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穷理的意思解释及典故(故事)

关键字:
成语接龙

格物穷理的意思格物穷理的故事详细解释及典故格物穷理成语接龙、组词、近义词、反义词

格物穷理
拼音: gé wù qióng lǐ
频率: 一般
年代: 古代
词性: 中性词
结构: 联合式
解释: 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尽力推究事物的道理。

语法: 作谓语、宾语;用于处事。
典故出处: 明·方孝孺《答郑仲辩》:“其无待于外,近之于复性正心,广之于格物穷理。"
成语示例:林语堂《论幽默》:“人之思想也各走各的路,~,各逞其奇,奇则变,变则通。"
英文翻译: 

格物穷理的意思解释及典故

格物穷理是什么意思?

格,是“至”的意思;物,相当于“事”。

格物,就是穷极事物的边际; 穷,是“尽”的意思,理,即为宋代儒家所说的“天理”,它的内涵是天地间的规律。

穷理,就是说要弄清楚所有的规律。

这两个词合在一起,其实是旧时的儒家知识分子对自己做学问的一种终极要求,既要对外界的事物全部搞清楚,又要对其中所蕴含的道理规律透彻明白。

至于至于知行合一,就是说要把自己的所学和自己的行为做到一致,不能做言语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

什么格物论?

意思就是:打破砂锅问到底。

格物穷理,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穷理:追寻事物的究竟,指穷究事物的原委、道理。

格物穷理,知行合一。大致明白是什么意思,有没有哪位大神能通俗的解释一下“心学”与“致良知”的含义?

知是指对社会现象人生事务的理解和认识,要想获得知识,就必须接触事物而彻底研究它的原理。行是指主动参与和实践活动,一个能治国平天下的人,必须要有对社会各种事物和现象都能有亲身实践和体验的过程。所谓合一,是说:并不是知是绝对主导,也不是行是惟一功用,而是知和行互相联系互相配合。对社会对世间事务的正确认知是正确行为的前提,正确行为实践是正确理解世间道理准则的必然结果。反推也一样,行为社会实践可以总结出相应的社会经验。

儒家《大学》中说,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我们经常只注意到最后修、齐、治、平那几句,却忘记了开始就说到的格物而后至知,达到心正。即:心正,是至善的关键。也就是需要培养、树立、明确自己的思维方向、觉悟之路,而后才可以走在正确的轨道上完成自己的责任。

经学理窟译文?

张载,北宋哲学家,字子厚,风翔郡县(属今陕西眉县)横渠镇人,世称横渠先生。嘉佑进士,历授崇文院校书、知太常礼院。理学支脉“关学”创始人之一。提出“大虚即气”的学说,肯定“气”是充塞宇宙的实体,由于“气”的聚散变化,形成各种事物现象。著作有《正蒙》、《经学理窟》、《易说》。 其学术思想在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时以后的思想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他的著作一直被明清两代政府视为哲学的代表作之一,作为科举考试的必读之书。

贤才出,国将昌;子孙才,族将大。

【出处】《正蒙·动物篇》

【译文】有贤才的人出现,国家将要昌盛;子孙后代有才能,家族将要壮大。

天良能本吾良能,顾为有我所丧尔。

【出处】《正蒙·诚明篇》

【译文】天的伟大的功能本来就是我的伟大的功能,只是因为我的功能有所丧失罢了。

上达反天理,下达询人欲者与!

【译文】向上去就返还了天理,向下去就顺从人的欲望了。

圣人尽性,不以见闻桔其心;其视天下,无一物非我。

【出处】《近思录·为学大要》

【译文】圣人做事率性而行,不被自己的见闻而束缚自己的心;圣人看这个世界,没有一物不与自己同体。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道,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译文】探求宇宙生存发展的真理,为百姓安身立命,为以往的圣人继承独一无二的学问,为千秋万代开辟太平盛世。

人多以老成则不肯下问,故终身不知。

【译文】人们大多因为自己的老练成熟而不肯向比自己地位低的人学习,所以一辈子无知。

为学大益,在自求变化气质。

【译文】做学问最大的好处,在于力求改变自己的气质。

文要密察,心要洪放。

【译文】文章要严谨填密,内心要宏达奔放。

心大则百物皆通,心小则百物皆病。

【译文】心胸宽广,视百物都会通达;心胸狭小,视百物就会有病态。

义理之学,亦须深沉方有造,非浅易轻浮之可得也。

【出处】《近思录·格物穷理》

【译文】研究义理的学问,也必须深人研究才能有创见,不是浅易轻浮的人所能学到的。

书须成诵。精思多在夜中,或静坐得之。不记则思不起,但通贯得大原后,书亦易记。

【译文】读书须要背诵下来。精妙的思考大多在夜间,或者静坐的时候有所得。如果不背诵就不容易想起来,当通晓了大意之后,读书就容易背诵了。

湛一,气之本;攻取,气之欲。

【译文】清澈如一,是气的先天本性。攻击夺取,是气的后天欲望。

天下有道,道随身出;天下无道,身随道屈。

【出处】《正蒙·有德篇》

【译文】天下有道的时候,大道随着人的功业而展现出来;天下无道的时候,人的功业随着道的隐藏而委曲求全。

挤人者人挤之,侮人者人侮之。

【译文】排挤他人的人也一定受他人的排挤,侮辱他人的人也一定被人侮辱。

富而不治,不若贫而治;大而不察,不若小而察。

【出处】《正蒙·有司篇》

【译文】富裕之后得不到治理,还不如贫穷的时候就治理。事情大了得不到明察,还不如事情开始的时候就明察。

易为君子谋,不为小人谋。

【出处】《正蒙·大易篇》

【译文】易经可以帮助君子施展谋略,不可以帮小人谋取私利。

感者性之神,性者感之体。

【出处】《正蒙·乾称篇》

【译文】感应是心性的神,心性是感应的本体。

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译文】百姓,都是我的同胞兄弟;万物,都是我的伙伴。

戏言出于思也,戏动作于谋也。

【译文】玩笑的话出于思想,玩笑的行为出于谋划。

穷不知变,吝之道也。

【出处】《横渠易说·下经》

【译文】已经山穷水尽还不知道变革,令人悔恨啊。

困危之际,物思所附。

【译文】困难危险的时刻,都想着有所归附依靠。

能通其变而措于民,圣人之事业也。

【出处】《横渠易说·系辞上》

【译文】能通变而安抚百姓,是圣人的事业。

君子自知自信,了然不惑。

【译文】君子能自我了解、相信自己,就会心中了然分明不糊涂。

物无孤立之理。

【出处】《横渠易说·系辞下》

【译文】万事万物都是相互联系的,没有孤立存在的道理。

天无心,心都在人之心。

【出处】《经学理窟·诗书》

【译文】上天没有心,如果有心也都在人的心里。

学未至而好语变者,必知终有患。

【出处】《经学理窟·义理》

【译文】学问还没有达到一定深度就说什么创新的,必然知道这个人最终会有祸患。

学贵心悟,守旧无功。

【译文】研究学问贵在用心参悟,因循守旧不会有什么效果。

观书必总其言而求作者之意。

【译文】读书一定要归纳所有的言论而推究作者的原意。

天下义理只容有一个是,无两个是。

【译文】天下的义理只能允许一个是对的,不能有两个都对。

有急求义理复不得,于闲暇有时得。

【译文】有的人着急求得义理反而不得,在闲暇的时候却突然明白了。

闻之知之,得之有之。

【译文】只有听说之后才能了解它,只有得到了才能拥有它。

心解则求义自明,不必字字相校。

【译文】如果心中领会,那么探求的意义就自然明了,不一定要每个字都校对订正。

发源端本处既不误,则义可以自求。

【译文】发源根本的地方既然没有错误,那么它的意义可以自己慢慢研究领悟。

礼使人来悦己则可,己不可以妄悦于人。

【出处】《经学理窟·学大原上》

【译文】礼仪能让人来喜欢自己就可以了,自己不可以过分地取悦于人。

只有责己,无责人。

【出处】《经学理窟·学大原下》

【译文】只有多批评自己,不要多批评别人。

穷理亦当有渐,见物多,穷理多,如此可尽物之性。

【出处】《张子语录·语录上》

【译文】推究道理也应当循序渐进,见识的事物多了,推究的道理多了,这样可以穷尽事物的性质。

感亦须待有物,有物则有感,无物则何所感!

【译文】感知也需要依赖于物体,有物体就会有感知,没有物体哪里来的感知?

万物皆有理,若不知穷理,如梦过一生。

【出处】《张子语录·语录中》

【译文】万物都有它的道理,如果不知道推究道理,就像在梦中过一辈子一样。

凡可状,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气也。

【译文】凡是能描绘出状态的,都是存在的;凡是存在的,都有形象。凡是有形象的,都是阴阳之气所生。

静者善之本,虚者静之本。静犹对动,虚则至一。

【译文】静是善的本源,虚是静的本源。静是相对与动而存在的,虚则返本归元。

天下无两物一般。

【出处】《张子语录·语录下》

【译文】天下没有两个事物是完全相同的。

人本无心,因物为心。

【译文】人本来没有离开物质而独立存在的心,因为有了物质世界才有了心的认识活动。

圣心难用浅心求,圣学须专礼法修。

【出处】《杂诗·圣心》

【译文】圣人的心难以用肤浅的心来探求,圣人的学问必须专心依照礼法来修行。

事无大小,皆有道在其间,能安分则谓之道,不能安分谓之非道。

【出处】《拾遗·性理拾遗》

【译文】事情不分大小,都有道理运行在其中,能够安分守己就符合道,不能安分守己就与道背道而驰叫做非道。

义理化什么意思?

表现出义理化的特征。在史学思想上,两宋史家倡导“以史明理”,把史学作为求理的手段,理学贯通天地古今的思维方式使史学通识意识增强,人们以义理为标准衡评历史,史学正统观念被赋予了新内容。

在史书编纂上,为了更好地贯通历史以求理,出现了通史撰述的勃兴,理学重视《春秋》经,导致编年体史书的振兴,适应理学重议论、重说理的要求,专门史评兴起。理学自身的发展及“格物穷理”的要求,催生了纲目体、学案体和纪事本末体等新史体。

两宋史学的义理化倾向提高了传统史学的哲理化程度,丰富了传统史学的思想内涵,同时也导致史学思想的僵化。史学义理化倾向没有导致以义理代替史学,史学也没有沦为理学的附庸。

王阳明看竹子的故事80字?

王阳明格竹的故事

十七岁时,他到南昌与诸养和之女诸氏成婚,可在结婚的当天,大家都找不到他。原来这天他闲逛中遇见一道士在那里打坐,他就向道士请教,道士给他讲了一回养生术,他便与道士相对静坐忘归,直到第二天岳父才把他找回去[3] 。十八岁时,与夫人诸氏返回余姚,船过广信,王守仁拜谒娄谅。娄谅向他讲授“格物致知”之学,王守仁甚喜。之后他遍读朱熹的著作,思考宋儒所谓“物有表里精粗,一草一木皆具至理”的学说。为了实践朱熹的“格物致知”,有一次他下决心穷竹之理,“格”了三天三夜的竹子,什么都没有发现,人却因此病倒。从此,王守仁对“格物”学说产生了极大的怀疑,这就是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守仁格竹”。

王阳明静坐看竹子,即王阳明格竹子,是关于王阳明的一个故事:

王阳明所在的那个时代,朱熹的学说是官方学说,具有压倒一切的影响力。王阳明和父亲在京城同住期间,曾遍寻朱熹的著作,如饥似渴地阅读。如何才能成为圣贤?王阳明和好友讨论后认为:要想成为圣贤,必须掌握朱熹所说的"格物穷理"。

王阳明父亲就职的官署中有许多竹子,他就和他的朋友商定去“看”。他的朋友用了三天时间,孜孜不倦地“看”了三天竹子后,“劳神成疾”,不得不放弃。王阳明觉得,这是他精力太弱的缘故,于是,他亲自去做,不分昼夜地全力"格竹子",连续做了七天,等待他的依然是失败,病倒了。因此,二人叹息说 : "圣贤是做不得的,无他大力量去格物了。

明代王阳明读朱子书,欲做圣人,先修格物。然于格物,不得甚解。决心先实践一番看看。抬头一看,眼前见一片竹林,顿时有了主意。格物,格物,就先格这竹子吧。

说干就干。阳明一屁股坐下来,眼睛盯紧一棵竹子,“格”了起来。

眼前这根竹子,碗口粗细,枝叶扶疏,最高处直接天际。阳明凝视了半天,认真思考这竹子背后的道理。他首先想到这竹子的用处,竹子质地坚韧,竹竿修长,天生是做建筑的好材料,可以盖房子、搭窝棚;截成小断可以做筷子,做竹筒。艺术方面,竹子姿态优美,有气有节,可以入画,可以入诗。竹子的种类繁多,眼前这种竹子人们都叫它毛竹,名字的由来暂且还不清楚。竹笋可食用,营养价值丰富。竹叶可要入药,可做成鲜竹沥治疗咳嗽。还有嘛,……

就这样,阳明以竹子为题,整整思考了七天,感觉似乎做了一篇关于竹子的大长文章。到第七天,直做的他头晕眼花,几乎要昏倒了。果真如孔子说,“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可是禅宗的师傅们都是这么静坐悟道的呀,圣人之道难得就这样难求吗?

实在坚持不住,阳明只得卧病在床。一日病小瘥,出门走走,又来到竹林边。见一老者健步而行,仰天而歌,唱到:乌兮,乌兮,何渴之极!瓶水不可饮,江河岂可竭!阳明一听似乎有戏,赶忙上前施礼闻讯。老者驻足反问:小子,有何问焉?阳明忙说:前日某信《中庸》“格物致知”之教,行之不能,思之不解,想请指教。老者一笑:小子,你想到哪里去了?格物不是与物相争斗,不是凭空推究。欲知究竟,请随我来。

阳明一听,兴奋不已,老者定是得道高人,此行必当有解。于是紧跟老者身后,随行来到一片稻田前面。这片稻田一如九宫格一般被田埂分成了九块。老者手指稻田问道:这里有几片稻田?阳明立即回答:这片稻田成九宫格局,乃是九片稻田。老者继续问道:为何是九?阳明道:这片稻田被田埂划分成九格,所以说是九块。老者到:那么,如果没有田埂呢?阳明道:那就是一块稻田。老者到:九块和一块有什么不同吗?阳明道:没有不同,只不过是有无田埂的区别。老者道:那么格物之理你明白了?阳明不解:此与格物何干?老者到:格者,格也。九宫格是格,田字格也是格。因格不同,所致稻田块数不同。格物其有定理哉?

阳明似有所悟。赶忙请问:请问如何格竹子?老者哈哈一笑:格竹子亦易事也,你拿尺子格,可得竹子的高度;你拿秤秤,可得竹子的重量;如果你用了显微镜,就可以明白竹子何以如此坚韧的原因了。天有天道,物有物理,然无尺无以知长短,无秤无以知重量,无晷无以知天时,所谓格物致知,意在于此也。可惜我中华人士不解格物正解,一味整体观,又是参禅悟道,疏于对事物精细分析和研究。我恐怕300年后,我中华必受欺侮于夷人之技也!言罢,袍袖一挥,飘然离去。只剩阳明站在那里痴呆呆发愣。

格物穷理其他应用

组词

格组词物组词穷组词理组词

笔顺笔画

格笔顺笔画物笔顺笔画穷笔顺笔画理笔顺笔画

近义词

格近义词物近义词穷近义词理近义词

反义词

格反义词物反义词穷反义词理反义词

格物穷理成语接龙

正接

理不胜辞理不忘乱理不胜词理纷解结理固当然理过其辞理亏心虚理屈词穷理屈事穷理所必然理所不容理所当然理应如此理正词直理之当然理直气壮

反接

别创一格别具一格不拘一格别开一格摆老资格不名一格独具一格聊备一格三等九格仙风道格形禁势格有耻且格自成一格

参考资料:成语接龙查询格物穷理成语接龙

成语词典最新查询成语

闭目塞耳博识洽闻垂头铩羽大人不见小人怪大厦将颠风驰雨骤风云变态风栉雨沐感激不尽骨肉相残金无足赤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力倍功半利令智昏良莠混杂来轸方遒明珠暗投樵苏失爨钦贤好士声音笑貌十指连心吞声饮泪习惯成自然偃革为轩衣锦荣归仰面朝天遇难成祥遥遥华胄追风掣电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震撼寰宇智勇双全

成语词典大全 网址链接:https://chengyu.122cha.com/gewuqiongli10656.html

展开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