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足为怪的意思解释及典故(故事)

关键字:
成语接龙

不足为怪的意思不足为怪的故事详细解释及典故不足为怪成语接龙、组词、近义词、反义词

不足为怪
拼音: bù zú wéi guài
频率: 常用
年代: 古代
词性: 中性词
结构: 动宾式
解释: 不足:不值得。不值得认为奇怪。

语法: 作谓语、定语;形容事情等很普遍。
典故出处: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112回:“主帅差矣!输赢胜败,兵家常事,不足为怪。"
成语示例:邹韬奋《经历》:“至于屋子材料的窳陋,那是贫民窟房屋的本色,~。"
英文翻译: be all in the day‘s work

不足为怪的意思解释及典故

黄帝脚印注解?

一、黄帝陵景区的的四个脚印时间是黄帝“创文字、定算术、合音律、造舟车、制冠冕”的意思。

二、简介:




黄帝陵正殿前西南侧有一块传自汉代的“黄帝脚印”石。

它出土于黄陵民间传说为“黄帝黄城巽宫”的郭家洼村,1965年移至轩辕庙院内。

整块石头约一平方米。

黄帝脚印石是后世为了歌颂和赞美我们伟大的始祖轩辕黄帝所制。

黄帝“创文字、定算术、合音律、造舟车、制冠冕”,智慧卓绝;他又和炎帝、打败蚩尤,统一华夏,刚勇无比。

创造如此惊天地、泣鬼神的丰功伟绩而被后世予以神化夸大是不足为怪的。


三、传说:

相传黄帝时期,当初没有衣帽,更没有鞋袜,不是用树叶遮体,便是以兽皮缠腰。

黄帝也和其他的群民一样,腰间缠着兽皮,光着脚板,长年累月奔走各地,为民造福。

每到冬天,天寒地冻,黄帝出外巡察时伤脑筋光着双脚。

后来,胡巢和于则发明了了帽子和木屣,到了冬天,有人给黄帝也做了一双木屐。

穿起来虽比光着脚板走路好多了,但行动却有些不便,出外巡察、上山狩猎仍不能穿。

有年冬天,黄帝出外回来,脚冻烂了。

穿木屐不方便,黄帝身边的一位名叫素雀的女子偷偷用麻布给黄帝缝了个布筒。

黄帝在脚上试了试,太短小了。

根本穿不上。

即使如此,黄帝也不见怪,还表扬了素雀的创造精神。

素雀却十分难过,有一次她去河边担水,发现黄帝独自一人从河滩走过,留下了深深的脚印,素雀仔细一看,心里亮了。

原来黄帝的脚特别大,如果按脚印做下去,就龙魂大钟不会再小了。

于是素雀担完水,取来石刀,在黄帝脚印四周的胶泥上划了四方格,晒干后,捧回家,放在了石板上,然后按尺寸做成了一双软木作底、麻布作帮的高筒靴子。

黄帝试穿后,觉得很满意。

人类第一双高筒靴子就这样做成了。

黄帝十分珍爱这双靴子,平时舍不得穿它,只是遇到节日或开庆功会时才穿上它。

黄帝乘龙升天时,臣民们今璎藏在黄帝东宫。

到了近代,这块刻有黄帝脚印的青石板被移到轩辕庙院内,一直保存到现在。

以上不足什么8字成语?

以上不足什么8字成语?这个成语应该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是bǐ shàng bù zú,bǐ xià yǒu yú,意思是赶不上前面的,却超过了后面的。出处汉·赵岐《三辅决录》:“上比崔杜不足,下比罗赵有余。”晋·张华《鹪鹩赋》:“将以上方不足而下比有余”。

不足什么8字成语:

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拼音】:bǐ shàng bù zú,bǐ xià yǒu yú

【解释】:赶不上前面的,却超过了后面的。这是满足现状,不努力进取的人安慰自己的话。有时也用来劝人要知足。

【出处】:汉·赵岐《三辅决录》:“上比崔杜不足,下比罗赵有余。”晋·张华《鹪鹩赋》:“将以上方不足而下比有余”。

【近义词】:甘居中游、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反义词】:力争上游、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歇后语】:猫儿赛老虎;骑驴望着坐轿子的

【语法】:作主语、分句;用于甘居中游的思想

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拼音】:chéng shì bù zú,bài shì yǒu yú

【解释】:不能把事情办好,反而把事情弄坏。多用来指斥办事拙劣或故意不让事情办成的人。

【出处】:周而复《上海的早晨》第三部三三:“梅厂长这个人的能力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示例】:在些地方我不如人,但有些地方人不如我,~。” ★杨献珍《加强党性锻炼》

【示例】:茶上安顺虽说和自己平辈,但此人一肚子坏水儿,吃人不吐骨头,~,只能拉拢,不能得罪。 ★端木蕻良《曹雪芹》第二七章

【近义词】:成事不足,坏事有余

【歇后语】:蒋干过江

【语法】:作宾语、分句;指事情越来越糟

九鼎不足为重

【拼音】:jiǔ dǐng bù zú wéi zhòng

【解释】:形容说话有分量,比较起来九鼎也不算重。

【出处】:宋·傅博《邵氏闻见后录》卷十五:“昔之所以议进退天下士大夫者,今又重之以权位,故其一言之出,则九鼎不足为重。”

【近义词】:一言九鼎

【语法】: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美中不足

【拼音】:měi zhōng bù zú

【解释】:大体很好,但还有不足。

【出处】: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七:“破镜重圆,离而复合,固是好事;但王夫人所遭不幸,失身为妾,又不曾根究奸人,报仇雪恨,尚为美中不足。”

【示例】:叹人间,~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回

【近义词】:白璧微瑕

【反义词】:十全十美

【歇后语】:嫦娥脸上长痣;西施脸上出天花

【语法】:作宾语、定语;指大体很好

人心不足蛇吞象

【拼音】:rén xīn bù zú shé tūn xiàng

【解释】:比喻人贪心不足,就象蛇想吞食大象一样。

【出处】:《山海经·海内南经》:“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战国楚·屈原《天问》:“一蛇吞象,厥大何如?”

【示例】:罗洪宪诗:“~,世事到头螳捕蝉。” ★清·翟灏《通俗编·禽鱼》

【近义词】:贪心不足

【反义词】:知足常乐

【语法】:作宾语、定语、分句;指人贪心

日计不足,岁计有余

【拼音】:rì jì bù zú,suì jì yǒu yú

【解释】:每天算下来没有多少,一年算下来就很多了。比喻积少成多。也比喻凡事只要持之以恒,就能有很大收获。

【出处】:《庄子·庚桑楚》:“今吾日计之而不足,岁计之而有余,庶几其圣人乎?”《淮南子·俶真训》:“其道可以大美兴,而难以算计举也。是故日计之不足,而岁计之有余。”

【示例】:陈晋之一日只读一百二十字,后遂无书不读,所谓~者。 ★宋·陈善《扪虱新话》上集卷四

【语法】:作宾语、分句;指平日积累

上方不足,下比有余

【拼音】:shàng fāng bù zú,xià bǐ yǒu yú

【解释】: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出处】:《晋书·王湛传》:“湛上方山涛不足,下比魏舒有余。”

【近义词】: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语法】:作宾语、分句;指处于中间位置

死不足惜

【拼音】:sǐ bù zú xī

【解释】:足:值得;惜:吝惜或可惜。形容不怕死或死得没有价值。

【出处】:《宋史·苏洵传》:“善用兵者使之无所顾,有所恃。无所顾则知死之不足惜,有所恃则知不至于必败。”

【示例】:妾一身~,但自蒙爱幸,身怀六甲,已两月矣。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二回

【近义词】:视死如归

【反义词】:贪生怕死、苟且偷生

【语法】:作谓语;形容不怕死

贪心不足

【拼音】:tān xīn bù zú

【解释】:贪得无厌,永不满足。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十五回:“汝贪心不足!既得吴郡,而又强并吾界!”

【示例】:一个人活到九十岁了,要还有这些忌讳,那就叫~,不知好歹了。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十九回

【近义词】:贪得无厌、贪心无厌

【反义词】:心满意足

【歇后语】:吃着鸡,抓着鸭

【语法】:作谓语、定语;指人的需求

微不足道

【拼音】:wēi bù zú dào

【解释】:微:细,小;足:值得;道:谈起。微小得很,不值得一提。指意义、价值等小得不值得一提。

【出处】:《谷梁传·隐公七年》:“其不言逆,何也?逆之道微,无足道焉尔。”

【示例】:在草花中我们虽然是~。但我们的花色却算是紫色代表。

★郭沫若《百花齐放·单色蓳》诗

【近义词】:微乎其微、不足挂齿

【反义词】:举足轻重、硕大无朋

【歇后语】:大象上的跳蚤

【语法】: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人

惟日不足

【拼音】:wéi rì bù zú

【解释】:惟:只;足:够。只觉时日不够。

【出处】:《尚书·泰誓中》:“我闻吉人为善惟日不足,凶人为不善亦惟日不足。”

【示例】:《梁书·安成王秀传》:“庾郭之形骸枯槁,或橡板菁羹,~。”

【近义词】:日落西山

【语法】:作谓语;指只觉时日不够

先天不足

【拼音】:xiān tiān bù zú

【解释】:先天:人或动物的胚胎时期。原指人或动物生下来体质就不好。后也指事物的根基差。

【出处】: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二十六回:“小弟闻得仙人与虚合体,日中无影;又老人之子,先天不足,亦或日中无影。寿麻之人无影,不知何故?”

【示例】:但是,剧本中若只出现几个店员,总显得有些~。 ★老舍《我怎么写〈春华秋实〉剧本》

【近义词】:后天不良

【反义词】:得天独厚

【语法】:作谓语、定语、分句;用于人或事物

心有余而力不足

【拼音】:xīn yǒu yú ér lì bù zú

【解释】:心里非常想做,但是力量不够。

【出处】:《论语·里仁》:“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示例】:我手里但凡从容些,也时常来上供,只是‘~’。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二十五回

【近义词】:爱莫能助

【反义词】:余勇可贾、行有余力

【歇后语】:大力士绣花;八十老汉挑担子

【语法】:作主语、分句;表婉约拒绝的意思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之困

【拼音】:xué rán hòu zhī bù zú ,jiāo rán hòu zhī kùn

【解释】: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缺点;教学以后,才知道自己的知识贫乏。

【出处】:《礼记·学记》:“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败事有余,成事不足

【拼音】:bài shì yǒu yú,chéng shì bù zú

【解释】:指非但办不好事情,反而常常把事情搞坏。

【出处】:茅盾《子夜》九:“此等聚众骚扰的行径,分明是没有教育的人民一时间的冲动罢了!败事有余,成事不足。”

【近义词】: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卑卑不足道

【拼音】:bēi bēi bù zú dào

【解释】:指卑微藐小,不值得一谈。

【出处】:太平天国·洪仁玕《英杰归真》:“而世人不知。懵懵然以为崇德报功,向龟蛇而叩首,对木石而鞠躬,此多是猾聃诡谲,妖佛妄为,卑卑不足道也。”

【示例】:但这所谓酒馆,是和肥肠汤锅比较说的,它只贩卖烧酒,猪头、猪尾等等不成材料的货色的卤味。因此倘若同镇子上的酒巴馆一比,那便~了。

★沙汀《淘金记》二

【近义词】:微不足道、卑不足道

【反义词】:举足轻重

【语法】: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自谦

卑不足道

【拼音】:bēi bù zú dào

【出处】:见“卑卑不足道”。

【示例】:我是一个~的人。 ★巴金《家》二七

【近义词】:微不足道

【语法】:作谓语、定语;用于自谦

貂不足,狗尾续

【拼音】:diāo bù zú,gǒu wěi xù

【解释】:①指授官太滥。②指美中不足或以次充好。

【出处】:《文选·任昉》“华貂深不足之叹”唐·李善注:“赵王伦篡位,时侍中、常侍九十七人,每朝,小人满庭,貂蝉半坐,时人谣曰:‘貂不足,狗尾续。’”

【示例】:散文,在文苑中算是成功的,但试看今年的选本,便是前三名,也即令人有‘~’之感。 ★鲁迅《准风月谈·由聋而哑》

【近义词】:狗尾续貂、貂狗相属

【语法】:作宾语、定语;用于官场等

渺不足道

【拼音】:miǎo bù zú dào

【解释】:非常微小,不值得一谈。

【出处】:秦牧《序》:“但是这些自然界的事物和人比较起来,特别是和社会主义革命时代的先进人物比较起来,却又完全显得渺不足道了。”

【示例】:在这大时代里,生与死的意义固然都很重大,然而,对于一个生活在空隙当中的人,却又是多么的~呵! ★沙汀《老烟的故事》

【语法】:作谓语、宾语;指非常微小

损有余补不足

【拼音】:sǔn yǒu yú bǔ bù zú

【解释】:损:减少。减少多余的,添补不足的。原指古代道家的一种平均思想。后也泛指一般的填平补齐。

【出处】:《老子》第七十七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示例】:借这些世间余财,聊救贫人,正所谓~,天道当然。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神偷寄兴一枝梅》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拼音】:xué rán hòu zhī bùzú,jiāo rán hòu zhīkùn

【近义词】:学而后知不足

【语法】:作宾语、分句;用于劝诫人

不足齿数

【拼音】:bù zú chǐ shǔ

【解释】:足:值得。表示数不上,不值得一提。

【出处】:《汉书·孙叔通传》:“此特群盗鼠窃狗盗,何足置齿牙间哉?”

【示例】:从先前的阿Q看来,小D本来是~。 ★鲁迅《呐喊·阿Q正传》

【近义词】:不足挂齿

【反义词】:相提并论

【语法】:作谓语;表示不能相提并论

不足挂齿

【拼音】:bù zú guà chǐ

【解释】:不足:不值得;挂齿:放在嘴上讲。表示不值得一提。

【出处】:《史记·刘敬叔孙叔通传》:“此特群盗鼠窃狗盗耳,何足置之齿牙间?”

【示例】:宋江答道:“无能小将,~。” ★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八十七回

【近义词】:不在话下、微不足道、不屑一顾

【反义词】:举足轻重、有口皆碑

【语法】:作谓语、定语;指事情很小,微不足道

不足回旋

【拼音】:bù zú huí xuán

【解释】:回旋:转动。形容处境局促,不便转身。

【示例】:这儿地方太窄,~。

【反义词】:留有余地

【语法】:作谓语、定语;指行动不便

不足介意

【拼音】:bù zú jiè yì

【解释】:不值得放在心上。

【出处】:《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袁公路岂忧国忘家者邪?冢中柘骨,何足介意。”

【示例】:如此敌人,~,所以我仍要从事译作,再做一年。

★《鲁迅书信集·致章廷谦》

【近义词】:不必介意

【反义词】:耿耿于怀

【语法】:作谓语;指不必放在心上

不足轻重

【拼音】:bù zú qīng zhòng

【解释】:犹言无关紧要。

【出处】:清·陈康祺《郎潜纪闻》卷五:“笔帖式为满洲进身之一途,今各衙门皆有,额设候补者又盈千累万,视为不足轻重矣。”

【示例】:上自独当一面之官府,上至~之官吏,而亦共闻是言。 ★清·邹容《革命军》第五章

【近义词】:无足轻重、无关紧要

【语法】:作谓语、定语;用于人、事、物

不足为道

【拼音】:bù zú wéi dào

【解释】:足:值得;道:说。不值得一说。

【出处】: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二卷:“此女棋本下劣,枉得其名,不足为道。”

【示例】:区区小事,~。

【近义词】:不值一提、何足挂齿

【歇后语】:雕虫小技

【语法】:作谓语、定语;用于口语

不足为法

【拼音】:bù zú wéi fǎ

【解释】:不值得学习、效法。

【出处】:清·赵翼《瓯北诗话·李青莲诗》:“开口便说:《大雅》不作,骚人斯起,然词多哀怨,已非正声;至杨、马益流宕。建安以后更绮丽,不足为法。”

【示例】:那些工作作风实~。 ★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写在前边》

【近义词】:不足为训

【反义词】:不刊之论、天经地义

【语法】:作谓语;指不值得学习

不足为怪

【拼音】:bù zú wéi guài

【解释】:不足:不值得。不值得认为奇怪。

【出处】: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众哄然一笑曰:‘是固有之,不足为怪。’”

【示例】:至于屋子材料的窳陋,那是贫民窟房屋的本色,~。 ★邹韬奋《经历》

【近义词】:不足为奇

【反义词】:稀奇古怪

【语法】:作谓语、定语;形容事情等很普遍

不足为据

【拼音】:bù zú wéi jù

【解释】:足:够得上;据:证据。不能作为依据。

【出处】:宋·刘安世《论蔡确作诗讥讪事第六》:“诗板是明白已验之迹,便可为据;开具乃委曲苟免之词,不足为凭。”

【示例】: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鲁迅《且介亭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近义词】:不足为凭

【语法】:作谓语;指事情或言论不能成为凭据

不足为虑

【拼音】:bù zú wéi lǜ

【解释】:不值得忧虑担心。

【出处】:晋·陈寿《三国志·魏志·卫臻传》:“且合肥城固,不足为虑。”

【示例】:承教方知西事,然倭奴水寇,~,盖此辈舍舟无能为也。

★明·李贽《焚书·答陆思山》

【反义词】:提心吊胆

【语法】:作谓语;指不必担心

不足为凭

【拼音】:bù zú wéi píng

【解释】:不能当作凭证或根据。

【示例】:纵说这话~,前番我在德州作那个梦,梦见那匹马,及至梦中遇着了他,那匹马就不见了。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二十六回

【近义词】:道听途说、无案可稽、捕风捉影

【反义词】:有案可稽、言之凿凿、铁证如山

不足为奇

意思是:这是满足现状,不努力进取的人安慰自己的话。有时也用来劝人要知足,赶不上前面的,却超过了后面的。

出处

汉.赵岐《三辅决录序》:“上比崔杜不足,下比罗赵有余。”晋.张华《鹪鹩赋》:将以上方不足而下比有余”。

最初是比喻书法的。

春秋.老子《太一生水》:天不足于西北,其下高以强;地不足于东南,其上低以弱。不足于上者,有余于下,不足于下者,有余于上。”

中国百分之八十的姓来自哪里?

百分之八十源自中原

中原地区是华夏文化的主要发祥地,自然也是华人姓氏的摇篮。

把中华姓氏史与中原地区的文明史加以对照,就不难发现,无论是姓氏的萌芽、产生,还是普及、定型,无不与中原尤其是其核心区域河洛地区息息相关。

华夏民族的文化之根在中原地区,海内外华人的祖根大多在河洛地区,因此河洛地区在中华姓氏中的重要位置是无须置疑的。

袁义达、杜若甫主编的《中华姓氏大辞典》列出了一万一千九百六十九个姓氏。收入这个大词典中的姓氏,来源悬疑的为四千九百二十五个,少数民族姓氏为二千二百二十四个,两者合计为七千一百四十九个,占一万一千九百六十九的百分之五十九点七,其余四千八百二十个为汉族姓氏。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的谢钧祥先生著有《中华百家大姓源流》,借鉴大量的古代文献资料,尤其是姓氏人口资料,对我国最常见的汉族姓氏逐一进行了考证,排出了占当今汉族人口百分之九十点二的一百二十个大姓。

全国十三亿人中有十一点七亿人姓这一百二十个姓。

谢钧祥先生将分属于东夷族、炎帝族、黄帝族的姓氏作了列举,具体情况是:

属于东夷族的有八姓,即:李、赵、黄、徐、马、谭、郝、江,占一百二十大姓的百分之七;

属于炎帝族的有六姓,即:许、姜、崔、雷、易、章,占一百二十大姓的百分之五;

属于黄帝族的有八十六姓,即:王、张、刘、陈、杨、周、吴、孙、胡、朱、林、何、郭、罗、宋、郑、韩、唐、冯、于、董、萧、程、曹、袁、邓、傅、曾、彭、苏、蒋、蔡、贾、魏、薛、叶、阎、余、潘、杜、戴、夏、钟、汪、田、范、石、姚、邹、熊、陆、孔、康、毛、史、顾、侯、邵、孟、龙、万、段、钱、汤、黎、常、武、乔、赖、庞、樊、蓝、殷、施、陶、翟、安、颜、倪、严、牛、温、芦、季、俞、鲁,占一百二十大姓的百分之七十二;

兼属东夷族与黄帝族的有九姓,即:梁、沈、任、廖、金、白、秦、尹、葛,占一百二十大姓的百分之七;

兼属炎帝族与黄帝族的有十一姓,即:高、谢、吕、卢、丁、方、邱、贺、龚、文、洪,占一百二十大姓的百分之九。

总体而言,汉族的一百二十大姓少部分属于较早的东夷族和炎帝族,多数属于稍晚的黄帝族。

对这一百二十个大姓进行血缘关系的追根溯源后,专家发现它们分别属于东夷、炎帝、黄帝三个族系的四位祖先,即太昊与少昊、炎帝、黄帝。这些姓氏的先民长期活动在河洛流域,他们的姓氏基本上是在古河洛流域形成的。

关于东夷族、炎帝族、黄帝族在河洛地区的活动,及这三族内的多数姓氏在河洛流域的形成经过,任见先生已在前章予以论述。

这一百二十个大姓中,根据现有的历史资料获得翔实查证,全源于历史上的中原地区的姓氏有五十二个,部分源头在河洛流域的姓氏有四十五个。

全部源头在中原地区的五十二个姓氏是:

李、张、陈、黄、周、林、何、宋、郑、谢、冯、于、袁、邓、许、傅、苏、蒋、叶、阎、潘、戴、夏、范、方、石、姚、廖、孔、康、江、史、邵、段、雷、汤、尹、武、赖、樊、蓝、殷、陶、翟、安、倪、严、牛、温、芦、俞、葛。

部分源头在河洛流域的四十五个姓氏是:

王、刘、赵、吴、徐、孙、胡、朱、高、郭、罗、梁、韩、唐、董、萧、程、沈、吕、卢、蔡、丁、魏、薛、杜、钟、姜、熊、陆、白、毛、邱、秦、顾、侯、孟、龙、黎、常、贺、龚、文、施、洪、季。

两项合计,起源于中原地区的姓氏共九十七个,占一百二十大姓的百分之八十点八,占全国汉族人口的七十九点四九。

如果减去一些多源的姓氏中源于中原地区以外的成分,人口百分率会有所下降,但按照姓氏数目来计算,起源于中原地区的姓氏总数一千八百三十四个,占全国汉族姓氏的百分率仍在百分之八十以上。

据最新研究资料和最新发现进行统计,洛阳市现有一千一百三十多个姓氏,其中近一百八十个源于或部分源于河洛地区。当然,此类资料尚需认真、科学地进行考证。而且,可以相信的是,洛阳姓氏研究在不断发展中,不断丰富中。

由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原地区、河洛流域是华夏姓氏资源的渊薮。

姓氏源流研究的不断发展、不断推出成果是我们的期望。

需要通报的是,较新的研究资料显示,在自古及今曾产生过的上万个姓氏中,约有一千多个姓起源于河南,百家姓中有七十三个起源于河南。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张新斌等负责的一项寻根文化研究成果显示,其研究涉及的具有开发价值的三百四十一个姓氏中,依数量多少而排列的三百个大姓,全部起源于河南或部分源头在河南的有一百七十一个;其中前一百个大姓中有九十七个姓氏均与河南有关,七十七个姓氏直接起源于河南,有九十八个姓氏的郡望地在河南,这些姓氏涉及当代华人的百分之九十。

回到关于中原地区的讨论上来。

称中原地区为华人姓氏的摇篮,理由是充分的。

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制时期是“姓”的起源阶段,而中原地区正是此一时期人类活动的重要地区,前章对此已有充分论证。

仰韶文化于一九二一年在洛阳渑池仰韶村被发现,它正是母权社会繁荣阶段的代表文化。专家认为,该文化陶瓷上的鸟、鱼、蛙及人首虫身等图像,就是最原始的“姓”的标志。

“姓”的起源与先民们的图腾崇拜有关,有些姓氏就是由图腾直接转化而而得名的。

传说伏羲与其妹女娲所处的时代,即是中国图腾制的标本时代。传说他们当时大部分时间居住在河南淮阳,淮阳因此当是产生图腾和姓氏较多的地方。

“氏”起源于父系氏族社会,是从氏族、部落中的少数家族形成的“氏族贵族”中产生的,而仰韶文化时期,河洛地区氏族林立,《史记·封禅书》对此的记载是:“黄帝时万诸侯。”

成千上万的氏族贵族在中原地区生息繁衍,大量的“氏”——姓氏产生于此便不足为怪了。

太昊与少昊这两位传说中古代东夷部落的首领,也是中国神话中人类的始祖,他们的部落产生了不少姓氏。

太昊族以龙为图腾,也曾以龙为官名,其后裔姓氏有任、郝及白姓的一支等。

少昊部落与太昊部落关系密切,少昊后裔有两个重要人物——皋陶和伯益。

皋陶是少昊的曾孙,也是东夷族的首领。当今第一大姓李及廖姓的一支,都是他的后裔。

伯益是皋陶之子,舜时东夷族的首领。他是古代嬴姓各族的共同祖先,后裔相当繁盛,在当今一百二十大姓中,赵、黄、徐、马、谭、江等姓都属其后。

另有一些关于姓氏起源的说法,实际上均在东夷族、炎帝族、黄帝族的流变之内,如帝喾,如尧,如商,如周,如颛顼,如舜,如禹等。

帝喾是传说中古代部族首领,号高辛氏,《史记》说他是“黄帝之曾孙”,“于颛顼为族子”。

帝喾主要活动在中原地区的西部和北部。

帝喾后裔中繁衍旺盛的,主要有尧族、商族、周族。

尧是帝喾之子,是传说中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领袖,他的后代产生出一些姓氏。

商族始祖名契,是帝喾之子,被封于商——现在的河南商丘,赐姓子氏。

子姓商族产生的姓氏,一部分直接源于商朝王族,而大多数则出自由殷纣王帝辛的哥哥微子启所建的子姓宋国。

周部族始祖名弃,也是帝喾之子,姬氏,其后衍生的姓氏多达数百个,不仅为黄帝族之最,而且在整个中华姓氏中也是首屈一指的。

颛顼也是传说中古代部族首领,《史记》说他是“黄帝之孙而昌意之子”, 号高阳氏。他居住在帝丘——现在黄河北岸的濮阳东南,死后葬于顿丘——现在的河南浚县北。

颛顼后裔比较有头绪的,主要有三支:一为舜族,二为禹族,三为陆终族。

舜是传说中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领袖,《史记》说他是颛顼的七世孙,其后代产生出陈、袁、田等姓氏。

禹是颛顼的六代孙,原为夏后氏部落领袖,奉舜命治理洪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后担任部落联盟领袖。他的儿子启,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即夏朝,并开了“家传天下”的恶劣先河,后产生出一些姓氏。

陆终是颛顼族系中一位重要人物,其父吴回即祝融,是颛顼的曾孙。陆终有六个儿子,其后曾孕育出一些姓氏。

中国百分之八十的姓来自山西洪洞。

百分之八十的姓来自祖先

李世民的谏臣?

最著名的当然是魏征了

玄武门之变以后,李世民任魏征为谏官之职,并经常引入内廷,询问政事得失。魏征喜逢知己之主,竭诚辅佐,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加之性格耿直,往往据理抗争,从不委曲求全。

魏征,魏征是历史有名的谏臣,魏征死后,唐太宗非常悲痛惋惜,曾言“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今魏征猝逝,遂失一镜矣!”并亲书墓碑,下诏陪葬昭陵。

玄武门之变以后,李世民任魏征为谏官之职,并经常引入内廷,询问政事得失。魏征喜逢知己之主,竭诚辅佐,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加之性格耿直,往往据理抗争,从不委曲求全。有一次,唐太宗曾向魏征问道:「何谓明君、暗君?」魏征回答说:「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君之所以暗者,偏信也。以前秦二世居住深宫,不见大臣,只是偏信宦官赵高,直到天下大乱以后,自己还被蒙在鼓里;隋炀帝偏信虞世基,天下郡县多已失守,自己也不得而知。」太宗对这番话深表赞同。

唐太宗年间的大唐盛世被历史上称为“贞观之治”,贞观之治最著名的谏臣是魏征。魏征,字玄成,是唐朝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因为直言进柬辅佐唐太宗共同创建贞观之治的大业

李世民的谏臣是魏征,魏征曾对李世民说,君如水,民如舟,水可载舟,还可覆舟。

唐太宗贞观年间所活跃的谏官很多,而且在历史上都非常有名,如魏征、王皀 、戴胄、马周、褚遂良、令狐德缬等,皆“拾遗补阙,有诤臣之风”。当然最有名的是魏征。

魏征,字玄成。唐初政治家。巨鹿(今河北巨鹿)人。少孤贫,曾出家为道人。隋末参加瓦岗军,李密败,降唐。归唐后跟随李建成,为太子洗马。太宗即位后,任谏议大夫。后任秘书监,参预朝政,封郑国公。魏征与李世民是封建社会中罕见的一对君臣:魏征敢于直谏,多次拂太宗之意,而太宗竟能容忍魏征“犯上”,所言多被采纳。因此,他们被称作理想的君臣。

唐太宗年间的大唐盛世被历史上称为“贞观之治”,贞观之治最著名的谏臣是魏征。

魏征,字玄成,是唐朝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因为直言进柬辅佐唐太宗共同创建贞观之治的大业。

唐太宗时期最著名的谏臣是魏征。魏征著有《上太宗十思疏》。劝谏唐太宗勤政爱民,选贤用能。而且相传有这么故事,说李世民十分喜爱鸽子,正在手上玩鸽子时魏征来见,李世民把鸽子藏依袖内,等魏征走后鸽子被唔死了,可见李世民很怕魏征给他提意见

当然是魏征。

玄武门之变以后,李世民任魏征为谏官之职,并经常引入内廷,询问政事得失。魏征喜逢知己之主,竭诚辅佐,知无不言。

魏征著有《上太宗十思疏》。劝谏唐太宗勤政爱民,选贤用能。

向李世民直言进谏的大臣是魏征,魏征以直言敢谏而闻名,据《贞观政要》记载统计,魏徵向李世民面陈谏议有五十次,呈送给李世民的奏疏十一件,一生的谏诤多达“数十余万言”,其次数之多,言辞之激切,态度之坚定,都是其他大臣所难以伦比的。魏征死后,李世民很难过,曾言一个人用铜作镜子,可以照见衣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用历史作镜子,可以知道国家兴亡的原因;用人作镜子,可以发现自己做得对与不对.现在魏征死了,我失去了最珍贵的一面镜子。

虎溪三笑反映的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什么现象?

中国是提倡一统,提倡一团和气、提倡包容的国度,因此,虎溪三笑中的三个人物或者根本不是一个朝代的人物,不可能发生这样的事情,但,当这个圆融共通,一团和气,三教和平共处的故事出现后,自然成为文化界津津乐道和乐于表现的题材。

虎溪三笑由此经常见于各名家画作也就不足为怪了。

历史上的杨乃武与小白菜冤案是怎么回事?

“杨乃武与小白菜”一案是清末四大奇案之一,当时闹得朝野耸动、家喻户晓。姿色出众的毕秀姑,人称小白菜,其夫患病而死,却被县令刘锡彤诬为与杨乃武通奸谋杀,并且施用酷刑逼供,屈打成招。

但是由于家人不断上告,又加上朝廷政治斗争的机遇,杨乃武、小白菜得以昭雪。

杨乃武、小白菜是小人物,牵出的社会背景却是纷繁复杂,引发出的案件情节跌宕起伏,所以杨乃武、小白菜的故事流传至今仍然耐人寻味。

清朝同治、光绪年间的浙江省余杭县仓前镇,塘河穿镇而过,镇上川流不息的人群忙碌着、招呼着。镇上有一家豆腐店,店主姓葛,因排行第一,人称葛大,娶妻喻氏,生下一子,名唤品连,人称葛小大。

后来葛大病死,豆腐店不开了,品连就到余杭一个豆腐作坊当伙计。母亲葛喻氏改嫁给一个名叫沈体仁的木匠,故又称沈喻氏。同治十年(1871),沈喻氏托品连的干娘冯许氏做媒,聘毕秀姑为品连之妻。这一年秀姑17岁。

毕秀姑,也是浙江余杭人,因为平时喜欢穿一件绿色的衣服,系一条白色围裙,人又清秀,街坊给她起了个绰号叫“小白菜”。

她幼年丧父,母亲王氏改嫁给了一个叫喻敬天的小贩。到了喻家以后,她虽然聪明能干,但是继父并不喜欢她,经常遭到市井无赖的调戏侮辱。

小白菜嫁给葛品连以后,因丈夫长得像《水浒传》中的武大郎,而她貌美如潘金莲,人们又叫她“毕金莲”;又因丈夫是做豆腐的,也有人叫她“豆腐西施”。

葛品连与小白菜定亲后,家里的房子不够住,于同治十一年(1872)三月暂时在喻敬天家成亲。喻敬天家房屋狭窄,久居不便,于是葛品连夫妇打算在外面另租房屋。恰好这时县城内澄清巷口西首有一户姓杨的人家请沈体仁修房子,房屋修好,除了自居以外还有一间空屋子。

葛品连便托沈体仁向杨家承租,月租1000文。

这户姓杨的人家世代居住在浙江余杭县,以养蚕种桑为业,家境小康。主人杨乃武,字书勋,又字子钊,排行老二,人们都称他杨二先生。20多岁考取了秀才,30出头又中了举人,令街坊邻里羡慕不已。杨乃武有个姐姐叫杨菊贞(淑英),出嫁不久,丈夫就去世了,青年守寡,便住在娘家。

杨乃武在襁褓之中,便由姐姐照看,因而姐弟感情深厚,如同母子。后来杨乃武娶了城中詹家的女儿詹彩凤为妻。詹家在城中,也是家小乡绅。詹彩凤是一位勤劳节俭、善良贤惠的妇女,种桑、种地、养蚕,终日劳碌。杨乃武性情耿直,平日看到地方上不平之事,总是好管多说,伸张正义,又常把官绅勾结、欺压百姓等事编成歌谣,对官府见不得人的弊端进行了大胆的揭露与辛辣的嘲讽。

对于官府来说,杨乃武是一个“刺儿头”式的人物,有一支厉害的笔,又有举人的头衔,因此,本来就与杨结仇的县官刘锡彤对其更加痛恨,一直俟机报复。

刘锡彤原先只是余杭县城外一处关卡的九品小税吏,掌管着来往商客的船只课税之权,对老百姓的正当买卖也是敲诈勒索,无恶不作,引起了当时还是秀才的杨乃武的愤恨,早就打算为乡亲们出出气了。

正巧当地修桥铺路,需要派人到杭州府去采购基建材料。杨乃武急公好义,即自告奋勇到杭州府去走一趟,顺便拜谒在杭州任知府的老师。杨乃武到杭州府购置建材装完船只后,乘拜望老师之机,请知府出一份免税的公文,用以对付刘锡彤。杨乃武押运货船回到余杭关卡时,既不对查税的税吏讲明船上是为公益之用的建材,也不出示杭州府免税的公文,却佯称自己是商船,暂将货船停泊抵押,自己回去取税银。

杨乃武在再去杭州府的途中,悄悄将杭州府发的免税公文拿出来用双手拧成两截,一截立即销毁,另一截揉揣在怀里去见自己的老师。他诬称“刘锡彤扣船敲诈,见了免税的公文欲夺取撕掉,幸亏自己抢得快,才抢到这半截”,说完从怀里取出剩下的公文呈给知府过目。知府看后大怒,认为有州府免税公文证明杨乃武是为公益办事,刘锡彤竟然也要敲诈勒索,立即发一火签,将刘锡彤的税吏免职。

这位九品官还不知道怎么回事,自己的红顶子就被摘掉了。后来得知是当地的杨秀才从中捣鬼,刘锡彤恨得咬牙切齿,发誓要报仇雪恨。他到北京花了五千两银子,捐到了余杭县县官的职位,从此对余杭百姓更加横征暴敛,疯狂剥削。仓前镇是漕米集中的地方,百姓完粮,陋规极多。

交银子有火耗,交粮米有折耗,量米的时候还要用脚踢三脚。受欺负的都是些中小粮户,他们叫苦连天。于是杨乃武代他们交粮米,又代他们写状子,向衙门陈诉粮胥克扣浮收,请求官府剔除钱粮积弊,减轻粮户额外负担。仓前镇收粮官何春芳反咬杨乃武一口,说他鼓动农民抗粮不交,代农民包交漕米,从中渔利。

县官刘锡彤立即传杨来讯问。杨据理力争,刘理亏,便说他吵闹公堂,目无王法,将他驱逐出去,而钱粮之舞弊如故。杨乃武愤愤不平,于夜间在县衙的墙上贴上一副对子:“大清双王法,浙省两抚台。”因为清朝明令禁止量米时用脚踢,抚台也有布告,溢出的米准许粮户扫取,但是余杭县却仍旧不改。

经历这件事,刘锡彤恨不得将杨乃武碎尸万段。不久,报仇的机会终于来了……

葛品连向杨乃武家承租了住房,于同治十一年(1872)四月二十四日与小白菜搬入居住。葛品连每天半夜要起床做豆腐,因此常常住在豆腐作坊里,十天半月回家一次。杨乃武夫妇见小白菜聪明伶俐,性情温顺,都很喜欢她。

因为葛品连经常不在家,詹氏常叫小白菜到家里与杨家人一起吃饭。小白菜也常请杨乃武教她识字念经。两家相处很融洽。小白菜从前经常遭到市井无赖的欺侮,自从搬到杨家后,那些无赖再也不敢来了,因为杨乃武见到他们是要骂的。那些地痞便制造谣言说“羊吃白菜”。

谣言传到了葛品连耳里,他渐渐起了疑心。于是有几个夜晚,他潜回家里,在屋檐下偷听,除了听见杨乃武教小白菜读经卷以外并没有听见任何私情。接着,葛品连将谣言和偷听情形,告诉了母亲沈喻氏。沈喻氏来杨乃武家时,也看到过小白菜和杨乃武夫妇及杨菊贞同桌吃饭,听品连这么一说,心里不禁也有些怀疑。

沈喻氏原是个糊涂人,竟愚蠢地和邻舍谈起这事,于是街闾遍传,流言就更多了,而杨家人还蒙在鼓里。

一天,葛品连回到家中,杨乃武向他讨取房租,因房租已经欠了几个月了。葛没有钱便向沈喻氏商借,沈喻氏说,外间闲言很多,为了避嫌,最好另行租房居住。于是同治十二年(1873)闰六月,葛品连与小白菜移居到太平弄口喻敬天表弟王心培家。

自小白菜搬走后,杨乃武从未去过小白菜家,小白菜也没有再来过杨乃武家。

搬到王心培家以后,小白菜又经常受到外人欺侮。县衙门有个捕役名叫阮德,他有个姐姐叫阮桂金,已经嫁过三个男人,与粮胥何春芳有染。县官刘锡彤有个儿子叫刘子翰,是个花花公子,经常与何春芳在一起冶游,素知小白菜美而艳,垂涎欲滴已久,于是和一个同他相好的佣妇计谋把小白菜搞到手。

一天,佣妇以他事诱骗小白菜到她家,小白菜到达时,刘子翰已在那里恭候多时,见到小白菜容貌分外俏丽,色胆包天,便将小白菜强暴了。小白菜心中无比痛恨,却又畏惧刘子翰的权势,又害怕事情败露后丈夫不能原谅自己,因此一肚子苦水不敢声张。然而恶毒的佣妇却将此事泄露给阮桂金,阮桂金又告诉了何春芳。

何春芳早就想染指小白菜,于是于八月二十四日潜入葛家,正好王心培夫妇不在家,何春芳便以刘子翰之事相要挟企图强暴小白菜。两人正在厮打之时,葛品连从外面进来,小白菜哭泣不止。葛品连大骂何春芳,何春芳灰溜溜地走了。葛品连即责骂小白菜,认为在杨家的时候已有谣言,现在又发生这样的事,怀疑小白菜行为不端。

从这以后,葛对小白菜经常非打即骂。有一次,葛让小白菜腌菜,晚上回家的时候看到还没有腌,立即将小白菜痛打一顿,小白菜气得把头发剪掉,要去当尼姑。二人的母亲沈喻氏和喻王氏闻讯赶来,询问王心培,知道了吵闹原因。小白菜的母亲气得直哭,说腌菜小事,何必这样痛打。

葛品连的母亲也责骂他不该这样,葛品连说是打她一顿出出气。经劝解后,二人和好如初。

十月初七日,葛品连突然身发寒热,双膝红肿。小白菜见他有流火症状,劝他请个替工,休息两天。葛不听,仍然到豆腐作坊上工。初九日早晨,葛身体支持不住了,便往家走,路过点心店,买了几个粉团边走边吃,走到学宫化字炉前竟呕吐不止。

回到家时已两手抱肩,发寒发抖,呻吟不绝。小白菜连忙扶他上楼,给他脱掉外衣,盖上两床被子。问他病情,说是初七日到作坊去,两天来身体总是忽冷忽热的,恐怕是疾发气弱,让小白菜拿1000文钱托喻敬天代买东洋参和桂元。买来后,小白菜煎成汤给他服下,并请王心培的妻子去告知喻王氏。

喻王氏赶来时,葛品连仍然卧床发抖,时欲呕吐,她照料了半天便回家去了。下午,小白菜见葛喉中痰响,口吐白沫,问他怎么样,他已不能说话。小白菜急得喊叫出来,王心培闻声上楼,小白菜告知情由,王心培马上去叫沈喻氏和喻王氏。二人赶到时,葛已经不能张口了,急忙把医生找来,说是痧症,用万年青萝卜籽煎汤灌救无效,气绝身亡。

家人悲痛欲绝,为葛换了衣裳,尸体正常,并无异样,当时都没有什么怀疑。

葛死时正是十月,气候很暖,葛身体肥胖,初十夜间尸体口鼻内有淡血水流出。葛品连的干娘冯许氏对沈喻氏说,葛死得可疑。沈喻氏见尸体脸色发青,也起了疑心。就盘问小白菜,小白菜说并无别样事情。

冯许氏叫来地保杨仁,请他代写呈词,准备到县衙喊告。呈词中仅说死因不明,并未涉及任何人。十一日黎明,杨仁、沈喻氏赴县衙喊告,县官刘锡彤听说出了命案,赶紧带领仵作前往验尸。这时候正好当地有一个绅士陈湖到县衙来给人看病。陈湖是个秀才,懂得一点医道,平日里与杨乃武不睦,因为杨乃武的谤诗里也提到过他。

他听说葛品连身死不明,便对刘锡彤说,外面早就有传言说杨乃武与小白菜有私情,现在葛品连暴死,内中恐有别情。刘锡彤听说,忙叫人去打听,果然有这种说法,随即前往验尸。当时尸体已经膨胀,上身淡青色,肉色红紫,仵作沈祥辨认不真,把手指脚趾灰暗色认作青黑色;口鼻里血水流入两耳认做七窍流血;用银针探入喉管是淡青色认作青黑色;银针抽出时,并未用皂角水擦洗即认作服毒。

因为尸体没有僵硬,仵作说成是烟毒。门丁沈彩泉听信了陈湖的话,就说不是烟毒,一定是有人用砒霜毒死。一个说是烟毒,一个说是砒毒,争论不休,仵作便含糊报称是服毒而死。刘锡彤听说是服毒身死,立即传问葛品连的邻舍,都不知毒药从何而来。刘锡彤也因为有陈湖之言,已怀疑与小白菜有关,当即将小白菜带回县署。

葛品连事实上就是病死,可是这么多人添枝加叶,又牵扯到新科举人杨乃武,刘锡彤心中窃喜:“嘿嘿,杨乃武,你终于落到我手里了!”他将小白菜带回县衙后,当天就迫不及待地坐堂审讯,追问小白菜毒药从何而来,小白菜供不知情。

刘锡彤百般劝诱,小白菜仍说不知是服毒身死,更不知毒药从何而来。

审了半天,小白菜始终说不知道。夜间再审,刘锡彤不问毒药来源,却要她说出与何人通奸。小白菜也说没有。一再逼问,都说没有。又问在杨乃武家住时是否与杨乃武有私情,小白菜说杨乃武只是教她识字读经,并无私情。审了多时,仍审不出奸情。刘子翰、何春芳害怕逼问奸情,小白菜会说出他二人来,当夜立即叫阮桂金到狱中诱骗恐吓小白菜说:“葛品连是被毒死的,验尸已经确认。

外面都传说是你谋杀亲夫,罪名一成立,你就会被凌迟处死,那可是千刀万剐啊!要想活命,只有说是别人叫你毒死的。你在杨乃武家住过,外面早就说你和杨乃武有关系,如果你说出是杨乃武叫你毒死的,你就不会判死罪了。杨乃武是新科举人,面子大,也不会死。也就是把举人的头衔革掉,明年再考,还是举人。

可是如果你说出刘公子之事,毫无对证,那就是诬陷好人,要罪上加罪!你可要想清楚啊!”小白菜吓得说不出话来。第二天再审,刘锡彤逼问奸情和毒药,小白菜还是说不知道。刘锡彤就叫动刑,一连三拶。小白菜一个柔弱女子哪里熬得过去,既不敢说出刘子翰之事,又不想说出别人,只好照阮桂金所教的话供了,说杨乃武初五日曾到她家里,给她一包药,说是治流火的,葛品连吃下就死了。

刘锡彤取得了小白菜口供,真是乐得合不拢嘴,立即传讯杨乃武。杨家人听说葛品连被人毒死,正在诧异,县里来传,便随差人前去。杨乃武一到,刘锡彤便审问,叫他供出如何用毒药毒死葛品连。杨乃武怒斥刘锡彤凭空诬陷,刘出示了小白菜的口供,杨乃武坚决否认此事。

因为杨是新科举人,按律规定,必须先革功名才能用刑。十二日,刘锡彤即申请上司将杨乃武的功名革去。不等上面的批文下来,第二次审问时便立即动刑,一连审了数次,夹棍、火砖等刑都使用过了,杨乃武坚决不肯让刘锡彤得逞。杨的堂弟杨恭治与詹氏的弟弟詹善政闻知后,以杨乃武初五日正在南乡岳父家里除灵为由赴县衙为杨乃武辩白。

刘锡彤提案质讯,小白菜畏刑,仍然照前供说。刘锡彤认为案情已查明,便将情况详报上司。

刘锡彤自恃与现任知府陈鲁关系密切,认为上司批准即可定罪。陈鲁翻阅原供,见杨乃武并未承认,就命令把全案人犯案卷解府复审。十月二十日,杨乃武和小白菜、沈喻氏、喻王氏、詹氏以及其他有关人证都被解送到杭州。

刘锡彤亲自到杭州打点,解送杭州的原供都作了篡改。死者口鼻流血改为七窍流血;银针未用皂角水擦洗改为已用皂角水擦洗;初五日给小白菜毒药改为初三日。陈鲁是军功出身,看不起读书人。他早听说杨乃武惯作谤诗,毁谤官府,认为杨乃武是个不守本分的人;仓前镇粮户闹粮的事,也知道是杨乃武为首,又有刘锡彤先入之言,所以此案一解到府,即不容杨申辩,第一次审问便用刑逼供。

小白菜因有供在先,不敢翻供。愚昧荒唐的沈喻氏听小白菜诬供毒药是杨乃武所给,竟然也改供说在葛品连死时,见死得可疑,即盘问小白菜,小白菜说是杨乃武叫她下毒的。陈鲁并不追问沈喻氏,却用严刑逼问杨乃武,跪钉板、跪火砖、上夹棍,几次昏死过去。一连几堂,杨乃武熬刑不过,只得诬服,乱供曾到小白菜家给她毒药。

陈鲁又问毒药从何而来,杨乃武说是前次到杭州回余杭路过仓前镇,花了40文钱买了一包砒霜,说是毒老鼠的。问他在哪个店里卖的,店主叫什么,杨乃武说在爱仁堂药铺,店主叫钱宝生。陈鲁取得杨口供后,不传钱宝生对质,却叫刘锡彤于二十七日转回余杭传讯钱宝生,讯问他卖毒药经过。

钱宝生到县衙,刘锡彤问他卖砒霜经过,钱宝生说这个月并没有看见过杨乃武到仓前,更没有卖过砒霜,爱仁堂是个小药铺,从来不进砒霜。刘锡彤一再威逼利诱,钱宝生还是坚决否认此事,并说他的名字叫钱坦,从来没用过钱宝生这个名字。钱宝生的弟弟钱垲听说哥哥被捉到县衙,赶来打听内情,设法营救。

他知道陈湖与刘锡彤很熟,就去恳求陈湖说情。陈湖私下里对钱垲说杨乃武供词中是买砒霜毒老鼠的。卖砒霜的药铺并不知道是毒人,所以承认下来,也没有什么罪,至多是杖责,不承认,反而有罪。如果承认,马上可以请县衙给一张无干的谕帖,这样就不会有拖累了。于是钱垲劝钱宝生承认。

钱宝生听他们这样一说,就答应了,当即在门房里出了一张卖砒霜的甘结(旧时交给官府的一种画押字据)。陈湖拿了甘结进去见刘锡彤,刘见取得了甘结,所以就给了钱宝生无干的谕帖。刘锡彤骗到了钱宝生的卖砒霜甘结后,即日赶到杭州府。陈鲁即根据供词及甘结定案,按律拟罪:葛毕氏凌迟处死,杨乃武斩立决。

陈鲁严刑逼供,草率结案的事情立即哄传全省。当时距离乡试结束不久,杨乃武就是这一年八月乡试时考取了第48名举人的,当时许多乡试没有考取的生员对考取的人本来就心怀嫉妒,听说新科举人中出了谋夫夺妻的凶案,都幸灾乐祸,奔走相告。还有出入官府的一些士绅幕客,杨乃武在谤诗里提到他们的,也都推波助澜,众口一词,说杨乃武是十恶不赦的大坏人,都以早日看到处斩为快!这时候,杨家一家五口,面对这样突如其来的惨祸,惊恐万状,家破人亡已在目前。

詹氏日夜啼哭,双目红肿。只有杨乃武的姐姐杨菊贞头脑非常清醒,她眼看相依为命的弟弟罹此奇冤,受刑诬服,悲愤之余,四处奔走,设法救弟弟一命。她来到杭州城隍山城隍庙请了一签,签上说:“荷花开处事方明,春叶春花最有情。观人观我观自在,金风到处桂边生。

”城隍山上的测字先生解释说还有救,到荷花开时冤情可以明白,桂花开时人就可以平安归来了。接着杨菊贞又去扶乩,乩坛也批了两句诗:“若问归期在何日,待到孤山梅绽时。”这些本属无稽之谈,但是在当时迷信十分盛行的情况下,无疑对杨菊贞是一种莫大的鼓舞,增加了她为弟申冤的信心。

杨菊贞首先去找沈喻氏,得知她在县里和府里的口供不一致。接着又找到爱仁堂药铺老板钱宝生的母亲和伙计,都说杨乃武从没有向他们买过砒霜,这样她心里更有底了,冤情十分明显,她决定到臬司、藩司、抚台衙门告状。谁知官官相护,按察过了两堂,即认定原审无误,照原拟罪名详报巡抚定罪。

当时浙江巡抚是杨昌浚,余杭县官刘锡彤就重贿其属下,结果以“无冤无滥”审结,按照杭州府原拟罪名判定,至此已铁案难翻,只要刑部回文一到,就要立即执行了。杨乃武的亲属都认为没有生望了,只有杨菊贞不死心,入狱探监,与杨乃武商量,决定上京告御状。杨乃武自拟呈词,历述冤情以及各级官府严刑逼供屈打成招的经过。

呈状写好后,由杨乃武的舅父姚贤瑞作“抱告”,陪同进京,因为当时女人是不能递呈告状的。杨菊贞与杨乃武之妻詹氏和一双儿女,身背黄榜,历尽千辛万苦,走了两个月,到达北京,向都察院衙门提出了控诉。不料都察院问都不问,就将他们押解回浙江,仍交给巡抚杨昌浚审理,这次告御状算是失败了!杨菊贞仍不死心,誓死为弟洗冤,准备二次进京告状。

她二次进京得到了当时非常著名的“红顶商人”胡雪岩的大力支持。这位胡雪岩先生曾在浙江巡抚王有龄、闽浙总督左宗棠的支持下,开钱庄、办洋务,后来又在杭州开设胡庆余堂药店。他有资金3000万,田地一万亩,用钱捐了个江西候补道的功名,成了有财有势的官商。

他从小家境贫寒,又是学徒出身,所以对贫苦百姓生活比较关心。他为人乐善好施,仗义疏财。杨乃武冤案发生时,正在杭州筹办胡庆余堂药店的胡雪岩,是最早了解冤案内情的一个。胡雪岩有个西席(尊称授业之师或幕友为“西席”)叫吴以同,与杨乃武是同学同年,知道杨乃武平日为人正直,这次获罪一定是有人陷害,他把杨菊贞上京告状及准备二次进京的情况告诉了胡雪岩,胡表示愿意资助。

在吴以同的引荐下,杨菊贞拜见了胡雪岩,胡深表同情,不仅慷慨资助他们全家进京的路费,而且到京后所有用度也都包了下来,这已是同治十三年(1874)九月的事了。

就在杨菊贞准备二次进京告御状的时候,恰好有个浙江籍的京官、翰林院编修夏同善丁忧服阙后起复回京,胡雪岩为他饯行,由吴以同作陪。

席间胡雪岩、吴以同向夏同善讲述了杨乃武冤案的曲折经过,并且请他在京设法帮助,夏答应相机进言,不料这件事成了日后杨乃武冤案平反的关键一环!

杨菊贞二次进京后,由夏同善引荐,遍叩了浙江籍在京官员30余人。

夏同善与大学士翁同?商量,得到了他的大力支持;夏同善还会同御史王昕亲自上疏,为杨乃武平反。

于是,朝廷派了礼部侍郎胡瑞澜为钦差,到浙江勘查此案。浙江巡抚杨昌浚得知胡瑞澜到了杭州,就威逼利诱,说此案已经反复审问多次,无偏无枉,不宜轻易改动,否则引起士林不满,地方官吏今后也难以办事了。同时又推荐宁波知府边葆城、嘉兴知府罗子森会同审理。边葆城是杨昌浚湖南老乡,又是刘锡彤的姻亲,因此在复审时,边葆城动以酷刑,日夜熬审。

最后一堂把杨乃武的双腿夹折,对小白菜则十指拶脱,还用铜丝穿入乳头,惨不忍睹,就这样严刑拷打,钦差审结,仍然维持原判。这样一来,原审各级地方官吏如释重负,这批湖南帮的大小官员弹冠相庆,设席宴客,认为从此铁证如山,不会再有反复了。

而在京浙江籍人士对杨案主犯屡翻屡服,杨菊贞两次上京,认为必有曲折隐情。

有些举人、生员和杨乃武的好朋友三十余人联名向都察院、刑部提出控告,揭露此案,县、府、按察、督抚、钦宪七审七决,都是严刑逼供,屈打成招,上下包庇,草菅人命,欺罔朝廷,要求提京彻底审讯,昭示天下,以释群疑。在京官员认为这件案子如果真是有冤情不得平反,不仅是杨乃武、小白菜两条人命的问题,而且是有关整个浙江读书人的面子问题。

于是,夏同善、张家骧取得刑部侍郎袁保恒、大学士翁同?等人的支持,向两宫太后陈诉冤情,要求将 杨乃武、小白菜一案提京复审。最终杨乃武、小白菜案得以平反,与慈禧太后的直接干预有极大关系。

当初由大学士翁同?向两宫面陈案情,就引起了慈禧太后的注意,她没有直接下达谕旨,而是通过刑部叫浙江巡抚杨昌浚亲自审问,但她同时派了御史王昕到浙江私访案情。

对于此案是否提京复审,开始慈禧太后是犹豫的,她对地方官吏承办的要案也不愿轻易更改。但后来杨乃武冤狱的呼声越来越高,朝廷内外到处哄传,又加上官员不断上疏奏请提京勘查,慈禧太后终于下了决心:“叫刑部彻底根究。”这样,江浙派官吏初步得到了主动权。

刑部大审,开棺验尸,认定葛品连并非中毒而死。

刑部复审勘验情况奏知两宫,这时已将刘锡彤革职拿问。原审各级官员为什么审办不实,要刑部再彻底根究,于是又提集犯证审问了两次。

在是否惩办各级办案官吏的问题上,江浙派与两湖派发生了激烈的争吵。以大学士翁同?为首的江浙派力主惩办这些草菅人命的贪官污吏;另一派以四川总督丁宝桢为首,附和的多是两湖籍官员,故称两湖派。

他们认为不能为了区区两个平头百姓处理这么多官吏。由于这两派的争吵,刑部平反的奏疏,一直拖了两个月,迟迟不上,直到光绪三年(1877)二月十日,奏疏才上去,但是对于巡抚杨昌浚、钦差胡瑞澜并未提出参革,许多受贿、包庇等情弊也未提及,马虎了事,直到二月十六日以光绪帝名义下的平反谕旨才将二人革职。

杨昌浚虽然革了职,刘锡彤虽然是充军到黑龙江,但对刘子翰却完全开脱了。其余承办此案的知府、知县,都只是革职了事,只字不提行贿受贿之事。

从杨乃武、小白菜一方来说,冤案昭雪无疑是莫大的幸事,而事实上他们只是民间的一个小案,在那个时代其实是不足为怪的。

可是现在被渲染成爱情故事的案件背后陷藏着重大的政治斗争,难怪杨乃武在出狱后曾想去拜见救他一命的浙省大小官员,很多人并没有出面见他,毕竟参与这场斗争不光是为了一个杨乃武。参与对杨乃武审判的多是湖南籍官员,他们大多是左宗棠一手提拔的,在对渎职官吏的惩办上,朝廷也只采取了革职了事,而并没有量刑处罪,这就表明了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刑事案件。

在这场无辜的冤案中,杨乃武几乎被折磨成了残废,刑部却说刑伤业已平复,并无伤筋折骨的情况。

经历了三年多的牢狱之灾以及各级官吏的残忍折磨,杨乃武虽死里逃生,家人团聚,但受此打击,人虽未亡而家已破,痛定思痛,实在是悲多欢少啊!从北京回家的路费仍然是胡雪岩资助的。

杨家人回到余杭县后,已是家产荡然,生活困难。杨乃武依靠亲友帮助,赎回了几亩桑地,以养蚕种桑为生。这时他虽然只有36岁,正当年富力壮的有为之年,但经过这场灾难,棱角已被磨尽,心灰意冷,轻易不与外界交往,专心致志研究孵育蚕种。余杭盛产丝棉,行销全国。

杨家世代养蚕,对育种有一定经验。过了三年,杨乃武所育蚕种名气就传开了,远近都来购买,他家的蚕种牌记是“风采牡丹,杨乃武记”。凡是杨家出卖的蚕种,都盖上了这个牌记。每到育种时,全家大小日夜忙碌,家里生活也日渐好转。杨乃武就是这样安静地度过了自己的后半生,直到1914年去世,终年74岁。

小白菜出狱后,回到余杭,万念俱灰,在南门外石门塘准提庵出家为尼,法名慧定。庵里没有香火,以养猪、养鸡为生。从此就在青灯古佛旁、晨钟暮鼓中了却残生,于1930年去世。她的墓塔建在余杭东门外的文昌阁旁,为了表白自己的清白和坦然,墓址选在河岸路旁。

不足为怪其他应用

组词

不组词足组词为组词怪组词

笔顺笔画

不笔顺笔画足笔顺笔画为笔顺笔画怪笔顺笔画

近义词

不近义词足近义词为近义词怪近义词

反义词

不反义词足反义词为反义词怪反义词

不足为怪成语接龙

正接

怪诞不经怪诞诡奇怪里怪气怪力乱神怪模怪样怪腔怪调怪声怪气怪雨盲风

反接

进可替不献可替不

参考资料:成语接龙查询不足为怪成语接龙

成语词典最新查询成语

安居乐业不看僧面看佛面筚路蓝褛白衣秀士揣时度力反面教材风前月下酣嬉淋漓喊冤叫屈精诚贯日枯本竭源连城之价良工巧匠雷惊电绕立木南门老僧入定鲁阳麾戈明枪暗箭漫天过海幕燕釜鱼蹑景追飞千锤打锣,一锤定声趋利避害曲意承奉日出三竿容膝之安,一肉之味慎防杜渐恸哭流涕云雾之盛,顷刻而讫一豫一游佣中佼佼朝奏夕召

成语词典大全 网址链接:https://chengyu.122cha.com/buzuweiguai2745.html

展开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