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死一生的意思万死一生的故事详细解释及典故万死一生成语接龙、组词、近义词、反义词
- 万死一生
- 拼音: wàn sǐ yī shēng
- 频率: 常用
- 年代: 古代
- 词性: 中性词
- 结构: 联合式
- 解释: 指九死一生。比喻冒生命危险。
- 语法: 作谓语;同“九死一生"。
- 典故出处: 东汉·班固《汉书·司马迁传》:“夫人臣出万死不顾一生之计,赴公家之难,斯以奇矣。"
- 成语示例:清·陈廷敬《记女奴景事》:“能如景之出~而不变者,谁哉?"
- 英文翻译: a narrow escape <escape by a hairbreadth>
万死一生的意思解释及典故
九死一生成语的典故?
成语典故:
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人。屈原是一位爱国诗人、浪漫主义诗人,也是战国时期的政治家和爱国志士。
屈原出生于楚国的贵族家庭,自幼勤奋好学,志向远大。屈原早年受到楚怀王重视,曾任左徒、三阊大夫的职务。屈原为实现振兴楚国的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楚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合齐国抵抗秦国,使楚国国力一度增强。由于楚怀王的令尹子兰、上官大夫靳尚等人的嫉妒,屈原遭到同朝小人的诬陷,楚怀王便疏远了屈原。公元前304年,屈原因竭力反对楚怀王背弃齐国联合秦国,遭到第一次流放,被流放到汉北地区。楚顷襄王六年,屈原写诗表达爱国忠心,指出了楚怀王客死他乡的真正原因。令尹子兰指使上官大夫靳尚在顷襄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使屈原第二次被流放到南方的荒僻地区。
屈原在流放期间创作了中国最早的长篇抒情诗《离骚》,诗中曲折地抒写了诗人的身世、政治理想以及自己不平的遭遇。蕴涵“九死一生”的是《离骚》第四章中:“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诗人一再遭遇挫折,陷入孤独绝望的境地。但他为了坚持自己纯洁的理想和高尚的操守,矢志不渝,连死亡也不能让他退却。[3]
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带兵攻破了楚国国都。屈原满怀对国家和人民的无限深情,在绝望和悲愤之中,于同年五月投汨罗江而死。
成文用法
“九死一生”指历尽艰险,死里逃生;也形容处在生死关头,情况十分危急。
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
运用示例
唐·李百药《北齐书·杜弼传》:“诸勋人身触锋刃,百死一生,纵其贪鄙,所取处大,不可同之循常例也。”
宋·陆游《晚泊》诗:“身游万死一生地,路入千峰百嶂中。”
元·王仲文《救孝子》一折:“您哥哥剑洞枪林快厮杀,九死一生不当个耍。”
明·施耐庵《水浒传》九三回:“我本郓城小吏,身犯大罪,蒙众兄弟于千枪万刀之中,九死一生之内,屡次舍着性命,救出我来。”
清·夏敬渠《野叟曝言》四回:“妹子九死一生,蒙恩兄援手,粉骨碎身无以为报。”
成语的相关注释:
九死一生(拼音:jiǔ sǐ yī shēng)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战国·楚·屈原《离骚》。
九死一生(九:泛指多数)指历尽艰险,死里逃生;也形容处在生死关头,情况十分危急。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
中文名九死一生
拼音jiǔ sǐ yī shēng
近义词死里逃生
反义词安如磐石、安如泰山
出处《离骚》,战国·楚·屈原《离骚》:“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刘良注:“虽九死无一生,未足悔恨。”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九死一生”。
九死一生的成语典故及解释
【汉字书写】:
九死一生
【汉语注音】:
jiǔ sǐ yī shēng
【成语出处】:
战国.楚.屈原《离骚》:“‘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唐.刘良注:“虽九死无一生,未足悔恨。”
【成语语法】: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表示人的经历。
【九死一生的意思】:
九:表示多数或多次。命运不济,多次濒临绝境历经艰险或多次死里逃生。也用来形容所处的环境或情况极端危险。
【九死一生的近义词】:
万死一生、死里逃生、虎口余生;
【九死一生的反义词】:
安然无事、安如泰山、安然无恙;
【九死一生的故事】
“九死一生”这个成语是从诗人屈原的《离骚》诗里演变出来的,当时楚国的诗人屈原受奸人所害被流放在外,他在恶劣的环境下还想念着楚国和百姓们,他写了《离骚》这首诗用来表达自已的情感。
诗中有一节是这样写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人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芷。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这首诗的意思是:我常常用袖子边擦眼泪边叹息,我无时不刻不在想念着楚国艰辛劳苦的百姓,我的行为也是为了追求美好的生活,却因此被人辱骂还丢掉了官职。我被流放被迫害被侮辱,因为我的身上戴着蕙草,我还采了佳卉与芳草。只要我是真心实意的.,就算为了它死上九次我也决计不会后悔。
【九死一生例句】
元.王仲文《救孝子》第一折:“您哥哥剑洞枪林快厮杀,九死一生不当个耍。”
西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七回:“你祖宗九死一生挣下这个家业,到如今不报我的恩,反和我充起主子来了。”
《古今小说.杨谦之客舫遇侠僧》:“杨益道:‘蛮烟瘴疫,九死一生,欲待不去,奈日暮途穷。’”
【九死一生造句】
他是一名消防战士,经历了形形色色的任务几乎是九死一生的活了下来。
从高龄产妇的角度来说,这一次的生产对她来说可谓是九死一生,最后她还是幸运的活了下来。
成语出处
九死一生(拼音:jiǔ sǐ yī shēng)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战国·楚·屈原《离骚》。战国·楚·屈原《离骚》:“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刘良注:“虽九死无一生,未足悔恨。”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九死一生”。九死一生”指历尽艰险,死里逃生;也形容处在生死关头,情况十分危急。
因令尹子兰、上官大夫靳尚等人的嫉妒,屈原遭到同朝小人的诬陷,被流放到汉北地区。屈原在《离骚》中说:“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即使多次死亡,也不后悔,只为了坚持自己的理想和操守来守护祖国和人民。虽然屈原最终含恨投汨罗江而死,但他的爱国精神却流传千古,世世代代的影响着后来的人。正是这份爱国精神,时时刻刻激励着人们立志成才,奋力拼搏。[3][4]
人生在世总会经历很多生死的考验,然而磨难是人生的一笔财富,它可以使人变得更坚强。成语告诉人们,遇到阻碍困难时,只要还有一丝生机,即便是九死一生,也要奋力一搏。
什么死什么身四字词语?
什么死什么身四字词语?我的回答是,首先我要求正一下,题目里的身是否错误。可将身改换成生吗?即构死与生这对反义词就能回答此题,其答案是:九死一生,一死一生,起死回生,半死半生,虽死犹生,视死若生,送死养生,不死不生,底死谩生等等,答题完毕!
没有什么死什么身的四字词语,但是有什么死什么生的四字词语。还有什么不什么身的四字词语。例如:九死一生,虽死犹生,醉生梦死,出生入死。奋不顾身,艺不压身。中国的文化源远流长要学习的太多了,或许有什么死什么身的四字词语,但是我绞尽脑汁也没想出来,还请有见识的朋友能告诉我。
什么死什么身四字的词语有:不死之身、替死之身、死无葬身、以死赴身、垂死化身、求死之身、快死之身、将死之身、至死之身、代死之身、生死狙击、生死之身、以死相逼、以死逼身,气死人身、求死不得、暴死之身、奉死之身、奉死之人、难死之身、快死之人、将死之人。
出生入死,生死攸关,生生死死,死不瞑目,死而后已,生死相依,生不如死,死死板板,死得其所,死有余辜,死于非命,死心塌地,死灰复然。身体健康,身外之物,身不由已,身强力壮,身败名裂,身经百战,身临其境,设身处地,身体力行,身先士卒,身心交瘁,舍身求法。
什么死什么身四字厂成语
死败涂地,死搬硬套,死标白缠,死别生离,死病无良,死不闭目,死不改悔,死不甘心,死不回头,死不开口,死不瞑目,死不旋踵,死不要脸,死不足惜,死到临头,死得其所,死地求生,死而不悔,死而不朽,死而复生,死而复苏,死而复苏,死而后己
起死回生
拼音:qǐ sǐ huí shēng 。“起死回生”原义是把已死或将死的人救活。形容医术高明;也形容手段高明。该成语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含褒义。起死回生给了我们的启示是:很多事情并不是表面上看到的,要通过多方面或者是换位思考的方式,就可以找到解决方法了。
万死一生、半死半生、
视死如生、破死忘生、
十死一生、一死一生、
视死若生、百死一生、
醉死梦生、抵死瞒生、
抵死漫生、出死入生、
底死谩生、抵死谩生、
怕死贪生、起死回生、
畏死贪生、入死出生、
虽死犹生、九死一生、
舍死忘生、七死七生、
哀死事生、吊死问生 万死不辞
一、起死回生
【解释】:把快要死的人救活。形容医术高明。也比喻把已经没有希望的事物挽救过来。
二、虽死犹生
【解释】:犹:如同。指人虽死,精神不灭,楷模犹存。也指心无牵挂、憾事,虽死犹同活着。
三、九死一生
【解释】:九:表示极多。形容经历很大危险而幸存。也形容处在生死关头,情况十分危急。
四、半死半生
五、视死若生
【解释】:把死去看做活着一样。形容不怕死。
什么死什么身四字词语,比较少、比如有:不死之身,身死名辱,一日身死。带死带生得比较多,比如有:起死回生,九死一生,半死半生,虽死犹生,视死若生,出生入死,当你死别,生死相依,舍生忘死,贪生怕死、,起死回生,同生共死,生死以共,生离死别,生死未卜,死而复生,生死之交等。
不死之身。
所谓的不死之身可以理解为某种程度上的死尸。他们没有心跳和脉搏,也没有呼吸,没有体温,而且永生不老。同时,他们有自己的思想,会思考,会交谈,也会四处走动,甚至还会受伤和死亡 。
大部分吸血鬼通常吸食人类的血液,但是也有部分吸血鬼以吸食动物甚至其他吸血鬼的血维生
有人的数字成语?
有人的数字成语:一唱一和三生有幸三心二意三顾茅庐三天打鱼四海为家四海升平一步登夫一言难尽一见如故六神无主六亲无靠五光十色五体投地七嘴八舌七情六欲八面威风两面三刀一贫如洗三头六臂千言万语千辛万苦千里迢迢八仙过海…
一唱一和 一呼百应 一干二净 一举两得 一落千丈 一模一样 一暴十寒
一心一意 一败涂地 一本正经 一臂之力 一尘不染 一见如故 一箭双雕 一脉相承 一目了然 一窍不通 一视同仁 一泻千里 一草一木
一成不变 一帆风顺 一鼓作气 一哄而散 一如既往 一丝不苟 一言难尽 一朝一夕 一针见血 一知半解 一表人才 一波三折
一步登天 一筹莫展 一触即发 一刀两断 一技之长 一蹶不振 一劳永逸 一鸣惊人 一念之差 一贫如洗 一气呵成 一清二白 一扫而空,三生有幸 三思而行 三头六臂 三心二意 三言两语 半夜三更 入木三分 火冒三丈
一鸣惊人。
一鸣惊人(拼音:yīmíng jīngrén)是一则来源于寓言故事的成语,该成语最早出自 《韩非子·喻老》,后《史记·滑稽列传》中也有提及。
一鸣惊人原义是一叫就使人震惊,比喻平时没有突出的表现,一下子做出惊人的成绩。
近义词
一举成名、一步登天、石破天惊等
一唱一合,一呼百应,一干二净,一举两得,一落千丈,一模一样,以暴易寒,一心一意,一败涂地,一本正经,一臂之力,一见如故,一箭双雕,一脉相承,一目了然,一窍不通,一视同仁,一成不变,一帆风顺,一鼓作气,一哄而散,一如既往,一丝不苟,一如既往,一针见血
一唱一和 一呼百应 一干二净 一举两得 一落千丈 一模一样 一暴十寒
一成不变 一帆风顺 一鼓作气 一哄而散 一如既往 一丝不苟 一言难尽 一衣带水 一朝一夕 一针见血 一知半解 一表人才 一波三折
一步登天 一筹莫展 一触即发 一刀两断 一技之长 一蹶不振 一劳永逸 一鸣惊人 一念之差 一贫如洗 一气呵成 一清二白 一扫而空
一息尚存 一相情愿 略胜一筹 两败俱伤 两虎相斗 两面三刀 两全其美 两小无猜 两袖清风 进退两难 三长两短 三顾茅庐 三令五申
三生有幸 三思而行 三头六臂 三心二意 三言两语 半夜三更 入木三分 火冒三丈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四海为家 四分五裂 四面楚歌 四通八达 四平八稳 危机四伏 四海升平
五彩缤纷 五光十色 五湖四海 五花八门 五颜六色 五体投地 五脏六腑 五谷丰登 学富五车 五雷轰顶
六神无主 六亲无靠 六月飞霜 六根清净
七零八落 七拼八凑 七上八下 七手八脚 七嘴八舌 七窍生烟 七情六欲
八面玲珑 八面威风 半斤八两 胡说八道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九死一生 九牛一毛 九霄云外 九牛二虎之力 含笑九泉
十拿九稳 十年寒窗 十全十美 十万火急 十指连心 十冬腊月 神气十足
百无禁忌 百川归海 百读不厌 百发百中 百废俱兴 百感交集 百花齐放 百口难辩 百炼成钢 百年不遇 百年大计 百思不解 百战百胜
百依百顺 百折不挠 百孔千疮 精神百倍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百闻不如一见
千变万化 千差万别 千锤百炼 千方百计 千呼万唤 千军万马 千钧一发 千里迢迢 千门万户 千难万险 千篇一律 千千万万 千秋万代
千山万水 千丝万缕 千头万绪 千辛万苦 千言万语 千真万确 千奇百怪 千姿百态 千虑一得 千虑一失 千载难逢 千难万险 横扫千军
万水千山 万无一失 万众一心 万紫千红 万死一生 万籁俱寂 瞬息万变
①“一“二” “三“四””字开头的
一团和气 二八女郎 三心二意 四海为家
三五成群 四面八方 三更半夜 四舍五入
三令五申 四体不勤 三言两语 四通八达
一五一十 二话不说 一分为二 二人同心
一目了然 二虎相斗一丝不苟 二龙戏珠
⑤“五”字开头的⑥“六”字开头的
五花八门 六月飞霜
五光十色 六亲不认
五谷丰登 六神无主
五彩缤纷 六朝金粉
五味俱全 六韬三略
⑦“七”字开头的 ⑧“八”字开头的
七窍生烟 八面见光
奏 七言八语 八病九痛 七零八落 八面玲珑 ⑨“九”字开头的 十”字开头的
九霄云外 十万火急
九死一生 十拿九稳
九天揽月 十指连心
九九归一 十全十美
九流三教 十载寒窗
三五字的成语
三差五错 三朝五日 三番五次 三令五申
三纲五常 三坟五典挨三顶五 捱三顶五
连三接五 连三跨五 三回五次 三皇五帝
三环五扣 三荤五厌 三江五湖 三老五更
三年五载 三牲五鼎 三尸五鬼 三山五岳
三汤五割 三五成群 十围五攻 五申三令
三智五猜 三贞五烈 五大三粗 五典三坟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这个成语既含有人,又包含数字。解释:一个人得道成仙,全家连鸡、狗也都随之升天。比喻一个人做了官,和他有关系的人也都跟着得了势。
大汉十三将故事原型?
近日看到新闻,说《大汉十三将之血战疏勒城》网络电影即将上线,心中喜忧参半:喜的是终于开始有影视作品反映耿恭等人激越壮烈、感人肺腑的事迹,毕竟影视剧的受众要远大于历史爱好者群体,这会让更多人了解这个历史故事;忧的是不知道这部片子能不能真实反映那段历史,害怕看了让人失望。所以在此,唐封叶想把“十三将士渡玉门”的历史故事再从背景到最终结局重新、完整讲述一遍,以给朋友们做个观影的参考。您可能以前也看过同题材的文章,但是笔者保障他们写的肯定没有本文这么详细。
耿恭,字伯宗,扶风茂陵人,也就是今天的陕西兴平人。耿恭这人其实是个标准的官三代:他的爷爷耿况是东汉隃麋侯;他大伯耿弇(yǎn)是东汉好畤侯,曾帮助汉光武帝刘秀“平郡四十六,屠城三百”,在东汉开国功臣排行榜“云台二十八将”中名列第四;他二伯耿国官至五官中郎将;他的父亲耿广受封中郎将。虽然耿广死得早,但是耿恭作为将门世家之后,在朝中谋取个一官半职富贵一生,总是没问题的。不过耿恭这个人,却不是个愿意靠祖辈荫蔽吃闲饭的人——他为人慷慨豪爽,有主见、点子多,从小就显得与常人不同,一看就是当将军的料。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很快让耿恭留名青史的机会就来了。
话说东汉初年,因为内地刚刚统一、政权尚不稳固,光武帝刘秀无暇顾及西域,北匈奴趁虚而入,西域的大部分地区都被其控制,导致西部边境烽火连天,河西郡县大白天城门都不敢打开。光武帝之子汉明帝刘庄继位后,东汉的国力逐渐积累起来,加之北匈奴一直桀骜猖狂、不受羁縻,他决心要“以战止战”,彻底消除北部大患。
永平十六年(公元73年),明帝命令奉车都尉(皇帝御车总监)窦固、驸马都尉(皇帝副车总监)耿秉(耿恭的堂弟)、太仆(皇家车队总管兼马政官)祭肜(zhài róng)、骑都尉(羽林军骑兵队长)来苗,率领汉军及羌胡、乌桓、鲜卑、南匈奴等一帮小弟,兵分四路出击北匈奴,掀开了东汉大规模讨伐北匈奴的序幕。
此战中窦固这一路汉军从酒泉出发,打到今天新疆哈密一带,击败匈奴呼衍王部,一直追到蒲类海(今新疆巴里坤湖),战绩最丰。窦固还派了代理司马(军政官兼参谋官)班超率36人出使西域,来从政治上争取西域各国,不久班超就在鄯善国(今新疆若羌)上演了“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好戏,袭杀了匈奴使者,让鄯善国君归附。
第二年即永平十七年(公元74年)底,窦固因功被任命主帅,统领驸马都尉耿秉、骑都尉刘张等数部人马合计1.4万骑,再次出敦煌郡昆仑塞,西征天山一带的车师国。而我们的主角耿恭这次被骑都尉刘张任命为军中司马,成为西征诸将的一员。
话说当时的车师国分为前后两部,前部在天山南侧的今吐鲁番市高昌区北部一带,后部在天山北侧的今吉木萨尔县、奇台县一带,车师前王是车师后王的儿子。窦固、耿秉出其不意,率先进攻距离更远、道路更艰险的山北车师后部,斩首数千,逼降车师前后部。战后东汉朝廷在西域恢复了西汉时始置的西域都护和戊己校尉:以陈睦为西域都护,暂驻于高昌城(吐鲁番市东40公里的三堡乡);以耿恭为戊校尉,领兵数百驻守在车师后部金蒲城(今新疆吉木萨尔县北);以关宠为己校尉,领兵数百驻守在车师前王部柳中城(今新疆鄯善县鲁克沁镇)。耿恭到了任上,立即开展工作。他派人致书西方的乌孙国(今伊犁河流域),宣扬大汉的德威。乌孙的君主则进贡宝马,并献上西汉宣帝赐给公主的赌博玩具,还派了儿子到东汉当人质。
永平十八年(公元75年)二月,窦固、耿秉奉诏班师凯旋回朝。但北匈奴自然不能坐视西域被汉朝夺取,他们趁着汉军主力东还,马上在三月发动反扑——北匈奴单于派左鹿蠡王统兵2万袭击车师,率先攻打天山以北的车师后部王庭所在地务涂谷。耿恭闻报,迅速组织三百士卒援助车师后王,但这三百士卒却在路上遇到了北匈奴大队人马。虽然汉军士气旺盛、装备精良,可在旷野之中,几百人怎么能是上万骑兵的对手?他们在寡不敌众的情况下奋力搏战,最终全军覆没。北匈奴人很快攻破车师后王驻地,并将车师后王安得杀死。随即他们调转兵锋,包围攻打耿恭驻守的金蒲城。
耿恭手里本来就只有几百人(按两汉时的惯例戊、己校尉各统领五百人),又已经派出去三百人并全部战死,这时金蒲城中大约只剩下二百人,而城外的北匈奴兵乌泱泱漫天遍野,双方军力对比是1:50。但耿恭毫不畏惧,他跟将士们制作了一批毒箭,登城向来攻的北匈奴人猛射,一边射他还一边大打心理战,让部下大喊:“这是我们汉家的神箭,你们中了箭一定会知道厉害!”果不其然,北匈奴人凡是中了箭的,都感到创口灼热、奇痛无比,心中十分恐慌。这时老天爷也帮忙,不一会儿狂风吹起、暴雨如注。夜里,胆识过人的耿恭指挥汉军趁着风雨出城偷袭北匈奴人的营地。北匈奴人怎么也料不到只有几百人的汉军敢出城劫营,毫无戒备,黑夜里被耿恭的小股部队好一番蹂躏,死伤惨重。北匈奴人又是吃惊又是害怕,他们都说汉军像神仙一般,太厉害了,于是撤军离去。
敌军退走,耿恭和将士们松了一口气。但是耿恭知道金蒲城内没有水源,不利于持久防守,于是就在当年五月带着部队转移到附近的疏勒城(不是今新疆西部的疏勒国),因为疏勒城外有山间溪水流经城下。
匈奴人自称“天之骄子”,现在几万人灭不了几百汉军,这口恶气怎么咽得下?刚过两个月到七月份,北匈奴人果然卷土重来了,他们再次围攻耿恭驻守的疏勒城。不过疏勒城虽小,却是依山而建,地势非常险要。在耿恭等人舍生忘死的有力防御下,北匈奴人死伤惨重,却毫无进展。战斗中,耿恭又招募了勇士几千人(包括很多西域当地番汉民众),出城反击北匈奴人。北匈奴人记吃不记打,还是毫无防备,再次吃了一次败仗。不过他们毕竟兵多将广,这次失利后并未像以前那样退军,而是继续围城,还派人从上游堵塞了城外的山溪水道,断了城里的饮水。北匈奴人的算盘这次打得很精准,你们这股汉军再能打,没水喝看你们能撑多久!
当时正值盛夏,暑热难当,城内的汉军很快就渴得双唇干裂、喉咙冒烟。耿恭没办法,就派人在城中掘井。不过疏勒城的位置较高,军士们一口气往地下挖了十五丈(约合现在34.5米、相当于十几层楼的高度),都没见到一滴水。很多汉军士兵渴得实在受不了,就把马粪搜集起来榨里面的汁液喝。马粪汁液的味道,想想就令人作呕,但为了活命,大家什么也顾不得了。
耿恭见此情景,不禁仰天长叹道:“听说武帝时期的贰师将军李广利,拔佩刀刺山石,泉水飞流而出。现在大汉威德正盛,我们怎么可能走投无路呢?”于是他整顿衣冠,严肃庄重地向着枯井拜下,祈祷神明护佑,救我将士。
耿恭祈祷完后,亲自带着将士们继续往下挖,没挖几下,突然地面越来越湿润,继而泉水喷涌而出!周围的人们欣喜若狂,连声大喊“万岁”!
按古人的说法,这自然是耿恭的忠义感天动地,所以有神仙相助。不过从理性角度这事也好解释,耿恭他们已经往下挖了十几层楼的深度了,也该到地下水的位置了。
不管我们后人怎么想,当时祈祷之后枯井出水,肯定让耿恭和将士们相信自己是有神仙罩着的,城中士气再次高昂起来。耿恭还让军士装了满满几大坛水,走上城头往女墙外倒着玩。北匈奴人满以为城内汉军马上要变干尸了,见此情景惊愕得下巴都要掉了,心想这耿恭真的有神明相助啊!打也打不下,困也困不死,北匈奴人心下郁闷,又解围暂时退去。
有人可能会问,耿恭受围攻的时候,西域都护陈睦和己校尉关宠怎么不来救援呢?其实很简单,他们也正自顾不暇呢:关宠几百人被北匈奴人围困在柳中城里;陈睦则受到归附北匈奴人的焉耆国、龟兹国的攻击(十一月时陈睦全军殉国)。当时西域还有军司马班超在遥远的疏勒国盘橐城,而且也正被龟兹人和姑墨人围攻。
那东汉朝廷怎么不派兵增援西域呢?当时东汉朝廷实际上已经接到距离内地最近的己校尉关宠的求救信,但永平十八年八月汉明帝刘庄驾崩,十九岁的太子刘炟(汉章帝)继位,朝廷正在新老交替的混乱时候,自然一时也顾不得塞外的事情了。
回过头说耿恭这边。汉明帝驾崩的消息传来后,车师人也归附了北匈奴,一同来打疏勒城。耿恭激励将士,身先士卒奋勇御敌,又多次击退敌军。其实这段时间耿恭之所以能坚持住,还要多亏车师后王夫人的大力帮助。车师后王夫人本是汉人之女,对汉朝有感情;她老公安得被北匈奴人杀死后,她更多了一份家恨。因此有情况时她经常给耿恭通风报信,她还偷偷接济耿恭不少粮草。
一晃又几个月过去了,疏勒城里车师后王夫人给的粮草逐渐被汉军吃光了。耿恭和将士们就把铠甲弓弩都拆了煮了,吃上面的皮革牛筋。虽然内无粮草、外无救兵,局势万分危急艰难,但是耿恭跟将士们同甘共苦、推心置腹,所以大伙毫无怨言,都拥戴耿恭,决心跟他誓死报国。只不过因为作战伤亡和饥寒交迫,耿恭手下的士卒越来越少,最后只剩下几十人。
北匈奴单于觉得耿恭应该再也撑不下去了,于是他派使者到疏勒城下劝降耿恭,说只要耿恭投降,就封他做白屋王,还给他美女做老婆。耿恭眼珠子一转,装作对条件感兴趣,然后让使者进城详谈。等北匈奴使者上了城头来到耿恭面前,耿恭当着城下北匈奴兵的面一刀把使者斩杀。杀完之后,耿恭还把使者的肉割下来,就在城头上烧烤了,谈笑自若吃下肚。岳飞所唱的“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就出自耿恭此举。耿恭当然不是食人狂魔,他这是以自断退路的方式,向北匈奴单于展示自己誓死不降的决心!
北匈奴单于知道后,气得七窍生烟,派人继续猛攻疏勒城。小小疏勒城虽然已经千疮百孔,但耿恭和将士们早把命豁出去了,几十个不要命的汉儿,竟一次次把北匈奴兵打退。
这时已经到了永平十八年十一月,汉章帝继位已经三个多月了,朝政逐渐安定,他想起了西域守将派人来求救的事情,于是召开公卿会议,商讨如何应对西域局势。
会上,一些大臣主张放弃救援,他们认为西域距离中原实在太遥远了,西域汉军这时不知道还剩下多少人,劳师动众去救从经济账算太不划算。司徒鲍昱一听就火了,说:“朝廷派人到危险的地方执行艰巨任务,情况紧急的时候却把人家给抛弃了,这对外会大长夷狄的志气,对内更会伤透忠臣义士之心!以后边境无事便罢,如果匈奴人再次叩边,陛下还能差遣谁去御边?”
汉章帝正值血气方刚的年纪,听了鲍昱的话深以为然。于是他下令,让征西将军耿秉驻守酒泉郡代理太守事,派酒泉太守段彭和宫中近侍王蒙、皇甫援率领张掖、酒泉、敦煌三郡之兵和鄯善国兵共7000余人,救援2000里外的西域汉军。不管西域还剩几个汉军,不抛弃,不放弃,这就是中华版的“雷霆救兵”!
汉章帝建初元年(公元76年)正月,段彭与其他各路人马会师于己校尉关宠戍守的车师前部柳中城。这时关宠已经战死,段彭救出柳中汉军残部后,又西进攻击车师前部都城交河城。交河城一战,汉军斩首3800级,生俘3000余人。北匈奴人仓皇而逃,车师前部再次向汉朝投降。
打了胜仗后,近侍王蒙等人觉得可以向朝廷交差了,这时也不知天山以北的耿恭所部是死是活,于是他们准备见好就收,班师回朝。这时耿恭早先派回敦煌郡领取冬装的小军官范羌站了出来,他坚持请求王蒙再北越天山去营救耿恭及其部下。疏勒城在交河城以北约五百里,当时又值隆冬,大雪封山,道路艰险,王蒙等人都不敢去,但又架不住范羌的苦苦哀求,于是就分兵2000人给范羌,让他自己带兵去救耿恭。
范羌率军从山间谷道穿越天山,当时大雪纷飞,地上积雪能把人马都陷进去,士卒们千辛万苦跋涉多日,才勉强通过这五百里冰雪道路。此时的疏勒城内,包括耿恭在内只剩下26人,而且早已经断粮多日。夜间他们听到城外传来大队人马行进的声音,以为是北匈奴人再次来攻,不禁大惊失色,因为他们已经没有力气再战斗了。这时范羌走到城下,对城上喊道:“我是范羌,朝廷派大军来救援耿校尉了!”城中人认出范羌,又望见所来人马都是汉家衣冠,齐声大呼“万岁”。范羌率部进城后,与耿恭等人抱在一起,双方都泪流满面。
简单休整后,第二天汉军撤出了疏勒城,踏上南下东归的道路。这时北匈奴人尾随追击,耿恭和范羌不得不且战且走。耿恭等26人本就身体虚弱,在路上因饥寒又不断有人倒下。建初元年三月汉军进入玉门关时,耿恭率领的原疏勒城守军仅剩13人!中郎将郑众接见这13勇士时,只见他们个个蓬头垢面、皮包骨头,衣服早成一缕缕,鞋底都已经磨穿,几乎没有人样。郑众不禁大为感动,亲自带着耿恭一行去沐浴更衣。
随后郑众又上书朝廷,极力为耿恭等人表功,他写道:“耿恭带着孤弱无援之军坚守塞外孤城,抵抗匈奴的攻击,面对数万敌军,成年累月,心力交瘁。他开山打井,煮弩为粮,万死一生,前后杀伤敌虏数以千百计,既忠且勇,不让大汉蒙羞。耿恭的气节,古今未有,应该授予他显赫的爵位,以激励将帅!”
耿恭等人回到都城洛阳,司徒鲍昱感其忠勇,也在汉章帝面前夸奖他气节堪比苏武,建议给他加官进爵。汉章帝于是封赏耿恭13人:封耿恭为骑都尉,封耿部司马石修为洛阳市丞,张封为雍地军营司马,范羌为共县县丞,其他九人补入天子禁卫军羽林军。
很多文章在介绍到这里之后,故事就戛然而止了。这就好像很多童话故事以“王子和公主过上了幸福生活”为结束语一样。但是真实的历史,往往却令人唏嘘。
话说耿恭被封为骑都尉之后,第二年又晋升为长水校尉,并于该年秋天以副将的身份随车骑将军马防平定西羌叛乱,再立新功。这马防是何许人也?他就是东汉伏波将军马援的次子,汉章帝皇后马氏的兄弟,也即当朝国舅爷。马防作为名将之子,打仗也很强悍,算得上一位称职的将军,但其度量就不咋样了——因为耿恭曾在给章帝的奏章里称赞窦固,并说可以让马防协助窦固镇守西方,马防得知后就把耿恭嫉恨上了。班师回朝后,耿恭营里的监军近侍李谭为了讨好国舅爷马防,就向章帝诬告耿恭怠慢军事,对朝廷心怀不满。于是在平羌战事中立了战功的耿恭不但没受到奖赏,反而被关进了大牢。蹲了一段时间监狱后,朝廷罢免了耿恭的官职,把他遣送原籍。耿恭回到老家,没多久就郁郁而终。
虽然东汉朝廷对耿恭并不公平,但耿恭带领二百疲弱之旅坚守塞外孤城经年,忠比苏武、勇震匈奴,最后仅剩13人入玉门关的事迹,让所有读史至此者不禁肃然起敬。《后汉书》的作者范晔就说,看到了耿恭守疏勒城的事迹后,他不知不觉间眼泪鼻涕一起流下。最后范晔评价说:义重于生,以至是乎!
笔者常感叹,像耿恭这样的忠勇动天地之士,知名度却相对很低,除了历史爱好者,普通人很少有知道的。现在有影视剧表现这个题材,无论拍摄得怎样,都必然会让更多人了解这段可歌可泣的历史。从这个意义上讲,《大汉十三将之血战疏勒城》能够出品上线,就是对英雄的一个巨大告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