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之道的意思养生之道的故事详细解释及典故养生之道成语接龙、组词、近义词、反义词
- 养生之道
- 拼音: yǎng shēng zhī dào
- 频率: 常用
- 年代: 近代
- 词性: 中性词
- 结构: 偏正式
- 解释: 指保养身心健康的道理和方法。
- 语法: 作主语、宾语;指保养身体。
- 典故出处: 清·沈复《浮生六记》第六卷:“其于养生之道,千言万语,真可谓有道之士。"
- 成语示例:《中国气功四大经典·总序》:“它不仅是~,长寿之星,而且是探讨与研究生命奥秘。"
- 英文翻译: the way of preserve one‘s health
养生之道的意思解释及典故
庖丁解牛中所谓的养生之道?
从《庖丁解牛》析养生之道 主旨 本文借庖丁解牛的寓言故事说明养生之道,凡事要顺应自然,不勉强硬碰,还要抱持谨慎小心的态度,收敛锋芒,这样便可以保全生命,保全天性,存养精神,尽享天年。
段落大意 本文共五段,各段大意如下∶ 第一段∶说明养生之道,就是要顺应自然。
第二段∶描写庖丁解牛的高超技艺。
第三段∶写文惠君对庖丁解牛的高超技艺的赞叹。
第四段∶庖丁自述解牛的见解。
第五段∶以文惠君的话总结全文,并点明文章的题旨。
内容分析 全文共五段,可归纳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 第一部分即第一段,是养生主全文的总纲,说明了养生之道,就是要顺应自然。
重点如下∶ (1) 作者以有限的生命和无限的知识作对比,指出若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 知识,那就会使人疲困不安,容易危害生命。
(2) 为了免除对身体的危害,人应忘却一切善恶的观念,不要为善以追求好名声, 不要为恶以遭受刑罚。
(3) 为忘却善恶、免伤身心,则凡事都要顺著自然的中道以为常法,这便可以保 全性命、保全天性、存养精神、尽享天年。
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包括第二至五段,作者以庖丁解牛的寓言故事,阐释养生之道。
这部分的重点如下∶ (1) 庖丁解牛的高超技术∶ A ) 庖丁解牛时,用手按著,用肩膊靠著、用脚踏著、用膝盖抵住要支解的 牛, 手、肩、足、膝各部分的动作纯熟配合,合於桑林舞的节拍旋律。
B) 庖丁运刀解牛时发出的声响,无不合乎音律,合於经首乐章的节奏韵律。
(2)文惠君的赞叹∶ 由於庖丁解牛的动作熟练,而且富於美感和节奏感,令文惠君赞叹不已∶赞叹 地说:「技术何以竟达到这样的境地?」 (3)文惠君的赞赏,引出庖丁解牛的一番见解∶ 庖丁先指出他解牛的总则∶「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他追求的是道,是事物中蕴含的道理、哲理,已超过於一般的技术了。
庖丁自述解牛的经验∶ (i)解牛的三个阶段∶ (a) 初期∶庖丁解牛之初,因为不了解牛体的自然结构,看不见筋肉骨节间的空隙,所以将整头牛看成一个整体。
(b) 三年后∶因为庖丁解牛的经验多了,对牛体的结构已非常熟悉,所以解牛时他所看到的,再不是整头牛,他所注意的只是牛体筋肉骨节间的空隙罢了。
(c) 现在∶他解牛时只用心神跟牛体接触,而不需用眼睛去观看。
这是因为他顺著牛体的自然结构,在筋肉骨节间的空隙运刀,不会碰著筋肉盘结的地方。
(ii) 庖丁用「族庖」、「良庖」衬托自己的技艺高超: (a) 「族庖」每月更换一把刀,因为他用刀硬把骨头砍断。
(b) 「良庖」每年更换一把刀,因为他用刀截断筋肉。
(c) 庖丁的刀已用了十九年,解牛数千,但刀刃仍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似的。
因为牛的骨节是有空隙的,而刀刃则没有厚度,以没有厚度的刀刃深入有空隙的骨节中,自然宽广非常,很有运转的馀地。
所以他的刀虽已用了十九年,但仍锋利如新。
(4) 庖丁从解牛经验中得出的感受∶ (i) 做事要小心谨慎∶虽然庖丁解牛的技艺高超,但当他遇到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时,绝不掉以轻心,他会战战兢兢地提高警惕,集中视线,放慢动作,谨慎小心地轻刀宰割。
正如人遇到困难时,应谨慎小心,以免出错。
(ii) 做人要敛藏自处∶当牛分解开了,他自然感到心满意足,於是把刀抹净后收藏起来。
正如人解决困难后,应收敛锋芒,以免招至妒忌。
(4)文惠君听了庖丁的一番话后,领悟到养生之道,点出了文章的题旨。
以庖丁解牛喻养生之道∶ 喻体 本体 牛体 错综复杂的社会 牛的筋肉骨节 世上纷繁的事务 刀 人的生命 刀刃 人的本性 解牛的过程 人生的历程 解牛的方法 养生的方法 解牛方法 养生方法 庖丁先了解牛体的自然结构,顺著牛体自然的肌理,从筋肉骨节的缝隙处下刀,不切割筋骨,刀子无损,故能持久耐用。
人处身於复杂的社会,面对纷繁的世事,应先了解事物的道理,顺应自然而行,巧妙地避开种种障碍,不硬碰,才能尽享天年。
为什么广东人特别在意养生之道?
谢邀!为什么广东人特别喜欢养生?这个问题说来话长。个人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作为例子,尝试说一说广东人为何热衷养生?
我自己是从30岁上下的时候,因为生了一场大病,当时的表现应该是面黄肌瘦,病恹恹的样子。去医院诊断后安排住院手术,主刀医生是个养生专家(我眼内的专家)。在术后康复期间,这个主刀医生每天都会查房,跟病人交流,了解病人的状态。每当这个时候,医生就会开始养生知识普及教育…普通病房一般是两到四个人,她可以根据每个人的病情,对症处理,建议不同的人用不同的养生方法去改善体质,促进术后康复。我接受的第一个养生安排,除了要喝医生建议饮的中药饮品外,还要尽快翻身起床走路,第一天做到坐起来,第二天要做到下床走两步,第三天,开始沿着墙边走出病房。这样循序渐进,加强锻炼,身体才能尽快康复。
出院后还需要在家里休息静养的时候,我满脑子都是那个医生教授的各种养生方法,闲着无聊,就凭记忆抄写了一部分。头痛,对我来说,就是脑供血不足了,天麻炖鱼头就搞定了。肠胃不舒服,祛湿汤正要上场了。
可以说,广东人的养生习惯,一方面是气候影响,另一方面,生活条件改善之后,唤醒了广东人的养生意识;环境卫生条件改善后,天更清、水更绿,更方便了广东人追求和推广健康养生的生活态度。或者请其它广东老乡们补充更多的养生理由。谢谢
薪火相传历史故事?
老聃死了,他的朋友秦失去吊丧,大哭几声便离开了。老聃的弟子问道:“你不是我们老师的朋友吗?”
秦失说:“是的。”
弟子们又问:“那么吊唁朋友像这样,行吗?”
秦失说:“行。原来我认为你们跟随老师多年都是超脱物外的人了,现在看来并不是这样的。刚才我进入灵房去吊唁,有老年人在哭他,像做父母的哭自己的孩子;有年轻人在哭他,像做孩子的哭自己的父母。他们之所以聚在这里,一定会情不自禁地想诉说什么,本不想哭泣却痛哭起来。如此喜生恶死是违反常理、背弃真情的,他们都忘掉了人是禀承于自然、受命于天的道理,古时候人们称这种作法就叫做背离自然的过失。偶然来到世上,你们的老师他应时而生;偶然离开人世,你们的老师他顺依而死。安于天理和常分,顺从自然和变化,哀伤和欢乐便都不能进入心怀,古时候人们称这样做就叫做自然的解脱,好像解除倒悬之苦似的。”
庄子议论说:“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 意思是说,取光照物的烛薪终会燃尽,而火种却传续下来,永远不会熄灭。
庄子这篇寓言故事进一步阐述听凭天命,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的生活态度。同时指出,人死是自然规律,但思想的延续就象火种一样,伟大的思想一定会传承下去。
后人把“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这句话概括为成语薪火相传,原意为柴烧尽,火种仍可留传。古时候比喻形骸有尽而精神不灭;后人用来比喻学问和技艺代代相传。
“薪火相传”比喻学业、道术师弟相传。
为什么以 “薪火”为喻呢?
此语原为 “薪尽火传”。“薪”指柴。《说文·艸部》: “薪,荛也。”“荛,草薪也。”段注: “《大雅》 ‘询于芻荛’毛曰: ‘芻荛,薪采者。’”谓打柴人。
“薪尽”,柴烧完了; “火传”,火种依然下传。所以, “薪尽火传”以喻师弟间的学业、道术一直下传。
此语出自 《庄子·养生主》: “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意谓穷于为薪、不知其尽,而火仍传。后遂形成 “薪尽火传”一语,今俗变为 “薪火相传”一语。
“薪火相传”亦可表示某项事业或工作继续传承之意,不仅仅限于师弟间的相传。2011 年 6 月 26 日国际禁毒日那天,中央为全国两万多缉毒民警中的八位颁发了 “缉毒专家”的荣誉称号,八位专家实际是八位缉毒英雄,数量当然远不止此。他们中的一位表示此项工作要 “薪火相传”,而电视台所出字幕却是 “星火相传”,实误。
一、薪火相传故事:
生活在沼泽地里的野鸡,走十步才能吃到一口食,走百步才能喝到一口水,但它并不希求被豢养在笼子里。在笼子里精神虽然很饱满,但并不快乐。
老聃死了,秦失前去吊唁,号哭三声就走了。弟子问:“他不是老师的朋友吗?”回答说:“当然是的。”“那么,吊丧像这样子行吗?”秦失说:“当然可以。一开始我把他当成一般人看待,现在我不这样看了。
方才我进去吊唁,有老人在哭他,像哭自己的儿子一样;有年轻人在哭他,像哭自己母亲一样。那些在哭丧的人,一定有不想吊唁却要来吊唁,不想痛哭而痛哭的情况。
这种情况是背弃自然,给世俗感情推波助澜,而忘了人的生命都受于自然,古时候称这种做法是违反自然所招致的刑罚。一个人偶然来到世间,这是他顺时而生;
偶然离去了,这是他顺时而死。安于时运而顺应自然,一切哀乐之情就不能进入心怀,古时候称此为自然的解脱。”脂膏在作为烛薪燃烧后就烧尽了,火种却传续下去,永远不会有熄灭的时候。
二、薪火相传来历:
由于获取火种十分不易,古由于获取火种十分不易,古人对火种非常珍惜。部落里派有专人看守,不时往火堆里添柴,以防火种熄灭。在古代,照明、取暖、做饭都靠燃烧木柴。
木柴在古代叫做"薪"。当薪被点燃的时候,它本身的燃烧是有穷尽的,但前柴烧尽,后柴又燃,火种传续下去却是没有穷尽的时候了。这就叫"薪火相传"。
扩展资料:
薪火相传出自《庄子.养生主》:"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原意柴烧尽,火种仍可留传。古时候比喻形骸有尽而精神不灭;后人用来比喻学问和技艺代代相传。
《养生主》是战国时期哲学家、文学家庄周创作的一篇文章,载于《庄子·内篇》。这是一篇谈养生之道的文章。
全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全篇的总纲,指出养生最重要的是秉承事物中虚之道,顺应自然的变化与发展;
第二部分以庖丁解牛的故事比喻人之养生,说明处世、生活都要遵循事物的规律,从而避开是非和矛盾的纠缠;
第三部分说明圣人不凝滞于事物,与世推移,以游其心,安时处顺,穷天理、尽道性,以至于命的生活态度,体现了作者的哲学思想和生活旨趣。
薪火相传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