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土逐宍的意思飞土逐宍的故事详细解释及典故飞土逐宍成语接龙、组词、近义词、反义词
- 飞土逐宍
- 拼音: fēi tǔ zhú ròu
- 频率: 生僻
- 年代: 古代
- 词性: 中性词
- 结构: 连动式
- 解释: 宍:同“肉",指禽兽。抛掷土丸以驱逐禽兽。
- 语法: 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打猎。
- 典故出处: 汉·赵晔《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故歌曰:‘断竹续竹,飞土逐宍’之谓也。"
- 成语示例:
- 英文翻译:
飞土逐宍的意思解释及典故
断竹,续竹,飞土,逐肉,是什么意思呢?
解释: 断竹—砍伐竹子; 继竹---用砍伐的竹子来制作弹弓; 飞土—用制作的弹弓装上土丸,进行射击; 逐肉---射击鸟兽获得食物。
《弹歌》:作者先秦 无名 《弹歌》: 诗词正文:断竹,续竹。
飞土,逐宍。
《弹歌》:选自《吴越春秋》,东汉赵晔编写。
《弹歌》:这首民歌,用精练的语言概括了“弹”生产制造的过程和“弹”的用途,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聪明,用“弹”来猎取食物的喜悦心情。
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是什么意思?
《弹歌》既是中国最早的诗歌,也是用最简洁的文字叙述从制作工具到完成狩猎全过程的篇章。
断竹,斫(只能用这个字,因为当时还没有铁制工具,只能用锋利的石块斫)断竹子;续竹,做成弯弓;飞土,(利用弯弓)弹出土块;逐肉(“肉”字是现代人找不到古“肉”字的替代,应为宝盖头下一个“六”)击打野兽。
传说时期文学的特点?
1、传说时期的文学,我们指的是:歌谣和神话传说。
2、歌谣:据说在神农时代出现的《蜡辞》云:“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是一首农事祭歌。另有《吴越春秋》卷九所载的《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该诗反映的是原始人制造弓和狩猎的过程。
3、神话:神话是远古时代的人民对其所接触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幻想出来的具有艺术意味的解释和描述的集体口头创作。中国神话大多保留在《山海经》、《楚辞》、《庄子》、《列子》、《淮南子》等古籍中。题材大致可分为:创世神话、洪水神话、战争神话、英雄神话等。著名的篇目有:《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黄帝擒蚩尤》、《大禹治水》、《后羿射日》、《夸父追日》、《精卫填海》等。
我国最早的两首上古诗歌是?
我国最早的两首上古诗歌是《弹歌》、《击壤歌》
我们都知道诗歌的起源应该是在古代,至于在什么时候可能没人能说的太清楚,其实它是一直伴随着人类的发展,与人类共同进步的一个语言表达形式,《弹歌》是在远古时期最早出现一首诗歌,这首诗歌也是我国至今记录最早的一首诗,全文只有八个字。
《弹歌》
断竹,
续竹;
飞土,
逐宍。
意思是:去砍伐野竹,连接起来制成弓;打出泥弹,追捕猎物。咋一看并不觉得这是一首诗,这是上古时期的一首歌谣,它属于古老的民间口头创作,从简短的几个字中 体现出制作工具到进行狩猎的全部过程。
上古歌谣,属于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早期的民间歌谣,因为年代太久远了,能够流传到今天的实在是少之甚少。还有一首4000多年前的《击壤歌》,传说作于帝尧时期。
《击壤歌》
日出而作,
日入而息。
凿井而饮,
耕田而食。
帝力于我何有哉?
大概意思就是:
日头出来时就去耕田种地,日头落山时就回家去休息。挖一眼井就可以有水喝,种出庄稼就会有粮食吃。这样的日子多么自在,谁还去羡慕帝王的权力。
这两首诗记载在《诗经》里,《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原称“诗”或“诗三百”,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05篇。其中的这两首诗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作品。
上古时期的民歌、民谣,是民间文学的一种,上古歌谣零散保存在先秦两汉的典籍之中,有再现劳动过程的《吴越春秋》中《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有征服自然愿望的《礼记?郊特牲》中《蜡辞》:“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还有《周易》中《中孚.六三》:得敌,或鼓、或罢、或泣、或歌。
中国最早的启蒙歌?
目前所知我国最早的启蒙歌曲,是后人为之起名的《涂山氏妾歌》。
传说大禹巡行到南方的涂山时,涂山王的女儿爱上了他,但不知什么原因大禹却冷落了她。涂山王之女没有放弃她对大禹的爱,命自己的侍妾在涂山的南面等候大禹归来,侍妾久等大禹不见归来,便唱了一首歌——“候人兮猗”。
这是一首只有四个字的歌曲,其中前两个字——“候人”是具有意义的;后两个字“兮猗”是由感而生的叹语。前两个字是歌的基础,但我们更应该注意的则是后两个表达情感的慨叹字——“兮猗”,正是这慨叹之声,使之成为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音乐长河源头组成部分。
伴随着人类历史的前进,我们的祖先并没有停留在这只有四个字的音乐的水平线上,他们翻动着历史长河的浪花,为音乐的发展又逐起了更大的波澜。《吴越春秋》中还记载了一首据说是黄帝时代的乐舞歌词——《弹歌》: 断竹续竹,飞土逐宍(肉)。
《弹歌》虽然在字数上只比《涂山氏妾歌》增加了一倍,但其含义却更为深远。这八个字,精练、生动而又朴实无华。这简单而又复杂的八个字,给我们勾画出下面这样一个动人的场面: 一天的劳作结束了,一群骠悍的男子向围坐在篝火旁的男女老幼们再现了他们白天进行狩猎时的情景。他们砍断竹子,把竹子做成了弓,并从用兽皮缝制的口袋里掏出早已用泥作好的弹丸去追打鸟兽。
在生产力十分低下的原始社会,这种场面可以说是雄壮的,它意味着人类已经开始向着文明的阶梯迈进,而音乐在这里正是我们后世艺术之奠基和先驱。
应该是在明代。我国最早的一部儿歌集,是明代吕坤编辑的《演小儿语》。吕坤(1536--1618年),字叔间,号新吾,宁陵(今河南商丘)人。他编的《演小儿集》,全书一卷,收有包括河南、山西、山东、陕西等地流传的46首儿歌。文字浅近,内容生动,便于口耳相传。编者在每首歌下面都加上评语,虽然有些牵强附会,不符原意,但将古代儿歌中许多遗产借以保佑存下来。
我国最早的一部儿歌集,是明代吕坤编辑的《演小儿语》。吕坤,宁陵(今河南商丘)人。他编的《演小儿语》,全书一卷,收有包括河南、山西、山东、陕西等地流传的46首儿歌。吕坤在《演小儿语》的序跋中还提出了一些关于儿歌的理论问题,对今天的儿歌创作也有借鉴意义
世界上最少字的古诗两首?
世界上最少字的二言诗是先秦时期的二言古诗《弹歌》,《弹歌》选自《吴越春秋》,是一首从原始社会口头流传下来,而经后人写出的反映原始社会狩猎生活的诗作。《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首句“断竹”,所描写的便是制作工具的第一步,即砍伐竹子。次句“续竹”,写的是制作工具的第二步,即通过组装拼接来制成弹弓。“飞土”写的是狩猎的第一步,既用弹弓发射泥弹去打击猎物。最后一句“逐宍”,便是狩猎的第二步即去追逐受伤的猎物。“弹歌”凭借仅有的8个字,蕴含了先民们制作工具到获取猎物的全过程。具有节奏明快,凝重有力的艺术效果。
1、《静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草》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先秦时期上古歌谣神话的特点?
先秦时期上古歌谣神话的特点
远古时期的歌谣和神话传说,在古籍中时有记载。据说是神农时代出现的《蜡辞》云:“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这大约是一首农事祭歌。另有《吴越春秋》卷九所载的《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该诗反映的是原始人制造弹弓和狩猎的过程。特点是语言古朴,但已经具有韵律。
神话是远古时代的人民,对其所接触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幻想出来的具有艺术意味的解释和描述的集体口头创作。
神话的特点。(神话的性质):
1、神话都是想象或幻想的;
2、神话是远古人类对所观察或经历的自然界或社会现象的解释和说明,只是它经过了“幻想”的加工,成为了想象中的“神化”了的现实生活。
3、神话反映着远古人类解释自然并征服自然的愿望。
4、神话只能产生在史前的远古时代,它是人类还没有能力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做出符合实际的解释之时代的产物。
先秦第一首诗?
我国历史上第一首诗是:先秦·无名氏《弹歌》:"断竹续竹。
飞土逐宍。
"
zhu第二声口字旁的字?
zhu第二声口字旁的字:飞土逐肉 fēi tǔ zhú ròu成语解释:见“飞土逐害”。
词语基本信息
成语出处:清 -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 滦阳续录五》:“夫飞土逐肉,儿戏之常。”
成语使用: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打猎
成语褒贬解析:属中性成语
成语近义词:飞土逐宍、飞土逐害
最古老的口头文学作品?
断竹,续竹;
飞土,逐宍(肉)。
翻译:砍伐野竹,连接野竹;
打出泥弹,追捕猎物。
《弹歌》是一首反映原始社会狩猎生活的二言诗,选自《吴越春秋》。这首诗描写古人从制作工具到进行狩猎的全过程,歌谣句短调促,节奏明快,语言朴素有力,八个字组成四个动宾结构,概括出制造和使用弹弓的过程,又表现出与自然斗争的豪迈气概。
此篇是上古歌谣(上古歌谣指产生于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早期的民间歌谣,是《诗经》以前人民的口头创作,由于年代久远,原始社会的口头创作流传到后世并被记录下来的寥寥无几)。上古歌谣在思想内容上的最大特色是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在艺术形式上,作为古老的民间口头创作,一般都具有字句简短、语言质朴和节奏明快的特点。
飞土逐宍其他应用
组词
飞组词土组词逐组词宍组词笔顺笔画
飞笔顺笔画土笔顺笔画逐笔顺笔画宍笔顺笔画近义词
飞近义词土近义词逐近义词宍近义词反义词
飞反义词土反义词逐反义词宍反义词飞土逐宍成语接龙
正接
没有可接的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