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君报国的意思解释及典故(故事)

关键字:
成语接龙

忠君报国的意思忠君报国的故事详细解释及典故忠君报国成语接龙、组词、近义词、反义词

忠君报国
拼音: zhōng jūn bào guó
频率: 一般
年代: 古代
词性: 中性词
结构: 联合式
解释: 忠于国君,报效国家。

语法: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典故出处: 元·郑光祖《伊尹耕萃》第二折:“大丈夫生于天地之间,济世安民,忠君报国,乃是男儿所为。"
成语示例:明·无名氏《杨家将演义》第八卷:“~之丈夫,马革裹尸,肝胆涂地所不辞也。"
英文翻译: 

忠君报国的意思解释及典故

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

“忠君守礼”的思想,为中国社会提供了拥护君主专制的极好的动机;而“守礼”又让遵从老祖宗遗留下的“祖宗之法”有了正当的合法性。

在政治上,主张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加强中央集权,这个和孔孟儒学就不一样。这个很明显是吸收了百家争鸣中法家的思想。

孔孟儒学没有刻意强调要实现统一,并且他们的主张也不大可能会实现统一。他们主张统治者要对老百姓好,对老百姓好只能让老百姓生活幸福,是没办法实现统一的。统一需要打仗,需要把其他的政治势力消灭掉。老百姓不会因为你对他好,就为你舍生忘死,上战场奋勇杀敌。

儒家思想的价值观是忠君守礼,目的是维护等级宗法制,手段是实行礼乐制度,思维方式是克己复礼。

结果是每个人被礼教禁锢,不敢越雷池半步,否则就被视为异类,扼杀人的天性,民族的思维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从事科学研究被看做奇巧淫技,生产劳动被看做低贱之至,从事商业被看做奸滑之辈,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古代的人们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那个时候人们读的啥书?读这些书对于生产,科学,文化的发展有用吗?忠君思想是中国古代传统道德中的核心内容之一,但汉代以后/君为臣纲0的说教偏离了孔子忠君思想的精神。因此,必须正本清源,重新解读先秦孔子及儒家后学的忠君思想。

所谓“忠君”就要忠于自己的君主,“爱国”就要热爱自已的父母之邦。以今天的观点来看,忠君与爱国显然并不是一回事,因为君与国并不是同一个概念。然而古代是君主制国家,客观上来讲,君主是国家利益的代表,而君主也往往刻意强化这样的认识。于是,忠君与爱国具有了历史和逻辑的统一性,在古人口中往往并称。虽然在多数情况下这种统一性是存在的,但有时忠君与爱国也会发生冲突。受当时思想的局限,这种冲突往往会给人们带来道德选择上的困境。随着忠君爱国思想的不断发展变化,不同时期的人们对这一困境的态度也不尽相同。

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提出了忠君的观念。有一次,他与鲁定公谈论君臣关系。定公问道:“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意思是说,君主任用臣下,臣下事奉君主,应该遵循什么原则呢?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意思是说,君主对待臣下一定要合乎礼仪,臣下对君主应该忠诚。此外,孔子还主张臣下要向君主进谏。据《论语》记载:“子路问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由此可以看出,孔子提倡忠君,但他眼中的君臣关系仍是相对平等的。“臣事君以忠”的前提是“君使臣以礼”,而且当君主犯错时,臣下不应表现出愚忠式的顺从,而是应该主动进谏。

战国时期的孟子对君臣关系有着更具体的论述。他在《孟子·尽心下》中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在他心中,民众的地位是在君主之上的。由此,他明确反对对君主的愚忠。又据《孟子》记载:“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臣弑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这段话的意思是说:齐宣王问孟子说,商汤曾经放逐夏桀,周武王曾征讨商纣王,这是不是真的?孟子回答说,这是史书上记载的,当然是真的。齐宣王又说,商汤是夏桀的臣子,周武王是商纣王的臣子。他们这样做不是弑君吗?孟子毫不客气地回答说,破坏仁德的就是贼,损坏道义的就是残,贼残之类,都是独夫,而非君主。我只听说过武王征讨了独夫商纣,却从来没有听说是臣子杀死了君主。

可见,先秦时期儒家的忠君思想都是有前提条件的,臣民应该忠于有道明君,也可以诛杀无道昏君。不仅如此,对于忠君与爱国的关系。当时的人们也有着相对客观的看法。

春秋时期,齐国大臣崔抒杀掉了国君齐庄公,有人问相国晏子说:“你打算为国君死难吗?”晏子回答说:“君为社稷死,则死之;为社稷亡,则亡之。”意思是说,国君的责任是社稷的;臣子的责任也是维护社稷。如果国君是为社稷而死,就尽到了自己的责任,人臣也应该尽自己的责任,和他一块去死。而如果国君不是为了社稷而是为了私欲而死,那么臣下就没有为国君而死的道理。可见,在当时的人们看来,忠君与爱国相冲突时,臣下应该选择爱国而不是忠君。

秦汉时期,中国开始进入大一统的时代。随着中央集权的加强,君主权力较之前也大为强化。这一时期的儒家,为了迎合统治者,积极宣扬忠君思想。西汉时期,思想家董仲舒提出了“君权神授”的思想,公开宣称“天子受命于天”,应该“屈民而伸君”。随着君主地位的拔高,相对平等的君臣关系被破坏,臣下单方面的忠诚被加以强调。为此,董仲舒提出“君为臣纲”,要求臣下顺从君主。

汉代以后,社会进入大分裂时期,儒家思想的主导地位受到冲击,佛道思想盛行,忠君观念因此大大淡化。到了唐代,儒家出现了复兴的趋势。但接下来又是五代十国的乱世,政权更迭频繁,冯道那种不倒翁式的官员备受推崇,忠君意识更为淡薄。

北宋统一后,儒家才实现了真正的复兴,出现了理学。理学家们鉴于五代时期的混乱,大大强化了忠君思想,将忠君绝对化,提出“君臣之义无所逃于天地之间”,并将包括忠君在内的纲常伦理,上升到天理的地步。理学家的这种做法,固然有利于防止五代悲剧的重演,然而却有矫枉过正之嫌,以致引起后世的批判。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就将朱熹斥之为“小儒”。尽管如此,随着理学被列入科举考试,成为官方的意识形态,这种绝对化的忠君观念仍得到到了普遍的推广和遵循。由此也加剧了忠君与爱国之间的矛盾,给人们带来了选择的困境。其中比较典型的例子是岳飞和于谦。

南宋名将岳飞,一生以忠君报国为念。率军抗金十几年,屡破强敌,多有大功。然而就在形势大好,中原光复指日可待的情况下,奉行投降政策的宋高宗却下令岳飞撤军。这样的命令,使岳飞陷入到了深深的矛盾之中。如果从命,便是忠君,然而却不能报国。如果不从命,便是报国,却不能忠君。最后,岳飞选择了忠君,抗金的大好局面由此葬送。而岳飞的忠君也没有换回君主的好感,最后仍被杀害。

与岳飞面临同样困境的是明代的于谦,所不同的是,他做出了相反的选择。当瓦剌俘获了明英宗后,他没有受制于忠君的理念,而是以国家社稷为重,拥立英宗的弟弟为景帝,最终保住了京师。然而,这样的选择也没有使他避免悲剧的命运。后来,明英宗复位,将于谦杀害。

在这样的困境中,当事人无论做何选择,似乎都是悲剧。而这样的悲剧,正是君主专制制度所造成的。当然,这种极端化的忠君思想也一度受到批判。明末清初,一度出现了一股进步思潮,使传统的忠君观念受到一定冲击。黄宗羲在其著作《明夷待访录》中,对君主专制大加批判,指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同时还指出,君臣之间是平等的师友关系,臣下不必“杀身以事君”。

同时期的顾炎武也发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呼声。他在《日知录》中说:“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顾炎武所谓的亡国,实际上是改朝换代,这是君主和臣下应该谋划的事情,普通百姓无需参与。而他所谓的亡天下,指的是仁义败坏,道德沦丧,与今日所说的亡国有几分相似,这种情况下,不仅君臣有责任,任何一个人都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由此可见,顾炎武也是将忠君与爱国分开来看的,而且他显然认为爱国比忠君更为重要。

黄宗羲等人的思想无疑是进步的,然而受社会条件的制约,它始终没能成为时代主流。对君主的愚忠仍然主导着人们的思想意识。

尽管古人的忠君爱国思想具有种种不足,而且还给人们带来的选择上的困境。然而,做为官场文化的核心理念之一,它大大强化了人们的责任意识和集体意识。从孟子的《孟子》“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到西汉贾谊的“国而忘家、公而忘私”,再到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最后到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无一不是这种理念的体现。正是出于对这一理念的追求,一代代仁人志士前赴后继,为我们创造了无数佳话,留下了无数的感人事迹。

儒家思想内容丰富,从个体来讲有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等德目,为历代儒客尊崇。

一扫天下的意思?

这句话的完整句子是“一屋不扫,何以扫天?”。扫天下是指大事情,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这个典故的意思是说,志向远大的人,刻苦钻研,勤奋学习,用自己的才干报效祖国,忠于国家的最高领导,建设好自己的国家。这无疑是一句励志的话,鼓励那些有识之士,趁年轻作一翻事业!

扫天下”特指志向高远的大事,该典故主要描述的是陈蕃年少有志,想要通过自己的才能澄清天下,忠君报国、辅以社稷江山的伟大志向。故事主要讲述了陈蕃十五岁时在家中休息,被父亲责问为什么不打扫房间室内外的卫生去迎接客人,陈蕃说“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

意思是大丈夫在世,应当扫除天下的垃圾,哪能只顾自己的一室呢?薛勤知道他有整治天下的志气,并且给予了高度的赞赏,也是教育后人从小就该有远大的志向,坚定目标不想其他旁物的信念。

比喻比干忠诚成语?

比喻比干忠诚的成语是:沥胆堕肝。

沥胆堕肝的意思:沥胆堕肝,汉语成语,拼音是lì dǎn duò gān,意思是竭尽忠诚。

出处:唐·李颀《行路难》。

近义词:沥胆披肝。

例句:仙郎旧有黄金约,沥胆堕肝更祷祈。

这节历史课上,老师给我们讲了沥胆堕肝的故事,我们听了,很有感触。

比干剖心

【译义】

人们用这个典故,比喻忠臣被害。也作“比干谏”“剖心比干”“七窍比干”等。

【出处】

《史记·殷本纪》:纣愈淫乱不止。微子数谏不听,乃与大师、少师谋,遂去。比干曰:“为人臣者,不得不以死争。乃强谏纣。纣怒曰:“吾闻圣人心有七窍。”剖剖比干,观其心。

比喻比干忠诚成语,有赤胆忠心,忠君报国

比干出自神话小说《封神演义》的人物是商纣王的叔叔,因女妖妲己陷害挖心而亡,对应的成语是将心比心。

关于曹操的背景故事?

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是沛国谯地人,就是今天的安徽亳县人氏。曹操是汉太尉曹嵩的儿子,曹操的出身不大清白,曾被对手嘲讽,曹操有一度对此十分苦恼。

曹操既然出生于太尉这样的豪门大族,何以会身世不大清白?被人嘲笑?这是事出有因的。曹操的祖先据说出自远古时代黄帝的一系,就是说是黄帝的后裔。到了高阳的时候,正式得了曹地。发展到汉高祖刘邦统治时期,曹氏家庭的曹参成了一位有名的人物,以军功卓著,封为平阳侯,并且,世袭确士。曹氏一脉传到曾节,仁爱宽厚、忠君报国的美名传遍天下。曹节生了个儿子名叫曹滕,曹滕长得好看,又极聪明,被皇室看中,便入待宫中,陪皇太子读书。到汉顺帝刘保即皇帝位,陪待的曹滕就由小黄门升迁中常侍,正式供职宫中,不久便迁为大长秋,进封费亭侯。

曹滕飞黄腾达,令朝野百官羡慕,使门庭光耀,曹氏家族自然欢欣鼓舞。然而,曹滕供职宫中是要付出代价的,皇家决不容许一个异性的健康男子出入深宫。曹滕没有儿子,便收养了一个儿子,取名曹操。

司马迁的爱国事迹简单概括?

遭受腐刑

汉武帝天汉二年(前99年),武帝想让李陵为出酒泉击匈奴右贤王的贰师将军李广利护送辎重。李陵谢绝,并自请步兵五千涉单于庭以寡击众,武帝赞赏李陵的勇气并答应了他。 然而,李陵行至浚稽山时却遭遇匈奴单于之兵,路博德援兵不到,匈奴之兵却越聚越多,粮尽矢绝之后,李陵最终降敌。

武帝愤怒,群臣皆声讨李陵的罪过,唯有司马迁说:“李陵侍奉亲人孝敬,与士人有信,一向怀着报国之心。他只领了五千步兵,吸引了匈奴全部的力量,杀敌一万多,虽然战败降敌,其功可以抵过,我看李陵并非真心降敌,他是活下来想找机会回报汉朝的。”

然而,随着公孙敖迎李陵未功,谎报李陵为匈奴练兵以期反击汉朝之后,武帝族了李陵家,而司马迁也以“欲沮贰师,为陵游说”被定为诬罔罪名。诬罔之罪为大不敬之罪,按律当斩。

面对大辟之刑,慕义而死,虽名节可保,然书未成,名未立,这一死如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之死无异。

想到文王拘于囚室而推演《周易》,仲尼困厄之时著作《春秋》,屈原放逐才赋有《离骚》,左丘失明乃有《国语》,孙膑遭膑脚之刑后修兵法,吕不韦被贬属地才有《吕氏春秋》传世,韩非被囚秦国,作《说难》和《孤愤》,《诗》三百篇,大概都是贤士圣人发泄愤懑而作。

终于,在那个“臧获婢妾犹能引决”的时代,司马迁毅然选择了以腐刑赎身死。至此,司马迁背负着父亲穷尽一生也未能完成的理想,面对极刑而无怯色。在坚忍与屈辱中,完成那个属于太史公的使命。

扩展资料

司马迁继承父亲遗志遗业,完成“推古天变”之任务,并明确表述为“通古今之变,究天人之际”,其结论表述在《天官书》中,即据春秋242年之间日食三十六、彗星三见等星象,联系点天子衰微、诸候力政、五伯代兴及到战国及秦汉之际的社会变乱动荡。

而总结出天运三十年一小变,一百年一中变,五百年一大变,三大变为一纪,三纪而大备的“大数”,最后才认为“天人之际续备”。这是司马迁天文学之应用的最重要之范例,在整个星学历史上占有最高地位。

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什么报国成语?

什么报国成语有:

精忠报国 以身报国 尽忠报国 赤心报国

忠君报国 摅忠报国 杀身报国 捐躯报国

忠臣干什么?

忠臣是过去为皇帝身边忠心耿耿的人,多为老百姓办事

忠臣出谋划策 敢于进谏 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爱国爱民,为民除害,忠君报国。

忠臣辅佐君王处理国家大事

忠君报国其他应用

组词

忠组词君组词报组词国组词

笔顺笔画

忠笔顺笔画君笔顺笔画报笔顺笔画国笔顺笔画

近义词

忠近义词君近义词报近义词国近义词

反义词

忠反义词君反义词报反义词国反义词

忠君报国成语接龙

正接

国安民泰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国步艰危国步多艰国步方蹇国步艰难国仇家恨国而忘家国尔忘家国尔忘家,公尔忘私国耳忘家国耳忘家,公耳忘私国富兵强国富民安国富民丰国富民强国恨家仇国将不国国家多故国家大计国家栋梁国家多难国家大事国家将亡,必有妖孽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计民生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国困民穷国利民福国难当头国脉民命国破家亡国人皆曰可杀国事多艰国是日非国事蜩螗国色天香国色天姿国士无双国泰民安国无二君国无宁日国无宁岁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国之存亡,匹夫有责国之干城国之将亡,必有妖孽国贼禄鬼国之四维国中之国

反接

大奸似忠竭智尽忠拳拳之忠效死输忠移孝为忠移孝作忠

参考资料:成语接龙查询忠君报国成语接龙

成语词典最新查询成语

不伤脾胃得未曾有短小精悍风车雨马蜂屯蚁聚好问则裕弘毅宽厚井底蛤蟆掘墓人坚忍不拔酒肉朋友见微知萌看风驶篷胯下之辱乐道好古民富国强能征敢战乒乒乓乓若无其事食不果腹深沟固垒输肝剖胆手疾眼快身无立锥三贞九烈痛不欲生无中生有云布雨施一年一回缘悭一面这山望着那山高坐于涂炭

成语词典大全 网址链接:https://chengyu.122cha.com/zheng4_buhui38608.html

展开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