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氏之璧,隋侯之珠的意思解释及典故(故事)

关键字:
成语接龙

和氏之璧,隋侯之珠的意思和氏之璧,隋侯之珠的故事详细解释及典故和氏之璧,隋侯之珠成语接龙、组词、近义词、反义词

和氏之璧,隋侯之珠
拼音: hé shì zhī bì,suí hóu zhī zhū
频率: 一般
年代: 古代
词性: 中性词
结构: 复句式
解释: 和氏:春秋时楚人卞和;璧:玉器;隋侯:周代姬姓诸侯。指世上罕有的珍宝。

语法: 作宾语、定语;指珍贵的东西。
典故出处: 西汉·刘安《淮南子·览冥训》:“譬如隋侯之珠,和氏之璧,得之者富,失之者贫。"
成语示例:
英文翻译: 

和氏之璧,隋侯之珠的意思解释及典故

产于蜃蛤可用于比喻什么呢?“和氏之璧,出?

“和氏之璧,出于璞石;隋氏之珠,产于蜃蛤”见汉?王符《潜夫论?论荣》。

和氏之璧(春秋时楚人卞和所得到的一块美玉。璞石:内藏有玉的未雕琢的石头。隋氏之珠:传说隋侯救了一条受伤的蛇,蛇衔夜明珠报答,即名隋侯珠。蜃蛤:大的蛤蜊。这几句大意是:和氏璧出于璞石,隋侯珠产于大蛤蜊。

和氏璧是名贵的,但它出于未经雕琢的玉石;隋侯珠是宝贵的,但它出于平常的蛤蜊。平常的事物不可小觑,因为精华出于平常。这几句用于比喻宝贵的物品和有才能的人往往出于平常的物品和平常的人之中。

完璧归赵与和壁隋珠有什么区别?

完璧归赵是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本人。和璧隋珠和璧,和氏璧,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美玉,在它流传的数百来年间,被奉为“无价之宝”的“天下所共传之宝”,又称和氏自之璧、荆玉、荆虹、荆璧、和璧、和璞。与随侯珠齐名,共为天下两大奇宝。隋珠,古代与和氏璧同称稀世之宝之一。

   隋珠、和氏璧都是稀世珍宝,把它们并列在一起的成语和璧隋珠或隋珠和璧都用来比喻非常珍贵的东西。隋珠是与和氏璧齐名的稀世珍宝。相传隋国的国君救了一条大蛇,这条大蛇为报恩从江底找到了一颗巨大的光洁完美的珍珠。这颗珍珠因为在夜里能发光,所以又被称为明月之珠。与它相关的成语有隋侯之珠和通常用来比喻得不偿失的隋珠弹雀。

首先来说一下完璧归赵( 完:完整无缺、完好无损。璧:古代一种十分精美且价值连城的玉器。归:还、还原。赵:指战国时的赵国。比喻把原物完好无损地归还原主。)

而和璧隋珠呢(和壁:价值连城的和氏璧,隋珠:古传说中无价之宝的夜明珠。比喻极珍贵的东西。)

前者指的是一个过程,后者指的是一种物品。

完璧归赵和和璧隋珠意思不一样,讲的不是一个故事。完璧归赵,比喻将一个东西完好无损的还给了对方。完璧归赵讲的是蔺相如用和氏璧去找秦王来换城池,秦王不换,想要白得和氏璧,最后蔺相如江将和氏璧完整的归了赵国。

和璧隋珠的意思是某件东西像隋珠一样,特别珍贵。

和璧隋珠讲的是在汉东之国”姓姬的隋侯救蛇,蛇吐出一颗大珍珠报答他,这颗珍珠就是“隋珠”。

完璧归赵是某物被完好归还某人。和璧隋珠是指极其珍贵的东西。

完璧归赵是一个历史典故演化而成的成语,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相如曰:“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王曰:“谁可使者?”相如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后来,蔺相如完成了出使秦国的任务,并把和氏璧完好带回了赵国。后人由此提炼出成语“完璧归赵”。

和璧隋珠,和壁就是和氏璧,隋珠:随侯珠,古传说中的夜明珠。比喻极珍贵的东西。出自先秦·韩非《韩非子·解老》:“和氏之璧,不饰以五采;隋侯之珠,不饰以银黄;其质至美,物不足以饰之。”

完璧归赵与和壁隋珠的区别在于:(一)前者是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本人。后者是比喻极珍贵的东西。

(二)各自成语用法不同:前者是作谓语、宾语;指物归原主。后者是联合式;作宾语;比喻极名贵的东西

完璧归赵的意思本指蔺相如将和氏璧完好地自秦送回赵国。后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本人。其成语用法:作谓语、宾语;指物归原主。

和璧隋珠意思是比喻极珍贵的东西。出自《韩非子·解老》。其成语用法联合式;作宾语;比喻极名贵的东西。

完璧归赵 wánbì-guīzhào

出自战国故事。秦王许诺赵王以十五座城换取和氏璧,当使臣蔺相如献璧之后,秦王却不提换城之事,蔺相如施巧计使和氏璧重归赵国。今多指以原物归还其主

和璧隋珠hé bì suí zhū

和璧指和氏璧。参见「和氏璧」条。隋珠指隋侯救大蛇所获赠的明珠。参见「隋侯之珠」条。和璧隋珠比喻极为名贵的宝物。「隋」文献异文作「随」。

隋珠和壁是什么意思形容什么

和璧隋珠

hé bì suí zhū和壁:和氏璧,隋珠:古传说中的夜明珠。形容极宝贵的物品。《韩非子·解老》:“和氏之璧,不饰以五采;隋侯之珠,不饰以银黄;其质之美,物不能饰之。”

四字成语材料

成语解释:和壁:和氏璧,隋珠:古传说中的夜明珠。形容极宝贵的物品。

四字成语举例说明:宋·朱熹《题祝生画》:“问君哪里得此奇,和璧隋珠未为敌。”

常见水平:常见

情感颜色:褒词

英语的语法使用方法:作宾语;形容极珍贵的物品

四字成语构造:联合式

造成时代:古时候

成语典故

秋春时珠宝首饰匠卞和发觉一块璞玉,进送给楚厉王,楚厉王砍了他的左腿;进送给楚武王,楚武王砍了他的右腿,仅有楚文王识货,这方面玉叫“和氏璧”。“汉东之国”姓姬的隋侯救蛇,蛇吐出来一颗大珍珠回报他,这颗天然珍珠便是“隋珠”。

完璧归赵是一个历史典故演化而成的成语,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该成语一般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本人

和璧隋珠——这珍品陈列室里面的宝贝件件价值连城,真可谓是和璧隋珠啊!解释和:卞和。比复喻极珍贵的东西。出处《韩非子·解老》:“和氏之璧,不饰以五制采;隋侯之珠,不饰以银黄;其质之美,物不足以饰之。”

“和氏献璧”的典故出自那里,故事大致内容怎样?

【完璧归赵】完:完整无缺;璧:古代一种扁圆形的、中间有孔的玉器;赵:赵国;本指蔺相如将和氏璧完好地自秦国送回赵国邯郸。

后来比喻把原物完好无损地归还本人。

【白璧三献】:楚人和氏得玉璞,两献楚王,两遭刖足。

第三次王使治璞,得白玉,琢以为璧,世称“和氏璧”。

比喻不识良材或怀才不遇。

【才怀隋和】:才:才能;隋:隋侯珠,春秋时代非常名贵的宝珠;和:和氏璧,春秋时极有名的宝玉。

形容具有罕见的才能。

【楚璧隋珍】:指和氏璧与隋侯珠。

比喻杰出的人才。

隋朝建立产生的成语?

隋朝建立产生的成语?

隋侯之珠

【解释】隋:古国名。比喻珍贵的物品。

隋珠荆璧

【解释】即隋珠和璧。

隋珠和玉或者隋珠和璧

【解释】隋侯之珠与和氏之璧。泛指珍宝。

隋珠弹雀

【解释】隋珠:古代传说中的夜明珠,即隋侯的明月珠。用夜明珠去弹鸟雀。比喻得不偿失。

和隋朝有关的成语故事有《破镜重圆》、《 一衣带水》、《冰消瓦解》和《铁石心肠》。

和壁隋珠什么意思啊?

拼音:hébìsuízhū

解释:比喻极珍贵的东西。

出处:先秦·韩非《韩非子·解老》:“和氏之璧,不饰以五采;隋侯之珠,不饰以银黄;其质至美,物不足以饰之。”

用法:联合式;作宾语;比喻极名贵的东西

近义词:奇珍异宝

随侯珠的典故和意思?

随侯珠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随国(也称作“曾国”)的珍宝,与“和氏璧”并称为“春秋二宝”或“随和”。

随侯珠的传说传说随国的君主随侯在一次出游途中看见一条受伤的大蛇在路旁痛苦万分,随侯心生恻隐,令人给蛇敷药包扎,放归草丛。

这条大蛇痊愈后衔一颗夜明珠来到随侯住处,说:“我乃龙王之子,感君救命之恩,特来报德。

”这就是被称作“灵蛇之珠”的随侯珠。

相关的成语随珠和璧(又作“随珠荆玉”):形容珍宝中的极品。

随珠弹雀:比喻做事不当,得不偿失历代文献所载《搜神记》的描述:“径盈寸,纯白而夜光,可以烛室”《淮南子》:“随侯之珠,卞和之璧,得之者富,失之者贫”《庄子·让王》:“今且有人于此,以随侯之珠,弹千仞之雀,世必笑之,何也?则其所用者重,而所要者轻也。

”张衡《西京赋》:“流悬黎之夜光,缀随珠以为烛”李白:“彼美汉东国,川藏明月辉。

宁知丧乱后,更有一珠归。

”宋代陈洙《厥水》:“厥涢双水绕城隅,高谊曾闻季大夫。

九十九冈风俗厚,人人况已握灵珠。

”旧《辞海》“随和”条目注释:“随侯之珠,卞和之璧,皆至宝也,故随和并称。

与和成语典故?

和璧隋珠,汉语成语,拼音是hé bì suí zhū,意思是比喻极珍贵的东西。出自《韩非子·解老》。

成语典故

春秋时珠宝匠卞和发现一块璞玉,进献给楚厉王,楚厉王砍了他的左脚;进献给楚武王,楚武王砍了他的右脚,只有楚文王识货,这块玉叫“和氏璧”。“汉东之国”姓姬的隋侯救蛇,蛇吐出一颗大珍珠报答他,这颗珍珠就是“隋珠”。

与和成语典故:

1、政通人和:政事通达,人心和顺.形容国家稳定,人民安乐.

典故出自:宋·范仲淹《岳阳楼记》:“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

2、和气生财:指待人和善能招财进宝

典故出自:鲁迅《彷徨·离婚》:“一个人总要和气些,‘和气生财’,对不对?”

3、地利人和:地利:地理的优势;人和:得人心.表示优越的地理条件和群众基础.

典故出自:先秦·孟轲《孟子·公孙丑下》:“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4、目窕心与:指眉目传情,内心相许。 [典故出处]:汉·枚乘《七发》:“杂裾垂髾,目窕心与。”

5、与民同乐原指君王施行仁政,与百姓休戚与共,同享欢乐。后泛指领导与群众一起游乐,共享幸福。

[典故出处]:《孟子·梁惠王下·庄暴见孟子》:“今王四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

6、与日俱进与:跟,和。随着时间一天天地进步。形容不断进步或提高。

[典故出处]:宋·李昉《太平广记》卷五十八:“二子位既成立,夫人因得冥心斋静,累感真灵,修真之益,与日俱进。” …

与和字有关的成语故事?

和蔼近人 和蔼可亲 和璧隋珠 和而不唱

和而不同 和风丽日 和风细雨 和光同尘

和合双全 和和睦睦 和和气气 和乐且孺

和睦相处 和盘托出 和平共处 和气生财

和气致祥 和气致祥,乖气致戾 和气致祥,乖气致异 和容悦色

和如琴瑟 和尚吃八方 和氏之璧,隋侯之珠 和氏之璧,夜光之珠

和事不表理 和事老 和隋之珍 和稀泥

和颜说色 和颜悦色 和衣而睡 和衣而卧

和衷共济 春和景明 风和日丽 风和日美

风和日暖 风和日暄 家和万事兴 面和心不和

面和意不和 民和年丰 民和年稔 清和平允

日和风暖 上和下睦 时和年丰 时和岁丰

时和岁稔 调和鼎鼐 调和阴阳 响和景从

燮和之任 燮和天下 心和气平 言和心顺

言和意顺 阳和启蛰 春风和气 趁水和泥

躲得和尚躲不得寺 对着和尚骂贼秃 画荻和丸 惠风和畅

(一)铁杵磨针

【典故】

唐朝著名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念书,常常逃学,到街上去闲逛。

一天,李白又没有去上学,在街上东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觉到了城外。暖和的阳光、欢快的小鸟、随风摇摆的花草使李白感叹不已,“这么好的天气,如果整天在屋里读书多没意思?”

走着走着,在一个破茅屋门口,坐着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铁杵。李白走过去,“老婆婆,您在做什么?”

“我要把这根铁杵磨成一个绣花针。 ”老婆婆抬起头,对李白笑了笑,接着又低下头继续磨着。

“绣花针?”李白又问:“是缝衣服用的绣花针吗?”

“当然!”

“可是,铁杵这么粗,什么时候能磨成细细的绣花针呢?”

老婆婆反问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铁杵为什么不能磨成绣花针呢?”

“可是,您的年纪这么大了?”

“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别人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老婆婆的一番话,令李白很惭愧,于是回去之后,再没有逃过学。每天的学习也特别用功,终于成了名垂千古的诗仙。

【释读】

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有恒心,一定会成功的,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们的孩子们,如果在学业上能认真、努力、有恒心,成绩好一定是没有问题的。

(二)闻鸡起舞

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进入青年时代,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他曾几次进出京都洛阳,接触过他的人都说,祖逖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才。祖逖24岁的时候,曾有人推荐他去做官司,他没有答应,仍然不懈地努力读书。 

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志担任司州主簿。他与刘琨感情深厚,不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都督,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故事出自《晋书·祖逖传》。成语“闻鸡起舞”,形容发奋有为,也比喻有志之士,及时振作。

(三)亡羊补牢

这故事出自“战国策”。战国时代,楚国有一个大臣,名叫庄辛,有一天对楚襄王说: “你在宫里面的时候,左边是州侯,右边是夏侯;出去的时候,鄢陵君和寿跟君又总是随看你。你和这四个人专门讲究奢侈淫乐,不管国家大事,郢(楚都,在今湖北省江陵县北)一定要危险啦!”

襄王听了,很不高兴,生气骂道:“你老糊涂了吗?故意说这些险恶的话惑乱人心吗?”

庄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说:“我实在感觉事情一定要到这个地步的,不敢故意说楚国有什么不幸。 

如果你一直宠信这个人,楚国一定要灭亡的。你既然不信我的话,请允许我到赵国躲一躲,看事情究竟会怎样。” 庄辛到赵国才住了五个月,秦国果然派兵侵楚,襄王被迫流亡到阳城(今河南息县西 北)。这才觉得庄辛的话不错,赶紧派人把庄辛找回来,问他有什么办法;庄辛很诚恳地说:“我听说过,看见兔子牙想起猎犬,这还不晚;羊跑掉了才补羊圈,也还不迟。……”

这是一则很有意义的故事,只知道享乐,不知道如何做事,其结果必然是遭到悲惨的失败无疑。

“亡羊补牢”这句成语,便是根据上面约两句话而来的,表达处理事情发生错误以后,如果赶紧去挽救,还不为迟的意思。例如一个事业家,因估计事情的发展犯了错误,轻举冒进,陷入失败的境地。但他并不气馁,耐心地将事情再想了一遍,从这次的错误中吸取教训,认为“亡羊补牢”,从头做起,还不算晚呢!

将相和》这个故事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3个小故事组成。

故事介绍:

战国时赵国舍人蔺相如奉命出使秦国,不辱使命,完璧归赵,所以被封了上大夫;又陪同赵王赴秦王设下的渑池会,使赵王免受秦王侮辱。赵王为表彰蔺相如的功劳,封蔺相如为上卿。老将廉颇认为自己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蔺相如只不过是一介文弱书生,只有口舌之功却比他官大,对此心中很是不服,所以屡次对人说:“以后让我见了他,必定会羞辱他。”蔺相如知道此事后以国家大事为重,请病假不上朝,尽量不与他相见。后来廉颇得知蔺相如此举完全是以国家大事为重,向蔺相如负荆请罪。之后两人合好开始尽心尽力的辅佐赵王治理国家。

与和成语典故,与狼共舞。

人间世六则寓言故事?

朝三暮四:做人看淡得失,做事少些计较

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庄子·齐物论》

有一年粮食欠收,养猴子的人对他的猴子说:“现在粮食不够了,必须节约点吃。每天早晨吃三颗橡子,晚上吃四颗,怎么样?”这群猴子听了非常生气,吵吵嚷嚷说:“太少了!怎么早晨吃的还没晚上多?”养猴子的人连忙说:“那么每天早晨吃四颗,晚上吃三颗,怎么样?”这群猴子听了都高兴起来,觉得早晨吃的比晚上多了,自己已经胜利了。

感悟:朝三暮四阐述了这样一个哲学道理,无论朝三暮四还是朝四暮三,其实众猴子所得到的并没有增加或减少,猴子们转怒为喜就显得很可笑。人们总是试图区分事物的不同性质,而不知道事物本身就有同一性。最后不免像猴子一样,被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所蒙蔽。

告诫人们要放开计较得失的凡心,因为人的一生一死、一得一失都是一时的,到最后我们将会发现我们并没有失去什么,也没有得到什么。因为无论形式有多少种,本质只有一种。

2

猴子逞能:人要有傲骨,但不可有傲气

吴王浮于江,登乎狙之山。众狙见之,恂然弃而逃,逃于深蓁。有一狙焉;委蛇攫搔,见巧乎王。王射之,敏给搏捷矢。王命相者趋射,狙执死。王顾谓其友颜不疑曰:“之狙也。伐其巧,恃其便,以敖予,以至此殛也。戒之哉!嗟呼!无以汝色骄人哉!”颜不疑归,而师董梧,以助其色,去乐辞显;三年,而国人称之。——《庄子·徐无鬼》

吴王坐船在大江里游玩,攀登上一座猴山。一群猴子看见了,都惊慌地四散逃跑,躲在荆棘丛中了;唯独有一只猴子,却洋洋得意地跳来跳去,故意在吴王面前卖弄灵巧。吴王拿起弓箭向它射去,那猴子敏捷地把飞箭接住了。吴王下令左右的侍从一齐放箭,那只猴子就被射死了。吴王回过头对他的朋友颜不疑说:“这只猴子夸耀自己的灵巧,仗恃自己的敏捷,在我面前表示骄傲,以至于这样死去了。警惕呀!不要拿你的地位去向别人耍骄傲呀!”颜不疑回去以后,就拜贤人董梧为老师,尽力克服自己的骄气,远离美色声乐,不再抛头露面。过了三年,全国人都称誉他。

感悟:咸丰八年,曾国藩在给曾国荃的信中说:“古来言凶德致败者约两端:曰长傲,曰多言。丹朱之不肖,曰傲曰嚣讼,即多言也。历观名公巨卿,多以此二端败家丧生。”

曾国藩在这里指出了普通人的两大凶德和弱点:傲慢和话多。人一旦有了傲的心,必然会在各个方面放松警惕,祸乱、失败也必然接踵而至。傲是自取灭亡之道,所以古人说骄兵必败。

在西方,莎士比亚也曾经说过:“一个骄傲的人,结果总是在骄傲里毁灭了自己。”不管有多大的本领,也不可当作骄傲的本钱。谦虚谨慎,才是做人处世之道。

3

望洋兴叹:人外有人,为人处世切忌自满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秋天来到,天降大雨,无数细小的水流,汇入黄河。只见波涛汹涌,河水暴涨,淹没了河心的沙洲,浸灌了岸边的洼地,河面陡然变宽,隔水远望,连河对岸牛马之类的大牲畜也分辨不清了。眼前的景象多么壮观啊,河伯以为天下的水都汇集到他这里来了,不由洋洋得意。他随着流水向东走去,一边走一边观赏水景。他来到北海,向东一望,不由大吃一惊,但见水天相连,不知道哪里是水的尽头。河伯呆呆地看了一阵子,才转过脸来对着大海感慨地说:“

俗话说:道理懂得多一点的人,便以为自己比谁都强。这正是说我呀。而且我还曾听说有人贬低仲尼的学识,轻视伯夷的节义,开始我不相信。现在我看到大海的浩瀚无穷,如果我不到这里,那是多么危险,我将会永远被有见识的人讥笑了。”

感悟:不见高山,不显平地;不见大海,不知溪流。山外有山,天外有天。我们每个人其实都很渺小。望洋兴叹字面意思是因伟大事物而抬头叹息,引申义为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现多比喻做事时因力不胜任或没有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

这则寓言意在告诉我们,做人不要狂妄自大,更不能好高骛远,那种坐井观天、夜郎自大的想法和做法实在要不得。须知,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4

鲁侯养鸟:切忌以己度人,主观臆断

昔者海鸟止于鲁郊,鲁侯御而觞之于庙。奏《九韶》以为乐,具太牢以为膳。鸟乃眩视忧悲,不敢食一脔,不敢饮一杯,三日而死。此以己养养鸟也,非以鸟养养鸟也。——《庄子·外篇·至乐》

从前,有只海鸟落在鲁国都城的郊外,鲁侯以为这是只神鸟,令人把它捉住,亲自把它迎接到祖庙里,毕恭毕敬地设宴迎接,并将它供养起来,每天都演奏《九韶》给它听,安排牛羊猪三牲具备的“太牢”给它吃。鲁侯的这种招待把海鸟搞得头晕目眩,惶恐不安,一点儿肉也不敢吃,一杯水也不敢喝,过了三天就死了。

感悟:“鲁侯养鸟”讽刺了那些不以正确的养鸟方法来养鸟,而是用供养自己的方法来养鸟的国君。以此向人们揭示了这样的道理:好的愿望必须符合事实,如果只有主观愿望而违背客观实际,好事便会变成坏事。办事不看对象,完全根据自己的好恶行事,好心也会把事情办糟。

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差异很大。你认为最好的,别人可能觉得不好,甚至可能觉得最差。做人处世,切忌以己度人,主观臆断,这往往会导致事情失败,须牢记主观愿望要符合客观实际。

5

随珠弹雀:做事要衡量轻重

今且有人于此,以随侯之珠,弹千仞之雀,世必笑之。是何也?则其所用者重,而所要者轻也。——《庄子·让王》

随侯之珠是非常珍贵的宝珠。有一个喜欢打鸟的人,却用随珠作弹丸,去射飞翔在千丈高空中的一只麻雀。人们看了,都嘲笑他。这是什么道理呢?这是因为付出的代价太昂贵,而得到的东西太轻微。

感悟:据记载,在我国灿烂辉煌的古代历史上,有两件齐名天下、为历代帝王所必争的宝物,那就是和氏之壁与隋侯之珠。《韩非子》中关于这两件宝物有详尽的记载:“和氏之壁,不饰以五采;隋侯之珠,不饰以银黄,其质其美,物不足以饰。”《淮南子·览冥训》中也说:“譬如隋侯之珠,和氏之璧,得之者富,失之者贫。”

隋侯之珠,价值连城,倘若用它来弹射千仞之雀,则得不偿失,其功用远比不上一颗普通的弹丸。“随珠弹雀 ”常用来比喻做事不知道衡量轻重,因而得到的也补偿不了失去的,也常用来比喻大材小用。

做什么事情,都得讲究轻重,为了没什么价值的东西而丢掉十分宝贵的东西,这是一种十分愚蠢的行为。

6

丈人承蜩:做人做事多一些专心致志

仲尼适楚,出于林中,见佝偻者承蜩,犹掇之也。仲尼曰:“子巧乎!有道邪?”曰:“我有道也。五六月,累丸二而不坠,则失者锱铢;累三而不坠,则失者十一;累五而不坠,犹掇之也。吾处身也,若橛株拘;吾执臂也,若槁木之枝。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啁翼之知;吾不反不侧,不以万物易蜩之翼,何为而不得!”孔子顾谓弟子曰:“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其佝偻丈人之谓乎!”——庄子《庄子·达生》

孔子前往楚国,路过一片树林,看到一个驼背老人,手里拿着一根长长的竹竿正在粘知了。老人的技术非常娴熟,只要是他想粘的知了,没有一个能逃脱的,就好像信手拾来一样轻而易举。孔子惊奇地说:“您的技术这么巧妙,大概有什么方法吧!”

驼背老人说:“我的确是有方法的。夏季五六月粘知了的时候,如果能够在竹竿的顶上放两枚球而不让球掉下来,粘的时候知了就很少能够逃脱;如果放三枚不掉下来,十只知了就只能逃脱一只;如果放五枚不掉下来,粘知了就像用手拾东西那么容易了。你看我站在这里,就如木桩一样稳稳当当;我举起手臂,就跟枯树枝一样纹丝不动;尽管身边天地广阔无边,世间万物五光十色,而我的眼睛里只有知了的翅膀。外界的什么东西都不能分散我的注意力,都影响不了我对知了翅膀的关注,怎么会粘不到知了呢?”

孔子听了,回头对弟子说:“专心致专,本领就可以练到出神入化的地步。这就是驼背老人所说的道理啊!”

感悟:古往今来,大凡有所成就者,都绝不可能是三心二意、朝秦暮楚之辈,大多是用心专一、笃志前行之士。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春华秋实,这些是亘古不变的真理。

清朝纪昀在《阅微草堂笔记》中云:“天下未有心不在是事而是事能诣极者,亦未有心心在是事而是事不诣极者,心心在一艺,其艺必工;心心在一职,其职必举。”

时间精力在哪里,成就收获就在哪里,一个人如果能够排除外界的一切干扰,集中精力,勤学苦练,就可以练就过硬的本领。“不一则不专,不专则不能”。

做人做事要多一些专心致志,少一些心浮气躁;多一些持之以恒,少一些朝三暮四;多一些善始善终,少一些虎头蛇尾。

和氏之璧,隋侯之珠其他应用

组词

和组词氏组词之组词璧组词隋组词侯组词之组词珠组词

笔顺笔画

和笔顺笔画氏笔顺笔画之笔顺笔画璧笔顺笔画隋笔顺笔画侯笔顺笔画之笔顺笔画珠笔顺笔画

近义词

和近义词氏近义词之近义词璧近义词隋近义词侯近义词之近义词珠近义词

反义词

和反义词氏反义词之反义词璧反义词隋反义词侯反义词之反义词珠反义词

和氏之璧,隋侯之珠成语接龙

正接

珠璧交辉珠璧联辉珠箔银屏珠残璧碎珠沉璧碎珠沉沧海珠翠罗绮珠窗网户珠沉玉没珠残玉碎珠沉玉碎珠沉玉陨珠翠之珍珠歌翠舞珠宫贝阙珠光宝气珠规玉矩珠还合浦珠辉玉丽珠玑咳唾珠连璧合珠联璧合珠零锦粲珠履三千珠泪偷弹珠零玉落珠落玉盘珠联玉映珠盘玉敦珠槃玉敦珠绕翠围珠胎暗结珠投璧抵珠围翠绕珠围翠拥珠圆玉洁珠圆玉润珠玉在侧珠玉之论珠玉在傍

反接

彼倡此和彼唱此和此唱彼和倡而不和地利人和鼎鼐调和更唱迭和更唱叠和割地求和鼓腹含和狐唱枭和君唱臣和面和心不和面和意不和你唱我和内峻外和秋高气和琴瑟调和诎膝请和屈膝求和日丽风和日暖风和随声附和随声趋和天时地利人和雄唱雌和心醇气和埙篪相和心平气和一倡百和一唱百和一倡一和一唱一和一唱众和遥相应和政清人和政通人和

参考资料:成语接龙查询和氏之璧,隋侯之珠成语接龙

成语词典最新查询成语

哀而不伤秉公灭私冰炭不同炉冰炭不投藏龙卧虎承天之祐东床娇客地广民众愤恨不平河清海晏含饴弄孙金壶墨汁进贤屏恶进贤黜佞积习生常积以为常潦草塞责来去分明蠡酌管窥卖官卖爵琵琶别弄七捞八攘如之奈何天道昭彰腾空而起头面人物绨袍恋恋五羖大夫羞羞答答一代风流簪盍良朋正正当当

成语词典大全 网址链接:https://chengyu.122cha.com/hsz1_3_shzz12515.html

展开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