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其谊不谋其利的意思解释及典故(故事)

关键字:
成语接龙

正其谊不谋其利的意思正其谊不谋其利的故事详细解释及典故正其谊不谋其利成语接龙、组词、近义词、反义词

正其谊不谋其利
拼音: zhèng qí yì bù móu qí lì
频率: 生僻
年代: 古代
词性: 中性词
结构: 复杂式
解释: 正:合于法则的;谊:通“义",合宜的道德、行为;谋:图谋。言行合乎正义,不谋个人私利。

语法: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典故出处: 《汉书·董仲舒传》:“夫仁人者,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是以仲尼之门,五尺之童,羞称五霸,为其先诈力,而后仁义也。"
成语示例:
英文翻译: 

正其谊不谋其利的意思解释及典故

正其谊谋其利意思?

出自《春秋繁露》中董仲舒的名言“仁人者,正其义不谋其利”,是说做任何事情都是为了匡扶正义而不是为了个人的利益 。

正其谊以谋其利明其道而计其功意思?

这句话应该是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意思就是指仁人端正他的义却不谋取私利,阐明他的道却不计较自己的功劳。

这句话出自于《汉书·董仲舒传》。

原文

夫仁人者,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译文

仁人端正他的义却不谋取私利,阐明他的道却不计较自己的功劳。

二句合起来的意思是,先端正道义然后谋求功名利禄。这是适用于正常人的义利观,对物质利益取之有道,对功名利禄取之合义,合情合理合法。圣贤者舍生取义,殉道弃义,人人敬仰之,万古流芳。以利害义,取功名不择手段,任何时代都是不得人心没有好结果的。

董仲舒最著名的十句话书法作品?

1.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亡立锥之地。

2.言出于已不可塞,行发于身不可掩。

3.不教而诛,谓之虐。

4.临事须替别人想,论人先将自己想。

5.天不变,道亦不变。

6.义动君子,利动贪人。

7.仁人者,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8.常玉不琢,不成文章;君子不学,不成其德。

9.少则习之学,长则材诸位。

10.量材而授官,录德而定位,则廉耻殊路,贤不肖异处也。

董仲舒最著名的十句话,道理深刻,值得一读再读

董仲舒是西汉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其主张“天人感应”、“大一统”学说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的思想归纳为“三纲五常”。

1. 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亡立锥之地。

出自汉·董仲舒《又言限民名田》。阡陌,田间小路,南北方向的叫“阡”,东西方向的叫“陌”。亡,通“无”。立锥之地,夸张的说法,代指极小的地方。富人田地无数,阡陌纵横;穷人连立脚的小地方也没有。此言当时贫富分化不均、土地高度向富人集中的不合理现象。

2. 言出于己不可塞,行发于身不可掩。

出自汉·董仲舒《元光元年举贤良对策》。自己说过的话不能阻止别人不传播,自己做过的事不能让人不知道。此与俗语“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同义,意在警示人们谨言慎行。

3. 不教而诛,谓之虐。

出自汉·班固《汉书·董仲舒传》。在先前不去进行教育,等到触犯了法律,就去诛杀,这就叫做暴虐。

4. 临事须替别人想,论人先将自己想。

出自汉·班固《《汉书·董仲舒列传》。遇事要替别人着想,评论别人先要想想自己。

5. 天不变,道亦不变。

出自汉·班固《汉书·董仲舒传》。道,指儒家所提出的政治与思想主张。亦,也。只要天存在,“道”也就不应该变化。此乃强调儒家思想不可更易的神圣性。

6. 义动君子,利动贪人。

出自汉·董仲舒《论御匈奴》。正义能够使得君子感动,利益能够使得贪婪的人有所动摇。

7. 仁人者,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出自汉·班固《汉书·董仲舒传》。仁人者,指仁义的人。谊,通“义”。正其谊、明其道,皆言重视道义。仁义之人重视道义,不谋私利、不计功利。此言仁义之人是以道义为依归而做事说话的,不带功利目的。

8. 常玉不琢,不成文章;君子不学,不成其德。

出自汉·班固《汉书·董仲舒传》。文章,指玉上的花纹。君子,此指有地位的人。平常的玉石,如果不加以雕琢打磨,就不会有光彩照人的花纹;有地位的人如果不注意学习,就不能使自己的道德臻至完美。此言以打磨玉石为喻,说明君子需要学习才能完善道德修养的道理。

9. 少则习之学,长则材诸位。

出自汉·班固《汉书·董仲舒传》。则,连词。习之学,即学习。材诸位,指按其才能而授予官位。少年时代勤奋学习,长大后就能因其才华而被授予官位。此言通过学习增长知识是日后成为治国安邦良才的前提。

10. 量才而授官,录德而定位,则廉耻殊路,贤不肖异处也。

出自汉·班固《汉书·董仲舒传》。按照才能高低授给官职,凭借德行高低来定职位,这样就把廉和耻、贤德与不肖分开了。

朱子白鹿洞教条及意思?

《朱子白鹿洞教条》意思是,

《朱子白鹿洞教条》又称《白鹿洞书院揭示》系南宋朱熹于淳熙七年(1180)知南康军,讲学白鹿洞书院时所制定,揭示书院诸生。确定五教之目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为学之序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修身之要为“言忠信,行笃敬,惩愤窒欲,迁善改过”,处事之要为“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接物之要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文极简要

求是校训?

求是浙江大学校训。浙江大学前身为求为书院,是中国最早的新式高等学堂之一,为浙江大学前身,位于杭州市大学路(原蒲场巷)。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杭州知府林启以普慈寺为院址,筹建新式学堂,定名为求是书院。书院成立后,由于清末新政的推进,数年内三易其名,1903年更名为浙江高等学堂。

1927年,第三中山大学在求是书院旧址蒲场巷成立,并于次年,定名为国立浙江大学。新中国成立后,浙江大学迁至老和山下玉泉新校址。求是书院旧址现存原普慈寺大殿,为杭州近代教育史陈列馆。

浙江大学校训。

中文名

求是

外文名

Faith of Truth 或 Seeking the truth.

出自地点

浙江大学校训

出自人物

竺可桢

出自时间

1935年8月

“求是”是浙江大学校训,是竺可桢老校长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确立的。

“求是精神”竺可桢题写

1935年8月,竺可桢发表题为《利害与是非》的讲演,他指出,中国近30年来提倡“科学救国”,但只看重西方科学带来的物质文明,却没有培养适合科学生长的“科学精神”。他说“科学精神就是‘只问是非,不计利害’。这就是说只求真理,不管个人的利害,有了这种科学的精神,然后才能够有科学的存在。

一:“求”追求、探究;“是”,真也。(《说文》)引申为真谛、规律、本质。“求是”在这里,既指探究自然、社会和人本身运动(活动)的奥秘、规律,更指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

二:求是创新”的渊源可以追溯至浙大的前身求是书院。求是书院自创建之日起,就提倡“务求实学,存是去非”。并在师生中逐渐形成了“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以尽一已职责”的“求是”校风,这种校风一直延续到以后的浙江大学。

不正道是什么意思?

语出《汉书· 董仲舒传》:“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正其谊不谋其利”,正:纯正;谊:交情;谋:谋求;利:好处.意思是说,应当端正与人相交往的态度,不要为了能够从他人那里获取某种好处或达到某种目的,才决定和他人结交.

下附我崇敬的叶嘉莹先生,我觉得她正是这句话某种程度上的写照。

1 这句话首先表明古代儒士们的文化品格

为了正道和礼义的追求而不求利益,儒士们的精神追求。

也作 正其义而不谋其利。

2 只要人民讲义,不要人民讲利以至取消物质利益 是董仲舒的重要经济思想,是约束人们不道德和非法的求利行为

浙大校训16字大不自多?

浙江大学学风为:求是。校风为:以人为本,整合培养,求是创新,追求卓越。校训为:求是、创新。

浙江大学校训求是创新一次的渊源,可以追溯至浙大的前身求是书院。

求是书院自创建之日起,就提倡“务求实学,存是去非”。并在师生中逐渐形成了“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求是校风,这种校风一直延续到以后的浙江大学。

正其谊不谋其利其他应用

组词

正组词其组词谊组词不组词谋组词其组词利组词

笔顺笔画

正笔顺笔画其笔顺笔画谊笔顺笔画不笔顺笔画谋笔顺笔画其笔顺笔画利笔顺笔画

近义词

正近义词其近义词谊近义词不近义词谋近义词其近义词利近义词

反义词

正反义词其反义词谊反义词不反义词谋反义词其反义词利反义词

正其谊不谋其利成语接龙

正接

利傍倚刀利不亏义利齿伶牙利齿能牙利出一孔利害得失利喙赡辞利害相关利害攸关利缰名锁利己损人利口捷给利利索索利令智昏利令智惛利惹名牵利深祸速利时及物利市三倍利锁名缰利绾名牵利析秋毫利用厚生利诱威胁利欲熏心利灾乐祸

反接

不当不正拨乱反正拨乱返正黜邪崇正辞严气正词严义正辞严义正辞严谊正辞严意正端端正正大公至正党邪丑正党邪陷正大中至正恶直丑正方方正正返邪归正反邪归正革命反正官清法正革邪反正归邪返正改邪归正回邪入正谲而不正九品中正挢枉过正矫枉过正矫邪归正匡乱反正廉明公正芒寒色正蒙以养正平心持正强词夺正弃邪从正弃邪归正去邪归正上梁不正神清气正舍邪归正堂堂正正邪不干正邪不胜正邪不敌正邪不伐正邪不犯正邪不压正贤良方正心术不正降邪从正心正笔正

参考资料:成语接龙查询正其谊不谋其利成语接龙

成语词典最新查询成语

黯然魂销抱薪救火白鱼入舟尺幅千里沉冤莫雪弹尽粮绝雕阑玉砌大喜过望惇信明义翻手是雨,合手是云飞云掣电付诸一炬光彩耀目公是公非黄童白叟尽地主之谊今是昔非龙阳之兴牛蹄之鱼盘石犬牙热热乎乎人生地不熟私情密语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寻花问柳汹涌淜湃摇鹅毛扇云蒸泉涌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灼艾分痛坐而论道自作门户

成语词典大全 网址链接:https://chengyu.122cha.com/zqy9_bzqe39375.html

展开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