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正不阿的意思解释及典故(故事)

关键字:
成语接龙

刚正不阿的意思刚正不阿的故事详细解释及典故刚正不阿成语接龙、组词、近义词、反义词

刚正不阿
拼音: gāng zhèng bù ē
频率: 常用
年代: 近代
词性: 褒义词
结构: 联合式
解释: 刚:刚直;正:正直;不阿:不逢迎。刚直方正而不逢迎附合。

语法: 作谓语、定语;指刚强正直,不逢迎。
典故出处: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一员官》:“济南同知吴公,刚正不阿。"
成语示例:余秋雨《霜冷长河·关于谣言》:“好像是为民除害,~,在我们中国特别有空间。"
英文翻译: be upright and never stooping to flattery

刚正不阿的意思解释及典故

刚正不阿代表的人物和故事?

刚正不阿的历史人物有司马光、林则徐、刘邦,他们的故事是司马光,从小就会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救出了自己的小伙伴,用石头把缸砸碎救出了朋友,而林则徐则是一个爱国的豪杰,虎门销烟则是一个非常大的历史壮举。

古代历史刚正不阿的历史人物有“矢志报国,屈死风波亭”的岳飞,他有精忠报国的典故、“直言敢谏却被冤杀”的王彦章,连打唐将三十六为国家立下了赫赫战功、“周亚夫军细柳”的周亚夫为后来汉武帝彻底扫除侵边的匈奴,奠定了基础。

一、伯夷、叔齐“不食周粟”

商周时期,商末贵族孤竹君在其晚年,因偏爱小儿子叔齐,有意推翻嫡长子制度命次子继承家业。孤竹君去世后,叔齐执意将家业由兄长伯夷继承,然而伯夷也不愿继承,为了避免叔齐为难,遂于夜深远走他乡,但叔齐也是恪守礼制之人,见兄长不告而别,二话不说便寻他而去。

皇天不负有心人,叔齐终寻得其兄长,二人便决定不再回归故里,于是投奔周国,过上了寻常百姓的生活。但不久周国举兵讨伐商纣王,伯夷、叔齐认为周国属于商朝的附属国家,以下犯上,视为不仁,便上朝劝谏,二人秉持仁心并未阻止此次讨伐,反倒激怒周武王,惹来杀身之祸,被下令拘禁。

后来周朝建立,伯夷、叔齐仍为出去心中的芥蒂,认为周朝的建立违背礼制,发誓不与周人往来,不食周朝土地上的食物,最后守着心中的执念,饿死在首阳山。伯夷、叔齐的典故被史记撰写者司马迁列入了列传之首,兄弟二人也作为商周时期恪守仁义的典范流传至今。

二、屈原:纵身一跃,千年一叹!

战国时期,群雄并起,秦国尤甚,成为当时的超级大国,在合纵抗衡的政策下,各国的实力都不同程度的被削减,能够和秦国抗衡的只有楚国,因而有“得天下者,非秦必楚,非楚必秦”的说法。

楚怀王即位之初,就任用屈原,下令改革,可见也是雄心万丈。屈原在他的支持下,主张章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但改革必然会触及贵族利益,于是设计陷害屈原,对楚怀王说:“屈原居功自傲,每次起草法令,都要张扬说是没有我的话就不能成功。”屈原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

在屈原多年流亡的同时,楚国的形势愈益危急。到顷襄王二十一年,秦将白起攻破楚都郢,次年,秦军又进一步深入。屈原眼看国家无望,在破城之日自沉汨罗。

有心报国,却无力回天,屡屡被流放,但其心虽九死而未悔,最后以身殉国,屈原的纵身一跃,将自己定格成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悲剧英雄。

三、苏武牧羊,持节不失

武帝天汉元年(前100年)苏武以中郎将出使匈奴。但不幸的是,就在苏武即将完成出使任务准备回国时,匈奴缑王图谋劫持单于母阏氏归汉,副使张胜卷入这一活动。事发后,苏武受到牵连,被扣押在匈奴。

当时,匈奴单于为诱逼苏武投降,先将他幽闭于大窖中,苏武以雪和旃毛为饮食,不为屈服。单于决定把苏武流放到北海(西伯利亚的贝加尔湖一带),让他去牧羊。“既然你不投降,那我就让你去放羊,什么时候这些羊生了羊羔,我就让你回到中原。”而单于只送给他几只公羊。

苏武持着汉节,在风雪交加的北海牧羊,唯一与苏武作伴的,是那根代表汉朝的汉节和几只羊。年复一年,使节上挂著的旄牛尾装饰物都掉光了,苏武的头发和胡须也都变花白了,但汉节从来没有离开过他的手。

后来,汉武帝驾崩了,当得知这个消息时,苏武他面向南方,扑倒跪地,放声痛哭,鲜血顺着嘴角流在了地上。从那以后,他终日悲恸的哭泣,谁都劝他不了。

汉昭帝登位后,匈奴和汉达成和议,苏武终于能够回到故乡。孔子说:“使于四方,不辱君命”,这正是苏武最真实的写照。

刚正不阿的人的故事

东汉时,齐国临淄人吴良,刚开始的时候在地方上当一个很小的官吏。

有一年,过春节时,他和他的一些同僚一起去给太守拜年,其中有个叫王望的人,对太守极尽谄媚之言,说:“在我们这儿,多年来一直受到盗贼的骚扰,长期听不到鸡鸣犬吠的声音。但自从你来到这个地方上任以后。五年以来,开辟了很多的土地,盗贼也都绝迹了,百姓每年都五谷丰登,这些都是您治理有方的结果,所以在过年的时候,我们大家都来给你拜年。”听了他的话,同去的很多官吏都应声附和。

只有吴良例外。他突然站起来对太守说:“王望是个奸佞小人,他说的全是谄媚之言,没有一点根据,我们这个地方现在仍有不少的盗贼,老百姓生活贫困疲惫,完全不是王望所说的那样!”

本来听了王望的话,太守很高兴,现在经吴良这么一说,就立即收敛起笑容,觉得吴良说得有道理,赐给他礼物,后来又升了吴良的官。

有个叫王苍的人,很敬重吴良的为人,就向当朝皇帝推荐他,说:“国家最重要的是得到治国之才,臣子最重要的也就是向国君推荐人才,吴良这个人敦厚固执,工作正直,为人廉洁,谨慎而恭敬,做什么事都事必亲躬,节俭而又安于贫穷,不贪财,不求利。正是国家所需要的啊!”

果然,直到晚年,吴良仍然坚持着一贯到底的气节。

哲理点拨:做人要有气节,吴良就是这样一个有气节的人,并且直到晚年仍然坚持不渝。平时,人们痛恨那些逢迎拍马、谄媚弄权之人,所以,对于那些刚正不阿,一身正气的人,就有了很大的敬意。

刚正不阿代表的人物和故事?这道题的答案就是这样的, 它的故事是这样的, 一、伯夷、叔齐“不食周粟”

刚正不阿的故事20字?

本来听了王望的话,太守很高兴,现在经吴良这么一说,就立即收敛起笑容,觉得吴良说得有道理,赐给他礼物,后来又升了吴良的.官。

屈原刚正不阿的事迹?

屈原是战国时期的人物,他出生在楚国,其是楚武王熊通的儿子屈瑕的后代,据其所写《离骚》可得知其父亲名为伯庸。屈原自小便嗜书如命,而且他读的书是比较全面的,基本什么类型的书都会有所涉足,周显王四十年的时候屈原还是居住在乐平里。屈原虽然出身比较高贵,但是因为他从小就生活在群众之中,再加上家庭对他的正面教育,使得他十分的理解体恤比较贫穷的老百姓,所以他常常会做一些对人民有利的事情,也因此得到了很多人的赞美。

到了周显王四十八年的时候,他的才华开始有所展现,据史料记载,当时秦国的军队进犯楚国边境,屈原看到这一景象之后,就组织乐平里的人们进行大力的反击,他一边给当地的人做思想教育,一边运用各种谋略给敌人造成了沉重的打击。在周慎靓王元年的时候,屈原受楚怀王的命令离开了乐平里去往京城,这一年他开始担任县丞一职。一年后,他被升迁为楚怀王左徒,以使者的身份前往齐国。又过了一年,他就好比一个忙碌的外交官,开始不停的做外交工作,他们与魏国、赵国、韩国、燕国联合起来出兵攻打秦国,而屈原也在军队之中。

周慎靓四年的时候,屈原开始致力于变革,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之后,他又开始与那些不想变革的势力不断地斗争着。随着屈原变革的普及,百姓们都获益匪浅,这也使得楚国的形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旧贵族竟到了即将覆灭的地步。本以为这样一个为国为民的人会这样一直发展下去,可这位正义之士的仕途在周赧王元年的时候开始走上了下坡路。

一开始皇帝听信了上官氏的谗言而开始疏远屈原,并且罢免了他的左徒一职,开始担任三闾大夫的职位。这还不算什么,重点是第二年的时候,屈原竟然被流放了,就在这一年,秦国的张仪设计破坏了楚国与齐国之间的盟友关系,楚怀王愤怒之下开始起兵讨伐秦国,结果出兵两次败了两次。周赧王三年的时候,楚怀王又一次攻打秦国,结果并没有什么改变,依旧大百而归。这一次又一次的失败,让楚怀王想起了屈原,他重新启用屈原,令屈原再次出使齐国。

等到屈原出使回来,楚怀王便又开始疏远他。看到这里,小编真是怒火中烧,大家是什么样的看法呢?就这样到了周赧王六年的时候,齐国开始远离楚国而和秦国交好,屈原虽不能参政,却依旧想办法通过其他的官员来打动楚怀王与齐国交好。周赧王十一年的时候,秦国出兵楚国,占领楚国取析以及其附近的十五座城池,而此时的屈原又一次流浪到了汉北。

两年后,齐国、魏国与韩国三国联合攻打楚国,楚怀王无奈之下将太子送往秦国作人质,请求秦国出兵解围,秦王击败了联合起来的那三个国家。之后太子与秦国一大夫因为私事打斗而杀死了那大夫,太子害怕被秦国处罚,就逃回来楚国,这也使得楚国和秦国的关系不断恶化,导致秦国不断出兵讨伐楚国。周赧王十六年,屈原结束了他的流放生活,回来后极力劝说楚怀王不要去赴秦国的约,可楚怀王听信小人之言。结果楚怀王一到,就被秦国的军队扣押,秦国以楚怀王要挟楚国割让两城,楚国不答应并且立太子为皇帝,秦国因此发兵攻楚,占楚十六座城池。

周赧王十九年,楚怀王在秦国逝世,秦国将其尸体送回楚国,楚国和秦国因此而决裂,可怜的屈原被彻底罢免,放逐到江南。周赧王三十五年的时候,秦国攻打楚国,楚国的城池被占领、被割让,两年以后,楚国皇帝开始逃难,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屈原感到绝望,于是投身于汨罗江自溺而亡。依照《屈氏族谱》来看,屈原的妻子是邓夫人,据说屈原于五月五日跳江自尽之后,邓夫人每年的那一日都会在水中投食,以此来祭奠她的丈夫。

为什么一说到刚正不阿的古代功臣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包拯?

先不说包拯是不是有碳黑的脸,是不是有民间流传的那些故事,是不是有如小说中演译的那些生动情节,但是包公的故事在人间流传太广了,象铡美案,陈州放粮,巧断疑案,很多都是老百姓如数家的话题。人们之所以一提起刚正不阿的清官首先想到的是包拯,就是因为,包拯为官清廉,刚毅公正,不畏权贵,铁面无私,英明决断,敢于为民申冤。中国历史上也有很多清官,但都不如包公名声之大。这反应了人民群众对正义的期待,对官吏者廉洁公正执法的期许。正如芝麻官唱的“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

包拯一生嫉恶如仇,他传奇的一生有许许多多的执法如山的典故,为了李太后回宫,怒打龙袍,陈州放粮铡了国丈太师,龙头铡刀下王爷丧命,为了民妇秦香莲不畏太后,驸马爷认罪伏法,刚正不阿,不畏权势,为历代官员的楷模,他的事迹是历来所没有的,

因为办公铁面无私黑判官的形象深入人心,其实这里面最重要的原因是影视和评书的渲染

刚正不阿造句四年级10字?

刚正不阿造句四年级10字?如下

来人是一个老者,满头银发随意的披散在肩头,粗壮的身体穿着灰色的道袍,配合那充满正气的国字脸,给人的感觉像是一哥刚正不阿正义人士。

岁月如梭,那懵懂无知的男孩子,渐渐长大成为一个少年,因为在其父的熏陶下,少年也养成一幅刚正不阿,疾恶如仇的性格。

中年辈最高,世称孔北海,为人不拘小节,恃才负气,刚正不阿。

他雄才伟略,运筹帷幄,义薄云天,铁骨铮铮,一身正气,刚正不阿。

刚正不阿:阿:迎合,偏袒。刚强正直,不逢迎,无偏私。近义词:坚强不屈 反义词:阿谀奉承

1、眼前的山粗犷而冷峻,令人感到一种刚正不阿、力争上游的质朴美,似一幅凝重的画,如一首深邃的诗,若一个清新的故事。

2、刚正不阿,如墨线过木曲也正;清正廉洁,似明矾入水浊亦清。

3、他刚正不阿的高贵品质至今令人崇敬。

4、曹书记从文化大革命到今天,自始至终都是一个刚正不阿、富有正义感的好领导。

5、就是正大光明,公正无私,正直坦荡,刚正不阿,坚持真理,秉承正义。

6、我父亲是个刚正不阿的法官。

刚正不阿是形容一个人品质特别的优秀。可以入,他形容我们的老师,我们的班主任马老师就是一个刚正不阿的人。他是一个受人爱戴的人,他是一个特别受人尊敬的人,他还是一个像妈妈一样爱护着我们的人。同学们都特别的喜欢他。他也爱着同学们。

刚正不阿,造句:小明的爸爸是一个刚正不阿的人。

刚正不阿,最后一个字念e,一声。形容人非常正直有骨气,不阿谀奉承。是一个大大的褒义词。我很欣赏这个词,更欣赏具有这个品质的人。刚正不阿的人,必定是有一腔热血的人,他们活成了大山的模样。

他是个刚正不阿的清官。

他刚正不阿的高贵品质令人崇敬

粒沙可以竹子一生挺拔,是在告诉我们做人要刚正不阿

叹号像个刚正不阿的灵魂,指引你成为正直稳健的人

我父亲是个刚正不阿的法官

剑可为君子,刚正不阿,正直不屈

为人刚正不阿,却又非一般腐儒不知通变

刚正不阿的作者是谁?

姜正成主编的《刚正不阿(海瑞)》从海瑞的家族溯源,成长背景,经历的事件,心理变化以及对历史的贡献等方面展开,让读者比较全面地了解海瑞这个历史人物。

为什么历史上,刚直不阿的人下场那么惨?

这种人毕竟是少数的,以一人对万人岂有不败的,唯有碰到明君又有胸襟的才能包容这种人毕竟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刚正不阿我自己的一点见解是非常坚硬但缺乏柔韧性而易折断,人际关系处理不好不能变通处事不能周全,所以好下场的不多。

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历史人物是“客观定论”,即在客观上是推动还是阻碍社会进步。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只有把原则性和灵活性结合起来,个人才有可能对社会历史进程有较大影响。

一个硬币总是有正反两面的,凡事都有其两面性,一个人如果性格刚直不阿,遇到不平事敢于仗义直言,总是让人欣赏和赞扬,一个人如果经常首鼠两端,见风使舵,对的不进行宣扬,错的不进行驳斥,那么就让人厌恶甚至是痛恨,得不到好名声。但是社会上之所以会有见风使舵、落井下石的小人有其客观的社会背景,由于社会发展创造的物质财富还远远不足以支撑道德水平提升的需要,似乎大部分人都更乐于明哲保身和圆滑处世。正因为如此我们通读历史的时候,才会发现很多刚直不阿的人结局都不好。比如:商代比干、战国屈原、宋朝岳飞、苏轼、明朝方孝孺、于谦、杨继盛等等,他们都是勇于任事和敢于直言的人,但他们的结局都是或死或贬,读来令人唏嘘。

人生一世,难免不会有理想有抱负,要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不受人排挤招人厌恨,需要我们真正做到洞察人性、洞悉人心,修炼足够的权谋机变,还要加上机遇的垂青,才能取得最终成功,实现自身梦想。

意思是刚强正直,不阿谀奉迎,无偏私。出自明·余继登《典故纪闻》卷十四:“有正大不阿,不行私谒者,便以为不贤。”

而在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左右的历史中受儒家文化影响深远,而儒家哲学不像西方哲学(由宇宙论或本体趋向伦理学,更趋重到认识论,更是为的“求知”,所以这些学派有一个词“爱智学”)其范围更广。

中国学问不然,更多的是人生哲学,以研究人类为出发点,最主要的是人之所以为人之道,怎么才算一个人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也就可以用《论语》中的“修己安人”概括。而“安人”正好可以用来形容人与人相处之道了,刚正不阿一切以道德和法律为准绳不带一丝感情,这样在以中国这样重视人与人关系的儒家环境中显得格外不同,所以刚正不阿之人也就很少得到好的结局。但是多留英名传世。

翻开中国历史,刚直不阿的人几乎都是留下了直名,却遭遇了现世报,轻则直言获罪,重则身首异处,能够直言直行而毫发无损的,可以说是凤毛麟角。为什么会这样呢?

第一,原因就是中国很长很长的长期以来,就是一个重视人治的社会,法治在中国,不但产生的晚,更为重要的是,其产生之初,就划定了治外之人,可以说是先天的刚性不足,在刚性不足的体系中保护刚直不阿的言行,就好比拿绸缎包着宝剑,偶尔擦擦保持光亮是可以的,但是想维护刃口的锋利不被损伤,就很困难了,仍然是随时可能崩个口子。长久以来的历史使得统治者拥有了至高无上的生杀予夺的权力,逆批龙鳞而不是投其所好,那就是不知道统治力量是具有压倒性优势的了。

最早一个因为直言敢谏获罪而且名气很大的大概是比干了,说起来他还是纣王的叔叔,可是也没能逃过纣王一句:吾闻圣人心有七窍,信有诸乎?我听说圣人心是七个洞的,不知道是不是这么回事啊,老叔你要不要拿出来咱们开开眼呀?这真是让人无话可说的选择题。

从此以后,直言敢谏,刚直不阿,为民请命,就是一项高风险的工作,抬着棺材嘱咐好后事上朝,几乎成了标配。

我们举出来比干这个例子实际上是对后世影响极大的君臣之间关系的一个事例,在人治色彩极浓的封建王朝,中国古代统治者的智慧达到了匪夷所思的程度,犹如猫戏耗子一样,在与所谓忠臣直士的斗争中,既树立权威,又博取名声,同时也绝不会影响真正的统治者想做的事情。

第二,你觉得他们的下场已经非常惨了,其实,他们的下场可能更惨。

比干在周王朝的时候被隆重纪念,在民间干脆就认为此人是天上的文曲星,而此后的统治者们尤其是聪明的统治者们就非常灵活地掌握着对待所谓忠臣直臣正臣的度的问题,并把这套逻辑贯穿于统治体系内部,并且在历史的发展中越来越富有经验,也就是说,在统治者的内心深处,这些刚直不阿之人不是统治的反对力量,恰恰是天生的孝子贤孙,把他们的揉圆搓扁,是统治教育体系下两件大事的优秀教材,一个是解决忠的问题,一个是解决顺的问题,这是帝国制度之下所谓忠臣直臣的唯一作用。

是的,有些刚直不阿之人是因言获罪了,可是这就够惨了吗?朱棣杀铁铉的事情可以了解一下,满清对待太平天国俘虏的事情也可以了解一下,在对待这些真正反对统治的力量的时候,统治者的手段是无所不用其极的。

而明朝的那位大名鼎鼎的海青天,在治安疏里把嘉靖皇帝骂了个一堆狗血,天下不直陛下久矣,全天下看不上你时间很长了!可是嘉靖皇帝也只是把他关监狱里呆着,而且也知道将来自己的儿子会放掉他,因为作为嘉靖朝的天下第一聪明人,他看到了海瑞的忠,而这个是可以利用的,惩罚甚至是严厉的惩罚,不过是为了让后来人既忠且顺而已呀!

嘉靖皇帝死后,狱中的海瑞就哭的稀里哗啦,吃的东西都吐个干净,得了皇位的皇帝亲儿子也没有哭成这样。

所以,直言敢谏和抬棺谏言乃至于龙颜大怒都是戏而已,处处都是雷霆雨露莫非君恩的戏码。只要没有触及统治者根本,这样的入狱出狱和玩参观差不多。连姚广孝都要求不要杀的方孝孺最终被灭了十族,天下读书种子绝了吗?

统治者很清楚地辨别敌人与孝子贤孙,直臣正臣也无非是统治工具而已。

第三,历史上也从来没有被直言敢谏改变了的历史进程。

历史上最具有从谏如流名声的大概是一代明君唐太宗了,他和魏征的故事很多也似乎很有趣,基本都是太宗很宽容,事情很顺利这样的结果。然而细究起来,其实都是些无关痛痒的小事,可以说和大唐那个时期的社会发展和军政大事几乎关系不大,这说明了两个问题:李世民很聪明,魏征很配合,两个人都掌握了分寸,实际上,这里没有刚直不阿和从谏如流,有的只是上下级之间的相互协商而已,所谓大事情我决定,小事情可以讨论而已。

人民的名义里,达康书记似乎就算不上是刚直不阿,倒是体现了不少的灵活性,其间原委,我想他肯定明白,人受点委屈受点罪不算什么,可是事情,尤其是造福于民的事情受了耽搁,就很算什么了。

刚正不阿的人由于不肯向恶势力低头,不肯同流合污,所以那些当权者就容不下你。几乎没有什么好下场:

文天祥,号召各地起兵抗敌,誓死保卫国家,后来兵败被俘,坐了3年牢,在这期间,元朝使用了各种办法使他归降,甚至到最后忽必烈亲自拟授文天祥高官厚禄,后来在忽必烈召见他的时候,还当面许诺让他做宰相,都被他拒绝了,只求一死。在他行刑的那一天,很多人都聚集在街道两旁,只见文天一点都不畏惧,大步走向行刑台,在临刑前问明了方向,对着南方拜了几拜。这时候监斩官还在劝说:只要你归降,就可不死。可是文天祥誓死不降,最后从容就义,死的时候只有47岁。

方孝孺,建文帝时期的身边的文臣,是天下文人的楷模。后来朱棣占领南京,很欣赏他的才华,于是希望他能够归降。可是他死都不降,最后没有办法把他投入大牢,派很多人去劝说,最后都被他骂的狗血喷头。朱棣想借方孝孺的威望来招揽人心,就想让他来写即位诏书,他不仅不写,还在大殿之上写下“燕贼篡位”四个大字,这可把朱棣气死,于是警告他:你就不拍灭你九族?谁知道方孝孺却说:灭十族又如何。于是朱棣真的就灭了他十族,最后连他的朋友的门生也算一族,这就是历史上破天荒的灭十族,总共杀了873人。

苏武,苏武牧羊的故事也是被后人广为流传。苏武被匈奴单于流放到北海放牧,以达到让他归降的目的,可是苏武誓死不降。最后苏武的头发和胡须都白了,但是汉节始终都没有离开过他的手。在那天气寒冷,风雪不断的北海牧羊,陪伴他的只有那几只羊,还有就是代表汉朝的汉节。后来汉武帝驾崩,苏武痛哭流涕,伤心不已,谁都劝不住。后来汉昭帝登基,匈奴和汉达成义和,苏武才回到故乡。

屈原,关于屈原的故事大家已经都很熟悉了,我们的端午节就是纪念他的,为此现在还成了法定假日。战国时期,楚怀王任用屈原,实施改革,但是他的措施触及了贵族的利益,于是就陷害屈原,最后被流放到汉北。此时秦国攻破楚都,屈原眼看国家灭亡,自己有心报国,但是却无能为力。于是屈原纵身一跳,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悲剧人物。

伯夷、叔齐,不食周栗。商周时期,孤竹君决定家业让自己偏爱的小儿子叔齐继承,但是这违背嫡长子继承制度。在他死后,叔齐说什么也不继承,非得让兄长伯夷继承家业,但是伯夷也不愿意继承,于是他出走他乡。叔齐见兄长不辞而别,于是出去寻找。后来找到以后,二人都不愿意回去继承家业,于是投奔周国。周国后来举兵讨伐纣王,但是这兄弟二人认为周国是商朝的附属国,这是以下犯上,于是上朝劝谏,激怒了周武王,于是把他们拘禁起来。后来周朝建立,伯夷、叔齐还是心中不满,发誓不与周人来往,不食周朝土地上的食物,最后饿死在首阳山,此兄弟二人是商周时期坚守仁义的典范,一直流传至今。

五十字概括狄仁杰为民请命?

在中华这片无边的夜空,无数颗星星熠熠生辉,点缀得它万分璀璨。如果你仔细观察,便会发现——那其中有一颗最亮的星星在先人牵引出的银河中闪耀。

那是一代民相狄仁杰留下的廉洁之光。

在有生之年,他为了保一位将军的性命,据法力争、犯颜直谏;为了还朝廷一片好风气,他刚正不阿地严惩了罪臣王立本;为了解救无辜百姓,他明察善断为百姓伸冤……狄仁杰身居要职,以民为优,这是大唐之福,是黎民百姓之福。从古至今,正因为有这样清正廉明的好官,历史上才几度出现盛世,中国才不断发展壮大。

然而,在我们当今社会,又有多少人把狄仁杰刚正廉明、两袖清风的精神遗留下来了呢?

有些人仗着自己的权势,贪污、受贿,于是,有名无实的官职、若有若无的罪名纷至沓来;有些人为了做大官,对上级阿谀奉承,于是无数百姓辛苦挣来的钱打了水漂,流进受贿人的腰包;有些人贪生怕死,面对外国人盛气凌人的一步步得寸进尺,视而不见、任由宰割;还有人……当今社会的劣俗风气处处都能体现出,可狄仁杰的刚正廉明、执法不阿又在哪里?

从现在起,让我们以史为鉴、以人为镜,走上正义与光明之途;让我们学习伟人那种精神品质,做中华民族新一代的脊梁!

狄仁杰多次为民请命,反对权贵乃至皇帝的贪残腐化的行为。他在任豫州刺史时,宰相张光辅率大军平息了越王李贞在汝南发动的叛乱。张光辅及其部下恃功自傲,向各地勒索大量财物,百姓深受其苦。狄仁杰坚决不给。"光辅怒曰:‘州将轻元帅耶?'仁杰曰:‘乱河南者,一越王贞耳。

今一贞死而万贞生。'光辅质其辞,仁杰曰 :‘明公董戎三十万,平一乱臣,不戢兵锋,纵其暴横,无罪之人,肝脑涂地,此非万贞何耶?......如得尚方斩马剑加于君颈,虽死如归'。"他的一番话义正辞严,掷地有声,张光辅无言以对。豫州百姓因此而免除了许多苦难。

儿童成语故事《阿谀奉承》?

阿谀奉承ē yú fèng chéng【解释】阿谀:用言语恭维别人;奉承:恭维,讨好。

曲从拍马,迎合别人,竭力向人讨好。

【出处】明·东鲁古狂生《醉醒石》第八回:“他却小器易盈,况且是个小人,在人前不过一味阿谀奉承。

”【结构】联合式。

【用法】多用于下对上;也用于平辈间。

【正音】阿;不能读成“ā”。

【辨形】奉;不能写作“逢”。

【近义词】阿谀逢迎、阿其所好【反义词】刚正不阿【辨析】~和“阿谀逢迎”都有“迎合别人心意说好听的话”的意思;常通用。

但阿谀奉承宜用于强调“曲意迎合别人的心思”。

【例句】自古以来;凡小人隐君子都会用~的话去讨好、迎合别人。

【英译】flatter and toady

刚正不阿其他应用

组词

刚组词正组词不组词阿组词

笔顺笔画

刚笔顺笔画正笔顺笔画不笔顺笔画阿笔顺笔画

近义词

刚近义词正近义词不近义词阿近义词

反义词

刚反义词正反义词不反义词阿反义词

刚正不阿成语接龙

正接

阿狗阿猫阿姑阿翁阿家阿翁阿斗太子阿鼻地狱阿娇金屋阿猫阿狗阿保之劳阿党比周阿堵物阿党相为阿匼取容阿保之功阿弥陀佛阿其所好阿世盗名阿世媚俗阿世取容阿顺取容阿时趋俗阿谀曲从阿意取容阿谀求容阿谀取容阿意顺旨阿谀顺旨阿谀谄媚阿谀谄佞阿谀奉承阿谀逢迎阿意苟合阿谀苟合阿尊事贵阿旨顺情

反接

剑老无芒,人老无刚立地金刚能柔能刚内柔外刚破坚摧刚气血方刚柔能克刚柔能制刚茹柔吐刚柔中有刚外柔中刚外柔内刚血气方刚以柔克刚以柔制刚至大至刚

参考资料:成语接龙查询刚正不阿成语接龙

成语词典最新查询成语

博通经籍大惑不解挂一漏万观者麕集后会无期火急火燎好事不出门,恶事行千里胡子工程科头箕踞快心满意乐祸不悛鸾音鹤信柳腰莲脸描鸾刺凤目怔口呆骈兴错出人怨天怒桑弧蓬矢贪残无厌他山之攻铁心石肠微故细过违条舞法学步邯郸一干一方源清流洁以日为岁玉碎香消字里行间朝梁暮晋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惴惴不安

成语词典大全 网址链接:https://chengyu.122cha.com/gangzhengbua10987.html

展开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