络驿不绝的意思络驿不绝的故事详细解释及典故络驿不绝成语接龙、组词、近义词、反义词
- 络驿不绝
- 拼音: luò yì bù jué
- 频率: 生僻
- 年代: 古代
- 词性: 中性词
- 结构: 偏正式
- 解释: 络绎不绝,形容人、马等连续不断。
- 语法: 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多。
- 典故出处: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南匈奴传》:“逢侯部众饥穷又为鲜卑所击,无所归,窜逃入塞者络驿不绝。"
- 成语示例: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60回:“我梦里所到的地方,竟是一片康庄大道,马来车往,~。"
- 英文翻译: go on without intermission
络驿不绝的意思解释及典故
络绎不绝成语故事?
郭伋是西汉末到东汉初期的人,东汉光武帝中兴后,他被任命为渔阳太守。渔阳一地经过西汉末期的变动,盗贼充斥。郭伋上任后,奖赏分明,惩奸除恶,所以,盗贼便从此消散,地方逐渐归于平静。
后来,匈奴又不断地来扰乱渔阳边境,郭伋整治军队,严阵以待,以致于匈奴不敢来犯,使人民得以安居乐业。
由于他在此地的政绩极佳,所以,当颍川地区出现盗贼时,光武帝又派他去做太守。郭伋到了颍川,招降山贼数百人,不仅不治他们的罪,还让他们回乡务农。所以除了颍川地区的盗贼外,其它地区的盗贼听说郭伋的德政,都纷纷前来归降。
《后汉书》此处原文便用“骆驿不绝”来形容各地区的盗贼来降时,人与车马来往频繁,连续不断的样子。
络绎不绝指什么生肖?
络绎不绝是句成语,形容车马,来来往往,比较多的意思。我认为络绎不绝应该是马。
在家庭生活中,属马女上得厅堂,下得厨房,甘于为家庭奉献。同时她们也是孝敬父母,关心丈夫和疼爱孩子的“三好女人”。在事业上,属马女踏实肯干、勤奋好学,即使是单调的工作也能在她们手下尽显新意和乐趣。她们善于化解同事之间的矛盾,是不可多得的合作伙伴。在感情上,属马的女人会全心全意的对自己喜欢的人,但由于她们比较敏感,经历的波折会比较多。
生肖鼠。生肖是鼠的人反应快,有很强的环境适应力和应变能力。机智、点子多,善解人意。但是属鼠的人缺乏胆识、做事魄力不够,缺适当指挥能力,不足以担任商业机构或其他团体之领导,欠威严。生肖鼠容易相处,工作努力,生活节省,除非他十分喜欢的人,他是不会大方解囊的。
络绎不绝是 老鼠 这种动物
络绎不绝,亦作“络绎于途”。形容人、马、车、船等连续不断。
因为老鼠最多,怎么驱赶,都不会断绝
都是非常有事业心的人。一旦她们感觉到恋人的能力和自己差距大的时候,她们会逐渐对你失去信心,所以,男方在找她们做爱人的时候,这个是要考虑好的。最好在事业上要比她强。
猪, 本月天干甲乙木双透,地支午亥又得暗合,甲乙木为官杀,工作上事情颇多,都是独当一面的类型,除了自己,别人谁也无法完成的,宜好好表现自己。其次午亥暗合,财星被午火暗合,已婚男士不可像之前总在外吃饭喝酒,要多回家,关心下家里的情况,不然容易使彼此之间矛盾容易激化,造成不好的情况出现。
纷至沓来的意思?
纷:多,杂乱;沓:重复,多。
形容纷纷到来,连续不断地到来。
出处 宋·楼钥《序》:“禅位之诏,登极之赦,尊号改元等文,皆出公手,纷至沓来,从容应之,动合体制。
”宋·朱熹《答何叔京》六:“夫其心俨然肃然,常若有所事,则虽事物纷至而沓来,岂足以乱吾之知思。
”明·张岱《鲁云谷传》:“相知者日集试茶,纷至沓来,应接不暇。
” 示例 贴出布告以后,自己在招募公所坐镇,只见应募的小伙子,~,应接不暇。
(高阳《清宫外史》上册) 编辑本段近义词 接踵而至、络绎不绝、车水马龙 编辑本段反义词 门可罗雀、路断人稀 编辑本段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编辑本段故事 南宋时期,金兵南侵骚扰边境,龙图阁待制王刚镇守四川。
由于战事频繁,各种文书纷至沓来,他从容不迫将文件分轻重缓急妥善加以处理。
他曾亲自督战,安排部将吴璘和张正彦夹击金兵取得大胜,而他自己毫不居功自傲
络络不绝的意思?
“络绎不绝”之“络绎”,【成语典故】作“骆驿”、“络驿”。
络绎,往来不绝、相连不断。
“络绎不绝”形容连续不断的样子。
1、“络绎不绝”或作“骆驿不绝”、“络驿不绝”,连续不断的意思。
在《后汉书.卷三一.郭杜孔张廉王苏羊贾陆列传.郭伋》中提到一段故事:郭伋是西汉末到东汉初期的人,东汉光武帝中兴后,他被任命为渔阳太守。
渔阳一地经过西汉末期的变动,盗贼充斥。
2、郭伋上任后,信赏必罚,惩奸除恶,盗贼便从此消散,地方逐渐归于平静。
后来匈奴又不断地扰乱渔阳边境,郭伋整军待战,以致于匈奴不敢来犯,使人民得以安居乐业。
由于他在此地的政绩极佳,颍川地区出现盗贼时,光武帝又将他派去做太守。
3、郭伋到了颍川,招降山贼数百人,不将他们治罪,让他们回乡务农。
所以除了颍川地区的盗贼外,其它地区的盗贼听说郭伋的德政,都纷纷前来归降。
扩展资料:1、南朝 宋·范晔《后汉书·南匈奴传》:“窜逃去塞者,络绎不绝。
2、《后汉书·东海恭王刘彊传》:“皇太后、陛下哀怜臣彊,感动发中,数遣使者太医令丞方伎道术,络绎不绝。
”3、宋·司马光《涑水记闻》卷八:“皇亲两府诸司,缘道设祭,自右掖门至 奉先院 ,络绎不绝。
”4、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十四回:士女游人,络绎不绝。
真不数“三十六家花酒店,七十二座管弦楼”。
义门天下奇,百犬同槽的故事?
天下第一家族:历15代,3900多人,332年聚族而居,被皇帝下令分为291支,后裔4000万人,遍布海内外,影响世界。
一个我国历史上最大的家族,至今后裔有4000多万人,遍布海内外,并对世界产生了影响。
一个历史上最神奇的家族,由唐至宋,历经15代,332年的时间里,聚族而居,同炊共食,繁衍子孙3900多人,一直坚持和谐共处不分家,乃至家中喂养的百只狗也是同槽而食,共眠一处。
一个历史上唯一由皇帝颁旨并派官员监督分家的家族,创造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家族大迁徙,他们还创办了最早的民办书院。
一个历史悠久而又人才辈出的家族,唐宋时期出了3名宰相、18位朝官、29位京官、58位进士,403个举人,当时号称天下第一家;近现代更是涌现了许多影响历史的政治人物和学者专家。
这个家族就是义门陈氏家族,源出于江西省德安县车桥镇义门陈村,因为德安县在古代属于江州,所以也称江州陈氏。
秉承义字家风
唐文宗太和六年(公元832年),始祖陈旺来义门定居,开始在那里构建最具有中国宗法社会特色的合族居住大宅第。
当家族人口达到200多人的时候,非常具有远见的族长陈崇认为,随着聚居人口的逐渐增加,为了更好地管理,应该制定家法,于是创制家法三十三条。
家法基本精神是“推功任能、惩恶劝善”,以约束和规范家族成员的伦理及日常行为。
家法从家政管理、子孙教育、农桑生产、婚疾吊丧、日常起居和物质分配,以及刑杖处罚等方面都作了具体规定,保障了家族成员在经济上的“均等”“和同”,“人无间言而守义范”,从而达到长期聚居不分的目的。
等家族人口达到300人的时候,就被人称为“义门”了。
陈氏家族重义尚德,家风所及甚至教化了畜生,家中喂养了一百只狗,这些狗也是同食一槽,共眠一牢。
传说宋太宗亲自去看个虚实,带来100个肉包子,放在狗槽内,群狗互相呼唤着聚了过来,各叼一个包子在口中。
只有一条白狗,叼这两个包子走了。众人尾随其后,只见它到了一间柴屋里,里面有一条瘸腿的老黄狗卧在那里。
白狗将肉包子丢了一个给老黄狗,回去后众狗才开始摇头晃脑,有滋有味地啃动嘴里的包子。
宋太宗连连赞叹,御封陈氏家族为“天下第一家”,并题写了一副对联:“一犬未至百犬不食,牢中异类皆效义;一吠突起百吠齐怒,寨内同声共护门。”
《中国姓氏通书》称赞说,“义门陈氏天下奇,百犬同槽奇中奇”,1996年,“一犬不至,百犬不食”被录入世界吉尼斯记录。
陈氏“家法”的核心是“至公无私”。
家族规定严格的一夫一妻制。
陈氏子孙熟读儒家经典,不管是治家,还是入仕报国,都恪守这一信条。
陈氏族人世守家法,诚奉家范,严依家训,忠孝传家,义风浩荡。
这正是整个家族长盛不衰的秘密,也是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核心。
家国一体模式
义门陈氏以义字立家而家国一体,其实就是一个缩小的国家。
这里具有同国家机制相对应的各种功能:有基本大法33条,家范12则,家训16条,还有保障家法得以实施的族规及各项管理制度,并选举德才兼备的贤才担任族长等。
经过数百年的发展与扩建,这里不仅建有繁华的街坊市井、茶楼酒肆,还建有各种公益设施,如义门图书馆(御书楼、家藏万卷书 ),娱乐场(有六处秋千院和嬉戏亭、戏台),敬老院(寿安堂,老人们在此活动,颐养天年),育婴室、托儿所,医院(命二人习医,以备老少疾病)。
此外,还有刑杖厅,佛道寺庙等设施,又创办了“东佳书院”“东佳书屋”两级学校,以“供给制”形式令适龄子弟入学受教育。
后来,随着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开始招收外姓子弟来此学习、深造,并资助他们在此完成学业。
奉旨分家迁徙
义门发展到宋仁宗时期,人口3900多人,拥有庄田、园林三百多处,遍布江州大地,甚至超越省界。
家族势力显得过于膨胀,朝廷开始害怕危及自己的统治。
在文彦博、包拯、范师道等朝廷重臣的建议下,宋仁宗以陈氏家族分散到全国各地,作为忠孝典范,教化民风为理由,下旨让他们分家。
分家让义门陈氏家族成员十分痛苦,但圣旨无法违抗。于是出现了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家族大迁徒,义门陈氏也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由皇帝下旨分家析产的大家族。
传说他们把祖堂的一口大锅吊到义门祠堂的大梁上,让它自由落下,结果摔成291片,用锅片来抓阄,决定去向。
最终陈氏分为291支,分布于全国各地,但是始终不忘根本,在门上都挂有“义门陈氏”或“江州义门”的匾额,所以有“天下陈氏出义门”的说法。
近现代历史上,共产党领导人陈独秀、陈潭秋、陈毅、陈云、陈赓、陈昌浩、陈再道、陈锡联、陈丕显等;国民政府高官和将领陈果夫、陈立夫、陈诚、陈布雷等,都是义门陈氏后人。
陈氏寻根义门
元末明初,和朱元璋争天下的陈友谅,是迁徙到湖北的陈氏后人,而在陈友谅死后,陈家受到了朱元璋的迫害,被迫逃亡。
一部分藏居深山,今天的贵州和云南的大多数姓陈人都是这个时期迁来的。
另一部分逃往海外,如今在海外华人的四大姓“陈林半天下,黄郑排满街”中的“陈”姓,是海外人最大的姓。
如今,来义门村寻根的人络绎不绝,在他们的心中,“义门”永远是一座不朽的丰碑、令人追思的一方热土!
散居在五湖四海的义门子孙,在这里找到了自己的“根”,昭示来者,代代传承。
历经千年的风风雨雨,江州义门早已风光不再。那些辉煌的建筑群落,繁华的街坊市井、茶楼酒肆,早已淹没在历史的烟云中,只留下残垣碎瓦、断碑荒冢。
但是,义门陈氏家族文化的精髓,创造的深刻而高尚的人文精神,却早已和伟大的中华文化融为一体!
接重而来是什么意思?
解释】:指人们前脚跟着后脚,接连不断地来。
形容来者很多,络绎不绝。
【出自】:《宋史·李显忠传》:“入城,宣布德意,不戮一人,中原归附者踵接。
” 【示例】:整个的“新饭碗”一时虽未找到,零碎的小事却~。
◎邹韬奋《经历·新饭碗问题》 【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指接连不断地来
人来人往,过客很多是什么意思?
这就是说我们生命的最终目的,就跟火车一样,然后嗯,一站一站的经过,人来人往,或许你会有很多的过客,从你的生命中经过,或许有很多的人在你的生命中来来往往,在最终留下就是留下来的就是最好的,也是最棒的,而且的话也是特别有意思的一些东西
其实这个世界相遇和在一起,只有百分之零点零几,能够永远的走在一起,所以他不爱你很正常,人来人往的,很多事情很多人,很多事经历过后才会懂,谁又不是谁的过客呢,但要是有遇到真心的彼此相爱彼此珍惜彼此,或许也是对自己最大的一种责任吧。
门庭若市,络绎不绝。比喻人在盛世。
是说在经历过很多的时候,人来人往,经过很多的人和事,最终成为彼此经过的人而不能陪伴彼此
说明人多,来到我生命的人也很多
意思就是,人与人之间有的只是擦肩而过,生命里会遇到很多人。
人来人往就形容大街上人来人往的客人很多
人来人往大多数都是过路人的意思
马路上人来人往,车来车往,即是过客
就是来往的人很多,却来了又走了
跌踵而来的意思?
指的就是一个接一个的到来,脚步跟得很紧,一般来说,像这种就是人群非常混乱的地方,而且每个人都在跟随着每个人的脚步,这里始终都是产生一种热闹的场景,这就是一种跌踵而来,每个人都在紧跟在他人的身后,跟随着他人很近的距离。
形容的是一个人跌跌撞撞的就来了,如果说一个人跌跌撞撞的就来了,可能是因为这个人腿有一些毛病或者是出现了一些站不稳的现象,所以才会跌跌撞撞的来到这里,形容这个人是一个站不稳做不直的人,也可以理解为一个人脚碰着脚就来了
接踵而来,汉语成语,拼音是jiē zhǒng ér lái,意思指人们前脚跟着后脚,接连不断地来。形容来者很多,络绎不绝。出自《宋史·李显忠传》。也比喻事物一个接着一个地出现。
成语出处
《宋史·李显忠传》:“入城,宣布德意,不戮一人,中原归附者踵接。”
示例
整个的“新饭碗”一时虽未找到,零碎的小事却~。 ★邹韬奋《经历·新饭碗问题》
比喻事物一个接着一个地出现
意思就是指接二连三的到来。前脚还没有落地,后脚就赶过来。
水漫金山一词中的四大传说?
中国有名的古典神话故事《白蛇传》中“水漫金山寺”,就源出于此,中国民间流传甚广,为这座名城增添了十分迷人的色彩。
小说《说岳全传》中的岳飞到过的金山古迹“七峰亭”,景色宜人。
章回小说《水浒》中“张顺夜伏金山寺,宋江智取润州城(即今镇江城)”一回对金山瑰奇风景,作了细腻生动的描写。清代皇帝康熙、乾隆多次南巡,驻跸金山,留下不少“御制”文物,有关乾隆在金山的民间故事传说甚多,使金山更负盛名。
历代诗人、书法家、名人雅士,如白居易、李白、张祜、孙鲂、苏东坡、王安石、沈拓、范仲淹、赵孟頫、王阳明等登临观景,留下了许许多多珍贵的遗迹和脍炙人口的题咏。唐代起,国际友人登山游览者络绎不绝。
明代日本画僧雪舟等杨居住金山两年半时间,绘有《大唐扬子江心金山龙游禅寺之图》等有关金山的画卷,现保存在寺庙。
金山这座青螺般的小山,却包孕着许多风流往事,具有无限的魅力,吸引了无数中外骚客和游人。有人说“到了镇江不去金山,等于没到过镇江”,此话自有一番道理,当你游览金山之后,便会明白其中的奥妙。
借力打力的故事和感悟?
自己不擅长、做不好的事情,一定要找擅长的人来帮忙做,这才是对自己最大的负责。
老和尚和小沙弥一同下山化缘,路上老和尚问道:“如果你进一步则死,退一步则亡,那你准备怎么做?”
小沙弥毫不犹豫地回答说:“我往旁边去。”
多么睿智的小沙弥!破而后立,独辟蹊径。
《孙子兵法》有言:“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不得,虽胜有殃。”
意思是,一个人要成为真正的赢家,需要借到所有可用之势。
人生路上,每个人都想成功,却又力不从心,借助外力,正好弥补了自身的不足。
借力是一种哲学,也是一种方法论,它像一股东风,吹着那些被困境逼到墙角的人,满血复活。
懂得求助,是一种智慧
人活在世上,不可能一生顺风顺水,总有艰难和困惑。这时候,懂得向人求助,其实是一种了不起的智慧。
一位父亲鼓励孩子去搬开眼前的大石,并告诉他:“你只要用尽全力,就一定能搬动它。”
孩子连试好几下,累得满头大汗,大石依旧纹丝不动。
于是摇头放弃:“我尽力了,但我仍搬不动它。”
父亲却告诉他:“你还没有借助我的力量,怎么能说自己尽力了呢?”
如果你细心观察,每个人都渴望被需要,只要不是太过分的要求,别人一定愿意帮你一把,在助人者眼里,帮人是一种快乐和收获。
难者不会,会者不难。也许我们自己花了很长时间都没有解决的难题,在别人眼里可能只是举手之劳。
所以聪明人往往是在相互麻烦中,培养人脉,你麻烦他,他又麻烦你,慢慢的就在你来我往中建立了长久关系。
为人处事时,若能独当一面,纵然很难得,但能与周围戮力同心才更加可贵。
明代商人沈万三只是苏州城的一个穷小子,靠贩卖药材为生。
他口才不好,便请来能说会道的小舅子,帮忙叫卖。
不懂账目,又请来城南的陈秀才,帮着算账。
后来生意越做越大,聘请了不同的专业人才将生意分门别类来管理,自己只负责总揽全局。
靠着借势众人,齐心合力,沈万三只用11年时间,从穷小子变成“苏半城”,又从江南首富,成为富可敌国的巨商。
很多成功之人,不仅是因为本人有能耐,有才华,还是他们更善于借用别人的本事,依靠别人的力量,达到自己的目的。
老话说:孤掌难鸣,独木不成林。
懂得在合适的时机,善用合适的人,做合适的事,才是你实现目标,最明智的选择。
每个人的精力有限,只有善于协调各种力量,才能突破自己的能力范围,获得事半功倍的成果。
就像石油大王约翰.洛克菲勒说的:“我之所以能跑在竞争者的前面,在于我擅长走捷径,借助别人的力量。”
会借力,才是一个人最了不起的才华。
保持心态好,借力自己
佛语曰:“相由心生,境由心转。”
路在脚下,更在心中,路随心转,路则常宽。
凡成大事者,皆有个好心态。
内心强大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历经磨砺后,蓄积的正能量。无论做什么事情,它是可以依靠的一种自身资源。
王阳明曾经历三次科举,同期的考生,有的金榜题名,有的名落孙山而另谋出路。
唯独王阳明,虽多次落榜,仍一脸淡然,内心毫无波澜。
有人问他:“这么多次的考试落榜,都不觉得伤心难过吗?”
他却说:“世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动心为耻。”
按通常观念,考取功名自然是头等大事,但王阳明却不以为意,虽输了考试,他却认为赢了自己。
正是有这种好心态,王阳明才能在仕途不顺、下诏被贬、平叛被诬陷谋反等种种逆境中,不断成长,最终创立心学,名垂青史,更是被后世之人尊称“圣人”。
世界级领袖顾问安东尼·罗宾曾说:
“成功的秘诀,就在于懂得怎样控制痛苦与快乐这股力量,而不为这股力量所反制。如果你能做到这点,就能掌握自己的人生,反之,你的人生就无法掌握。”
心态好的人,情绪稳定,安之若素,失败也淡然;心态不好的人,即使成功,内心也不会真正的获得快乐,没有成功感。
活在当下,借力外围
《论语·卫灵公》有言:“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聪明人也许更把控“远虑”,但有一种笨人,虽看的不远,却知道走好当下每一步,一点一点的解决“近忧”,也会慢慢到达目的地。
他们只顾当下要紧的事,不过多分心,享用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越。
《阿甘正传》里面的阿甘,就是这样的一个笨人。
他的爱人一次次出走,一次次回来,他从不烧心燎肺。
他眼里只有当下,爱人回来好好相处,不回来,他就专心搞事情。
最后,他因不需要平衡收益与情绪的杠杆,只专注干好眼前的事,而坐拥了丰富的人生。
一个人的能力,不仅仅体现在深谋远虑上,善于抓住身边恰到好处的契机,也是一种头脑风暴。
有三个销售员去寺庙推销梳子。
第一个销售员空手而归,说寺庙里都是和尚,谁用梳子,这不是故意刁难吗?
第二个销售员销了一百把,他是这样跟寺庙住持说的:
您可以在庙堂的前堂放一些梳子,那些虔诚的香客烧香磕头后,头发难免有些凌乱,这些梳子可以让他们梳梳头,香客们会觉得寺庙很人性,下次还会再来。
第三个销售员,不但带去的梳子卖光了,还带回了订货合同,他说:
庙里香火旺,定会有香客捐赠,于是建议主持回赠点礼品给人家,梳子物美价廉,正好适合,并可以刻上三个字“积善梳”,因此烧香的人必会络绎不绝。
卖梳子给和尚这个笑掉大牙的故事,正是考验的一个人有没有发现当下优势的能力。
那些发出“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的人,是不是好高骛远,是不是应该反思一下自己缺少借势当下的眼光和智慧呢?
如果你一直有就地取材的认知,就不难找到合适的参考价值。
去掉“不可能”束缚,借力反败为胜
罗·伯顿曾说:“如果世界上有地域的话,那就存在人们的心中。”
战胜别人容易,难的是战胜自己。
每个人都被自己内心的领域局限着,如果你打破了心中的围城,你的认知力自然能演绎成执行力。
官渡之战时,曹操以2万之众抵挡袁绍10万大军。
面对战力上的巨大差距,稍有延误,则兵心涣散,事则忧矣;可要是急于作战,又难免陷入寡不敌众的境地。
关键时刻,曹操得到荀攸献计,斩杀颜良、文丑袁绍的2员大将,取得初步胜利;
但敌强我弱还是很明显,曹操在交战想放弃时,得荀彧提醒:“谁后退谁被动,谁放弃谁灭亡。”曹操找回信心,去掉“不可能”束缚,反败为胜之心甚强。
最后,曹操得许攸夜奔投靠,知道袁绍粮草位置,奇袭火烧乌巢断其军粮。
只此一战,曹操将气盛的袁军打得一溃千里。
按实力计算,曹操没有胜算的把握,但他突破了“不可能”的局限,听取能人之言,知人善用,迸发出跌入低谷的反弹力,劣势变为优势,由此反败为胜。
兵家如此,其实任何一件事情,在开始与目的地之间,随时可能出现转机,很多人之所以半途而废,只是因为他们不懂借势,被“不可能”束缚着。
《菜根谭》说:“图垂成之功者,如挽上滩之舟,莫少停一橹。”
也就是说,正在上滩的船,不要停划任何一次桨,成功之际更要继续努力,不然只会功败垂成。
人的一生,就是不断与不确定因素博弈的过程,只要我们善用借势思维,整合自己的资源,将现有的舒适区,变成核心竞争区,将借力当成执行力,不确定就会变成笃定。
罗永浩有句话说得好:“自己不擅长、做不好的事情,一定要找擅长的人来帮忙做,这才是对自己最大的负责。”
余生,愿你学会借力,弥补了自身的不足,成为真正的人生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