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头活水的意思解释及典故(故事)

关键字:
成语接龙

源头活水的意思源头活水的故事详细解释及典故源头活水成语接龙、组词、近义词、反义词

源头活水
拼音: yuán tóu huó shuǐ
频率: 常用
年代: 古代
词性: 中性词
结构: 偏正式
解释: 源泉里涌出的水。指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语法: 作宾语、定语;指读书越多,道理越明。
典故出处: 宋·朱熹《观书有感》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成语示例:明·海瑞《乐耕堂》:“~溢平川,桃花色香总自然。"
英文翻译: 

源头活水的意思解释及典故

源头活水在诗中的意思?

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学习运用探索,才能使自己永葆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为有源头活水来王安石故事?

出自王安石的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为有源头活水来中活的意思?

出自于宋代思想家、教育家朱熹的诗作《观书有感二首》其一,诗的全文如下: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意思是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移动。要问为什么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

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需要不断积累,就像水源头一样,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地学习、运用和探索,才能使自己永葆先进和活力。

战国末期源头活水的来源是什么?

战国末期源头活水的来源是:尽管这一时期社会动荡,兼并战争不断,给人民生活带来深重的灾难,但也促进了中原各地区……与周边族群的交流与融合,为秦汉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诸子心系天下,百家新说迭出,汇聚成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源头活水

李冰是战国时期杰出的水利专家。他在任蜀郡守期间,积极推行秦国奖励耕战的法家路线,领导当地人民兴修了一些水利工程,其中就包括驰名中外的都江堰。

秦国自商鞅变法后,由于推行法家路线,国势日强,为进一步兴修大型水利工程,迅速发展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

公元前250年左右,秦昭王任命李冰为蜀郡守。当时纵贯蜀郡的岷江水患非常严重,每到夏秋季节,洪水泛滥成灾,无数农田和房屋被淹没。李冰到任后,立即着手治理岷江的工作。

为了弄清水灾发生的原因,李冰领着儿子,邀请有治水经验的人,跋山涉水,对岷江沿岸地形和水情作了详细的调查和勘测。最后决定把玉垒山凿开,让江水分成两股流,既可分洪减灾,又可引水灌田。

成千上万的人民加入了开凿玉垒山的工程,终于把山凿开,山口宽约二十米,称为宝瓶口。把因凿宝瓶口从玉垒山分离出来的石堆叫做“离堆”。

由于宝瓶口地势高,进入宝瓶口的流量不大,在洪水季节仍然会发生水灾。李冰父子和当地百姓在反复查看地形后,找到新的办法:在距离玉垒山稍远的江心修筑一道分水堰,把岷江水流在玉垒山前分成两股,使其中一股进入宝瓶口。最后采用长二三丈、直径两尺多的大竹笼装鹅卵石的办法,在江心修筑了分水堰。

作为楚辞中最重要同时也是最动人的一首长诗,人们对《离骚》的著作权几乎没有异议,大多数人都认为,这首诗是屈原出于个人发愤目的而独立创作出的一部文学作品。可是,我们知道,先秦时代缺乏文学观念与传统。屈原又是如何独立创作出如此辉煌的诗篇,并由此把诗歌艺术推上一个顶峰的呢?

对此,汉代大儒王逸在他的《离骚经章句》中指出:《诗经》是屈原创作《离骚》的源头活水,而《离骚》正是继承和发扬了《诗经》的艺术手法,才能得如此巨大的艺术成就。他说:“《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

这一观点得到了后人的广泛接受。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简单。众所周知,王逸所处的汉代是一个膜拜儒家经典,排斥异端的时代,楚辞中所显现出的忠诚和坚贞,显然会受到儒家学者的欢迎,但楚辞的祭祀形式又与儒家思想相背离。所以王逸根本不了解楚辞的文化背景。但为了让楚辞流传下去,也只有掩盖楚辞的本来面目了。

那么,《离骚》的源头活水是什么呢?换言之,屈原是如何独立创作出《离骚》的?即《离骚》的形成模式和来源是什么?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分别加以论述:

一、《诗经》并不是《离骚》的源头活水,《离骚》有自己的形成模式及来源;

作为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成为我国诗歌艺术的开端,对后世诗歌艺术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汉代儒家学者的大力推崇下,《诗经》更是成为儒学经典,不仅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学艺术的创作,还影响了后世很多文人的精神和思想。

它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有300多篇。这些诗歌多数来自民间,也有少部分来自于上层文人;它内容丰富,涉及政治社会、爱情婚前、风俗习惯、自然天象、地理地貌、动物植物等等很多方面,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

在汉代“独尊儒术,罢黜百家”的政治文化制度之下,带有强烈巫祭色彩的梦辞却没有成为异端邪说,反而被很好地保存了下来,《诗经》的“庇护”作用可以说功不可没。在汉代大儒王逸的刻意掩盖下,楚辞最终得以保存并流传下去。可是,《诗经》并不是《离骚》的源头活水,换言之《离骚》有自己的形成模式。

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诗经》在春秋战国时代,它的功用只局限于祭祀和外交等正式的场合,被当作某种具有神圣启示性的经典来看。很多时候,《诗经》是被当作一种仪式的,主要用于诸侯朝聘宴享中的礼制,在特定的场合要使用特定的诗乐,规定严格。

例如在《礼仪 乡饮酒礼》中就有记载:

“……设席于堂廉,东上……工歌《鹿鸣》、《四牡》、《皇甫者华》。卒歌,主人献工。笙入堂下,磬南,北面立。乐《南陔》、《白华》、《华黍》……乃间歌《鱼丽》,笙《由庚》;歌《南有嘉鱼》,笙《崇丘》……”

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说:当朝中诸侯要进行宴请时,会让乐工专门歌唱《诗经》中的某些篇章,比如《鹿鸣》、《四牡》、《白华》等,而且在歌唱某一篇目时,要用笙演奏相应的曲目。这就像我们现代人在迎接贵宾时,会播放相应的“迎宾进行曲”一样,是我国传统礼仪的表现。

其次,在先秦时代,人们强调的是《诗经》的外交用处,而并非它的文学性。在《论语》中,孔子认为《诗经》“可以言”,也就是可以正式地表达自己。换言之,就是注重《诗经》中的兴、观、群、怨的教化功能,认识功能和政治功能,而并非《诗经》的抒情功能。

再次,在先秦时代,人们并未认识到《诗经》的抒情功能,《诗经》也并没有构成一个文学传统。它不是供人欣赏感叹的文学作品,而是具有外交功用的“辞令”,因此《离骚》对它进行模仿和改造是不可以想象的。事实上,《离骚》在句式,复沓,用韵及篇幅结构上都与《诗经》有巨大的差异,两者之间不可能有先后的承继关系。

最后,《离骚》并不源于《诗经》,而是有着自己的形成模式及来源,那就是以《九歌》为代表的楚地祭歌和楚地特殊的巫术祭祀文化。屈原作为楚国的三闾大夫,这一职务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宗教性质。因此,他势必会对带有浓烈情感色彩的巫术祭歌产生兴趣,并借助宗教情绪来发泄自己的感情。这样,巫术祭歌和巫祭文化,当然就会成为影响屈原创作的第一要素。

因此,我们可以说,《离骚》是屈原独立创作出来的文学作品,是屈原为寻找精神寄托和安慰而向巫术祭歌学习和借鉴后的成果,是具有很高抒情价值的文学艺术作品。那么,屈原究竟是如何独立创作出《离骚》的呢?即《离骚》是如何采用巫术祭歌的?本文将从《离骚》的内在结构,文学意象以及语言特点等方面进行详尽的分析。

二、《离骚》在内在结构上采用了巫术祭歌的结构

作为一部长篇抒情诗,《离骚》表达了屈原远大的政治抱负以及怀才不遇的悲愤,其感情异常强烈,其内容也十分繁杂。它记载了大量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以及一些巫术祭祀和神话现象。可以说,在结构上,《离骚》古今杂陈,人所莫测,非常地让人难以理解,简直可以说是摸不着头脑。

对此,人们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提出了很多种划分《离骚》段落结构的方案,但依然很难理解。于是,有些人就认为,《离骚》的结构是杂乱无章的,是不能够做划分的。其实,《离骚》是有自己的内在结构,这一结构与巫术祭歌相同。只是因为人们对楚文化的隔膜而忽视了。

从巫术祭歌的结构来看,《离骚》其实也有着完整而严密的逻辑性:即《离骚》在结构上是对以《九歌》为代表的祭歌的模仿,总体上可分为三大段。而在第二段和第三段,《离骚》和《九歌》的整体结构完全雷同。具体论述如下:

第一段是从开头到“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犹未亏”。对于这一段的主要内容,王逸认为,这是屈原在自述出生,属于传记性的情节。这一观点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和赞同。对此,本文认为,这一段是屈原在呼唤楚人祖先祝融的降临。

具体而言,就是《离骚》第一、二、三句“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是屈原在呼唤祖先祝融,是唤神之辞,这与以《九歌》为代表的巫术祭歌是一样的。

为什么要呼唤祝融呢?因为“庚寅日”为吉日,在吉日祭祀祖先是情理之中的事情。而且,庚寅日与祝融也有着特殊关系。据《史记 楚世家》记载,庚寅日是祝融忌日。对祝融而言,庚寅日是一个很有意义的纪念日。

而后的“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是屈原呼唤楚人祖先祝融降临之后的一番泣诉。此段中,他提起了大量的神祗,向不同神倾诉自己内心的悲愤。

第二段从“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曾歔欷余郁邑兮,哀朕时之不当。揽茹蕙以掩涕兮,沾余襟之浪浪。”这一段是在向神祗泣诉之后,仍心绪难平,而往“四荒”寻找神灵,向重华陈词,开始了另一次祭祀。

第三段从“跪敷衽以陈辞兮,耿吾既得此中正。驷玉虬以桀鹥兮,溘埃风余上征”到结尾“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这一段是两次神游,证明了历史上大量君臣际合的事例,抒发自己被离弃的哀愁,表达对故国和君王的依恋之情。

这三段都是一个相对完整的抒情过程,在抒情达意上也是相对独立,各自完整的。然而,连接三个段落之间的内在根据却是民间祭歌,是屈原自觉或不自觉的模仿了民间祭歌的结构。和一般祭歌在情节上分为三大段一样,《离骚》第一段先引出主祭之神祝融,第二段和第三断再索祭众神。

只不过,在《离骚》中却出现了两个主祭之神祝融和舜。这是《离骚》不同一般祭歌的一个特点。这是因为一,作为楚国祖先的祝融身份显赫,需要另一个较为显赫的神灵来陪祭,而屈原选中了地方大神舜;二,屈原身为楚族而生诸沅湘之间,出现了文化交叉;三,屈原的忧愤深广,仅仅诉诸祝融,不足以抒发其愤懑。

因此,总的来说,《离骚》在情节结构上,是对以《九歌》为代表的巫术祭歌的模仿,其中提及的神祗就相当于诗人的“起兴”。他通过“巫术祭歌”的形式,进入了一种宗教性的情愫,感情自然也会倾泻而出,这是《离骚》中祭歌结构的巨大作用。

三、《离骚》在具体情节上采用了巫术祭歌的“人神恋爱”模式;

表达和表演爱情是原始巫术祭祀的一个重要特征。具体而言就是以爱情或婚姻来诱降或娱乐神灵,从而得到神灵的庇佑,即所谓“人神恋爱”。这种巫术祭祀模式,已经被人类学的材料和现存的文化典籍证明了,而且在楚辞的《九歌》也得到了确证。

《九歌》不仅是楚地民间祭歌,而且还是感情浓烈的情歌。在其中,有很多感情的表白,是楚地人民根据自己的日常体会,在巫术祭祀仪式上采用的一种取媚神灵的祭祀手段,它不仅表现为婚姻事实,而是表现为“人神恋爱”,表现为对对方刻骨铭心的相思之情。

在楚地人民看来,男女彼此相思的感情过程远比婚姻事实更加美好,用苦苦的相思来表达“人神交接”的艰难是再合适不过的了。因此,用相思来朝神显然也是合适的。总之,在楚地的祭祀活动中,存在着和原始巫术祭祀中普遍存在的“人神恋爱”的祭祀方式。

那么,既然《九歌》中能以爱情来象征人神的交接,那么屈原当然也可以用爱情来象征君臣的离合。显然这种象征手法也是来自以《九歌》为代表的祭歌。具体而言,《九歌》中的“人神恋爱”模式表现为:(1)自炫装扮;(2)表达怨慕嫉恨之情;(3)爱情的表白;(4)神的叙述;(5)神的降临;(6)互赠信物。

这种“人神恋爱”的表达模式,在《九歌》的《云中君》和《湘君》中表现得最为明显。但是,并不是每一篇都具备这些内容,也有是在以上内容之外的,如《大司命》和《少司命》中对神的礼赞,《东君》和《河伯》中分别的感伤等,或者前后次序有所不同,然而皆相差不大。

一般来说,祭祀是一项非常具有仪式化的活动。虽然所祭祀的神灵各有特点,但祭祀方法和程序还是相对稳定的。而在《离骚》中,我“人神恋爱”的表达模式也表现为:(1)自炫装扮;(2)表达怨慕嫉恨之情;(3)爱情的表白;(4)神的叙述;(5)神的降临;(6)互赠信物。

具体来说,第一步“自炫装扮”的语句有“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离与薜芷兮,任秋兰以为佩”等;第二步“表达怨慕嫉恨之情的语句有“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等;第三步爱情的表白有“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第四步关于神的叙述的语句有“曰两美其必合兮,孰信修而慕之……日勉陞降以上下兮,求榘镬之朗同……”;第五步关于神的降临的语句有“百神翳其备降兮,九疑缤其并迎。皇剡剡其扬灵兮,告余以吉故。”第六步关于互赠信物的语句有“及荣华之未落兮,相下女之可诒。”

这些语句不能一一列举,但基本上概括了《离骚》中有关爱情的情节,事实上,对爱情的追求构成了《离骚》的基本框架,将作者所要抒发的思想感情结为一体,只不过与《九歌》相比较而言,《离骚》中的哀怨情绪悲剧气氛要更加浓烈,修辞作用也更加明显,带有屈原强烈的个性色彩,这也是《离骚》是一部文学作品,而不仅仅是一首程序性祭歌的明显区别。

四、《离骚》的文学意象和语言风格也与巫术祭歌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虽然《离骚》在情节结构上和巫术祭歌非常相同,但是《离骚》毕竟不是程序性的祭歌,而是一首杰出的诗篇。那么,作为诗歌的另两大要素——意象和语言,它与巫术祭歌是否也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呢?

首先,在《离骚》中我们很容易发现,它员一个由众多香草所组成的意象的世界。香草的频繁出现,一向被认为是屈原品德人格的外在表现,受到历代文人的推荐。而《离骚》中这些“香草形象”的来源就是巫术祭祀中的仪式。

其次,在《离骚》中出现的香草共有十八种:江蓠,芷,兰,莾,椒,菌,桂,蕙茝,荃,留荑,揭车,杜衡,菊,薜荔,胡绳,芰,荷,芙蓉。这十八种香草,有11种与《九歌》中出现的香草是相同的。显然,这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来自同一种自然观,因为在初民眼中,巫术与祭祀用品都是神圣的。

事实上,除了歌舞,香草在巫术活动中也具有重要意义。在原始的祭祀活动中,除了歌舞之外,巫觋们反复吟唱着香草的美洁,以达到娱乐众神的目的,因此,《离骚》中的香草传统肯定也来自传统的巫术仪式:即《九歌》只是楚地祭歌中的一组,《离骚》中的香草自然也是来自巫术祭歌。

再次,美丽芬芳的花草是怎么用于祭祀的呢?对此,《九歌 东皇太一》中有记述:

“瑶席兮玉瑱,盍将把兮琼芳。蕙肴蒸兮兰藉,奠桂酒兮椒浆。扬枹兮才附鼓,疏缓节兮安歌,陈竽瑟兮浩倡。灵偃蹇兮姣服。芳菲菲兮满堂。五音纷纷兮繁会,君欣欣兮乐康。”

在这一段文字中非常完整的保留了楚地祭祀歌舞的场面,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女巫们在祭祀仪式上,一面准备好用蕙兰桂椒制作的祭品,一面手持香草,或许身上也缀满鲜花,在纷繁的音乐声中尽情地歌舞,目的就是使神灵体会到快乐的气氛。

可以说,香艳的花草是被作为巫术仪式的象征的。它即是祭祀歌舞的重要道具,又是招来神灵的祭品的重要部分。在某种程度上,花草就意味着祭祀行为,在一个特定的时期内,花草与巫术祭祀是不可分离的。

最后,花草为什么会成为祭祀的圣物呢?一般来说祭祀的目的就是通过种种手段来与神交通,并使神灵感到愉快,而献祭在任何文化阶段的祭祀中都是存在的。事实上,世界各民族都有用芬芳植物作为祭品的时期,香草具有浓郁的香味,人们用香草来祭祀神灵,其实主要也是源于气味的考虑。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离骚》之所以会运用大量的香草,正是因为《离骚》是源于楚地的巫术祭歌。除了在意象上大量采用具有巫术祭歌特征的“香草”以外,在语言上,《离骚》也具有很强的巫术祭歌特点。

关于楚辞的语言特点,宋代学者黄伯思在《东观余论 翼骚序》这样评论道:

“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若些,只,羌,谇,蹇,侘傺者,楚语也。顿锉悲壮,或韵或否者,楚声也……”

这段引文中,黄伯思所说的“楚语”,根据《左传》等文献记载,和中原并没有什么两样。所以这个“楚语”并不是楚国专用于祭祀和诗歌的语言。事实上,真正用于《离骚》的“楚语”是带有很明显地方特色和韵味的楚地的语助词,即带有天然性的土著祭歌。而这些“语言”才是屈原《离骚》的独特所在。

除了在语言上大量采用祭祀词语以外,在《离骚》中还存在着一些很特殊的句子,这些句子虽然不是十分清晰,但是在平衡诗歌结构上却有不小的作用,而它们是来自巫术祭歌中的套语。这些套语是巫术祭祀仪式本身所固有的,只要仪式在进行,它就总要出现。

换言之,这些套语是约定俗成的,有着自然的规定性,是巫术祭祀仪式在语言方面的标志,是为了表明仪式的程序和细节,是为了唤起参与者的特定情绪。而在《离骚》中就存在着不少这类套语。例如:

“来吾导夫先路”“朝发轫于苍梧兮,夕余至乎县圃。”

“吾将济于白水兮,登阆风而緤马。”“朝发轫于天津兮,夕余至乎西极。”

“百神翳其备降兮,九疑缤其并迎。”“聊逍遥以相羊,聊浮游以逍遥”……

总之,大量具有巫术祭歌色彩的香草意象的运用,以及富有特色的土著祭歌的语言,是构成《离骚》整体风格的重要因素。而祭祀套语的应用又使《离骚》回环反复,韵味悠长,加强了诗歌的抒情效果,具有很强的装饰性,使《离骚》显得绚丽多彩,神秘瑰伟。

五、结语:《离骚》是一部带有强烈巫术祭歌色彩的伟大诗篇

在对《离骚》的结构,情节,意象,语言等进行分析以后,我们基本可以确定,《离骚》在形式上正同于以《九歌》为代表的民间巫术祭歌。可以说,没有民间巫术祭歌,就没有《离骚》,即《离骚》的源头活水不是《诗经》以及其他先秦文学典籍,而是楚地特有的巫术祭歌。

由此,我们也可以明白,为什么《离骚》在没有文学传统和文学观念的先秦时代,会突然达到诗歌艺术的顶峰。因为它是属于另一个传统巫祭文化。尽管我们不能断定《离骚》到底是真的为祭祀所用,还是仅仅出于屈原个人的模拟,但我们可以肯定的是,作为主人公,屈原在其中投入了自己的满腔激情。

而且,《离骚》采用民间祭歌的目的十分明确,就是要让神灵对自己的世俗遭遇给予一个公正的裁决,让自己悲伤的心灵得到慰藉。可以说,《离骚》之所以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就因为它是屈原以“楚地巫术祭歌”为源头活水,是一部具有强烈巫术祭歌色彩的伟大诗篇。

“为有源头活水来”是什么意思?

释义: 因为有不容易枯竭的水源不停地为它输送活水。

出处: 宋·朱熹《观书有感二首·其一》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译文: 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清澈明净,天光、云影在水面上移来移去。

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不容易枯竭的水源不停地为它输送活水。

赏析: 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诗。

全诗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池塘并不是一汪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

这就和一个人在读书中明白问题、获得新知识而有所收益时的情形相似。

“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活水”是什么意思?

第一个平仄是不影响格律的,此处只能从意思入手,为这里是“因为”的意思,读wèi。

源头活水其他应用

组词

源组词头组词活组词水组词

笔顺笔画

源笔顺笔画头笔顺笔画活笔顺笔画水笔顺笔画

近义词

源近义词头近义词活近义词水近义词

反义词

源反义词头反义词活反义词水反义词

源头活水成语接龙

正接

水波不兴水碧山青水菜不交水滴石穿水大鱼多水到鱼行水底捞明月水底捞月水底捞针水底摸月水底纳瓜水到渠成水覆难收水过地皮湿水光接天水光山色水火不避水火兵虫水火不辞水火不容水火不相容水火无交水火无情水火相济,盐梅相成水火之中水洁冰清水浆不入水晶灯笼水尽鹅飞水净鹅飞水尽山穷水阔山高水枯石烂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水陆毕陈水落归漕水落归槽水流花落水流花谢水陆俱备水里纳瓜水落石出水绿山青水来伸手,饭来张口水来土掩水流云散水陆杂陈水磨工夫水磨功夫水满金山水漫金山水母目虾水木清华水米无干水米无交水明山秀水满则溢水牛过河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水泼不进水佩风裳水穷山尽水清无鱼水乳交融水乳之契水宿风餐水深火热水石清华水剩山残水色山光水宿山行水送山迎水土不伏水土不服水天一色水泄不漏水楔不通水泄不通水泄不透水秀山明水性随邪水性杨花水月观音水月镜花水月镜像水远山长水远山遥水长船高水涨船高水中捞月水至清则无鱼水中著盐水中捉月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反接

本本源源拔本塞源端本澄源杜弊清源端本清源端本正源反本溯源返本还源极本穷源家学渊源枯本竭源裂冠毁冕,拔本塞源木本水源穷本极源溯流从源溯流徂源溯流穷源溯流求源溯流追源世外桃源探本穷源探本溯源推本溯源推究根源讨流溯源沿波讨源有本有源饮流怀源沿流溯源沿流讨源异派同源饮水辨源饮水思源饮水知源正本清源追本穷源追本求源正本澄源正本溯源追本溯源追根查源追根穷源追根求源追根溯源酌水知源左右逢源

参考资料:成语接龙查询源头活水成语接龙

成语词典最新查询成语

不当不正苞苴公行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半死辣活彻上彻下崇雅黜浮独立难支箪食豆羹斗筲之徒恩断意绝二龙戏珠发言盈庭高壁深垒呼牛也可,呼马也可举鼎绝脰啾啾唧唧明火执杖美酒佳肴渺无人踪千古奇冤去危就安守身若玉无稽之言西风落叶燮和天下星流霆击倚门卖笑雍容典雅缘文生义一坐皆惊铢积丝累自相戕贼

成语词典大全 网址链接:https://chengyu.122cha.com/yitahutu36280.html

展开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