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史子集的意思解释及典故(故事)

关键字:
成语接龙

经史子集的意思经史子集的故事详细解释及典故经史子集成语接龙、组词、近义词、反义词

经史子集
拼音: jīng shǐ zǐ jí
频率: 一般
年代: 古代
词性: 中性词
结构: 联合式
解释: 经:经书,儒家经典;史:史书;子:诸子百家著作;集:文集。指古代的经典著作。泛指古代典籍。

语法: 作主语、宾语、定语;指文献等。
典故出处: 《新唐书·艺文志》:“两都各聚书四部,以甲乙丙丁为次,列经史子集四库。"
成语示例:孙犁《关于散文》:“古今中外,无不浏览,~,在所涉猎。"
英文翻译: Confucian classics,historical records,philosophical writings and miscellaneous works

经史子集的意思解释及典故

中国传统文学中文有哪些含义?

中国古典文学广义的指自先秦至清代末年的中国文学,包括作家、作品、文学事件,文体起源与发展历程,文学运动、流派,文学理论,作家作品的考据、研究等等。

类似中国古代文学史。

狭义指中国古典文学作品。

按文学史的习惯,可以划分为先秦文学、秦汉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隋唐五代文学、宋元文学、明清文学。

代表性的文学作品形式有诗、词、曲、赋、散文、小说等,大量篇章脍炙人口。

中国古典文学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

中国传统意义上的文学形式, 也可以说是中国的古代文学形式 ,这些文学是上至先秦神话,传说故事,到经史子集,再到各种文学批判都属于传统文学的内容。

这些资料网上一大片,随便一个国学网站,上面的内容都是汗牛充栋。

如果你真要了解传统文学,不妨去看看《中国文学史》《历代文学作品选》之类的书籍。

三字经袜与履?

袜与履是弟子规里的里的一段,不是三字经里的。

全文是:

冠必正,纽必结。

袜与履,俱紧切。

置冠服,有定位。

勿乱顿,致污秽。

衣贵洁,不贵华。

上循分,下称家。

弟子规和三字经的区别是成书年代不同、内容不同、字数不同。

1、成书年代不同

《弟子规》是清代教育家李毓秀所作的三言韵文。

《三字经》的成书年代和作者历代说法不一,大多数后代学者倾向的观点意见是“宋儒王伯厚先生作《三字经》,以课家塾”,即王应麟为了更好的教育本族子弟读书,于是编写了融会经史子集的三字歌诀。

2、内容不同

《弟子规》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的文义,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并改名为《弟子规》。全篇先为“总叙”,然后分为“入则孝、出则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七个部分。

《三字经》取材典范,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学、历史、哲学、天文地理、人伦义理、忠孝节义等等,而核心思想又包括了“仁,义,诚,敬,孝。”背诵《三字经》的同时,就了解了常识、传统国学及历史故事,以及故事内涵中的做人做事道理。

3、字数不同

《弟子规》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撰而成。全文共360句、1080个字。

《三字经》共有一千一百四十五个字。这一千一百四十五个字中包含了天文、地理、历史、道德等经典常识和典故知识,诵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记忆。

袜子和鞋子都要穿得平整,鞋带要系紧

匡衡凿壁偷光故事概括?

匡衡凿壁偷光的故事:在西汉时期,有个叫匡衡的孩子很喜欢读书,但是匡衡的家境贫寒,买不起蜡烛,有一天晚匡衡躺在床上看书,看到墙壁上漏着一点亮光。于是,匡衡就拿一把小刀,挖大墙缝,借着透过来的光亮每天看书。

凿壁偷光的出处

“凿壁偷光”出自《西京杂记》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西京杂记》的主要内容

《西京杂记》是古代历史笔记小说集,以西汉的杂史为主要内容,记述了西汉的正史以及西汉的许多遗闻轶事。《西京杂记》原为两卷,首载于《隋书·经籍志》史部旧事类,至宋陈振孙《直斋书录题解》始著录有六卷本。现今通行的《西京杂志》亦为六卷,共一百余则,两万余言。

匡衡小时候喜欢读书,家穷买不起蜡烛。一天晚上,匡衡无意中发现邻居家的烛火从裂缝处透了过来。匡衡将墙壁裂缝处凿出一个小孔。烛光射了过来,匡衡就着这道烛光,认真地看起书来。由于他从小勤奋好学,后来匡衡成了一名知识渊博的经学家。

匡衡,字稚圭,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家有灯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同乡有个大户人家叫文不识的,是个有钱的人,家中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主人,我想读遍你家所有的书。”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于是匡衡成了大学问家。 这就是凿壁偷光的故事。

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邻家有蜡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在墙壁上凿了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读书。县里有个名文不识大户人家,但家中富有,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但不要报酬。

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读遍主人家的书。”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借给匡衡书(用书资助匡衡)。于是匡衡成了一代的大学问家。

扩展资料:

汉代名相匡衡,精通经史子集,博学多才,忠君爱民,为官清廉,刚正不阿,幼年凿壁输光,青年勤奋用工读书的事传为千古佳话,也是常川语“借光”一词的来源。

据说匡衡家住邹县境内的阳下村,后来迁居匪庄。幼年家贫,没有钱买灯油看书。邻居家常常点着灯纺织到深夜。

匡衡于是请求杨母同意,在自家墙上开了一个洞,借着邻居家的灯光读书。后来听说邻村有一姓文的财主藏书甚丰,他就到文府帮佣,与文家讲好,不讨报酬,只求能够阅览藏书。

他一面佣工,一面读书,学习十分刻苦,终成大器,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德高望众,被乡里举为孝廉,荐到朝庭做官,功绩卓著,晋升为汉朝右丞相的高位。

如何认识中国文化的多元性和统一性?

《中华文化的多元统一,与智慧的思维方法有关,这是中华文化的奥妙》

中国的文化一个特点,就是多元共存,还能够统一。

为什么能够这样呢?

这与中华文化中的智慧的思维方法有关。

这可以用西方的逻辑思维来对比一下。

逻辑思维的方法是直线型,虽然强调客观,但是都是按照意识所接受信息的反映来思维,这就是说是按照自己认识事物的层次来进行理性思维。这就带来很多问题,假如意识,对于客观信息,进行了初步的判断,也就是说反应有的偏差,那么进行的一系列逻辑的思维,就可能产生巨大的偏差。我们可以看到西方的这种思维的方法,不能知道真正的客观。

那么中华的智慧思维方法是什么呢?

用一个词来表达:现量。这是用觉来观照,虽然有意识参与,但是要对意识当下截止,不让意识的心流动不止,显现本性无分别照了,这样就对意识的每一个念头,进行当体即空的观照。经过即空的观照,了解反应与被反应的事物,空却不善的,与至善的法界相应,来安立起用,这叫:从空出假,亦叫:真性起用。

这里面还有个相当重要的没有表述:就是对意识的当下截止,使用什么方法?

我们对自己的意识进行观察,就知道,我们经常会处在事物对立的两边,如:善与恶,是与非,染与净,高贵与低贱等等概念中,进行选择。这样的思维很容易让我们选择了一方,丢掉了另一边。

智慧的方法,不是这样的。

确切的说,产生智慧的方法不是这样,要离开两边,离开每一个念头的两边。

这会带来什么效果呢?直显本性妙明作用。离念于两边,当处就提升了境界,处在一个更高的层次来观察两边。

这样的思维,就会让对立的事物两边共存,又会让对立的两边得到认识上了进步。

一个人如果学会了这样的思维方法,这个人就具备了很多优胜品质,能够包容,能够中道中和,能够全面的观察问题,经常会有智慧的闪光。

如果这个人能够扩大范围,对于社会,对于时代,对于文化,来进行观察,显然的,会用智慧的方法来处理。

在我们中华的历史上,这样的人太多。他们都进行过这种智慧思维的训练,所以他们共同铸就了中华文化的特性:多元而又统一。

多元,指每一个文化系统,经过这样的智慧观察,都能进行不断的提升。

统一,以我们人的本性至善清净境界作为标准。伴随对每一个事物的观察,观察者的本性境界也在同时提升。

所以,我们看到我们中华的智慧思维方法与西方的思维方法有巨大的不同。最大的差别就是中国的这种思维方法,能够观察客观世界,同时能够提升我们人本性的境界。

西方人强调客观,但是把人的主观能动性忘记了,他们不能让自己的本心参与到认识客观事物之中。他们虽然强调人是万物的尺度,但是他们很难做到这一点。他们改造了客观事物,但是让现在的人们迷失在客观之中。这就是说西方人在改造客观事物的时候,忘记我们人本身的进化。

众所周知,中华大地是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之一,是蒙古人种的故乡,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到目前为止,北至黑龙江,南抵珠江,东达台湾,西至青藏高原,在我国境内发现的众多的原始人群遗址以及母系、父系氏族时期的文化遗存,反映出有所不同的区

域性经济和文化特色,表明这些原始人群和原始氏族是有所区别的,但这种区别也很难说有着先进与落后的实质性差别。大量的考古研究表明,我国旧石器时代的文

化呈现出区域性萌芽和起源的特点,到新石器时代又发展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区系。丰富的文化遗存说明自古以来中华先民就土生土长、繁衍生息在中华大地的许多地

区,绝非“外来”,亦非局限于黄河流域,也说明中国人类起源、文明起源和民族起源是多地点的、多元的,似繁星点点,广布在远古的中华大地上。

首先要说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跟汉字的及早出现发明并改进相得益彰,使的中华历史文化得得以记录保存从古至今能够承前启后不断厚积发扬光大,相比于同时期同样有着悠久历史的古埃及,古印度等文明古国因为缺少文字记录,文明发展出现断层,而中国文字发展本身就是一部精彩纷呈多元文化融合过程,汉字的演进其包含的历史艺术价值也是一个精彩绝伦的篇章;其次,中国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百花齐放,熠熠生辉,诸子百家,经史子集等经典人物故事著作层出不穷,也提现这一时期社会开放,包容的文化氛围,可惜秦始皇的焚书坑儒造成很大的损失,但是国家的一统,各民族的斗争融合过程对中华文明的多样性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再者,从西汉实行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学被统治者阶层视为正统,儒家文化大行其道,对后世影响深远,辐射周边国家,行成了一个东方儒家文化圈,儒学本发展本身也是集各家之所长,成一家之所言;又再者,历史很长时期国家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综合国力的都处在世界第一的位置,中华文明兼容并蓄,影响力巨大;最后我想说的是当代中国重新崛起于世界之林,在重返世界之巅的路上,中西文化交流碰撞,重拾文化自信多么重要,和而不同,一带一路,建设世界命运共同体等都提现出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智慧的特质。

举例说明,第一代古蜀王蚕丛氏是黄帝和蜀山氏的后裔,故古蜀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一支。炎黄子孙众多,分布在不同的地方就创造出各具地域特色的古文明,但都是中华文明的枝繁叶茂表现形式!经过5000多年的融合发展,56个民族早已融合为血脉相连的一家人,我们都是中国人!

永乐大典内容是什么?

《永乐大典》是解缙、姚广孝等人的作品,编撰于明朝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先后命内阁首辅解缙和太子少师姚广孝主持修纂的一部集中国古代典籍于大成的旷世大典,初名《文献大成》,永乐帝亲自撰写序言并赐名《永乐大典》,这是中国第一部百科全书式的文献集,全书22,877卷(目录占60卷),11095册,约3.7亿字,汇集了古今图书七八千种,显示了中国古代科学文化的光辉成就。

永乐元年(1403年)明成祖朱棣决心修书,宗旨是“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备辑为一书,毋厌浩繁!”,最初令解缙主持编纂(规模147人),一年后修成《文献大成》,但朱棣亲阅后,发现此书多为儒学一家之言,甚为不满,于是钦点精通儒、释、道等各家之学的姚广孝担任监修 ,同时编纂队伍扩大到了2196人(累计达3000多人),终于在永乐五年(1407年)定稿, 朱棣大悦,亲自作序并赐名《永乐大典》,全书于永乐六年(1408年)才抄写完毕。

《永乐大典》内容包括经,史,子,集,天文地理,阴阳医术,占卜,释藏道经,戏剧,工艺,农艺涵盖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知识财富。《永乐大典》除了正本尚未确定是否存在长陵外,永乐副本却惨遭浩劫,大多亡于战火,今仅存800余卷且散落于世界。《不列颠百科全书》在“百科全书”条目中称中国明代类书《永乐大典》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已经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个符号。

典籍概述

《永乐大典》编纂于永乐年间,先后由内阁首辅解缙和太子少师姚广孝主持修纂,历时五年(1403-1407年)编修完成,是中国最著名的一部古代典籍,也是迄今为止世界最大的百科全书。它的规模远远超过了前代编纂的所有类书,有万书之书之称,为后世留下许多丰富的故事和难解之谜。编纂于明朝永乐年间,保存了14世纪以前中国历史地理、文学艺术、哲学宗教和百科文献。共1110卷),分装成11095册,全书约3亿7千万字。 [1]

它保存了14世纪以前中国历史地理、文学艺术、哲学宗教和其他百科文献,与法国狄德罗编纂的百科全书和英国的《大英百科全书》相比,都要早300多年,堪称世界文化遗产的珍品。据粗略统计,《永乐大典》采择和保存的古代典籍有七、八千种之多,数量是前代《艺文类聚》、《太平御览》、《册府元龟》等书的五、六倍,就是清代编纂的大型丛书《四库全书》,收书也不过3000多种。

意义

《永乐大典》由于卷帙浩繁,参加纂修人员众多,因此前后体例不一,前后错互舛误之处,亦在所难免,但这并不影响它的巨大价值。《永乐大典》的最大贡献在于保存了我国明初以前各种学科的大量文献资料。在这方面,清代一些学者对《永乐大典》所作辑佚工作是有一定成绩的。乾隆年间开《四库全书》馆时,安徽学政朱筠奏请“校《永乐大典》,择其中人不常见之书辑之”,得到清高宗的批准,于乾隆三十八年(1773)设立了《四库全书》馆“校勘《永乐大典》散篇办事处”,先后参加者共三十九人,其中有著名学者戴震、邵晋涵、周永年等。到乾隆四十六年(1781),共辑出书籍:经部六十六种,史部四十一种,子部一百零三种,集部一百七十五种,总计三百八十五种,四千九百四十六卷。其中重要的文献如西晋杜预的《春秋释例》、唐林宝的《元和姓纂》、北宋薛居正的《旧五代史》、南宋李心传的《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宋代医学名著《苏沈良方》、《博济方》、《伤寒微旨》等都是亡佚已久的秘籍,全赖《永乐大典》才得保存下来。

中国古代浩瀚的文化典籍流传到今天的只有百分之一、二,其他因为自然或人为的破坏,最终在历史长河中湮灭了。古代典籍是承载古代文明和文化的“郑和宝船”,它的形态、语言和内容是一个时代历史的真实写照,能激起人们探秘寻宝的强烈冲动。

《永乐大典》就是这样的一个“宝船”,它曾经如此庞大和华丽,把中国14世纪以前的文化统统装入它的仓中。道教在元朝经历一次毁灭性的打击,元朝的统治者几乎烧毁了所有关于道教的书。到了明代,流传于世的道家经典不足宋元时候的三分之一。而《永乐大典》则最大限度的记载了明朝以前所有的道家经典。可如今,人们只能通过露在水面上的一小段桅杆来猜测这艘沉没宝船的一切了。历史上的《永乐大典》带给人们太多的惊奇和赞叹,它的毁灭也带来了同样强烈的悲伤和遗憾,留给后世许多有待探寻的谜。当代许多人不知道《永乐大典》是一部什么书,还有许多对《永乐大典》耳熟能详的人恐怕一生也无缘见到《永乐大典》的原貌。

《永乐大典》所载之书以宋元时期的著作为多,到明代编辑《文渊阁书目》时,这些著述已经是十不存三、四了。到了清代,只有十之一、二还在流传。加上《永乐大典》收录的典籍除比较正规的儒家典籍、史传百家、历代文集等,还收录了大量的方舆志乘、小说戏曲、医学方技、道佛典籍等,所以历代学者都把《永乐大典》看作辑佚之渊薮,他们在其中爬梳整理,把分散在各卷中的典籍汇总起来,使许多佚书得以重现人世。

清代学者辑录宋、元文人的诗歌文集和宋、元两朝的史料最为丰富。近现代以来,戏曲、地方志、科技书籍和医学著作开始被人们重视和辑录。大典中的佛教、道教资料也逐渐为人们所认识。

永乐大典的内容:

1、《永乐大典》收录古代重要典籍至七八千种之多,上至先秦,下达明初,这在当时真可以说是“包括宇宙之广大,统会古今之异同”。宋元以前的佚文秘典,多得藉以保存流传。收录的内容包括:经、史、子、集、释庄、道经、戏剧、平话、工技、农艺、医卜、文学等,无所不包。

2、全书举凡天文、地理、人伦、国统、道德、政治制度、名物、奇闻异见以及日、月、星、雨、风、云、霜、露和山海、江河等均随字收载。全书分门别类,辑录上自先秦、下迄明初的八千余种古书资料,大凡经史子集与道释、医卜杂家之书均予收辑,并加以汇聚群分,甚为详备。

3、《永乐大典》汇集了上自先秦、下迄明初的八千余种古书典籍,除了著名的经史子集,还有哲学、文学、历史、地理、宗教、医卜等各类著作,包罗万象,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部百科全书,它比著名的《不列颠百科全书》成书年代早了300多年。

4、《永乐大典》还收录了许多后世已经残缺或佚失的珍贵书籍,如《薛仁贵征辽事略》、宋本《水经注》等,其所征引的材料,都是完整地抄录原文,因而许多宝贵的文献能保存其原貌,人们称《永乐大典》为“辑佚明初以前珍本秘籍的宝库”。

5、《永乐大典》除了正本尚未确定是否存在长陵外,永乐副本却惨遭浩劫,大多亡于战火,今仅存800余卷且散落于世界。《不列颠百科全书》在“百科全书”条目中称中国明代类书《永乐大典》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

永乐大典前后编纂过两次:

1、《永乐大典》前后编纂过两次,第一次编纂开始于明成祖永乐元年(1403),由解缙、胡广、胡俨、杨士奇等人负责,召集了147人,于次年完成了编纂工作,名《文献大成》。当时的明成祖朱棣阅读后非常不满,命令重新编纂。

2、永乐三年(1405),明成祖再命解缙、姚广孝、郑赐等人重纂,这次因为采选的书籍众多(集齐了全国所有的书目),参与的朝臣文士、宿学老儒达到2.16万人。

3、永乐五年(1407)定稿进呈,明成祖看了十分满意,亲自为序,并命名为《永乐大典》。《永乐大典》完成后,明廷又在各地征召了大批缮书人进行描栏、清抄、绘图和圈点工作,由于人员数量过多,已经无法统计了。

4、参与编修《永乐大典》的人员居住在离皇家藏书处文渊阁不远的崇里坊等地,由光禄寺供应伙食,还发给膏火费,官员参与编修的可以免朝,待遇十分优厚。当时有人就以“天下文艺之英,济济乎咸集于京师”来形容《永乐大典》编纂的盛况。

三字经中不仅有很多故事还有什么?

还有很多哲理。

《三字经》,是中国的传统启蒙教材。

在中国古代经典当中,《三字经》是最浅显易懂的读本之一。《三字经》取材典范,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学、历史、哲学、天文地理、人伦义理、忠孝节义等等,而核心思想又包括了“仁,义,诚,敬,孝。”背诵《三字经》的同时,就了解了常识、传统国学及历史故事,以及故事内涵中的做人做事道理。

《三字经》用简洁通俗的白话讲出了亘古不变的哲理,脍炙人口、广为流传;不受文字限制,用通俗的文字将经史子集等各部类的知识揉合在一起,全文用典极多,全篇充满乐观精神。

在《三字经》出现之前,蒙学读物都是四个字一句,《三字经》则以三言形式出现,读起来轻松愉快,更符合儿歌特点,明朝赵南星称其“句短而易读,殊便于开蒙”,故此为蒙学第一书。

《三字经》在古代被称为“小纲鉴”,可以将零散的知识贯穿起来,使读书积累的百科知识,得以纳入一个清晰知识体系。

经史子集其他应用

组词

经组词史组词子组词集组词

笔顺笔画

经笔顺笔画史笔顺笔画子笔顺笔画集笔顺笔画

近义词

经近义词史近义词子近义词集近义词

反义词

经反义词史反义词子反义词集反义词

经史子集成语接龙

正接

集思广议集思广益集矢之的集腋成裘集苑集枯集萤映雪集腋为裘

反接

白蜡明经白首穷经传道穷经诞幻不经诞谩不经诞罔不经诞妄不经夺席谈经浮浪不经怪诞不经诡诞不经闳侈不经闳大不经荒诞不经荒怪不经荒渺不经荒谬不经皓首穷经荒唐不经见经识经牧豕听经暮史朝经畔道离经四书五经歪嘴念邪经歪嘴和尚瞎念经行常带经一板正经一本正经迂怪不经远来的和尚好念经远来和尚好看经引足救经正儿八经作古正经左史右经正正经经

参考资料:成语接龙查询经史子集成语接龙

成语词典最新查询成语

闭门思过冰清玉洁村歌社舞粗制滥造恩威并著高头讲章欢聚一堂侯门如海虎头鼠尾积厚流光久战沙场济困扶危磊落跌荡柔远怀来日中将昃如足如手神术妙法顺水推船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甜嘴蜜舌微察秋毫悬鞀建铎鹬蚌相持养虎自啮依人篱下移山竭海长别人志气,灭自己威风自吹自捧责人以详,待己以廉走杀金刚坐杀佛祖逖之誓蒸蒸日盛

成语词典大全 网址链接:https://chengyu.122cha.com/jingshiziji15118.html

展开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