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不蔽体的意思衣不蔽体的故事详细解释及典故衣不蔽体成语接龙、组词、近义词、反义词
- 衣不蔽体
- 拼音: yī bù bì tǐ
- 频率: 常用
- 年代: 古代
- 词性: 中性词
- 结构: 主谓式
- 解释: 蔽:遮。衣服破烂,连身子都遮盖不住。形容生活贫苦。
- 语法: 作谓语、定语、状语;指生活贫困。
- 典故出处: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31卷:“当初坟堂中教授村童,衣不蔽体,食不充口。"
- 成语示例:王朔《给我顶住》:“周瑾奋力反抗但身上的内外衣扣子仍被一个个解开,系上再次被解开,很快便~了。"
- 英文翻译:
衣不蔽体的意思解释及典故
于心何忍成语故事?
我讲一个于心何忍成语故事。在(等着我)节目里,一个被拐卖孩子的诉说;在养父母家里,8岁孩子给全家洗衣做饭,冬天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小手冻的红肿溃烂。我如亲临其境,泪流满面。试问这家父母,你们于心何忍啊?买来的孩子不能当人看待,为啥要收买他?假如是你们的孩子忍心吗?狠得我咬牙切齿,好久心情不能平复。
何忍:如何忍受。心里如何忍受。多表示对受害者的同情。明.王世贞《鸣凤记.夫妇死节》:“若如此,杨公命尽此刻矣!我和你不惟不能救,且监斩他,于心何忍?”也作【于心不忍】。《官场现形记》第五十七回:“这个凶手如今无故打死了我们中国人,倘若就此轻轻放他过去,不但百姓不服,就是抚宪同职道,亦觉于心不忍。”曹禺《雷雨》第二幕:“你不要以为我的心是死了,你以为一个人做了一件于心不忍的事就会忘了么?”
何忍:如何忍受。心里如何忍受。多表示对受害者的同情。出自于明.王世贞《鸣凤记.夫妇死节》:“若如此,杨公命尽此刻矣!我和你不惟不能救,且监斩他,于心何忍?”也作【于心不忍】。《官场现形记》第五十七回:“这个凶手如今无故打死了我们中国人,倘若就此轻轻放他过去,不但百姓不服,就是抚宪同职道,亦觉于心不忍。”曹禺《雷雨》第二幕:“你不要以为我的心是死了,你以为一个人做了一件于心不忍的事就会忘了么?”
石壕吏的结构?
《石壕吏》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著名的“三吏三别”之一。这首五言古诗通过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此诗在艺术上的一大特点是精炼,把抒情和议论寓于叙事之中,爱憎分明。场面和细节描写自然真实。善于裁剪,中心突出。诗风明白晓畅又悲壮沉郁,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典范之作。
谢谢你的关注
可分三层:
第一层(前六句)写老妇诉说三个儿子全都应征赴邺城作战,已有两个战死沙场,说明这一家人已经为国家作出了重大牺牲。
第二层(中间四句)写老妇诉说家中现状。“室中更无人”,隐去“老翁逾墙”一事,是不得已而言。“乳下孙”犹言孙子正在哺乳期间,故其母“未去”,意思是儿媳丧夫,本当改嫁,只因舍不得丢下孩子而仍留家中。“无完裙”,不止于说衣不蔽体,也包含了食不果腹的意思。
第三层(最后四句)写老妇自请应役。河阳,这是当时官军退守的地方,她知道那里需要人,自愿为战士们做饭,以保全家中仅存的三个人。
韩信活埋母亲的故事?
韩信出生贫寒,和母亲相依为命,从未见过自己父亲。有一日,母亲告诉他,他的父亲是猴子所变,因与凡人相恋,受到惩罚,只留下一张猴皮。后韩信准备将猴皮埋到一块风水宝地,但总有妖风将猴皮吹上来,韩信便让母亲压住猴皮,这时妖风将土全部吹入了坑穴之中,瞬间将韩信的母亲掩埋了。
关于活埋生母的故事,得从韩信是个平头百姓的时候说起,他自幼家贫,与母亲相依为命,经常过着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生活,某一天韩信在山上放牛,梦见两个神仙在他身边经过对话,这两人说韩信所在的位置附近是一块风水宝地,若能将祖上埋于此地,家中必出王爷。
于是,韩信醒后,回到家中就与母亲商量,可转念一想家里亲人都去世了,除了母亲没有什么亲人能埋了。
于是韩信就将母亲的头发,手上的指甲,和脚上的指甲都剪下来,韩信的母亲双目失明,他的这番行为让母亲一头雾水。
随后将这些东西埋进了那块风水宝地,在古代人身上的这些东西代表着精气神,韩信就用这样的方式代替母亲的肉身活埋。
故事的结局便是韩信凭借宝地的力量,平步青云,一路扶摇直上,成为汉军最重要一员大将。
关于这个民间传说,在后期演变的更为惨烈,各种版本都有,从史学的角度分析,是属于子虚乌有的,不仅故事的内容和人们以为的不一样,那些个民间传说更是不足为信。
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相信韩信活埋生母一事呢?
一个解释是因为当时很多人无法客观理解韩信的迅速崛起,无法接受一个曾胯下之辱的淮阴男子,突然一跃成为统领千军万马的大将,更不愿相信一个毫无作战经验的寒门少年,怎么就能成为战无不胜的传奇。
为了否定韩信的能力,将他塑造成一个暴虐,血腥,狠毒之人,认为韩信之所以能够成功,纯粹是靠自己的阳寿,靠运气而换来的。
好在历史给予了一个公正的回应,巜汉书》卷三十四韩彭英卢吴传第四,开篇有言,"其母死无以葬,乃行营高燥地,令傍可置万家者。"
《史记》卷九十二淮阴侯列传第三十二,结尾亦言之。"韩信虽为布衣时,其志与众异。其母死,贫无以葬,然乃行营高敞地,令其旁可置万家。余视其母冢,良然。
太史公眼里真实的韩信,是因为能力出众,所以志向也与众异,因为志向远大,所以才能把握机会,名显于世。
不仅如此,早年韩信落魄时曾遇到对他施舍一饭之恩的漂母,韩信对老妇人说若有以后,定会相报。
后来,韩信衣锦还乡时赏赐她千金,并将她接到王宫抚养,认其为养母,此事还曾在楚地博得百姓一片赞扬。
在看看曾经侮辱他的那位市井少年,不仅没有杀他,还将他封为中尉。
他对那些瞠目结舌的手下说:“我封他,因为他是壮士。当年他侮辱我的时候难道我真的不能一剑将他刺死吗?杀了他对我没有任何好处,所以我才忍了下来。”
所以说,一个如此知恩图报的人,又怀大将风范的他,又怎么会亲手杀害相依为命的母亲。
韩信的一生是充满无数荣辱的,生不富贵,死不安详,终是落得个悲剧收场,但我始终相信一个人能立不世之功和他的胸怀眼界是息息相关的,无论是他的军事才能,还是他的个人风度,都让他成为了后人不得不敬佩的天下名将。
韩信报恩故事?
公元前二世纪的秦朝,是中国汗青上第一个同一的封建王朝,中国的万里长城就是在这个朝代初具规模的。但因为父子两代皇帝的虐政,秦朝的统治仅有15年。秦末,农人起义如火如荼,呈现了很多英雄人物,韩信就是此中一位有名的军事统帅。
韩信是中国古代一位闻名的军事统帅,他身世贫贱,从小就落空了双亲。成立军功之前的韩信,既不会经商,又不肯种地,家里也没有什么财富,过着穷困而备受歧视的糊口,经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他与本地的一个小官有些友谊,于是常到这位小官家中去吃免费饭,可是时候一长,小官的老婆对他很反感,便有意提前吃饭的时候,等韩信来到时已经没饭吃了,于是韩信很恼火,就与这位小官绝交了。
于是为了糊口下去,韩信只好到本地的淮水垂钓,有位洗衣服的老太太见他没饭吃,便把本身带的饭菜分给他吃,如许连续几十天,韩信很受打动,便对老太太说:“总有一天我必然会好好酬报你的。”老太太听了很生气,说:“你是男儿膝下有黄金,不克不及本身养活本身,我看你可怜才给你饭吃,谁还但愿你酬报我。”韩信听了很忸捏,立志要做出一番事业来。
于是韩信由这番刺激中清醒过来,起头高昂向上,历经艰险困苦,终于成为汉代功名显赫的上将军,最后也实现了对老太太的允诺。后
来韩信被刘邦封为楚王,他将白叟接到本身的宫殿里,像看待本身的母亲一样看待他。
汉朝的开国功臣韩信,年幼时家里很贫穷,常常衣食无着,他跟着哥哥嫂嫂住在一起,靠吃剩饭剩菜过日子。小韩信白天帮哥哥干活,晚上刻苦读书,刻薄的嫂嫂还是非常讨厌他读书,认为读书耗费了灯油,又没有用处。于是韩信只好流落街头,过着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生活。有一位给别人当佣人的老婆婆很同情他,支持他读书,还每天给他饭吃。面对老婆婆的一片诚心,韩信很感激,他对老人说:“我长大了一定要报答你。”老婆婆笑着说:“等你长大后我就入土了。”后来韩信成为著名的将领,被刘邦封为楚王,他仍然惦记着这位曾经给他帮助的老人。他于是找到这位老人,将老人接到自己的宫殿里,像对待自己的母亲一样对待她。
诚信是金,诚信是称,它衡量着人的言行,处事方法,对人态度。我们作为学生,应该向故事中的人物学习:做到言而有信,言出必行,说到做到。
为了糊口下去,韩信只好到本地的淮水垂钓,有位洗衣服的.老太太见他没饭吃,便把本身带的饭菜分给他吃,如许连续几十天,韩信很受打动,便对老太太说:“总有一天我必然会好好酬报你的。”老太太听了很生气,说:“你是男儿膝下有黄金,不克不及本身养活本身,我看你可怜才给你饭吃,谁还但愿你酬报我。”韩信听了很忸捏,立志要做出一番事业来。
明代思惟家吕坤说:“贫不足羞,可羞是贫而无志。”若是一小我缺乏斗志,只会夸口而没有真正的实力,连本身都无法赐顾帮衬好,怎么可能回报和奉送他人呢?何况,那时辰的韩信理应是羞愧难当的,怎么反而好意思冲着老太太允诺呢?
良多时辰,不是别人看不起你、刁难你,而是你本身做得不敷好,让人有话可说。
于是韩信由这番刺激中清醒过来,起头高昂向上,历经艰险困苦,终于成为汉代功名显赫的上将军,最后也实现了对老太太的允诺。后来韩信被刘邦封为楚王,他将白叟接到本身的宫殿里,像看待本身的母亲一样看待他。我们不禁光荣,如果老太太是一个温柔贤淑的人,只是对韩信说些不关痛痒的“你要长进”“你要尽力”之类的话,那么那时阿谁浪荡的韩信会那么快找到人生的坐标,并朝着这个标的目的进发吗?那是绝对不成能的。
被人嘲讽长短常尴尬的工作,但因为无法回避,所以最好的方式就是将它有用地消化,成为一个激发你开拓新场合排场、扭转逆势的初步。
哲学家蒙田说:“若成果是疾苦的,我会竭力避开面前的欢愉;若成果是欢愉的,我会各式忍耐临时的疾苦!”
一小我处于弱势时,万万不要去回忆那些曾经的风光,也不要埋怨世道的不公允,更不要沦为可怜的气球人(处处受气,处处求人)。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找到失败的原因,把曩昔的一切打包,成为一个丰硕的经验库,然后才能没有任何承担地大步进步。而沿途的主要工作就是,重拾本身的优势和决定信念,让别想人看到你的亮光!
汉朝的开国工臣韩信,处幼时家里很贫穷,常常衣食无着,他跟着哥哥嫂嫂住在一起,靠吃剩饭剩菜过日子。小韩信白天帮哥哥干活,晚上刻苦读书,刻薄的嫂嫂还是非常讨厌他读书,认为读书耗费灯油,又没有用处,于是韩信只好流落街头,过着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生活。
有一位为别人当佣人的老婆婆很同情他,支持他读书,还每天给她饭吃,面对老婆婆的一片诚心,韩信很感激,她对老人说:“等我长大了一定报答你。”老婆婆笑着说:“等你长大后我就入土了。”后来韩信成为了著名的将领,被刘邦封为楚王,他仍然惦记着这位曾经给他帮助的老人。于是找到这位老人,将老人接到自己的宫殿里,像对待自己的母亲一样对待他。
汉朝的开国工程韩信,处幼时家里很贫穷,常常衣食无着,他跟着哥哥嫂嫂住在一起,靠吃剩饭剩菜过日子。小韩信白天帮哥哥干活,晚上刻苦读书,刻薄的嫂嫂还是非常讨厌他读书,认为读书耗费灯油,又没有用处,于是韩信只好流落街头,过着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生活,有一位为别人当佣人的老婆婆很同情他,支持他读书,还每天给她饭吃,面对老婆婆的一片诚心,韩信很感激,她对老人说:“等我长大了一定报答你。”老婆婆笑着说:“等你长大后我就入土了。”后来韩信成为了著名的将领,被刘邦封为楚王,他仍然惦记着这位曾经给他帮助的老人。于是找到这位老人,将老人接到自己的宫殿里,像对待自己的母亲一样对待他
公子重耳的故事?
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流亡在外,途中饿晕,臣介子推割下大腿的肉给他吃。后来公子重耳成为晋文公,封赏忠臣忘了介子推。当重耳想起时,介子推却不愿再做官,背着母亲隐居在绵山。重耳就放火烧山逼他出山,但大火烧了3天始终不见人出来,上山寻找发觉他和其母已烧死了。在烧焦的柳树上有血诗的衣襟“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于是重耳将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第二年次日,重耳登山祭奠,发觉老柳树复活,赐名“清明柳”,并定为清明节,以祭奠介子推,并勉励自己勤政清明
公子重耳是晋献公的儿子,他的母亲是翟族狐氏的女子。重耳从小就喜欢结交贤士,身边有不少能人。
晋献公年老的时候,宠爱一个妃子骊姬,想把骊姬生的小儿子奚齐立为太子,把原来的太子申生杀了。太子一死,献公另外两个儿子重耳和夷吾都感到危险,逃到别的诸侯国去避难了。
晋献公死后,晋国发生了内乱。后来夷吾回国夺取了君位,也想除掉重耳,重耳不得不到处逃难。重耳在晋国算是一个有声望的公子。因此一批有才能的大臣都愿意跟着他, 比如有狐毛、狐偃、赵衰、先轸、介子推等文武精英等。
重耳离开晋国的时候四十三岁,重新回到故乡时,已经六十二岁了。
晋文公流亡的时候,经常食不果腹、衣不蔽体。有一年晋文公都快饿晕过去了,介子推割了一块腿上的肉与野菜同煮成汤给他,当他吃后知道是介子推腿上的肉时大受感动。
晋文公归国为君侯分封群臣时却忘记了介子推,介子推不愿夸功争宠,携老母隐居于绵山,后来晋文公亲自到绵山请介子推,介子推躲避山里,不愿出来。
为了纪念这位忠臣义士,晋文公下令介子推死难之日不生火做饭,要吃冷食,称为寒食节。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关于晋文公的小故事40字?
秦穆公刚刚继位,晋国觉得秦国常年积弱,而且又经国君的更迭,现在肯定是一个青黄不接的时间点,这时正好是一个进攻的好机会,于是晋公夷吾听信了下属的谏言,便决定发兵攻打秦国,以图能杀死穆公,占领秦国国土。
晋公发兵秦国,秦穆公虽然刚刚即位,但心中的抱负和志向一直极为远大,对于晋国的反目,穆公虽觉得措手不及但仍能稳固自己的心态,并对于晋国的进攻,有理有节的组织着防守,秦国和晋国大战,已到白热化阶段,秦穆公已被晋国军队包围,性命堪忧之际,曾经被帮助过穆公的三百勇士及时出现,解救了穆公的姓名,并帮助穆公成功扭转了此战的成败,要研究其如何出现的这三百勇士,他们为何要救穆公的姓名,并帮助穆公战败晋国,乃是因穆公微时的以德报怨,当初三百勇士吃掉穆公之马,穆公不但不追究反而赏赐美酒以救其命的美德,正可谓施恩不望报,后期福祉深远。
关于晋文公的小故事40字:
晋文公归国为君侯分封群臣时却忘记了介子推,介子推不愿夸功争宠,携老母隐居于绵山,后来晋文公亲自到绵山请介子推,介子推躲避山里,不愿出来。晋文公手下放火焚山逼介子推露面,结果介子推抱着母亲被烧死在一棵大柳树下。为了纪念这位忠臣义士,晋文公下令介子推死难之日不生火做饭,要吃冷食,称为寒食节。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割股充饥的一百字故事?
1、割股充饥
早年重耳出亡时,先是父亲献公追杀,后是兄弟晋惠公追杀。重耳经常食不果腹、衣不蔽体。据《韩诗外传》,有一年逃到卫国,一个叫做头须(一作里凫须)的随从偷光了重耳的资粮,逃入深山。重耳无粮,饥饿难忍。
当向田夫乞讨,可不但没要来饭,反被农夫们用土块当成饭戏谑了一番。后来重耳都快饿晕过去了,为了让重耳活命,介子推到山沟里,把腿上的肉割了一块,与采摘来的野菜同煮成汤给重耳。
当重耳吃后知道是介子推腿上的肉时,重耳大受感动,声称有朝一日做了君王,要好好报答介子推。在重耳落难之时,介子推能如此肝脑涂地,忠心耿耿,实属难能可贵。
2、辞官不言禄
十九年的逃亡生涯结束后,重耳一下子由逃亡者变成了晋文公,时值周室内乱,“未尽行赏”,便出兵勤王,“是以赏从亡者未至隐者介子推”。对此,介子推没有像壶叔(一名陶叔狐)那样,主动请赏。
他说,晋文公返国,实为天意,介子推却认为忠君的行为发乎自然,没必要得到奖赏,并以接受奖赏为耻辱,狐偃等“以为己力”,无异于“窃人之财”的盗贼,故“难于处矣”。介子推无视狐偃等人的夹辅之力是错误的,但其中丝毫没有对晋文公的怨恨,没有对功名利禄的艳羡。
有的却是对狐偃,壶叔等追逐荣华富贵的鄙夷。有些并未跟随晋文公逃亡的人(例如:竖头须)为了贪小便宜通过说些难听的话也来请赏,介子推因此很气愤,进而隐居绵山,成了一名不食君禄的隐士。
3、抱树而死
晋文公派人召介子推受封,才知道他已隐入绵山。晋文公便亲带广众人马前往绵山寻访。谁知那绵山蜿蜒数十里,重峦叠嶂,谷深林密,竟无法可寻。晋文公求人心切,听小人之言,下令三面烧山。
没料到大火烧了三天,介子推的影子也没见。晋文公叫人在山前山后放火,周围绵延数里,火势三日才熄,介子推终究没有出来。后来有人在一棵枯柳树下发现了母子的尸骨,晋文公悲痛万分,在介子推的尸体前哭拜一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