儿上下了十几年。学者杨绛后来回忆,她和钱钟书在学部办公室住了将近3年,“南北二墙各裂出一条大缝”。

爷爷辈的年代,房子对于老百姓来说,只是用来住的。他们对于房屋唯一的期待,就是面积能再大一点,质量能再好一点。

1993年,上海郊区,新建的住宅楼,远处是正在建设中的东方明珠电视塔。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房子可以成为商品

1984年是个神奇的年份。

万科、招商地产、保利地产、广州城建、浙江广厦、华发股份、天鸿集团、宋都集团……都出现在1984年。

房地产公司从政企不分的混血儿过渡到完全企业化,始于1984年。当时,主管房地产业的中央机构作了明确规定,认定它们“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实行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

“房地产”作为一个行业,在1984年正式被命名。当时的国家计委、经委、统计局、标准局等批准颁布了《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和代码》首次正式将房地产列为独立的行业。

如果说1984年以前的住房只具有居住属性,那么此后的住房,便多了商品属性。

想要盖房子就离不开土地,既然房子可以买卖,那么土地呢?

1987年在深圳,全国首块土地的50年使用权通过拍卖的形式找到了主人。第二槌在1988年的福州敲响,接着是在上海。第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对宪法进行了修改,将宪法中禁止出租土地的规定删去,改为“土地的使用权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转让”。紧接着,《土地管理法》也进行了修改,土地禁锢终于完全放开。

第一块拍出的土地,一年以后建成了“东晓花园”,并首次采用了按揭贷款的方式出售,151套住宅,不到1个小时就全卖光了。房价为每平方米1600元,开发公司凭借这笔买卖净赚了400万元。

当时的房地产发展得有多快呢?据统计,1988年,全国房地产公司为3124家,此后3年基本上维持在这个数量;1992年年底,数字一下变成了1.2万家,1993年又变成3万多家。

1992年,全国商品房的销售额达440亿元,比上一年增长了80%。1993年,前5个月的统计数字让西方经济学家目瞪口呆:中国固定资产的投资在上一年的基础上又增长了69%。

直到1998年7月3日,国务院下发《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延续了近半个世纪的福利分房制度彻底被废止。

父母那代人是福利分房的受益者,也见证了这项制度的完结。

房子意味着财富

从那以后的故事,大家就很熟悉了,房地产常常会和财富挂钩。

2001年,“温州炒房团”的称呼第一次出现在公众的视野。当年8月18日,157个温州人来到上海,3天买走了100多套房子;第二年春天,另一群温州人来到北京买房,一下子花掉2000万元。

从上海市中心的住宅区“申江名园”能轻易看出房价上涨的速度。2001年10月一期开盘时,这个繁华之地的房价是每平方米6000元,2002年年底二期开盘时是每平方米7000元,到2003年,每平方米的价格变成了1.1万元,随后是2004年的1.6万元,以及2005年的2.4万元。不到3年半,价格涨了300%。

2003年的《福布斯》“中国大陆百名富豪榜”,涉及房地产业的富豪竟有35个,前10名富豪有6个靠房地产一举暴富。

21世纪以后,人们在谈论房子的时候,绝不仅仅限于满足“居住”这一最基本的需求。买房,买的不只是房子,更是固定资产,是巨额财富,是身份地位,是配套周边,甚至为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做贡献。

2014年7月31日,江苏南通一处房地产楼盘和交通指示标志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房子是用来住的”

2004年1季度,房地产开发投资在连续多年快速上涨的基础上增幅超过40%。房价涨幅高达14.4%,远高于1998——2003年3.6%的年均涨幅。

由于房价上涨的速度总是超出人们的想象,在随后的十几年间,预测房价一度成为最能博取公众眼球的互联网行为。凡是以“跳楼、裸奔”为砝码断言房价走势的专家,纷纷成为网民们关注的中心。然而房价上涨了一轮又一轮,看空的专家们也逐渐不再发声。

那些靠房地产造富的故事仍在上演,随之而来的中等收入陷阱也越来越严重,很多人被高房价压的喘不过气,几代人打拼的积蓄都被房子清了零。

不管房地产行业如何飞速发展,房子的基本属性始终未变。于是,“房地产调控”这个词逐渐走向舞台中央,成为还没有买房的人们心中仅有的一丝希望。

2005年,国务院要求“抑制房价过快上涨势头”,相继颁布“国八条”和“新国八条”。2006年到2007年,房地产调控的手段和重点转向调整住房供应结构,规定新增的住宅供应必须符合“90/70标准”。但各地地王不断涌现,银行纷纷推出多重优惠措施,人们对房价的预期被进一步推高。

2013年可以说是房地产调控的分水岭,由于不同城市的房价走势开始出现分化,调控政策也由全国普调变为“因城施策”。年初出台的“新国五条”这样规定:仅对房价上涨过快的城市及时采取限购措施,建立稳定房价工作问责制。

梳理后不难看出,我国的房地产调控政策是综合考虑房价和经济情况后出台的,经济过热、房价过快攀升时政策收紧,经济下行压力较大时则放松调控。

但其实,房地产的高速发展导致了政府对房地产的过度依赖。在住房已不再短缺的今天,房地产和房地产政策都应该回归民生本质,而不应该作为经济发展的工具。

2016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楼市发展方向:“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房地产发展的首要目的是实现“住有所居”。

2018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已达到39平方米,比1978年增加32.3平方米。除了地广人稀的北欧和高收入的美国以外,中国人的人均住房面积可以碾压多个国家。

从“陋室”到“蜗居”,从“蜗居”到“宜居”,几十年间,中国百姓的居住环境发生了巨大改变。无论房子对于我们每个人的意义有多么不同,它终归应该回到“安居乐业”这个本质属性。

顺目成语故事?

传说古时候有个画家叫张僧繇,他画龙画得特别好。   有一次,他在金陵(现在南京)安乐寺的墙壁上画了四条巨龙,那龙画得活灵活现,非常逼真,只是都没有眼睛。人们问张僧繇:“为什么不把眼睛画出来。”他说:“眼睛可不能轻易画呀!一画了,龙就会腾空飞走的!”大家听了,谁也不信,都认为他在说大话。后来,经不起人们一再请求,张僧繇只好答应把龙的眼睛画出来。奇怪的事情果然发生了,他刚刚点出第二条龙的眼睛,突然刮起了大风,顷刻间电闪雷鸣。两条巨龙转动着光芒四射的眼睛冲天而起,腾空而去。围观的人,个个看得目瞪口呆,对张僧繇更佩服了。   成语“画龙点睛”就是从这个传说中来的。现在一般用来比喻写作、讲话时,在关键性的地方用上一两句精辟的语言来点明含义,使内容更加生动有力。这种手法也称为“点睛”之笔。   画龙点睛原形容梁代画家张僧繇作画的神妙。后多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生动有力。

!与目有关的成语举例如下: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故事:有个过着贫穷生活的楚国人,读《淮南子》,看到书中写有“螳螂窥探蝉时用树叶遮蔽自己的身体,可以用这种方法隐蔽自己的形体”,于是就在树下仰起身子摘取树叶──螳螂窥伺蝉时使自己隐身的那枚树叶,来摘取它。这枚树叶落到树底下,树下原先已经有许多落叶,不能再分辨哪种是螳螂隐身的那枚树叶。楚人便扫集收取树下的好几筐树叶拿回家中,一片一片地用树叶遮蔽自己,问自己的妻子说:“你看不看得见我?”妻子开始总是回答说:“看得见”,整整过了一天,(妻子)就厌烦疲倦得无法忍受,只得哄骗他说:“看不见。”楚人内心暗自高兴,(他)携带着树叶进入集市,当着别人的面拿取人家的物品。于是差役把他捆绑起来,送到了县衙门里。县官当堂审问,楚人自己诉说事件从头到尾的经过,县官大笑起来,释放了他,没有治罪。

周仓和关公大蚂蚁的故事叫什么?

三国时代,蜀汉的大将关公,曾经降服了一个叫周仓的山贼作他的侍卫。

周仓力大无穷,可惜生性粗心大意,不大用头脑。

这一天,关公骑马,周仓步行,两人来到一棵树阴下休息。

见树下有一群蚂蚁在爬,关公便对周仓说:“周仓,你打这些蚂蚁看看。

”周仓伸出拳头,用力一砸,地面凹进一块,蚂蚁却没事;再用力一砸,手痛得他哇哇大叫,蚂蚁还是若无其事。

周仓眼见小小蚂蚁都打不死,急得满面通红。

关公说:“看我的。

”只见他伸出食指,轻轻一揉,蚂蚁一下死了好几只。

周仓看得目瞪口呆,关公便对他说:“有很大的勇气和力量,还是懂得运用智慧和谋略,才能做大事、成大器。

目怔口呆其他应用

组词

目组词怔组词口组词呆组词

笔顺笔画

目笔顺笔画怔笔顺笔画口笔顺笔画呆笔顺笔画

近义词

目近义词怔近义词口近义词呆近义词

反义词

目反义词怔反义词口反义词呆反义词

目怔口呆成语接龙

正接

呆里撒奸呆如木鸡呆若木鸡呆似木鸡呆头呆脑

反接

案剑瞋目稗耳贩目播糠眯目不堪入目本来面目避人耳目避人眼目不识庐山真面目璀璨夺目骋怀游目灿烂夺目愁眉苦目慈眉善目怵心刿目朝野侧目疮痍满目疮痍弥目粗有眉目道路侧目道路以目道路指目动心怵目动心骇目洞心骇目动心娱目夫妇反目夫妻反目烦心倦目光采夺目光彩夺目光彩射目光彩耀目光彩溢目贵耳贱目股肱耳目光华夺目光辉夺目甘心瞑目刿心怵目光耀夺目辉煌夺目横眉瞪目横眉冷目横眉立目横眉努目横眉怒目横眉竖目豁人耳目骇心动目金篦刮目惊耳骇目金刚努目金刚怒目惊世骇目举首戴目疾霆不暇掩目举世瞩目臼头深目惊心惨目惊心怵目惊心夺目惊心骇目惊心眩目荆榛满目戟指怒目赁耳佣目琳琅触目琳琅满目历历在目龙眉凤目乱人耳目令人瞩目令人注目庐山面目庐山真面目两叶掩目罗之一目迷人眼目怒眉睁目狞髯张目倾耳戴目倾耳拭目倾耳注目箝口侧目巧立名目巧作名目惹人注目死不闭目死不瞑目伤心惨目伤心蒿目爽心豁目鉥心刿目赏心悦目适心娱目爽心悦目死也瞑目死亦瞑目宛然在目悬门抉目洗眉刷目鲜艳夺目以耳代目庸耳俗目以耳为目有何面目鸢肩豺目艳丽夺目扬眉瞬目扬眉眴目掩人耳目引人瞩目引人注目艳色耀目游心骋目游心寓目娱心悦目一叶障目盈盈在目鹰嘴鹞目抓纲带目张眉努目直眉怒目狰狞面目在人耳目遮人耳目属人耳目遮人眼目昭然在目众所瞩目獐头鼠目助我张目遮掩耳目昭昭在目

参考资料:成语接龙查询目怔口呆成语接龙

成语词典最新查询成语

不世之功奔走呼号百折千回不知所厝辞不意逮超前绝后大门不出,二门不过恶衣粝食孚尹旁达赶浪头改邪归正继绝兴亡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怨蓬荜有辉抛金弃鼓秦鬟妆镜寝苫枕草日不移晷生发未燥舍命不舍财四战之国突然袭击万事俱休娓娓动听危言危行下笔成篇心寒胆落心殒胆破淹会贯通鹰瞵虎视迎刃冰解一生一代

成语词典大全 网址链接:https://chengyu.122cha.com/muzhengkoudai19900.html

展开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