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国裕民的意思富国裕民的故事详细解释及典故富国裕民成语接龙、组词、近义词、反义词
- 富国裕民
- 拼音: fù guó yù mín
- 频率: 一般
- 年代: 现代
- 词性: 中性词
- 结构: 联合式
- 解释: 裕:富饶。使国家富有,人民生活丰足。
- 语法: 作谓语、宾语;用于书面语。
- 典故出处: 老舍《吊济南》:“还有那已具雏形的造钟制钢,玻璃瓷器,绵绸花边等等工业,都能合理的改进发展,富国裕民。"
- 成语示例:金玉舟《赵匡胤》第12章:“而且他从整顿内政,起用人才,收拾民心,~等多方面,都作出了有力措施。"
- 英文翻译: enrich the state and the people
富国裕民的意思解释及典故
裕同读音?
裕的读音yù,最早见于金文。其本义指衣物富余,富足、富饶。裕的常用词组为富裕、宽裕、充裕。包含裕的成语有富国裕民。
同的读音tóng、tòng两个读音,在“胡同”一词中,读tòng。同可作名词、动词、介词、连词、副词。同的基本含义是相同参与聚集之意。同的常用词组是相同、异同。
裕同读音拼音是;yù tóng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强调了什么?
1、富国裕民:经济学的目标
在《国富论》中,亚当斯密明确提出了政治经济学的研究目标,即政治经济学到底是干什么的。斯密认为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研究目标是“富国”和“裕民”。其中,“裕民”是第一位的,没有民众的富裕,“国富”就成了无源之水。而无论是富国还是裕民,皆有赖于国民财富的增加,即首先是把蛋糕做大。要想实现国民财富的增加,就必须解决如下互有联系的两个问题,即什么是国民财富以及如何才能增加国民财富。前者涉及的是国民财富的性质问题,后者涉及的是国民财富增进的原因。
2、分工交换:市场经济的本质属性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目标是富国裕民,那么如何才能增进一个国家的国民财富?斯密认为,国民财富的增加主要有两条途径和一个保障:途径之一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它主要依赖于分工的深化和市场交换过程的顺畅;二是增加劳动者人数,而这又依赖于资本积累和适当的资本运用。在这个过程中,坚持经济自由、充分发挥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取消政府的不适当干预、让经济活动依其天然秩序运行是最根本的制度保障。
斯密认为,分工通过提高劳动者技能、促进技术进步,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并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和民众的普遍富裕,这是市场经济不同于自给自足的传统自然经济的重要特征。
有了分工,就会涉及交换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必须通过平等自愿互惠的市场交易,才可以获得各种各样的生活必需品。在斯密看来,只有以利己心为基础、以平等的交换行为为基础的表现形式的市场交换,才是能够保持持久的常态。
3、“看不见的手”:市场经济的密码
政府干预和管制的主张在重商主义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斯密以七章的篇幅对重商主义的学说和各种干预措施加以鞭。在抨击重商主义的过程中,斯密提出了“看不见的手”的观点。斯密认为,重商主义就其性质与实质来说,是一种限制与管理的学说,是实现国民财富增进的最大阻碍。矫正和克服这种弊端的出路,在于实现真正的自由放任,确立“最明白最单纯的自然自由制度”。
对于自然自由制度的后果,斯密持有十分乐观的态度。在斯密看来,在自然自由的制度下,每一个人都从自己的利益出发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受看不见的手的指导去追求自己的利益,往往使他能比在真正出于本意的情况下更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利益。自然自由制度和经济自由主义,是令“看不见的手”充分发挥效力的重要保障。
4、适度提高工资:市场经济应有之意
市场经济的发展在极大地促进生产力的同时,也产生了新的问题,尤其是工资和利润的关系问题。斯密认为,适度提供工资水平利大于弊。劳动工资的提供是由于对劳动需求的增加,而对劳动需求的增加又源于一国国民财富的增进和资本的增进。因此,工资水平与国民财富的发展水平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也就是说,提高工资不仅同富国有内在的一致性,而且是裕民的应有之意。
人负五斗兼蓑笠译文?
1、《对雪》
宋代:王禹偁
2、帝乡岁云暮,衡门昼长闭。
五日免常参,三馆无公事。
读书夜卧迟,多成日高睡。
睡起毛骨寒,窗牖琼花坠。
披衣出户看,飘飘满天地。
岂敢患贫居,聊将贺丰岁。
月俸虽无余,晨炊且相继。
薪刍未阙供,酒肴亦能备。
数杯奉亲老,一酌均兄弟。
妻子不饥寒,相聚歌时瑞。
因思河朔民,输税供边鄙。
车重数十斛,路遥几百里。
羸蹄冻不行,死辙冰难曳。
夜来何处宿,阒寂荒陂里。
又思边塞兵,荷戈御胡骑。
城上卓旌旗,楼中望烽燧。
弓劲添气力,甲寒侵骨髓。
今日何处行,牢落穷沙际。
自念亦何人,偷安得如是。
深为苍生蠹,仍尸谏官位。
謇谔无一言,岂得为直士。
褒贬无一词,岂得为良史。
不耕一亩田,不持一只矢。
多惭富人术,且乏安边议。
空作对雪吟,勤勤谢知己。
3、《对雪》译文
皇家京城已经是岁暮,我的柴门白日常关闭。
因雪免去五日的朝参,三馆关门停止办公事。
我因读书夜里睡得迟,以致多成白日酣然睡。
睡起犹觉冷气透皮骨,窗外仍见雪花纷纷坠。
披起外衣走出门外看,大雪飘飘扬扬满天地。
我哪敢为贫居而忧虑,聊且舒开笑脸庆丰岁。
我月薪虽然毫无多余,晨炊还能日日相接继。
柴草生活用品未缺供,美酒佳肴尚能来置备。
几杯美酒孝敬给亲老,一杯不忘均分给兄弟。
妻子儿女不会受饥寒,欢聚一起共同颂祥瑞。
因此想起河北的人民,推拉货车供应给边鄙。
车子载着重货几十斛,艰难路程遥遥几百里。
疲弱牲口冻得走不动,车陷冻土再也拉不起。
夜来天寒又在哪里宿,只能露宿荒坡野地里。
再想那遥远的戍边卒,日夜肩着戈戟防胡骑。
城上军旗高高随风扬.城楼日夜警觉望烽燧。
弓硬挽弓还需添力气,盔甲冰寒冷入骨与髓。
今日边兵更在何处行。想必走在荒僻边陲地。
自我揣念又是何等人?苟且偷安竟然能如此!
深感自是损民小蠹虫,至今仍空占着谏官位。
虽然刚直可又无一言,岂能称为正直之朝士?
赞誉贬斥默默两无言,岂能称为公正的良史?
我没有耕耘过一亩田,手中更未握持一枝矢。
深愧心无富国裕民术,也缺平定边疆之谋议。
只能空赋对雪之诗篇,殷勤酬谢深情的知己。
裕子的成语?
富国裕民、绰有余裕、光前裕后、节用裕民
节用裕民的意思是什么,出处是哪里?
jié yòng yù mín
成语释义 节约用度,使人民过富裕的生活。
成语出处 荀况《荀子 富国》:“足国之道,节用裕民,而善臧其余。”
感情色彩 中性
成语结构 联合式成语
成语用法 连动式;作谓语;指节约用度,使人民富裕
产生年代 古代成语
近义词 节用爱民
勤俭节约的目的?
勤俭节约的意思是勤劳而节俭,形容工作勤劳,生活节俭。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有些人把节俭的美德当作过时的观念加以否定,铺张浪费现象抬头。这种观念是错误的,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即使我们的生活真正富足了,勤俭节约的美德也不能丢,这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要养成爱惜劳动果实、合理消费的良好习惯。
答目的:1、第一层意义是提高自身修养。
2、第二层意义是现实的社会意义。
3、第三层是自然资源保护(尤其是不可再生能源)。
勤俭节约形容工作勤劳,生活节俭。出自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五卷第一章:“因而形成了既敢山吃海喝,又能勤俭节约的双重生活方式。”历史上有许多名人都有关于勤俭节约的感人小故事。勤俭节约可以是,节约吃穿用度。
目的是不乱花钱,更好合理用好每一分钱
从经济上看,勤俭可以富国裕民。崇尚节俭意味着对艰辛劳作所创造的物质财富的珍惜,本身体现着对劳动的尊崇。
为了未来生活更加美好
勤俭节约的目的就是让我们全民行动起来,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明代于谦的治国思想?
在《大明风华》里,有一个桥段,宣宗朱瞻基病危的时候和于谦有一次对话:
朱瞻基:你爱的不是朱家,是天下;你心思太重,心气太高;若让你身居高位,最终会不得好死;
于谦:知我者太宗皇帝也。
这是朱家皇帝眼中的于谦,将天下看得比皇帝要重要,姑且称之为"重国轻君"的思想。在瓦剌兵临京师的时候,于谦将这一思想表达了淋漓尽致——
于谦对太后孙若微说:
如果皇上是神,天下就不应该有战争,有灾荒。如果皇帝什么都懂,都明了,他就不需要有百官,不需要有六部;
刘家的汉朝,李家的唐朝,赵家的宋朝,这些都不是一家一姓得了天下,就自命天子吗?他们真的是天子吗?还不是一样,亡了国家,苦了百姓;
现在,他只不过是个姓朱的倒霉蛋,是个又糊涂又愚蠢自大的小孩子;皇上和那个小孩子,就差的是一件黄袍而已。
于谦的这些话,在君为臣纲的大明朝绝对是大逆不道的语言,他否认了君权的神圣,践踏了皇帝的尊严,难怪孙太后动了杀他的心思。
于谦在土木之变后力主抵抗。
历史上的于谦,做的事情比电视剧里还要彻底,面对瓦剌太师也先挟持皇帝朱祁镇攻掠中原,威胁京师时,于谦置皇帝朱祁镇的生命于不顾,喊出了"社稷为重,君为轻"的口号,毅然地担起组织北京保卫战的重任,为了社稷和百姓的安全殚精竭虑。
在"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愚忠思想发展到顶峰的明朝,于谦的思想,亮起了明朝第一盏重国轻君的明灯,开启了大明文人的别样风骨。
一、于谦是明朝第一个明确提出"重国轻君"思想的人。
于谦(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浙江杭州人。明朝的名臣。作为一个封建官僚,其"重国轻君"思想是在国家社稷面临灭亡时刻提出来的,作为和传统思想相悖的主张,体现了于谦非凡的胆量和独立的思考,主要内容有:
不能因为一个被俘皇帝,牺牲整个王朝的利益;
瓦剌太师也先利用被俘的英宗,要挟明朝投降并索要财物,为稳定人心、军心,于谦主张放弃营救英宗,确保明朝统治集团内部和京城人心的稳定,进而保住大明江山;
于谦的"轻君"仅限于身在敌营的明英宗。
基于重国轻君的主张,于谦派人告诫边关的守将,不要中了敌人的奸计,同时调兵遣将,积极备战。正统十四年十月,也先挟持着被俘的英宗朱祁镇,率瓦剌军直抵京师。于谦取得京师城保卫战的胜利,彻底粉碎了也先的诡计。
于谦的"社稷为重,君为轻"的思想,不仅在现实里挽救了国家,而且是重新思考皇帝和国家关系的第一人。
他的思想源于战国时期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但是,孟子生活在礼崩乐坏的时代,不会有坐牢或者被杀的风险。
于谦面临的环境则要恶劣的多,随着秦汉以来皇权的不断强化,"君为轻"的言论逐渐消亡。特别在明初,朱元璋为了加强专制统治,大肆删改孟子的轻君言论,不断强化和灌输"君权神授"和"三纲五常"的理论。在如此糟糕的压力下,于谦敢于挺身而出,将关闭了一千多年的轻君大门打开了一道缝,当众宣扬"社稷为重,君为轻"的观点需要莫大的勇气。
于谦的"社稷为重,君为轻",有鲜明的时代性和针对性。
1.否定了朕即国家的观念,肯定了国家与皇帝是不同的主体,二者的关系是"国重君轻"。
2.就不必恪守"君为臣纲",为调整明朝僵化的君臣关系提供了理论依据。
3.宣告了国家利益至上,臣下为了国家利益,可以拒不执行君主的错误决定。
于谦在土木之变后,不顾英宗的安危,另立朱祁钰为帝,打破立嫡立长的皇位继承的规定,均是基于这个思想。
虽然于谦在英宗朱祁镇"夺门之变"时被石亨等人陷害致死,但是他的浩然正气,他用鲜血染红的"国重君轻"主张,一直被明代有识之士所肯定、敬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嘉靖年间,湛若水将于谦的重国轻君的理论推进了一大步。
二、湛若水提出"君为轻,社稷为重;社稷为轻,民为重"的理论。
湛若水(1466—1560),字元明,号甘泉,广东增城人。明代著名的思想家。他不惑之年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历任京筵讲官、侍读、南京吏部、兵部尚书,参预机务。他在老师陈献章"天地我立万化我出"心学的基础上,提出了"随处体认天理"的心学方法,他与同时代的王阳明被尊为"王湛"。这里我们不讨论他的哲学思想,只介绍他对于谦的重国轻君思想的发展。
嘉靖年间,湛若水将于谦"社稷为重,君为轻"的思想,做了进一步的发挥,提出了"君为轻,社稷为重;社稷为轻,民为重"的理论,把重国轻君的理论推进了一大步。
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只是简单的排列了一下民、社稷和君的轻重关系。于谦特别强调了社稷和君的重要性,他把民归属于社稷的一部分,并没有特别关照。湛若水则将三者的关系演变为两大政治主题:君和社稷、社稷和民。两两相较,孰轻孰重,一目了然。同时,在重民和君臣关系上,他更有深遽的发挥,从而形成了明代重国重民轻君的理论。
当学生问他怎么评价岳飞被12道金牌召回时,他说,如果岳飞真正懂得社稷为重的道理,那末,他就应该本着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原则,以国家为重,一心灭贼,直捣黄龙,等到功成名就之后再去向皇帝请罪,表明自己的心迹,不应该唯君命是从,班师回朝。湛若水的这个答案,就是根据"君为轻,社稷为重"做出的。
湛若水对"社稷为轻,民为重"也做出了自己的解释,他认为,守城池、保社稷和皇帝能坐稳江山必须要倚靠百姓。他要求嘉靖改变轻视百姓的观念,做到保民、敬民、恤民、爱民。从重民的现实出发,湛若水主张治国要使百姓"衣食足",绝不能使百姓冷了没有衣服穿,饿了没有粮食吃。为此,他否定了"去人欲,存天理"的说教,肯定百姓追求温饱的欲望是应该的,是不能没有的。
对君和臣的关系上,湛若水的观念颠覆了理学的"君为臣纲"的理念。他认为君臣之间是合作的关系,各司其职,皇帝对大臣没有生杀予夺的权力。他将君主比做人的心脏,三公比做身体的精神,百官是身体的胳膊腿和眼睛耳朵,御史言官是人的喉咙,百姓是身体发肤。各有各的功用,谁也离不开谁。
明中后期出现了一些重国重民的官僚群体,他们在基层着手解决一些严重影响国计民生的问题。
如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巡按潘季驯在广东厘定均徭,削减一些徭役项目,并将徭役按丁粮固定下来。
万历年间,庞尚鹏在巡按浙江和福建时,在这些地方试行一条鞭法,。后来张居正将之推行到全国。
明代著名清官海瑞。他认为当官就是为民。就应该为百姓兴利除弊。他在任上,拿办过总督胡宗宪的儿子,打击地方豪强和清丈田地,推行一条鞭法。
万历初,内阁首辅张居正决定在全国范围清丈田土和推行一条鞭法。他认为"政治之道,莫要于安民"和"富国裕民"。
以顾宪成为首东林党人,为民请命,要求万历尽撤矿监税使的行为,都是出于重国重民的思想。
总之,从明中期湛若水提出"君为轻,社稷为重。社稷为轻,民为重"的理论,到中后期赋役改革与反对矿监税使的实践,重国重民轻君思想一直在有识之士中传承,形成了明朝一股重要的思潮,并对明清之际的思想启蒙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三、黄宗羲把重国重民与反封建君权的理论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黄宗羲(1610.9.24-1695.8.12),浙江姚县人,字太冲,号南雷,学者称梨洲先生。明末清初思想家。他青年时期和阉党做过斗争。明亡后参加过抗清,后隐居埋头学问。
明清之际社会动荡,学术思想上也是如此。以黄宗羲、顾炎武等人为代表的思想家,从学术领域、政治领域对宋明理学和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展开了批判。代表人物首推黄宗羲。
黄宗羲在于谦"社稷为重,君为轻"和湛若水"君为轻,社稷为重;社稷为轻,民为重"思想的基础上,认真总结明代的政治得失,提出了"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本思想,把重国重民与反封建君权的理论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1.黄宗羲认为,天下之人(民)应该是国家的主人,君主是客人。在历史上第一次提出,君与民谁是主人,谁是客人的问题。
黄宗羲认为人本性具有的自私、自利是天然合理的,任何人都不应侵犯。与西方启蒙运动中提出的"人的权利神圣不可侵犯"有异曲同工之妙。由此进一步提出,治乱的标准要看人民的忧乐。
2.黄宗羲将君与民(天下之人)的关系总结为是"为"与"被为"的关系,即"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君主只能为民服务,不能使民服务君主。现在这种主、客关系完全颠倒了,君主变成了主人,民(天下之人)反为客,一切罪恶都由此而起。
黄宗羲认为,君主最大的祸害之处,就是侵犯了"天下人"的"自私"与"自利"。
应该说黄宗羲的思想与后世的民主与平等相仿佛。
3.黄宗羲继承了湛若水关于君和臣的思想,他认为君和臣是合作的关系。他指出,大臣出来做官的目的,不是服务于君主,是为了百姓做事的。
君和臣好比抬大树,有人在前边吆喝,后边有人应和,君、臣就是合力抬树木的人,是合作的关系。
黄宗羲有一个观点在今天看来依然有着进步意义,即"有治法而后有治人"。天下人民之利,国家之治,在于法律和制度的保证。必须从根本上废除桎梏天下之人的非法之法,才是公正合理的政治和社会。人们应该争取法的保障,而不可寄希望于哪个明君或能臣。在这一问题上,黄宗羲的观点在当今也是超俗而独到的。
四、结束语
从于谦在社稷与君主的关系上,冲破理学的禁锢,从现实出发,提出了"社稷为重,君为轻"的主张后,湛若水根据明朝中后期面临的社会危机,开出了"君为轻,社稷为重;社稷为轻,民为重"的治世良方,进一步冲击了君为臣纲的封建君主专制的藩篱,
明末清初,黄宗羲在在批判君主专制的同时,提出了民与君的关系是"被服务"与"服务"的新主张,把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发展到了新的高度。于谦、湛若水、黄宗羲在明朝复兴和弘扬孟子的民本思想,具有承先启后的作用,对中国近代政治产生了积极影响。
3.宣告了国家利益至上,臣下为了国家利益,可以拒不执行君主的错误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