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讨西伐的意思东讨西伐的故事详细解释及典故东讨西伐成语接龙、组词、近义词、反义词
- 东讨西伐
- 拼音: dōng tǎo xī fá
- 频率: 一般
- 年代: 古代
- 词性: 中性词
- 结构: 联合式
- 解释: 讨:讨伐;伐:征伐。指四处出战征讨。
- 语法: 作谓语、定语;指战争。
- 典故出处: 唐·杨炯《唐右将军魏哲神道碑》:“由是南驰北走,东讨西伐,运之无旁,按之无下。"
- 成语示例:
- 英文翻译:
东讨西伐的意思解释及典故
东征西例什么意思?
征西伐的意思是四面出兵征战讨伐。
东征西伐解释:
释义:四面出兵征战讨伐。
出处:唐·杨炯《唐右将军魏哲神道碑》:“由是南驰北走,东讨西伐。”
译文:于是南驰北走,四面出兵征战讨伐。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战争。
示例:我们反对那种恃强凌弱、东征西伐的国家。
扩展资料
东征西伐的近义词:
一、南征北战
释义:形容转战南北,经历了许多战斗。
出处: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二十七章:“老子出生入死,南征北战,打了十几年天下,凭什么快到手中的果子让给别人吃?”
二、身经百战
释义:指亲身经历过很多次战斗。亲身经历过很多次战斗。
出处:茅盾《子夜》十:“吴荪甫以及他的同志 孙吉人 他们,都是企业界身经百战的宿将,难道就怕了什么?”
东征西例,可以理解为东征西讨的状态,形容天下纷争,战乱纷纷
讨厌的讨的四字成语?
讨人欢喜,讨价还价,自讨没趣,热烈讨论
自讨苦吃,互相讨论,互相讨教
瞒天讨价
南征北讨
擒奸讨暴
声罪致讨
讨恶翦暴
讨价还价
讨类知原
讨流溯源
讨是寻非
通风讨信
寻源讨本
沿波讨源
沿流讨源
诛暴讨逆
自讨苦吃
自讨没趣
东讨西伐
东讨西征
东征西讨
为什么说东征西讨南征北战?
无论是东征西伐还是南征北战,都是中央政权对反叛势力或尾大不掉的地方政权进行战争时使用的词汇,用这词的一般是正统政权。因为古时天子居于中央,四围藩属相拱拥,一旦中央政权出现变动,四围藩属随时有叛乱的可能,这时候中央政权就要四方出击用武力进行镇压,所以就叫东征西讨或南征北战。
汉王朝的疆域,通过不断的战争向四方扩充。
在南方,曾被秦王朝收入版图的闽中郡、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曾随着秦王朝的覆灭而宣告独立,建立了东海王国、闽越王国和南越王国。
公元前138年,闽越王国攻击东海王国,东海王国向汉朝求救。闽越军队见汉朝大军来势汹汹,慌忙撤退。东海国归降汉朝。3年后,闽越王国又攻击南越王国,南越王国也向汉朝求救,闽越国王骆郢的弟弟骆余善一看情形不对,即把骆郢杀掉,向汉朝乞和。
公元前111年,汉朝大军南下,一举灭亡了南越王国。第二年又拿下了闽越王国。秦王朝开拓的南方故疆,至此全部恢复。
在东北,汉朝跟朝鲜王国接壤。公元前108年,汉朝军队强渡清川江,攻陷王险城(今朝鲜平壤),国王卫右渠被他的部下所杀,卫氏朝鲜灭亡。
汉朝将它的故地分为下乐浪郡(今朝鲜平壤)、临屯郡(今朝鲜江陵)、玄菟郡(今朝鲜安边)和真番郡(今朝鲜汉城)。在西南,汉朝边界只到巴郡(今四川重庆)和蜀郡(今四川成都),越过此线,便是西南夷”,那里崇山密布,散布着数不清的部落,主要有夜郎、滇、邛都、昆明、徙、笮,都、冉駹、白马等。汉武帝在公元前135年,遣唐蒙出使招抚夜郎,以其地设犍为郡,后又遣司马相如招抚邛、笮都、冉駹等地。
到了公元前125年,武帝从张骞口中得知,从西南地区经身毒(今印度)可通至大夏、乌孙,要想联合西域乌孙等国夹击匈奴,必须重视经营这一地区,但其派出的使者虽得滇王之助,却被昆明的少数民族所阻。汉武帝于是派兵征讨西南的少数民族,将其逐个消灭。
泛指,实际意思就是东南西北到处发动战争
什么什么滥伐成语?
笔诛墨伐笔、墨:指文字。
诛:谴责。
伐:声讨。
通过文字加以谴责,进行声讨。
不矜不伐矜、伐:自夸自大。
不自经为了不起,不为自己吹嘘。
形容谦逊。
大张挞伐张:施展;挞伐:讨伐。
比喻大规模地攻击或声讨。
旦旦而伐多比喻天天损害或斫丧。
矜功自伐自以为有功劳而夸耀。
口诛笔伐从口头和书面上对坏人坏事进行揭露和声讨。
直木必伐直木:笔直的树木;伐:砍。
成材的树必被砍伐。
比喻正直的人容易招怨。
执柯作伐执:拿着;柯:斧头柄;伐:采伐。
手执斧头去采伐。
指给人做媒。
东讨西伐指四面出兵征战讨伐。
同“东征西讨”。
豪厘不伐,将用斧柯豪,通“毫”。
比喻祸害初萌生时若不加重视,酿成大患后再要消除,就很困难。
南征北伐形容转战南北,经历了许多战斗。
亦作“南征北讨”。
亦作“南征北战”。
直木先伐直:挺直。
挺直成材的树木,最先被砍伐。
比喻有才能的人会遭到迫害。
亦作“直木必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