惨绝人寰的意思惨绝人寰的故事详细解释及典故惨绝人寰成语接龙、组词、近义词、反义词
- 惨绝人寰
- 拼音: cǎn jué rén huán
- 频率: 常用
- 年代: 现代
- 词性: 贬义词
- 结构: 偏正式
- 解释: 惨:狠毒,惨酷;绝:穷尽;人寰:人世,人间。世界上再没有比这更惨痛的。形容惨痛之甚。
- 语法: 作谓语、定语;形容酷刑、屠杀等惨状。
- 典故出处: 毛泽东《评国民党对战争责任问题的几种答案》:“此一惨绝人寰之浩劫,实为我国内战史上空前所未有。"
- 成语示例:老舍《蜕》:“这不仅是一点感触,而~的事实,是民族最大的耻辱,是每个人的仇恨。"
- 英文翻译: be extremely tragic <be most brutal>
惨绝人寰的意思解释及典故
1942灾荒真实历史?
早在抗战爆发之初,中原便是中日对决的战场之一。兰封会战后河南战区进入相持阶段,各地战争难民开始涌入河南,加重了河南的粮食负担。同时参战双方也消耗了大批粮食,国军、八路军、日军有数十万军队在河南驻防,均采用就地取材节约运输损耗的方式。
不幸的是1942年,河南又遇上了大旱,种种积压便导致了一场惨绝人寰的大饥荒。这场饥荒受灾人数多达一千两百万人,数百万人逃离河南,约有一百五十万人死于饥荒和饥荒引发的疾病。草根几乎被挖完,树根几乎被剥光,人民还是不能止饿。
加上逃荒者,河南很多村子都成了无人村,灾情相当惨烈。1942河南大饥荒爆发的原因很多样,粮食减产、通货膨胀、征集军粮,但最严重的还是因着救灾不力。事实上这场饥荒早在1941年年底便已出现,军方的蒋鼎文、汤恩伯等人倒是上报过,无奈地方担任河南省主席的李培基并未如实上报。
1942年入冬后,河南灾民开始大量死亡,面对这人间地狱般的惨景,令人不禁想问,既然河南饥荒在1942年7月就已呈现,为何直到冬天都没能遏制反而愈演愈烈?
1940年国民党迁都重庆,为保证战争时军粮供给跟上,各省实行“征实”制度,并且规定虚报灾况者给予重惩,对征粮有功者给予嘉勉,正是因为这一制度,让国民党地方官员对上报灾情这一事顾虑重重。
1942年春夏之际,眼看夏收无望,河南多县上报灾情求助,然而当时的省主席李培基,却不敢如实将灾情上报给蒋介石,眼看河南灾情日趋严重,150万人因此被活活饿死。
1942年侵华日军频繁轰炸河南豫中、豫西地区,当时驻河南的国民党百万军团,所需的军粮、马草甚至兵源补给,全部采用了“就地取材”的原则,其目的是为了减少运输消耗,这无疑让饱受天灾的河南人民雪上加霜。
据史料记载,1942年大饥荒爆发之前,河南已经连续被压榨了五年,期间征兵、征粮都是全国之首,哪怕在风调雨顺的年代,经过大量地、不断地交粮纳税后,农民们几乎不剩任何粮食储备,到了1942年河南麦收仅一两成,秋粮又绝收,面对如此困境,当时河南征收征购的粮食仍居各省第一!
1942年在抗战抗灾的紧急情况下,汤恩伯乘机大发国难财,面对大量灾民,他没有开仓救助,反而“封仓贮粮”造成粮价飞涨,还在重灾区抓壮丁,大建官署,甚至驱使大批灾民修筑黄河新堤,造成累死、饿死的人不计其数。“水旱蝗汤,河南四害”这句河南当时广为流传民谣中,“汤”指的就是汤恩伯。在这些压榨、迫害下,一步步造成了河南特级饥荒悲惨的局面。
1942年7月到1943年春,河南的一场饥荒导致了3000万人受灾,300万人饿死的大灾难,饿殍遍地,不堪回首。
当时的河南,山河破碎,三面环敌,全省半数之地被日军侵占。多灾多难的中原大地,正在经历着历史上最苦难的岁月。
华北沦陷后,河南成为主战场,一直是全国出兵出粮最多的省份之一,早已千疮百孔,多年的征粮征兵,青壮年都离开了土地,农民家里早已没有存粮。
1942年八九月间,蒋得知了河南的灾情,粮草征缴困难。他赶到西安主持召开了紧急会议,征用所有的运输工具,打开粮仓,把存粮东运河南,以解决驻军的粮食问题。
同时把河南农民征粮由500万石减为250万石。但是到了粮食部长那里,250万石变成了250万包。一石140至150市斤,一包是200市斤,一字之差,让河南农民的配额增加了三分之一。
直到1942年10月30日重庆召开的参政会上,参政员将河南灾民所吃的榆树皮、观音土、雁粪等带到大会上当众展示,涕泣陈情,河南的灾荒才得到确认,派员前往勘察赈济灾民。
划拨5亿元法币赈灾。其中2亿元用于在灾区开设粥场,然而粥场远远不能供应数量庞大的难民,很快就因无粮为继而断了顿。
3亿元用于购买赈济粮,按照当时的物价,3亿元法币大概能购买3000万斤小麦,平均到河南的受灾人口头上,每个人仅有1斤。而这救命的3亿元法币,却被挪作他用,直到1943年新麦快要成熟时,第一批赈灾粮才发到了部分难民手中。
饥荒发生后,引起了各方面媒体的关注。早在美国记者白修德报道此事之前的1942年底,国内报刊就有不同程度的反映。为我们留下了一张张真实的影像资料,让今天的我们能真实的了解当时的这段历史。
1942年春天开始,河南全省滴雨未下,成片谷物在大旱中枯萎,之后,遮天蔽日的蝗虫席卷全省,所过之处,田间秧苗被一扫而光。
一春无雨,田里收成不足常年的两成。之前河南就有十年九荒之说,人们很清楚这又是一个荒年。
1942年,距离九一八事变爆发的第11年,距离七七事变爆发的第5年。国际局势无比的紧张,苏德战场进入冬季攻势,新加坡、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情况很不妙。华夏大地上依然遍布战火,日军为了牵制第九战区南下援助香港,纠结七万人进犯湘北。第三次长沙会战激烈的爆发,同时西南方向,鬼子正在入侵缅甸。
守不住西南,便直接威胁到重庆,远征军出战也成了迫在眉睫的事。但河南人民身上的担子更不轻,早在抗战爆发之初,中原便是中日对决的战场之一。兰封会战后河南战区进入相持阶段,各地战争难民开始涌入河南,加重了河南的粮食负担。同时参战双方也消耗了大批粮食,国军、八路军、日军有数十万军队在河南驻防,均采用就地取材节约运输损耗的方式。
不幸的是1942年,河南又遇上了大旱,种种积压便导致了一场惨绝人寰的大饥荒。这场饥荒受灾人数多达一千两百万人,数百万人逃离河南,约有一百五十万人死于饥荒和饥荒引发的疾病。草根几乎被挖完,树根几乎被剥光,人民还是不能止饿。家家添新坟,村村有哭声,人吃人的现象屡有发生。
加上逃荒者,河南很多村子都成了无人村,灾情相当惨烈。1942河南大饥荒爆发的原因很多样,粮食减产、通货膨胀、征集军粮,但最严重的还是因着救灾不力。事实上这场饥荒早在1941年年底便已出现,军方的蒋鼎文、汤恩伯等人倒是上报过,无奈地方担任河南省主席的李培基并未如实上报。
1942灾荒真实历史是:大饥荒从1942年7月开始,持续到1943年上半年。河南发生严重旱灾,又遭遇蝗灾,多地夏秋两季绝收。河南全省111个县几乎全被波及。河南省1200多万人口中约150万人饿死,另有300万人逃离河南,去往陕西、甘肃和西部地区。
《一九四二》是根据刘震云的同名小说改编的。
影片的大背景是历史上真实发生过的。
1942年河南大旱,千百万民众离乡背井、外出逃荒。
至于在大背景下发生的细节情节等有可能真实发生过,有可能作者调查这件事时,根据被采访人口述改编过,也有可能完全虚构,这也是小说创作常会发生的事情。
河南大饥荒是1942年7月开始到1943年春,时期发生在中国的饥荒之一。这场大饥荒的河南大旱之后,又遇蝗灾,由于国民党政府救灾不力、通货膨胀、粮食减产、强征军粮等原因,在1942年到1943年之间,中国河南爆发了一场惨绝人寰的大饥荒,3000万人受灾,300万人死于饥饿。
是根据真实历史改编的。
《一九四二》是以1942年河南大旱,千百万民众离乡背井、外出逃荒的历史事件为背景。
分两条线索展开叙述:一条是逃荒路上的民众,主要以老东家范殿元和佃户瞎鹿两个家庭为核心;另一条是国民党政府,他们的冷漠和腐败、他们对人民的蔑视推动和加深了这场灾难。
1942年灾荒真实历史是河南大饥荒,河南大饥荒发生的原因,要追溯到1938年6月9日,黄河花园口大堤溃决,黄河水南下,逐渐形成黄泛区。黄河水在河南漫延,导致河南水域面积大增,进而导致河南夏季气压较高,形成高压区,进入形成大旱天气。
从1941年开始,河南便进入了连续性的干旱天气,一般来说旱灾紧接着的又是蝗灾,蝗虫所过之处,往往连一片完整叶子都不会留下,更别提人辛辛苦苦种下的粮食了。1942年,全省几乎颗粒无收,因此产生了大面积的饥荒。
没有粮食吃的村民,饿的抵不住就上山当土匪抢地主家的粮食吃,地主家的粮食吃光了,就不得不流浪逃荒了。
根据数据统计,在1942年的河南地区,有96个县受灾,其中灾情严重的县便有39个,受灾人数达到了1200万,饿死的灾民人数多达300万人。
从1942年春天开始,河南全省便滴雨未下。成片谷物在禾秆上渐渐枯萎,一场巨大的灾难,在这片土地上默默地酝酿着,只是这一切的征兆,都被战争的硝烟暂时掩盖了。1942年的河南,山河破碎,三面环敌,全省半数之地被日军侵占。多灾多难的中原大地,正在经历着历史上最苦难的岁月。一春无雨,田里的小麦收成不足常年的两成。新中国成立前的河南有“十年九荒”之说,世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很清楚这意味着又一个荒年的到来。麦收之后,河南已经人心惶惶,不可终日。
秋收成了人们的指望。孰料,那个夏天又是滴雨未下,夏播作物在持续的大旱中枯萎。大旱之后,往往紧跟着蝗灾。这一年的夏秋之交,遮天蔽日的蝗虫席卷河南全省。所过之处,田间秧苗皆被一扫而光。一些临河、依井的良田,原本还能略有收获,这一下却全部葬送蝗虫之口。
故事是什么意思?
故事,故是过去,事是事情,从字面意思理解是过去的事。它或悲、或喜、或是喜怒哀乐,演绎人生百态。当然这个事之所以存在,必然有它存在的意义,总是会给读它的人教会些什么。
从小到大,我们已经读到或者经历了太多故事。妈妈睡前讲的故事、上学课文讲的故事、课外书籍看到的故事,伴随着故事,自己也已成为了故事的主人公,在书写着自己的人生故事。
快乐的故事,让你感受快乐的同时增加自身的幸福感;
悲伤的故事,会让你在难过之后提醒自己要更加珍惜现在的一切;
悲喜交加的故事,告诉你人生即是如此,需要得之坦然、失之淡然......
出生犹如一本无字天书,一路走来便写满了故事,既然总有合上的那天,那就让自己的故事多些圆满少些遗憾吧!
(图片来源于网络)
故事有可是是某一个回忆的人一件事或者虚构的一个道理。故事就是能让人很好的理解一段词或者字有可能是指引激励等等不同的含义。例如成语 ,每一个成语的背后就是一段小故事让人们可以很好的理解这个成语典故和由来以及这个成语的含义是什么。人想表达某件事的时候就喜欢给你讲一个他理解中的事件要突出他要表达的意思。
故事,是过去
故事,是现在
故事,是我们的所见所闻
故事,是我们梦中的场景
故事,是我们脑海的幻想
故事也是我们遇到的人
故事也是我们经历的事
故事,有悲伤
故事,有惊喜
故事,酸甜苦辣
但这故事,寓意深刻
又让人难以忘怀
故事是一种用来表达作者某种想法思维情感的一种方式,以精彩,幽默的言语来展现出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引人思考。
比如民间故事,一般流传于民间地区充满一定的传奇色彩和幻想素材,用充满神奇性的素材来表达出所要表达的内容利用神话般的素材来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更加使人信服。
神话是人类最早的幻想性口头散文作品, 是人类历史发展童年时期的产物,文学的先河。神话产生的基础是远古时代生产力水平低下和人们为争取生存、提高生产能力而产生的认识自然、支配自然的积极要求。
故事是人类对自身历史的一种记忆行为,人们通过多种故事形式,记忆和传播着一定社会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引导着社会性格的形成。故事通过对过去的事的记忆和讲述,构建着一定社会的文化形态。
故事还是非常丰富的文学内容,故事大多取材于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用文学方式改写成故事在品味故事的同事你也潜移默化的在吸收着作者所表达的文化价值观,引导着你的社会价值观。
我想你是想问故事是什么?
故事的定义是通过叙述的方式讲述一个有寓意的事,或是陈述一个已经发生的事情。故事是文学体裁的一种,它不像小说那样注重人物刻画、心理描写,它只重视事情的发生过程。一般以口头讲述为主,通常故事比较口语化。
故事从广义上分两类,一类是真实的故事,一类是虚构的故事。真实故事写出来并不一定会吸引人,因为受到真实两字的限制。但许多真实的故事由于故事本身就很精彩,所以它们很受欢迎。比如《知音》上的真实故事。要把真实的故事写得精彩动人,需要作者使用一些写作技巧。
故事的类型大致分为五类。
1. 幼儿故事 通常指针对0到6岁儿童创作的故事。以益智和学习为主,寓教于乐,让幼儿在故事中学会做人的道理和知识。幼儿故事书多为绘本类。
2. 神话故事 神话故事从几千年前就有了。因为我国是农业大国,所以神话故事非常多,而且都很有趣。上古时期就有神话了。周朝有一部著名的神话叫《封神演义》,多次被拍成电视剧。但这是神话,不是历史。前几年,在商丘发掘了一具古墓,墓主人正是苏妲己。其中有一件青铜器上的铭文记载了这位妃子的生平。原来她嫁给纣王没多久,这个部落就被周武王灭了。所以那些惨绝人寰的故事全是周朝杜撰出来的。为什么?有一种说法是因为商朝的皇帝是人皇,他跟神是有沟通的,但周朝以后就是天子了。
3. 民间故事 民间故事大多是有寓意的,表达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故事较多。还有一些讲的是做人的道理。我国的民间故事也是历史悠久的,大多是口传的,没有文字记载,以至于很多民间故事都失传了。不过,后来有人统一整理了各地及各个民族的民间故事,汇编成书。有些故事有好几个版本。在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的博物馆里可以看到由民间故事的动画片,很有教育意义。可见民间故事留传之广。
4. 童话故事 顾名思义就是写给儿童的故事。童话故事又分为科学童话、文学童话、拟人童话等等。郑渊洁一个人写的《童话大王》深受80后、90后的喜爱,火了二三十年,经久不衰。受《童话大王》的影响,有人长大后成了飞行员,有人成了科学家。
5. 寓言故事 寓言故事短小精悍。每一篇都讲述了一个深刻的道理。比如《阿凡提的故事》。成语故事也被归为寓言故事。外国著名的寓言故事有《伊索寓言》等等。
故事:在现实认知观的基础上,对其描写成非常态性现象。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事件发展过程的描述。强调情节的生动性和连贯性,较适于口头讲述。已经发生事。或者想象故事。故事一般都和原始人类的生产生活有密切关系,他们迫切地希望认识自然,于是便以自身为依据,想象天地万物都像人一样,有着生命和意志。
分类
定义
故事:通过叙述的方式讲一个带有寓意的事件,或是陈述一件往事。
某些故事是人类对自身历史的一种记忆行为,人们通过多种故事形式。记忆和传播着一定社会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引导着社会性格的形成。故事通过对过去的事的记忆和讲述,描述某个范围社会的文化形态,也有说法认为,故事并不是一种文体,它是通过叙述的方式讲一个带有寓意的事件。他对于研究历史上文化的传播与分布具有很大作用。
故事图片
特点
语言富于动性。
故事不需要有过多的心理活动描写、大段的对话和繁复细腻的景物描写、人物形象的刻画,作者不应该在故事中对人物或事件大加评论。作者始终要注意推进故事情节的流动,进展。语言富于动性,不需着意刻画其中的人物就会鲜活起来。
爱情故事主要指男女之间相爱的故事,用故事记录下来,发表在网络或者杂志。以描写男女爱情为基调,爱情文章探讨爱情意义,描写爱情的形式。可以用真实的事件做为写作背景,或是美化了的言情故事。
首先非常感谢在这里能为你解答这个问题,让我带领你们一起走进这个问题,现在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
故事是一种叙事性的文体,是一系列以情感为基础,为表现人物性格和展示主题服务的、有联系的生活事件。它循序发展,环环相扣,最后构成一种有机的、有吸引力的情节组合。
拆开来看关键词:
一、叙事性: 笔者解释为“不议论、不抒情、讲事件、写动词、描细节 ”。记住这几个词,就能约束学生写事件而不是发表议论或者搞成抒情散文。为什么还有“写动词、描细节”呢? 因为,戏剧故事强调人物性格和矛盾冲突,用动作来刻画人物和执行矛盾是最简单的技巧。
二、情感:建立一个故事的基础是一种情感基础,一个人总会有亲人、朋友、同学、同事、恋人,仇人……不管什么关系,一个人物总是以情感为纽带跟其他人物联系在一起的,这其中涉及亲情、友情、爱情、嫉妒、仇恨、内疚、惭愧等等,不一而足。故事需要讲述的就是一种人物之间的情感关系。在故事中,一个人去做任何事或与别人发生冲突都一定会有情感原因,没有情感原因,就构成不了故事。电影《霸王别姬》中的菊仙(巩俐饰)在被丈夫段小楼(张丰毅饰)从情感上背叛、人格上侮辱后发出一个行为——她穿上结婚的礼服“上吊自杀”了——这就是最简单的人物由情感关系发出动作,而动作可以刻画性格的一则例子。
三、什么叫情节呢?
在此简单来说,情节就是影响到人物关系变化的事件。只有影响到人物情感关系变化的事件才能构成情节。如果两个人原来就好,故事就是不断讲述他(她)们俩如何好,如何好,这也构成不了一个故事。相反,如果讲述两个人从好到不好或从不好到好,有了变化,才能形成故事。而那些影响到他们从好到不好,从不好到好的事件才构成了情节。如电视剧《花千骨》中 ,尊上与花千骨的关系变化,相爱相杀、分分合合。
纵观南北阅卷,人物性格塑造鲜明者得分高
故事是人的情感故事,只有抓住人物,才能抓住故事中的情感要求;也只有通过揣摩故事中人物的心理需要与主观需要,才能找到一个比较新颖的故事角度。所以从人物出发,是讲好一个故事的最基础的出发点。
人物性格鲜明,写出独特的“这一个”。通俗解释,有什么性格的人才会去做什么事。比如一个有什么事都推到别人身上的人,就是一个性格很鲜明的人物,接下来他发生的任何事如果“推卸责任”或者“不敢承担”都是符合性格的。那故事的矛盾就是来源于人物性格的,而不是凭空打起来的。
写作技巧就是:设定好人物身份、人物性格之后,为塑造这个人物而选择的事件应该是跟人物身份、人物性格相符的。
想吸引考官的眼睛:悬念必须要抓人
营造悬念就是在故事开始的时候提出一些悬而未决的问题,要大胆展开想象,以调动听故事的人对故事的兴趣。著名悬念片大师希区柯克曾经说过:“如果你要表现一群人围着一张桌子玩牌,然后突然一声爆炸,那么你便只能拍到一个十分呆板的炸后一惊的场面。另一方面,虽然你是表现同一场面,但是在打牌开始之前,先表现桌子下面的定时炸弹,那么你就造成了悬念,并牵动观众。”(炸弹理论)
这一点是去年在艺文的北京精英班教学过程中最容易做到的,如:“一个战士在站岗,就发现一黑影从远处飘过来,战士握紧了手中的枪……”又或者“刘雅文买了礼物,在去往与男友约定好的咖啡店,脸上是藏不住的笑容,刚到目的地却发现咖啡店一片狼藉,男友的手机放在桌上,人却不知去向……”
难点在“如何合情合理地收尾”,这点就要练就逻辑能力,写之前大约故事的结局如何、人物的命运如何就要个大纲,千万别搞出“做梦”、“拍电影”之类的结尾。
最后的得分要点是:主题向上,展现情怀
这一要点放在最后讲是因为它最重要,这个得分点属于非技巧类得分点。换言之,这不是招式而是内功。情怀是无法速成的,但我们的学生都年轻、正直、充满爱,只要有正确的引导一定可激发学员心里的真善美,哪怕忧伤的文字背后任然可以充满生命之大美。
记得艺文学子的一篇作业中有这个句子“约会那天下的雪很大,天很冷,我买了两杯热饮……见面时发现她也一样买了两杯”,读完后不禁感觉到文字背后的温暖。所以,善念人人有,少年情怀不必很博大,温和如玉有时堪比巍巍泰山。
再举一例“十字路口堵车严重,鸣笛声聒噪而杂乱。……本来交通拥挤的路上,所有的车往两边让开——给救护车让出生命路……”
学员们是正青春的高中生,正在长大,日趋成熟。所以写出适龄的生命体验,能首先感动自己的事会更逼真、更踏实!告诫学生不要装蒜,别写自己不了解的事情;更不要写些所谓“小资”、所谓“文艺”的超龄文章,踏踏实实的写点自己的青春故事、生命记录其实得分更高。
在以上的分享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都是个人的意见与建议,我希望我分享的这个问题的解答能够帮助到大家。
在这里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还望分享评论出来共同讨论这话题。
我最后在这里,祝大家每天开开心心工作快快乐乐生活,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万事兴,年年发大财,生意兴隆,谢谢!
大家好,我是兔姐,感谢邀请
故事是人类对历史的一种记忆行为,通过多种故事形式,记忆和传播着一定社会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引导着社会性格的形成。它故事通过对过去的事的记忆和讲述,构建着一定社会的文化形态 。也有说法认为,故事并不是一种文体,它是通过叙述的方式讲一个带有寓意的事件。他对于研究历史上文化的传播与分布具有很大作用。用一句话概括来讲,故事,就是以前的事,这个事可能是真实的事,也可能是虚构的事。故事,即是已故的事;故事亦可理解为:不为人知的秘密。当人们把这个不为人知的秘密揭破之后,就变成了故事;故事就是大家广为流传的事情。
故事主要可以分为虚构类或非虚构类:
非虚构类故事好理解,就是对于现实生活中发生过的事情用文字、口述的形式进行表达。其中,表达的手法各不相同,比如正叙、倒叙等等。不同表达手法能达到的效果也不一样。
虚构类故事多指未曾在现实生活中发生过的事情。比如穿越类型、科幻类型的故事,就是虚构类的故事。
而不论虚构或非虚构,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大都会结合与借鉴自身的经验经历、感悟想法。有时候甚至可以说,虚构类型的故事是非虚构故事的一种表达手法。
故事,字面意思过去的事情。过去的事情有意义有哲理,叫人醒悟,能给人启示,流传至今,有的是真实的,有的是虚构的,不管怎样都能激励人前进,就是好故事,人们才会传颂。
1937年11月24日发生了什么?
据了解,1937年11月24日上午,无锡沦陷前一天,隶属日军第十六师团的一股日本兵冲进了许巷,在许巷屠杀223名无辜村民,奸污19名妇女(其中4名被奸杀),焚毁94间房屋、34个谷堆的暴行,造成惨绝人寰、轰动一方的“许巷惨案”。
唯一健在的“许巷惨案”幸存者许玄祖老人现场讲述了自己的亲身经历,并展示了日本侵略者在自己脸上留下的伤疤。对惨案的真实讲述另现场听众不禁动容,一些日本友人潸然泪下。
长沙惨案。
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后,一直将进攻和占领长沙视为重要的战略目标,1937年11月24日始,即开始对长沙进行飞机轰炸,
日军先后出动飞机上千架次对古城长沙及城区四周狂轰滥炸,投弹成千上万枚,对长沙地区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严重破坏。
1937年11月24日日机轰炸长沙。
长沙为湖南省省会,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后,一直将进攻和占领长沙视为重要的战略目标,1937年11月24日始,即开始对长沙进行飞机轰炸,遂使长沙成为湖南受害时间最早和最长的地区。
至1945年8月抗战结束,日军先后出动飞机上千架次对古城长沙及城区四周狂轰滥炸,投弹成千上万枚,对长沙地区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严重破坏。
1937年11月24日,日军开始轰炸长沙,制造了长沙惨案,造成长沙惨烈的损失。
四零七事件描述?
故事从一起惨绝人寰的008班机空难揭开序幕,这场空难仅有一名幸存者-空姐苏妮。
经过调查发现,该架008号班机之前已有过几次死亡事故,但恶质的航空公司,将机身修复并重新粉刷,旋即重返机场进行载运工作。
主人公苏尼每次在飞机上工作,都会感觉到身体和心理的不适,不堪其扰的苏妮,毅然辞职返家休养。
三年后,苏妮调理好身体状况,到另一家航空公司上班;她想重新开始新的生活,但坠机噩梦总让她半夜惊醒。
某日的飞航,熟悉的画面又重回眼前,原来之前那班机,在重新包装后又死灰复燃,将带着旅客飞向他们的一次旅程。
惨绝人寰其他应用
组词
惨组词绝组词人组词寰组词笔顺笔画
惨笔顺笔画绝笔顺笔画人笔顺笔画寰笔顺笔画近义词
惨近义词绝近义词人近义词寰近义词反义词
惨反义词绝反义词人反义词寰反义词惨绝人寰成语接龙
正接
没有可接的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