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匠不斫的意思大匠不斫的故事详细解释及典故大匠不斫成语接龙、组词、近义词、反义词
- 大匠不斫
- 拼音: dà jiàng bù zhuó
- 频率: 一般
- 年代: 古代
- 词性: 中性词
- 结构: 主谓式
- 解释: 大匠:指在某方面造诣高的人;斫;砍削。高明的匠人不用斧头砍削。比喻居高位的人不逞小智,不代下司职。
- 语法: 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
- 典故出处: 战国·卫·吕不韦《吕氏春秋·贵公》:“处大官者,不欲小察,不欲小智。故曰:‘大匠不斫,大庖不豆,大勇不计,大兵不寇。’"
- 成语示例:
- 英文翻译:
大匠不斫的意思解释及典故
大匠不斫是什么意思?
成语解释:大匠:指在某方面造诣高的人;斫;砍削。
高明的匠人不用斧头砍削。
比喻居高位的人不逞小智,不代下司职成语出处:战国 - 卫 - 吕不韦《吕氏春秋 - 贵公》:“处大官者,不欲小察,不欲小智。
故曰:‘大匠不斫,大庖不豆,大勇不计,大兵不寇。
’”成语使用: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褒贬解析:属中性成语大匠不斫的成语接龙:斫琱为朴见“斫雕为朴”。
斫轮老手斫轮:斫木制造车轮。
指对某种事情经验丰富的人。
大匠斫轮典故?
指在某方面造诣高的人;斫;砍削。
比喻居高位的人不逞小智,不代下司职。
出自:战国·卫·吕不韦《吕氏春秋·贵公》:“处大官者,不欲小察,不欲小智。
’”大匠不斫是中性成语,可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
大什么不什么的成语?
大什么不什么的成语:【大辩不言】大辩:善于辩论。有口才、善于辩论的人,并不多说话以显示自己。【大德不酬】德:恩德;酬:报答。重大的恩惠无法酬谢。表示对别人的大恩铭心刻骨,或对人所施大恩不忘回报。【大福不再】再:第二次。幸运的事不会第二次来临。指做事不能只图侥幸。【大惑不解】惑,迷惑;解:理解。感到非常迷惑,不能理解。【大节不夺】大节:临难不苟的节操;夺:丧失。指面临生死关头,仍不改变其原来志向。【大匠不斫】斫:砍削。高明的匠人不用斧头砍削。比喻居高位者不逞小智,不代下司职。【大可不必】完全没有必要。【大谋不谋】具有远大谋略的人,表面上好像看不出谋略。【大谬不然】谬:荒谬,错误;然:如此,这样。大错特错,完全不是这样。【大缪不然】大错特错,完全不是这样。同“大谬不然”。【大逆不道】逆:叛逆;道:指封建道德;不道:违反封建道德。旧时统治阶级对破坏封建秩序的人所加的重大罪名。【大难不死】难:灾祸。遇到巨大的灾难而没有死掉。形容幸运地脱险。【大利不利】利:利益。想求大的利益,不能计较眼前的小利益。【大人不曲】曲:不公正。旧时指道德高尚的人遵守一定的原则,不偏私,不迎合。【大时不齐】大时:天时。指天时生杀万物不在同一时令。【大信不约】真正讲信义,不在于订约盟誓。【大言不惭】说大话,不感到难为情。【大愚不灵】非常愚笨,不通晓任何事情。【大璞不完】指玉既经雕琢,就失去了天然的形态。旧时比喻读书人做了官,丧失了原来的志向。
大言不惭、大逆不道、大难不死、大节不夺、大谋不谋、大事不糊涂、大谬不然、大辩不言、大璞不完
人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全文?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出自于《老子》第七十四章。
原文为: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希有不伤其手者矣。
解释为:当老百姓为了某一项追求,不再怕死了,那么统治者用剥夺其生命的方式来威吓人民,将没有作用了。寓意为政者要用合适百姓的方式来治理天下,不能总是以刑罚恐吓百姓,而要以真正让百姓爱戴的方式来治理天下,此之谓:得民心者得天下。
原文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将得而杀之,孰敢?
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斵。夫代大匠斵者,希有不伤其手者矣。
【今译】
人民不畏惧死亡,为什么用死亡来恐吓他?如果使人民真的畏惧死亡,对于为邪作恶的人,我们就可以把他抓来杀掉,谁还敢为非作歹?
经常有专管杀人的去执行杀的任务。那代替专管杀人的去执行杀的任务,这就如同代替木匠去斫木头一样。那代替木匠斫木头,很少有不砍伤自己的手的。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伤其手矣。
夫代大匠斫的读音?
夫代大匠斫的读音是这样的fū dài dà jiàng zhuó
夫代大匠斫的读音fú dài dà jiàng zhuó
夫代大匠斫的读音:fū dài dà jiàng zhuó
道德经七十四章原文及感悟?
原文: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希有不伤其手者矣。
译文:
人民不畏惧死亡,为什么用死来吓唬他们呢?假如人民真的畏惧死亡的话,对于为非作歹的人,我们就把他抓来杀掉。谁还敢为非作歹?经常有专管杀人的人去执行杀人的任务,代替专管杀人的人去杀人,就如同代替高明的木匠去砍木头,那代替高明的木匠砍木头的人,很少有不砍伤自己手指头的。
感悟:
本章开篇便是一句传颂千古的名句“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抗战时期有不少英雄先烈就曾引用这句话。
老子说,国君不是杀手,可倘若他们用杀人来威胁百姓,那么最终受伤必然是他们自己,他们不是杀手,却做着杀手做的事,总有一天会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如此说来,一个好的执政者、领导者,用残酷暴力的手段管理是万万不可取的。一味地处罚,手下的人才终究都会流失;以仁德之心服人,贤才都愿意追随于他,百姓才会信服于他。
其实对于大众来说,也是同样的道理,与他人相处,品德才是最为重要的。据《汉晋春秋》有载,蜀汉先主刘备死亡前后,孟获追随益州郡大姓雍闿起兵反蜀汉,并诱煽夷人同叛。汉丞相诸葛亮到南中亲征,百战百捷。
第74章 民不畏死
原文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①,吾得执而杀之,孰敢?常有司杀者杀②。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zhuò)③。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伤其手矣。
译文
人民不怕死,为什么还要用死去恐吓他们呢?倘若人民真的惧怕死亡,对于那些为非作歹的人,我们就可以把他们捉来杀掉,那么还有谁敢为非作歹呢?
经常有专管杀人的人去执行杀人的任务,代替行戮者去杀人。
就如同代替高明的木匠去砍木头,那代替高明的木匠砍木头的人,很少有不砍伤自已手指头的。
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希有不伤其手者矣。有什么引申义?
“本来专有管杀人的去杀人,那代替专管杀人的去杀人,这就好比是代替高明的木匠去砍木头。
那代替高明的木匠去砍木头的人,很少有不砍伤自己手的”这里的“常有司杀者”——就是天道,“大匠斫”就是“天道”诛杀伐灭无道。
“大匠”者,准确无误,务使作恶者断子绝孙,免留后患,天法凛凛,天道莫测,诛杀伐灭无道,天轮滚滚,无处可逃,寸草不留。
这里的“代大匠斫者”——就是俗世的法令滋彰,烦冗苛细的规章条文,“法治化制度化”泛滥。
它们仅仅是一个或若干凡胎浊骨的凡人,却狂妄自立法律,僭代巍巍天道执法。
它们或屈打成招,错判误罚,小责大究、无责乱究,冤枉好人,窃钩者诛,滥杀无辜。
或有责不究、大责小究、窃国者侯,纵容真恶,庇护邪恶腐败。
冤狱遍地。
“希有不伤其手矣”就是指其必然自取其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