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薰三沐的意思解释及典故(故事)

关键字:
成语接龙

三薰三沐的意思三薰三沐的故事详细解释及典故三薰三沐成语接龙、组词、近义词、反义词

三薰三沐
拼音: sān xūn sān mù
频率: 生僻
年代: 古代
词性: 中性词
结构: 联合式
解释: 再三薰香、沐浴。表示以礼待人,对人尊重。也表示栽培提携。

语法: 作谓语、定语;指郑重其事。
典故出处: 金·元好问《丙午九日咏菊》:“三薰复三沐,岁宴与君期。"
成语示例:清·龚自珍《已亥杂诗》:“坐我~之,悬崖撒手别卿时,不留后约将人误,笑指河阳镜里丝。"
英文翻译: show the highest respect to

三薰三沐的意思解释及典故

三什么三的成语?

山战三北。北败逃。打三仗败三次。形容屡战屡败。吴军大败,越国的左军右军于是事试涉,过顺从的又大拜消失,第三次又在吴国都城的近郊打败了吴国,屡战屡败甚至在吴

三盈三虚。三吐三握。三浴三熏。三室三厅。

三浴三熏。浴指沐浴,再三熏香沐浴。表示以礼待人,对人尊重,也表示郑重其事。

三三两两。

拼 音:sān sān liǎng liǎng

解 释:三个两个地在一起。形容人数不多。

出 处: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卷四十七引晋人《娇女》诗:“鱼行不独自,三三两两俱。”宋·辛弃疾《念奴娇·双陆》词:“袖手旁观初未说,两两三三而已。”

示 例:时文林街一带已有歪戴呢帽的人三三两两散在街上。(《闻一多全集·年谱》)

1、三薰三沐,拼音是sān xūn sān mù,意思是多次沐浴并用香料涂身。这是我国古代对人极为尊重的一种礼遇。同三衅三浴。表示虔敬。比喻栽培,提携。

出自:金·元好问《丙午九日咏菊》:“三薰复三沐,岁宴与君期。”

2、三吐三握,拼音是sān tǔ sān wò,意思是以之为求贤殷切之典。

出自:《史记·鲁世家》:“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

3、三衅三浴,拼音是sān xìn sān yù,意思是衅:以香涂身。多次沐浴并用香料涂身。这是我国古代对人极为尊重的一种礼遇。

出自:《国语·齐语》:“比至,三衅三浴之,桓公亲逆之于郊,而与之坐而问焉。”

典故:春秋时期,齐国发生内乱,公子小白与公子纠纷纷到国外避难。后来公子小白回国继位成为齐桓公,鲍叔牙建议齐桓公不计前嫌,任命管仲为相国,齐桓公想成就霸业,就用三衅三浴的礼节亲自到郊外去迎接管仲。管仲辅佐他成为春秋五霸之首

例子:宋·黄庭坚《元勋字序》:“自智而敖不能则不达,故三衅三浴之,而字之曰:“不伐。”

数字结拜名?

名利双收,福寿双全,斗酒双柑,才貌双绝,福无双至,一鵰双兔,雕玉双联

双栖双宿,贯斗双龙,一箭双雕,一语双关,德艺双馨,比翼双飞,福无双至

智勇双全,福慧双修,盖世无双,文武双全,天下无双,才貌双全,双宿双飞

结拜名字(二):

三字辈,3人结拜

得其三昧,三薰三沐,一倡三叹,一日三月,三吐三握,六问三推,草庐三顾

五大三粗,六街三陌,一日三岁,一岁三迁,六街三市,三等九格,三熏三沐

古人常用“三”字形容“多”或“少”,含三字,并且表示多少的俗语或成语,典故等?

三瓦两舍 三瓦两巷 事无三不成 三位一体 三徙成都 三徙成国 三写成乌 三心二意 三旬九食 三心两意 三熏三沐 三薰三沐 三衅三浴 三下五除二

最能体现元朝最好的一本书?

您知道吗?元代最好的一部方志《至顺镇江志》是为平陽人

元代全国杰出学者--俞希鲁

--在外平阳人俞德邻之子,全国著名学者,其著《至顺镇江志》为元代编得最好的一部地方

宋元之际,在外平阳人众多,他们为官为商,在外谋生,蒙元灭宋后,这些平阳籍南宋遗民不愿为外族服务,保留了民族传统气节与仕人的风骨,留下了可歌可泣历史故事,如俞德邻等人,他们后人中也有许多杰出之翘楚人物,但由于时代久远,文献失传,故乡人民多有不知。

俞希鲁(1279-1368),字用中,元代温州平阳人,侨居京口(今镇江)。其出身世家,学识渊博,淹贯群集,为文极具才气,当时京口之碑文,多请他作,其与青阳翼、顾观、谢震交游,时称“京口四杰”。尝为处州独峰书院、饶州长芗书院山长,后为庆元路儒学教授,归安(今吴兴)县丞,历任江山县尹、永康县尹。至正十六年(1356)以松江府判官致仕。

俞希鲁其所编著21卷本的《至顺镇江志》,留下了元代地方政府组织、城市经济、赋税制度、宗教活动的第一手资料,一直以来被现代元史学者推崇为元代编得最好的一部地方志。另著有《竹素钩玄》20卷,《听雨轩集》20卷。现《全元文》中存文60多篇,是元代(平阳籍在外)杰出的一位著名学者。

俞希鲁其人其事

俞希鲁的家族,来自温州平阳,其编撰的元《至顺镇江志》,记载非常详细,祖父俞卓南宋宝佑间任为庐江令,侨寓京口,因家焉。其父俞德邻(1232—1293),字宗大。南宋咸淳九年(1273)登进士第,以文章负世重望。鲁国公赵葵督军荆襄,辟为记室参军兼咨访筹策,甚礼重之。宋亡,元兵渡江,曾被入城的元兵抓到军中作为人质,终不肯屈服,元兵最后只好放了他。

入元后,他不愿为朝廷效力,朝廷多次征召,都被他拒绝了。德邻性极孝,友好施予,学问该洽,问无不知,而宽厚乐易,深藏若虚,一时贤公卿咸敬慕之,西皋赵公文昌赠以诗曰:"风尘京洛素衣缁,枕上羲皇目一时。五柳宅边陶令酒,百花潭上少陵诗。三薰三沐真吾事,一笑一嚬谁汝疵。庄叟坳堂元自足,世间何许凤凰池。”亦可见其晚年风范,所以后人认为俞德邻的高风亮节不减陶潜,而所为诗也“恬淡夷犹,自然深远”(四库全书总书目提要语)。

俞德邻卒于至元癸已(1293),年六十二岁,著有《佩韦斋文集》十六卷(其中诗七卷)、《佩韦斋辑闻》四卷传世。其弟俞酉发,字明叔。南宋咸淳十年(1274)参加明经考试,为太学第一。宋亡后进入元朝,一样隐居不仕,以诗酒自娱。他的学问很好,知识渊博,六经诸史无不涉猎。著有《传注补遗》30卷。 俞德邻有子四人,俞庸、俞廙、俞希鲁、俞康。长子俞庸,字时中,姿貌魁梧,遇事喜欢发表言论,历任尚服院掾史、从仕郎、吏部考功主事、尚服院都事等职,整理了其父俞德邻的《佩韦斋文集》,于元仁宗皇庆元年(1312)刊行,今有故宫博物院影印元刊本、清抄本、《四库全书》本,其著有《覆瓿集》。次子俞廙,四子康,字大中。俞希鲁,是其第三子。

俞希鲁名字与其他三兄弟区别很大,这是为何所致?对此有这样的一个故事缘由,据明宋濂《俞先生墓碑》一文所载:“至元十六年(1279),先生在娠,丹阳梦鲁公与唔,若有所属,翼日而先生出,故名曰希鲁,而字则用中也”。即俞希鲁出生前一日,其父俞德邻梦见与鲁国公赵葵(字南仲),如有所嘱托,次日希鲁出生,故特取名为“希鲁”,字用中。而不同于诸兄弟的名字。

俞希鲁少而聪颖,异而常儿,嗜学强识。十五岁时父亲过世,跟随叔父酉发学习,后受学于陈公庸,二十四岁,以茂才举,授处州独峰书院山长,三年后移饶州长芗书院山长,复除庆元路儒学教授,任满,赴吏部选,欲以为国子助教,以母老辞,转任归安(今吴兴)县丞,后任江山县尹、又迁永康县尹。所到皆有惠政,受民爱戴,为民称颂。宋濂称“先生学行尊,虽仕下位,公卿贵人皆敬礼之”。行省尊其学行,每遇大比,皆请希鲁主其事任主考或同考官,所以门生学徒多而贵显。至正十六年(1356),希鲁上书请辞谢事,明年昭下,以儒林郎松江府判官致仕。明太祖定都南京后,闻知希鲁为缩学名儒,聘请其去南京,顾问政教之要,不久以年老昏馈不能胜任,辞归故里,朱元璋官其孙俞垣,俾以禄养。明、洪武元年八月二十二日(1368)卒,终年九十岁。

俞希鲁与《至顺镇江志》

俞希鲁学识渊博,见闻丰富,工于古文。其一生最主要成就就是修撰《至顺、镇江志》,21卷本的《至顺、镇江志》,留下了元代地方政府组织、城市经济、赋税制度、宗教活动的第一手资料,被元史学者推崇为元代编得最好的一部知名地方志。此志成于元至顺四年(1333年),元本久佚,现存本为后人从《永乐大典》中辑出。此志在其他史籍中未见著录,现存诸本亦未见署名,故清嘉庆间大学士阮元进奏《四库未收书目》时,尚不知此书作者姓名。后经镇江邑人柳兴恩(宾叔)考订,在明、丁元吉成化《镇江府志》序中有云“胜国俞用中《至顺志》例加精密”的记载,始确认此志作者为元代俞希鲁。另外从《金坛县志》发现俞希鲁所撰《许段桥记》一文有这样一段话“余尝添修郡乘,虽尧塘有桥,而其时........”“余尝添修郡乘”这句话,这就是俞希鲁自己撰修《至顺镇江志》的最好证明。

此志编例多从宋[嘉定]《镇江志》。 卷首:郡县表(州部、郡国、县邑),官制表(封君、刺史、太守、参佐、宰贰、司属、学职、将佐、寓治);卷一:地理(叙郡、子目);卷二:地理(城池、坊巷、乡都、桥梁、道路、津渡、子目);卷三:风俗(子目、岁时),户口(土著、侨寓、单贫、僧、道);卷四:土产(谷、布帛、饮食、器用、花、果、蔬、药、草、竹、木、畜、禽、兽、鱼、虫);卷五:田土(总属、官民、荒熟、输复);卷六:赋税(常赋、土贡、子目、造作、孳息、子目、宽赋);卷七:山水(山、沙、洞、水、河、湖、港、浦、渎、潭、洲、荡、陂、塘、池、泉、井、海、潮);卷八:神庙(祠、庙);卷九:僧寺(寺、院、庵);卷十:道观(宫、观、院庵);

卷十一:学校(蒙古字学、儒学、医学、阴阳学),兵防(教场、营寨屯);卷十二:古迹(园圃、居宅、陵墓);卷十三:宫室(宫、楼、观、台、阁、亭、堂),公廨(坛、治所、仓、库、务、驿传、院、局、场、囹圄),廪禄(俸钱、禄米、职田),公役(胥吏、皂隶、户役、力役、庸役、杂役);卷十四:封君(汉、后汉、吴、晋、陈、宋);卷十五:刺守(宋太守、元刺史),参佐(宋通判以下、元同知以下);卷十六:宰贰(录事司、丹徒县、丹阳县、金坛县);卷十七:司属(元司狱以下),学职(蒙古字学、儒学、医学、阴阳学),将佐(宋都统制以下、元镇守万户以下),寓治(宋总领所以下、元行大司马以下);卷十八:人才(科举、仕进、节义);卷十九:人才(孝友、隐逸、方外);卷二十:杂录(天文、祥异、地理、郡事、人物、姓氏、文事);卷二十一:杂录(武事、刑罚、谈笑、考古、拾遗)。

以上所列目录虽经改易,后人认为,其然仍不免有些芜杂,眉目未清。其实这与俞希鲁无关。清代目录学家周中孚考证后认为:这是后代传钞者不明体例,误以子目升作大目,以致门类复杂,体系不够精确。《至顺镇江志》在众多的古方志中,有它自身的价值和特点。首先,它很注重社会经济方面的记载,如当时的土地分配、赋税征收、土产贡物等,书中均有详述。其次,它还明确记载了基督教徒(也里可温)和伊斯兰教徒(回回人)在镇江的事迹。是研究我国宗教史、民族史重要资料。

《至顺镇江志》是现存镇江古方志中较完整的一部。体例虽多据宋志,但记事、考证远较宋志精密,对历代兴亡史事,记载详备。元时,镇江府为江南财赋繁富之区,故于“田土”“赋税”诸门中许多数字都详加记载,而于“物产”“土贡”门内,遍引《说文》、《广雅》、《方言》、《本草图经》诸书,罗列名状,详解细述。此外且多存民族、宗教史料及地方珍贵文献多种。阮元在《四库未收书提要》中说:“此书自明以来,藏书家都无著录,真是一部难得见到的藏书。今重加校订缮写,以供研究京口历史的人作参考。其价值可与袁桷的《四明志》相媲美。”

《至顺镇江志》中有关温州记载

宋、元时代,有不少温州(永嘉)人在苏南镇江一带外放做官及寓居经商,是非常有名的。而俞希鲁编篡的《至顺镇江志》里面记载不少永嘉(温州)人参与镇江、常熟、苏州等地方公益事业,可见宋、元时代温州(永嘉)人在苏南一带是具有一定影响力的。

民国年间,温州先贤黄群等编撰了《敬乡楼丛书》,后记提到:“宋元之际,吾乡之流寓姑苏以文学称者,俞先生德邻,郑先生东、采,张先生著,皆平阳人。俞、张两先生皆自署永嘉者,以从古郡名也。” 《至顺镇江志》里载,苏景瑺,字国珍,永嘉人,徙居京口,宋国学内舍生,宝佑四年登进士第,授迪功郎,万安军军学教授,官至朝奉郎,太府寺丞,归附后杜门不仕,自号芝山逸人,卒年六十六,有文集十卷。周梦震,字亨甫,永嘉平阳人,居京口,宋尝请漕举,归附后不仕,卒。显然当时有一批温州文人寓居镇江。

温州人现代经商举世闻名,古代是否也是如此?而早在元《至顺镇江志》也有所记载,俞希鲁写到镇江城内“八大寺”之一弥陀寺时,就说是元至元十六年(1279),永嘉(温州)人张氏舍宅建寺,供奉阿弥陀佛。这种记录既是肯定了捐献是光彩慈善事业,也让人得知元代的温州(永嘉)商人已懂得通过群体有意识的公益之举回报社会,扩大在寓居地的认同,以求在社会、经济、文化、教育领域产生的影响。

纵观俞希鲁的一生,其是与蒙元王朝相始终的,他出生于元代统一中国第四年,卒于明代建国之元年,九十年间近一个世纪,俞希鲁是元代兴亡的历史见证人,所以明代学者宋濂在其《俞先生墓碑》中称:“少观其初,壮逢其康,九十年间,见其兴亡。事功失得,可悲可喜。谁实使然?肉食多鄙。岂不得位,位与才违,微出绪余,为世吏师。嘉绩如云,道则在此。奥论宏言,著与千祀,......”文中一则赞扬其年长九十,与国同寿,再则惋惜其生不逢时,未能与才位相称,做出一番更大的事业,这个评价对于俞希鲁而言,还是比较公允的。

以俞希鲁事迹与家族以及一生杰出成就,对今天的平阳人而言,我们不应该忘记他,应该更加珍惜与挖掘其生平事迹与杰出贡献,要以丰富的文史知识,严谨的考证,书写历史背后的真实。总之,俞希鲁(家族)是元代平阳在外少有的一位杰出著名学者

三薰三沐其他应用

组词

三组词薰组词三组词沐组词

笔顺笔画

三笔顺笔画薰笔顺笔画三笔顺笔画沐笔顺笔画

近义词

三近义词薰近义词三近义词沐近义词

反义词

三反义词薰反义词三反义词沐反义词

三薰三沐成语接龙

正接

沐猴而冠沐猴冠冕沐猴衣冠沐露梳风沐露沾霜沐仁浴义沐日浴月沐雨经霜沐雨梳风沐浴膏泽沐雨栉风

反接

不壹而三倒四颠三鼎足而三观隅反三接二连三举一反三径一周三连二并三连二赶三两两三三暮四朝三让再让三事不过三问一得三咸五登三一而二,二而三一而再,再而三语四言三朝四暮三至再至三

参考资料:成语接龙查询三薰三沐成语接龙

成语词典最新查询成语

不吐不快并为一谈操奇计赢得寸思尺打蛇打七寸东施效颦饿殍满道风木叹冠鸡佩猳火龙黼黻厚貌深文海晏河清今夕何夕金玉锦绣麟角凤距茫然无措暮史朝经浓妆艳裹人才济济人浮于事傻眉楞眼漱石枕流体物缘情枉辔学步先小人后君子喜笑盈腮言近旨远压岁钱一无所好直捣黄龙枕石寝绳遮天盖地

成语词典大全 网址链接:https://chengyu.122cha.com/san4_san1_27275.html

展开全部内容