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危救困的意思解释及典故(故事)

关键字:
成语接龙

扶危救困的意思扶危救困的故事详细解释及典故扶危救困成语接龙、组词、近义词、反义词

扶危救困
拼音: fú wēi jiù kùn
频率: 常用
年代: 古代
词性: 中性词
结构: 联合式
解释: 扶:帮助,支持。扶持、救济有危难和困苦的人。

语法: 作谓语、定语;指救济有危难和困苦的人。
典故出处: 元·无名氏《魏徵改诏》第三折:“今日个扶危救困休辞惮,疾便的牵战马上雕鞍。"
成语示例:梁斌《红旗谱》第三卷:“陈旅长响亮地笑了,说:‘知兄!还不失尚老遗风,~,爱国恤民。"
英文翻译: help poor people in distress

扶危救困的意思解释及典故

桃园三结义,义的内涵?

桃园三结义最初是小说《三国演义》里记载的故事,述说当年刘备关羽和张飞三位仁人志土结义的故事,他们为了共同干一波大事业的目标,意气相投,言行相依,选择一个桃花盛开的季节,举酒结义,对天盟誓,有苦同受,有难同当,有福同享。共同实现自己人生的美好理想

意思为同生共死的交谊。含义为“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求同年同月同日死。”——这就是生死之交。生死之交可以抛弃时间、金钱、健康、甚至感情,真心真意同舟共济,绝不会同床异梦,只会齐心协力。扩展资料:刘关张桃园三结义典故:东汉末年,朝政腐败,再加上连年灾荒,人民生活非常困苦。刘备有意拯救百姓,张飞、关羽又愿与刘备共同干一番事业。三人情投意合,选定张飞庄后一桃园。此时正值桃花盛开,景色美丽,张飞准备了青牛白马,作为祭品,焚香礼拜,宣誓完毕;三个人按年岁认了兄弟。刘备年长做了大哥,关羽第二,张飞最小做了弟弟。这便是《三国演义》中著名的“桃园结义”。桃园三结义是《三国演义》中的第一个故事。提起刘备、关羽和张飞,人们总是会联想到他们早年在涿郡张飞庄后那花开正盛的桃园,备下乌牛白马,祭告天地,焚香再拜,结为异姓兄弟,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人们一直传诵着这个故事,也一次次有人效仿着焚香结义。

桃园三结义,义的内涵?

刘关张三人在桃园杀猪祭祀,很郑重正式地结拜了,并且立了一段热血澎湃的誓言:“念刘备、关羽、张飞,虽然异姓,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实鉴此心。背义忘恩,天人共戮!”根据年齿,刘备是大哥,关羽是二哥,张飞是三弟。在这份誓言中,掐头去尾一共就说了两个意思,一是“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约定三个人要做顶天立地的大丈夫,一起实现远大的梦想,为国家和人民效力,我们称之为大义;二是“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这是约定三个人要同进同退,同心同德,对小团体小组合负责,不准背叛,我们可以称为小义,就是兄弟之义。

这真是“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手难牵”呀,三个人偶然在街上遇到,且相识只有一天,就甘愿结下这种情义,立下这种誓言,不由得读者多问一句:他们三人果真能够践行誓言吗?事实是三个人不愧为顶天立地的男子汉,说得出,做得到,言必信,行必果,从此开始了一起创业的生涯,而且真就好得跟管道升爱情诗中的泥人——一个人——似的。

《三国演义》中说:刘关张三兄弟“食则同桌,寝则同床”,就是同吃同睡,形影不离。在刘备办公的时候,张飞和关羽就老老实实地站在刘备身后陪伴。关羽和张飞都是练武之人,能耐得住寂寞,安静地站在刘备身后陪着,算得上挑战自己的极限了。三个男人能好到像连体婴儿一样,也让我们这些现代人开了眼界。其中尽管有一些稍带夸张的成分,但是罗贯中的意思我们是明白了,就是告诉读者,他们已经好到“闺中密友”的程度了,赤诚相待,践行了桃园结义中的誓言。

三个人好到这个程度,确实实现了誓言中的约定,也都对这个小团体绝对忠诚,但是一些问题也就随之出来了。比如:他们三个好到形影不离,那他们的家属之间是如何相处的呢?个人的家庭会不会拖团体的“后腿”?他们去“共图大事”,那家属是怎么安置的?一个成熟的男人可以只要兄弟不要家庭吗?易中天先生说三国就说到过这点“噱头”,被一些网友斥为“低俗”,但看来问题却是客观存在的。

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有意回避了关羽和张飞的家属问题,刻意把事情简单化了。但是在1960年出土的明成化刊本《花关索出身传》中我们对这个问题有了一个了解,书中写道:刘备、关羽、张飞三人结拜之后,刘备对关羽和张飞说:“我独一人,你二人有老小挂心,恐有回心。”关羽就说:我杀了全家老小,跟随哥哥去闯荡江湖,做一番大事业。张飞说:你怎么能下得了手杀死自己的父母和老婆孩子呢?最后终于想出一个可行的办法:张飞和关羽互相杀了彼此的家人。这个匪夷所思的办法居然得到了其余二人的一致赞同,然后就实行了。当时关羽的老婆已经怀孕了,张飞下不了手,就放走了她,后来生下了关羽的儿子,也就是关索。这段情节对刘关张三人的英雄形象很不利,看来是被罗贯中隐藏掉了,在后来的毛评本中关索又曾闪现过,留下了一点蛛丝马迹。三个人为“义”而结拜,也用“义”来维护这个三位一体的小团体的稳定性,但是同样为“义”失去了很多。正应了那句话:天下事有舍必有得,小舍小得,大舍大得,不舍不得。

解除了后顾之忧,他们就开始团结一致创业了。大家都知道,刘关张三人要做的是兴复汉室乃至一统江山的大事业,这是需要靠多少能人相助还不一定能完成的,何况还有曹操和孙权这两个强劲的对手,绝不是这个三人小团体的单薄之力就可以胜任的。这个时候,桃园三结义就暴露出了狭隘的一面。三位一体的组合密不透风,尽管成全了兄弟之义,却也造成第四者、第五者难以插足。集中表现在对诸葛亮和赵云的排斥上,一定程度上延缓了他们大义的实现。

早在刘备三顾茅庐的时候,关羽和张飞就表现出对诸葛亮的排斥。关羽说:“兄长两次前往拜谒,其礼太过矣。想诸葛亮有虚名而无实学,故避而不敢见。兄何惑于斯人之甚也!”张飞更过分,生气地对刘备说:诸葛亮不过20多岁,能有多大本事,不如我拿绳子直接把他捆绑过来,省得兄长一次一次地跑。两个人明显为刘备对诸葛亮表现出的过高礼遇感到很不爽。诸葛亮出山之后,刘备以恩师的礼节对待他,关羽和张飞两人又不高兴了:“孔明年幼,有甚才学?兄长待之太过!又未见他真实效验!”两个大男人为了另一个男人和别的男人的关系密切而吃醋,这两位也稍微有点过了吧?就算是珍惜跟刘备的友谊,不想有人介入,那也得为刘备想想吧!

当时刘备面临什么样的形势呀?奋战半生,自己却没有半个地盘,北边有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东边孙权也不是好惹的,袁绍、袁术等军阀都割据一方,眼看着天下之大没有他的立足之地了,刘备能不愁吗?他能不急着找明白人儿给指条明路吗?你们俩光有一身武艺,不能帮兄长出出主意也就罢了,还净在这添乱,在这种“危急存亡之秋”的关键时候,为了保住个小团体连创业大义都不想了,这也太眼浅太不懂事儿了吧!况且人家诸葛亮也没想来破坏你们兄弟感情呀。

据史书记载:刘备三顾茅庐一共是历时6年的时问才把诸葛亮请出山,你想诸葛亮是多么聪明的人啊!出山之前他肯定已经考虑到这个三人小山头挺难办,自己来了八成被排斥,所以我就不出山,等你刘备的事业到了临近崩溃的边缘,我再出来救起你,到时张飞和关羽估计也就没话可说了。事实证明,诸葛亮这一招确实厉害。《三国志·诸葛亮传》中写道,三顾茅庐之后,刘备和诸葛亮经常促膝谈心,双方“情好日密”,以至于“关羽、张飞等不悦”。但是不爽归不爽,诸葛亮的本事就是让他俩没话说。一个“隆中对”给刘备面临破产的事业指出一条光明大道,博望坡两把火烧得曹操的几十万大军丢盔弃甲,直接挽救了刘备集团,所以关张二人也在心里佩服诸葛亮的才能,但是诸葛亮一直处于“三位一体”之外,不能融入其中。

赵云可就比诸葛亮惨多了。论武艺,论用兵,论见识,他在刘备集团中都是一等一的。《三国演义》中对武将有一个排名表,叫“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其中“二赵”就是赵云,所以在武艺方面,赵云是胜过关羽和张飞的。再说排阵用兵也不在话下,各种大仗小仗中立功无数,最重要的是他的见识仅次于诸葛亮,每次战役都能忠实执行诸葛亮的战略意图,克敌制胜。就是这么一个有勇有谋的人,放在曹操处肯定享受高级将领待遇,可是在这里却被三人小团体排斥,始终得不到重用。他的地位一直都不太高,生前甚至没有封侯,在“五虎将”中只有他一个人没有封侯,死后才被追谥为顺平侯,这恐怕连魏延都不如了。假设当时是派赵云驻守荆州,我们可以肯定地说,荆州绝对是保住了,那么刘氏江山也就保住了,可惜我们这些局外人只有遗憾叹息的份儿呀!桃园三兄弟以“义”为重,同时也被“义”(兄弟结义的小义)所封闭。

义薄云天.忠义肝胆.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出自三国演义哪回?

刘关张励志联:同心协力,救国扶危 上报国家,下安黎庶 故事名称是桃园结义,三个人分别是刘备、张飞、关羽 此联出自第1回桃园结义中。

刘、关、张三人在张飞桃园中,备下乌牛白马祭祀等项,焚香祭拜而言誓,以上述对联为宗旨,结为异姓兄弟,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

其大意是,思想一致,共同努力,救助困难,扶持危急;上可报效国家社稷,下能安定黎民百姓。

全 联采用了对偶自对的技法,“同心协力”自对“救国扶危”,“上报国家”自对“下安黎庶”,都很工稳

孙思邈发明火药的故事?

孙思邈是唐朝时期著名的医学家,他被世人称之为“药王”,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唐新本草》,还将多年来医疗记录整理成书写出了《千金要方》。可以说孙思邈这一生救人无数,但是很多人都不知道,孙思邈有一项发明却夺走了无数人的性命。

孙思邈自幼家境贫寒,他非常聪明,博学多识,七岁便能认识一千多字,独孤信听闻孙思邈的盛名以后,赞其为“圣童”。但是,孙思邈后来身患重病,为了治病花光了家里的钱财。有句话叫久病成医,孙思邈就是在生病的时候立志要走上医学这条道路的。

北周时期,杨坚曾召孙思邈出任国子博士,但孙思邈不愿意出仕,所以严词拒绝了杨坚,此后他便专心研究《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上山采药,治病救人,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唐朝贞观年间,唐太宗听闻民医孙思邈医术过人,可起死回生,就召孙思邈入京觐见。等太宗真的见到孙思邈以后,他非常吃惊,因为此时的孙思邈已经七十多岁了,但是他的神态气色看起来就如同少年人一般,年轻健康。太宗感叹的说:“原来天下竟然真的有不老的神仙!”

太宗想赐予孙思邈官职,但孙思邈的志向是扶危救困,给全天下的百姓看病,所以拒绝了太宗赐的官。

唐高宗在位时期,高宗也格外厚待孙思邈,他将孙思邈接到长安居住,也打算授予孙思邈太医院的官职,但孙思邈坚持不受。最后孙思邈向高宗推荐了徒弟刘神威,高宗才放过他。

孙思邈两次拒绝入仕,都是因为他一心扑在医学上。晚年时期,孙思邈就在华原县的五台山隐居著书,将自己的毕生心血编成书留给后人。唐永淳元年,孙思邈去世,享年142岁。

孙思邈临死之前留下一份遗嘱,他希望人们薄葬他就可以了,还专门强调,以后千万不要为了祭祀他而杀生!

孙思邈就是那种善良到连地上的蚂蚁也不舍得踩死的人,他从来不用动物入药,说是“自古名贤治病,多用生命以济危急,虽曰贱畜贵人,至于爱命人畜一也。损彼益己,物情同患,况于人呼!夫杀生求生,去生更远。吾今此方所以不用生命为药者,良由此也。”

但是,就是这样一个不舍杀生的名医,却发明了一件杀人利器,那就是火药。虽然历史上没有明确记载发明火药的人是谁,但是唐初火药的发明人就是孙思邈。在《诸家神品丹法》卷五中记载了,孙思邈创的“丹经内伏硫黄法”中就掌握了由肖石、六黄、木叹混合在一起的火药配方。

孔雀收屏的故事?

孔雀收屏,意思就是孔雀关上羽毛,简单来说就是“关羽”。

关羽,本字长生,后改字云长,河东郡解县(今山西运城)人,被称为“美髯公”。早年跟随刘备颠沛流离,辗转各地,和刘备、张飞情同兄弟,因而虽然受到了曹操的厚待,但关羽仍然借机离开曹操,去追随刘备。赤壁之战后,关羽助刘备、周瑜攻打曹仁所驻守的南郡,而后刘备势力逐渐壮大,关羽则长期镇守荆州。

孔雀收屏----关羽 解释:孔雀收屏,很显然就是孔雀把羽毛收起来,也就是关掉羽毛,即关羽。  关羽   关羽,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今山东临猗西南)人,三国时期蜀国名将。被后来的统治者崇为“武圣”,与号为“文圣”的孔子齐名。   关羽少年时勇武有力,嫉恶如仇。当地民间传说,关羽为打铁的,也有说是卖豆腐的,反正是出身于下层社会。还有传说关羽最早并不姓关,因他杀了人才更名改姓。那年关羽刚19岁,他从下冯村来到解州城,想求见郡守,陈述自己的报国之志。可是,郡守因他是无名之辈,拒不接见。当晚,他住在县城旅馆里,听到隔壁有人哭,一问才知这个哭的人叫韩守义,他的女儿被城里恶霸吕熊强占蹂躏。吕熊是个员外,勾结官宦,欺男霸女。当时,解州城由于靠近盐池,地下水是咸的,不能食用,只有几口甜水井散落在城里各处。吕熊叫手下人将城里的甜水井都填了,只剩下他家院里的一口甜水井。还规定了一条,凡是来挑水的人,只准年轻貌美的女人来,否则不许进。进来的年轻女人,不是被他调戏,就是被他奸污。大家气恨,但因吕熊财大气粗,谁也奈何不得。韩守义的女儿让吕熊霸占后,气得老人叫天不应,呼地不灵,只好独自悲泣。关羽听罢,怒火中烧,提着宝剑闯进吕家,杀了吕熊和他一家,解救了姓韩的姑娘和其他良家妇女。之后,他连夜逃往他乡。途中路过潼关时遭到守关军官盘问,情急之中他手指关口说自己姓“关”,以后就再未改变。   关羽流落到涿郡(今河北涿县)后,正遇上东汉政府动员各地豪强地主组织武装,共同镇压黄巾起义。他在这里结识了当地正在聚众起兵的刘备(刘备是西汉景帝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和张飞,三人志同道合,一见倾心,友爱异常,亲如兄弟。后世传说,刘、关、张三人曾在桃园结义。《三国演义》则“演义”出他们的誓词:“虽然异姓,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这虽是小说家言,但由于符合了动乱频仍的时代中下层百姓的心态,所以影响巨大。后世好多农民起义,都效法结义的形式,来巩固队伍,加强团结。三人组织了一支武装力量,参与了进攻农民起义军的行列。关羽也就从此开始了他的戎马生涯。从中平元年(184年)一直到死,关羽始终忠心耿耿地追随刘备,“随其周旋,不避艰险”(《三国志·蜀书·关羽传》)。

济颠和济公的称呼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答:济颠只是一个酒肉和尚,他虽然会念经诵佛,可是他真真正正的对广大劳动人民只能给予一些个精神安慰,让人的思想有点升华,但实际的作用却真的不太,这属于理论课,而被称为济公时,那可是真真正正的为百姓解决了一些实实在在的困难,可以让他们不饿肚皮而活下去,这属于干实事,这样老百姓才会真正的信服他。

宋代的高僧,俗名李心远,台州(今浙江临海境内)​人。初于杭州灵隐寺出家,后移居净慈寺。传说已证得阿罗汉果,常以神通示化众人,救人苦难,人称他为「济公活佛」。平日嗜食酒肉,不守戒律,举止如痴似狂,故称为「济颠」。说到济公,大家一定都不陌生吧,我们在小时候最喜欢看的就是济公惩恶扬善的桥段了,在影视作品中,我们得知济公活佛是降龙罗汉,这到底是不是真的?济公李修缘与降龙罗汉之间是什么样的联系?今天我们就来给大家解开疑虑,跟大家详细的解读一下济公和降龙罗汉之间的关系。

说起济公,大家一定有说不完的关于他的话题,他虽然破衣烂衫,戴着破旧的帽子,拿着破烂扇子,但他却是个真正的得道高僧。在民间认为他是降龙罗汉转世下凡,是解救人们苦难来了。当然在电视上看到的济公形象也很多,比如游本昌扮演的《济公游记》中的济公,还有就是《活佛济公》中陈浩民版的济公,在他们身上都发生了许许多多的故事。那么真实的济公有什么故事呢?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济公的故事吧。

济公活佛为方便度世,经常装疯卖傻,以狂颠渡化世人。灵隐寺对面飞来峰的洞穴中,至今留有济公床、济公桌,相传济公常偷偷躲到这里烧狗肉吃,喝醉了酒就在石床呼呼沉睡。手持大蒲扇,疯疯颠颠,是济公活佛的标志。他的那把大蒲扇似乎有无穷的法力,济公活佛借颠度人、济世,不拘於形式而独具一格。

相传济公俗家名字叫做李修缘,当然对于他本来的名字我们从电视剧或者电影里面都可以清楚的知道。他是浙江人,后代人们都尊称他为活佛济公,起初他在灵隐寺出家为僧,后来常住净慈寺。虽然他穿的衣服鞋子,带的帽子拿的扇子都是破旧不堪的,甚至身上长满了虱子,而且他疯疯癫癫,喜欢吃肉喝酒。但他却是一位有名的得道高僧,做的都是除暴安良,扶危救困的大善事。历代人们都认为他是降龙罗汉转世下凡,救苦救难来了。

降龙罗汉又是什么样的神仙呢?相传他是佛祖的第十八个弟子,古达印度龙王用水淹那竭国,而且私自藏匿了佛经,降龙尊者制服了龙王取回佛经,立了大功,所以封他做了降龙罗汉。但他修炼了几百年都不能成就成果,于是他请教观音菩萨,才知道知己尘缘未了,于是下凡间普渡众生了却尘缘,下凡之后就是济公了。济公即便是修心不修口,常常吃肉喝酒也依然不会改变他的修行,依然法力高深,做得都是好事,原因就在于他是降龙罗汉转世,存在着高深的道行。

降龙罗汉实际上在印度佛教中是不存在的,但是在中国,降龙罗汉有着非常广大的受众群体,并且对其法力高强深信不疑,降龙罗汉在中国被人们彻底的杜撰出来,其本身是释迦摩尼佛祖的坐下弟子,在佛祖圆寂以后,他却自己不选择涅槃,直到后来弥勒出世,他才选择涅槃,在中国,道济和尚也被人称之为济颠的和尚是降龙罗汉转世为人的化身。而济颠也就成了降龙罗汉的报身像。

济颠也被人称为济癫、济公,人们用活佛来尊称他,实际上,济颠和尚的修为只达到了罗汉这一等级。但是在本身的印度佛经中也没有这一故事,中国也没有人干了这样伟大的壮举。而济颠和尚更是一种虚构的人物,是降龙罗汉转世后的功德无量的体现,所以降龙罗汉与济颠雕像是同一个人的不同世界体现出来的不同报身形态,所以二者相辅相成,也就加大了降龙罗汉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 汉典

吕洞宾救人50字概括?

传说宋朝嘉枯年间,汁梁城内有一个富家子弟,姓李名义,本是山东泰安人氏.虽然父母早亡,只跟妻子王氏过活,但父母留得万贯家产,倒也吃穿不愁,日子过得满自在。

这李义生性豪爽,善交朋友.他交往了不少执垮子弟。这些人整天不务正业,吃喝漂赌,手里没了钱,就来向李义求助。李义虽然自己没有染上恶习,但对这些酒肉朋友的不轨行为,也听之任之。他们一张口,就成百上千的钱资助他们,一点也不感到心痛。

谁知,这帮“朋友”尽是些无赖之辈,欲壑难填。钱一到手,便狂化滥赌,不几天就化个精光,化完了又来向李义要。李义靠祖上留下的产业为生,从不把钱财当做身内之物,所以也不跟他们计较。这样他家的钱财只有往外流的份,没有进的份,不上三年,便囊空袋尽,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只好四处借债度日。

开始,还有人借钱给他。后来那些债主见他家境败落,就无人再借给他了,他只好变卖田地庄园。那些执绮子弟见他没了油水,就纷纷离他而去,连仆人也偷偷走光了,只剩下他夫妻二人,生活日渐艰难,就连他们自己也觉无脸见人。

李义在汁梁实在住不下去了,只好回到泰安老家,投亲靠友。李义本指望亲友们能资助他.岂知亲友们都知道他是个败家子,偌大的家业,都让他败坏完了,因而都不肯再接济他。

李义得不到亲友的帮助,整天吃不饱,穿不暖,只好四处流浪。有一天,他偶然从泰安山岳庙经过。正是腊月天气,大雪初晴,寒风凛冽,一阵寒风刮来,冻得他浑身哆嗦。他叹口气道:“我李义富贵之时,有那么多亲朋好友;今日见我败落,便都不肯理会我了,连平时受我恩惠的也躲得老远,可见世态炎凉。我李义是个堂堂正正的汉子,难道今生就不会有好日子了吗?”

他正在那里自怨自叹,忽然一位老者从他身边经过。老者见他形容憔悴,唉声叹气,便站住问道:“相公为何愁眉哭脸?”李义抬头一看,见这位老者长得气宇轩昂,风度不凡,便把自己的遭遇,一五一十地讲给他听。

你道这老者是谁?他不是别人,就是八仙中的吕洞宾。这日他出访经过泰安,正想下来看看,恰巧遇到这唉声叹气劲李义,就变成个老者向前问询.吕洞宾听完李义的诉说,叹口气说:“山岭有高低,世态有炎凉。你从前有金银财宝,当然就有人奉承巴结你;如今成了穷光蛋,谁还会把你放在眼里?世上那些没良心的,最数那些纹垮子弟。他们整日胡作非为,用着你时,甜言蜜语,恬不知耻;一旦用不着你了,便翻脸不认人。

他们的黑心肝,连狗都不喜吃呢.可那些穷人虽然日子艰难,却有忠胆侠肠,最讲义气。你帮了他们,他们会终生不忘。你现在到了这种地步,总该清醒了吧?”李义听老者二说,心中万分惭愧,悔不该当初没有把钱财用在救济穷人上.他想,若能再有富贵之日,一定改弦易辙……他刚想到这里,那老者就象钻到他心里看过似的,便说:“这样吧,你现在需多少钱?尽管说来。”

李义说:“只要三百两银子就行了。”

吕洞宾道:“我看你是个痛快人,能弃旧图新,就助你一臂之力吧。现送你三千两银子,明日你就到此来取。”然后又给了李义三百文钱,让他到店里先吃顿饱饭,吩咐完就不见了。

吕洞宾走后,李义想:“我终日求人,没人肯周济我,几乎要俄死路旁。没料到会遇上这么个好人,一下子送我这么多银子,这不会是作梦吧?”心里想着,他就走进饭店,吃了顿饱饭,然后走回家去。

回到家中,李义又想:我与老者非亲非故,只一面之交,他怎么肯送银子给我?莫非是哄我不成?转而又想,他要哄我,为何明天还让我再去?他这样反复思忖,整整一夜也没有睡着,眼巴巴地盼着天明。谁知天亮前,他一觉睡了过去。等到醒来,已近中午,早过了约定时间。

他慌忙跑到山岳庙前,见老者早已等在那里,一见面就责问他说:“相公为何不讲信用,让我在此久等?敢是你疑心我哄你不成?那好吧,我如今没有银子给你了,请回吧。”

李义再三肯求老者宽恕,表示今后决不失约。吕洞宾看他苦口婆心,倒也可怜,说道:“罢罢罢,有心做好事,何必让人疑心呢?快随我到庙里来。”李义紧紧跟在吕洞宾后面,来到山岳庙的西廊下。吕洞宾上前打开壁橱,把整整三千两银子摆在李义面前,并说:“你可背回这些银子去,好好治家理业。万不可再跟那些纹垮子弟来往,辜负我一片心意。

李义接受了银子,跪倒在地上,千恩万谢地对吕洞宾说:“若不是老伯措救,慷慨施舍,我李义今后就要饿死路旁了。这等恩德,没齿难忘。敢问老伯尊姓大名,家住哪里?”吕洞宾笑着说‘“你问这个干什么?莫非你要报答我玛?”

李义道:“老伯于我,恩重泰山,安有不报之理?”吕洞宾说:“我哪用你报恩?今日救你,只愿你能在世上做个好人,行善积德,扶危济贫,莫干那种欺压百姓的缺德事。实话告诉你吧,我非别人,就是住在蓬莱仙岛的吕洞宾。”说完一道红光闪过,便不见了踪影。

李义把银子背回家,陆续将典卖的土地、庄园赎了回来,并跟妻子早起晚睡,辛勤劳作,又在街上开了个药店,为人治病祛灾。不上两年,家中又富了起来。

这回,他牢记住仙人吕洞宾的话,跟那些无情无义的纹垮子弟绝了交,而把家中的钱财多用在扶危济贫上。这样不久,他们名声大震,穷苦人都把他们视作救苦救难的“活菩萨”。

又过了几年,有一日,李义忽对妻子王氏说道:“我们贫穷时,多亏了仙人吕洞宾搭救。如今富了,可不能忘记吕老仙的恩情。我们一定要上蓬莱仙岛去报答他。”妻子听了,十分赞成。

他们将家中的土地、财产全部分给了穷人,然后步行去寻蓬莱仙岛。他俩饥餐饮露,一路上受尽千辛万苦,终于来到东海边,然后又乘小船来到蓬莱岛.但是岛上苍松翠柏,蔽日遮夭;奇花异草,美不胜收,好一个神仙境地!他们又费了好多周折,终于找倒了仙人吕洞宾,在他们的苦苦哀求下,吕洞宾终于收留了他们为徒。

据说,后来他俩也成了神仙……

你东边是一个神仙,有一天呀,他来到一个小酒馆中,他听附近的人说,这家小酒馆的人非常好,他就来这里吃饭,虽然这个小酒馆人不算多,人家尽也不富裕,可是吕洞宾却不在乎,他刚进门,突然看到一个老伯伯倒在了饭店门口。原来老伯伯突然心脏不舒服,李东斌赶紧走过去帮他施救,老伯伯悠悠的转醒起来,感谢吕洞宾。

吕洞宾救人50字概括如下:

吕祖行脚到了一处文思院,有位掌理院里事务的书生赵应道,背上生了一个茶碗大的疖疮,医药无效,不能吃喝,不能入睡,二、三个月来,身子瘦得只剩下皮包骨,昏迷疼痛,快进入弥留状态,家人围著他哭泣,不知所措。

赵书生也明白自己的生命已入绝境,来日无多,对围在床边的亲人泣说:“我死了,对家中的财物都舍得,唯独放不下心的,是鹤发衰老的父母,今后无人侍养,怎么办?”

他刚说完,突听到扣门声。家人开门,进来一位道貌严肃而慈祥的道士,走到床边,对赵应道说:“你的病,并不难治,就凭你这一份孝心,也不会早死夭折。”接著,这位道人拿了二张黄纸,各在纸的中央用手掐出一个方块的空窍,交到姓赵的手中,说:“到了今天晚上,拿了一张纸烧成灰,以乳香汤调和成泥状,敷在疖上,明天疖疱就穿孔、出脓、消肿,病就好了。另一张纸,好好收藏起来,如果以后遇到有人生了同样的病,就可去救他的命。”说完话后,家人忙于打理之中,待定下神来,已不见了道人。吕祖行化事中,常常在一些事物上,呈现两个口字,以代表吕祖“到此一游”的意思,并且,往往是一瞬间,吕仙祖就不见了。

第二天这位有孝心的书生赵应道,依方行事,果然脓肿消化,渐渐恢复健康。他后来依吕祖所提示,以另一张纸教人调理为药膏,治了同样病情的人,并将吕祖治疖之事,告知他人。

义的故事简短20字?

义的故事简短20字?如下

次日,于桃园中,备下乌牛白马祭礼等项,三人焚香再拜而说誓曰:“念刘备、关羽、张飞,虽然异姓,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实鉴此心,背义忘恩,天人共戮!”誓毕,拜玄德为兄,关羽次之,张飞为弟。

祭罢天地,复宰牛设酒,聚乡中勇士,得三百余人,就桃园中痛饮一醉。来日收拾军器,但恨无马匹可乘。正思虑间,人报有两个客人,引一伙伴当,赶一群马,投庄上来。

玄德曰:“此天佑我也!”三人出庄迎接。原来二客乃中山大商:一名张世平,一名苏双,每年往北贩马,近因寇发而回。玄德请二人到庄,置酒管待,诉说欲讨贼安民之意。

二客大喜,愿将良马五十匹相送;又赠金银五百两,镔铁一千斤,以资器用。

义的名人故事

汉武帝刘彻,是个胸怀大度、思贤如渴的皇帝。他刚一即位,就发出了一个很不平常的求贤诏书,指出不管一个人出身贵贱,只要有特殊才能,就可封为将相。他说到做到,破格录用了许多下层出身的人才。

那次,十七岁的汉武帝带着随从微服出访,来到一个叫做柏谷的地方。晚上,他们住进一家客店。店主人见他们年纪轻轻,行动诡秘,以为是一伙盗贼。汉武帝口渴了,想讨点水喝。店主人脑袋一扬,没好气地说:“我这里没有水,只有尿!”说完,就偷偷溜出店门,打算召集附近的老百姓袭击这伙可疑的旅客。店主人的妻子是个精明女子,她猜出了丈夫的心计,连忙跟了出来,好言相劝说:“我看他们不像盗贼,那领头的倒像个贵公子。你千万不能轻举妄动,错伤好人。”店主人有些犹豫了,妻子乘机把他拉回屋里,花言巧语地劝他喝起酒来。

吕洞宾救人主要内容40字?

话说吕洞宾还没成仙的时候,是个书生,独自居住某处草庐之中,每日刻苦读书,以求来日金榜题名。

这一天,吕洞宾正捧着书,边读边走,突然听到不远处传来女子的哭泣声,心中有些奇怪,这里地处偏远,是谁在此悲啼呢?

吕洞宾循声找去,看见一个青年女子正掩面哭泣,上前施礼问道:“小姐,你如此伤心,是不是遇到什么困难?”

女子低声说道:“小女子家住县城,名唤青莲。我的父亲收了别人三百两银子,非要把我嫁给一个七老八十的员外做妾。这不是把我往火坑里推吗。我连夜逃出来,没想到跑到这里迷了路,眼下举目无亲,该当如何是好呢?”

说完,青莲又哭了起来。

吕洞宾同情心泛滥,有心想帮这个可怜女子,让她在自己的草庐暂住。然而孤男寡女共处一室,即便自己洁身自好,也必然招来流言,对女子声誉有所损害。

吕洞宾掏出身上的几两随银子送给了青莲,告诉她周围的道路,劝她找个妥当的安身之处。

青莲一听,哭得更伤心了。

吕洞宾拍着脑袋一想,也觉得自己近似绝情。此时日落黄昏,一个弱女子独自行走,万一路上再出个好歹,良心怎么能安呢?

“罢,罢,罢!”吕洞宾一声长叹,说道:“现在天色已晚,如不嫌弃,请小姐到寒舍住上一夜,明日再作打算。”

青莲顿时破涕为笑,感谢吕洞宾的大恩大德。

吕洞宾把青莲领到家里,让她饱餐一顿,而后主动让出了自己的房间。找来一堆稻草铺在厨房里,靠着灶火余温,呼呼大睡。

不知不觉,已经到了天亮时间,吕洞宾睁眼一看,发现自己身上盖着被子,灶锅里冒着股股热气,青莲正忙活着打扫卫生,干家务。

见吕洞宾醒来,青莲连忙打招呼,让他再睡一会儿,等饭好了再叫醒他。

吕洞宾本想让青莲赶紧离开,现如今话到嘴边又只能咽了下去。整整一天的时间,愁眉不展,一个字也看不进去,心神全放在青莲身上,看着她整理屋子,浆洗衣物。

一天,二天,三天,青莲都没走,而吕洞宾也被青莲的真情所打动,产生了感情。

没过多久,两人就以日月为媒,山河为高堂,结为夫妇。两人和睦,情意绵绵。

转眼一个多月过去,吕洞宾进城买书,走到半路,被一个白胡子老和尚拦住。

老和尚神色严肃,指着吕洞宾说:“书生,你浑身妖气缠绕,三日之内必然有大祸发生呀!”

吕洞宾吓了一跳,回道:“别瞎说,我哪来的妖气?”

老和尚摇了摇头,说道:“依我看,你是中了蛇精的毒,只有把蛇精除掉,才能安然渡过此劫!”

吕洞宾哪肯相信,转身就走,

老和尚跺脚说道:“你若不信,你就晚上睡觉留个心眼,看看那个蛇精在干什么。她如果吐出一颗红色的珠子,你立刻抢过来吞进肚里,切记!”

吕洞宾救人的主要内容

传说宋朝嘉枯年间,汁梁城内有一个富家子弟,姓李名义,本是山东泰安人氏.虽然父母早亡,只跟妻子王氏过活,但父母留得万贯家产,倒也吃穿不愁,日子过得满自在。

这李义生性豪爽,善交朋友.他交往了不少执垮子弟。这些人整天不务正业,吃喝漂赌,手里没了钱,就来向李义求助。李义虽然自己没有染上恶习,但对这些酒肉朋友的不轨行为,也听之任之。他们一张口,就成百上千的钱资助他们,一点也不感到心痛。

比喻生活中遇到各种困难的四字词语?

拔丁抽楔 拔出钉子,抽掉楔子。

比喻解除困难。

出处:元·无名氏《度柳翠》第四折:“大众恐有不能了达,心生疑惑者,请垂下问,我与他拔丁抽楔。

”拔山盖世 盖世:超越天下人,世上第一。

力能拔掉大山,形容力大勇猛,当代无比。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避难趋易 指避开困难的而拣容易的做。

出处:见“避难就易”。

冰解冻释 如同冰冻融化一般。

比喻困难或障碍消除。

出处:《庄子·庚桑楚》:“是乃所谓冰释冻释者能乎?”不避斧钺 斧钺:古代的兵器。

不躲避斧钺之类的兵器。

形容将士英勇无畏,或烈士忠义不屈。

出处:《汉书·赵充国传》:“愚臣伏计孰甚,不敢避斧钺之诛,昧死陈愚,唯陛下省察。

”不知肉味 原指被美妙的音乐所陶醉,因而辨不出肉味。

后形容专心学习,吃东西辨不出味道。

也形容生活困难,无肉可吃。

出处:《论语·述而》:“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

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步履维艰 指行走困难行动不方便。

出处:《宋史·章宗经三》:“年高艰于步履者,并听策杖,仍令舍人护卫扶之。

”明·邵景瞻《觅灯因话·桂迁梦感录》:“念见刘,颈荷欠徽,手交木叶,颜色枯槁,步履艰难。

”惨淡经营 惨淡:苦费心思;经营:筹划。

费尽心思辛辛苦苦地经营筹划。

后指在困难的的境况中艰苦地从事某种事业。

出处:唐·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诏谓将军指绢素,意匠惨淡经营中。

”长风破浪 比喻志向远大,不怕困难,奋勇前进。

出处:《宋书·宗悫传》:“悫年少时,炳问其志,悫曰:‘愿乘长风破万里浪。

’”朝升暮合 零碎卖米。

形容生活困难。

出处: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十八:“而今只好绷绷拽拽,朝升暮合过去,那得赢余。

”趁人之危 利用别人有困难时加以要挟或陷害。

出处:蒋子龙《开拓者,开拓者》十六:“金城扭头瞪他一眼:‘去你妈的!

君子不趁人之危。

’”乘风破浪 船只乘着风势破浪前进。

比喻排除困难,奋勇前进。

’”冲云破雾 冲破云层,突破迷雾。

比喻突破重重障碍和困难。

楚囚对泣 楚囚:原指被俘到晋国的楚国人,后泛指处于困境,无计可施的人。

比喻在情况困难、无法可想时相对发愁。

出处:《晋书·王导传》:“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泣邪。

”炊琼爇桂 煮玉烧桂。

比喻物价高昂。

出处:唐·林宽《献同年孔郎中》诗:“炊琼爇桂帝关居,卖尽寒衣典尽书。

”爨桂炊玉 爨:炊。

柴禾难得如桂木,米价贵得如珠玉。

形容物价昂贵,生活艰难。

出处:宋·司马光《答刘蒙书》:“月俸不及数万,爨桂炊玉,晦朔不相续。

”寸步难行 连一步都难以进行。

形容走路困难。

也比喻处境艰难。

出处:唐·杜甫《九日寄岑参》:“出门复入门,雨脚但如旧。

所向泥活活,思君令人瘦……寸步曲江头,难为一相就。

”寸步难移 连一步都难移动。

出处:元·郑廷玉《楚昭公》第四折:“想当年在小舟中,寸步难移。

”寸步千里 寸步:指距离非常短。

虽然相距只有寸步,却如同千里之隔。

比喻相见非常困难。

出处:唐·卢照邻《狱中学骚体》:“寸步千里兮相闻,思公子兮日将曛。

”胆大于身 犹言胆大如斗。

指无所忌惮。

出处:语出《旧唐书·李昭德传》载丘愔劾奏李昭德语:“臣观其胆,乃大于身,鼻息所冲,上拂云汉。

”弹尽援绝 作战中弹药用完了,援兵断绝了。

也比喻处境非常困难。

出处:宋·杨万里《钤辖赵公墓志铭》:“公挺身与兵,屡捷。

七年,粮尽援绝,势不能复支,遂率所部数千人南归。

”刀山火海 比喻极其危险和困难的地方。

出处:刘伯承《千里跃进大别山》:“此刻,面前即使横着刀山火海,我们也必须打过去。

”倒悬之急 倒悬:象人被倒挂着一样。

比喻处境极端困难。

出处:《孟子·公孙丑上》:“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如解倒悬也。

”《后汉书·臧洪传》:“北鄙将若倒悬之急。

”倒悬之苦 倒悬:象人被倒挂着一样。

同“倒悬之急”。

出处:《元史·外夷传》:“群生愁叹,四民废业,贫者弃子以偷生,富者鬻产而应役,倒悬之苦,日甚一日。

”倒悬之危 倒悬:象人被倒挂着一样。

”德輶如毛 德轻得象羽毛一样。

指施行仁德并不困难,而在于其志向有否。

出处:《诗·大雅·丞民》:“人亦有言:德輶如毛,民鲜克举之。

我仪图之,维仲山甫举之,爱莫助之。

”德輶如羽 指施行仁德并不困难,而在于其志向有否。

同“德輶如毛”。

出处:晋·张华《励志诗》之三:“仁道不遐,德輶如羽。

求焉斯至,众鲜克举。

”等米下锅 等着米来下锅烧饭。

比喻生活困难,缺少钱用。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九十九回:“我在这衙门内已经三代了,外头也有些体面,家里还过得,就规规矩矩伺候本官升了还能够,不象那些等米下锅的。

”冻解冰释 如同冰冻融化一般。

出处:《庄子·庚桑楚》:“是乃所谓冰释冻释者能乎?”多难兴邦 邦:国家。

国家多灾多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激励人民奋发图强,战胜困难,使国家强盛起来。

出处:《左传·昭公四年》:“邻国之难,不可虞也。

或多难以固其国,启其疆土;或无难以丧其国,失其守宇。

”逢山开道 形容不畏艰险,在前开路。

常与“遇水叠桥”连用。

出处:元·关汉卿《哭存孝》第二折:“三千鸦兵为先锋,逢山开道,遇水叠桥。

”逢山开路 形容不畏艰险,在前开道。

出处:元·纪君祥《赵氏孤儿》楔子:“旁边转过一个壮士,一臂扶轮,一手策马,逢山开路,救出赵盾去了。

”伏虎降龙 伏:屈服;降:用用威力使屈服。

用威力使猛虎和恶龙屈服。

形容力量强大,能战胜一切敌人和困难。

出处:清·吴璿《飞龙全传》第二回:“岂不知俺赵匡胤是个打光棍的行手,凭你什么三头六臂,伏虎降龙的手段,若遇了俺时,须叫他走了进来,爬了出去。

”扶倾济弱 倾:倒塌,这里指遇到困境的人。

扶助困难的人,救济弱小的人。

出处:元·王子一《误入桃源》第四折:“你若肯扶倾济弱,我可便回嗔作笑,一会价记着想念着。

”扶危救困 对处境危急、困难的人给以救济帮助。

出处:元·无名氏《魏徵改诏》第三折楔子:“今日个扶危救困休辞惮,疾便的牵战马上雕鞍。

”釜中生鱼 比喻生活困难,断炊已久。

出处:金·元好问《寄西溪相禅师》诗:“门堪罗雀仍未害,釜欲生鱼当奈何。

”好事多磨 磨:阻碍,困难。

好事情在实现、成功前,常常会遇到许多波折。

出处:宋·晁补之《安公子》词:“是即是,从来好事多磨难。

”金·董解元《西厢》一:“真所谓佳期难得,好事多磨。

”和衷共济 衷:内心;济:渡。

大家一条心,共同渡过江河。

比喻同心协力,克服困难。

出处:《尚书·皋陶谟》:“同寅协恭和衷哉。

”《国语·鲁语下》“夫苦匏不材于人,共济而已。

”花明柳暗 垂柳浓密,鲜花夺目。

形容柳树成荫,繁花似锦的春天景象。

也比喻在困难中遇到转机。

出处:唐·李商隐《夕阳楼》诗:“花明柳暗绕天愁,上尽重城更上楼。

”患难与共 共同承担危险和困难。

指彼此关系密切,利害一致。

出处:《礼记·儒行》:“儒有闻善以相告也,见善以礼相示也,爵位相先也,患难相死也。

”黄杨厄闰 黄杨:树木名;厄:困苦;闰:闰年。

旧时传说,黄杨木难长,遇到闰年,非但不长,反而会缩短。

比喻境遇困难。

出处:宋·苏轼《监洞霄宫俞康直郎中所居四咏》:“园中草木春无数,只有黄杨厄闰年。

”挥戈反日 挥舞兵器,赶回太阳。

比喻排除困难,扭转危局。

出处:《淮南子·览冥训》:“鲁阳公与韩构难,战酣日暮,援戈而伪(挥)之,日为之反三舍。

”挥戈返日 将戈一挥,可以使西下的太阳回转过来。

①比喻留连光景,希望白天能够延长。

②后常用以形容有能够排除困难,扭转危局的雄才大略。

毁家纾国 捐献所有家产,帮助国家减轻困难。

同“毁家纾难”。

毁家纾难 毁:破坏,毁坏;纾:缓和,解除。

捐献所有家产,帮助国家减轻困难。

扶危救困其他应用

组词

扶组词危组词救组词困组词

笔顺笔画

扶笔顺笔画危笔顺笔画救笔顺笔画困笔顺笔画

近义词

扶近义词危近义词救近义词困近义词

反义词

扶反义词危反义词救反义词困反义词

扶危救困成语接龙

正接

困而学之困勉下学困而不学困兽犹斗困心横虑困心衡虑困知勉行

反接

患难相扶疾病相扶两瞽相扶一木难扶

参考资料:成语接龙查询扶危救困成语接龙

成语词典最新查询成语

笔墨横姿跋山涉水不以为奇传神阿堵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恶贯祸盈逢场作乐干霄蔽日经纶济世沐猴冠冕面是心非铺天盖地求过于供请骸骨轻轻巧巧青霄白日鼠迹狐踪舍命不舍财矢死无贰通书达礼天下第一停滞不前万不得已熙来攘往胸无宿物云淡风轻有过之而无不及以快先睹与人方便元元本本自出机轴蛛网尘埃

成语词典大全 网址链接:https://chengyu.122cha.com/fuweijiukun8855.html

展开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