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意思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故事详细解释及典故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成语接龙、组词、近义词、反义词
-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 拼音: yòng zhī zé xíng,shě zhī zé cáng
- 频率: 一般
- 年代: 古代
- 词性: 中性词
- 结构: 复句式
- 解释: 用:任用;行:做,实行;舍:不用;藏:退隐。任用就出来做事,不得任用就退隐。
- 语法: 作定语;用于处事。
- 典故出处: 春秋·鲁·孔丘《论语·述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
- 成语示例:
- 英文翻译: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意思解释及典故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意思?
用的时候还有用,丢弃的时候不如藏着。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一骑出重关,佳音咫尺间”具体什么意思?
哈哈恭喜恭喜!
上签。
简单理解“〔动静皆宜,独担一面过关斩将,佳音讯息频传而来…。
) ”
孔子说:“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孟子说:“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谈谈你对儒家处理仕与隐的理?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也就是成语所说的“用行舍藏”或“用舍行藏”,它最为精炼地表达了儒者对于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出仕与退隐,入世与出世,进与退的政治选择与人生态度。
这里面所蕴含的,一方面是进退之间深刻的内在矛盾,另一方面也显示了儒学通权达变的思想方法和精神气度。
孔子另外还多次说:“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泰伯》) “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卫灵公》)孟子也说: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尽心上》)所有这些说法,其实都是“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意思。
问题在于,“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虽然懂得用行舍藏的道理,但真正面对现实,落实到每个人身上,不仅用舍不由你,就是行藏也往往是你无可奈何的呀!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正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居住在天下最广大的居所里,站立在天下最正大的位置上,行走在天下最广阔的道路上,能实现志向就与百姓一起去实现,不能实现志向时就独自施行这一个原则,富贵不能使他折腰,贫贱不能使他改变,武力不可以使他屈服,着就是大丈夫!
孟子表现出强烈的自尊自强精神和一定程度上的人格独立。
他指出,君子不能因外在的环境而改变自我的道义准则.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意思?
被任用就施展抱负,不被任用就藏身自好
古文“用之则行,舍之则哉,惟我与尔赴有夫!”翻译?
【原文】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
【译文】 孔子对颜渊说:“被任用就施展抱负,不被任用就藏身自好,只有我和你才能这样吧!”
巜论语》述而第七妙句?
7.1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7.2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7.3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7.4 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7.5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7.6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7.7 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7.8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述而第七》
此篇以“述而”为篇名,讲的是孔子的教与学。我们不妨可以把这一篇看作是孔子的人生自述。“不作”意指创作,我理解孔子“述而不作”既是孔子谦虚的说法,也是对教学真实要求的描述。实质上孔子的很多思想都是创造性的,只是他没有通过文字的形式表现出来罢了。孔子一生学不厌、教不倦,堪称万世师表,道理就在于此。
【原文】7.1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译文】孔子说:“我阐述而不创作,相信并喜欢古代文化,我私自把自己比作老彭。”
【解读】这一章孔子谈论的是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述说的是继承的问题,作是创作的问题。孔子之所以述而不作,是因为在古代创作是圣人之事,只有天子才能制礼作乐。孔子这样说一方面是自谦,另一方面是讳言这件事。但也正因如此,孔子被后世称为“素王”,就是因为他无天子之位,却又具有天子之德。
【原文】7.2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译文】孔子说:“把所见所闻默默地记在心里,努力学习不满足,教导别人不知疲倦,对我来说还有困难吗?”
【解读】这一章谈论的是孔子对教与学的态度。我们可以看到孔子的所见所闻皆是所学的内容,不像今日的学人,唯独学在课堂和书本,今天的人厌学之风不在少数,而孔子能做到不厌学实在是难能可贵。而对于教师而言,其难能可贵之处就在于没有职业倦怠,孔子做到了,而今天的老师没有职业倦怠的却不多。所以,孔子才说对我来说没有什么困难的了。这是一种难得的人生态度,孔子注意到了教与学都从兴趣出发,所以从容自在。
【原文】7.3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译文】孔子说:“不修养自己的品德,不讲习学问,学到了知识却不能实践,有了缺点不能改正,这是我所忧虑的啊。”
【解读】从这一章我们可以感觉到,孔子对学习的本质的认识,他所忧虑的其实就是生命的成长问题。修德,讲的是道德修养问题,需要日日精进、持之以恒;讲学,说的是学习的内容要不断的实践、温故而知新;徙义则是活学活用、知识迁移的问题;改不善就是在好的方面日日精进的基础上,从不好的方面查找自己的不足,一点一点地改进。孔子的人生目标是不断地完善自己,做一个全人。从孔子的思想体系来看,有人说这一章说的是“仁智义勇”四项美德,也是有道理的。
【原文】7.4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译文】孔子闲暇的时候,容貌舒缓,和蔼可亲,潇洒自如。
【解读】这一章记述的是孔子闲暇时的情态,孔子的教育思想重视言传身教,所以孔子的日常表现也成为弟子学习的典范。孔子的行为仪态表现了很高的教养,没有我们今天的一些人处闲暇时的那种无聊与寂寞。
【原文】7.5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译文】孔子说:“我衰老的太快了!我好长时间没有再梦见周公了!”
【解读】孔子的慨叹是对人生与时事的慨叹。孔子一方面慨叹时间流逝之快,一方面慨叹自己一生的梦想就是恢复周礼。
【原文】7.6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译文】孔子说:“一个人应该以道为志向,以道德为立身之基,依凭仁的要求,游憩于‘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之中。”
【解读】孔子讲的是一个人的人生志向、成长的依据、过程中的依凭在人成才过程中的关系。“志”是“志向”,是人生的终极目标,是对人的内心而言,内心专一向往;“据”是“据守”,是对行动而言,行动守一不改;“依”是生命过程中的“依凭”,是“不违背”,朝向目标始终不变。在这样一个总体的人文素养的基础之上,从容自在的游憩于六艺的技能之中。于此,我们还可以认识到做人处事与学习技能的辩证关系。
【原文】7.7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译文】孔子说:“凡是能带一束干肉来我这里的,我从没有不加以教诲的。”
【解读】这一章说的是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还有一种解释是说,十五岁以上的人,没有不教诲的。这里束脩是指古人十五岁的时候,可以行束带修饰之礼。
【原文】7.8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译文】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求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告诉他墙的一角,他不能推知其他的三个墙角,就不再教他了。”
【说明】朱子注,“愤”是心求通而未得,“悱”是口欲言而未能。孔子的启发式教学,对后世有很深刻的影响。但后人也片面的理解了“启发”的问题,教学中实施启发需要恰当的时机,需要老师熟悉和了解学生,需要学生的主动思考。启发的前提是师生都在情境之中,不是今天的强硬启发。古人对学习很注重学、思、悟,“学”“思”是启发的前提,“悟”是启发的结果。善教的人启之待时,因势而导;善学的人思而能悟,悟而能得,博能返约。
【原文】7.9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子于是日哭,则不歌。
【译文】孔子在有丧事的人旁边吃饭,不曾吃饱过。孔子在这一天哭泣,就不再唱歌。
【解读】这一章记载的是孔子在丧事中的行为表现。未尝饱、不歌即是那样环境中礼仪的需要,也是因为内心的悲戚使然。
【原文】7.10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为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译文】孔子对颜渊说:“有能用我的思想的我就推行它,没有用我的思想的我就把它隐藏起来,只有我和你是这样的啊!”子路说:“老师率领军队需要谁和你在一起呢?”孔子说:“赤手空拳和老虎搏斗,徒步涉水过河,死了也不后悔的人,我是不愿意和他在一起共事的。我需要的人一定是临事小心谨慎,认真谋划而能成功的人。”
【说明】用舍行藏需要一个人的不断学习和修养,既需要有知识的积累,更需要具有超脱的心境。那些怀才不遇的人之所以不遇与这样的心境缺失有关。这一章我们还可以看出孔子的情感表达,孔子与颜渊是心灵的知己,而子路自知学问不及颜回,于是便以己长想博得老师的喜爱和认同。但孔子却告诉子路,他愿意和临事而惧好谋而成的人共事,单纯的勇敢他是不赞成的。朱熹的注讲:“惧,谓,敬其事。成,谓成其谋。”
【原文】7.11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译文】孔子说:“财富如果通过正路而求得,即使是从事低贱行业,我也愿意做。如果不符合正路的财富即使可求,我也愿意遵从我走正路的所好。”
【解读】古语有“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说法。正道来的钱财,即使地位低贱也会心安。不走正道、不择手段得来的钱财,内心总会不安。孔子的意思是告诉我们要凭借自己的本事赚钱,而不要投机取巧、不择手段。执鞭之士有人解释为把守城门的人,也有人解释为为王侯开路的人。具体指的是什么已经不重要,只是代表社会地位低贱的人。尽管社会地位递减,但通过这样的工作赚钱,是正途得来的,所以就应该愿意去做。
【原文】7.12子之所慎:齐,战,疾。
【译文】孔子谨慎对待的事情是:斋戒,战争和疾病。
【解读】孔子为什么非常谨慎认真地对待这三件事?我的理解是这三件事都事关人的生命,体现了孔子的生命观念。斋戒就是古人祭祀前的沐浴更衣,这样做是要使自己保持一种虔敬的心情。它涉及了一个人的精神世界和人生信仰,这又决定了人的生命质量,所以孔子要谨慎年对待。战争更与大多数人的生命相关,不单是直接参与战争的士兵的生命,还有老百姓的疾苦与社会的安定。至于疾病也是一样,对待疾病的态度也体现了每个人不同的人生境界。孔子时代的医疗水平不可与今日同日而语,有人说“每一次得病都是一次生命的修炼”,这句话对有心人来说是非常正确的。在孔子的那个时代,其医疗水平能做到的并不多,每一次疾病大概都会与死亡接近一次,谨慎地对待也就是认真的思考生命的意义。
【原文】7.13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译文】孔子在齐国的时候听到《韶》乐后,三个月不知道肉的味道。他说:“想不到《韶》乐带给我的快乐能达到这样的境界啊!”
【解读】孔子曾评价韶尽善尽美,也正是因为韶乐尽善尽美,所以孔子一下子便进入了音乐的境界,忘记了一切,以至于三个月都不知道肉的味道。显而易见韶乐的美妙超过了肉味的美妙,才使孔子这样的。孔子对音乐的学习也是发愤忘食、乐而忘忧啊!我们还可以看到孔子发现的快乐!
【原文】 7.14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
【译文】冉有说:“老师想要帮助卫国君主吗?”子贡说:“哦,我去问问。”子贡进入老师的屋子问:“伯夷叔齐是什么样的人?”孔子说:“他们是古代贤德的人。”子贡又问:“他们有怨悔吗?”孔子回答说:“他们追求仁并且得到了仁,还有什么怨悔呢?”子贡走出老师的屋子后说:“老师是不会帮助卫国君主的。”
【解读】这一段话背景很复杂,反映的问题也很多。这是孔子带领学生周游列国到卫国的时候发生的事情。当时的卫君是卫出公辄,是卫灵公的孙子。因为南子的关系,卫灵公驱逐了太子蒯聩,蒯聩逃往晋国。灵公死后辄立为国君。这个时候晋国又把蒯聩送回卫国,与卫出公争夺君位,蒯辄拒不让位。反映的是国君祖孙三代的复杂关系,尤其是父子之间的关系。而伯夷叔齐的故事反映的则是这兄弟俩对君位相互推让的事实。长期的呆在卫国不走,冉有就猜想老师可能要在卫国帮助卫君做事,为证明这个猜想的真假,聪明善言的子贡便决定问问老师。而子贡的发问不像子路直来直去,总是很委婉。他拿伯夷叔齐的历史故事来问老师,最后得出结论老师不会帮助卫君,就是因为他的老师也是求仁的人,而卫君的行为算不上是仁的行为。
【原文】7.15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译文】孔子说:“吃粗粮,喝凉水,枕着胳膊自由自在地躺在天地之间,乐趣就在这样的情境之中。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财富、权力和社会地位,对我来说就好比天空的浮云。”
【解读】这一章反映的是孔子的人生态度和人生追求。即使粗茶淡饭,能够自由自在的面对生活,这就是孔子的快乐。孔子并非一概反对和轻视财富与权贵,但不符合道义的财富与权贵,即便是轻而易得孔子也会不要。
【原文】7.16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译文】孔子说:“如果我再年轻几岁,五十岁的时候就学《周易》,这一辈子也就不会有大的过错了。”
【解读】孔子晚年喜欢读《易经》吗“韦编三绝”说的就是孔子读《易经》的事情。从孔子的话语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孔子对《易经》的评价之高。《易经》位列众经之首,讲的就是人生的规律。
【原文】7.17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译文】孔子使用标准化的场合,诵读《诗》、《书》,执行礼事,都说标准话。
【解读】雅言,就是今天的普通话,标准语言。执礼,与今天的主持人差不多。孔子和重视不同场合的礼节和个人的形象问题。
【原文】7.18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译文】叶公向子路打听孔子是什么样的人,子路没有回答。孔子对子路说:“你怎么不说,他这个人发奋用功忘记了吃饭,快乐起来把一切忧虑都忘了,就连他自己要老了都不知道呢。”
【解读】这一章也是孔子自述心志。我们通过孔子的自我评价,可以感受到一个人成长和进步最重要的品质就是用心专一、心不二用。国学大师钱穆老先生在华西大学文化讲座讲演辞中分析到中国文化主孝,中国之教在青年,援引孔子的这句话评价孔子说,孔子终身常带一种青年气度。
【原文】7.19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译文】孔子说:“我不是生下来就知道一切的人,我是爱好古代文化并能勤敏地追求的人。”
【解读】孔子把对知识的掌握大致分成了“生而知之、学而知之、困而知之、困而不学”四种类型。他坦承自己不是生而知之这一类型的人,那么,他属于哪种类型的人呢?“好古,敏以求之者也”,显而易见是属于“学而知之者”。
【原文】7.20子不语怪、力、乱、神。
【译文】孔子不谈怪异、暴力、叛乱、神异。
【解读】谢氏曰:“圣人语常不语怪,语德而不语力,语治而不语乱,语人而不语神。”意思是说修养高的人不谈论规律以外不着边际、不彰显智慧的东西。我还以为孔子之所以不语怪力乱神,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孔子认识到人生有限,而知识无限,让更多的时间被怪力乱神占用不值得。体现了孔子生命意识的紧迫感。
【原文】7.21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孔子说:“三人同行,一定会有我值得学习的。选择好的方面向他学习,选择不好的地方改进我自己。”
【解读】孔子自述自己的学习与修养的方法。与见贤思齐是一个意思。对知识的学习与道德修养的提高在实践中有三方面的重要因素,一个是选择问题,就是择善而从,而不是不加区别地统统照收。一个就是日积月累。还有就是始终如一。三者很好的结合在一起,没有不成功的道理。
【原文】7.22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
【译文】孔子说:“上天把好生之德赋予了我,桓魋能把我怎么样呢?”
【解读】孔子周游列国,来到宋国的时候被桓魋所困。桓魋是宋桓公的后代。这句话就是孔子在这个时候向弟子们说的。
【原文】7.23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译文】孔子说:“你们以为我有什么隐瞒你们吗?我没有什么隐瞒的!我没有什么事情是不可告诉你们的,这就是我孔丘的为人啊。”
【解读】师生之间,光明磊落、坦坦荡荡。
【原文】7.24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译文】孔子以文行忠信教育学生。
【解读】文行忠信总体上来说是做人的基本要求,因此孔子的教育更多的是做人的教育,是道德教育,也是身体力行的教育。
【原文】7.25子曰:“圣人,无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
【译文】孔子说:“圣人,我是看不到了,能见到君子就可以了。”孔子又说:“善良的人我是看不到了,能见到持之以恒的人就可以了。从无到有,从虚到盈,从约到泰,最难的就是持之以恒啊!”
【解读】我以为这一章是孔子要告诉大家一个走向成功的道理,就是要有毅力,要持之以恒、始终如一。
【原文】7.26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译文】孔子钓鱼而不用大网捕鱼,打鸟不打归巢的鸟。
【解读】孔子的行为体现了环保和持续发展的精神,体现了对生命的尊重。
【原文】7.27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译文】孔子说:“大概有不学习就能创造的人吧,但我不是这样的人。多听,选择好的跟从,多看并记在心里,知道这些是次一等的智慧。”
【解读】有不知而作之者应该就是孔子所说的生而知之者。从知识的整体和认知的规律来看,确实存在着个别的知识,个别的人有生而知之的情况,这种情况就是天赋。这种天赋大多来自家庭文化的熏习和遗传,孔子的人生经历没有这样的条件,孔子坦承自己知识和智慧的获得就是通过不断努力学习获得的。
【原文】7.28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近,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
【译文】互乡这个地方的人难于人交谈,一个少年却的道孔子的接见,学生们都疑惑不解。孔子说:“我们赞许他的进步,不赞成他的退步,何必太过分?人家改正自己的不足以求进步,我们赞许他能改进自己的不足,不要死抓住他的过去不放。”
【解读】这一章讲的是孔子如何辩证的看待一个人的过往和未来,这种态度是客观公正的,因为人是变化成长的。
【原文】7.29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译文】孔子说:“仁离我们很远吗?我想要做到仁,仁就来了!”
【解读】仁与个人的修养相关,它是一个很高的人生境界。虽然很高,但只要我们想做一个仁人,仁就会来到我们的身上。
【原文】7.30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译文】陈司败问:“鲁昭公懂礼吗?”孔子回答说:“懂礼。”孔子走后,陈司败作揖来到巫马期身边,对他说:“我听说君子是没有偏私的,难道君子还包庇别人的错误吗?鲁君在吴国娶了位夫人,是国君的同姓,称她为吴孟子。要说鲁君懂得礼,还有谁不懂得礼呢?”巫马期把陈司败的话告诉了孔子。孔子说:“我是幸运的。偶尔有过错,人家一定会知道。”
【解读】孔子不是不知道鲁君不知礼,但孔子为什么回答陈司败的问题还说鲁昭公知礼呢?原因就是作为下级不能说上级的不是,这是礼的要求,也是做人的基本修养。这样的过错,不是孔子本人故意为之的。这个事例有似于我们今天生活中的有些事情,上下级共事,作为下属是不可以随便在公开的场合谈论上级的不是的,这是处理好上下级关系的很重要的方面。
【原文】7.31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
【译文】孔子与人一起唱歌,如果听到好歌,就一定请他再唱一遍,然后和他一起唱。
【解读】孔子是有心的人,凡是发现新的东西、好的东西,他都愿意学习。唱歌也是如此。
【原文】7.32子曰:“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译文】孔子说:“理论知识我大概和别人差不多。身体力行做个君子,我还没有完全做到。”
【解读】躬行君子是永远在进行中的事情,所以孔子说“未之有得”。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很复杂,尤其是做人的实践问题,做人的实践问题永远是一个过程,是进行时,而不是结果。
【原文】7.33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译文】孔子说:“如果说圣和仁,我是不敢当的。我只不过是努力朝着这个方向不厌烦的去做,不知疲倦地教导他人这样做而已。”公西华说:“这正是我们这些学生学不来的。”
【解读】成圣和成仁是孔子育人的终极目标,孔子自己努力的朝向这个目标,并把这个目标贯穿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从这个个过程看教育无疑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因此,成就着一个终极的教育目标,需要的不但是坚持不懈的教育,也需要坚持不懈的学习。
【原文】7.34子疾病,子路请祷。子曰:“有诸?”子路对曰:“有之。《诔》曰:‘祷尔于上下神祇。’”子曰:“丘之祷久矣!”
【译文】孔子得了重病,子路请求向鬼神祈祷。孔子说:“有这样的事情吗?”子路回答说:“有这事。祈祷文上说:‘向天地神灵祈祷’。”孔子说:“我已经起到很久了!”
【解读】这里我们需要看到的是子路对老师的敬重和爱戴,包括他希望老师早日康复的急切心情。
【原文】7.35子曰:“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
【译文】孔子说:“奢侈浪费就会不谦逊,节俭就会过于鄙陋。与其不谦逊还不如简陋一些。
【解读】孔子的意思还是围绕着礼的要求来说的,过分的铺张会目中无人,就有越礼的嫌疑,过分的节俭虽然也达不到礼的要求,但总比越礼要好些。涉及了两难之中的选择问题了。
【原文】7.36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译文】孔子说:“君子的心胸宽广坦荡,小人的心胸狭窄经常忧愁。”
【解读】君子看大局,小人只是关注个人的喜怒哀乐,所以两种人生状态表现了不一样的格局与气度。
【原文】7.37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译文】孔子温和而又严肃,有威严而不凶猛,恭敬而又安详。
【解读】这一章讲的是孔子的神态,具备这样的品格需要长期的修养。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是“是什么意思?
是:这样孔子对颜渊说:有能任用我的,我就把治国平天下的大道推行于世;不能任用我时,就将这些治国平天下的大道,藏之于身.只有我与你能做到这样啊!
上范资政书译文?
上范资政书
资政给事:夫学者之于道,非处其大要之难也。
至其晦明消长、弛张用舍之际,而事之有委曲几微,欲其取之于心而无疑,发之于行而无择;推而通之,则万变而不穷;合而言之,则一致而已。
是难也,难如是。
故古之人有断其志虽各合于义,极其分以谓备圣人之道则未可者。
自伊尹、伯夷、展禽之徒所不免如此。
而孔子之称其门人,曰德行、文学、政事、言语,亦各殊科,彼其材于天下之选,可谓盛矣;然独至于颜氏之子,乃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
”是所谓难者久矣。
故圣人之所教人者,至其晦明消长、弛张用舍之际,极大之为无穷,极小之为至隐,虽他经靡不同其意。
然尤委曲其变于《易》,而重复显著其义于卦爻彖象系辞之文,欲人之自得诸心而惟所用之也。
然有《易》以来,自孔子之时,以至于今,得此者颜氏而已尔,孟氏而已尔。
二氏而下,孰为得之者欤?甚矣,其难也!
若巩之鄙,有志于学,常惧乎其明之不远,其力之不强,而事之有不得者。
既自求之,又欲交天下之贤以辅而进,由其磨砻灌溉以持其志、养其气者有矣。
其临事而忘、其自反而馁者,岂得已哉?则又惧乎陷溺其心,以至于老而无所庶几也。
尝闲而论天下之士,豪杰不世出之材,数百年之间未有盛于斯时也。
而造于道,尤可谓宏且深,更天下之事,尤可谓详且博者,未有过阁下也。
故阁下尝履天下之任矣。
事之有天下非之,君子非之,而阁下独曰是者;天下是之,君子是之,而阁下独曰非者。
及其既也,君子皆自以为不及,天下亦曰范公之守是也。
则阁下之于道何如哉!
当其至于事之几微,而讲之以《易》之变化,其岂有未尽者邪?夫贤乎天下者,天下之所慕也,况若巩者哉?故愿闻议论之详,而观所以应于万事者之无穷,庶几自寤以得其所难得者,此巩之心也。
然阁下之位可谓贵矣,士之愿附者可谓众矣,使巩也不自别于其间,岂独非巩之志哉?亦阁下之所贱也。
故巩不敢为之。
不意阁下欲收之而教焉,而辱召之。
巩虽自守,岂敢固于一耶?故进于门下,而因自叙其所愿与所志以献左右,伏惟赐省察焉。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是“是什么意思?
是:这样孔子对颜渊说:有能任用我的,我就把治国平天下的大道推行于世;不能任用我时,就将这些治国平天下的大道,藏之于身.只有我与你能做到这样啊!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其他应用
组词
用组词之组词则组词行组词舍组词之组词则组词藏组词笔顺笔画
用笔顺笔画之笔顺笔画则笔顺笔画行笔顺笔画舍笔顺笔画之笔顺笔画则笔顺笔画藏笔顺笔画近义词
用近义词之近义词则近义词行近义词舍近义词之近义词则近义词藏近义词反义词
用反义词之反义词则反义词行反义词舍反义词之反义词则反义词藏反义词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成语接龙
正接
藏锋敛锷藏锋敛锐藏锋敛颖藏垢纳污藏弓烹狗藏龙卧虎藏怒宿怨藏器待时藏巧于拙藏头护尾藏头亢脑藏头露尾藏头漏影藏污纳垢藏形匿影藏之名山藏诸名山藏诸名山,传之其人藏踪蹑迹藏贼引盗反接
备而不用百无一用楚才晋用楚材晋用才大难用材大难用大才小用大材小用大计小用恩威并用废物利用刚愎自用刚褊自用刚戾自用古为今用狠愎自用厚生利用活学活用谨身节用谨行俭用宽备窄用宽打窄用量才录用量材录用破格录用破格任用强本节用潜龙勿用弃瑕录用弃瑕取用少吃俭用省吃俭用省吃节用试才录用省吃细用神机妙用师心自用私心自用调停两用物尽其用心不两用刑措不用小才大用学非所用兴利节用心无二用一搭两用一夫之用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言听计用洋为中用一心二用锥刀之用中看不中用专款专用恣睢自用参考资料:成语接龙查询: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成语接龙
成语词典最新查询成语
爱才若渴不当不正百感交集不愧不怍比目连枝鞭辟近里白日作梦秉文经武捕影拿风餐风咽露槌骨沥髓楚歌之计持久之计迟暮之年重足而立砥锋挺锷独是独非遁世绝俗登山越岭都头异姓分文不受翻云覆雨管窥之说规求无度鬼头鬼脑桂子兰孙横恩滥赏花街柳陌含明隐迹狐裘羔袖蕙心兰质衡阳雁断话中带刺黄钟大吕好自为之急不及待脚不沾地奸回不轨击节称赏蒹葭之思进利除害酒囊饭桶九十春光简贤附势君子协定金昭玉粹泪迸肠绝两道三科论德使能类聚群分磊落不羁老罴当道柳巷花街绿衣使者靡然成风漠然置之蹑脚蹑手拈花摘叶糯米团子你争我夺呕心滴血翩翩公子仆旗息鼓弃暗投明乞儿马医气冠三军棨戟遥临穷日之力敲山震虎琼枝玉叶人喊马嘶人事不醒如埙如篪如月之恒,如日之升三夫之言殊功劲节上梁不正拾人涕唾三人行,必有我师三衅三浴三写易字岁月蹉跎谈辞如云贪利忘义贪声逐色痛心泣血微服私行望峰息心往古来今无可比伦为民请命忘形之契望子成龙悬肠挂肚行财买免小道大成兴废继绝心服口服新婚宴尔形禁势格询谋咨度信使往来熏天赫地相形见绌羞与哙伍一斑半点鹬蚌相争偃革倒戈一言不发酝藉风流有口无心月明千里易如翻掌冶容诲淫一往而深一窝蜂淫猥下流鹦鹉学舌尤物移人优游不断一饮而尽忠臣义士众口烁金装腔作势贞松劲柏朝施暮戮雉头狐腋宅心知训成语词典大全 网址链接:https://chengyu.122cha.com/7_3_zhiyuan376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