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耻下问的意思不耻下问的故事详细解释及典故不耻下问成语接龙、组词、近义词、反义词
- 不耻下问
- 拼音: bù chǐ xià wèn
- 频率: 常用
- 年代: 古代
- 词性: 中性词
- 结构: 紧缩式
- 解释: 不耻:不以为耻辱;下问:降低身份请教别人。向学问、地位不如自己的人虚心请教而不认为有失体面。
- 语法: 作主语、谓语、宾语;形容虚心求教。
- 典故出处: 春秋·鲁·孔丘《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何晏集解:“下问,谓凡在己下者。"
- 成语示例:毛泽东《党委会的工作方法》:“我们切不可强不知以为知,要‘~’,要善于倾听下面干部的意见。"
- 英文翻译: do not feel ashamed to ask and learn from the rank and file <be modest enough to consult one‘s inferiors>
不耻下问的意思解释及典故
不耻下问的故事完整版?
一次,孔子去鲁国国君的祖庙参加祭祖典礼,他不时向人询问,差不多每件事都问到了。有人在背后嘲笑他,说他不懂礼仪,什么都要问。孔子听到这些议论后说:“对于不懂的事,问个明白,这正是我要求知礼的表现啊。”
那时,卫国有个大夫叫孔圉(音yu),虚心好学,为人正直。当时社会有个习惯,在最高统治者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给他另起一个称号,叫谥(音shi)号。按照这个习俗,孔圉死后,授于他的谥号为“文”,所以后来人们又称他为孔文子。
孔子的学生子贡有些不服气,他认为孔圉也有不足的地方,于是就去问孔子:“老师,孔文子凭什么可以被称为‘文’呢?”
孔子回答:“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意思是说孔圉聪敏又勤学,不以向职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求学为耻辱,所以可以用“文”字作为他的谥号。
不耻下问故事第一段段意?
一次,孔子去鲁国国君的祖庙参加祭祖典礼,他不时向人询问,差不多每件事都问到了。
有人在背后嘲笑他,说他不懂礼仪,什么都要问。孔子听到这些议论后说:“对于不懂的事,问个明白,这正是我要求知礼的表现啊。”
那时,卫国有个大夫叫孔圉(音yu),虚心好学,为人正直。
当时社会有个习惯,在最高统治者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给他另起一个称号,叫谥(音shi)号。按照这个习俗,孔圉死后,授于他的谥号为“文”,所以后来人们又称他为孔文子。
孔子回答:“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意思是说孔圉聪敏又勤学,不以向职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求学为耻辱,所以可以用“文”字作为他的谥号。
虚心好学不耻下问的成语故事?
凿壁偷光 囊萤映雪.悬梁刺骨 闻鸡起舞 不耻下问 不骄不躁 不矜不伐 不露圭角 辞尊居卑 功成不居 功薄蝉翼 好问则裕 戒骄戒操 礼贤下士 满招损,谦受益 抛砖引玉 谦让末遑
不耻下问是寓言故事吗?
是寓言故事。
不耻下问,意思为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少的人请教,形容谦虚好学。这个成语来源于《论语.公冶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不耻下问的寓言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不耻下问的寓言故事
子贡(1)问曰:“孔文子(2)何以谓之(3)文也?”子曰:“敏而好学(4),不耻(5)下问(6),是以(7)谓之文也。”(《论语·公冶长第五》)
【注解】
(1)子贡:复姓端木,名赐,字子贡。生于西元前520年,可能卒于西元前
456年,春秋时卫国人。善于经商,有口才,列于孔门四科中的“言语
科”,是“孔门十哲”之一。
(2)孔文子:孔圉(圉,音“雨”),谥文,生卒年不详,春秋卫国大夫。
(3)谓之:被称为。
(4)敏而好学:聪明勤学。敏,聪慧。
(5)耻:羞耻。
(6)下问:向年纪、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
(7)是以:所以。
【故事阐述】
春秋时,卫国大夫孔圉聪明好学,更难得的是他是个非常谦虚的人。在孔圉死后,卫国国君为了让后代的人都能学习和发扬他谦虚好学的精神,因此特别赐给他“文公”的称号。后人就尊称他为“孔文子”。
孔子的学生子贡也是卫国人,但是他却不认为孔圉生前的为人配得上那样的谥号。有一次,他问孔子说:“孔圉的学问及才华虽然很高,但是比他更杰出的人还很多,凭什么赐给孔圉‘文公’的称号?”孔子听了说:“孔圉非常勤奋好学,非常聪明,而且如果有任何不懂的事情,就算对方地位或学问不如他,他都会谦虚的请教,一点都不因此而感到羞耻,这就是他难得的地方。因此赐给他‘文公’的称号并不会不恰当。”经过孔子这样的解释,子贡终于明白了。
后来“不耻下问”就用来比喻不以向身分较低微、或是学问较自己浅陋的人求教为羞耻,也可形容人谦虚好学。
孔子不耻下问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是两回事。
夫子的时代是一个等级身份的贵族统治时代,和强调平等、个人价值的现代社会是不一样的。
而且夫子那个时代,知识是被贵族所垄断的。
而士都是贵族,夫子晚年更是大夫,是贵族中的上层了,还是与闻国是的国老,地位崇高。
不耻下问其实和“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一样,说的是要将知识和身份系统的脱离开,夫子入太庙,每事问。
不懂就问、不懂就虚心学习,谦虚乃为学之本。
无友不如己者和学没有关系,儒家称友,说的是志同道合,是事业上的同伴,是志向、爱好、价值观相同、相近的伙伴,所以这个无友不如己,是不和消极萎靡的坏人为伍
孔子不耻下问说明了什么道理?
不耻下问意思是向地位、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而不以为耻。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谦虚好学。
是历史故事。
不耻下问的典故: 春秋时期,孔子被世人尊为圣人。
他是当时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也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
孔子认为人并不是生下来就学识渊博的,一定要好学多问。
一次,孔子去国君的祖庙参加祭礼仪式时,他不时地向人询问。
有人嘲笑他不懂礼仪,孔子听到这些后,毫不在意,并且说:“遇到不懂的事便问个明白,这才是要求知礼的表现啊!
”当时卫国的大夫孔圉为人耿直,并且谦虚好学。
他去世后,被授予“文”的谥号,因此后人又称他为孔文子。
孔子的学生子贡心中不服,就询问孔子为什么孔圉可以谥号为“文”。
孔子回答说:“孔圉聪敏又勤于学业,不因为向学问和地位比自己低的人求教而感到羞耻,因此,才可以用这个‘文’字作谥号啊!
” 不耻下问的启示: 一个人要谦虚、好学,真诚地向别人提问请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