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我负人,毋人负我的意思解释及典故(故事)

关键字:
成语接龙

宁我负人,毋人负我的意思宁我负人,毋人负我的故事详细解释及典故宁我负人,毋人负我成语接龙、组词、近义词、反义词

宁我负人,毋人负我
拼音: nìng wǒ fù rén,wú rén fù wǒ
频率: 一般
年代: 近代
词性: 贬义词
结构: 复句式
解释: 负:辜负;毋:不要。宁可让我辜负一切人,不要让任何人辜负我。指极其自私自利的处世态度。

语法: 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处世。
典故出处: 曾朴《孽海花》第34回:“你不要拉我,宁我负人,毋人负我。我今天只好学曹孟德!"
成语示例:
英文翻译: I would rather betray the world than let the world betray me.

宁我负人,毋人负我的意思解释及典故

宁教天下人负我的教是什么意思?

现若教人举一曹操言,无论凡夫俗子,甚至饱学才识之士。

皆曰「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意思是说宁可让自己对不起天下人,也不能让天下人对不起我。引申为以自我为中心,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情,而不去管这事情对其他人的影响。

“宁教我负天下人,莫教天下人负我”原句出自《三国演义》曹操杀吕不奢。

宁教天下人负我的意思就是说,宁愿让天下人负我也不能让我对不起天下人。这个叫教的意思,也就是让的意思。一般说这句话的人,都是比较大度,心胸非常宽阔的人。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这一个人往往都非常有气度。性格非常的豁达,这是一种做人的高度和难能可贵的精神境界。

教在此文是令、使、让的意思。

全句意思是说宁可让自己对不起天下人,也不能让天下人对不起我。引申为以自我为中心,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情,而不去管这事情对其他人的影响。

《三国演义》中表明曹操原话是"宁我负人,休教人负我",意思是在不讲诚信的环境下,不能轻信人言,过于老实,避免吃亏上当!

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在原著当中写作:宁我负人,毋人负我。

在当时,曹操是背着董卓的命令出逃的,招待曹操的是他的五个儿子。曹操担心这五个儿子不安好心,将自己的行踪报以董卓,所以曹操时刻保持着警惕。到了夜里,外面响起了磨刀声,曹操大疑,以为是吕家诸子与吕伯奢要图谋杀害自己,因此二话不说,拿起了手旁的剑,将所见之人尽皆杀死。待到发现时,原来是食器的声音。曹操自责不已。等大错已成无可挽回,所以曹操安慰自己说,宁我负人,毋人负我。

宁我负人,毋人负我意思乍看之下是:宁愿我对不起别人,也不要别人对不起我。这本是一句极其自私自利之徒的言语。嗯,后人演绎,更是变成了: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这样一句自大的狂语。而后人更喜欢拿这句话来攻击曹操,然而,曹操真的如此自私自大之人吗?其实,“宁”可以作为难道的意思。而“毋”也可以作为无的意思。所以这句话有另一种解释:难道只有我对不起别人,别人就没有对不起我吗?明显,这是英雄在犯错之后因不愿过于自责而安慰自己的言语,加上曹操说这句话的时候是凄凉的。所以后一个解释显然更说得通。

宁教我负天下人原话?

答:常见于《三国演义》中曹操所说: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

古语:宁我负人,毋人负我。一个人,宁肯自己对不起普天下人的人,也不能让天下的人对不起自己。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

原话:“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

其实在史实中, 曹操说的是“宁我负人,休人负我”。 “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是罗贯中为了体现曹操的心胸狭隘才改编的。 “宁我负人,毋人负我”和“宁教我负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负我。”概念好像一样,但只质量不同,第一句话的人指的是吕伯奢,而第二句却是“天下人”,误杀一人和误杀天下人性质可不同。 其实曹操也很后悔,他说的“宁我负人,毋人负我”和“宁教我负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负我。”口气不同,第二种是狂妄的口气,而第一句则是一种心理安慰。人犯了错,一般心里都说“我没做错,我是对的”虽然后悔,但心里还是有这种想法,这时很常见的心理现象,那句话只不过是曹操的自我安慰。

“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这句话出自《三国演义》中的第四回,文中写曹操假借献刀之机行刺董卓未遂,仓皇出逃,在中牟县遇到了县令陈宫,

陈宫为曹操的赤胆忠心所感动,于是加入了曹操的逃亡队列,两人在逃亡途中,经过吕伯奢一家,晚上,吕伯奢准备杀猪款待曹操,曹操听到磨刀声,疑心吕伯奢一家要杀自己,于是杀尽吕氏一家,陈宫因此责备曹操大不义,曹操却答道“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宁我负人,休教人负我

历史资料表明曹操原话是"宁我负人,休教人负我",意思是在不讲诚信的环境下,不能轻信人言,过于老实,避免吃亏上当!这句话有特定背景,对象,是曹公一时一事的感慨,而不是他的完整人生哲学!小说中加上"天下"二字,就无限上纲了!

也有人这么解释:

"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

这就是曹操最能突出自己野心的一面,他可以错,但是他的部下不能错,有句歇后语就就曹操杀吕伯奢——将错就错。为得天下,挟天子以令诸侯,此为孟得之雄才大略之体现,他不急于求成,知道韬光养晦,不挣一时之得,深谋远虑,可是智者千滤必有一失,他的多疑之心无意是他吃败仗之原因。

宁天下人负我而我不负人是什么意思?

应该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负我”; 曹操误杀吕伯奢,大家都骂他“恩将仇报”,这还不止,他杀了人还说“宁我负人,毋人负我”但大家看《三国演义》是确写成了“宁教我负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负我。

”他杀了人还口出狂言,这就是人们对他误解的一个原因。

“宁我负人,毋人负我”和“宁教我负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负我。

”概念好像一样,但只质量不同,第一句话的人指的是吕伯奢,而第二句却是“天下人”,误杀一人和误杀天下人性质可不同。

其实曹操也很后悔,他说的“宁我负人,毋人负我”和“宁教我负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负我。

”口气不同,第二种是狂妄的口气,而第一句则是一种心理安慰。

人犯了错,一般心里都说“我没做错,我是对的”虽然后悔,但心里还是有这种想法,这时很常见的心理现象,那句话只不过是曹操的自我安慰。

宁叫我负天下人,莫叫天下人负我。什么意思?

曹操的名言:「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其实此句,并非出自曹操之口。

实最早乃孙盛套用司马昭一言:「宁叫我负卿,不可使卿负我。

」在栽赃为出自曹操之口:「宁我负人,毋人负我。

」罗贯中再穿凿附会毫无根据的在三国演义里写下「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现若教人举一曹操言,无论凡夫俗子,甚至饱学才识之士。

皆曰「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

意思是说宁可让自己对不起天下人,也不能让天下人对不起我。

引申为以自我为中心,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情,而不去管这事情对其他人的影响。

宁可我负天下人原文?

原文是:宁我负人,毋人负我 !

译文:宁可我对不起其他人,不能其他人对不起我。

出自:《三国志》裴松之注引《魏书》

原文:孙盛《杂记》曰:太祖闻其食器声,以为图己,遂夜杀之。既而凄怆曰:“宁我负人,毋人负我!”遂行。

译文:曹操听到了磨刀声后,以为是要杀他,于是,就先下手为强杀了吕伯奢一家。然后悲伤的说:这世上宁可我对不起其他人,不能其他人对不起我。

出自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原文如下:陈宫说:“知而故杀,大不义也!”曹操说:“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译文如下:陈宫说:“知道了人家的本意还杀了人家,是很不正义的做法。”,曹操说:“我宁愿对不起所有的人,也不能叫任何人对不起我。

曹操曾经说过一句话:宁可我负天下人,天下人枉负我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宁可我对不起天下所有人,也不能让天下人对不起我。

这句话出自《三国演义》中,公元189年曹操见董卓倒行逆施,不愿与其合作,遂改易姓名逃出京师洛阳(今河南洛阳东)。从小道逃归乡里。董卓大怒,行文郡县缉拿。途中曹操投宿故友吕伯奢家,闻其食器声,以为图己,遂夜杀之。既而凄怆曰:“宁我负人,毋人负我!”遂行。逃至中牟(今河南鹤壁西)为亭长所疑,带至县府。时捉拿曹操之公文已至中牟,功曹知其即为曹操,但以世乱,不宜拘天下英雄,请县令释放曹操。曹操死里逃生,至陈留(今河南开封东南)。曹操到陈留后,“散家财,合义兵”,且首倡义兵号召天下英雄讨伐董卓。
负除了有亏欠的意思外其主要意思是背负、承担、负责,所以这句话还有一种说法是宁愿我背负着天下人,为天下人负责,也不让天下人背负我,为我负责。有可能是曹操有感于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天下人饱受战火摧残百姓流离失所,如曹操在《蒿里行》中写的:“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的人间惨状才会有这种为天下人负责,解救天下黎民于乱世之中,而不是等到别人来拯救我。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宁愿我对不起天下人,也不能让天下人对不起我。”这句话出自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三国演义是这样说:曹操当时刺杀董卓失败,就逃到一个地方,然后还是被抓了,被带到县令的面前,曹操抬头一看原来是陈宫面前,曹操就说:“公台呀!你打算怎么处置我曹某人呀!”陈宫的字叫公台吗?陈宫走到曹操面前,立刻给他解绑,陈宫说:“我陈宫今生最敬重大英雄,你曹孟德在讨伐董卓时,在联军都在大帐享乐时,只有你出兵打董卓,这次你又敢自身刺杀董贼,虽然都失败了,依然可称为大英雄,因为这些都是常人不能也不敢做的呀!”曹操说:“那我也不客气了!要不我们今晚就走。”陈宫也不啰嗦,收拾东西就跟老曹走了,走到半路,陈宫对曹操说:“诶,不对呀!我们去哪呀!”曹操说:“我有个朋友叫吕伯奢,先去那吧!”陈宫也没说什么,就这样被老曹给忽悠走了。

二人到了吕伯奢家,老友见面自然要寒暄几句,正好一看快到中午了,老吕就说:“家中酒不多了,我这就去街上买去。”老吕去不久,曹操听到外面有磨刀的声音,曹操这人性格多疑,加上他现在正在被通缉,就对陈宫说:“你听他们在磨刀是不是要杀我们呀!还有老吕去这么久不回来,是不是去报官去了。搞不好他们都知道我们的事了。”陈宫说:“不会吧!咱俩昨晚才逃出来,他们这么快就知道了。”曹操罪比陈宫重,自然比他害怕的多,要知道人到极度紧张时,那是啥事都做的出来的,曹操说:“不行,我得出去看看,”一边说着,一只手已经放在刀柄上了,曹操到外面二话没说,手起刀落。陈宫听到之后,连忙跑出来一看,原来家丁们正准备杀鸡宰羊给他们接风洗尘呢?陈宫说:“唉呀妈呀!杀错人了!”正好这时老吕回来了,边走边说::“老曹呀!看我带来了什么,上好的五花肉,还有陈年老酒,今天咱们哥俩一定要好好喝个够。”他一推门,曹操又是手气刀落,可怜的老吕就这么一命呜呼了!虽然可怜,但是他这一死,居然千古留名,因为他是被曹操杀的。

这时候陈宫开始对曹操产生不满了说:“先前你杀家丁是无意之举,现在你杀吕伯奢可是故意杀人呀!曹操说:“宁愿我对不起你天下人,也不能要天下人对不对我”。这句话出自三国演义,三国志可不是这样说,三国志说:曹操叹了口气说:“宁愿我对不起别人,也不要让别人对不起我吧!”注意曹操的语气,有自我安慰的意思,杀错人了吗?也只有宁愿我对不起别人吧!也不能要别人对不起我了事到如今没办法了。三国演义加了天下二字,就成了宁愿我负天下人,休人天下人负我,而且他的语气变成了理直气壮,那就成了大大奸贼了。我们都知道三国演义他只是演义,不能当成历史看。至于三国演义为何要这么写,无非是为了要贬低丑化曹操,三国演义的主旨是:尊刘贬曹抑吴。

陈宫想你这家伙杀人不眨眼呀!就是因为这件事,陈宫离开了曹操,投奔吕布,死心塌地跟着吕布打曹操。其实没有这件事,陈宫也是要离开曹操的。最后失败被抓,这时候曹操还是想要陈宫归降,陈宫一心求死,绝不投降。曹操见没办法就对陈宫说:“公台呀!公台,你死后你的老婆孩子怎么办呀!”陈宫说:“我听说以孝治天下的人,是不会杀人妻小的,至于我的老婆孩子,还请丞相你看着办吧!”这时候曹操已经是丞相了吗?曹操说:“那好吧!”事实真如陈宫所说,他死后,曹操对他的家人好的不得了。其实曹操也有大度的一面,也有狠毒的一面。此人是多面性格之人,自古罕见。

这句话表面的意思是宁可我对不起本人,休教别人对不起我。这体现出曹操的霸道与自私,这句话是曹操在误杀吕伯舎全家时向随行的陈宫说的一句话,导致了陈宫离他而去。这句话是曹操性格的绝美体现,他作为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以铁腕手段具称。对待政敌毫不留情一般都是痛下杀手斩草除根,其中就有擒杀以国舅董承为首反曹操的衣袋召集团,只逃走了刘备,其余全部被杀。还有跟随了他多年鞍前马后辅佐的谋士旬欲只是因为反对他晋升魏王引起曹操的怀疑与不快,将其赐死。还有后来的宫庭叛乱,他竟以荒唐的理由处死了三百多朝廷命官,造成了当时汉朝庭大换血。还有他诛杀主簿杨修,就是他认为杨修冒犯了他竟不顾杨修为他服务多年轻易杀了杨修。还有他对待汉献帝的态度是将其玩弄于鼓掌之间成为他的政治牺牲品,以上所以这些都体现出了曹操霸道自私残忍

的性格特征也就是舍我其谁的表现。所以曹操被称之世之奸雄。

这句话的意思是:宁可我先对不起他(她)人,也不让天下人先对不起我。曹操这句话意思是抢占先进,以攻为守。而目前今天有的国家讲先守后攻,后发制于人。前者做法有利也有弊。后者有弊也有利。具体实施二者,还是根据天时,她利,人和和現实发生的情况而定。

宁教我负天下人主要内容50宇?

曹操持王允之宝刀刺卓,不成,骑卓所赐之马而逃。被中牟县令陈宫抓住,弃官同逃。

八路诸侯战吕布而败,刘关张战吕布,吕布逃至虎牢关上。

操因多疑而杀吕后奢全家。并说:“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陈宫视操卓为一路人。

曹操误杀吕伯奢,大家都骂他“恩将仇报”,这还不止,他杀了人还说“宁我负人,毋人负我”但大家看《三国演义》是确写成了“宁教我负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负我。”他杀了人还口出狂言,这就是人们对他误解的一个原因。

“宁我负人,毋人负我”和“宁教我负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负我。”概念好像一样,但只质量不同,第一句话的人指的是吕伯奢,而第二句却是“天下人”,误杀一人和误杀天下人性质可不同。

其实曹操也很后悔,他说的“宁我负人,毋人负我”和“宁教我负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负我。”口气不同,第二种是狂妄的口气,而第一句则是一种心理安慰。人犯了错,一般心里都说“我没做错,我是对的”虽然后悔,但心里还是有这种想法,这时很常见的心理现象,那句话只不过是曹操的自我安慰。

宁叫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这是曹操的名言。意思是曹操一生疑心非常重,宁可错杀一百,不可放过一个无辜之人

二重人格典故?

在三国人物中,曹操(公元155年~220年)无疑是对时局影响最大的人物,也是最受争议的人物。据相关史料记载,曹操的为人处事也变化无常,难以捉摸。这其实是他自信、自卑的双重人格的突出表现,那么曹操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双重人格呢?

回顾有关曹操的史料,他的为人时而宽容大度,时而严苛暴戾,时而乐观豁达,时而阴暗刻薄,时而率真坦诚,时而猜忌多疑。如此极端化的行为表现,决定了曹操的双重人格,可以说,他的一生都是在自信与自卑之间寻找平衡。

曹操的自卑首先来自于其不明不白的身世。曹操的父亲是曹嵩,曹嵩是曹腾的养子。曹腾虽贵为费亭侯,却自幼是一个宦官。而在当时的社会,宦官是被人歧视的阶层,深受那些出身名门的官僚士大夫的轻视。曹操的小名叫“阿瞒”,它可谓是曹操父祖对宦官出身之自卑情结的写照!它深深植根于曹操的潜意识。

曹操的自卑也来自于他的相貌。东汉末年、魏晋时期的人都很重视个人的仪表风姿,曹操个子不高,相貌一无可取之处,这也给曹操带来了难以磨灭的自卑感。《三国志》中对于同时代重要人物的相貌都给予了正面描写,特别在谈及刘备和孙权的长相时,都描述他们具有帝王之相,但对曹操的相貌却是只字未提,就是在《三国演义》中,也只有短短八个字“身长七尺,细眼长髯”。难怪匈奴使者来朝拜他时,他会自卑到让相貌出众的崔琰顶替他,自己充当卫士站立一旁,由此留下了“捉刀”的成语。

曹操的自卑还来自于他极度的猜疑。最能反映曹操多疑性格的事件是他逃亡途中杀吕伯奢一家。吕伯奢是曹操的老朋友,曹操逃亡至此,伯奢一家欲备食款待。曹操听到磨刀的声音,以为伯奢要杀他,就在晚上把伯奢一家给杀光了。此外,太尉杨彪与袁绍结亲,曹操怀疑他要谋害自己,诬蔑杨彪以忤逆大罪下狱,后经孔融力保才免于被杀。但其子杨修后来还是未能幸免于难,被曹操所杀。

相较于隐性的自卑感,曹操的自信更流于外表。例如,建安二年(197年),曹操南征,宛城的张绣向他投降。不料,张绣后来突然反叛,并在乱军杀了曹操的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和爱将典韦。建安四年,张绣再次向曹操投降,曹操并没有借此报仇,反而“执其手,与欢宴,为子均取绣女,拜扬武将军”,表现了非同寻常的气度。

还如,曹操做兖州牧时,张邈叛逃,同时劫得部将毕谌之母、弟、妻、子,曹操同意毕谌去寻家人,毕谌叩头表示没有二心。不料毕谌一出门就投奔了吕布。等到曹操攻破吕布,活捉毕谌时,众人都以为毕谌必死无疑,但曹操却褒赞他忠孝,又以毕谌为鲁相。

曹操最突出的自信表现是对陈琳的宽恕。陈琳原是袁绍帐下的文书,在声讨曹操的檄文当中,把他祖孙三代骂了个狗血喷头。对此,曹操不仅不生气,反而从纯文学的角度来加以欣赏。后来曹操击败袁绍俘获陈琳时,也未加追究,而是委以重任,使他得以成为“建安七杰”之一。

人们有所不知的是,曹操对自己的妻室也表现出极大的宽容。如,他后来的正妻卞氏出身于倡优之家,侍妾中尹夫人、杜夫人原为有夫有子之妇。尹夫人原为吕布属下秦禄之妻,携子秦朗改嫁曹操,后生曹矩。秦朗与曹操之孙曹睿年纪相仿,在曹睿执政时授以内官,升为骠骑将军。杜夫人原为大将军何进的儿媳,携子何晏改嫁曹操,又生子曹林和曹衮。曹操对养子也如同亲生,常在宴会中向客人介绍他们,并说:“世人有谁像我这般疼爱养子的?”这在中国历史上,几乎是绝无仅有的。

曹操的自信与自卑的双重人格特质,衍生出了很多相关的人格特质。首先,曹操的自信使得他具有开朗幽默的外向型人格,喜欢与人交往,曾得到了不少名士的关注。当时的名士许劭就评价曹操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此外,曹操也时常以幽默轻松的姿态示人,具有较强的亲和力。《三国志》裴注引《魏书》记载,在两军交战期间,敌军使者去见曹操,曹操开玩笑地说:“你们想要看我曹操么?其实我也是一般人的模样,没有多长耳朵和嘴巴,只不过比较聪明而已。”在自信的对垒中,足见曹操的幽默随和。而起“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之名句,更是千百年来士大夫们追求的自信自由境界。

相比自信时的曹操,自卑时的曹操却完全是另一幅面孔。此时的他变得沉郁险恶,睚眦必报。如,他诛杀桓邵;不容有失,棒杀爱妾;冷酷无情,借头抚众。这与他开朗幽默的自信气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自卑还使得曹操变得十分敏感。例如,华佗是东汉末年的名医,曹操听到他的名声而召见他,令他常伴左右治疗自己的头痛病。但华佗“本作士人,以医见业,意常自悔”,时常借口回家,曹操为此非常恼怒,将华佗拘捕回许昌,致使他最后死在狱中。

曹操在乱世中积极追求个人抱负的实现,自我的不断超越,以最终获得完全的优越感。由此,曹操一生以“安民定天下”为己任,以齐桓公、晋文公为榜样,追逐“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境界。对于自我的掩饰,曹操由于对自我有着许许多多的自卑和不安全感,所以信奉“宁我负人,毋人负我”。这使得他可以变得极为猜疑和残忍,行为复杂多变,令人难以捉摸。换言之,人格状态不协调是曹操的悲剧。

宁我负人,毋人负我其他应用

组词

宁组词我组词负组词人组词毋组词人组词负组词我组词

笔顺笔画

宁笔顺笔画我笔顺笔画负笔顺笔画人笔顺笔画毋笔顺笔画人笔顺笔画负笔顺笔画我笔顺笔画

近义词

宁近义词我近义词负近义词人近义词毋近义词人近义词负近义词我近义词

反义词

宁反义词我反义词负反义词人反义词毋反义词人反义词负反义词我反义词

宁我负人,毋人负我成语接龙

正接

我负子戴我黼子佩我见犹怜我武惟扬我心如秤我行我素我盈彼竭我醉欲眠

反接

本固邦宁福寿康宁鸡犬不宁食甘寝宁睡卧不宁树欲静而风不宁寤寐不宁心神不宁心绪不宁坐卧不宁

参考资料:成语接龙查询宁我负人,毋人负我成语接龙

成语词典最新查询成语

肮肮脏脏卑辞厚礼辩才无阂冰壶玉尺比肩随踵拔赵帜立赤帜儿女情长观瞻所系极恶穷凶金尽裘敝矩矱绳尺拦路虎民穷财尽门衰祚薄妙药灵丹你敬我爱穷极凶恶区区小事穷途末路书画卯酉首尾受敌同门异户舞棍弄棒玄谋庙算有根有据饮食起居杳无踪迹众口一辞狰狞面貌自我作古朱颜绿鬓著作等身

成语词典大全 网址链接:https://chengyu.122cha.com/nwfr8_wrfw20473.html

展开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