贪夫徇利的意思解释及典故(故事)

关键字:
成语接龙

贪夫徇利的意思贪夫徇利的故事详细解释及典故贪夫徇利成语接龙、组词、近义词、反义词

贪夫徇利
拼音: tān fū xùn lì
频率: 生僻
年代: 古代
词性: 贬义词
结构: 主谓式
解释: 徇:通“殉",以身从物。贪财的人为财利送命。形容人爱财如命。

语法: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典故出处: 元·揭傒斯《逸士徐君墓志铭》:“尝市大木筑室,将伐,贪夫徇利,造辞以争,因以让之,不以为弱。"
成语示例:
英文翻译: The greedy perish from love of wealth.

贪夫徇利的意思解释及典故

形容一个人很贪财的成语?

1、刀头舔蜜刀头舔蜜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dāo tóu tiǎn mì。

比喻利少害多。

也指贪财好色,不顾性命。

出自:《佛说四十二章经》:佛言财色之于人,譬如小儿贪刀刃之蜜,甜不足一食之美,然有截舌之患也。

清杨潮观《吟风阁杂剧·穷阮籍醉骂财神》:只怕你刀头舔蜜将人害。

想多藏他,是祸胎,拼乱挥他,如土块。

2、利欲熏心利欲熏心是一个汉语成语,杜音是lì yù xūn xīn。

意思是贪财图利的欲望迷住了心窍。

出自:宋·黄庭坚《赠别李次翁》诗:“利欲熏心,随人翕张,国好骏马,尽为王良。

”3、滥官污吏滥官污吏是一个成语,读音làn guān wū lì。

意思是贪官。

旧称贪财纳贿的官吏。

出自:元·关汉卿《窦娥冤》第四折:“只因老夫廉能清正,节操坚刚,谢圣恩可怜,加老夫两淮提刑肃政廉访使之职,随处审囚刷卷,体察滥官污吏容老夫先斩后奏。

”4、贪夫徇利贪夫徇利是一个成语,读音是tān fū xùn lì。

意思是贪财的人为财利送命。

形容人爱财如命。

出自:元·揭傒斯 《逸士徐君墓志铭》:“尝市大木筑室,将伐,贪夫狥利,造辞以争,因以让之,不以为弱。

”5、贪墨之风贪墨之风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是tān mò zhī fēng。

意思是贪图财利的风气。

形容吏治腐败。

出自:《左传·昭公十四年》:“贪以败官为墨。

不顾一切危险挣钱的成语?

孤注一掷。

【解释】赌徒把全部的赌本都压上来,来拼最后的输赢。比喻在危急的时候,使出全部力量冒险一试。

富贵险中求就是形容危险性越大越挣钱越多的东西。希望能够通过风险创造最大价值

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

血本无归

倾家荡产

铤而走险。

这个成语是视财如命,意思是形容人的吝啬,把钱财看得有如生命一般。成语出自清·黄世仲《洪秀全演义》第四回:“若辈视财如命,团团作富家儿,几见有能识大义的?”

例句:1.他视财如命,若想要他捐款,真比登天还难。

2.如果你是一个视财如命的狮子狗,那么你更有可能从女主人、寡妇或者女演员那里继承财产而不是典型的富家公子。

不顾一切危险挣钱的成语:贪夫徇财 利傍倚刀

贪夫徇财

出处: 《史记·伯夷列传》:“贪夫徇财,烈士徇名。”汉·贾谊《鹏鸟赋》:“贪夫殉财兮,烈士殉名。”

典故: 徇:通“殉”。徇财:不顾性命以求财。爱财的人愿意为了钱财而死。形容人爱财如命。

利傍倚刀

出处: 《古诗源·古诗二首》:“甘瓜抱苦蒂,美枣生荆棘,利傍有倚刀,贪人还自贼。”

典故: 倚:靠着。“利”的偏旁是刀字,意指追求私利犹如倚在刀口上。比喻贪利常得祸。

贪夫徇财 利傍倚刀贪夫徇财 (拼音: tān fū xùn cái)出处: 《史记·伯夷列传》:“贪夫徇财,烈士徇名。”汉·贾谊《鹏鸟赋》:“贪夫殉财兮,烈士殉名。”典故: 徇:通“殉”。徇财:不顾性命以求财。爱财的人愿意为了钱财而死。形容人爱财如命。利傍倚刀 (拼音: lì bàng yǐ dāo)出处: 《古诗源·古诗二首》:“甘瓜抱苦蒂,美枣生荆棘,利傍有倚刀,贪人还自贼。”典故: 倚:靠着。“利”的偏旁是刀字,意指追求私利犹如倚在刀口上。比喻贪利常得祸。

不顾一切危险挣钱的成语是贪夫徇财,利傍倚刀

视财如命,人为财死鸟为食亡。

要钱不要命。。。。。

铤而走险,心惊胆战。

带贪字的成语,贪字成语大全,贪的成语有哪些?

贪心不足 贪得无厌,永不满足。

贪墨成风 墨:不洁;贪墨:官吏受贿。官吏贪污受贿的风气盛行。形容吏治腐败。

贪多嚼不烂 贪图多吃,消化不了。比喻工作或学习,图多而做不好或吸收不了。

贪夫徇财 徇:通“殉”。徇财:不顾性命以求财。爱财的人愿意为了钱财而死。形容人爱财如命。

贪贿无艺 贿:财物;艺:标准、准则,引伸为法度、限度。贪求财物没有限度。指反动的统治阶级无限制地搜刮民财。

羊狠狼贪 狠:凶狠。原指为人凶狠,争夺权势。后 比 喻 贪 官 污 吏 的 残 酷 剥 削。

贪生畏死 贪恋生存,害怕死亡。

变贪厉薄 指改变、劝勉贪图财利、行为轻薄的人使之廉洁忠厚。

不贪为宝 表示以不贪为可贵、崇高,也表示廉洁奉公。

激贪厉俗 谓抑制贪婪之风,劝勉良好的世俗。

嫉贪如雠 对贪污如同对仇敌一样痛恨。

桀贪骜诈 凶暴贪婪而又傲慢狡诈。

恋酒贪花 见“恋酒迷花”。

怕死贪生 同“贪生怕死”。

贪财好色 贪图财货,喜好女色。

贪吃懒做 谓又馋又懒。

贪而无信 贪婪而又不守信用。

贪夫狥财 见“贪夫徇财”。

贪夫殉利 见“贪夫狥利”。

贪夫狥利 同“贪夫徇财”。

贪功起衅 贪求事功而挑起争端。

贪婪无厌 同“贪得无厌”。

贪惏无餍 同“贪得无厌”。

贪名逐利 贪图好的名声,追逐个人私利。亦作“贪名图利”。

贪求无厌 贪图利益,无满足的时候。

贪求无已 见“贪求无厌”。

贪生恶死 见“贪生畏死”。

贪声逐色 贪爱歌舞,追求女色。形容生活放荡。

贪位慕禄 贪恋权位,羡慕俸禄。

贪猥无厌 同“贪得无厌”。

贪污狼藉 谓 贪 财 纳 贿,行 为 不 检,声 名 败 坏。

贪欲无厌 犹 言 贪 得 无 厌。

贪欲无艺 谓贪财的欲望没有限度。

贪赃坏法 见“贪 赃 枉 法”。

贪脏枉法 贪 污 受 贿,违 犯 法 纪。

玩时贪日 见“玩时愒日”。

贪利忘义 贪 求 财 利,忘 却 道 义。

爱势贪财 爱 慕 权 势,贪 图 钱 财。

恋酒贪杯 恋:爱慕不舍;杯:酒杯。形 容 好 酒 贪 杯。

骂人贪财死爱钱的语句或成语?

贪夫徇财】:徇:通“殉”。

徇财:不顾性命以求财。

爱财的人愿意为了钱财而死。

【贪夫徇利】:徇:通“殉”,以身从物。

贪财的人为财利送命。

【贪夫狥财】:形容人爱财如命。

同“贪夫徇财”。

【贪夫狥利】:形容人爱财如命。

【贪夫殉利】:形容人爱财如命。

同“贪夫狥利”。

钱货两清的成语?

【贪夫徇财】 徇:通“殉”。徇财:不顾性命以求财。爱财的人愿意为了钱财而死。形容人爱财如命。

【轻财重士】 指轻视钱财,重视士人。

【富商蓄贾】 指拥有大量钱财的商人。同“富商大贾”。

【拾金不昧】 金:原指钱财,现泛指各种贵重物品;昧:隐藏。拾到东西并不隐瞒下来据为己有。指良好的仆人道德和社会风尚。

【疏财重义】 讲义气,轻视钱财。多指出钱帮助遭难的人。同“疏财仗义”。

【财竭力尽】 钱财和力量全部用尽。比喻生活陷入困窘的境地。

见钱眼开、非钱不行、一食万钱、青钱学士、千钱买邻、饮马投钱、青钱万选、五色挂钱、钱可通神、一钱太守、摇钱之树、用钱如水、口不言钱、钱过北斗、有钱有势、钱可使鬼、食日万钱、一钱莫救、三钱之府

一路货色,货真价实,生帐子货,珍产淫货,南货斋果,声色货利,杀人越货,百宝万货

半斤八两、一双两好、模棱两可、两全其美、三长两短、两袖清风

山清水秀、正本清源、清心寡欲、冰清玉洁、两袖清风、坚壁清野、清风明月、清歌妙舞

货款两讫 huò kuǎn liǎng qì 基本解释:讫:完结,终了。 意思是交易的钱货两清了。暗示交易买卖结束,从此双方再无瓜葛。

伯夷列传原文讲解?

《伯夷列传》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创作的一篇文言文,收录于《史记卷六十一·伯夷列传第一》。该篇是伯夷和叔齐的合传,冠《史记》列传之首。在这篇列传中,作者以“考信于六艺,折衷于孔子”的史料处理原则,于大量论赞之中,夹叙了伯夷、叔齐的简短事迹。他们先是拒绝接受王位,让国出逃;武王伐纣的时候,又以仁义叩马而谏;等到天下宗周之后,又耻食周粟,采薇而食,作歌明志,于是饿死在首阳山上。作者极力颂扬他们积仁洁行、清风高节的崇高品格,抒发了作者的诸多感慨。

作品名称

伯夷列传

作者

司马迁

创作年代

西汉

作品出处

《史记》

文学体裁

《史记》简介

《史记》是中国的一部纪传体通史。由西汉武帝时期的司马迁花了18年的时间所写成的。全书共一百三十卷,五十二万字,有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约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记载了上起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约公元前3000年)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它包罗万象,而又融会贯通,脉络清晰,“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论考之行”(《太史公自序》),所谓“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详实地记录了上古时期举凡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状况。

原文

夫学者载籍极博。尤考信于六艺。《诗》、《书》虽缺,然虞、夏之文可知也。尧将逊位,让于虞舜,舜、禹之间,岳牧咸荐,乃试之于位,典职数十年,功用既兴,然后授政。示天下重器,王者大统,传天下若斯之难也。而说者曰:“尧让天下于许由,许由不受,耻之逃隐。及夏之时,有卞随、务光者。”此何以称焉?太史公曰:余登箕山,其上盖有许由冢云。孔子序列古之仁圣贤人,如吴太伯、伯夷之伦详矣。余以所闻,由、光义至高,其文辞不少概见,何哉?

孔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求仁得仁,又何怨乎?”余悲伯夷之意,睹轶诗可异焉。其传曰:

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cú)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

由此观之,怨邪非邪?

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余甚惑焉,倘所谓天道,是邪非邪?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故曰:“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举世混浊,清士乃见。岂以其重若彼,其轻若此哉?

“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贾子曰:“贪夫徇财,烈士徇名,夸者死权,众庶冯生。”同明相照,同类相求。“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伯夷、叔齐虽贤,得夫子而名益彰;颜渊虽笃学,附骥尾而行益显。岩穴之士,趋舍有时,若此类名湮灭而不称,悲夫。闾巷之人,欲砥行立名者,非附青云之士,恶能施于后世哉!

译文

有学问的人,阅览的书籍极为广博,但仍然要从“六艺”中查考可信的依据。《诗经》、《尚书》虽残缺不全,然而有关虞、夏史事的记载还是可以看到的。唐尧将要退位的时候,决定禅让给虞舜。而虞舜以及后来的夏禹,四岳九牧都一致推荐,才试任官职管理政事几十年。待到他们的功绩已经建立,然后才把帝位传给他们。这表明,天下是最珍贵的宝器,帝王是最大的继统,传交帝位是这样的难啊!但是,有的人却说:尧要将帝位让给许由,许由不肯接受,并以此为耻而逃避隐居起来。到了夏代,又有卞随、务光两个人不肯接受帝位,双双投水而死。这些,又怎么说起呢?太史公说:我曾经登上箕山,那上面居然有许由的墓呢。孔子排列论述古代的仁人、圣人和贤能之人,像吴太伯、伯夷一类,记载十分详尽。我所听说韵许由、务光,他们的德义是极高的,而有关他们的文字经书里记载得很少,这是为什么呢?

孔子说:“伯夷、叔齐,不记旧仇,因此很少怨言。”又说,他们“追求仁而得到了仁,又为什么怨恨呢?”我悲怜伯夷的心意,读到他们留下的逸诗而感到事实是令人奇怪的。他们的传记里写道:

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父亲想立叔齐为君,等到父亲死后,叔齐又让位给长兄伯夷。伯夷说:“这是父亲的意愿。”于是就逃开了。叔齐也不肯继承君位而逃避了。国中的人就只好立他们的另一个兄弟。正当这个时候,伯夷、叔齐听说西伯姬昌敬养老人,便商量着说:我们何不去投奔他呢?等到他们到达的时候,西伯已经死了,他的儿子武王用车载着灵牌,尊他为文王,正向东进发,讨伐纣王。伯夷、叔齐拉住武王战马而劝阻说:“父亲死了尚未安葬,就动起干戈来,能说得上是孝吗?以臣子的身份而杀害君王,能说得上是仁吗?”武王身边的人想杀死他们,太公姜尚说:“这是两位义士啊!”扶起他们,送走了。武王平定殷乱以后,天下都归顺于周朝,而伯夷、叔齐以此为耻,坚持大义不吃周朝的粮食,并隐居于首阳山,采集薇蕨来充饥。待到饿到快要死了的时候,作了一首歌,歌辞说:“登上首阳山,采薇来就餐,残暴代残暴,不知错无边?神农虞夏死,我欲归附难!可叹死期近,生命已衰残!”就这样饿死在首阳山。

从这种情况看,伯夷、叔齐是怨呢?还是不怨呢?

有人说:“上天待人的准则是没有偏私的,它总是向着为善之人。”那么,象伯夷、叔齐,可以叫做善人呢,还是不算善人呢?他们聚积仁德、修洁品行达到这般地步,而终致饿死!再说在七十个弟子中间,孔子仅仅称举颜渊是好学的人,但颜渊永远穷困潦倒,连糟糠都难得饱足,终于过早地夭亡了。那种认为上天总是报答、恩赐善人的说法,又怎么样呢?盗蹠每天都杀害无辜的人,吃人的心肝,凶横残暴,聚集党徒数千人横行于天下,最终活到高龄而死。他是遵行什么道德呢?这都是些特别重大而且明白显著的例子。如果说到近世,有些人操行不规矩,专门违犯法律,而终身享受安逸和快乐。子孙都保有丰厚的产业。那选好了道路才举步,看准了时机才说话,从不走邪道,不是公平正当的事决不奋力去做,反而遭受祸殃的人,是多得没法数的。我是非常怀疑的,倘若这便是所谓天道,那这天道究竟合理呢?还是不合理呢?

孔子说过,“道德见解不同是不能共同谋划事情的”,也只能各自依照自己的意愿行事罢了。所以他说,“富贵如能追求到手,那么,即使让我执鞭为马夫,我也愿意干。如果不能追求,还是按照我所喜好的去做吧。”岁月到了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落的”。整个世道都浑浊的时候,品行高洁的人才显现出来。难道是因为他们把道德看得太重,或将富贵看得太轻吗?

孔子说:“有道德的人最怕的是死后名声不被传扬。”贾谊说:“贪婪的人为财而丢命,壮烈之士为名而献身,自命不凡者为权势而死,普通老百姓爱惜自己的性命。”《易经·乾卦》说:“同样明亮的东西就互相辉映,同样种类的事物则互相应求”。“云跟从龙而生,风伴随虎而起,圣人出现,万物也因之而引人注目。”伯夷、叔齐虽是贤人,不过因为孔子的赞扬而声名更为昭著。颜渊虽然专心好学,也不过因为追随于孔子之后而德行越发显露。巖穴隐居之士,取舍是如此有规范,这些人名声淹没而不被称道,实在是可悲的事情!民间的普通人,想磨砺德行,建立名声,如果不依附那名望、地位极高的人,哪能留名于后世呢?

文章评论

《伯夷列传》是伯夷和叔齐的合传,冠《史记》列传之首。在这篇列传中,作者以“考信于六艺,折衷于孔子”的史料处理原则,于大量论赞之中,夹叙了伯夷、叔齐的简短事迹。他们先是拒绝接受王位,让国出逃;武王伐纣的时候,又以仁义叩马而谏;等到天下宗周之后,又耻食周粟,采薇而食,作歌明志,于是饿死在首阳山上。作者极力颂扬他们积仁洁行、清风高节的崇高品格,抒发了作者的诸多感慨。

文章借助夷、齐善行,和所谓暴戾凶残、横行天下的盗跖做比照;以操行不轨,违法犯禁的人和审慎小心、有崇高正义感的人做比照,指出恶者安逸享乐,富裕优厚,累世不绝;而善者遭遇的灾祸却不可胜数。这引起了司马迁对所谓“天道”的怀疑,“天道”并不总是能准确地奖赏好人、惩罚坏人,不总是能主持正义,我们是否还要相信“天道”的存在呢?司马迁在此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只是接着指出“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孔子称赞了伯夷叔齐的行为,而其名易显。这或许也是一种“天道”吧?

本文写作独具特色。纵观《史记》本纪、世家、列传之篇末,均有太史公的赞语,唯《伯夷列传》则无。满纸赞论、咏叹夹以叙事。名为传纪,实则传论。史家的通例是凭借翔实的史料说话,而或于叙述之中杂以作者的意见,就算变例了。所以,本文实开史家之先河,亦为本纪、世家、列传之仅有。

本文虽多赞论,但纵横捭阖,彼此呼应,回环跌宕,起伏相间。伯夷、叔齐的事实,只在中间一顿即过,“如长江大河,前后风涛重叠,而中有澄湖数顷,波平若黛,正以相间出奇。”《史记论文》第五册《伯夷列传》时有鲜明比照,一目豁然;时有含蓄设问,不露锋芒却问题尖锐又耐人寻味。太史公润笔泼墨之中,可略见其笔力之一斑。

作者简介

司马迁(约公元前145或前135年—?),夏阳(在今陕西韩城西南)人。出身史学世家,父亲司马谈官至太史令。司马迁十岁时随父到长安,先后求学于董仲舒和孔安国门下。二十岁开始游历名山大川,所到之处均考察风俗,采集史迹传说。继承父亲太史令的职位后,司马迁得以饱览朝廷藏书,又随汉武帝到各地巡游,增长了见识;他同时开始着手整理史料,以完成父亲写一部“名主贤君、忠臣死义之事”的通史的遗愿。汉武帝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李陵出征匈奴时因友军接应不力身陷重围,在矢尽粮绝的情况下投降匈奴,司马迁因上疏为李陵辩护触怒武帝,被处以宫刑。受此大辱,司马迁愤不欲生,但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决心“隐忍苟活”。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完成了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名著《史记》。

形容很珍惜钱的词语有什么?

1、视财如命

2、惟利是图

3、爱财舍命

4、惟利是图

5、锱铢必较1、视财如命【shì cái rú mìng】释义:形容人的吝啬,把钱财看得有如生命一般。 造句:他视财如命,若想要他捐款,真比登天还难。2、惟利是图 :【wéi lì shì tú 】释义:一心为利,别的什么都不顾。造句:他视财如命,若想要他捐款,真比登天还难。3、爱财舍命 :【ài cái shě mìng】释义:指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而追求钱财。造句:不能爱财舍命当守财奴。4、贪夫徇财 :【tān fū xùn cái】释义:爱财的人愿意为了钱财而死。形容人爱财如命。造句:她是酒吧的陪酒小姐,整日荒淫度日,贪夫徇财。释义:形容非常小气,很少的钱也一定要计较。也比喻气量狭小,很小的事也要计较。造句:他锱铢必较,所以人人都远他三分。

伯夷列传赏析人物事迹?

伯夷叔齐究竟值不值得称道,这件事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凡看一件事,如果仅仅看到了黑暗,那么你的内心就更难有阳光照进去,我们只有去挖掘一件事中的积极意义,才对于我们是有所裨益的事。

司马迁所著《史记》中把《伯夷列传》作为列传第一篇目,可见司马迁对其的看重,正所谓开篇立论,立论的低调也就在于此,而在这里引用了大量孔子的看法,可见作为儒家学者司马迁还是深受孔子思想的影响,不过司马迁也通过自己的笔触,阐述了自己的对所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报应论的驳斥,哪有什么报应呢?恶人受到惩罚,善人收到赞扬,取决于社会风气和规则,而不取决于天命。

启示一:做人要有原则,论事要有依据。

在《史记·伯夷列传》的开篇,司马迁就提到了一个问题,就是提笔论事要有依据,学识渊博的学者,尽管他们阅读过的书籍极多,但在下笔之前,还要从“六艺”中查找考证得可信的证据才行。

夫学者载籍极博。尤考信于六艺。——《史记·伯夷列传》

由此我想到在上学的时候写文章,总要写上几句某位名人曾经说过,实际上,名人是否说过这些话,我并不知道。我只知道:如果写上名人曾经说过,就会强化自己论述观点的说服力,让大家更加信服我所说的话,这就是所谓的“引经据典”的作用吧。

孔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求仁得仁,又何怨乎?”余悲伯夷之意,睹轶诗可异焉。——《史记·伯夷列传》

孔子说:“伯夷、叔齐是心胸宽广的人,因此他们不记旧恨,也没有什么怨言。”又说:“求仁而得到仁,又有什么怨言呢!”司马迁认为从伯夷、叔齐留下的诗中,可以看到孔子所说是有一些不妥不实之处的,这说明司马迁对孔子所说的话有所怀疑的。

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史记·伯夷列传》

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孤竹君想立叔齐为继承人,但是因为伯夷是兄长,这么做并不符合规矩。等到孤竹君去世后,叔齐把国君之位让给了哥哥伯夷,但是伯夷并不接受,他说:“父亲的命令是由你继承君位,而不是我,父命不能违抗。”于是伯夷就逃走了。叔齐也不愿意做君主,因此也离开了国家。于是国人们拥立了孤竹君的另外一个儿子做君主。

国家是重托,国君则肩负了治理国家的责任,伯夷叔齐都不愿意担任国君,一方面可以说是他们遵从父命,是做到了齐家和修身的君子。但从另外一方面来看,也可以说是他们只注重了修身和齐家,而把治国和平天下的责任放在了脑后。君子最看重的品质是担当和责任,修身和齐家是基本要求,治国和平天下则是社会责任。

启示二:从伯夷叔齐对武王的直谏,批判继承忠孝之论。

对于伯夷叔齐对武王伐纣所持观点,我认同孝的说法,但不接受忠的说辞,时代的局限性和认识的偏差,让我们可以批判性继承前人留下财富的同时,摒弃其中的糟粕。

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史记·伯夷列传》

正在这个时候,伯夷叔齐听说西伯侯姬昌尊敬老人,于是他们便商定去投奔西伯侯,等他们到达西岐的时候,西伯侯姬昌已经去世了,武王用战车装载西伯侯的灵牌,尊西伯侯为文王,向东进发,去讨伐纣王。

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史记·伯夷列传》

伯夷和叔齐拦住了武王的战马,进谏道:“父亲死了而不去安葬,却去讨伐别人,这是孝道吗?以臣子的身份去讨伐君主,这是符合仁德的做法吗?”武王左右的护卫想杀了伯夷叔齐,姜子牙及时制止了他们,并说道:“这两位是义士呀!”让人把两个人扶起来,送走了。

姜子牙当时阻止杀死伯夷叔齐,并不是认为两个人说的对,恰恰相反,他并不认同两个人说的话。但如果杀了伯夷叔齐,岂不是告诉世人,他们不能容下两个老人的进谏,武王又怎能以有道伐无道,继承天命而代替殷商呢?因此二人不能杀,杀之则武王就成了不义之人了。为了维护武王的名誉,姜子牙才阻止了武王随从的莽撞做法。

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史记·伯夷列传》

武王伐纣胜利之后,天下都归属了西周,而伯夷叔齐耻于做周的子民,所以不吃周的粮食,隐居于首阳山中,采集薇蕨吃勉强度日。但正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首阳山也是周天下的一部分,山上的薇蕨也是周朝的,他们又怎能做到彻底的不做周民,不食周食呢?如果在武王伐纣前,他们直谏属于义士的话,等武王伐纣成功之后,他们不积极参与到天下治理之中,而要一定要保持自己所谓“不为周民,不食周粟”的义行就有些迂腐了。

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史记·伯夷列传》

孔子说伯夷叔齐能够做到求仁得仁,因此没有怨恨,但两人临死之前所说的话,却能看得出他们的怨愤之情。他们说:“我们登上首阳山,采集薇蕨来作为充饥的食物,以残暴代替残暴,不知道这是一件错误的事情吗?神农虞夏死了之后,我们也没有可以依附的人了,可惜我们生命已经走到尽头,将命不久矣!”就这样,伯夷叔齐两人饿死在首阳山中。

由此观之,怨邪非邪?——《史记·伯夷列传》

太史公司马迁于是发出了感慨,如果从这件事上来看,伯夷叔齐到底是有怨恨还是没有怨恨呢?

启示三:宿命和报应论根本不存在,所谓天道实际上是人道。

接着司马迁引用了《老子》中所说的话,并用伯夷叔齐作为反例,来说明报应论这种论调是没有依据的,靠老天爷去惩恶扬善也是不可能的。《老子》中说:“上天待人的准则是没有偏颇的,他总是向着与人为善的人。”但如果按照这种说法来说,伯夷叔齐可以说是善人,并没有什么邪恶之念,他们积善行德、廉洁自好,但最后却饿死在山中,这又是如何解释的?”

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史记·伯夷列传》

但太史公司马迁的这种理解,很多人认为有失公允。对《老子》中所提到的这句话,有一种更为合理的解释是:大自然本来就非常公允,它给人以平等的机会,并没有什么亲疏之分。

怎么理解一句话,主要看作者的心境、认识和他想引用这句话的目的,显然太史公司马迁引用这句话的目的,是为了驳斥道家的理论,因此,他所谓的误解,倒有可能是有意为之。太史公司马迁为了进一步说明,又举出了一些例子来支撑自己的观点。

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余甚惑焉,倘所谓天道,是邪非邪?——《史记·伯夷列传》

司马迁以孔子的学生颜回作为例子,颜回是孔子最认可的一个学生,但他贫困潦倒,后来竟然贫饿而死。而盗跖是个杀人越货的盗贼,他聚集了数千人横行天下,但是却可以得到长寿,这就是所谓的上天会善待善人而惩罚恶人吗?接着司马迁又以他所处的时代作为例子,说那些横行不法的人往往能够得到巨大的利益,也没见得有不能善终的。而这些循规蹈矩,按照规矩礼仪来做事的人却往往遭殃,这样的事很多。由此我想到司马迁自身的经历,便是因为替李陵说了几句公道话,而被汉武帝处以宫刑,在他身内心中是有极大的怨恨之情的。因此,他蔑视天道之说,他认为天道并不存在,所谓天道即人道,人若不行正道,则无天道可言。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故曰:“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举世混浊,清士乃见。岂以其重若彼,其轻若此哉?——《史记·伯夷列传》

孔子说:“只有志同道合的人才能在一起谈论事情,道不同的人,自然不能相一起谋划。”因此,每个人都只是遵从自己的意志行事罢了。也有说:“如果富贵可以求得的话,就算让我去当驾驭马车的马夫,又有什么关系呢?如果不可求得,那就按照自己的喜好去做就行了。”只有到寒冷的时候,才能知道松柏是最后凋零的,当这个世界的污浊的时候,高尚的品德才能够得以凸显。问题不是他们把什么看得更重的问题,而是他们专注于做什么的问题。

启示四:顺应时势,依托情境,积极进取,入世有为。

是求取富贵,还是求道德,这是每个人不同的选择。有了选择,并坚持自己的选择,就确定了原则,有了原则,就可以专注于做事,专注于做事,才能做出成绩,不管是求富贵还是求道德,都会有一个令自己满意的结果。

“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贾子曰:“贪夫徇财,烈士徇名,夸者死权,众庶冯生。”同明相照,同类相求。“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史记·伯夷列传》

孔子说过:“有道德的人最怕自己死后名声不被传扬。”贾谊也曾经说:“贪得无厌的人追求财富,壮烈之士追求名誉,自命不凡者追求权力,而百姓们皆爱惜自己的生命。”同样明亮的东西,就会互相辉映;同类的东西,就会相互应求。因此云跟从龙而生,风因虎而成,圣人出现的时候,万物就会引人瞩目。

伯夷、叔齐虽贤,得夫子而名益彰;颜渊虽笃学,附骥尾而行益显。——《史记·伯夷列传》

伯夷叔齐虽然是贤人,但在得到了孔子的称赞后,变得声名更加的彰显,颜回虽然是个好学之人,但也是跟随了孔子之后,才能让自己的德行被人发现和认同。

岩穴之士,趋舍有时,若此类名湮灭而不称,悲夫。——《史记·伯夷列传》

隐居起来的贤人,因为不为世人所知,而导致自己的名声被淹没,这不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吗?隐士只做到了修身,但因为自己没有形成影响力,而不能对他人构成影响,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对个人的修行也没有什么好处,因为只有相互促进,才能进一步推动社会向前发展,而不是向后倒退。

闾巷之人,欲砥行立名者,非附青云之士,恶能施于后世哉!——《史记·伯夷列传》

作为一个普通的人,如果要追求德行,并弘扬自己的名声,如果不依附那些名望、地位极高的人,又怎么能流传于后世呢?这不正应验了那句话:“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侍”吗?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贪夫徇利其他应用

组词

贪组词夫组词徇组词利组词

笔顺笔画

贪笔顺笔画夫笔顺笔画徇笔顺笔画利笔顺笔画

近义词

贪近义词夫近义词徇近义词利近义词

反义词

贪反义词夫反义词徇反义词利反义词

贪夫徇利成语接龙

正接

利傍倚刀利不亏义利齿伶牙利齿能牙利出一孔利害得失利喙赡辞利害相关利害攸关利缰名锁利己损人利口捷给利利索索利令智昏利令智惛利惹名牵利深祸速利时及物利市三倍利锁名缰利绾名牵利析秋毫利用厚生利诱威胁利欲熏心利灾乐祸

反接

羊很狼贪羊狠狼贪

参考资料:成语接龙查询贪夫徇利成语接龙

成语词典最新查询成语

丢魂失魄带水拖泥大有作为饿殍遍野反水不收放烟幕弹隔壁撺椽刮野扫地高自标誉各执己见救过不暇假公济私将机就机鸡犬桑麻乐天知命女扮男装旗开取胜全身远害穷形极相死而后已饰非掩过三令五申条分缕晰万古千秋枉矢哨壶文责自负薰香自烧紫电清霜浊泾清渭邹鲁遗风重气轻身撞钟伐鼓

成语词典大全 网址链接:https://chengyu.122cha.com/tanfuxunli28137.html

展开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