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肩而立的意思比肩而立的故事详细解释及典故比肩而立成语接龙、组词、近义词、反义词
- 比肩而立
- 拼音: bǐ jiān ér lì
- 频率: 一般
- 年代: 古代
- 词性: 中性词
- 结构: 偏正式
- 解释: 比肩:并肩。肩并肩地站立。比喻距离极近。
- 语法: 作谓语;比喻距离极近。
- 典故出处: 西汉·刘向《战国策·齐策三》:“寡人闻之,千里而一士,是比肩而立;百世而一圣,若随踵而至。"
- 成语示例:宋·陈亮《贺周丞相启》:“虽使间世而生,何异~!"
- 英文翻译: stand shoulder to shoulder
比肩而立的意思解释及典故
“比”字开头的成语有哪些?
比比皆是 [ bǐ bǐ jiē shì ] 释义:比比:一个挨一个。
到处都是,形容极其常见。造句:未经证实的信息比比皆是,模糊了真相和谣言的边界。
比肩而立 [ bǐ jiān ér lì ] 释义:比肩:并肩。
肩并肩地站立。
比喻彼此距离极近。
造句:一座座海拔达2,000米以上的山如比肩而立,重重叠叠,气势异常博大雄浑。
比翼连枝 [ bǐ yì lián zhī ] 释义:比翼:鸟名。
传说此鸟一目一翼,须两两齐飞。
比喻夫妇亲密不离。
造句:七月初七是七夕,双七即是“比”,祝你爱情比翼连枝,幸福比翼齐飞,好运比邻而居,好事比比皆是,健康寿比南山,快乐无与伦比,人生比分遥遥领先!
比翼双飞 [ bǐ yì shuāng fēi ] 释义:比翼:翅膀挨着翅膀。
双飞:成双的并飞。
比喻夫妻情投意合,在事业上并肩前进。
造句:人们真心希望牛郎织女能过上比翼双飞的生活。
比物此志 [ bǐ wù cǐ zhì ] 释义:比物:比类,比喻;志:心意。
指用事物行为来寄托、表达自己的心意。
造句:被告的情况比较特殊,鉴于认罪较好,不妨比物此志,按照法律从轻判决。
“鹿鸣”是什么意思?
鹿鸣的释义:
1.鹿鸣叫。
2.古代宴群臣嘉宾所用的乐歌。源于《诗·小雅·鹿鸣》。据清代学者研究,《鹿鸣》的乐曲至两汉、魏、晋间尚存,后即失传。
3.指鹿鸣宴。
4.借指科举考试。
一. 基本概念
鹿,属哺乳类、偶蹄目,大多数种类具有的特点是:四肢细长、尾巴较短,雄性体形大于雌性,通常雄类有角。鹿有好多种,传说中圣诞节的时候圣诞老人坐的车就是麋鹿拉着的。
二. 汉字介绍
汉字:鹿lù
鹿字骨刻文演变:
引自:丁再献、丁蕾《东夷文化与山东·骨刻文释读》十九章第二节,中国文史出版社2012年2月版
ㄌㄨˋ
汉语拼音:lù(四声) 汉字笔划:11
书写笔顺:点,横,撇,横折,竖,竖,横,横,竖提,撇,竖弯钩。
三. 名称由来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鹿的头角四足(每对足并拢)之形。字从"比"。"比"本义为"等列",即四腿等列。在本字中指"鹿与鹿并足而立、比肩而立"。本义:鹿群、群鹿。鹿,鹿科动物总称。种类很多,通常雄鹿有角)
(2) 同本义 [Deer] 鹿,山兽也。――《说文》即鹿无虞。――《易·屯》呦呦鹿鸣。――《诗·小雅·鹿鸣》鹿中容八算。――《仪礼·乡射礼记》
(3) 又如:鹿中(刻成鹿形的木器);鹿伏鹤行(形容小心警惕的样子)
(4) 比喻政权,爵位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史记·淮阴侯列传》
(5) 又如:鹿台(古台名。故址在今河南汤阴朝歌镇南,相传为殷纣王所造。武王伐纣,纣兵败,登台自焚而死)
(6) 方形粮仓 市无赤米,而囷鹿空虚。――《国语·吴语》
(7) 通"麓"。山脚秋八月辛卯,沙鹿崩。――《谷梁传·僖公十四年》
(8) 通"簏"。竹箱 而囷鹿空虚。――《国语·吴语》
(9) 姓鹿 lù
(10)鹿也是一种酒器,又叫角。因为最初是用鹿骨做酒器,所以叫鹿。陶鹿形似爵而无柱。
(11) 鹿亦通"路",例如"鹿砦",这里的鹿即路,鹿砦即路砦,就是在通衢大道(路)上设置路障,过去解释因砦似鹿,所以称鹿砦,似有不妥。古时鹿成群结队,地面上的路就是鹿踩出来的,而人不会成群结队走一条道。
b开头表示地位的意思?
比比皆然 比比:处处。到处都是。形容多。同“比比皆是”。
比比皆是 比比:一个挨一个。到处都是,形容极其常见。
比户可封 差不多每家每户都有可受封爵的德行。用以泛指风俗淳美。
比肩并起 比:并。肩并肩地一齐起来。比喻同时相随而起。
比肩迭迹 肩膀相靠,足迹相迭。形容人多。
比肩迭踵 形容人多。迭踵,脚尖踩脚跟。
比肩叠迹 肩膀相靠,足迹相叠。形容人多。
比肩叠踵 形容人多。叠踵,脚尖踩脚跟。
比肩而立 比肩:并肩。肩并肩地站立。比喻彼此距离极近。
比肩继踵
比:挨着;踵:脚跟。肩挨着肩,脚跟着脚。形容人很多,很拥挤。
比肩皆是 到处都是。形容同类的事物或情况很多。
比肩接迹 肩膀相靠,足迹相接。形容人多或接连不断。
比肩接踵 犹比肩继踵。形容人很多或接连不断。
比肩连袂 肩膀相并,衣袖相连。形容连接不断。
比肩齐声 比喻地位、声望相等或相近。
比肩随踵 犹比肩继踵。形容接连不断。
比肩系踵 犹比肩继踵。形容人很多或接连不断。
比类从事 比:比照。其它类似的情况按照这种精神办理。
比量齐观 指同等看待。
比目连枝
比目:比目鱼,传说仅一眼,须两鱼并游;连枝:连在一起的树枝。比喻形影不离的情侣和朋友。
比年不登 比:屡屡;频频。农业连年歉收。亦作“比岁不登”。
比权量力 比较衡量两方面的权力和力量。也用来指衡量两方面的轻重。
巴人汲水图主要内容?
《巴人汲水图》这幅画描绘的是当时蜀地人民汲水的场景。
当时百姓的生活用水,都要从江中汲取,故而每日男女老幼,为了生计,很早就要到江边挑水。背着沉重的木桶,再装上满满的水,沿着崎岖陡峭的山路走回家去,有时甚至要往返多次。就这样一个极其平常的生活细节,深深地触动了艺术家敏感心灵。当时中国人民正遭受着战火荼毒,使得百姓的生活更加凄苦不堪,父亲忧从中来,奋笔创作了这件国画巨制。
《巴人汲水图》,国画,高300厘米,宽62厘米。创作于1938年抗日战争时期,是一幅真实记录民众阶层生存景象的艺术珍品,被誉为徐悲鸿最具人民性和时代精神的代表作。原作共有两幅,第一幅《巴人汲水图》,徐悲鸿后来补题“静文爱妻保存”,现存于北京徐悲鸿纪念馆。第二幅《巴人汲水图》是由于徐悲鸿在重庆期间创作了第一幅《巴人汲水图》并举办画展,当时的印度驻华公使看上这幅画,希望重金购得。即2010年12月10日下午举行的翰海秋拍庆云堂近现代书画专场中的《巴人汲水图》,最后以1.71亿元成交,刷新中国绘画拍卖成交世界纪录。
《巴人汲水图》,国画,高300厘米,宽62厘米。创作于1938年抗日战争时期,是一幅真实记录民众阶层生存景象的艺术珍品,被誉为徐悲鸿最具人民性和时代精神的代表作。原作共有两幅,第一幅《巴人汲水图》,徐悲鸿后来补题“静文爱妻保存”,现存于北京徐悲鸿纪念馆。第二幅《巴人汲水图》是由于徐悲鸿在重庆期间创作了第一幅《巴人汲水图》并举办画展,当时的印度驻华公使看上这幅画,希望重金购得。即2010年12月10日下午举行的翰海秋拍庆云堂近现代书画专场中的《巴人汲水图》,最后以1.71亿元成交,刷新中国绘画拍卖成交世界纪录。
中文名
巴人汲水图
高
300cm
宽
62cm
创作于
1938年
画作简介
徐悲鸿《巴人汲水图》创作于1938年抗日战争时期,是一幅真实记录民众阶层生存景象的艺术珍品,被誉为徐悲鸿最具人民性和时代精神的代表作。 作为 中国传统绘画走向现代的开篇之作,徐悲鸿《巴人汲水图》一经推出,即受到藏界高度关注。《巴人汲水图》以3500万元起拍,经过30 余轮竞争,最终以1.53亿元落槌,加上佣金,成交额超过1.71亿元,在刷新徐悲鸿个人作品拍卖纪录的同时,打破了中国近现代书画作品拍卖纪录,并创下中国绘画拍卖成交世界纪录。 徐悲鸿是中国现代 美术史最著名、最为杰出的艺术家之一。八年抗战时期是徐悲鸿艺术创作的盛期,留下诸多传世名作,此件《巴人汲水图》即是其中之一。 《巴人汲水图》构图匠心独运,高300cm,宽62cm,颇显细高。画家以融合 西洋画法的丰富艺术表现,将蜀地人民传统汲水的宏大场面分解为 舀水、让路、登高前行3个段落,劳作的繁重,汲水的艰辛,呼之欲出。
国画范本
现实主义国画的最佳范本
《巴人汲水图》与徐悲鸿名作的研究略论
不必赘述那些与《巴人汲水图》相关的极具传奇色彩的故事,随着岁月的积累,这些传奇、背景惟一能带给这件作品的只是它的小说魅力、增加其传奇性神秘性,而不是其本来存在的艺术魅力和现实价值。事实上,这件在徐悲鸿个人艺术生命中及中国现代艺术史上都已经、并将继续书写其浓墨重彩的一笔、具有里程碑式重要意义的作品,不仅是徐悲鸿艺术生命中国画写生创作的巅峰之作,历史、世界上名画比肩而立,同时也是中国现代艺术写生创作的最佳范本。
《巴人汲水图》的美术史意义最突出体现在其现实性。尽管是否需要或坚持现实性、需要多大程度的现实性一度是中国现代绘画领域长期讨论的话题,且一度被当时宣扬“为艺术而艺术”的艺术家们诋毁甚多,但谁也不能否认,在一个非常时期,——尤其是在当时中国内忧外患交炽而战乱频仍的现实处境下——,现实性具有无可比拟的社会影响力和号召力。关于这一命题,徐悲鸿创作于次年的油画《放下你的鞭子》已经切实证明:在物质的方面,当时因该作而募集到的资金或可计算,而在精神的一面,由此而激荡起的爱国爱家、保国保家的热情却无论如何高估都不为过。
毋庸置疑,《巴人汲水图》和《放下你的鞭子》显然都是一贯鼓吹坚持现实性的徐悲鸿的现实主义杰作。但问题是,在一般人的认识里,《巴人汲水图》和《放下你的鞭子》的社会影响力和号召力有一定的不同。关于这一点,需要特别说明。事实上,造成这种情况的,是两个人力不可左右的原因:一是创作的时间节点和地点。《放下你的鞭子》是徐悲鸿1939年10月在新加坡筹办画展赈济国难途中即兴创作的,当时法西斯德国刚刚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不久,国际注意力都集中在战争之上,这样,以反战为题材的《放下你的鞭子》自然就受到特别、额外、严重的关注,正如毕加索的名画《格尔尼卡》,时间和地点都掐得很到位;而《巴人汲水图》创作于1938年晚秋,当时的国际形势并不对中国抗战有利,虽然德国国内动作频频,已对周边国家虎视眈眈,但战争并未打响,英法奉行的仍旧还是绥靖政策,美国也并未有进一步的表示,因此,尽管当时国内情势已经如火如荼,国际上确实有一部分注意力因为中国的抗日战争而聚焦于中国,但终究不能形成席卷全球的潮流。
另一即是采用的表现方式,《放下你的鞭子》采用的西方世界更易于认知和接受的油画表现方式,有理由推测这显然是徐悲鸿经过精心考虑而决定的;而受制于前一个客观条件的影响,《巴人汲水图》采用的是中国式的国画表现方式。不妨做一个有趣的假定,将《放下你的鞭子》换成国画写生创作,而将《巴人汲水图》换成油画写实创作;或者将前者置于重庆而后者置于新加坡,它们本身的能量及激荡起的能量其实可以推想得到。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当那个特定的历史年代已经远去,随着时间的推移,投射、承载并凝聚于这两件巨作之上的历史重量——包括社会责任感和现实性——却渐渐平衡。
我们同样可以这样定义:《巴人汲水图》是徐悲鸿国画创作中现实主义作品的最高峰。这其实只要将其与徐悲鸿其他的经典国画作品作一个简单的对比即可知道。为人民熟知的徐氏经典国画巨作,目前看,有如下数件:《田横五百士》(1928-1930)、《九方皋》(1931)、《奚我后》(1933)、《愚公移山》(1940)、《九州无事乐耕耘》(1951)等。毫无疑问,以古代诗文传说题材入画的前四件,并不具备现实性,而更多的是一种浪漫主义和新古典主义,这种表达方式与其法国老师达仰的作品更类似;而建国后创作的《九州无事乐耕耘》虽然算是现实主义创作,实际上更多的则是体现了比较多的浪漫主义情怀,并非严格意义的现实主义创作。至于徐悲鸿那些以雄狮、骏马、雄鹰等动物为表现对象的作品,虽然有现实的情怀在内,但基本上遵循的是中国文化中的“赋比兴”传统,更注重的是其比喻意义、象征意义而不是其现实意义。就此而言,如果说徐悲鸿以《田横五百士》、《愚公移山》及骏马、雄狮题材作品为代表的创作是《诗经》中众多的篇章,那么,很显然,《巴人汲水图》就是惟一的《春秋》。
在《巴人汲水图》创作的前后,当时的中国美术界产生了许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作品,如蒋兆和的《流民图》(1941年,国画)、司徒乔《放下你的鞭子》(1940年,油画)、冯法祀《捉虱子》(油画,1945年)等,乃至鲁迅倡导下的新木刻运动中出现的江丰《码头工人》(1931)、陈烟桥《拉》(1933)、罗清桢《逆水行舟》(1933年)等,其中最重要的当然是徐悲鸿的《放下你的鞭子》。但如果以艺术性和现实性完美结合的标准来衡量,这些作品,除了《放下你的鞭子》可以与《巴人汲水图》媲美外,其他人的创作并未达到一个相当的高度;甚至有一些绝对现实主义的创作,现实性确实非常充分,但艺术性却非常匮乏,变成现实性的傀儡,甚至基本消失,因此,它们的作用充其量是煽动,而不是感染、感动。这种情况在当时的根据地内部更为严重。严格来说,这已经不再是艺术的范畴。
有意思的是,这件可以认定为中国现代现实主义国画创作的最佳范本的《巴人汲水图》,其300×62cm的形制,似乎不仅是徐悲鸿作品中惟一一见的,也是当时国画作品中仅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