蜎飞蠕动的意思解释及典故(故事)

关键字:
成语接龙

蜎飞蠕动的意思蜎飞蠕动的故事详细解释及典故蜎飞蠕动成语接龙、组词、近义词、反义词

蜎飞蠕动
拼音: xuān fēi rú dòng
频率: 生僻
年代: 古代
词性: 中性词
结构: 联合式
解释: 蜎:通“翾",飞翔。昆虫等小动物飞行或蠕动。

语法: 作宾语;用于小动物。
典故出处: 《鬼谷子·揣》:“故观蜎飞蠕动,无不有利害。"
成语示例:
英文翻译: 

蜎飞蠕动的意思解释及典故

蜎飞蠕动的意思是什么,出处是哪里?

蜎飞蠕动,汉语成语,拼音是xuān fēi rú dòng,意思指昆虫等小动物飞行或蠕动。

出自《鬼谷子·揣》

像蚯蚓一样慢慢移动?

词语是:蠕动。

蠕动的意思是:指爬行的昆虫,像蚯蚓爬行那样运动,泛指像虫类爬行一样地动。

例:巴金 《忆·最初的回忆》:“浅绿色的蚕在桑叶上面蠕动,一口一口地接连吃着桑叶,簸箕里一片沙沙的声音。

”蠕动的虫类有:毛毛虫:胸部有3节,每节生有1对强健的胸足,便于爬行和攀援。

蚯蚓:帮助蚯蚓爬行的是它身体表面的刚毛,当蚯蚓行进时,先把身体后部的钢毛插进四周的土里,身体前部的体节一节一节地向前缩短。

蚕:与毛毛虫的运动相仿。

1、蠢动:出于本性的自然的行动;指蠕蠕而动。

例:许杰 《旅途小记》:“我那眼角的角膜里,却似乎看到那破泥洞里,有什么东西在蠢动。

”2、娟飞蠕动:指昆虫等小动物飞行或蠕动。

出自:战国 鬼谷子《鬼谷子·揣》:“故观蜎飞蠕动,无不有利害。

”释义:因此我观察小动物的飞行或蠕动,都有好的方面与坏的方面。

从一点或从一地往另一点或另一地连续地移动。

例:茅盾 《多角关系》五:“只想稍稍挪动一点,把几张空头支票收回。

读心术的规则?

第一招:索欲术

口诀:必以其甚喜之时,往而极其欲也;其有欲也,不能隐其情。

译解:揣测情势必须要选择对方高兴开心的时候,通过游说让他高兴到极致,导致情绪失控,只要对方心中有欲望,就不能隐藏真实情况。

应用:人都是有欲望的,只不过人是一种有心机的动物,往往把欲望隐藏在内心,除非在情绪波动时才容易反应出来。

心理学认为情绪是对一系列主观认知经验的通称,是多种感觉、思想和行为综合产生的心理和生理状态,最常见的情绪有喜怒哀乐悲。

鬼谷子作为心理应用大师,早在2500年前就发现了观察利用人的情绪,解读别人心理的方法。

他告诉我们,当一个人处于高兴、兴奋状态时,用语言去触动他,去加大他们的欲望 ,只要他们有欲望 ,就无法按捺住实情。

在心理学原理中有提到过,人其实并不能控制自己的心理变化,尤其当一个人开心过度的时候,就会丧失思考的能力,变成一个感性的人。

所以鬼谷子认为利用人的兴奋心理,满足对方的欲望,继而获取实情。

比如当我们在求人办事的时候,应该等对方心情好,高兴时再去请求,这样成功的概率更高。

现代的公关应酬活动其实就是这个原理。

第二招:恫吓法

口诀:必以其甚惧之时,往而极其恶也;其有恶者,不能隐其情。

译解:当人处于恐惧状态下,用语言恐吓他。

只要对方的心理被恐惧占据,所以不能隐藏事情。

应用:当一个人高兴的时候,用语言捧杀,去放大他的欲望,可以得出实情。

同样当一个人在恐惧的时候,如果用语言放大他的恐惧,当对方的心理防线被攻击垮塌,同样不能隐藏实情。

这一招属于攻心术的一种。

利用人性中的恐惧心理,加以利用。

因为人的恐惧是不可避免的,甚至不可控制的,只能通过心理调节缓解。

比如大部分人在考试、面试、公开演讲时往往会出现恐慌,甚至恐惧的心理。

虽然大脑试图命令心跳减速,排解恐惧心理,其实作用并不大。

因为人的心理变化并不全是靠大脑控制的。

再比如人紧张时手心会出汗,遇到危险时会条件发射的躲避等行为。

所以心理咨询师在沟通时往往是用语言让人减轻紧张感、恐惧感。

一些成功学大师也深谙此道,比如利用语言或制造场景去恐吓一个人,让其心理平衡崩塌,对方会情不自禁的听其指挥。

哦,对了,这个方法也叫催眠。

所以鬼谷子认为利用人的恐惧心理,用语言加以暗示,可以获得实情。

第三招:问情法

口诀:感动而不知其变者,乃且错其人勿与语,而更问其所亲,知其所安。

应用:如果用索欲法、恫吓法的情绪触动、语言暗示的方法,但是对方不为所动,就必须暂时放开那人不要跟他说话,去询问跟他亲近的人,了解他的真实想法。

译解:这个世界上其实有的人心理素养比较好,承受能力比较强。

如果索欲法和恫吓法都不能获取真实情况时,怎么办?比如商务谈判上的谈判高手,油盐不进,好说歹说不为所动,这时候应该怎么办?鬼谷子告诉我们应该使用迂回战术。

人是群居动物,带有社交属性,所以可以去游说跟对方亲近人的心理,比如对方的爱人、亲人、朋友,通过这种方法,从侧面信息的收集,进而解读对方的心理。

这其实是个开放式的答案,因为有很多种引申。

比如人的格局,境界有高低,有时候你的领导永远是Poker Face,很多领导的修为已经练成了喜怒不形于色,永远正襟危坐。

怎么办?你可以接近领导身边的人,比如领导的亲信、领导的秘书、领导的家人等,在这些人身上肯定能找到突破口。

第四招:探情法

口诀:夫情变于内者,形见于外,故常必以其见者而知其隐者。

译解:一个人的内心变化,会在外表上显现出来。

必须依据他外在的表现,来洞察他隐瞒在内心的实情

应用:孔子说过,“不逆诈,不亿不信”意思是说不预先怀疑别人欺诈,也不猜测别人不诚实,任何事情都不能先入为主的主观判断,应该用证据和逻辑支持。

应该怎么做的呢?所有的推论都应该建立在证据的基础,也就是无罪推定原则。

但是如何知道对方内心的真实所想呢?

比如鬼谷子在2500年前就告诉世人,一个人的内心波动的心理变化其实是可以通过观察外表变化解读出来的,这与现在心理学应用技巧微表情、肢体语言和冷读术不谋而合。

实际上这些识人的技巧都是在利用这个理论。

通过对外表的观察、思考和揣测,用语言试探,进而洞察人的心理变化进而推导出对方的心理活动。

总结一下,索欲法、恫吓法、问情法、探情法这四种方法鬼谷子统称之为揣情术,也就是今天想要说明的鬼谷子读心术,与其他方法唯一不同的地方是,鬼谷子加上了语言这个维度。

鬼谷子认为一个人的心理特征不仅需要观察,还需要利用好语言这个工具,如此才能事半功倍。

毕竟揣情不是作秀,需要的是获得切切实实的信息。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我们的个人修炼,这个方法有多难呢?其实连鬼谷子都在吐槽:

揣情最难守司。

难就难在如何利用揣情的方法读取人的真实心理。

如何解决呢?鬼谷子又说:观蜎飞蠕动,无不有利害,可以生事变。

意思是说一个蝴蝶扑扇了下翅膀,都能导致事情发生改变,所以要能把握细微末节的变化。

当然把握细节的同时,你不能告诉别人你在读他心,否则结果就老尴尬了,你怎么读都是错。

《鬼谷子揣篇第七》古诗原文及翻译?

【原文】古之善用天下者,必量天下之权,而揣诸侯之情。量权不审,不知强弱轻重之称;揣情不审,不知隐匿变化之动静。

【译文】古代善于统治天下的人,必须衡量天下的权势所在,并且揣摩各个诸侯的实情。假如衡量权势不够详细,就不能了解诸侯的强弱虚实;假如揣摩实情不够详细,就不能通晓天下的时局变化。

【原文】何谓量权?曰:度于大小,谋于众寡。称财货有无之数,料人民多少、饶乏、有余、不足几何,辨地形之险易孰利孰害,谋虑孰长孰短;揆君臣之亲疏,孰贤孰不肖;与宾客之知睿,孰多孰少;观天时之祸福,孰吉孰凶;诸侯之亲,孰用孰不用;百姓之心去就变化孰安孰危,孰好孰憎;反侧孰便孰知。能知此者,是谓量权。

【译文】什么叫衡量权势呢?答案是:要测量疆域的大小,算出谋士的多少,估量一下财货有无,算计一下人口的数量,摸清贫富之间的差距有多大;其实研究地形的险易,哪里有利,哪里有害;再次是研究谋略,看哪个谋略好,哪个谋略差;观察君臣的亲疏关系,看看哪个臣子贤明,哪个臣子不肖;还要估价宾客谋士的智慧,究竟哪个智慧低,哪个智慧高?再观察天象运行变化,看看是吉是凶;揣度诸侯之间的亲疏关系,看哪个可用,哪个不可用;还有民心的向背也很重要,要观察那一个地区的安定与否或人心是否思变,人民喜爱什么或厌恶什么。能做到以上这些的统治者,就叫做善于"衡量权势"的政治家。

【原文】揣情者,必以其甚喜之时,往而极其欲也,其有欲也,不能隐其情;必以其甚惧之时,往而极其恶也,其有恶也,不能隐其情。情欲必出其变。感动而不知其变者,乃且错其人勿与语,而更向所亲,知其所安。夫情变于内者,形见于外,故常必以其见者,而知其隐者。此所谓测深揣情。

【译文】所谓揣情,就是在对方情绪最高涨的时候,想办法对他施加影响,让他的真实想法暴露出来。因为他既然有欲望,在情绪极高时容易流露出来的。必须在对方最担心、害怕的时候,去加重他的恐惧心理,因为他既然有害怕的心理,就隐瞒不住内心的真情实感,情欲必然要随着事态的发展变化流露出来。对那些在情绪高涨时或精神恐惧时都无法打动、摸不清他的内心世界的人,就要暂时放弃他,不要再对他说什么了,而应改向他所亲近的人去游说,这样就可以知道他安然不为所动的原因。那些感觉从内部发生变化的人,必然要通过形态显现于外表。所以我们常常要通过显露出来的外表现象,来了解那些隐藏在内心的真情。这就是所说的"测深揣情"。

【原文】故计国事者,则当审权量;说人主,则当审揣情。谋虑情欲,必出于此。乃可贵,乃可贱;乃可重,乃可轻;乃可利,乃可害;乃可成,乃可败;其数一也。故虽有先王之道;圣智之谋,非揣情、隐匿,无所索之。此谋之大本也,而说之法也。常有事于人,人莫能先。先事而至,此最难为。故曰:揣情最难守司。言必时其谋虑。故观蜎飞蠕动,无不有利害,可以生事变。生事者,几之势也。此揣情饰言成文章,而后可论之。

【译文】所以谋划国家大事的人,应当详细衡量本国各方面的力量;游说诸侯的人,则应当全面揣测各个诸侯的想法,避其所短,从其所长。所有的谋划、想法、情绪及欲望都必须以这些为出发点。只有这样做了,才能得心应手地处置各种问题和对付各色人物。做到了这些,你就既能使他高贵,又能使他低贱;既可以对他施以好处,又可以加害于他;既可以让他功成名就,又可以让他身败名裂。总之,他的成败得失均掌握在你的手中。所以,虽然有古代先王的德行,有圣人高超的智谋,不揣度透彻所有隐蔽的和深藏的实情,将什么也追不到。这是智谋的基础和游说的通用法则。人们对某些事情常常感到来得突然,是因为事先不能预测。能在事情发生之前就预见到,这是最难的。因此说,揣情是最难把握的。游说活动必须深谋远虑地选择时机。所以我们观察昆虫的飞行和爬虫的蠕动,都与自己的利害息息相关,那么谋士在游说时如果充分考虑到各种利害关系,就能使事情有个完满的结局。而任何事情在刚刚发生之时,都会呈现一种微小的态势。要能仔细审视这种微妙的变化,然后,再借助漂亮的言辞或文章对君主进行游说

像蚯蚓一样慢慢移动的四字成语?

谜底:慢条斯理。解释:蚯蚓是一条一条慢慢移动的,所以是慢条斯理。

慢条斯理 [ màn tiáo sī lǐ ]

【解释】:原指说话做事有条有理,不慌不忙。现也形容说话做事慢腾腾,不慌不忙。

【出自】: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三本第二折金圣叹批:“写红娘从张生边来入闺中,慢条斯理,如在意如不在意。”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做事缓慢。

扩展资料:

近义词

不慌不忙 [ bù huāng bù máng ]

【解释】:不慌张,不忙乱。形容态度镇定,或办事稳重、踏实。

【出自】:元·高文秀《襄阳会》第三折:“轮起刀来望我脖子砍,不慌不忙缩了头。”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说话或行动从容不迫。

像蚯蚓一样慢慢移动的四字成语是:慢条斯理。

慢条斯理的意思:形容说话或做事慢慢腾腾。

拼音[màn tiáo sī lǐ]

出处:明·金圣叹《西厢记》批:“写红娘从张生边来入闺中;慢条斯理;如不在意如在意。”

例句:他做事总是不急不慌,慢条斯理的。

近义词:漫条斯理、不慌不忙、有条不紊。

像蚯蚓一样慢慢移动的四字成语——蠕蠕而动

【蠢蠢思动】:蠢蠢:爬虫蠕动的样子。比喻敌人策划进攻或坏人准备捣乱破坏。

【蠢蠢欲动】:蠢蠢:爬虫蠕动的样子。比喻敌人准备进攻或坏人阴谋捣乱。

【蠕蠕而动】:像虫子似的前后蠕动身体,形容准备慢慢移动的样子。

【蜎飞蠕动】:蜎:通“翾”,飞翔。昆虫等小动物飞行或蠕动。

鬼谷子十四篇读音分别是?

捭阖 (bǎi hé)、 反应 (fǎn yìng)、内揵(nà jiàn)、抵巇(dǐ xī)(也有翻译成:zi xi)、飞箝(fēi qián)、忤合(wǔ hé)、揣(chuǎi)、摩(mó)、权(quán)、谋(móu)、决(jué) 符言(fú yán)

捭(bǎi)阖(hé)第一

粤(yuè)若稽(jī)古,圣人之在天地间也,为众生之先。观阴阳之开阖(hé)以命物,知存亡之门户,筹策万类之终始,达人心之理,见变化之眹焉,而守司其门户。故圣人之在天下也,自古及今,其道一也。变化无穷,各有所归。或阴或阳,或柔或刚,或开或闭,或弛或张。是故圣人一守司其门户,审察其所先后,度(duó)权量(liàng)能,校(jiào)其伎(jì)巧短长。

【译文】

先让我们来考察一下历史吧。古代那些存于世间的大智大勇的圣者,都是芸芸众生的先导。他们通过观察阴阳两类现象的变化来对事物作出判断,并进一步了解事物生存和死亡的途径。计算和预测事物的发生过程,通晓人们思想变化的关键,发现世上事物、人事的发展征兆,从而把握事物发展变化的关键。所以,圣人在社会上立身处世,从古到今,其遵循的规律都是一样的。事物的变化是无穷无尽的,然而都各有自己的归宿;或归于阴,或归于阳;或以柔为特征,或以刚为特征;或以开放为主导,或以闭藏为主导;或松弛不固,或紧张难入。所以圣人把握事物的关键,审察事物的前因后果、轻重缓急。权衡对方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比较其技巧优劣长短,然后借物举事。

夫贤、不肖,智、愚,勇、怯,仁、义,有差,乃可捭,乃可阖;乃可进,乃可退;乃可贱,乃可贵,无为以牧之。审定有无与其虚实,随其嗜欲以见其志意,微排其所言而捭反之,以求其实,贵得其指;阖而捭之,以求其利。或开而示之,或阖而闭之。开而示之者,同其情也;阖而闭之者,异其诚也。可与不可,审明其计谋,以原其同异。离合有守,先从其志。即欲捭之贵周,即欲阖之贵密。周密之贵微,而与道相追。捭之者,料其情也;阖之者,结其诚也。皆见其权衡轻重,乃为之度数,圣人因而为之虑。其不中权衡度数,圣人因而自为之虑。故捭者,或捭而出之,或捭而内之;阖者,或阖而取之,或阖而去之。

世人中有贤良与不肖者,有识之士与愚黯之辈,有勇敢者和怯懦者;有仁人君子及苟且小人……总之,人们的品行和素质是千差万别的。所以,针对不同的人品素质,要采取不同的态度与措施。对某些人可以开导,对某些人可以压抑;对某些人可以擢用,对某些人可以黜退;可以让某些人富贵,可以使某些人贫贱。总归一句话,要顺应人们的自然品性去分别对待他们。要起用一个人,首先要审定其品质如何,摸清其真假虚实,顺从其嗜欲愿望,发掘其志向意图,并要暗中排察他的言语,或启导他,或适当地贬抑、质疑他,以探知其真情实意,以明了其性格主流。得知对方实际情况后应缄默不语以挑动对方畅所欲言,以便了解对方所言是否于己有利。要么开导他给他以启示,要么压抑他使他控制自己。开导启发他,是为了让他畅所欲言以考察他在感情上与我们有无距离;压抑控制他,是为了观察他的反应如何,借此了解他对我们的诚心大小。考察某人可用不可用,还要查明其谋略计划的优劣以及同自己谋略计划的差距大小。若同我们的谋略计划距离较大,先纵容他,让他照自己的意志去办(而我们则暗中谋划)。当然,这种谋划要周密。若要谋划周密,关键是行事要微暗、不露声色,这样做,就与阴阳之道暗合无隙了。对人使用捭阖之术,或开启引导他,估量出他的情志;或压抑控制他,摸准他的诚心。此外,还要知道他的谋略措施,圣人因之作出测度与分析,若其谋略措施得当,与我们距离较小,合乎我们的准则,我们就可以据此帮他完善谋略措施;若其谋略措施失当,与我们距离较大,不合我们的准则,我们只好舍弃不用,自己另谋良策。因此,对人使用捭阖之术时,或开导他帮他引出决策,或启发他吐露决策以便纳为己用;或抑制他以便于我们顺利起用,或拒斥他弃而不用。

捭阖者,天地之道。捭阖者,以变动阴阳,四时开闭,以化万物。纵横、反出、反覆、反忤(wǔ),必由此矣。捭阖者,道之大化。说(shuì)之变也,必豫审其变化,吉凶大命系焉。口者,心之门户也;心者,神之主也。志意、喜欲、思虑、智谋,此皆由门户出入,故关之以捭阖,制之以出入。捭之者,开也,言也,阳也;阖之者,闭也,默也,阴也。阴阳其和,终始其义。故言长生、安乐、富贵、尊荣、显名、爱好、财利、得意、喜欲为阳,曰始。故言死亡、忧患、贫贱、苦辱、弃损、亡利、失意、有害、刑戮(lù)、诛罚为阴,曰终。诸言法阳之类者,皆曰始,言善以始其事;诸言法阴之类者,皆曰终,言恶以终其谋。捭阖之道,以阴阳试之。故与阳言者依崇高,与阴言者依卑小。以下求小,以高求大。由此言之,无所不出,无所不入,无所不可。可以说(shuì)人,可以说家,可以说国,可以说天下。为小无内,为大无外。

捭阖之术,以阴阳之道为主旨。捭阖,就是变动阴阳,用开闭之法构成四季轮回,使万物化生、万事兴亡交替。纵和横,返和出,反和覆,反与忤,皆为阴阳之道的具体表现,都可用阴阳变动来区别、说明它们。而使用捭阖之术使事物转化,正是阴阳之道的关键所在。游说过程中的每一变化,都出自捭阖之术,所以要预先审知捭阖之术的阴阳变化法则,这是游说能否成功、游说目的能否达到的关键所在。口,是表达内心思想的门户;而心灵,是人的精神世界的主宰。人的志向与意愿,喜好与欲求,思念和焦虑,智慧和谋略,都是由口这个门户出入从而表露出来的。所以,应该用捭阖之术来把守自己的口,用开闭之法来调控自己的言谈。使用捭术,就是让对方开口,让对方说话,这就是阳之道;使用阖术,就是让对方闭口,让对方沉默,这就是阴之道。懂得了阴阳之道的协调交替使用,就能够懂得“终”和“始”的意义了。所以,我们把长生、安乐、富贵、尊荣、显名、爱好、财利、得意、喜欲等归为阳类事物,称作人生向往;把死亡、忧患、贫贱、苦辱、弃损、亡利、失意、有害、刑戮、诛罚等归为阴类事物,称作人生忌讳。凡是那些遵循、效仿、涉及上述阳类事物的说辞,可以叫作“人生向往型语言”,也就是说可以用这类美好的语言去说动对方进行某事;凡是那些遵循、效仿、涉及上述阴类事物的说辞,可以叫作“人生忌讳型语言”,也就是说可以用这类令人厌恶的语言去威胁、警醒对方中止某种计谋。游说中运用捭阖之术时,先用阴言和阳言去试探对方(以确定对方是喜欢阴言还是喜欢阳言)。由此,与喜欢阳言的人论谈时,以使用涉及上述阳类事物的崇高语言为主;与喜欢阴言的人论谈时,以使用涉及上述阴类事物的卑下语言为主。这样,我们就可以用卑下的阴言去打动小人,用崇高的阳言去说服君子。照此而论,用捭阖之术去游说,就没有探测不出来的真情,就没有不听从我们决策的人,就没有不能说服的对象。用捭阖之术去游说,可以说动每个普通民众,可以说动每个有封地的大夫,可以说动每个诸侯国的国王,甚至可以说动天下的君主。若要成就小事,可以小到极限,没有更小的了;若要成就大事,可以大到极限,没有更大的了。

益损、去就、倍反,皆以阴阳御其事。阳动而行,阴止而藏;阳动而出,阴隐而入。阳还终阴,阴极反阳。以阳动者,德相生也;以阴静者,形相成也。以阳求阴,苞以德也;以阴结阳,施以力也;阴阳相求,由捭阖也。此天地阴阳之道,而说(shuì)人之法也,为万事之先,是谓圆方之门户。

所有的裨益或损害、离去与接近、背叛和复归,都是阴阳之道的行为表现,可用阴阳之道加以掌控和驾驭。阳以动为特征,故主要表现为进取;阴以静止为特征,故主要表现为闭藏。阳动必然显现出来,阴止必然潜藏进去。阳发展到极致就成为阴,阴超过了极限就变为阳。用阳去拨动事物,是为了让它按照自身规律发展;用阴去安定事物,是为了让它巩固自己的形态。用阳去统括阴,就要用内部规律去规范外在形态;用阴去辅佐阳,就要用外在形态去影响内在本质。阴阳相辅相成,互为其用,集中体现在捭阖之术上。这就是世间万物阴阳变化的基本规律,也是游说人主所应遵循的根本原则,是万事万物生成变化的既定法则,也即所谓的天地万物运行的关键。

反应第二

古之大化者,乃与无形俱生。反以观往,覆以验来;反以知古,覆以知今;反以知彼,覆以知己。动静虚实之理,不合来今,反古而求之。事有反而得覆者,圣人之意也,不可不察。

【译文】从古到今,天地间万事万物的生成变化,都是与无形而又无处不在的大道一起共生的。通过对大道的掌握运用,我们可以回顾历史,展望未来;反观过去,检验现在;熟悉这类事物,了解那类事物。动静、虚实的原则,如果在未来和今天都得不到应用,那就要到过去的历史中去考察前人的经验。事有反而得覆者,圣人之意也,不可不察。可以解释为:事情的起始、过程、结果、走向,出乎众人意料的,而众人又无所知个中原因。这是有智谋超群的人在操控,不得不特意留意。

人言者,动也;己默者,静也。因其言,听其辞。言有不合者,反而求之,其应必出。言有象,事有比。其有象比,以观其次。象者象其事,比者比其辞也。以无形求有声,其钓语合事,得人实也。若张罝(jū)网而取兽也,多张其会而司之。道合其事,彼自出之,此钓人之网也。常持其网驱之,其言无比,乃为之变,以象动之,以报其心,见其情,随而牧之。己反往,彼覆来,言有象比,因而定基。重(chóng)之袭之,反之覆之,万事不失其辞,圣人所诱愚智,事皆不疑。

【译文】别人在侃侃而谈,是动;自己沉默听辞,是静。要根据别人的言谈来探听其中蕴含的深意。如果发现对方言辞有矛盾之处,就要马上提出诘难探求其真意,对方的真情必然在应对中有所透露。语言有可以模拟的形态,事物有可以类比的规范。既有“象”和“比”存在,就可以预见其下一步的言行。所谓“象”就是言辞中涉及的事物实质的外在表象,所谓“比”,是言辞中事物可以类推出的同类事物。然后以无形的规律来探求有声的言辞。引诱对方说出的言辞,如果与事实相一致,就可以刺探到对方的实情。这就像张开网捕野兽一样,要多设一些网来等待野兽落入。如果把捕野兽的这个办法也能应用到人事上,那么对方也会自己出来的,这是钓人的“网”。但是,如果经常拿着“网”去追逐对方,其言辞就不再有平常的规范,这时就要变换方法,用“法象”来使对手感动,进而考察对方的思想,使其暴露出实情,进而控制对手。自己返过去,使对手返回来,所说的话可以比较类推了,心里就有了底数。向对手一再袭击,反反复复,所有的事情都可以通过说话反映出来,圣人可以诱惑愚者和智者,这些不必再怀疑。

古善反听者,乃变鬼神以得其情。其变当(dàng)也,而牧之审也。牧之不审,得情不明;得情不明,定基不审。变象比,必有反辞,以还听之。欲闻其声反默,欲张反敛,欲高反下,欲取反与。欲开情者,象而比之,以牧其辞,同声相呼,实理同归。或因此,或因彼,或以事上,或以牧下,此听真伪、知同异,得其情诈也。动作言默,与此出入,喜怒由此以见其式,皆以先定为之法则。以反求复,观其所托。故用此者,己欲平静,以听其辞,察其事,论万物,别雄雌。虽非其事,见微知类。若探人而居其内,量其能射其意也。符应不失,如腾蛇之所指,若羿之引矢。

【译文】古代善于从反面听别人言论的人,可以改变鬼神,从而刺探到实情。他们随机应变很得当,对对手的控制也很周到。如果控制不周到,得到的情况就不明了,得到的情况不明了,心里底数就不全面。要把模仿和类比灵活运用,就要说反话,以便观察对方的反映。想要讲话,反而先沉默;想要敞开,反而先收敛;想要升高,反而先下降;想要获取,反而先给与。要想了解对方的内情,就要善于运用模仿和类比的方法,以便把握对方的言辞。同类的声音可以彼此响应,合乎实际的道理会有共同的结果。或者由于这个原因,或者由于那个原因;或者用来侍奉君主,或者用来管理下属。这就要分辨真伪,了解异同,以分辨对手的真实情报或诡诈之术。活动、停止,应该说、沉默都要通过这些表现出来,喜怒哀乐也都要借助这些模式,都要事先确定法则。用逆反心理来追索其过去的精神寄托。所以就用这种反听的方法。自己要想平静,以便听取对方的言辞,考察事理,论说万物,辨别雄雌虽然这不是事情本身,但是可以根据轻微的征兆,探索出同类的大事。就像刺探敌情而深居敌境一般,要首先估计敌人的能力,其次再摸清敌人的意图,像验合符契一样可靠,像螣蛇一样迅速,像后羿张弓射箭一样准确。

故知之始己,自知而后知人也。其相知也,若比目之鱼。其伺言也,若声之与响;见其形也,若光之与影也;其察言也,不失若磁石之取针,舌之取燔(fán)骨。其与人也微,其见情也疾。如阴与阳,如阳与阴;如圆与方,如方与圆。未见形,圆以道(dǎo)之,既见形,方以事之。进退左右,以是司之。己不先定,牧人不正,事用不巧,是谓“忘情失道”;己审先定以牧人,策而无形容,莫见其门,是谓“天神”。

【译文】若要了解外界的人或事物,最好的方法就是从了解自己开始。只有先了解自己,然后才能够去了解别人。这样,我们了解别人,就像比目鱼相并而行那样一丝不差;我们窥探别人的言辞,就像声音与回响那样应声而得;别人自己现出形意,就像光和影子那样光一亮影子就出现。用这种方法去探查别人的言辞,就会像磁石吸取铁针那样可以不失厘毫地掌握到他的真情实意,又像舌头舔取烤烂了的骨头肉那样可以轻易地一探即得。自己暴露给对方的微乎其微,而侦察对手的行动十分迅速。就像阴变阳,又像阳转阴、像圆变方,又像方转圆一样自如。在情况还未明朗以前就圆略来诱惑对手,在情况明朗以后就要用方略来战胜对方。无论是向前,还是向后,无论是向左,还是向右,都可用这个方法来对待。总之,我们运用这种方法,按照预先制定的考察别人的准则去考察其决策、计划,就会无形无容,让对方摸不透、抓不着我们的门路,而觉得我们像天神那样已经达到难测难知的至高境界。

内楗(jiàn)第三

君臣上下之事,有远而亲,近而疏;就之不用,去之反求;日进前而不御,遥闻声而相思。

【译文】君臣上下之间的事情,有的距离君主很远关系却很亲密,有的距离君主很近关系却很疏远。有的投奔君主却不被起用,有的在离开以后却被四处诏求。有的天天都能到君主眼前却得不到信任和任用,有的君主遥闻其名便朝思暮想他的到来。

事皆有内楗(jiàn),素结本始。或结以道德,或结以党友,或结以财货,或结以采色。用其意,欲入则入,欲出则出;欲亲则亲,欲疏则疏;欲就则就;欲去则去;欲求则求,欲思则思。若蚨(fú)母之从子也;出无间,入无朕。独往独来,莫之能止。

【译文】凡是事物都有采纳和建议两方面,平常的东西都与本源相连结,有的靠道德相连结,有的靠朋党相连结,有的靠财务相连结,有的靠艺术相连结。只要摸准了君主的心意,并善于迎合其意,那么想入仕就能入仕,想出世就能出世;想亲近君主就能亲近,想让君主疏远就能疏远;想投奔君主就能投奔,想离去就离去;想被诏求就被诏求,想被思念就能被君主思念。就好像母蜘蛛率领小蜘蛛一样,出来时不留洞痕,进去时不留标记,独自前往,独自返回,谁也没法阻止它。

内者,进说辞也。楗者,楗所谋也。欲说者务稳度,计事者务循顺。阴虑可否,明言得失,以御其志。方来应时,以和其谋。详思来楗,往应时当也。夫内有不合者,不可施行也。乃揣切时宜,从便所为,以求其变。以变求内者,若管取楗。言往者,先顺辞也;说来者,以变言也。善变者审知地势,乃通于天,以化四时,使鬼神,合于阴阳,而牧人民。

【译文】所谓“内”就是进献说辞让君主接纳;所谓“揵”就是进献计策。想要说服他人,就必须要暗中揣度对方的心意;度量、策划事情,务必要循沿顺畅的途径。暗中分析做的决策是否符合时宜,公开严明决策的所得所失,以邀宠于君心。我们的决策必须既合乎时宜,又合于君意。详细地思考后再来进言,以适应形势。凡是内情有不合时宜的,就不可以实行。就要揣摩形势,从便利处入手,来改变策略。用善于变化来求被采纳,就像以门管来接纳门楗一样顺当。凡是谈论过去的事情,要先顺畅的言辞,凡是谈论未来的事情要采用容易、变通的言辞。能自如地改变决策的人,必须审知地理形势,明于天道,又有随顺、运用固有法则的能力,善于应变,且能契合于阴阳变化规律,从而驾驭天下百姓。

见其谋事,知其志意。事有不合者,有所未知也。合而不结者,阳亲而阴疏。事有不合者,圣人不为谋也。

【译文】了解君主谋划的事情,就能从中洞悉其意愿志向。若我们所办的事情不合君主之意,那是因为我们对君主的意图掌握得还不够。若表面上我们的决策得到了同意但实际上却并没有得到施行,那是因为君主与我们的关系表面上看起来亲密,实际上却很疏远。若决策不合君意,圣智之人也难以将决策付诸实践。

故远而亲者,有阴德也。近而疏者,志不合也。就而不用者,策不得也。去而反求者,事中来也。日进前而不御者,施不合也。遥闻声而相思者,合于谋待决事也。

【译文】所以说,与君主相距很远却被亲近的人,是因为能与君主心意暗合;距离君主很近却反被疏远的人,是因为与君主志趣不投;就职上任而不被重用的人,是因为他的决策不得君心;革职离去而能再被诏求的人,是因为他和主张被后来的现实证明是可行的,合乎君意的;每天都能出入君主面前,却不被信任的人,是因为他的主张不得君心;距离遥远只要能听到声音就被思念的人,是因为其主张与决策都与君主相合,君主正等他参加决断大事。

故曰:不见其类而为之者,见逆。不得其情而说之者,见非。得其情乃制其术,此用可出可入,可楗可开。故圣人立事,以此先知而楗万物。

【译文】所以说,在情况还没有明朗之前就去游说的人,定会事与愿违;在还没有掌握实情的时候就去游说的人,定要受到非议。只有充分了解对方的真实情况与意图,再依据实际情况确定方法,这样去推行自己的主张,就可以出去,又可以进来;既可以进谏君主,坚持己见,又可以放弃自己的主张,随机应变。

由夫道德仁义,礼乐忠信计谋,先取诗书,混说损益,议论去就。欲合者用内,欲去者用外。外内者,必明道数。揣策来事,见疑决之。策无失计,立功建德,治名入产业,曰楗而内合。上暗不治,下乱不窹(wù),楗而反之。内自得而外不留,说而飞之,若命自来,己迎而御之。若欲去之,因危与之。环转因化,莫知所为,退为大仪。

【译文】所以,圣智之士行事成大业,都是凭着预先全面把握信息而驾驭、控制世间万物,进而顺合道德、仁义、礼乐、忠信、计谋的种种规范。对于君主的决策,我们可以先引用《诗经》《尚书》中的立论、教诲为其论证,笼统地说些添添减减的修改意见,同时在内心里衡量一下此决策与自己决策的差距大小,以决定离去还是留下。要想与人合作,就要把力量用在内部,要想离开现职,就要把力量用在外面。处理内外大事必须明确理论和方法,要预测未来的事情,就要善于在各种疑难面前临机决断,在运用策略时要不失算,不断建立功业和积累德政。善于管理人民,使他们从事生产事业,这叫做“巩固内部团结”。如果上层昏庸不理国家政务,下层纷乱不明为臣事理,各执己见,事事抵触,还自鸣得意;不接受外面的新思想,还自吹自擂。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朝廷诏命自己,就先迎合他的心意再设法逐步掌握他。;若觉得某位君主实在不堪凭依而想离之而去时,就趁乱离开,伺机退隐,以保全自己不受伤害。要圆转灵活地根据所面临的具体情况来决定我们的策略、变换我们的手法,让外人摸不透自己的真实意图,这就是进用和退居的根本原则。

抵巇(xì)第四

物有自然,事有合离。有近而不可见,有远而可知。近而不可见者,不察其辞也;远而可知者,反往以验来也。

【译文】  世间万物都有规律存在,任何事情都有对立的两方面。有时彼此距离很近却难以看透;有的远在天边却了如指掌。距离近而互相不了解,是因为没有互相考察言辞;距离远却能了如指掌,是因为对其历史和现状都做了深入研究,能够反观往昔以比证未来。

巇(xì)者,罅(xià)也。罅者,涧也。涧者,成大隙也。巇始有朕,可抵而塞,可抵而却,可抵而息,可抵而匿,可抵而得,此谓抵巇之理也。

【译文】微隙不管,就会发展成小缝;小缝不治,就会发展成中缝;中缝不堵,就会发展成大裂缝。微缝刚刚出现时,会有征兆可寻,可以治理、堵塞它,可以慢慢击退它,可以使之平息,可以让其逐渐泯灭,甚至可以去旧用新、趁机用适当的途径取而代之。这就是抵巇之术的基本原理。

事之危也,圣人知之,独保其用;因化说事,通达计谋,以识细微。经起秋毫之末,挥之于太山之本。其施外,兆萌牙蘖(niè)之谋,皆由抵巇。抵巇之隙为道术用。

【译文】当事物出现危机之初,只有圣人才能够察觉,而且能凭着自己的力量,知道它的功用,按着事物的变化来说明整理,了解各种计谋,以找到产生微隙的原因。万事万物在开始时都像秋毫之末一样微小,一旦发展起来就像泰山的根基一样宏大。当圣人将行政向外推行时,针对事件危机的萌芽和征兆,都是运用抵巇的原理予以谋划、防范和处理。从缝隙入手解决问题,是策士游说处世权术的实用手法。

天下纷错,上无明主,公侯无道德,则小人谗贼,贤人不用,圣人鼠匿,贪利诈伪者作,君臣相惑,土崩瓦解而相伐射,父子离散,乖乱反目,是谓萌牙戏罅(xià)。圣人见萌牙戏罅,则抵之以法。世可以治,则抵而塞之;不可治,则抵而得之;或抵如此,或抵如彼;或抵反之,或抵覆之。五帝之政,抵而塞之;三王之事,抵而得之。诸侯相抵,不可胜数,当此之时,能抵为右。

【译文】天下动乱不止,国家还没有贤明的君主,官吏们不讲仁德。小人谗言妄为,贤良的人才不被信用,圣人逃匿躲藏起来,一些贪图利禄,奸诈虚伪的人飞黄腾达,君主和大臣之间互相怀疑,君臣关系土崩瓦解,互相征伐,父子离散,骨肉反目,就叫做“轻微的裂痕”。当圣人看到轻微的裂痕时,就设法治理。当世道可以治理时,就要采取弥补的“抵”法,使其“”得到弥合继续保持它的完整,继续让它存在下去;如果世道已坏到不可治理时,就用破坏的“抵”法(彻底把它打破“,占有它并重新塑造它。或者这样“抵”,或者那样“抵”;或者通过“抵”使其恢复原状,或者通过“抵”将其重新塑造。对五帝的圣明政治只能“抵而塞之”;三王从事的大事就是了解当时的残暴政治,从而夺得并重新建立政权。当今之世,诸侯之间互相征伐,混战事件不可胜数。这时,善于利用抵巇之术才是上策。

自天地之合离终始,必有戏隙,不可不察也。察之以捭阖,能用此道,圣人也。圣人者,天地之使也。世无可抵,则深隐而待时;时有可抵,则为之谋;可以上合,可以检下。能因能循,为天地守神。

【译文】自从天地之间有了“合离”、“终始”以来,万事万物在发展变化的过程当中就必然会出现缝隙,这是我们不可不研究的。要想研究这个问题就要用“捭阖”的方法。能用这种方法去解决问题的人,就是圣人。圣人,是能够发现并掌握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人。当世道不需要抵巇的时候,就深深地隐居起来,以等待时机;当世道有可以抵巇弊端时,对上层可以合作,对下属可以督查,有所依据、有所遵循,这样就成了天地万物的守护神。

飞箝(qián)第五

凡度(duó)权量(liáng)能,所以征远来近。立势而制事,必先察同异之计,别是非之语,见内外之辞,知有无之术;决安危之计,定亲疏之事;然后乃权量之。其有隐括,乃可征、乃可求、乃可用。引钩钳(qián)之辞,飞而钳之。钩钳之语,其说辞也,乍同乍异。其不可善者:或先征之,而后重累;或先重以累,而后毁之;或以重累为毁;或以毁为重累。其用或积财货、琦(qí)玮(wěi)、珠玉、白璧、采邑(yì)以事之,或量能立势以钩之,或伺候见涧而钳之,其事用抵巇(xì)。

【译文】只要善于揣度权谋,衡量人的能力,就能吸引远近人才。要造成一种声势,使事情获得成功,就得先观察人们相同和不同之处,区别议论的是与非,了解对内对外的各种进言,掌握其真假,决定事关安危的计谋,确定与谁亲近和与谁疏远。然后再看看这样做的利弊得失。衡量这些关系时,如果还有不清楚的地方,就要进行研究,进行探索,使之为我所用。借用引诱使对方说出真情,然后通过恭维来钳住对手。钩钳之语是一种游说辞令,其特点是忽同忽异。对于那些没法控制的对手,或者先对他们威胁利诱,然后再对他们反复试探;或者先对他们反复试探,然后再摧毁他们;或者在反复考验中,毁灭对方,或者把摧毁对方作为反复考验。想要重用某些人时,可先赏赐财物、珠宝、玉石、白璧和封地,以便对他们试探;或者通过衡量其才能创造气氛,来吸引他们;或者通过寻找机会来控制对方,在这个过程中要运用抵之术。

将欲用之于天下,必度权量能,见天时之盛衰,制地形之广狭,阻险之难易,人民货财之多少,诸侯之交孰亲孰疏,孰爱孰憎,心意之虑怀,审其意,知其所好恶,乃就说其所重,以飞钳之辞钩其所好,以钳求之。

【译文】运用“飞箝术”来治理天下,就必须考量人的权谋和才干,明察各种势力的兴亡盛衰,掌握地形的宽窄和山川险阻的难易,以及各国人口数量和经济状况,诸侯间交往中谁与谁亲密,谁与谁疏远,谁与谁友好,谁与谁相恶。要详细考察对方的愿望和想法,了解他们的好恶,然后从对方最看重的地方加以游说,先用“飞”的方法诱出对方爱好之所在。最后再用“钳”的方法控制住对方。

用之于人,则量智能、权材力、料气势,为之枢机以迎之随之,以钳和之,以意宜之,此飞钳之缀(zhuì)也。

【译文】运用“飞钳术”游说他人,就要揣摩对方的智慧和才能,权衡对方的实力,估量对方的势气,然后以此为突破口与对方周旋,进而争取以“飞钳”之术达成妥协,有意识地适应对方。这就是妙用“飞箝”以控制他人的手段。

用于人,则空往而实来,缀而不失,以究其辞。可钳而纵,可钳而横;可引而东,可引而西;可引而南,可引而北;可引而反,可引而覆。虽覆,能复不失其度。

【译文】运用“飞钳术”游说他人,就要用华美的辞藻套出对方的实情,保持联系,勿使失误,以便考究游说的辞令。这样就可以把握关键实现合纵,也可以实现连横;也可以引而向东,也可以引而向西;可以引而向南,也可以引而向北;可以引而返还,也可以引而复去。虽然如此,还是要小心谨慎,不可丧失其节度。

忤合第六

凡趋合倍反,计有适合。化转环属,各有形势,反覆相求,因事为制。是以圣人居天地之间,立身、御世、施教、扬声、明名也;必因事物之会,观天时之宜,因知所多所少,以此先知之,与之转化。

【译文】凡是有关联合或对抗的行动,都会有相应的计策。变化和转移就像铁环一样环连而无中断。然而,变化和转移又各有各的具体情形。彼此之间环转反复,互相依赖,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控制。所以圣人生活在天地间,立身处世都是为了说教众人,扩大影响,宣扬名声。他们还必须根据事物之间的联系来考察天时,以便抓有利时机。国家哪些方面有余,哪些方面不足,都要从这里出发去掌握,并设法促进事物向有利的方面转化。

世无常贵,事无常师;圣人无常与,无不与;无所听,无不听;成于事而合于计谋,与之为主。合于彼而离于此,计谋不两忠,必有反忤;反于是,忤于彼;忤于此,反于彼,其术也。用之于天下,必量天下而与之;用之于国,必量国而与之;用之于家,必量家而与之;用之于身,必量身材气势而与之;大小进退,其用一也。必先谋虑计定,而后行之以忤合之术。

【译文】世界上的万事万物也没有永远居于榜样地位的,也没有一定的法则。圣人常做的是无所不能做,常听的是无所不能听。要想做的事情成功,就要使计谋切合实际,一般来说,施行计谋难以同时兼顾,合乎那一方的利益,就要背叛另一方的利益。凡是计谋不可能同时忠于两个对立物,必然违背某一方的意愿。合乎这一方的意愿,就要违背另一方的意愿;违背另一方的意愿,才可能合乎这一方的意愿。这就是“忤合”之术。如果把这种“忤合”之术运用到天下,必然要把全天下都放在忤合之中;如果把这种“忤合”之术用到某个国家,就必然要把整个国家放在忤合之中;如果把这种“忤合”之术运用到某个家庭,就必然要把整个家庭都放在忤合之中;如果把这种“忤合”之术用到某一个人,就必然要把这个人的才能气势都放在忤合之中。总之,无论把这种“忤合”之术用在大的范围,还是用在小的范围,其功用是相同的。因此,无论在何时何地都要进行谋划、分析,计算准确了以后再实行“忤合”之术。

古之善背向者,乃协四海,包诸侯忤合之地而化转之,然后求合。故伊尹五就汤,五就桀,而不能所明,然后合于汤。吕尚三就文王,三入殷,而不能有所明,然后合于文王,此知天命之箝,故归之不疑也。

【译文】古代那些善于通过背离一方、趋向一主而横行天下的人。常常掌握四海之内的各种力量,掌控诸侯,驱之于忤合之地,因循形势而设法化转,然后使之改变方向,与贤君明主相契合。过去伊尹五次投靠商汤,五次投靠夏桀,不能昭明其志,最终受用于汤。姜尚三次投奔周文王,三次投奔殷纣是懂得天命的制约。他们运用“忤合”认清了天命所在,所以归附明主而不再怀疑。

非至圣达奥,不能御世;非劳心苦思,不能原事;不悉心见情,不能成名;材质不惠,不能用兵;忠实无实,不能知人;故忤合之道,己必自度材能知睿,量长短远近孰不知,乃可以进,乃可以退,乃可以纵,乃可以横。

【译文】对于一个纵横家来说,如果没有高尚的品德,超人的智慧,不可能通晓深层的规律,就不可能驾驭天下;如果不肯用心苦苦思考,就不可能揭示事物的本来面目;如果不会全神贯注地考察事物的实际情况,就不可能功成名就;如果才能、胆量都不足,就不能统兵作战;如果只是愚忠呆实而无真知灼见,就不可能有祭人之明。所以,“忤合”的规律是:要首先自我估量聪明才智,然后度量他人的优劣长短,分析在远近范围之内还比不上谁。只有在这样知己知彼以后,才能随心所欲,可以前进,可以后退;可以合纵,可以连横。

揣(chuāi)篇第七

古之善用天下者,必量天下之权,而揣诸侯之情。量权不审,不知强弱轻重之称;揣情不审,不知隐匿变化之动静。何谓量权?曰:“度于大小,谋于众寡。称货财有无,料人民多少、饶乏,有余不足几何?辨地形之险易孰利、孰害?谋虑孰长、孰短?群臣之亲疏,孰贤、孰不肖?与宾客之知睿,孰少、孰多?观天时之祸福,孰吉、孰凶?诸候之亲孰用、孰不用?百姓之心去就变化,孰安、孰危?孰好、孰憎?反侧孰便、孰知?如此者,是谓量权。”

【译文】古时候,善于治理天下的人,必然会审慎地把握国家的发展趋势,揣度各诸侯国的具体情形。如果不能周密切实地审时度势,权衡利害,就不会知道诸侯国的强弱情况。如果不能周密地揣度形势,便不知道个中隐蔽的情况的发展变化。什么叫权衡得失呢?就是能准确揣测(对方)大与小,明察多与少,衡量财货有与无,预测百姓众与寡,丰足与贫乏,不足与有余各有多少?(在战争中)分辨山川地貌的险要与平易,哪处与己有利,哪处与己有害,(研 究计策时),哪个是长策,哪个是权宜之计。在君臣亲疏关系中,要知道哪些人贤德,哪些人不正派;在谋士与宾客中,哪个足智多谋,哪个是平庸之才。考察命运的福祸时,什么是吉利的,什么是凶险的;与诸侯交谊中,谁是可以效力的,谁是不能效力的;在判断老百姓的心理趋向时,哪种是平安的,哪种是具有危险的,什么是老百姓喜好的,什么是老百姓厌恶的;不顺从者,哪些要审察,哪些可相契。以此明察百姓心理变化的趋势。在准确地把握上述事态发展变化之后,才能称为审时度势,权衡利弊得失。

揣情者,必以其甚喜之时,往而极其欲也,其有欲也,不能隐其情;必以其甚惧之时,往而极其恶(wù)也,具有恶(wù)也,不能隐其情:情欲必知其变。感动而不知其变者,乃且错其人勿与语,而更问所亲,知其所安。夫情变于内者,形见于外;故常必以其见者,而知其隐者;此所谓测深揣情。

【译文】揣摩人情,游说人主的谋士,应在对方最高兴的时候去游说,要使其愿望极度膨胀。只要对方有欲望,他就不愿隐瞒事物的真实情况。而在对方怀疑,戒惧时去游说他,则要使其对所厌恶的事情恨至极点。倘若对方有所厌恶的事,此时也不会隐瞒其真实情况。(因为)对方在有欲求的时候,常会反映在他们外在神态变化之中。如果对方有所感动,却不显露在外部神态中,可先不要着急,不要与他直面地讨论,可与他说一些另外他能熟悉的东西,说一些使他感到亲近的事情,就可以知道他安身立命不露神色的依据。一般地说来,心中的欲求,能形之于外部神态,因此,不时地察颜观色,就能知道人的心灵深处的欲求。这就是所谓“测深揣情”。

故计国事者,则当审量权;说人主,则当审揣情;谋虑情欲必出于此。乃可贵、乃可贱、乃可重、乃可轻、乃可利、乃可害、乃可成、乃可败,其数一也。故虽有先王之道、圣智之谋,非揣情,隐匿无所索之。此谋之本也,而说(shuì)之法也。常有事于人,人莫能先。先事而至,此最难为。故曰“揣情最难守司”。言必时其谋虑,故观蜎(yuān)飞蠕动,无不有利害,可以生事变。生事看,几(jī)之势也。此揣情饰言成文章,而后论之。

【译文】因而,决策国家大事的人,就要权衡利弊得失;同理,游说人主的谋士,就要会揣摩其内心的真实想法。策划、谋略、探察人的欲求,均同此理。揣情之术,可以使人富贵,也可以使人贫贱;可以使人有重权,也可以使人微不足道;可以使人受益,也可使人受害;可以使人成功,也可以使人失败;这些都是揣情之术产生的后果。所以,即使有贤明君王的大德,有上智之人的聪慧,若无忖度时势,探人心理的揣情之术,面对着隐藏了真实情况的事实,也依然不能识破它。由此可知,揣情之术是策划事物的基本条件,游说人主的基本法则。事情发生在人们面前,往往人们难以事先预料。(事先预料)是一般人难以做到的。所以说揣情之术是最难以把握运用的。揣情之时,必须根据不同时势、情态作出判断。在现实中,连昆虫的飞行与蠕动,都是按照自身的生理规律存在,应变于环境。世上万物都是利害共生,而且全在变化之中。事情一开始,都会产生一种微小的态势。揣情者,就要用合情合理的言词装饰成文章,而后再与对方论说。

摩篇第八

摩者,揣之术也。内符者,揣之主也。用之有道,其道必隐。微摩之以其索欲,测而探之,内符必应;其索应也,必有为之。故微而去之,是谓塞窌(jiào)匿端,隐貌逃情,而人不知,故能成其事而无患。摩之在此,符之在彼,从而用之,事无不可。

【译文】揣摩试探,是一种与“揣情”相类似的方法。内心活动是揣摩的对象。进行“揣情”时,有“揣”的规律可依,而这些规律却是隐而不现的。适当地去“摩”时,要根据对方欲望投其所好进行测探,其内情就会通过外部形象反映出来。内在的感情要表现出来,必然要有所作为,这就是“摩”的作用。在“揣摩”之后,要有意识的保持微妙的距离,像把地窖盖上一样隐藏起来,消除痕迹,伪装外表,掩饰真情,使人无法知道是谁办成的这件事。这样,既实现了目的,又不会留祸患。在此处“揣摩”对方,而要在另一处,观察对方表现,顺应事物规律,根据对方的内情而采取行动,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

古之善摩者,如操钩而临深渊,饵而投之,必得鱼焉。故曰:主事日成,而人不知;主兵日胜,而人不畏也。圣人谋之于阴,故曰神;成之于阳,故曰明,所谓主事日成者,积德也,而民安之,不知其所以利。积善也,而民道之,不知其所以然;而天下比之神明也。主兵日胜者,常战于不争不费,而民不知所以服,不知所以畏,而天下比之神明。

【译文】古代善于揣摩对方内心的人就像拿着鱼钩临近深渊,只要把带着饵食的钩投入水中,就一定可以钓到鱼。所以说这样的人主持政务日渐成功却没有被察觉;率兵打仗日渐胜利,对手却蒙在鼓里不知畏惧。圣人谋划什么行动总是在暗中进行的,所以被称为“神”,而办事成功都显现在光天化日之下,所以被称为“明”。所谓“主事日成”的人是暗中积累德行,老百姓安居乐业,却不知道为什么会享受到这些好处,他们还在暗中积累善行,老百姓生活在善政中却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局面。人们把“谋之于阴,成之于阳”的政治策略称为“神明”。那些主持军队而日益压倒敌人的统帅,坚持不懈的与敌军对抗,却不去争城夺地,消耗人力物力,老百姓也不知道为何敌国拜服,也不知道什么是恐惧。为此,普天下都称“谋之于阴,成之于阳”的军事策略为“神明”。

其摩者,有以平,有以正;有以喜,有以怒;有以名,有以行;有以廉,有以信;有以利,有以卑。平者,静也。正者,宜也。喜者,悦也。怒者,动也。名者,发也。行者,成也。廉者,洁也。信者,期也。利者,求也。卑者,谄也。故圣人所以独用者,众人皆有之;然无成功者,其用之非也。

【译文】揣摩试探他人的方法,有用和平进攻的,有用正义征服的,有用娱乐麻痹的,有用愤怒激励的,有用名望威吓的,有用行为逼迫的,有用廉洁感化的,有用信誉说服的,有用利害诱惑的,有用谦卑争取的。和平就是宁静,正义就是刚直,娱乐就是喜悦,愤怒就是威吓,名望就是声誉,行为就是实施,廉洁就是干净,信誉就是清明,利益就是求取,谦卑就是谄媚。所以,圣人所施用的“摩”之术,平常人也都可以具有,然而没有能运用成功的,那是因为他们运用不当。

故谋莫难于周密,说莫难于悉听,事莫难于必成;此三者唯圣人然后能任之。故谋必欲周密;必择其所与通者说也,故曰:或结而无隙也。夫事成必合于数,故曰:道、数与时相偶者也。说者听,必合于情;故曰:情合者听。故物归类;抱薪趋火,燥者先燃;平地注水,湿者先濡;此物类相应,于事誓犹是也。此言内符之应外摩也如是,故曰:摩之以其类,焉有不相应者;乃摩之以其欲,焉有不听者。故曰:独行之道。夫几(jī)者不晚,成而不拘,久而化成。

【译文】所以说,出谋划策最困难的是考虑周到严密,游说对方最困难的是让对方接受主张,做事情最困难的是确保成功。这三方面只有圣人经过深思熟虑才能做到。所以说谋划必须周到慎密;游说他人要选择心意相通的对象。所以说:“办事情要稳健,无懈可击。”要想成就事业,必须有适当的方法。所以说:“客观规律是与天时互相依附的。”进行游说的人必须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双方感情相合才会听取。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有各自的规律。就好像抱着柴草走向烈火,干燥的柴草就首先着火燃烧;往平地倒水,低湿的地方首先注入水流。这些都是与事物的性质相适应的。以此类推,其他事物也是这样的。这就是“内符”与“外摩”的相适应的道理。所以说按着事物的类别加以揣摩,哪有不呼应的呢?顺着被游说者的欲望进行揣摩,哪有不会听从的呢?所以说只有圣人最能实行揣摩之术。大凡通晓机微的人都会把握好时机,把事情做成了却不居功自傲,长期坚持下去就一定取得成功。

权篇第九

说(shuì)者,说之也;说之者,资之也;饰言者,假之也;假之者,益损也。应对者,利辞也;利辞者,轻论也。成义者,明之也;明之者,符验也。难言者,却论也;却论者,钓几也。佞(nìng)言者,谄而于忠;谀(yú)言者,博而于智;平言者,决而于勇;戚言者,权而于信;静言者,反而于胜。先意承欲者,谄也;繁种文辞者,博也;策选进谋者,权也;纵舍不疑者,决也;先分不足而窒非者,反也。

【译文】所谓“说”,就是游说对方。对人进行游说的目的,就是说服人啊。修饰言辞,是为了借助言语打动对方;借助言语打动对方,就要再三斟酌、适当取舍。回答他人的问话,要会用外交辞令。所谓机变的外交辞令是一种轻俏的言辞。具有正义与真理价值的言论,必须要阐明真伪;而阐明真伪,就是要验证是否正确。责难对方的言辞,是反对对方的论调,持这种论调时,是要诱出对方心中的机密。 说着一些奸佞之话的人,是为了取悦于对方以求忠诚。说着奉承话的人,会因吹捧对方显示自己聪慧多智。说着一些平实之话的人,由于果决而显得勇敢。说忧戚话的人,由于握着权,而显得有信用,而说稳重话的人,却由于能反抗而胜利。用华美的词藻来鼓吹欲望者,就是谄媚。用夸大与吹嘘来进献谋略,博取上司欢心的人,就是揽权者。前后进退而不犹疑者,就是果决的人。自已不对而又指责他人过错的就是反抗者。

故口者机关也,所以关闭情意也。耳目者,心之佐助也,所以窥间见奸邪。故曰:“参调而应,利道而动。”故繁言而不乱,翱(áo)翔而不迷,变易而不危者,观要得理。故无目者,不可示以五色;无耳者,不可告以五音。故不可以往者,无所开之也;不可以来者,无所受之也。物有不通者,故不事也。古人有言曰:“口可以食,不可以言。”言有讳忌也。众口烁(shuò)金,言有曲故也。

【译文】一般说来,“口”是人体的机关。用它来封锁、宣传信息。耳目,就是心的辅助,可以用来窥察间隙发现奸邪。所以说,只要口、耳、目三者相互呼应,就会走向成功。一般说来,虽有繁琐的语言却并不纷乱,纵横驰骋却不迷惑,虽有局势的变化并不危险,就是要抓住事物要领,看清事物本质。由此可知,对于失明的人,没有必要拿五色给他们看;同理,对于失聪的人,没必要让他们听五音;所以不可以去的地方,不必让他们去,不可以来的人,也没有必要接受他们。有些行不通的事,就不要办。古人有言,说:“嘴可以用来吃饭,却不能胡乱说话。”说的是讲话是有忌讳的。警惕人言可畏,那是可以把事实歪曲的。

人之情,出言则欲听,举事则欲成。是故智者不用其所短,而用愚人之所长;不用其所拙,而用愚人之所工,故不困也。言其有利者,从其所长也;言其有害者,避其所短也。故介虫之捍也,必以坚厚;螫(shì)虫之动也,必以毒螫。故禽兽知用其所长,而谈者知用其所用也。

【译文】人之常情,只要自己说出话,就希望有人听,只要做事就希望能够成功。所以,智者总是不用自己的短处,而是采用愚者的长处。不用自己的愚拙而用愚人的工巧,这样就使自己永远不会陷于窘迫。说到事物有利的一面,就要发挥其长处;说到事物有害的一面,就要回避它的短处。因而,甲虫防御天敌,是用其坚

蜎飞蠕动其他应用

组词

蜎组词飞组词蠕组词动组词

笔顺笔画

蜎笔顺笔画飞笔顺笔画蠕笔顺笔画动笔顺笔画

近义词

蜎近义词飞近义词蠕近义词动近义词

反义词

蜎反义词飞反义词蠕反义词动反义词

蜎飞蠕动成语接龙

正接

动不失时动荡不安动荡不定动地惊天动静有常动静有法动魄惊心动如参商动如脱兔动人心脾动人心魄动人心弦动手动脚动天地,感鬼神动天地,泣鬼神动心怵目动心骇目动心忍性动心娱目动辄得咎动中肯綮动中窾要动之以情

反接

没有可接的成语

参考资料:成语接龙查询蜎飞蠕动成语接龙

成语词典最新查询成语

百步无轻担不可偏废不露神色跋前踬后啜菽饮水倒悬之苦分茅锡土福轻命薄夫妻无隔夜之仇蜂拥而来高山仰止好戴高帽敬而远之见猎心喜进退出处刻翠裁红栎樗之材麟凤一毛卖空买空疲惫不堪破军杀将黔驴之技死不回头山河表里盛食厉兵兔角龟毛衣冠济济用计铺谋一鳞一爪义气相投一以当百云雨高唐

成语词典大全 网址链接:https://chengyu.122cha.com/xfrrhb9_gyqmbt31434.html

展开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