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肉相残的意思解释及典故(故事)

关键字:
成语接龙

骨肉相残的意思骨肉相残的故事详细解释及典故骨肉相残成语接龙、组词、近义词、反义词

骨肉相残
拼音: gǔ ròu xiāng cán
频率: 常用
年代: 古代
词性: 中性词
结构: 主谓式
解释: 骨肉:比喻至亲;残:伤害。比喻自己人互相残杀。

语法: 作谓语;比喻自相残杀。
典故出处: 《晋书·刘元海载记》:“今司马氏骨肉相残,四海鼎沸,兴邦复业,此其时矣。"
成语示例: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66回:“刚才如晦也在这里对吾议论,但是~,古今大恶,吾诚知祸在旦夕。"
英文翻译: kill one‘s own kindred

骨肉相残的意思解释及典故

文言文翻译: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

姜氏何厌之有。

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

蔓,难图也?的翻译是:姜氏哪有满足的时候!

不如及早处置,别让祸根滋长蔓延,一滋长蔓延就难办了。

这句话出自《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文章通过庄公兄弟之间和母子之间骨肉相残的故事,深刻地揭露了统治阶级自私自利的本性与封建伦理道德的虚伪性。

作者刻画人物生动入微。

姜氏何厌之有? 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

蔓,难图也 何厌之有:有何厌。

厌:满足。

所:安置,处理。

姜氏要这么做我怎能避开这祸害呢?”祭仲说道:“姜氏有什么可满足呢?不如早些处置共叔段,不让他的势力蔓延。

如果蔓延开来,就难对付了。

五族内迁的原因?

从东汉末年以来,中国西部和北部周边的各少数民族开始不断地向汉地迁徙。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汉王朝的军事征服以及为弥补中原兵力和劳力不足而对各少数民族的招诱。与此同时,周边各少数民族势力的消长变化也引起一些民族迁徙。内迁的民族主要包括匈奴、羯、鲜卑、氐、羌等,历史上泛称为“五胡”。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秦汉以来,居住在我国西北和东北部边境的各少数民族,由于本身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受汉族农业社会的影响,不断内迁。这种迁移到魏晋之间达到了一个高潮。

01、五族内迁,倍受压迫

内迁各族主要有匈奴、羯、氐、羌、鲜卑。

匈奴世居蒙古草原。东汉时分为南北两部,北匈奴西迁,南匈奴不断内移。西晋初主要分布于山西、陕西中部和甘肃西北部。

羯是匈奴别部,高鼻深目多须。羯内迁后散布在太行山以西的并州诸郡,主要聚居地是上党郡武乡县(今山西榆社)。

氐族是个古老民族,夏商时已存在。西晋时分布于今甘肃、陕西、四川邻界地带。集中在武都(今甘肃成县西北)等地。

羌族原居青海草原。东汉曾发生羌人起义,向中原移动。西晋时羌人分布于今陕西、甘肃一带,主要聚居在冯翊、北地、新平、安定等地。

鲜卑为东胡一支,分为慕容部、宇文部、段部、拓跋部、乞伏部等。在魏晋时主要分布于今辽东、河北、山西、内蒙古、甘肃、陕西及青海等地。

内迁各族人口是不少的。在关中地区(函谷关以西)百余万人口中,就有一半是少数族。这些少数族中有的还保留了自己的部落组织,有的已解散了部落。

魏晋时期各族内迁,促进了各族人民的融合,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当然,五胡深入华夏,并不是由于他们的侵略,而是大多数出自中原王朝的邀请,甚至强迫。像匈奴民族,于公元一世纪投降东汉后,东汉政府就把他们内迁到西河美稷(内蒙准格尔旗),经过300余年,人口增加,居留地相对扩大。像羌民族、氐民族,当三国时代中国人口过度缺少时,曾不止一次的强迫他们内迁屯垦,以增加财富兵源。

他们的面貌跟汉民族不一样,胡须较多而眼睛下凹,使用汉民族听不懂的言语。

促使五胡叛变的不是民族意识,而是晋政府的腐败和官员的贪污残暴。内迁各族遭到汉族地主官僚的掠夺、压迫, 使他们"怨恨之气,毒于骨髓",从而不断爆发反抗斗争。

泰始六年(270),河西鲜卑树机能起兵,这次反抗前后坚持了10年。

次年,匈奴族刘猛起兵。

元康四年(294),匈奴郝散带着匈奴族一万多人在谷远(今山西沁源县)起义。

元康七年(297),关中氐、羌各族人民共推氐人齐万年为首,发动大规模起义。起义军数十万,前去镇压的晋军相继覆败。战火愈烧愈旺,朝廷很焦急,派周处带兵去镇压。

周处(?一297),吴兴郡阳羡县(今江苏宜兴)人。他自小喜欢打架,村里人把他和南山上的猛虎、长桥下的巨蛟(古时传说的一种凶鱼,形似大鳄,有鳞甲),比作“三害"。后来周处觉悟,打死了猛虎和巨蛟,自己改正错误,这就是周处“除三害” 的故事。

周处率兵5000进攻屯聚在梁山(今陕西乾县西北)的齐万年军。战斗从早晨一直打到晚上,最后全军覆没,周处自己也战死了。

周处死后,西晋朝廷又派强弩将军孟观统率数万精兵来打齐万年。孟观统率的是宫城的禁卫军,个个矫捷勇悍,经过大小数十 仗,齐万年终于失败被俘。

在北方各族人民的反晋斗争中,一些少数民族上层分子认为这是实现自己政治野心的极好机会,也纷纷扯起反晋的旗帜,扩大自己的势力。

02、匈奴贵族刘渊趁乱割据

首先起兵反对西晋统治的是匈奴贵族刘渊。晋武帝将五部帅改为五部都尉,共领匈奴3万余户。五部中左部最大,有1万多户,都尉是刘豹。刘渊是刘豹的儿子,当时以“任子”(人质)身份住在洛阳,交游汉族官僚士人,受汉文化影响很深。他幼时读过 《诗》、《书》等经书,也读过《史记》、《汉书》、《孙吴兵法》。

他曾对同学朱纪、范隆说:“我每看《汉书》,常常感到随何、陆贾两个名士没有武略和将才,周勃(绛侯)和灌婴(颍阴侯),这两个武将没有治国的文才",因此立志要文武双全。

他一边读书,一边学武。刘豹死后,晋武帝放刘渊回去继承为左部帅,后又拜为北部都尉。由于刘渊轻财好施,待人诚恳,赏罚分明,匈奴五部中的豪杰都投奔他,幽州冀州一些儒生名士也不远千里到他那里交游访问。

八王之乱以后,刘渊的堂祖父,曾当过匈奴左贤王的刘宣与部众们商议:“过去我们祖先与汉朝约为兄弟,患难与共,汉亡以后,魏晋交替,我单于虽有虚号,但没有一尺封土,连王侯也和普通编户一样。现在司马氏骨肉相残,四海鼎沸,正是我们兴邦复业的大好时机。左贤王刘渊,英姿绝人,才能超世,若不是为了让他来兴邦立国,上天决不会虚生此人。“

五部首领们都很赞成他的看法,于是派呼延攸到邺城,悄悄告诉刘渊,刘渊很高兴。便向成都王司马颖请假回去,说家里有丧事,但成都王没有答应。后来王浚进攻邺城,刘渊又劝说成都王让他回去发动匈奴五部来援助,成都王这才答应。这一下真是“放虎归山”了。

永兴元年(304),刘渊回到左国城(今山西离石东北),随即在离石起兵。北方各族人民长期受西晋的压迫,听到刘渊起兵,纷纷响应,一二十天内,部众聚集了5万。一部分西晋失意的将吏和名士,也前来投靠。

不久,成都王司马颖被王浚率领的鲜卑兵打败,挟惠帝南奔洛阳。刘渊本来准备派兵去救援。刘宣坚决反对,他说:“晋室无道,把我们当作奴隶,因而左贤王不胜其忿。现在司马氏父子骨肉相残,这正是我们匈奴恢复呼韩邪(匈奴单于名)王业的大好机会。鲜卑和乌桓可以作为援助我们的力量,怎么能把朋友当敌人?”

刘渊采纳了他的意见,决定起兵反晋,立国号为汉,自称大单于,又称汉王,表示他既是北方各少数民族的首领,又是刘汉封建正统的继承者。他说:"灭掉晋朝,像摧枯拉朽一样容易,但是晋朝的百姓恐未必心向我们;汉朝立国长久,恩德结于人心,我们祖先与汉和亲,约为兄弟,兄亡弟继,不是很正常的吗?”

刘渊改年号为元熙,以刘宣为丞相,刘宏为太尉。他又录用了一些汉族地主官僚,如范隆、朱纪等人。

03、刘渊立国,西晋灭亡

刘渊的军队很快攻下了太原(今属山西)等地,赶走了并州刺史司马腾。在东方各地起兵失败的羯人石勒等人也率众前来投靠。

刘渊攻降了许多地主武装壁垒,屡败晋军,势力很快从山西发展到了河北、山东。

永嘉二年(308) , 刘渊在平阳(今山西临汾)称帝。——公元四世纪一十年代,中华大地三国并立汉赵、成汉、西晋——晋廷不但已经不能控制全国,而且由被刘渊的汉赵帝国消灭的危险。

永嘉三年(309),刘渊又派他的第四子刘聪和王弥两次进攻洛阳,遇到晋军抵抗,都没有攻下。

永嘉四年(310),刘渊病死,四子刘聪杀太子刘和继位。

永嘉五年(311),刘聪派石勒歼灭晋军10余万于苦县宁平城(今河南鹿邑西南),俘杀太尉王衍等。

同年,刘聪又派刘曜率兵攻洛阳,俘虏了晋怀帝;又抢掠宫中珍宝、宫女;焚烧洛阳宫室,发掘晋朝陵墓,前后屠杀晋朝王公百姓6万余人。

这一历史事件因发生于晋怀帝永嘉(307—313)年间,历史上被称为“永嘉之乱”。

晋怀帝被俘后,刘曜又攻入关中,同样大肆烧杀。后因缺乏粮食,掳走了8万多人,退出长安。

西晋安定太守贾胥等人拥立西晋宗室司马邺为帝,即晋愍帝,回到长安。

建兴四年(316),刘曜再度攻下长安,晋愍帝坐着羊车,光着膀子,口里衔了传国玉玺,向刘曜投降。

维持了52年的西晋王朝灭亡了。

本文内容编选自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中国读本《经典中国通史》之《两晋南北朝史话》。

《经典中国通史》全套共有16本,分别是:《夏商史话》《西周史话》《春秋史话》《战国史话》《秦汉史话(上)》《秦汉史话(下)》《三国史话》《两晋南北朝史话》《隋唐史话(上)》《隋唐史话(下)》《五代史话》《宋朝史话》《元朝史话》《明朝史话》《清前期史话》《晚清史话》。

这套书是由十多位大多出生于上世纪上半叶的老一辈历史学家,耗时数年,精心编撰而成。从夏商到晚清的历史迁徙,五千年华夏史全景描绘,专业权威,又通俗易懂,老少皆宜,传世经典,值得学习珍藏。

十二金钗判词解析?

金陵十二钗,是《红楼梦》中最优秀的十二位女儿。金陵是一个省,“钗”指女儿,太虚幻境薄命司以十二为一组将贾府上、中、下三等女子编成正、副、又副三册”。警幻仙子道:“即贵省中十二冠首女子之册,故为正册”,“(副、又副)下橱则又次之”。

金陵十二钗入选的标准有三:一曰“彼家”,她们都是贾宝玉家里的女儿;二曰“择其善者”,即聪俊灵秀、正邪两赋而来的上、中、下三等才女;三曰“薄命”。正、副、又副的分配标准是:正册为姑娘小姐奶奶;又副册为丫头;副册介于二者之间,妾或类似妾的阶层。按此标准,宝琴、李纹、李绮等才貌双全、命运两济的贵族女子,二丫头等贾府以外的女子,夏金桂、善姐儿等邪派女子不能入选副册、又副册,她们不在金陵十二钗之数。

林黛玉

林如海与贾敏的女儿,因父母先后去世,外祖母贾母怜其孤独,接来荣国府扶养。虽然是寄人篱下的孤儿,但她生性孤傲,天真率直,多愁善感。和宝玉同为封建的叛逆者,从不劝宝玉走封建的仕官道路,她蔑视功名权贵。当宝玉把北静王所赠的圣上所赐的名贵念珠一串送给她时,她却说:“什么臭男人拿过的,我不要这东西!”。他和宝玉有着共同理想和志趣,真心相爱,但这一爱情被王夫人等人残忍地扼杀了,林黛玉泪尽而逝。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咏絮才”源自才女谢道韫,后来用于指女子咏诗的才华,后世称赞能诗善文的女子为有“咏絮才”这里喻指黛玉应怜惜。

“玉带林中挂”,倒过来是指“林黛玉”。美好的一条封建官僚的腰带,沦落到挂在枯木上,是黛玉才情被忽视,命运凄惨悲壮的写照。

薛宝钗

金陵十二钗之一,薛姨妈的女儿,家中拥有百万之富。她容貌美丽,肌骨莹润,举止娴雅。她热衷于“仕途经济”,劝宝玉去会会做官的,谈讲谈讲仕途经济,被宝玉背地里斥之为“混帐话”。她恪守封建妇德,而且城府颇深,能笼络人心,得到贾府上下的夸赞。她挂有一把錾有“不离不弃,芳龄永继”的金锁,薛姨妈早就放风说∶“你这金锁要拣有玉的方可配”,在贾母、王夫人等的一手操办下,贾宝玉被迫娶薛宝钗为妻。由于双方没有共同的理想与志趣,贾宝玉又无法忘怀知音林黛玉,婚后不久家族没落,不久便出家当和尚去了。薛宝钗只好独守空闺,抱恨终身。

“停机德”指的是出自战国时代燕国乐羊子妻停下机子不织布来劝勉丈夫求取功名贤淑之德的故事。符合封建道德标准的女人,称为具有“停机德”,这里是赞叹宝钗。

“金簪雪里埋”,是指薛宝钗如图里的金簪一般,被埋在雪里,也是不得其所,暗示薛宝钗必然遭到冷落孤寒的境遇。

1.可叹停机德【钗】——宝钗有着令曹雪芹赞叹的高尚品德。“停机德”,出于《后汉书·列女传·乐羊子妻》。故事说:乐羊子远出寻师求学,因为想家,只过了一年就回家了。他妻子就拿刀割断了织布机上的绢,以此来比学业中断,规劝他不要半途而废。宝钗就常常劝宝玉努力学习,考取功名,努力上进。

2.堪怜咏絮才【黛】——如此有才情的女子,她的命运是值得同情的。“咏絮才”,用晋代谢道韫的故事:有一次,天下大雪,谢道韫的叔父谢安对雪吟句说“白雪纷纷何所似?”道韫的哥哥谢朗答道:“撒盐空中差可拟。”谢道韫接着说:“未若柳絮因风起。”谢安一听大为赞赏。见《世说新语》。

3.玉带林中挂【黛】——前三字倒读即谐其名。从册里的画“两株枯木(双“木”为“林”),木上悬着的一围“玉带”看,有说法从字面意思揣测,林黛玉是上吊而死。也有其他探究,沉湖而死。

4.金簪雪里埋【钗】——“金簪雪”暗点其名。雪,谐薛,暗写宝钗的彻悟“落得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宝钗的境界“香可冷得,天下一切无不可冷者”。金簪意旨宝钗结局,钗为两股,而簪为一股,即为最后宝钗孤独一人死去。

王熙凤

金陵十二钗之一,贾琏之妻,王夫人的内侄女。长著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她精明强干,深得贾母和王夫人的信任并成为贾府的实际大管家。她高踞在贾府几百口人的管家宝座上,口才与威势是她谄上欺下的武器,攫取权力与窃积财富是她的目的。她极尽权术机变,残忍阴毒之能事,虽然贾瑞这种纨绔子弟死有余辜,但“毒设相思局”也可见其报复的残酷。“弄权铁槛寺”为了三千两银子的贿赂,逼得张家的女儿和某守备之子双双自尽。尤二姐以及她腹中的胎儿也被王熙凤以“借刀杀人”之法害死。她公然宣称∶“我从来不信什么阴司地狱报应的,凭什么事,我说行就行!”她极度贪婪,除了索取贿赂外,还靠著迟发公费月例放债,光这一项就翻出几百甚至上千的银子的体己利钱来。阿谀奉承,见风使舵,炫耀地位,放诞无礼,未见其形,先闻其声,狡猾,张狂放纵。抄家时,从她屋子里就抄出五七万金和一箱借券。王熙凤的所作所为,无疑是在加速贾家的败落,最后落得个“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的下场。

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

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凡鸟偏从末世来”指的是凤姐这么一个能干的女强人生于末世的不幸,“凡鸟”是繁体里的“凤”字,也就暗指王熙凤。从凤字拆出来得“凡鸟”二字比喻庸才,借用吕安对喜的典故,点出“凤”,自然是种讥讽。画里的雌凤所靠着的冰山,指的就是将融化的贾府所象征的靠山。

“一从二令三人木”指的是丈夫贾琏对凤姐的态度变化。新婚后先“从”,对她百依百顺,样样都听她的;“二令”解为“冷”,指的是丈夫对她的渐渐冷淡与开始对她发号施令;“三人木”以“拆字法”是指她最后被休弃的命运。

“哭向金陵事更哀”就是她被休弃后哭着回娘家的悲哀的写照。在当时封建的社会中,被休弃是非常悲惨的。

贾巧姐

金陵十二钗之一,贾琏与王熙凤的女儿。因生在七月初七,刘姥姥二进荣国府时给她取名为“巧姐”,与刘姥姥孙子板儿互换佛手和香橼(柚子)暗指将来结为夫妻。巧姐从小生活优裕,是豪门千金,但在贾府败落后,狠舅王仁将其卖给妓院,后来被知恩图报的刘姥姥想方设法救出,到了刘姥姥乡下,后嫁给板儿,在农村有了很好的结果,所为”巧得遇恩人“。

势败休云贵,家亡莫论亲。

偶因济刘氏,巧得遇恩人。

“势败休云贵”意思是说,权势已经衰败,就不要提什么过去的富贵了。

“家亡莫论亲”是说,家业已经凋零,就不要再谈论什么骨肉至亲了。

“偶因济村妇”是指巧姐的母亲王熙凤曾“接济”过刘姥姥。

“巧得遇恩人”的“巧”是语意双关。明指凑巧,暗示巧姐。恩人,指刘姥姥。巧姐被舅父王仁,谐音“忘仁”拐卖,幸为刘姥姥带走,才逃出虎口。

根据原文“刘姥姥二进大观园”中,巧姐与板儿换柚子与佛手一幕,作者详写这一片段,极有可能是暗示巧姐与板儿的婚姻。 这首判词揭露了封建统治者内部人与人之间的伪善关系。得势富贵的时候,攀宗论亲;势败没落的时候,欺诈拐骗,骨肉相残;完全是赤裸裸的权势与金钱的交易。巧姐的遭遇是令人同情的,她来到乡村,长在农家,成了村姑。比较而言,要比她姑母们幸运得多。

贾探春

贾政与妾赵姨娘所生,排行为贾府三小姐。她精 明能干,有心机,能决断,连王夫人与凤姐都让她几分,有“玫瑰花”之诨名。她的封建等级观念特别强烈,所以对处于婢妾地位的生母赵姨娘轻蔑厌恶,冷酷无情。抄检大观园时,她为了在婢仆面前维护作主子的威严,“令丫环秉烛开门而待”,只许别人搜 自己的箱柜,不许人动一下她丫头的东西。“心内没有成算的”王善保家的,不懂得这一点,对探春动手动脚的,所以当场挨了一巴掌。探春对贾府面临的大厦将倾的危局颇有感触,她想用“兴利除弊”的微小改革来挽救,但无济于事。最后贾探春远嫁他乡。

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

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才自精明志自高”指的是她的志向高远,精明能干,清醒精敏,不被富贵蒙昏了头。

“生于末世运偏消”写她生于封建社会衰亡的末世,又是庶出的不幸,“才”,“志”不能得到充分发挥的可惜。

“清明涕泣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暗示探春将远嫁边疆,如断了线的风筝般一去不返,出嫁时乘船而去。句中的“清明”点出她将在清明时分远嫁他乡,如在综观画里的女子一样在船上对着江边“掩面泣涕”,挥别父母家人,往后只能在睡梦中与家人团聚。

贾元春

贾政与王夫人之长女。自幼由贾母教养。作为长姐,她在宝玉三四岁时,就已教他读书识字,虽为姐弟,有如母子。后因贤孝才德,选入宫作女吏。不久,封凤藻宫尚书,加封贤德妃。贾家为迎接她来省亲,特盖了一座省亲别墅。该别墅之豪华富丽,连元春都觉太奢华过费了!元妃虽给贾家带来了“烈火烹油,鲜花著锦之盛”,但她却被幽闭在皇家深宫内。省亲时,她说一句,哭一句,把皇宫大内说成是“终无意趣”的“不得见人的去处”。这次省亲之后,元妃再无出宫的机会,后因为有关到一场宫廷恶斗,所以毙死与宫中,来了一次“大梦归”,固为:“虎兕相逢大梦归”。

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

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

“二十年来辨是非”写元春在宫中生活了二十多年,对人世间的荣辱甘苦有了新的认识,觉得自己实到了“那不见得人的去处”,“终无意趣”。

“榴花开处照宫闱”写元春从女史到凤藻宫尚书,直至贤德贵妃,荣耀一时,像石榴花盛开时一般火红。在外人看来,作为一个封建社会的女子应该满足了,但元春的结论却是懂得了“辨是非”,认识到了宫廷内部的种种黑暗和腐败,对自己的生活道路采取了否定的态度。

“三春争及初春景”的三春是指元春的三个妹妹迎春,探春,惜春;“初春”寓指元春,这句意思是说迎春,探春,惜春比不上元春的荣华富贵。

“虎兕相逢大梦归”“虎兕相逢”虎兕是虎与犀牛争斗,应该是说宫中遭遇事变, 元春死的十二月既是虎年的末尾,又是兔年的开始,所以说“虎兔相逢”,兔被虎吃掉了,是元春入宫作妃的必然结局。作者在这里把批判的锋芒直接指向了一般人都认为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皇权! (注:有些版本为“虎兕相逢大梦归”,兕是犀牛的一种,古本中的这种说法体现了两种力量的平衡。)

贾惜春

金陵十二钗之一,贾珍的妹妹。因她母亲早逝,她一直在荣国府贾母身边长大。由于没有父母怜爱,养成了孤僻冷漠的性格,心冷嘴冷。抄检大观园时,她咬定牙,撵走毫无过错的丫鬟入画,对别人的流泪哀伤无动于衷。四大家族的没落命运,三个本家姐姐的不幸结局,使她产生了弃世的念头,后入栊翠庵为尼。

堪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装。

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

“勘破三春景不长”中“三春景不长”是双关语。字面上指暮春(即春末),实际上指惜春的三个姐姐(即元春,迎春,探春)这“三春”的遭际悲苦。

“缁衣顿改昔年妆”,缁衣指的是尼姑穿的黑色服装。这两句是说惜春从她三个姐姐的遭遇中,看到了封建统治阶级的好景不长,决心摆脱世俗,遁入空门。

“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具体指出贾府小姐惜春最后出家为尼,再也不是公府千金而是过着“缁衣乞食”的生活。 这首判词写惜春由三个姐姐的不幸遭遇预感到,自己将来也不会有好结果,决定出家为尼。但这条逃避现实的道路凄凉孤独,仍然是行不通的。诗里流露的同情与惋惜,明显地反映了作者的矛盾心情。

【贾元春、贾迎春、贾探春、贾惜春】四位姐妹名,“元迎探惜”谐音“原应叹息”,道出了四位姐妹悲惨坎坷的命运。

贾迎春

贾迎春是贾赦与妾所生的,排行为贾府二小姐。她老实无能,懦弱怕事,有“二木头”的诨名。她不但作诗猜谜不如姐妹们,在处世为人上,也只知退让,任人欺侮。她的攒珠垒丝金凤首饰被下人拿去赌钱,她不追究,别人设法要替她追回,她却说∶“宁可没有了,又何必生气。”她父亲贾赦欠了孙家五千两银子还不出,就把她嫁给孙家,实际上是拿她抵债。出嫁后不久,她就被孙绍祖虐待而死。

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

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粱。

“子系中山狼”中“子系”二字合成“孙”的繁体字,指的是迎春的丈夫孙绍祖。“中山狼”用的是《中山狼传》的典故,喻凶狠残暴而又忘恩负义的人。这里是比喻迎春丈夫孙绍祖的险恶狠毒和迎春的苦难。

“得志便猖狂”写得意后便为非作歹,横行霸道。孙绍祖在家境困难时曾经拜倒在贾门府下,乞求帮助。后来,孙绍祖在京袭了官职,又“在兵部候缺题升”,一跃成为“暴发户”。贾家衰败后,孙绍祖向它逼债,任意践踏迎春。

“一载赴黄粱”即而一年之后迎春与孙绍祖,被丈夫凌辱致死。

李纨

李纨,字宫裁,贾珠之妻,生有儿子贾兰。她出身金陵名宦,父亲李守中曾为国子监祭酒。她从小就受父亲“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教育,以认得几个字,记得前朝几个贤女便了,每日以纺织女红为要。贾珠不到二十岁就病死了。李纨就一直守寡,虽处于膏粱锦绣之中,竟如“槁木死灰”一般,一概不闻不问,只知道抚养亲子,闲时陪侍小姑等女红、诵读而已。她是个恪守封建礼法的贤女节妇的典型,儿子就在贾府败落后,谋得了一官之职,所谓:“桃李春风结子完,到头谁似一盆兰。”但是后来又不幸身亡,因作:"如冰水好空相妒,枉与他人作笑谈。"所以李纨还是没能走出“薄命司”之门。

桃李春风结子完,到头谁似一盆兰。

如冰水好空相妒,枉与他人作笑谈。

“桃李春风结子完”这里“李”,“完”暗示出李纨的名字。李纨的青春就像春风中的桃李花一样,一到结了果实,也就衰谢了。

“到头谁似一盆兰”与画面一样同指贾兰。这句说在贾府的末代子孙中,谁也比不上贾兰有“出息”。

“如冰水好空相妒”中“如冰水好”写李纨年轻丧夫尊礼守节,抚孤成立,这种品德在封建统治者看来是像冰水一样得洁净美好。“空相妒”,指虽然贾兰中了举,李纨也博得了“贞节”的美名,但这无法挽回贾府的衰败,只能徒然遭人妒忌罢了。

“枉与他人作笑谈”的意思是白白地供给别人当作笑料来谈论李纨一生奉行“三从四德”,是一个封建社会贤女节妇的典型。李纨最终也只落得“槁木死灰”,成为封建礼教的殉葬俑。

妙玉

苏州人氏。她祖上是读书仕宦人家。因自幼多病,买了许多替身〈旧时迷信认为命中有灾难的人应该舍身出家做僧、道,有钱人家买穷人家子女代替出家,叫替身〉,皆不中用。只得入了空门,身体才好,故一直带发修行。父母已亡,身边带两个老嬷嬷,一个小丫头服侍。她极通文墨,极熟经典,模样又极好。十七岁时随师父到长安都修行,师父圆寂后,被贾家请入栊翠庵带发修行,但她“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刘姥姥喝过的茶杯,她嫌脏,不要了,而给宝玉喝的茶杯却是自己日常用的绿玉斗。宝玉生日,她特地派人送去“槛外人妙玉恭肃遥叩芳辰”的字帖。后贾府败落,她被强人用迷魂香闷倒奸污,劫持而去。

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

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

“洁”有两层含义。一层含义是因她嫌世俗社会纷纷扰扰不清净才遁入空门;第二层是因为她又有“洁癖”,刘姥姥在她那里喝过一次茶,她竟要把刘姥姥用过的一只名贵的成窑杯子扔掉。

她想一尘不染,但那个社会不会给她准备那样的条件,命运将把她安排到最不洁净的地方去。

按规矩,出家就要“ 六根净除”,可她偏要“带发修行”,似乎还留一手,这是她尘心未断的一个根据。第六十三回写宝玉过生日时,妙玉特意送来一张拜帖,上写:“槛外人妙玉恭肃遥扣芳辰 ”。一个妙龄尼姑给一个贵公子拜寿,这在当时是荒唐的,似乎透露出她不自觉地对宝玉萌生了一种爱慕之意。这类地方把一个少女隐秘的心思写得极细。

作者写这些细节,不是要出妙玉的丑,不是对她进行谴责,而是充满了怜惜之情。一个才貌齐备的少女,冷清清地躲在庙里过着那种枯寂的生活,该是多么残酷!她的最后结局如何呢?有一条脂批说:“瓜洲渡口……红颜固不能不屈从枯骨”。推测起来,她可能在荣府败落后流落到瓜洲,被某个老朽不堪的富翁(枯骨)买去作妾。这是多惨的悲剧。这应该是“终陷淖泥中”的含义。

“金玉质”金玉喻贵重之意。《诗·小雅·白驹》:“毋金玉尔音,而有遐心。”古凡华丽或可贵之物,常以金玉为喻,质是本体。金玉质,即本体十分贵重,如金玉般宝贵和纯洁。喻妙玉身份。贾家仆人说她“祖上也是读书仕宦之家……文墨也极通,经典也极熟,模样又极好。”(十七回)

秦可卿

金陵十二钗之一,贾蓉之妻。她是营缮司郎中秦邦业从养生堂抱养的女儿,小名可儿,

大名兼美。她长得袅娜纤巧,性格风流,行事又温柔和平,深得贾母等人的欢心。但公公贾珍与她关系暧昧,致使其年轻早夭。

情天情海幻情身,情既相逢必主淫。

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

“情天情海幻情深”之中,“情天情海”指男女相思之情,深而且广。“幻”是虚幻,荒诞。这句是揭露贾蓉之父贾珍和儿媳妇秦可卿之间不正当的暧昧的男女关系。

“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指出,莫说不肖子弟都来自荣国府,开头造成祸患的实在是宁国府的人。秦可卿也是被迫被贾珍奸淫而自尽。

史湘云

金陵十二钗之一,是贾母的侄孙女。虽为豪门千金,但她从小父母双亡,由叔父史鼎抚养,而婶婶对她并不好。在叔叔家,她一点儿也作不得主,且不时要做针线活至三更。她的身世与林黛玉有些相似,但她没有林黛玉的叛逆精神,且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薛宝钗的影响。她心直口快,开朗豪爽,爱淘气,甚至敢于喝醉酒后在园子里的大青石上睡大觉。她和宝玉也算是好朋友,在一起时,有时亲热,有时也会恼火,但她襟怀坦荡,从未把儿女私情略萦心上。后嫁与卫若兰,婚后不久,丈夫即得暴病,后成痨症而亡,史湘云立志守寡终身。

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

展眼吊斜辉,湘江水逝楚云飞。

“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写湘云生于封建侯门富贵之家。所谓“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指的就是她家。但这又能怎么样?湘云在婴儿时期“襁褓之间”父母便去世了。虽然富贵而无人关心,从小没得过温暖。

“展眼吊斜辉”说的是转眼之间,只有湘云一人独自面对落日感伤了。

“湘江水逝楚云飞”点出了“湘云”二字。湘江在湖南,地属古代的楚国,故有楚云之称。湘江流逝,楚云飞散,喻史家衰败以及湘云夫妇生活的短暂,以及家破的预兆,用的是楚怀王梦见巫山神女与之欢会的典故。

骨肉相残其他应用

组词

骨组词肉组词相组词残组词

笔顺笔画

骨笔顺笔画肉笔顺笔画相笔顺笔画残笔顺笔画

近义词

骨近义词肉近义词相近义词残近义词

反义词

骨反义词肉反义词相反义词残反义词

骨肉相残成语接龙

正接

残编裂简残杯冷炙残兵败将残暴不仁残兵败卒残编断简残茶剩饭残冬腊月残圭断璧残羹冷饭残羹冷炙残膏剩馥残羹剩饭残花败柳残军败将残酷无情残民害理残民害物残民以逞残虐不仁残年暮景残年余力残缺不全残篇断简残槃冷炙残忍不仁残丝断魂残山剩水残汤冷饭残汤剩饭残汤剩水残贤害善残垣断壁残章断简残渣余孽

反接

冰肌玉骨戳脊梁骨村筋俗骨抽胎换骨彻心彻骨刺心刻骨刺心切骨夺胎换骨丰肌弱骨丰肌秀骨粉身灰骨粉身碎骨凡胎俗骨凡胎浊骨钢筋铁骨画虎画皮难画骨寒气刺骨灰躯糜骨灰身粉骨恨之切骨恨之入骨积谗糜骨积谗磨骨金丹换骨煎膏炊骨积毁消骨积毁销骨齑身粉骨镌心铭骨刻肌刻骨刊心刻骨劳筋苦骨连皮带骨镂心刻骨龙章秀骨铭肤镂骨铭肌镂骨铭刻心骨迷恋骸骨铭心刻骨铭心镂骨黏皮带骨黏皮着骨粘皮着骨啮血沁骨奴颜媚骨呕心镂骨乞骸骨请骸骨千金买骨千金市骨千里骏骨起死人而肉白骨柔筋脆骨攘肌及骨柔情侠骨柔若无骨染神刻骨柔心弱骨伤筋动骨铄金毁骨死脑瓜骨舐皮论骨骚情赋骨生肉枯骨碎身粉骨生死肉骨松形鹤骨铜筋铁骨痛切心骨脱胎换骨痛心刻骨痛心切骨痛心入骨痛之入骨顽皮赖骨顽皮贼骨仙风道骨行尸走骨悬头刺骨雪胎梅骨洗心换骨一聚枯骨颜筋柳骨颜精柳骨妍皮不裹痴骨妍皮痴骨陨身糜骨众毁销骨泽及髊骨擢筋割骨泽及枯骨众口铄金,积毁销骨众毛飞骨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粘皮带骨贼皮贼骨粘皮著骨锥心刺骨钻心刺骨主心骨冢中枯骨铮铮铁骨

参考资料:成语接龙查询骨肉相残成语接龙

成语词典最新查询成语

不拔之志包藏奸心擦拳磨掌逢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方头不劣繁枝细节钩元摘秘改辙易途缓兵之计花藜胡哨和气致祥闳识孤怀截断众流坚甲厉兵九牛一毛济时行道坚贞不屈狼眼鼠眉没齿无怨宁我负人,毋人负我牵着鼻子走任达不拘淘沙取金体贴入妙先人后己煦煦孑孑一点灵犀岩栖穴处吆五喝六云心水性枝辞蔓语中馈之思

成语词典大全 网址链接:https://chengyu.122cha.com/gurouxiangcan10378.html

展开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