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媚于灶的意思宁媚于灶的故事详细解释及典故宁媚于灶成语接龙、组词、近义词、反义词
- 宁媚于灶
- 拼音: nìng mèi yú zào
- 频率: 一般
- 年代: 古代
- 词性: 中性词
- 结构: 动宾式
- 解释: 媚:谄媚;灶:灶神。宁愿巴结灶神。比喻与其巴结职位高的人,不如笼络职位低但有实权的人。
- 语法: 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世。
- 典故出处: 春秋·鲁·孔丘《论语·八佾》:“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
- 成语示例:《八十一梦·第36梦》:“孔子都说‘~’,俗言道得好,‘灶神在天,一本直奏’。你那不苟且的脾气,正合作此官。"
- 英文翻译:
宁媚于灶的意思解释及典故
解读论语,八佾13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14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王孙贾问:“‘与其祈祷较尊贵的奥神的保佑,不如祈祷有实权的灶神的赐福’是什么意思?”孔子说:“不对。犯了滔天大罪,怎么祈祷也没用。”
奥:屋内西南角,指家神方位。灶:指灶神。与其供奉家神,不如供奉灶神。比喻与其敬奉空有身份、地位的人,不如敬奉地位低却有实权的人。
扩展资料:
王孙贾是周灵王的孙子,在春秋战国时期,王子、王孙都是王族的成员,而公子则是属于诸侯家族。所以从这些姓名上,往往就知道一个人的身份。
孔子离开鲁国至卫国,卫灵么对孔子是只发俸禄不封官。孔子就去找卫灵公夫人求官。
王孙贾引用“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这句当时的俗语来反讽孔子。
孔子没有正面回答,只说:不能这样,如果违逆了天理,祈祷谁都没用。言外之意是说,我虽然这么做了,但我是顺了天理的。
这段对话换个表达方式是这样的,问:为什么好人不长寿,祸害遗千年?答:不是不报,只是时辰未到。
扩展一下:奥与灶的关系可以理解为:理想与现实、坚持与妥协、诗和远方与眼前的苟且、精神追求与物质追求之间的关系;理想、坚持、远方是要有的,可现实、妥协、苟且也是逃避不了的。
参考资料:
张鲁原编著,中华古谚语大辞典,上海大学出版社,2011.10,第361页
五微全文解释?
觉奥:房室的西南隅。说文解字:奥,宛也。室之西南隅。仪礼˙士丧礼:乃奠烛,升自阼阶,祝执巾席从,设于奥,东面。论语˙八佾: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
参微:隐匿。说文解字:微,隐行也。左传˙哀公十六年:白公奔山而缢,其徒微之。
黄盖:人名。字公覆,三国吴零陵泉陵人,生卒年不详。初任郡吏,后随孙坚起义。盖姿貌严毅,善于养兵,每次征伐,士卒皆争先。赤壁之役,建议火攻,大破曹军,升任武锋郎将。武陵蛮人造反时,领兵讨伐,平定后,累加偏将军,病逝于此官。
赤壁:山名。有四,皆在今湖北省境内:(1)位嘉鱼县东北,长江南岸。三国时孙权、刘备联军大破曹操军队于此。(2) 位黄冈县城外的赤鼻矶。为苏轼赤壁赋所咏之地。(3) 位武昌县东南。或称为赤矶。(4) 位汉阳县沌口的临嶂山,与乌林峰相对。
陈平:人名。生卒年不详,汉初阳武(今河南省阳武县东南)人。幼嗜读书,容貌俊美,足智多谋,事高祖屡出奇策。惠帝时,官至左丞相。卒谥献。
白登:河川名。源出白登山,东流入阳高县南境,经白登堡南之大、小白登后名南阳河,再东入河北省境,经怀安、宣化、涿鹿等县,入桑干河。
严滩:严子陵钓鱼处。
邵圃:奉东陵侯 邵平 弃官种瓜。
靖菊:陶潜[采菊东篱下],号靖节先生。
夷薇:夷齐歌曰:[采其薇矣]。
喑:副词:嗓哑不能出声。如:喑哑。后汉书˙卷四十五˙袁安传:遂称风疾,喑不能言。动词:缄默﹑沉默。墨子˙亲士:臣下重其爵,位而不言,近臣则喑,远臣则吟。
叱咤:发怒斥喝。史记˙卷九十二˙淮阴侯传:项王喑恶叱咤,千人皆废。红楼梦˙第七十五回:贾珍忙厉声叱咤,问:谁在那里?或作叱咄。
走狗:春秋时越王句践复国后,范蠡功成身退,留书给文种: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文种后称病不上朝,然遭人谗言,言其意欲作乱,越王便赐剑予种,种自杀而亡。典出史记˙卷四十一˙越王句践世家。比喻天下既定,功臣已无利用价值,因此遭到杀戮。这儿引用汉高祖擒韩信曰:[狡兔死,走狗烹。]
貔貅:动物名。哺乳纲食肉目豹属。一种猛兽。注释2:比喻勇猛的将士。宋˙徐君宝妻˙满庭芳˙汉上繁华词:一旦刀兵齐举,旌旗拥,百万貔貅。明˙于谦˙入塞:将军归来气如虎,十万貔貅争鼓舞。
卧龙:比喻隐居而未显达的旷世奇才。三国志˙卷三十五˙蜀书˙诸葛亮传: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
鸡窗:晋宋处宗有一只极为宠爱的长鸣鸡,一直关在窗户边。后来鸡说人话,与处宗谈论,使处宗言谈技巧大增。见南朝宋˙刘义庆˙幽明录。后用于代指书房。宋˙柳永˙定风波˙自来春词:向鸡窗,只与蛮笺象管,拘束教吟课。宋˙范成大˙嘲蚊四十韵:鸡窗夜可诵,蛩机晓犹织。
雁塔:唐朝新科进士于皇帝赐宴后,须前往洛阳慈恩塔题写姓名。见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二十一˙王禹玉。后比喻科举中试,金榜题名。元˙郑光祖˙梅香˙第三折:你若是凤墀得志,雁塔题名,可早来呵。
乌衣巷:地名。位于今南京市东南。东晋时王导、谢安诸贵族多居此,故世称王谢子弟为乌衣郎。晋书˙卷六十八˙纪瞻传:厚自奉养,立宅于乌衣巷,馆宇崇丽,园池竹木,有足赏玩焉。唐˙刘禹锡˙乌衣巷诗: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燕子矶:地名。位于江苏省南京市北的观音山上。前临长江,形如飞燕,故名。形势险要,有观音阁和三台洞等名胜。
金母:神话传说中的女神。见西王母条。明˙刘兑˙金童玉女娇红记:瑶池金母上开:吾乃九光龟台金母是也。
岭荔:相传唐代杨贵妃喜食荔枝,玄宗命人自岭南七日快马送至长安,故亦称为妃子笑。杜牧诗云:[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亚父:称谓。称次于父亲,为对父执辈的尊称。史记˙卷七˙项羽本纪: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
撞玉斗:楚汉相争时,刘邦先入咸阳,项羽嫉之,遂用范增之计,设宴于鸿门,欲加害之。范增使杀高祖,项羽不听,范增撞碎玉斗曰:[竖子不足与谋也。]
八佾篇原文及解释?
《论语八佾篇》中的经文很多,今举其一例。
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孔子说:比射箭,主要不员看是否射穿皮做的箭靶子,因为每个人的力气大小是不同的。这是古时候的规则。
在这章经文中,孔子说明了射礼所重之事在于能射中目标,而不是射穿靶皮。旨在说明,君子尚礼,而不是尚力。尚力有暴力倾向,君子是不为的。
1.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译】孔子论评季氏(季桓子),说,“他用六十四人的舞队(周天子所用之规制)在自己的庭院中奏乐舞蹈,这样的事他都能够做出来,还有什么事情不可能做出来呢?”
2.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
【译】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家在祭祖完毕,撤去祭品时,命乐工唱《雍》这篇诗。孔子说:“(《雍》诗上这两句)‘助祭的是诸侯,天子严肃静穆地在那里主祭。’这样的意思,怎么能用在你三家(公卿)的庙堂里呢?”
3.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译】孔子说:“一个人没有仁德,他怎么能真正行礼呢?一个人没有仁德,他怎么能真正用乐呢?”
4.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译】林放问什么是礼的根本。孔子回答说:“你问的问题意义重大,就礼节仪式的一般情况而言,与其奢侈,不如节俭;就丧事而言,与其仪式上(表面)治办周备,不如内心有真正哀伤啊。”
5.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译】孔子说:“夷狄(文化落后)虽然有君主,还不如中原诸国没有君主呢。”
6.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译】季孙氏去祭祀泰山。孔子对冉求说:“你难道不能劝阻他吗?”冉求说:“不能。”孔子说:“唉!难道说泰山神还不如林放知礼吗?”
7.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译】孔子说:“君子没有什么可与别人争的事情。如果有的话,那就是射箭比赛了。比赛的时候,先相互作揖谦让,然后上场。射完后,又相互作揖再退下来,然后登堂喝酒。这就是君子之争吧。”
8.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
可与言《诗》已矣。”
【译】卜商问孔子:“‘笑得真好看啊,美丽的眼睛真明亮啊,用素粉来打扮啊。’《诗经》里面这几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这是说先有白底然后画画。”子夏又问:“那么,是不是说礼也是后起的事呢?”孔子说:“商,你真是能启发我的人,现在可以同你讨论《诗经》了。”
9.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译】孔子说:“夏朝的礼,我能说出来,(但是它的后代)杞国不足以证明我的话;殷朝的礼,我也能说出来,(但它的后代)宋国不足以证明我的话。这都是由于文字资料和熟悉夏礼和殷礼的人不足的原因。如果足够的话,我的观点就可以得到证明了。”
10.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译】孔子说:“对于行禘礼的仪式,从第一次献酒以后,我就不愿意看了。”
11.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译】有人问孔子关于举行禘祭的规定。孔子说:“我不知道。知道这种规定的人,对治理天下的事,就会像把这东西摆在这里一样(容易)吧!”(一面说一面)指着他的手掌。
12.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译】祭祀祖先就像祖先真在面前一样,祭神就像神真在面前一样。孔子说:“我如果不亲自参加祭祀,那就和没有举行祭祀一样。”
13.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译】王孙贾问道:“(人家都说)与其奉承奥神,不如奉承灶神。这话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这样做是不对的。如果得罪了天,那就没有地方可以祷告了。”
14.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译】孔子说:“周朝的礼仪制度借鉴于夏、商二代,是多么丰富多彩啊。我遵从周朝的制度。”
15.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译】孔子到了太庙,每件事都要问。有人说:“谁说鄹国这个人懂得礼呀,他到了太庙里,什么事都要问别人呢。”孔子听到此话,说:“每事问,这就是礼呀!”
16.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译】孔子说:“比赛射箭,不在于穿透靶子,因为各人的力气大小不同。自古以来就是这样。”
17.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译】子贡提出去掉每月初一日告祭祖庙用的活羊。孔子说:“赐啊,你爱惜那只羊,我却爱惜那种礼。”
18.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
【译】孔子说:“我完完全全按照周礼的规定去事奉君主,别人却以为这是诌媚呢。”
19.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译】鲁定公问孔子:“君主怎样使唤臣下,臣子怎样事奉君主呢?”孔子回答说:“君主应该按照礼的规定去使唤臣子,臣子应该以忠诚办事来事奉君主。”
20.子曰:“《关睢》,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译】孔子说:“《关睢》这篇诗,快乐而不过分放荡,忧愁而不过分哀伤。”
21.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译】鲁哀公问宰予,土地神的神主应该用什么树木,宰予回答:“夏朝用松树,商朝用柏树,周朝用栗子树。用栗子树的意思是说:使老百姓战栗。”孔子听到后说:“已经做过的事不用提了,已经完成的事不用再去劝阻了,已经过去的事也不必再追究了。”
22.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仲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译】孔子说:“管仲这个人的器量真是狭小呀!”有人说:“管仲节俭吗?”孔子说:“他有三处豪华的藏金府库,他家里的管事也是一人一职而不兼任,怎么谈得上节俭呢?”那人又问:“那么管仲知礼吗?”孔子回答:“国君大门口设立照壁,管仲在大门口也设立照壁。国君同别国国君举行会见时在堂上有放空酒杯的设备,管仲也有这样的设备。如果说管仲(懂礼而)知礼,那么还有谁不是(懂礼而)知礼呢?”
23.子语鲁大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以成。”
【译】孔子对鲁国乐官谈论演奏音乐的道理说:“奏乐的道理是可以知道的:开始演奏,各种乐器合奏,声音繁美;继续演奏下去,悠扬悦耳,音节分明,连续不断,最后完成。”
24.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译】仪城的长官请求见孔子,他说:“凡是君子到这里来,我从没有见不到的。”孔子的随从学生引他去见了孔子。他出来后(对孔子的学生们)说:“你们几位何必为没有官位而发愁呢?天下无道已经很久了,上天将以孔夫子为圣人来号令天下。”
25.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译】孔子讲到“韶”这一乐舞时说:“艺术形式美极了,内容也很好。”谈到“武”这一乐舞时说:“艺术形式很美,但内容却差一些。”
26.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译】孔子说:“居于执政地位的人,不能宽厚待人,行礼的时候不严肃,参加丧礼时也不哀戚,这种情况我怎么能看得下去呢?”
喜
《论语八佾篇》原文及译文
 【八佾篇引语】
《八佾》篇包括26章。本篇主要内容涉及“礼”的问题,主张维护礼在制度上、礼节上的种种规定;孔子提出“绘事后素”的命题,表达了他的伦理思想以及“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的政治道德主张。本篇重点讨论如何维护“礼”的问题。
【原文】
3·1 孔子谓季氏(1),“八佾(2)舞于庭,是可忍(3),孰不可忍也!”
【注释】
(1)季氏:鲁国正卿季孙氏,即季平子。
(2)八佾:佾音yì,行列的意思。古时一佾8人,八佾就是64人,据《周礼》规定,只有周天子才可以使用八佾,诸侯为六佾,卿大夫为四佾,士用二佾。季氏是正卿,只能用四佾。
(3)可忍:可以忍心。一说可以容忍。
【译文】
孔子谈到季氏,说,“他用六十四人在自己的庭院中奏乐舞蹈,这样的事他都忍心去做,还有什么事情不可狠心做出来呢?”
【评析】
春秋末期,奴隶制社会处于土崩瓦解、礼崩乐坏的过程中,违犯周礼、犯上作乱的事情不断发生,这是封建制代替奴隶制过程中的必然表现。季孙氏用八佾舞于庭院,是典型的破坏周礼的事件。对此,孔子表现出极大的愤慨,“是可忍孰不可忍”一句,反映了孔子对此事的基本态度。
3·2 三家(1)者以《雍》彻(2)。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3),奚取于三家之堂(4)?”
(1)三家:鲁国当政的三家: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他们都是鲁桓公的后代,又称“三桓”。
(2)《雍》:《经·周颂》中的一篇。古代天子祭宗庙完毕撤去祭品时唱这首诗。
(3)相维辟公,天子穆穆:《雍》诗中的两句。相,助。维,语助词,无意义。辟公,指诸侯。穆穆:庄严肃穆。
(4)堂:接客祭祖的地方。
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家在祭祖完毕撤去祭品时,也命乐工唱《雍》这篇诗。孔子说:“(《雍》诗上这两句)'助祭的是诸侯,天子严肃静穆地在那里主祭。’这样的意思,怎么能用在你三家的庙堂里呢?”
本章与前章都是谈鲁国当政者违“礼”的事件。对于这些越礼犯上的举动,孔子表现得极为愤慨,天子有天子之礼,诸侯有诸侯之礼,各守各的礼,才可以使天下安定。因此,“礼”,是孔子政治思想体系中的重要范畴。
3·3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孔子说:“一个人没有仁德,他怎么能实行礼呢?一个人没有仁德,他怎么能运用乐呢?”
乐是表达人们思想情感的一种形式,在古代,它也是礼的一部分。礼与乐都是外在的表现,而仁则是人们内心的道德情感和要求,所以乐必须反映人们的仁德。这里,孔子就把礼、乐与仁紧紧联系起来,认为没有仁德的人,根本谈不上什么礼、乐的问题。
3·4 林放(1)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2)也,宁戚(3)。”
(1)林放:鲁国人。
(2)易:治理。这里指有关丧葬的礼节仪式办理得很周到。一说谦和、平易。
(3)戚:心中悲哀的意思。
林放问什么是礼的根本。孔子回答说:“你问的问题意义重大,就礼节仪式的一般情况而言,与其奢侈,不如节俭;就丧事而言,与其仪式上治办周备,不如内心真正哀伤。”
本章记载了鲁人林放向孔子问礼的对话。他问的是:礼的根本究竟是什么。孔子在这里似乎没有正面回答他的问题,但仔细琢磨,孔子还是明确解答了礼之根本的问题。这就是,礼节仪式只是表达礼的一种形式,但根本不在形式而在内心。不能只停留在表面仪式上,更重要的是要从内心和感情上体悟礼的根本,符合礼的要求。
【原文】
3·5 子曰:“夷狄(1)之有君,不如诸夏(2)之亡(3)也。”
(1)夷狄:古代中原地区的人对周边地区的贬称,谓之不开化,缺乏教养,不知书达礼。
(2)诸夏:古代中原地区华夏族的自称。
(3)亡:同无。古书中的“无”字多写作“亡”。
孔子说:“夷狄(文化落后)虽然有君主,还不如中原诸国没有君主呢。”
在孔子的思想里,有强烈的“夷夏观”,以后又逐渐形成“夷夏之防”的传统观念。在他看来,“诸夏”有礼乐文明的传统,这是好的,即使“诸夏”没有君主,也比虽有君主但没有礼乐的“夷狄”要好。这种观念是大汉族主义的源头。
3·6 季氏旅(1)于泰山,子谓冉有(2)曰:“女(3)弗能救(4)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5)乎?”
(1)旅:祭名。祭祀山川为旅。当时,只有天子和诸侯才有祭祀名山大川的资格。
(2)冉有:姓冉名求,字子有,生于公元前522年,孔子的弟子,比孔子小29岁。当时是季氏的家臣,所以孔子责备他。
(3)女:同汝,你。
(4)救:挽求、劝阻的意思。这里指谏止。
(5)林放:见本篇第4章之注。
季孙氏去祭祀泰山。孔子对冉有说:“你难道不能劝阻他吗?”冉有说:“不能。”孔子说:“唉!难道说泰山神还不如林放知礼吗?”
祭祀泰山是天子和诸侯的专权,季孙氏只是鲁国的大夫,他竟然也去祭祀泰山,所以孔子认为这是“僭礼”行径。此章仍是谈论礼的问题。
3·7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1)乎!揖(2)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1)射:原意为射箭。此处指古代的射礼。
(2)揖:拱手行礼,表示尊敬。
孔子说:“君子没有什么可与别人争的事情。如果有的话,那就是射箭比赛了。比赛时,先相互作揖谦让,然后上场。射完后,又相互作揖再退下来,然后登堂喝酒。这就是君子之争。”
孔子在这里所说的“君子无所争”,即使要争,也是彬彬有礼的争,这反映了孔子和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即强调谦逊礼让而鄙视无礼的、不公正的竞争,这是可取的。但过于强调谦逊礼让,以至于把它与正当的竞争对立起来,就会抑制人们积极进取、勇于开拓的精神,成为社会发展的道德阻力。
3·8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1)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2)。”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3),始可与言诗已矣。”
(1)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前两句见《诗经·卫风·硕人》篇。倩,音 qiàn,笑得好看。兮,语助词,相当于“啊”。盼:眼睛黑白分明。绚,有文采。
(2)绘事后素:绘,画。素,白底。
(3)起予者商也:起,启发。予,我,孔子自指。商,子夏名商。
子夏问孔子:“'笑得真好看啊,美丽的眼睛真明亮啊,用素粉来打扮啊。’这几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这是说先有白底然后画画。”子夏又问:“那么,是不是说礼也是后起的事呢?”孔子说:“商,你真是能启发我的人,现在可以同你讨论《诗经》了。”
子夏从孔子所讲的“绘事后素”中,领悟到仁先礼后的道理,受到孔子的称赞。就伦理学说,这里的礼指对行为起约束作用的外在形式——礼节仪式;素指行礼的内心情操。礼后于什么情操?孔子没有直说,但一般认为是后于仁的道德情操。孔子认为,外表的礼节仪式同内心的情操应是统一的,如同绘画一样,质地不洁白,不会画出丰富多采的图案。
3·9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1)不足徵(2)也;殷礼吾能言之,宋(3)不足徵也。文献(4)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徵之矣。”
(1)杞:春秋时国名,是夏禹的后裔。在今河南杞县一带。
(2)徵:证明。
(3)宋:春秋时国名,是商汤的后裔,在今河南商丘一带。
(4)文献:文,指历史典籍;献,指贤人。
孔子说:“夏朝的礼,我能说出来,(但是它的后代)杞国不足以证明我的话;殷朝的礼,我能说出来,(但它的后代)宋国不足以证明我的话。这都是由于文字资料和熟悉夏礼和殷礼的人不足的缘故。如果足够的话,我就可以得到证明了。”
这一段话表明两个问题。孔子对夏商周代的礼仪制度等非常熟悉,他希望人们都能恪守礼的规范,可惜当时僭礼的人实在太多了。其次,他认为对夏商周之礼的说明,要靠足够的历史典籍贤人来证明,也反映了他对知识的求实态度。
3·10 子曰:“禘(1)自既灌(2)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3)。”
(1)禘:音dì,古代只有天子才可以举行的祭祀祖先的非常隆重的典礼。
(2)灌:禘礼中第一次献酒。
(3)吾不欲观之矣:我不愿意看了。
孔子说:“对于行禘礼的仪式,从第一次献酒以后,我就不愿意看了。”
在孔子看来,一个人的等级名分,不仅活着的时候不能改变,死后也不能改变。生时是贵者、尊者,死后其亡灵也是尊者、贵者。这里,他对行禘礼的议论,反映出当时礼崩乐坏的状况,也表示了他对现状的不满。
3·11 或问禘之说(1),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2)乎!”指其掌。
(1)禘之说:“说”,理论、道理、规定。禘之说,意为关于禘祭的规定。
(2)示诸斯:“斯”指后面的“掌”字。
有人问孔子关于举行禘祭的规定。孔子说:“我不知道。知道这种规定的人,对治理天下的事,就会像把这东西摆在这里一样(容易)吧!”(一面说一面)指着他的手掌。
孔子认为,在鲁国的禘祭中,名分颠倒,不值得一看。所以有人问他关于禘祭的规定时,他故意说不知道。但紧接着又说,谁能懂得禘祭的道理,治天下就容易了。这就是说,谁懂得禘祭的规定,谁就可以归复紊乱的“礼”了。
3·12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祭祀祖先就像祖先真在面前,祭神就像神真在面前。孔子说:“我如果不亲自参加祭祀,那就和没有举行祭祀一样。”
孔子并不过多提及鬼神之事,如他说:“敬鬼神而远之。”所以,这一章他说祭祖先、祭鬼神,就好像祖先、鬼神真在面前一样,并非认为鬼神真的存在,而是强调参加祭祀的人,应当在内心有虔诚的情感。这样看来,孔子主张进行的祭祀活动主要是道德的而不是宗教的。
3·13 王孙贾(1)问曰:“与其媚(2)于奥(3),宁媚于灶(4),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5),无所祷也。”
(1)王孙贾:卫灵公的大臣,时任大夫。
(2)媚:谄媚、巴结、奉承。
(3)奥:这里指屋内位居西南角的神。
(4)灶:这里指灶旁管烹饪做饭的神。
(5)天:以天喻君,一说天即理。
王孙贾问道:“(人家都说)与其奉承奥神,不如奉承灶神。这话是什么意思?”孔子说:“不是这样的。如果得罪了天,那就没有地方可以祷告了。”
从表面上看,孔子似乎回答了王孙贾的有关拜神的问题,实际上讲出了一个深奥的道理。这就是:地方上的官员如灶神,他直接管理百姓的生产与生活,但在内廷的官员与君主往来密切,是得罪不得的。
3·14 子曰:“周监(1)于二代(2),郁郁(3)乎文哉,吾从周。”
(1)监:音jiàn,同鉴,借鉴的意思。
(2)二代:这里指夏代和周代。
(3)郁郁:文采盛貌。丰富、浓郁之意。
孔子说:“周朝的礼仪制度借鉴于夏、商二代,是多么丰富多彩啊。我遵从周朝的制度。”
孔了对夏商周的礼仪制度等有深入研究,他认为,历史是不能割断的,后一个王朝对前一个王朝必然有承继,有沿袭。遵从周礼,这是孔子的基本态度,但这不是绝对的。在前面的篇章里,孔子就提出对夏、商、周的礼仪制度都应有所损益。
3·15 子入太庙(1),每事问。或曰:“孰谓鄹(2)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1)太庙:君主的祖庙。鲁国太庙,即周公旦的庙,供鲁国祭祀周公。
(2)鄹:音zōu,春秋时鲁国地名,又写作“陬”,在今山东曲阜附近。“鄹人之子”指孔子。
孔子到了太庙,每件事都要问。有人说:“谁说此人懂得礼呀,他到了太庙里,什么事都要问别人。”孔子听到此话后说:“这就是礼呀!”
孔子对周礼十分熟悉。他来到祭祀周公的太庙里却每件事都要问别人。所以,有人就对他是否真的懂礼表示怀疑。这一段说明孔子并不以“礼”学专家自居,而是虚心向人请教的品格,同时也说明孔子对周礼的恭敬态度。
3·16 子曰:“射不主皮(1),为力不同科(2),古之道也。”
(1)皮:皮,用善皮做成的箭靶子。
(2)科:等级。
孔子说:“比赛射箭,不在于穿透靶子,因为各人的力气大小不同。自古以来就是这样。”
“射”是周代贵族经常举行的一种礼节仪式,属于周礼的内容之一。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射箭,只不过是一种比喻,意思是说,只要肯学习有关礼的规定,不管学到什么程度,都是值得肯定的。
3·17 子贡欲去告朔(1)之饩羊(2)。子曰:“赐也!尔爱(3)其羊,我爱其礼。”
(1)告朔:朔,农历每月初一为朔日。告朔,古代制度,天子每年秋冬之际,把第二年的历书颁发给诸侯,告知每个月的初一日。
(2)饩羊:饩,音xì。饩羊,祭祀用的活羊。
(3)爱:爱惜的意思。
子贡提出去掉每月初一日告祭祖庙用的活羊。孔子说:“赐,你爱惜那只羊,我却爱惜那种礼。”
按照周礼的规定,周天子每年秋冬之际,就把第二年的历书颁给诸侯,诸侯把历书放在祖庙里,并按照历书规定每月初一日来到祖庙,杀一只活羊祭庙,表示每月听政的开始。当时,鲁国君主已不亲自去“告朔”,“告朔”已经成为形式。所以,子贡提出去掉“饩羊”。对此,孔子大为不满,对子贡加以指责,表明了孔子维护礼制的立场。
3·18 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
孔子说:“我完完全全按照周礼的规定去事奉君主,别人却以为这是诌媚呢。”
孔子一生要求自己严格按照周礼的规定事奉君主,这是他的政治伦理信念。但却受到别人的讥讽,认为他是在向君主谄媚。这表明,当时的君臣关系已经遭到破坏,已经没有多少人再重视君臣之礼了。
3·19 (1)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1)定公:鲁国国君,姓姬名宋,定是谥号。公元前509~前495年在位。
鲁定公问孔子:“君主怎样使唤臣下,臣子怎样事奉君主呢?”孔子回答说:“君主应该按照礼的要求去使唤臣子,臣子应该以忠来事奉君主。”
“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这是孔子君臣之礼的主要内容。只要做到这一点,君臣之间就会和谐相处。从本章的语言环境来看,孔子还是侧重于对君的要求,强调君应依礼待臣,还不似后来那样:即使君主无礼,臣下也应尽忠,以至于发展到不问是非的愚忠。
3·20 子曰:“《关睢》(1),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1)《关睢》:睢,音jū。这是《诗经》的第一篇。此篇写一君子“追求”淑女,思念时辗转反侧,寤寐思之的忧思,以及结婚时钟鼓乐之琴瑟友之的欢乐。
孔子说:“《关睢》这篇诗,快乐而不放荡,忧愁而不哀伤。”
孔子对《关睢》一诗的这个评价,体现了他的“思无邪”的艺术观。《关睢》是写男女爱情、祝贺婚礼的诗,与“思无邪”本不相干,但孔子却从中认识到“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中庸思想,认为无论哀与乐都不可过分,有其可贵的价值。
3·21 哀公问社(1)于宰我,宰我(2)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3)。”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1)社:土地神,祭祀土神的庙也称社。
(2)宰我:名予,字子我,孔子的学生。
(3)战栗:恐惧,发抖。
鲁哀公问宰我,土地神的神主应该用什么树木,宰我回答:“夏朝用松树,商朝用柏树,周朝用栗子树。用栗子树的意思是说:使老百姓战栗。”孔子听到后说:“已经做过的事不用提了,已经完成的事不用再去劝阻了,已经过去的事也不必再追究了。”
古时立国都要建立祭土神的庙,选用宜于当地生长的树木做土地神的牌位。宰我回答鲁哀公说,周朝用栗木做社主是为了“使民战栗”,孔子就不高兴了,因为宰我在这里讥讽了周天子,所以说了这一段话。
3·22 子曰:“管仲(1)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2),官事不摄(3),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4),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5),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1)管仲:姓管名夷吾,齐国人,春秋时期的法家先驱。齐桓公的宰相,辅助齐桓公成为诸侯的霸主,公元前645年死。
(2)三归:相传是三处藏钱币的府库。
(3)摄:兼任。
(4)树塞门:树,树立。塞门,在大门口筑的一道短墙,以别内外,相当于屏风、照壁等。
(5)反坫:坫,音diàn。古代君主招待别国国君时,放置献过酒的空杯子的土台。
孔子说:“管仲这个人的器量真是狭小呀!”有人说:“管仲节俭吗?”孔子说:“他有三处豪华的藏金府库,他家里的管事也是一人一职而不兼任,怎么谈得上节俭呢?”那人又问:“那么管仲知礼吗?”孔子回答:“国君大门口设立照壁,管仲在大门口也设立照壁。国君同别国国君举行会见时在堂上有放空酒杯的设备,管仲也有这样的设备。如果说管仲知礼,那么还有谁不知礼呢?”
在《论语》中,孔子对管子曾有数处评价。这里,孔子指出管仲一不节俭,二不知礼,对他的所作所为进行批评,出发点也是儒家一贯倡导的“节俭”和“礼制”。在另外的篇章里,孔子也有对管仲的肯定性评价。
3·23 子语(1)鲁大师(2)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3)如也;从(4)之,纯(5)如也,皦(6)如也,绎(7)如也,以成。”
(1)语:音yù,告诉,动词用法。
(2)大师:大,音tài。大师是乐官名。
(3)翕:音xī。意为合、聚、协调。
(4)从:音zòng,意为放纵、展开。
(5)纯:美好、和谐。
(6)皦:音jiǎo,音节分明。
(7)绎:连续不断。
孔子对鲁国乐官谈论演奏音乐的道理说:“奏乐的道理是可以知道的:开始演奏,各种乐器合奏,声音繁美;继续展开下去,悠扬悦耳,音节分明,连续不断,最后完成。”
孔子对学生的教育内容极为丰富和全面,乐理就是其中之一。这一章反映了孔子的音乐思想和音乐欣赏水平。
3·24 仪封人(1)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2)。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3)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4)。”
(1)仪封人:仪为地名,在今河南兰考县境内。封人,系镇守边疆的官。
(2)从者见之:随行的人见了他。
(3)丧:失去,这里指失去官职。
(4)木铎:木舌的铜铃。古代天子发布政令时摇它以召集听众。
仪这个地方的长官请求见孔子,他说:“凡是君子到这里来,我从没有见不到的。”孔子的随从学生引他去见了孔子。他出来后(对孔子的学生们)说:“你们几位何必为没有官位而发愁呢?天下无道已经很久了,上天将以孔夫子为圣人来号令天下。”
孔子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已经是十分有影响的人,尤其是在礼制方面,信服孔子的人很多,仪封人便是其中之一。他在见孔子之后,就认为上天将以孔夫子为圣人号令天下,可见对孔子是佩服至极了。
3·25 子谓韶(1):“尽美(2)矣,又尽善(3)也;”谓武(4):“尽美矣,未尽善也。”
(1)韶:相传是古代歌颂虞舜的一种乐舞。
(2)美:指乐曲的音调、舞蹈的形式而言。
(3)善:指乐舞的思想内容而言的。
(4)武:相传是歌颂周武王的一种乐舞。
孔子讲到“韶”这一乐舞时说:“艺术形式美极了,内容也很好。”谈到“武”这一乐舞时说:“艺术形式很美,但内容却差一些。”
孔子在这里谈到对艺术的评价问题。他很重视艺术的形式美,更注意艺术内容的善。这是有明显政治标准的,不单是娱乐问题。
3·26 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孔子说:“居于执政地位的人,不能宽厚待人,行礼的时候不严肃,参加丧礼时也不悲哀,这种情况我怎么能看得下去呢?”
孔子主张实行“德治”、“礼治”,这首先提出了对当政者的道德要求。倘为官执政者做不到“礼”所要求的那样,自身的道德修养不够,那这个国家就无法得到治理。当时社会上礼崩乐坏的局面,已经使孔子感到不能容忍了。
论语八侑篇全文译文解析?
《八佾》篇包括26章。本篇主要内容涉及“礼”的问题,主张维护礼在制度上、礼节上的种种规定;孔子提出“绘事后素”的命题,表达了他的伦理思想以及“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的政治道德主张。本篇重点讨论如何维护“礼”的问题。
3·2 三家(1)者以《雍》彻(2)。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3),奚取于三家之堂(4)?”
(2)《雍》:《
经·周颂》中的一篇。古代天子祭宗庙完毕撤去祭品时唱这首诗。
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家在祭祖完毕撤去祭品时,也命乐工唱《雍》这篇诗。孔子说:“(《雍》诗上这两句)"助祭的是诸侯,天子严肃静穆地在那里主祭。’这样的意思,怎么能用在你三家的庙堂里呢?”
3·8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1)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2)。”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3),始可与言诗已矣。”
子夏问孔子:“"笑得真好看啊,美丽的眼睛真明亮啊,用素粉来打扮啊。’这几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这是说先有白底然后画画。”子夏又问:“那么,是不是说礼也是后起的事呢?”孔子说:“商,你真是能启发我的人,现在可以同你讨论《诗经》了。”
孔子讲到“韶”这一乐舞时说:“艺术形式美极了,内容也很好。”谈到“武”这一乐舞时说:“艺术形式很美,但内容却差一些。”
宁媚于灶其他应用
组词
宁组词媚组词于组词灶组词笔顺笔画
宁笔顺笔画媚笔顺笔画于笔顺笔画灶笔顺笔画近义词
宁近义词媚近义词于近义词灶近义词反义词
宁反义词媚反义词于反义词灶反义词宁媚于灶成语接龙
正接
灶上骚除灶上扫除反接
本固邦宁福寿康宁鸡犬不宁食甘寝宁睡卧不宁树欲静而风不宁寤寐不宁心神不宁心绪不宁坐卧不宁成语词典最新查询成语
百不一贷不偢不倸八纮同轨摽梅之年避强打弱悲喜交集标新竖异半夜三更从天而降促膝谈心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倒持太阿倒凤颠鸾东墙处子笃学不倦打牙犯嘴大有希望多灾多难对症发药恶迹昭著锋镝余生覆盆之冤覆水不收焚书坑儒风树之悲国耳忘家孤立寡与羹藜含糗管窥之见干卿何事革图易虑歌于斯,哭于斯甘之若饴海不波溢邯郸梦好大喜功挥翰成风好汉惜好汉汗流浃背黄粱美梦好事不出门,恶事扬千里胡思乱想恨铁不成钢胡作乱为假痴不癫校短量长结党营私将寡兵微蹇蹇匪躬交口称赞家贫亲老机难轻失绝世佳人救世主精卫填海谨行俭用克俭克勤犁牛骍角乐以忘忧凌云之志连州跨郡谋及庶人眉留目乱民情物理没仁没义迷天大谎埋头苦干男大须婚牛口之下难舍难离片甲不存飘萍浪迹七次量衣一次裁潜德隐行枪刀剑戟去而之他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栖风宿雨千古卓识弃旧换新前人失脚,后人把滑情见力屈戎事倥偬日试万言日饮无何如运诸掌实蕃有徒深奸巨滑恕己及人上天无路,入地无门上无片瓦,下无卓锥之地矢在弦上十指有长短托公报私傥来之物挑三窝四五零四散嵬眼澒耳邪不胜正蟹荒蟹乱相见以诚旭日东升小器易盈行师动众销神流志洗心回面欣喜若狂心摇神荡一部二十四史无从说起引风吹火玉骨冰姿逾淮为枳移祸于人疑难杂症一钱如命哑然一笑依山傍水一统天下原形败露一息奄奄长别人志气,灭自己威风知而不争陟罚臧否自坏长城走马赴任獐头鼠目珠围翠拥枝叶扶苏成语词典大全 网址链接:https://chengyu.122cha.com/ningmeiyuzao202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