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得发紫的意思红得发紫的故事详细解释及典故红得发紫成语接龙、组词、近义词、反义词
- 红得发紫
- 拼音: hóng dé fā zǐ
- 频率: 常用
- 年代: 现代
- 词性: 中性词
- 结构: 补充式
- 解释: 形容一个人走红,受重视到了过分的程度。
- 语法: 作谓语、定语;形容名人。
- 典故出处: 靳凡《公开的情书》:“她仗着出身好,业务好,红得发紫。"
- 成语示例:季羡林《为胡适说几句话》:“来观察、了解胡适这样一个当时在学术界和政界都~的大人物。"
- 英文翻译: very influential
红得发紫的意思解释及典故
王昌龄高适王之涣的故事?
唐朝开元年间,王昌龄、高适、王之涣三个人名气都很大,谁也不输谁,谁也不服谁。
有一日,天气冷下著小雪,三位诗人来到旗亭,小有名气的歌妓,奏起了各种乐器助兴,曲曲动听,都是当时最流行的歌曲。
一向对诗歌颇自负的王昌龄,这时开口说:「我们三人各拥有诗名,谁也不服谁,到底那个人最好?每每争执不下而难以定夺,何不趁著这次聚会,暗地里观看那些歌妓的演唱,看她们所吟唱的诗是谁写的,谁最多,谁就是第一名,以此类推,你们意下如何?」
高适和王之涣对自己充满信心,便一口答应。话才说完,就有一位歌妓打著节拍唱著: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姑。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唱的是王昌龄的诗句,王昌龄立刻在墙上画一,并且说著:「绝句一首。」
没多久另外一位歌唱著:「开箧泪沾臆,见君前日书。夜台何寂寞,犹是子云居。」还未唱完,高适就学王昌龄在墙壁上横手一画,说:「是小弟的绝句。」
不久又上来一位唱道:「奉帚平明金殿开,强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又是我的!」王昌龄在墙上画上第二画。王之涣自以为得名很久了,不料接连落空,心里不是滋味,赶忙站起来他边说边指著其中最年轻俊美的说:「那位梳著双髻,云鬓像秋水,现在正红得发紫的歌妓,你们看到没有?」
高适和王昌龄都点了点头,王之涣继续说:「看她所唱的,一定是我的诗歌」过了一阵,终於轮到那位他们等待的人了,她轻展歌喉,声如黄莺,唱道: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正是王之焕的诗。
神厨小福贵是根据什么民间故事改编?
根据慈禧西行民间故事改编小福贵没有对应人物李莲英出生在直隶河间府。
有人明确说,他是今河北大城县臧屯乡李甲村人。根据其墓志铭记载,他生于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48年),9岁入宫。
清宫档案也证明,他的确是在咸丰七年由郑亲王端华府送进皇宫当太监的,但年龄是13岁。
关于李莲英身世,民间传说具体而生动,说他原是河间府一带的无赖,因私贩硝磺入狱,出狱后改行修皮鞋,被称为“皮硝李”。
后来他来到北京,由于掌握了一套梳理新发型的技术,又托同乡太监沈兰玉介绍,进宫当了慈禧太后的梳头太监,并由此受到慈禧宠爱。
然而,民间传说与墓志铭和清宫档案中记录的李少年入宫的实际情况相差甚远,显然是编造出来的。
但这种说法流传很广,甚至后来朝中大臣弹劾李莲英时,还在奏章里把李莲英叫作“小篦李”(“篦子”是过去妇女梳头的一种用具)。
李莲英入宫后名叫李进喜,进宫14年后才由慈禧起名连英。
他先后在奏事处和东路景仁宫当差,直到同治三年16岁时,才调到长春宫慈禧跟前。
此时太监安得海正得慈禧宠爱,红得发紫。
两人虽同时进宫,地位却差得很远。
后来安得海因过分张狂,终于以“违背祖制,擅离京师”的罪名,在同治八年被山东巡抚丁宝桢砍头。
7.使君子的故事?
清朝时候江苏镇江的金山寺里有个小和尚,对对子挺有水平,远近闻名。
润州[就是今天的镇江市]太守也听说了,就么把小和尚请了来,打算试试 他的学问。
太守给小和尚出了个上联: 使君子花,朝白、午红、暮紫; “使君子”,是一种中草药,夏天开花,花瓣儿起初是白色的,慢慢变 了颜色。
上联是说,使君子花早晨是白的,中午变成红的,晚上就红得发紫 了。
小和尚听了,马上就对: 虞美人草,春青、夏绿、秋黄。
“虞美人”,又叫“丽春花”,是一种挺好看的草花。
下联是说,虞美 人这种草花,春天是青色的,夏天变绿,到了秋天,就成黄的了。
太守说了一种花,一天里头的早、中、晚,颜色三变;小和尚对的也是 一种花,一年里头春、夏、秋,颜色三变。
不单对得好,这两位对植物学还 挺有研究,观察得多仔细!
据清·赵翼《檐曝杂记》卷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