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皮条的意思拉皮条的故事详细解释及典故拉皮条成语接龙、组词、近义词、反义词
- 拉皮条
- 拼音: lā pí tiáo
- 频率: 常用
- 年代: 近代
- 词性: 贬义词
- 结构: 动宾式
- 解释: 从中牵线,拉拢男女搞不正当关系。
- 语法: 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口语。
- 典故出处: 清·韩邦庆《海上花列传》第15回:“实夫方知是拉皮条的,笑置不理。"
- 成语示例:王朔《我是你爸爸》:“你他妈少给我乱当红娘,~你岁数还小点。"
- 英文翻译: act as a pimp <pander to>
拉皮条的意思解释及典故
“拉皮条”是什么意思?其来源是什么?
1、拉皮条,贬义词,指的是在一些非正常关系的,为了达到目的,不能在公开场合、正常途径解决的,而通过一些歪门邪道,暗中操作,通过中间人,甚至是通过多个中间人才能与特定人的接触,达到某种目的。
2、典故:实夫方知是拉皮条的,笑置不理。清·韩邦庆《海上花列传》第15回。
3、拉皮条的出处。清朝时期,北京有个皮条营,是当时著名的红灯区。人力车夫经常会在周边地区揽活,嫖客们上了车,去皮条营去做这皮肉生意。久而久之,专在这周边转悠的人力车夫就被称为拉皮条的,再到后来,被引伸到替妓女拉客的掮客身上,拉皮条于是变成了专用名词。
4、现在又把拉皮条继续引伸到在非正规渠道、非正常关系,为了谋取某种不法利益,从中牵线搭桥的行为。从事这种行为的人叫皮条客。
麦田里的守望者讲什么?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作家戴维·塞林格的长篇小说,发表于1951年。
作品描写了20世纪中叶美国一个16岁少年的故事。
霍尔顿·科尔菲尔德是个玩世不恭的美国中学生,因为学习差被学校开除了,和同学打了一架之后他就离开学校回到了纽约。他没有回家,而是找了家旅馆住了下来,他厌恶却又同情向他卖淫的妓女及拉皮条的工人。他虽然频繁出没于公园、车站、剧院、酒吧,却还是越来越感到孤单寂寞。他对喧嚣的城市生活日益感到厌倦,想去乡下过安宁清静的生活。只有当他的小妹妹菲比在身边时,他才会感到有些快乐。最后他回到了父母身边,却被送进了精神病院。
小说真实地刻画了战后美国青年的精神面貌,既敢于否定传统,对传统的一切都进行怀疑和嘲弄,也敢于否定和怀疑自己,以至无法找到自己在社会中的正确位置,陷入孤独、寂寞、困惑的境地不能自拔因而痛苦不堪,作品表达了作者对社会虚伪、腐朽、没落的厌恶之情。小说语言描写富有个性,符合16岁少年的特点,真实感人,对于景色的描写也达到了传神的地步。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作家杰罗姆·大卫·塞林格创作的唯一一部长篇小说,首次出版于1951年。塞林格将故事的起止局限于16岁的中学生霍尔顿·考尔菲德从离开学校到纽约游荡的三天时间内,并借鉴了意识流天马行空的写作方法,充分探索了一个十几岁少年的内心世界。
愤怒与焦虑是此书的两大主题,主人公的经历和思想在青少年中引起强烈共鸣,受到读者,特别是广大中学生的热烈欢迎。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作家戴维·塞林格的长篇小说,发表于1951年。
城市边缘剧情解说?
影片讲述了男主角被一位拉皮条的同志深爱着,这位拉皮条的同志宁愿将手上最赚钱的妓女卖掉,只为为男主角赎回沦为妓女的未婚妻,可恨男主角不觉间爱上了这名妓女,还要英雄救美般的带她脱离虎口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