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的意思解释及典故(故事)

关键字:
成语接龙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的意思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的故事详细解释及典故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成语接龙、组词、近义词、反义词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拼音: yǐ zhí bào yuàn,yǐ dé bào dé
频率: 一般
年代: 古代
词性: 褒义词
结构: 复句式
解释: 用公道来回报怨恨,用恩德来回报恩德。

语法: 作谓语、宾语、定语;指对人的态度。
典故出处: 春秋·鲁·孔丘《论语·宪问》:“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成语示例: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11卷:“超度苏二爷,朱婆及苏胜夫妇亡灵,这叫做~。"
英文翻译: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的意思解释及典故

仁者为什么会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论语·宪问》载:“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意思是,有人向孔子请教,以恩德去回报仇怨,怎么样?孔子反问如果报答仇怨要用恩德,那么,受人恩惠之德又将何以报之?可见,孔子不主张“以德报怨”,而是主张“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孔子的核心价值是讲“仁爱”。他说:“仁者,爱人。”以此出发,似乎理所当然会认为孔子赞同以仁爱的宽容精神对待结怨者。但是,孔子所说的“仁爱”并非无原则的爱,而是有着鲜明的原则性。孔子的“仁爱”落脚于“道义”,“义者,宜也”,即“应该如此”。

孔子主张的仁者“爱人”即是指爱那些讲道义的君子和仁者,远离那些背信弃义、巧言令色的“小人”。他说:“巧言令色,鲜矣仁!”“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孔子又说:“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这些言论,都体现了孔子仁爱的价值观,即真正的仁者是有是非观念的人,懂得好者当好之,恶者当恶之。

孔子十分讨厌、贬斥“乡愿”,明确指出“乡愿,德之贼也”。可见,那种无原则的糊里糊涂的爱,那种无区别地滥施感情,孔子是不赞许的。因此,孔子对“以德报怨”并不认同。

以德报怨,何以报德?这句话的来历和意义是什么?

原句出自《论语· 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原意为:一个学生问孔子:别人打我了,我用道德和教养感悟他,好不好?孔子就说,你以德报怨,那“何以报德?”别人以德来待你的时候,你才需要以德来回报别人。可是现在别人打了你,你就应该“以直抱怨”。

以德抱怨,是我们常听到的一句话了,人们通常理解的“以德抱怨”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孔老夫子教我们,别人欺负你了,你要忍,被打碎牙齿也要往肚子里吞, 别人来欺负你,你反而应该对他更好,要用你的爱心去感化他,用你的胸怀去感动他。

以德报怨”是我们最熟悉的一句话,通常将它理解为为人处世的准则:孔子教导我们,别人欺负你了,要用爱心去感化他,用胸怀去包容他。这样的道德情操真的很伟大,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受到不公平的对待,“以德报怨”,恐怕没有人能做到。但事实上,我们根本曲解了孔子的原意。

“以德报怨”的原句出自《论语· 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原意为:一个学生问孔子:别人打我了,我用道德和教养感悟他,好不好?孔子就说,你以德报怨,那“何以报德?”别人以德来待你的时候,你才需要以德来回报别人。可是现在别人打了你,你就应该“以直抱怨”。可见,孔子是反对“以德报怨”的,之所以出现现在的现象,可能是断章取义地曲解。

与西方文化相比,东方文化一向以谦虚和坚忍著称。关于如何报怨的问题,东西方的答案截然相反。在西方,圣经里就提出:“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观点。而在东方,佛家崇尚“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哲学理念,面对困苦的态度是逆来顺受。根据佛经中的记载,大鹰要吃释迦牟尼的肉,他便从自己身上一刀刀帮大鹰割下肉来,这种坚忍已经超越西方人能够承受的范围。而孔子“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的观点,是以人为本的,更能让人接受。

孔子这句话为什么会被曲解?根源还是封建统治者的需要,他们希望民众成为“以德报怨”的顺民,只有“以德报怨”的民众,才会老老实实地服从他们的统治。皇帝残暴,要“以德报怨”,地主剥削,也要“以德报怨”,八国联军打到北京,还是要“以德报怨”,要想尽一切办法彰显自己的“德”,要“量中华之物力,结大国之欢心”,这种坚忍和迂腐与佛家的处事态度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随着孔子学院在全球范围内的设立,孔子的形象也越来越高大。如今人们对待孔子的态度,也更加正确和人性化,对于圣人之言,我们应该拨开迷雾,认真感悟。

以德报怨何以报德啥意思?

“以德报怨,何以报德”的意思是:用善行回报恶行,那用什么回报善行呢?“以德报怨,何以报德”出自:《论语·宪问》,全文: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若以德报怨,何以报德?当然要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是谁说的?

“以德报怨”的原句出自《论语· 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原意为:一个学生问孔子:别人打我了,我用道德和教养感悟他,好不好?孔子就说,你以德报怨,那“何以报德?”别人以德来待你的时候,你才需要以德来回报别人。

可是现在别人打了你,你就应该“以直抱怨”。

孔子的“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是什么意思?

出自《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直:公正、正直.)以公道的态度对待自己怨恨的人,把恩惠施与对自己有恩的人.就是说对待自己的敌人不要自私.对待恩人要感恩图报.

以直报怨的例子?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以直报怨的意思是用正直来报答怨恨。

出处:《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译文:有人说:“用恩德来报答怨恨,怎么样?”孔子说:“用什么来报答恩德呢?应该是用正直来报答怨恨,用感激、恩德来报答恩德。”

东汉赵憙为兄报仇赵憙的哥哥被人杀死,身后没有留下孩子,年仅15的他立志报仇。准备一段时间后,他便带人去了仇人的家,赶巧仇人正在生重病,完全没有抵抗能力,赵憙见到此情此景,只说到:“等你病好了,可要有多远逃多远!”后来病愈的仇人上门谢罪,赵憙拒绝见他,并最终把他杀掉。东汉郅恽为友报仇郅恽在战争中立下军功,朝廷要给他升官,但郅恽觉得自己作为一个文人却靠军功当官,是一种耻辱,于是他谢绝了。在家乡,郅恽的好友董子张的父亲被同乡的一个人害死,而董子张也得了重病,奄奄一息,郅恽前去看望,董子张说不出话来,只是痛苦的看着他。郅恽说:“我知道你不在乎短寿,痛苦的是父仇未报,过去我担心牵连你才不能下手,如今你要不在了,我就没有牵挂了。”说罢,便带人去找子张的仇人并且杀掉,然后拿着仇人的脑袋来见子张,子张这才安心死去。杀人后郅恽到官府自首,县令知情后不想追究,他却不肯逃避责任,最后县令以死相要挟,他才离开县衙。

如何理解孔子的“以直报怨”?

孔子的“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意思是:用适当的惩罚回报恶行,用善行回报善行。

直的意思是跟宽厚的心量有着莫大的关联,同时还要有足够的智慧来让他们觉悟。直,不管从古汉语还是从现代语中,都跟法律、惩戒是没有直接的关系。

法律的惩戒是一种手段,需要有足够的真诚心,和足够的心量和足够的智慧来运用。也就是,直是与纯净纯善的内心是一个涵义,而表露出来的行动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法律而其中之一。

假如法律沦为以怨报怨的工具,则正义不存,黑白颠倒,人心沦丧。"以直报怨"最需要的是有足够的道德修养为基础才能真正得以实施和产生巨大的作用。

直的另一层含义就是公正合理不偏不倚,恩德要用恩德去回馈,怨要用公正合理的方式回击。不可一味姑息从而纵容罪恶扩散而良善丧失,也不可挟私加重报复。

扩展资料

1、孔子简介

(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是中华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儒家学说的创始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的哲学思想提倡“仁义”,“礼乐”,“德治教化”,以及“君以民为体”,儒学思想渗入中国人的生活,文化领域中,同时也影响了世界上其它地区的大部分人近两千年。

2、孔子思想来源:

孔子不同意"以德报怨"的做法,认为应当是"以直报怨"。这是说,不以有旧恶旧怨而改变自己的公平正直,也就是坚持了正直,"以直报怨"对于个人道德修养极为重要。

孔子不赞成以怨报怨。不赞成以一种恶意,一种怨恨,一种报复的心态去面对别人的不道德,否则这个社会将是恶性循环,无休无止,那样我们失去的将不仅是自己的和谐,当今的和谐,还有子孙后代的和谐。

孔子的“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到底该怎么解释?

以直报怨就是以牙还牙睚眦必报的意思,很符合现代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原理。

以德报怨是站在比施怨人更高的境界来看待这件事,理解这件事,

以直报怨原文?

原文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论语·宪问》

直译

有人说:“用善行回报恶行,怎么样?”孔子说:“用什么回报善行?用公正无私回报恶行,用善行回报善行。”

详解

直,即公正无私。善与恶、德与怨,是人类有了价值判断之后的概念。善与恶,性质相反,一正一负;通常谈及的善恶,判断标准是明确的,即总体而论的、伦理的;具体说来,对人类社会有益的为善,对人类社会有害的为恶。

“适当的”不是“等价的、等值的”。等值的理解在历史上也有过,比如“以牙还牙,以眼还眼,杀人偿命”。

以直报怨原文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本章为《论语》:宪问篇

翻译

有人说:“用恩德来回报怨恨,怎么样?”孔子说:“那用什么来回报恩德呢?用正直来回报怨恨,用恩德来回报恩德。”

解读

以直报怨

这里,孔子探讨的是如何对待他人的问题,具体地说,是别人对我们好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对待他;别人对我们不好的时候,我们又该怎么对待他。在情感上,中国人普遍主张“以德报德”。

别人对我们好,我们当然也要对别人好,于情于理都应该是这样。至于如何“报怨”,则有争议,有人问孔子“是不是应该以德报怨”,孔子给出了“以直报怨”的观点。所谓以直报怨,就是在对待那些对自己不好的人时,以直道而行。

分析他们为什么对自己不好,如果是自己的问题,就去修正自己的行为,而如果是对方的问题,我们也没有必要委屈自己讨好别人,事情该怎样处理就怎样处理就行了。

孔子不赞成以怨报怨。以怨抱怨是以恶意、怨恨和报复去对待别人对自己的不道德行为。如果每个人都坚持以这种态度对待那些对自己不好的人,那么就会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冤冤相报无休无止。到那时,我们失去的就不仅仅是彼此间的和谐,还有整个社会的和谐,以及子孙后代的和谐。

孔子也不赞成以德报怨。所谓“以德报怨”是指你对我不好,我仍然要对你好。孔子认为,对损害自己的人,是不能报之以德的。否则,就会助长恶人的嚣张气焰。从《论语》一书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不是单纯地提倡“以德治国”,他主张治国要“德主刑辅”。以德治国,讲究礼乐教化,以仁、义、礼、智、信为标准,使人民互敬互爱、无欺无诈,实现基本的和谐。

但是,任何社会或组织中都必然存在少数为非作歹者,对这种人就不能一味地宽容,还要辅之以刑罚。一味地姑息忍让,并不是完美的处世之道。孔子确实提倡仁爱之道,但是他的仁爱之心并不是毫无原则地宽宥所有人的过失。对可恕的恕,对不可恕的就要以“直”报,该怎么对付就怎么对付。

孔子所提倡的“以直报怨”,是用公正的、直率的、光明磊落的方法,正确面对那些对自己不满或有抱怨的人。既不能冤冤相报,也不能姑息养奸。《礼记·檀弓上》记载了一段孔子和弟子子夏的对话。子夏问孔子:“心里怀着杀害父母的深仇大恨,该怎么办?”孔子说:“要时刻记着这仇,磨炼自己的心智,睡在草苫上,头枕着盾牌,不去朝廷做官,与仇人不共戴天。在市集或朝堂之上遇到他,不必回家取兵器,要立即与之决斗。”子夏又问:“那么心里怀着杀兄弟的仇要怎么办?”

孔子回答:“不和仇人待在同一个国家中做官。如果奉君命出使仇人所在的国家,遇到仇人也不决斗。”子夏又问:“那么怀着杀堂兄弟的仇要怎么办?”孔子回答道:“不带头为死者报仇,如果死者家人去报仇的话,就拿起兵器跟在后面。”

在这里,孔子讲的就是“以直报怨”,如果对方冒犯我们,对我们造成严重损害,那么就不能一味忍让,忍让会让对方觉得我们好欺负,会变本加厉地欺负我们。

面对仇恨,我们要理性地分析。如果这怨恨产生的原因在自己,那么你该做的就是修正自己德行和行为上的过失,从而止住这怨恨。如果怨恨的产生和你没有半点关系,那么你就不要有顾忌,面对这种小人,我们也要毫不示弱地拿起武器保护自己。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其他应用

组词

以组词直组词报组词怨组词以组词德组词报组词德组词

笔顺笔画

以笔顺笔画直笔顺笔画报笔顺笔画怨笔顺笔画以笔顺笔画德笔顺笔画报笔顺笔画德笔顺笔画

近义词

以近义词直近义词报近义词怨近义词以近义词德近义词报近义词德近义词

反义词

以反义词直反义词报反义词怨反义词以反义词德反义词报反义词德反义词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成语接龙

正接

德薄望浅德薄望轻德薄才疏德薄才鲜德薄能鲜德薄任重德才兼备德高望重德高望尊德厚流光德隆望重德隆望尊德被八方德配天地德容兼备德浅行薄德容言功德深望重德以抱怨德洋恩普德言工貌德言工容德音莫违德言容功德輶如毛德輶如羽德艺双馨德重恩弘德尊望重

反接

不知所以忘乎所以忘其所以

参考资料:成语接龙查询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成语接龙

成语词典最新查询成语

不见棺材不下泪车填马隘大度汪洋杜门晦迹动如脱兔骨瘦如柴观于海者难为水合两为一浩气凛然见经识经旧瓶装新酒吉星高照进贤任能六月飞霜芒芒苦海母以子贵宁为鸡尸,不为牛从蹊跷古怪轻生重义青堂瓦舍溯流追源生气勃勃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同仇敌忾无大不大心惊肉跳油光晶亮迎刃而理玉树芝兰遗簪弊履朝令夜遁指山卖磨

成语词典大全 网址链接:https://chengyu.122cha.com/yanzhebuzhi37401.html

展开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