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下之盟的意思解释及典故(故事)

关键字:
成语接龙

城下之盟的意思城下之盟的故事详细解释及典故城下之盟成语接龙、组词、近义词、反义词

城下之盟
拼音: chéng xià zhī méng
频率: 常用
年代: 古代
词性: 中性词
结构: 偏正式
解释: 盟:盟约,和约。指在敌人兵临城下时被迫签订的屈辱性和约。

语法: 作主语、宾语;用于政治与军事方面。
典故出处: 春秋·鲁·左丘明《左传·桓公十二年》:“大败之,为城下之盟而还。"
成语示例:刘斯奋《白门柳·秋露危城》第四章:“若是折此一阵,便自丧胆气,签订~,岂非被马老头儿笑话我东林、复社太过脓包?"
英文翻译: a treaty signed under coercion <humiliating treaty of peace>

城下之盟的意思解释及典故

城下之盟的典故和意思?

城下之盟 chéng xià zhī méng [释义] 盟:盟约;和约。

因强敌兵临城下而被迫签订的屈辱性和约。

[语出] 《左传·桓公十二年》:“楚伐绞……大败之;为城下之盟而还。

” [正音] 盟;不能读作“mínɡ”。

[辨形] 盟;不能写作“蒙”。

[近义] 身不由己 不由自主 [反义] 自食其力 自强自力 [用法] 多用于政治军事方面;有时省作“城下盟”。

一般作主语、宾语。

[结构] 偏正式。

成语“城下之盟”来自哪个典故?

“城下之盟”,指的就是敌军到了城下,抵抗不了,而被迫签订的条约。

用到这个词的时候,背后往往都是一些充满了屈辱的故事。

这个成语故事出自于春秋战国时期一次战役。

春秋战国时代有很多的讨伐战役,这次的故事发生在鲁桓公十二年。

楚国进攻一个叫做绞国的小国家,把军队驻扎在他们的南门。

有个叫做屈瑕的官员说:“绞国这个地方,国家小,人倒是很轻浮,轻浮的人就缺少谋略。

我们只要对那些出去砍柴的人不加保护,就能引诱他们了。

”楚王听了觉得这事有谱,就听从了这个建议。

绞国就这么俘虏了三十个楚国的砍柴人。

第二天,绞国的军队大概觉得这战功也太好立了,都争着出城把楚国的砍柴人赶到山里面,看来是想要一个一个抓的意思。

但是打仗哪有他们想的那么简单,这个时候楚国军队已经在北门那里等着了,同时还在山下埋伏了军队。

果不其然,这样的战术让楚军大败了绞军,楚国就逼着绞国在城下签订了盟约,然后自己就回国享受去了。

打不赢人家自然就要吃亏,都被打到城墙下,什么谈判优势也都没有,只能听着人家开条件了。

像绞国这样的小国,选择签订被人占便宜的条约,还是被灭国,答案很显而易见了。

扩展资料:南京条约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城下之盟。

《南京条约》共十三款,其中要求中国:(1)割让香港岛;(2)向英国赔偿鸦片烟价、商欠、军费共二千一百万银元;(3)五口通商,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允许英人居住并设派领事;(4)协定关税,英商应纳进出口货税、饷费,中国海关无权自主;(5)废除公行制度,准许英商在华自由贸易等。

此外,也规定双方官吏平等往来、释放对方军民以及英国撤军等事宜。

城下之盟故事概括?

绞国是春秋时代的一个小国,在今湖北郧县西北。当时强大的楚国就是它的近邻。据《左传·桓公十二年》载,有一次,楚国侵略绞国,集中兵力攻打绞国国都的南门。绞国人坚决保卫,严守不出。楚军一时倒也攻它不下。“莫敖”(楚国官名)屈瑕说:“绞国人轻率,缺乏计谋,我们可以采取诱骗的办法引诱他们出城。让我们的伙夫去打柴,故意不派士兵保护,他们见了一定会出来抓的。”带兵的将领,依计而行。绞国人果然出来,一下就抓去了30个楚国人。第二天,绞国人更加大胆,争着从北门纷纷出城,追到山里去抓打柴的楚国人。楚军预先在山里设下埋伏,这时就一面堵住北门,一面伏兵齐起,把绞国打得大败。于是强迫绞国订立了“城下之盟”。“城下之盟”,指战败国在敌人兵临城下(或大军压境)的严重威胁下被迫订立的屈辱性条约。

《左传·宣公十五年》记楚国攻打宋国(在今河南商丘县)的故事中,也有“城下之盟”这样的话。那时,宋国国都被楚军重重包围。城里的宋国人,既没有吃的粮,也没有烧的柴了,很是恐慌。于是派华元趁黑夜悄悄潜入楚军主将子反的营帐,用非常强硬的口气,对子反说:“我们的国君叫我明白告诉你:我们已经到了粮空柴尽的地步了。但是,你们如果以为趁此可以逼迫我们订立‘城下之盟’,把我们置于死地,那是绝对办不到的!……”子反见华元这么厉害,当即答应撤军,平等谈判,友好结盟。

城下之盟是褒义词还是贬义词?

我们知道,褒义词的词意是带有褒扬、赞叹、尊敬与仰慕、喜爱与敬仰等性质的词句。而贬义词的词意是带有丑化、鄙视、斥责与刁难、轻视与渺小等性质的词句。“城下之盟”一词我们审视不出如上“褒”性感以及“贬”性感的存在,城下之盟只是被性动词的一种结果。换言之能够结城下之盟总比城下厮杀的结果要好。所以我们应该将“城下之盟”定义为中性词比较准确。

城下之盟应该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贬义词。是因为对方实力强大,自己曾经和对方战斗过,但是寡不敌众,实在无法于之抗争,于是和敌对方签订了不平等的带有侮辱性的条约,这就是所谓的城下之盟。英法联军曾经攻占了北京,火烧了圆明园,他们用枪炮逼迫清政府和他们签订城下之盟。

城下之盟是一个贬义词,它是一个成语,指在敌军压境时被迫签订的屈辱性的条约。这个成语最早出自于春秋·左丘明《左传·桓公十二年》。是讲楚国和当时的一个小国家绞国打仗的事,楚国凭计谋赢了绞国,绞军惨遭失败,眼看就要城破国亡。在这种情况下,绞国被迫在城下签订了屈辱性条约。

城下之盟是贬义词而不是褒义词,这是因为凡是订立城下之盟的,都是守城的一方眼看城池即将被攻破之时,这时派出使者到达对方的营垒之中,答应对方提出的条件,进行签订城下之盟的,象北宋与辽国签订的澶渊之盟,就是宋军与辽军在澶渊城下签订的城下之盟,但辽没有多大损失。是比较平等的城下之盟。

城下之盟是褒义词还是贬义词?通过对题目书面文字内容的通读,分析相应的情况,我们可以确定城下之盟即是褒义词也可以是贬义词,关键在于使用于什么样的语境。当正义正面力量相互结盟时就是褒义,当被反面势力胁迫签下羞辱之约就是贬义。

是贬义词 ,城下之盟是指对方大兵压境,逼迫你接受对方提出的各种条件,

城下之盟不是褒义词,而是贬义词。形容一方屈辱投降的意思。

李世民城下之盟是什么意思?

城下之盟 ( chéng xià zhī méng )

解 释:指在敌方兵临城下时被迫签订的屈服的和约。

城下之盟的意思是什么,出处是哪里?

城下之盟(chéngxiàzhīméng)   解释:指在敌方兵临城下时被迫签订的屈服的和约。

  出处:出自《左传·桓公十二年》:“大败之,为城下之盟而还。

”   用法:偏正式;作主语、宾语;用于政治与军事方面   示例:国有已困之形,人有不困之志。

君民效死,与城俱碎,岂肯为~哉。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五十五回)

李世民城下之盟什么意思?

李世民刚刚登基时突厥突然打到长安,被迫和突厥人签约

为城下之盟而还的为是什么意思?

为-释义:为了。

城下之盟的意思:敌国兵临城下时被迫订立的盟约。后泛指被迫与敌人签订的屈辱性条约。

《左传·桓公十二年》记载,楚国攻打绞地(今湖北郧县西北),“大败之,为城下之盟而还”。

唐·杨炎《大唐河西平北圣德颂·序》:二月乙丑,皇帝以五命之服诏太仆崔偁总中权,专上将,誓军前之士,却城下之盟。

求城下之盟造句,城下之盟的意思?

城下之盟造句1、八国联军攻占北京,迫使清朝政府签订城下之盟〈辛丑条约〉。

2、如今敌众我寡,只好签下城下之盟,以减少伤亡。

3、宋朝因为积弱,所以和外族交战,往往无论胜败都签下了城下之盟,苏旬因此写了一篇〈六国〉来讽刺。

4、我们两家公司实力相当,既谈合并就要公平,怎能逼我们签下城下之盟,完全受制于他们?5、战争结束后,失败的国家,也只有签订城下之盟。

6、清朝统治者屈服于外敌压力,屡次签订城下之盟。

城下之盟其他应用

组词

城组词下组词之组词盟组词

笔顺笔画

城笔顺笔画下笔顺笔画之笔顺笔画盟笔顺笔画

近义词

城近义词下近义词之近义词盟近义词

反义词

城反义词下反义词之反义词盟反义词

城下之盟成语接龙

正接

盟山誓海

反接

赤口烧城赤舌烧城单兵孤城等价连城二卵弃干城富面百城防意如城国之干城价等连城价值连城价重连城掠地攻城略地攻城略地侵城龙楼凤城南面百城穷唱渭城倾国倾城日坐愁城汤池铁城铁郭金城万里长城五言长城一顾倾城一貌倾城拥书百城一笑倾城一字长城一字连城纸贵洛城自坏长城自毁长城众心成城坐拥百城坐拥书城众志成城

参考资料:成语接龙查询城下之盟成语接龙

成语词典最新查询成语

捕风捉影补过拾遗迟暮之年冲州过府大福不再东家丘胆壮心雄方斯蔑如古古怪怪干劲冲天荷枪实弹火星乱冒洪钟大吕花遮柳掩兼权尚计聚族而居酒足饭饱龙肝凤脑龙拿虎跳面折廷诤能说惯道蛇神牛鬼无可置辩雄赳赳,气昂昂纤芥无爽选贤举能血债累累言之过甚治阿之宰赞口不绝诛心之律自以为非

成语词典大全 网址链接:https://chengyu.122cha.com/chengxiazhimeng4827.html

展开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