谲而不正的意思解释及典故(故事)

关键字:
成语接龙

谲而不正的意思谲而不正的故事详细解释及典故谲而不正成语接龙、组词、近义词、反义词

谲而不正
拼音: jué ér bù zhèng
频率: 生僻
年代: 古代
词性: 贬义词
结构: 偏正式
解释: 谲:欺诈;正:正直。诡诈而不正派。

语法: 作谓语、定语;指人狡诈。
典故出处: 春秋·鲁·孔丘《论语·宪问》:“子曰:‘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
成语示例:
英文翻译: 

谲而不正的意思解释及典故

公子重耳对秦客概括?

公元前651年,晋献公去世。晋献公生前,亲骊姬,杀世子申生,逐公子重耳和夷吾,严重撕裂国家,在世时尤能维稳,去世后则国必打乱。《史记·卷三十九·晋世家第九》记载:十月,里克杀奚齐于丧次,献公未葬也。荀息将死之,或曰不如立奚齐弟悼子而傅之,荀息立悼子而葬献公……十一月,里克弑悼子于朝,荀息死之。

里克作为世子申生拥趸、武将首脑,权倾朝野,大杀骊姬一族,连杀两位新君,导致献公托孤重臣荀息也被逼死。彼时,晋群臣急需呼唤一位称心新君。公子重耳,公子夷吾为首选,而重耳更受信赖。《史记·卷三十九·晋世家第九》:里克等已杀奚齐、悼子,使人迎公子重耳於翟,欲立之。

摆在已经逃亡在狄五年之久的重耳眼前,是千载难逢的良机。《国语》记载,里克使人带话给重耳,说:“国乱民扰,得国在乱,治民在扰,子盍入乎?吾请为子”。里克说,得国在乱,乱而易于治理。并且愿意为他肃清国内障碍。言语中充满诱惑力,也打动了重耳。

于是,重耳告知跟随自己的心腹舅舅狐偃(子犯)。已逾花甲的狐偃与兄长狐毛是策划重耳外逃的关键人物,并建议重耳在母国狄国避难。狐偃充当着重耳的核心智囊。他的观点是不可,原因有三:没有良好的政治基础;以丧得国,难以服众;以丧得国,必喜乱怠德。即,“夫坚树在始,始不固本,终必槁落。夫长国者,唯知哀乐喜怒之节,是以导民。不哀丧而求国,难;因乱以入,殆。以丧得国,则必乐丧,乐丧必哀生。因乱以入,则必喜乱,喜乱必怠德。是哀乐喜怒之节易也,何以导民?民不我导,谁长?”

但重耳显然不愿意轻易放弃这次机会,“非丧谁代?非乱谁纳我?”,在他眼里,如果失去这次机会,将不会有其他机会回国。丧乱,也是夺权上位之时,这是古人根深蒂固的观念。狐偃并未完全否定这一观点。他说,“偃也闻之,丧乱有小大。大丧大乱之判也,不可犯也。父母死为大丧,谗在兄弟为大乱。今适当之,是故难。”乱有大有小,父逝、兄弟相互猜疑,此为大乱,如此若轻易继位,也难以成功。这是肺腑之言。

如此,重耳才放下那颗躁动的心。与其追逐危险的成功,不如等待成熟的时机。于是,向来人传达自己的态度。“子惠顾亡人重耳,父生不得供备洒扫之臣,死又不敢莅丧以重其罪,且辱大夫,敢辞。夫固国者,在亲众而善邻,在因民而顺之。苟众所利,邻国所立,大夫其从之,重耳不敢违。”前半句提到生死不能尽孝,自然是托辞,后半句道出了新政权稳定的实质:臣子拥护、邻国拥立、民心所向,缺一不可。

既然公子重耳推辞,只能是公子夷吾。那边,公子夷吾没有狐偃的良言相劝。郤芮,夷吾的师傅顺应他的想法,让他把握这次时机。但是,郤芮也不敢草率。建议夷吾先取得秦国支持,如此更有保障。方法则是晋河西之地赂秦。另一方面,晋国朝中另一位支持夷吾的大夫吕甥,则建议群臣寻求秦国的帮助,把新君选择权交给秦穆公。晋献公嫁女伯姬,为秦穆公之妻,“秦晋之好”由此而来。如此,名正言顺也。

于是,便有了秦穆公派人(秦公子絷)考察公子重耳和公子夷吾。也还是先找的重耳。本文主要选自《礼记·檀弓》关于公子重的一段记载。秦穆公使人吊公子重耳,且曰:“寡人闻之,亡国恒于斯,得国恒于斯。虽吾子俨然在忧服之中,丧亦不可久也,时亦不可失也,孺子其图之!”与《国语》的记载十分类似,“寡君使絷吊公子之忧,又重之以丧。寡人闻之,得国常于丧,失国常于丧。时不可失,丧不可久,公子其图之!”

还是和里克们带的话一样,所谓“亡国恒于斯,得国恒于斯”或者“得国常于丧,失国常于丧”,一言精辟总结了千百年政权更迭的根本特点。秦公子絷劝重耳把握机遇。此时重耳还是拿不定主意,此前已经拒绝了里克,但如今秦穆公愿意辅助,是否意味着外部条件更加成熟了呢?这会是好时机吗?

重耳还是老老实实问狐偃,没有自作主张,这是他成功的关键。《礼记·檀弓》记载,狐偃对他说:“孺子其辞焉。丧人无宝,仁亲以为宝。父死之谓何?又因以为利,而天下其孰能说之?孺子其辞焉!”与《国语》的记载相差无几,“亡人无亲,信仁以为亲,是故置之者不殆。父死在堂而求利,人孰仁我?人实有之,我以侥幸,人孰信我?不仁不信,将何以长利?”狐偃还是认为时机不够,原因在于居丧之时,仁亲是一个人的核心,如果利用此时牟利,难免为天下人所指摘。

对比狐偃之前和重耳说的话,狐偃的反对理由是更本质的轻利重义的仁义道德。可见这伙人志在天下,而非区区晋国。而此时重耳面临的环境似乎有所变化,但本质还没有变,晋国内乱不变,兄弟猜疑斗争不变,秦穆公还掌握了过大的裁决权,危险程度仍然很高,而此时此刻,晋国人、秦国人……天下人们都着急看他的抉择。在这样的时刻,老谋深算的狐偃决定让重耳演出一场非常有现场感的戏。

《礼记·檀弓》记载,公子重耳对客曰:“君惠吊亡臣重耳。身丧父死,不得与于哭泣之哀,以为君忧。父死之谓何?或敢有他志,以辱君义。”这段话有两层含义,第一重是感谢秦穆公看重,这是客套话,第二重则几乎复述了狐偃的话。接着,“稽颡而不拜,哭而起,起而不私”。稽颡是士表达虔诚的礼节,即屈膝下跪,双手朝前,以额触地。但不行隆重的跪拜礼。哭着起身,但不再与秦人私下说话。

《国语》所记载,再拜不稽首,起而哭,退而不私。相差不多。稽首是指跪下并拱手至地,头也至地,是最隆重的跪拜礼,常用于臣子拜见君王。

一出重义轻利的好戏。正如孔子所判断,晋文公此人谲而不正。《礼记·檀弓》记载了秦穆公的评价,即:“仁夫公子重耳!夫稽颡而不拜,则未为后也,故不成拜。哭而起,则爱父也。起而不私,则远利也。”也就是说,稽颡但不行跪拜礼,说明没有以继承者自居,哭而死,是表达爱献公也,不再与秦人,是避嫌。重耳所为成功迷惑了秦穆公。

相比而言,公子夷吾则显得轻率多了。《国语》记载,公子夷吾出见使者,再拜稽首,起而不哭,退而私于公子絷……,窃窃私语中已经将晋国城池私相授受,与重耳行为截然相反。

英雄惜英雄。秦穆公自然是倾心于重耳。但公子絷说了一段话,很是惊人。《国语》记载:“君之言过矣。君若求置晋君而载之,置仁不亦可乎?君若求置晋君以成名于天下,则不如置不仁以猾其中,且可以进退。臣闻之曰:‘仁有置,武有置。仁置德,武置服。’”意思是说,秦国所为重利大于重义,如果重利,则推举有“德行”重耳无碍;如果重利,不如推举趋利轻义的夷吾,一来扰乱晋国,二来更利于控制晋国。如此,公子夷吾顺利成为晋惠公。

不过,公子絷还是看得太近太浅。晋惠公本性难改,并未践行诺言。《史记·卷三十九·晋世家第九》记载:惠公夷吾元年,使邳郑谢秦曰:“始夷吾以河西地许君,今幸得入立。大臣曰:‘地者先君之地,君亡在外,何以得擅许秦者?’寡人争之弗能得,故谢秦。”此外,对秦发起了韩原之战。可见,把希望寄托在无义之人身上,不过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又过了十四年,前637年,惠公去世,惠公子怀公继位。此时,公子重耳夺位时机终于成熟。没有损大义之忧,无论是国内、国外,拥护重耳而反怀公的声音达到一个新的高潮,人心所向达到迎接重耳和秦军入晋的地步,唯独除了惠公的两个老臣郤芮和吕甥。《史记·卷三十九·晋世家》记载,十二月,晋国大夫栾、郤等闻重耳在秦,皆阴来劝重耳、赵衰等反国,为内应甚众。於是秦缪公乃发兵与重耳归晋。晋闻秦兵来,亦发兵拒之。然皆阴知公子重耳入也。唯惠公之故贵臣吕、郤之属不欲立重耳。

很可惜,秦穆公又一次打错了如意算盘。人心所向的晋文公励精图治,带领晋国一举崛起,秦国挟晋国的美梦又一次破灭,输得精光。回过头来,穆公和公子絷如果看得更远一些,便应该创造条件使重视名誉而不是无赖的公子重耳早早继位,将其置身于复杂险峻的环境之中,或可能更有利于秦国的霸业。

诡谲迷离中的谲怎么读?

◎详细解释

jué

【动】

欺骗;诈骗〖cheat;swindle〗

谲,权诈也。——《说文》

谲,欺也。——《广雅》

而奸臣犹有所谲其辞矣。——《韩非子·定法》

此人臣之所以谲主便私也。——《韩非子·孤愤》

又如:谲主(欺诳主上);谲诳(欺诈诳骗);谲数(诈术)

通“决”。判断,判别〖judge〗

若夫谲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荀子·儒效》

【形】

诡诈〖crafty;cunning〗

晋文公谲而不正。——《论语》

又如:谲计(奸计;诡计);谲怪(诡谲狡诈);谲数(诡谲的权术);谲诡(怪异;变化多端)

怪异〖strange〗

瑰异谲诡。——张衡《东京赋》

瑰姿谲起。——傅毅《舞赋》

虚无谲诡,此乱道之根也。——王符《潜夫论》

又如:谲怪(奇特怪异);谲觚(奇诡不正);谲诡(怪诞,变化莫测);谲诡不经(荒唐离奇而不合常理。也称怪诞不经)

婉曲。尤指谏劝时,不直言过失而隐约其词的〖indirect〗。如:谲谏(托辞委婉,不直指过失的劝谏)

谲诈

juézhà

〖cunning,crafty〗谲诡狡诈

内怀谲诈

谲诈之士

1.【读音】jué

2.【解释】欺诈;奇异多变;离奇古怪;诡诈,狡诈。

3.【组词】

(1)谲诈:juézhà?谲诡狡诈。

(2)辩谲:biànjué?诡辩。

(3)诞谲:dànjué??欺诈,诡谲。??

(4)用谲:yòngjué?使用异常的方法;使用欺诈的手段。?

(5)谲诈:juézhà?奸诈。?

4.【出处】

(1)谲,权诈也。——《说文》?

(2)谲,欺也。——《广雅》?

(3)而奸臣犹有所谲其辞矣。——《韩非子·定法》?

(4)此人臣之所以谲主便私也。——《韩非子·孤愤》

谲jue

晋文公名言名句?

退避三舍:语出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贪天之功:语出《左传·僖二十四年》。

竭泽而渔:语出《吕氏春秋·义赏》。

师直为壮:语出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人莫予毒:语出《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危如累卵:语出《韩非子·十过》。

兵不厌诈:语出《韩非子·难一》。

艰难险阻:语出《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行将就木:语出《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志在四方:语出《左传》:子有四方之志。

渭阳之情:语出《诗经·秦风·渭阳》。

楚成王:晋公子广而俭,文而有礼。

叔詹谏:晋公子有三焉,天其或者将建诸?君其礼焉。男女同姓,其生不蕃。晋公子,姬出也,而至于今,一也。离外之患,而天不靖晋国,殆将启之,二也。有三士足以上人而从之,三也。

《左传》:文公其能刑矣,三罪而民服。《诗》云:“惠此中国,以绥四方”。不失赏刑之谓也。

孔子:齐桓公正而不谲,晋文公谲而不正。

孟子: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司马迁:晋文公,谦而好学,善交贤能智士。”“晋文公,古所谓明君也,亡居外十九年,至困约,及即位而行赏,尚忘介子推,况骄主乎?

荀彧:昔晋文公纳周襄王,而诸侯服从。

司马贞:重耳致霸,朝周河阳。

林同:伐蒲君父命,校者是吾雠。披直寺人耳,钥麑信有谋。

顾颉刚:“晋文公的主要功绩是城濮之役遏住了楚国,使他们不得向北发展。晋襄公的主要功绩是崤之役遏住了秦国,使他们不得向东发展。有了他们父子,春秋时的中原诸国才获得休养生息的机会,才渐渐孕育了后来诸子百家的灿烂文化。”

齐桓公晋文之事也的句子?

齐桓公正而不谲,晋文公谲而不正

论语·宪问?

宪问耻,子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

子曰:“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

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南宫适问于孔子曰:“羿善射,奡荡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

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子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

子曰:“为命,裨谌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

或问子产,子曰:“惠人也。”问子西,曰:“彼哉,彼哉!”问管仲,曰:“人也。夺伯氏骈邑三百,饭疏食,没齿无怨言。”

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子曰:“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

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子问公叔文子于公明贾曰:“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公明贾对曰:“以告者过也。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子曰:“其然?岂其然乎?”

子曰:“臧武仲以防求为后于鲁,虽曰不要君,吾不信也。”

子曰:“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公叔文子之臣大夫僎与文子同升诸公,子闻之,曰:“可以为‘文’矣。”

子言卫灵公之无道也,康子曰:“夫如是,奚而不丧?”孔子曰:“仲叔圉治宾客,祝鮀治宗庙,王孙贾治军旅,夫如是,奚其丧?”

子曰:“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

陈成子弑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陈恒弑其君,请讨之。”公曰:“告夫三子。”,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

子路问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

子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蘧伯玉使人于孔子,孔子与之坐而问焉,曰:“夫子何为?”对曰:“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使者出,子曰:“使乎!使乎!”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子贡方人,子曰:“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子曰:“不逆诈,不亿不信,抑亦先觉者,是贤乎!”

微生亩谓孔子曰:“丘何为是栖栖者与?无乃为佞乎?”孔子曰:“非敢为佞也,疾固也。”

曰:“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公伯寮愬子路于季孙。子服景伯以告,曰:“夫子固有惑志于公伯寮,吾力犹能肆诸市朝。”子曰:“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

子曰:“贤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子曰:“作者七人矣。”

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子曰:“果哉!末之难矣。”

子张曰:“《书》云,‘高宗谅阴,三年不言。’何谓也?”子曰:“何必高宗,古之人皆然。君薨,百官总己以听于冢宰三年。”

子曰:“上好礼,*易使也。”

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

阙党童子将命,或问之曰:“益者与?”子曰:“吾见其居于位也,见其与先生并行也。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

《论语·宪问》篇共计44章。其中著名文句有:“见危授命,见利思义”;“君子上达,小人下达”;“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君子思不出其位”;“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修己以安百姓”;“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这一篇中所包括的主要内容有:作为君子必须具备的某些品德;孔子对当时社会上的各种现象所发表的评论;孔子提出“见利思义”的义利观等。

《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汉代成书。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宪问》共44篇,其中著名文句有:“见危授命,见利思义”;“君子上达,小人下达”;“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君子思不出其位”;“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修己以安百姓”;“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下面是《宪问》中的一部分,请欣赏。

1. 宪问耻。子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  

译文:原宪向孔子请教什么是耻辱。孔子说:“国家上轨道,才可以做官,领俸禄;国家不上轨道而做官领俸禄就是耻辱。”原宪又问:“好胜、自夸、怨恨、贪婪这四种毛病都能免除,可以算是行仁吗?”孔子说:“可以算是困难的事,至于是否行仁,我还不能确定。” 

2. 子曰:“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 

译文:孔子说:“读书人如果留恋家庭的安逸生活,就不配做读书人了。”  

3. 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  

译文:孔子说:“国家上轨道,言语正直,行为正直;国家不上轨道,行为正直,言语要谦虚谨慎。”  

4.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译文:孔子说:“有德行的人一定能说出有价值的话,说出有价值的话的人却不一定有德行;行仁的人一定有勇气,勇敢的人却不一定行仁。” 

5. 南宫适问于孔子曰:“羿善射,奡荡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  

译文:南宫适向孔子问道:“羿善于射箭,奡善于水战,最后都不得/好死。禹和稷都亲自下地耕种庄稼,却得到了天下。”孔子没有回答。南宫适出去以后,孔子说:“这个人真是个君子呀!这个人多么尊重道德!” 

6. 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译文:孔子说:“君子而做不到择善固执的例子是有的,但是,从来没有小人会择善固执的。”  

7. 子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  

译文:孔子说:“爱护一个人能不让他劳苦吗?真诚对待他能不给他规劝吗?”

《论语·宪问》为古代文学作品。宪问篇出自《论语》,共计44章。主要内容有:作为君子必须具备的某些品德;孔子对当时社会上的各种现象所发表的评论;孔子提出“见利思义”的义利观等。

尊五攘夷解析?

题目可能错了,应该是“尊王攘夷”,尊:尊崇。

攘,排斥、抵御。

这则典故的原意是尊奉周王为中原之主,抵御北方游牧民族以及南方楚蛮的大举入侵。

后来成为面对外族入侵时,结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同义词。

“尊王”,即尊崇周王的权力,维护周王朝的宗法制度。

“攘夷”,即对戎狄对中原诸侯的侵扰进行抵御。

谓尊崇王室﹐排斥夷狄。

春秋时代﹐居于中原地区的华夏族国家﹐称其他少数民族为"夷狄"。

当时﹐周天子的地位已日趋衰微﹐但名义上仍然是诸侯的共主。

齐晋等大国为了争取诸侯的领导权,在其主持会盟期间﹐都以"尊王室"﹑"攘夷狄"相号召。

汉以后这种正统思想经过敷陈阐发﹐在封建社会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每当汉民族建立的政权受到异族侵略时﹐统治阶级就以"尊王攘夷"作为动员臣民拥护王室﹑团结御敌的口号。

《论语.宪问》"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宋朱熹集注:"二公皆诸侯盟主﹐攘夷狄以尊周室者也。

"

晋楚更霸全文意思?

千字文:晋楚更霸

全文意思:

五霸的头一名是齐桓公,第二位就是晋文公了。孔子对这二位的评价是:“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论语"宪问》。晋文公的经历非常坎坷,因家庭变故在外流浪19年,饱尝人间冷暖。所以他的为人处事,用诡诈计谋的时候多,谲就是诡诈。齐桓公就不是这样,世家贵族出身,为人处事都有绅士的派头。

晋文公,名重耳,为晋献公之子。因献公宠爱骊姬,杀太子申生,他在外避难十九年,后借秦穆公之力回国即位,时年已经62岁了。在位期间,他重用有才干的赵衰、狐偃等人发奋图强,国力日益强盛,出现了“政平民阜,财用不匮”的局面。同年,周王室发生内乱,周襄王逃出避难。晋文公利用这一机会兴兵勤王,护送襄王回国,提高了晋在中原诸侯中的威望。晋国在晋文公时代达到鼎盛,极盛时的晋国据有山西中南部、河北南部、河南西北部和陕西的一部分。直到春秋末期的“三家分晋”,才有赵韩魏跻身战国七雄之列。公元前632年,晋楚两国为夺霸主地位在城濮大战,楚国战败,晋文公当上了霸主。

五霸之中的楚国地域最广、人口最多、物产最丰,所以发展很快。在春秋时代,历史资料里留下了170个国家的名字,楚一国就先后吞并了170个国家中的40个。

公元前614年楚庄王继位,执政三年,不发号令,终日郊游围猎,沉缅声色。伍参请猜谜语“有鸟止于阜,三年不飞不鸣,是何鸟也”?庄王答:“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公元前611年,楚国发生灾荒,戎人骚扰,附属的庸国、麋国勾结百濮叛楚。庄王集中力量伐灭威胁最大的庸国,又吞并了麋国控制住局面。此后,又极力整顿内政,任用贤才,厉行法治,加强兵备,使楚国出现一派国富兵强的景象。

公元前597年,楚庄王率领大军攻打郑国,晋国派兵救郑,在邲地(今河南郑州市东)与楚国大战,晋国惨败。公元前594年冬,楚鲁蔡秦等十四国在蜀(今山东泰安西)开会结盟,正式推举楚国主盟,楚庄王遂成为称雄中原的霸主。

公元前591年,楚庄王因病逝世,归葬纪南城郊。其儿子审继位,称楚共王。楚王墓、樊妃墓在今江陵城西北。郢城内原有庄王庙,今已废。

谲而不正其他应用

组词

谲组词而组词不组词正组词

笔顺笔画

谲笔顺笔画而笔顺笔画不笔顺笔画正笔顺笔画

近义词

谲近义词而近义词不近义词正近义词

反义词

谲反义词而反义词不反义词正反义词

谲而不正成语接龙

正接

正本清源正本澄源正本溯源正大不阿正点背画正大高明正大光明正大堂皇正大堂煌正道坦途正道直行正儿八经正复为奇正法眼藏正法直度正冠李下正冠纳履正襟安坐正经八百正经八板正经八本正谏不讳正己守道正襟危坐正理平治正名定分正名责实正气凛然正其谊不谋其利正气之歌正人君子正容亢色正人先正己正色敢言正色立朝正色厉声正身明法正身清心正身率下正视绳行正色危言正声雅音正色直绳正色直言正始之音正心诚意正言不讳正义凛然正言厉色正颜厉色正言厉颜正言直谏正正当当正直公平正中己怀正正经经正中其怀正正气气正正堂堂正直无阿正直无私正直无邪正中下怀正正之旗

反接

奸狡诡谲雷奔云谲

参考资料:成语接龙查询谲而不正成语接龙

成语词典最新查询成语

安神定魄百喙莫辩百思不解不识泰山超然自引大言相骇焚舟破釜高蹈远引根生土长虎踞鲸吞横眉竖眼金风未动蝉先觉计功受爵郊寒岛瘦苦心焦虑六耳不同谋连皮带骨临深履薄楞头楞脑六月飞霜连州比县磨刀不误砍柴工名高天下牛首阿旁牛头马面身寄虎吻水陆俱备痛彻心腑威凤一羽虚度年华眼语颐指祝发空门

成语词典大全 网址链接:https://chengyu.122cha.com/2_erbuzheng13500.html

展开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